题要

【簡介】南史李延壽承父遺志,私撰之南朝通史。其書合四代爲一編,起宋武帝永初元年,終陳後主禎明三年,通敘百七十年興廢。是書文筆簡勁流美,如侯景傳台城之變,張麗華傳寫胭脂井事,皆有小說家鮮麗之色。是書存九品中正制之流變、僑舊士族之消長,雖偶有紕漏,實爲研治南朝史事之鑰樞。

【撰述】李延壽承父大師遺志,窮十六年之功成書。延壽會通四代正史,刪汰冗繁,補綴闕遺,蔚爲南朝百七十年之綜錄。延壽撰述之法頗具匠心:一曰聯綴世系,合王氏謝氏等士族數代於一傳,顯門閥盛衰之跡;二曰「增潤逸聞」,采建康實錄梁典等佚籍,補侯景傳台城苦守、張貴妃傳胭井遺事;三曰「融鑄文風」,汰四書駢儷之辭,貫以司馬遷遒勁筆意。趙翼雖譏其「以列傳爲世家」,然亦贊「敍事簡淨,無宋書之繁蕪」。是書特重江南文化:立文學傳統攝鮑照謝朓諸子,孝義傳宏揚荊楚風教,夷貊傳詳記林邑扶南交往。更載祖沖之曆算、范縝神滅之論,使六朝科技思想賴以傳世。然因過求簡省,削棄詔令章奏,四庫館臣謂「得失相半,未可偏廢」。要之,其突破斷代樊籬,開李唐新政統合南北之先聲,非徒史筆之創革也。

【體例】南史計八十卷,計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本紀十卷以王朝爲序:三卷、二卷、三卷、二卷。削各朝正史繁文,存禪代征伐大要。如宋武帝紀省九錫文而詳義熙改制,梁武帝紀略佛事而重侯景之亂,取捨之間自有法度。列傳七十卷首創「家傳」之法:合王氏七代入王曇首傳,錄謝氏五代于謝晦傳,使江左門閥譜系粲然。更立類傳統攝四朝:文學鮑照徐陵孝義劉宋末,夷貊兼述海南諸國。其文刪宋書之繁冗,補陳書之闕漏,增蕭琛辯佛、范縝神滅等逸事。編纂之要有三:一曰「聯貫」,如敘侯景之亂則互見於梁武帝簡文帝諸紀;二曰「簡淨」,汰詔冊浮辭,存關鍵事略;三曰「增潤」,采建康實錄等百家雜說。

【著者】李延壽,字遐齡相州人。貞觀中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其父大師嘗謂分隔書之,乃致南北隔絕,因有撰述之志,未成而歿。延壽承父遺志,廣求遺逸,參預編修五代史志晉書之隙,抄錄南北八朝史料。凡十六載,成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其書刪削八書繁冗,補綴闕遺,聯綴世系,通爲編年。太宗覽而稱善,詔藏秘閣。延壽修史之要,在於「鳩聚遺逸,以廣異聞」。于南史王琳忠節、范縝神滅之論;于北史綦母懷文灌鋼、斛律金敕勒歌事。劉知幾贊其「包舉南北,可爲史氏之宏覽」,然趙翼亦譏其「專以家系爲傳,頗類譜牒」。永淳初卒官。其所撰二史,開李唐南北統一之史觀,使江左諸朝與中原北國共列華夏正朔,功在千秋。雖稍遜於斷代史之密,然通貫之識,誠不可沒。

【論贊】劉知幾史通雜說上李延壽抄撮近代諸史,南起自,終於;北始自,卒于。合一百八十篇,號爲南北史。其書頗有條貫,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延壽大師嘗謂南北分隔,各以其本國史詳于本國而略於他國,欲仿吳越春秋編年以備南北。延壽追終先志,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南北史李延壽所作,然其文簡勁,敍事得宜。大抵刪削沈約魏收諸史,而事增文省,殊便觀覽。至其以家爲限,不以朝爲斷,體例亦新。

趙翼廿二史劄記南史梁書事蹟最多。李延壽專以博采見長,正史所有文詞必刪汰之,事蹟必隱括之,以歸簡淨。而於正史所無者,凡瑣言碎事,新奇可喜之跡,無不補綴入卷。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李延壽南史以家族爲單位,打破朝代界限,實爲研究中古門閥政治之重要史料。其書雖以鈔撮爲主,然去取之間,頗具匠心,非徒事抄胥者可比。

【四庫】李延壽撰。延壽事迹附載新唐書令狐德延壽承其父大師之志,爲北史南史。而南史先成,就正於令狐德,其乖失者嘗爲改定。人稱延壽之書刪煩補闕,爲近世佳史。顧炎武日知錄又摘其李安民諸傳一事兩見,爲紀載之疏。以今考之,本紀刪其連綴諸臣事迹,列傳則多刪詞賦,意存簡要,殊勝本書。然四朝九錫之文、符命之說、告天之詞,皆沿襲虛言,無關實證,而備書簡牘,陳陳相因,是芟削未盡也。且合累朝之書,勒爲通史,發凡起例,宜歸畫一。今延壽循吏儒林隱逸傳旣遞載四朝人物。而文學一傳,乃因宋書不立此目,遂始於邱靈鞠。豈無文學乎?孝義傳搜綴湮落,以備闕文,而蕭矯羊氏衛敬瑜王氏先後互載,男女無別。將謂史不當有列女傳乎?况北史周書文苑傳,遂取列傳中之庾信王襃入於文苑。則謝靈運顏延之何承天裴松之諸人何難移冠文苑之前?北史列女傳並無此篇,今又得趙氏陳氏附備列女。則宛陵女子等十四人何難取補列女之闕?書成一手,而例出兩岐,尤以矛陷盾,萬萬無以自解者矣。蓋延壽當日專致力於北史南史不過因其舊文,排纂刪潤。故其減字節句,每失本意。間有所增益,又緣飾爲多。如路太后傳宋書爲詳。然沈約修史,工於詆毀前朝,而不載路太后飲酒置毒之事,當亦揆以前後恩慈,不應存此異說也。延壽採雜史爲實錄,又豈可盡信哉?然自宋略齊春秋梁典諸書盡亡,其備四史之參校者,獨賴此書之存。則亦何可盡廢也。

【端題】李延壽。

【底本】此爲百衲二十四史本,景印大德刻本,配補本。底本四邊單欄,黑口雙魚尾,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板框高十九點八厘米,寬十三點五厘米。

其他版本
元大德十年刻本
元大德十年刻明嘉靖元年修本
二十四史本
宋刻本
元大德十年刻明嘉靖间递修本
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十七史本
二十一史本(北监本)
宋刻本
明万历十六至十九年南京国子监刻明清递修本
二十一史本南监本
重排新式标点〈南史〉
底本: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电子文件(PDF)
1753筒子页68M
0次
猜你喜欢
后汉书
南齐书
唐书
周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