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後山詩注「後山詩」十二卷,陳師道撰,任淵注。詩別集注本。任淵後山詩注與其山谷內集注並行,山谷內集注刊行於南宋紹興二十五年,由此推斷後山詩注問世亦不晚於是年。後山詩注之前有後山門人彭城魏衍所編後山集編集陳氏詩文時,據手稿編成古律詩四百六十五篇,分六卷。後山集記稱其詩「未嘗無謂而作」,故其言外寄託,難以臆測,大似參曹洞禪,不犯正位、切忌死語,非冥搜旁引,莫窺其用意深處。刻本現存以刻大字本後山居士文集為最早,刻本前有紹興二年汝南謝克家,其中收詩六卷,與四庫全書總目所言「原本六卷」合。彭城陳先生集記:「先生既歿,其子豐登以全稿授:『先人實知子,子為編次而狀其行。』衍既狀其行矣,……今又受其所遺甲乙丙稿,皆先生親筆,合而校之……今離詩為六卷,類文為十四卷,次皆從舊,合二十卷,目錄一卷,又手書之。」詩文卷數與後山居士文集同,編次皆從師道親定舊本,以歲月為序。

山谷詩集注初稿成於北宋政和元年,年約二十一。後經多番增補修改,於紹興二十五年許尹帥時作序並主持于中刊行問世。據從王原處所得魏氏編次本,詳注其詩,將原詩六卷各分上下兩卷,成十二卷。緒正僅限於示三子等數篇,並於目錄之下注明,編次按後山詩寫作年月先後為序,自元豐六年始,皆為師道三十一歲以後所作之詩,獨有贈二蘇公一篇為少作。廣搜佚文遺跡,所注每首詩下皆釋詞闡義,注釋詳贍,因其去元祐諸詩人不遠,佚文遺跡尚在,且與同時詩人亦多交往,故所注後山詩,排比年月,鉤稽事實,往往能得師道本意,並能改定編之訛誤。其援證古今,指明詩中典故出均較精審,然小誤亦所不免。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高麗活字本影印。

今存版本較富,刻本、活字本、石印本凡十餘種,文集問世後歷朝皆有刊刻,域外「日本朝鮮等」亦曾多次刊印及收藏,足見流傳之廣泛。今存最早刻本為刻本,有兩部存世,現皆藏北京書館。

其一是南宋初年刻小字本,為後世諸版本之祖本。僅存三卷半,即卷三下至卷六下,共七冊。諸多文獻皆有著錄,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記「注後山詩六卷,新津任淵子淵注,鄱陽許尹為序,大抵不獨注事而兼注意,用功為深」,愛日精廬藏書志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藏園群書題識等皆記載此刻本。錢曾亦曾藏有刻本,後為汪閱源士鐘藝芸精舍所得,殘缺不全,輾轉又入愛日經廬,已殘破不堪,而後散佚,今見張月霄藏書志記載。後由周叔弢于一九三一年于文德堂購得此殘本,此書六卷下之卷末有叔弢跋文、題記各一篇,詳記購書之始末,略述此本與他本之異同。今藏國家圖書錧。

另一刻本為黃丕烈題跋本,僅存一卷,版心題字俱被割去,丕烈本對照,判斷為十二卷之第六卷,並為之題名。傅增湘以為此本乃據叔弢所得本覆刻,是晚出覆刻本。正文與注亦各自為行,當是舊式,按刻本、刻皆是,當知早期宋元刻本確能借之「見後山真面目也」。有一刻本現藏于日本內閣文庫,董康書舶庸譚卷三著錄作刻,乃誤。日本所藏刻本共十二卷六冊,序言、題跋、目錄及正文皆完整,是現存最完善刻本。原為日本昌平阪學問所藏書,經近江西路藩主獻上,後藏于內閣文庫。

陳師道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少學文于曾鞏,絕意仕進。薦其修史,以布衣未用。章悖欲其謁見,將薦於朝,終不往。元祐初,以蘇軾等薦,為徐州教授。又任太學博士。後言者論其私與蘇軾往來,罷為潁州教授。紹聖初,又論其進用非由科第,罷歸。元符三年「公元一一零零年」,召為秘書省正字,逾年病卒。師道家貧,而清介自守,不附權貴。善詩文,尤通曉詩經禮記,為文精深雅奧,詩宗杜甫,受黃庭堅影響較大,多苦吟之作,為江西派代表作家。著有後山集後山談叢

任淵,字子淵四川新津三江人,少始聰慧,曾從黃庭堅學詩。才思敏捷,剛正率直,在四川類試第一,賜進士及第,自此進入仕途,年已屆五十五。今存著述山谷詩集注二十卷,後山詩注十二卷,山谷精華錄八卷。另有宋子京詩注已佚。

 

 


其他版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清光绪间广州登云阁刻本
清重刻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后山诗)
明嘉靖十年辽藩朱宠灢梅南书屋刻本
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
清刻本
明刻本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广东重刻)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浙江重刻、江西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后山诗)
宋刻本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清末三榆书屋石印本
抄本
元刻本
清抄本
猜你喜欢
梅花百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