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周書,唐令狐德棻奉敕編之北周正史,述西魏文帝大統元年至北周靜帝大定元年四十七載興亡。是書文筆簡古遒勁,趙翼稱其「敍事醒豁,迥異六朝蕪冗」。四庫提要謂「北周一代文獻,終賴是書以傳」。
【撰述】貞觀三年,令狐德棻奉詔肇修周書,岑文本、崔仁師等佐之,十年乃成。其書承關隴史學正統,以西魏北周爲主體,兼溯北魏遺制,下啟隋唐典章,堪稱三代樞紐之作。德棻撰述之旨,首重賡續正朔。特立文帝紀詳載宇文泰改制:府兵統于八柱國,朝政依周禮建六官,鮮卑舊俗融以周孔之教。更于蘇綽傳全錄六條詔書,盧辯傳備述六官品秩,使北周制度粲然可考。其筆法追摹尚書,文風古奧。帝紀多存原始詔策,蕭詧傳載湣時賦而不刪駢儷,王褒傳錄寄周宏讓書而存江左文脈。尤可貴者,首創異域傳述突厥、吐谷渾事,開正史記四夷風氣之先。然至北宋,原書已佚小半,今本乃後人雜采北史、通典補綴。觀韋孝寬傳、長孫儉傳等篇,與北史雷同者十之七八,然武帝紀、宇文護傳猶存唐本精髓。雖經補纂,仍存北周文物制度之本真,非他史可替代。
【體例】周書凡五十卷,其中帝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帝紀八卷自文帝宇文泰至靜帝宇文衍,以編年爲經,制度爲緯。文帝紀詳錄府兵制、六官制之創設,武帝紀備載滅佛詔、平齊策,詔令章奏多存原文,趙翼稱「紀事之詳,過於北史」。列傳四十二卷分門殊有深意:后妃宗室之後,特重文武勳臣。更立異域傳述突厥、吐谷渾事,藝術傳記冀俊刻印、姚僧垣醫案,存科技交流之跡。其體例之要有三:一曰「溯源法」,于周惠達傳追述北魏舊制;二曰「帶敘法」,如獨孤信傳兼及其三女爲三朝皇后;三曰「互見法」,軍政大事必注「事見某紀某傳」。文筆刻意摹古,詔令仿尚書誥命,論贊效左傳君子曰。雖經宋人補纂,然原本猶存什七,四庫提要謂「北周制度文物,賴此得窺全豹」。要之,是書體例嚴整,存宇文氏改革之真貌,堪稱關隴史學之典範。
【著者】令狐德棻,字季馨。宜州華原縣人。先居敦煌,世爲河西大族,以博涉文史知名。大業末,任藥城縣長,遷大丞相府記室。武德元年,任起居舍人。五年,遷秘書丞,與侍中陳叔達等受詔撰藝文類聚。奏請購募遺書,置吏補錄,得以存巨量典籍。貞觀三年,詔修梁、陳、齊、周、隋諸史,主修周書。六年,遷禮部侍郎,兼修國史。十年,周書成。次年,撰氏族志成。八年,預修晉書,定體例。永徽元年,監修國史及五代史志。遷太常卿兼弘文館學士。參修貞觀十三年以後之實錄及唐高宗實錄。龍朔二年,加銜金紫光祿大夫,致仕。乾封元年,卒,年八十四,諡憲。
岑文本,字景仁,生於五九五年,卒於六四五年。南陽棘陽人,祖善方,仕蕭察。父之象,隋末爲邯鄲令。文本聰慧敏捷,博通經史,善於文詞,新唐書藝文志錄文集六十卷,已佚。全唐文存文二十篇,全唐詩存詩四首。
【論贊】唐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令狐德棻等政勤紀述,廣搜博采,裁成周典。其文簡而不遺,華而不豔,質而不俚。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德棻博貫文史,勤於著述。其撰周書,文筆簡勁,敍事得宜。雖於禪代之際不無回護,然大體可信。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周書文質因宜,紀載得體。其異域一傳,詳述突厥、吐谷渾事,足補魏書之闕。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周書敍事繁簡得宜,文筆亦極簡勁。本紀載宇文泰創作制度,列傳詳于謹、韋孝寬等戰功,皆能提綱挈領,深得史法。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周書于關隴集團之形成,府兵制度之建立,記載特詳。令狐德棻身預其事,故能言之鑿鑿,爲研究中古政治軍事制度之首要史料。
