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是書乃迄今杜詩注本之最佳者。簡明且便於初學。書名取自杜詩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審李賓客之芳一百韻「金篦空刮眼,鏡象未離銓」。楊倫注曰:「圓覺經: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象。說文:銓,衡也。曰度也。言金篦雖可刮去眼膜,而執鏡象以爲實有,則猶未離銓量之間也。」其自序曰:「今也年經月緯,句字比,以求合乎作者之意,殆尚所云鏡象未離銓者。然一切楦釀叢勝之說,剪薙無餘,使淺學皆曉然易見,則亦庶幾刮膜之金篦也夫。」
【撰述】清代杜詩學大興,編輯、注解、評析杜詩者衆,如錢謙益錢注杜詩、朱鶴齡杜工部詩集輯注、仇兆鰲杜詩詳注、浦起龍讀杜心解及盧坤五家評本杜工部集等。楊倫「博覽諸家,酌採衆長,據蔣金式所批朱鶴齡删汰歷代諸家注釋,力糾諸種積弊,擇善而從,剪裁允當;沉潛深思,以詩人之心而解杜,故能正仇、浦諸家之誤,補朱注之缺;考證時事、典實,但不爲臆説,不矜奇逞博,簡明扼要。」自序稱:「余自束髮後即好誦少陵詩。二十年來,凡見有單詞隻字關於杜詩者,靡不采錄,於舊說多所折衷。年來主講武昌,閒居無事,重加排纂,義有艇滯,至忘寢食,不覺豁然開朗,若有神助之者。凡閱五寒暑,始獲成書。」楊倫杜詩鏡銓草創達二十年之久,潤色審閱又五載。該序作於「乾隆歲在重光大淵獻中秋前五日」。是年倫四十五歲。乾隆五十年乙巳倫至武昌,主講江漢書院,次年審閱杜詩鏡銓初稿。九柏山房詩卷九雨夜讀杜集:「江湖一老念君恩,至性因知詩教尊。九死崎嶇來蜀道,孤舟浩蕩下荊門。房嚴出處分窮達,鄭李交遊感沒存。」該詩約作於乾隆五十一年,是雨夜審閱初稿,有感而作。倫風華正茂之季,即熟覽杜詩諸家注本,並著力采錄詩話、筆記中有關杜詩者,用心可謂勤矣。乾隆四十六年辛仇,倫登第,作題杜少司寇曲江先生重修少陵成都草堂圖卷卻寄奉懷詩:「少陵窮益工,光焰久不燈。詩史炳日星,忠誠系堂廉。豈但矜斧藻,並堪代針砭,上思翊聖朝,下乃憫窮閻。大節自犖犖,小言徒詹詹,艱難蓼偏集,奔走突少黔。秦隴暫經過,巴蜀久滯淹。先值節度裴,後依僕射嚴。草堂枕江麓,花潭開鏡奩。小松漸成長,翠竹時修纖。讀畫憶韋諷,彈棋邀席謙,幕府徵辟交,郎官祿命露。賢主見優禮,同儕復猜嫌。住比鳥投籠,歸若魚脫鉗⋯西瀼徙更頻,東屯居最厭。」倫三十五歲,已對杜甫經歷與思想了若指掌。
【體例】杜詩鏡銓凡二十卷。計二十六萬餘字。詩以作年編次,詞語注釋附於句下,章法字評置於行間或書眉,詩末附前人或倫評詩之語。
【著者】楊倫,字西木,一作西禾,江蘇陽湖人。生於清乾隆十二年,卒于嘉慶八年,年五十七。倫博極群書,早傳聲譽。乾隆四十六年進士,官廣西荔浦縣知縣。晚歲,主講江漢書院,門下多尊信之。倫詩得力於少陵,與孫星衍、洪亮吉、徐書受等唱酬最富。所著有九柏山房集,及杜詩鏡銓二十卷,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論贊】郭紹虞評曰:以精簡著稱。不穿鑿,不附會,不矜奇,不逞博,而平正通達,自使少陵精神躍然紙上。
王昶湖海詩傳曰:實能照見古人心髓,足與朱鶴齡上下。
程千帆先生杜詩鏡銓批鈔曰:清人注杜者,錢、朱、仇、浦、楊五家爲善。西河鏡銓尤簡明便於初學。
【底本】清同治十一年望三益齋刻本。
【版式】單黑魚尾,魚尾下題卷數、頁次,左右雙邊。
【行格】半葉九行,行大字二十,小字雙行,每行三十,正文注解有眉批。
【梓行】杜詩鏡銓最早由楊氏九柏山房刊刻於乾隆五十七年。至同治十一年,時任四川總督吳棠增入「杜子美戴笠像」,並附張溍讀書堂杜工部詩文集注解二卷,重刻於成都四川節署,是爲望三益齋本。咸豐五年,吳棠於清河知縣開缺,奉諱里居,署其室名「望三益齋」。
【序跋】杜子美戴笠像,題子美畫像;畢沅序、朱圭序、周樽序、自序;新舊唐書杜甫傳;元稹所作墓系銘;楊倫所編年譜;凡例;後附諸家論杜。
【端題】「杜詩鏡銓卷一」「陽湖楊倫西河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