【四庫】唐令狐德棻等奉勅撰。貞觀中修梁、陳、周、齊、隋五史,其議自德棻發之。而德棻專領周書,與岑文本、崔仁師、陳叔達、唐儉同修。晁公武讀書志,稱宋仁宗時出太清樓本,合史館秘閣本,又募天下書而取夏竦、李巽家本,下館閣是正其文字。其後林希、王安國上之。是北宋重校,尚不云有所散佚。今考其書,則殘闕殊甚,多取北史以補亡。又多有所竄亂,而皆不標其所移掇者何卷,所削改者何篇。遂與德棻原書混淆莫辨。今案其文義,粗尋梗概,則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俱傳後無論。其傳文多同北史,惟更易北史之稱周文者爲太祖。韋孝寬傳連書周文、周孝閔帝,則更易尚有未盡。至王慶傳連書大象元年、開皇元年,不言其自周入隋,尤剽取北史之顯證矣。又如韋孝寬傳末刪北史「兄夐」二字,則韋夐傳中所云與孝寬並馬者,事無根源。盧辯傳中刪去其曾事節閔帝事,則傳中所云及帝入關者,語不可曉。是皆率意刊削,遂成疏漏。至於遺文脫簡,前後疊出,又不能悉爲補綴。蓋名爲德棻之書,實不盡出德棻。且名爲移掇李延壽之書,亦不盡出延壽。特大體未改而已。劉知幾史通曰:「今俗所行周史,是令狐德棻等所撰。其書文而不實,雅而不檢,真跡甚寡,客氣尤繁。尋宇文開國之初,事由蘇綽。軍國詞令,皆準尚書。太祖勅朝廷他文,悉準於此。蓋史臣所記,皆稟其規。柳虯之徒,從風而靡。」案綽文雖去彼淫麗,存茲典實,而陷於矯枉過正之失,乖乎適俗隨時之義。苟記言若是,則其謬愈多。爰及牛弘,彌尚儒雅,卽其舊事,因而勒成,務累清言,罕逢佳句。而令狐不能別求他述,用廣異聞,惟憑本書,重加潤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實錄。又議其以王劭、蔡允恭、蕭韶、蕭大圜、裴政、杜臺卿之書中有俚言,故致遺略。其詆諆德棻甚力。然文質因時,紀載從實。周代旣文章爾雅,倣古制言,載筆者勢不能易彼妍辭,改從俚語。至於敵國詆謗,里巷諺謠,削而不書,史之正體。豈能用是爲譏議哉?况德棻旁徵簡牘,意在摭實。故元偉傳後於元氏戚屬事迹湮沒者,猶考其名位,連綴附書,固不可概斥爲疏略。庾信傳論倣宋書謝靈運傳之體,推論六義源流,於信獨致微辭。良以當時儷偶相高,故有意於矯時之弊,亦可見其不專尚虛辭矣。知幾所云,非篤論也。晁公武讀書志祖述其語,掩爲己說。聽聲之見,尤無取焉。
【端題】令狐德棻等撰。
【底本】此爲百衲本二十史本,景印宋蜀大字本,缺卷以元明遞修本配補。大字本四邊雙欄,單魚尾,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板框高二十三厘米,寬十九厘米。

《周书》者,唐秘书丞令狐德棻奉诏监修,偕岑文本、崔仁师等共撰。凡五十卷,列《二十四史》之属,述北周一代之兴亡,自文帝字文泰肇基,迄静帝禅位于隋,凡二十五年史事粲然备焉。
其体例承太史公遗风,本纪八卷述帝王行事,列传四十二卷载将相勋绩。特详于军政大略,若字文氏府兵之制、六官之设,皆纤悉靡遗。文笔简净,叙事如刀劈斧削,尤擅摹战场雄阔之势,字文邕平齐之役、韦孝宽守玉壁之功,读之如闻金戈铁马之声。
是书多采隋牛弘《周史》为蓝本,然删汰浮词,务存实录。观其载苏绰制《六条诏书》、卢辩定《周礼》官制,可见关陇文化融合之迹。虽间有讳饰之辞,然大体恪守史职,宋人司马光修《通鉴》,多资取焉。
昔刘知几《史通》评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清章学诚亦誉其“得叙战争之要”。盖关陇霸业虽短,然上承元魏、下启隋唐,《周书》存其筋骨,诚北朝史学之圭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