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漢書,又稱前漢書,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記事上起西漢高祖元年,迄于劉玄更始二年,凡二百三十年史事。


【撰述】東漢班固撰。亦爲史家,以史記所記史實止于漢武帝太初間,乃作後傳六十餘篇。死,漢明帝詔補撰。曆二十餘年,初具規模,文辭淵雅,包舉一代。惜未完而卒。所遺八表由補寫,天文志弟子馬續補寫。

【體例】計一百篇,一百二十卷。書分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體例與史記略同,唯改書爲志,廢世家入列傳,並創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爲後世紀史書承繼。其百官公卿表秦漢官制沿革,古今人物表廣列以前人物,簡明扼要。藝文志記先以來典籍流轉,爲最早之目錄學巨著,廣爲後世引用。漢書以前已有二十三家注。顏師古集大成,爲之作注,系現存最早注本,廣爲流行。

【著者】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光武建武八年生。父,字叔皮,博學多才,勤于著述,曾續寫史記,作史記後傳六十五篇。少隨父讀書,十六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百家九流,無不涉獵。擅詩賦,其兩都賦,傳誦一時。立志承父業,受明帝器重,召爲蘭臺令史,轉遷校書郎,典校皇家秘書,又受詔完父書。彙集史事,修改體例,積二十餘年,章帝建初七年,漢書成。後任玄武司馬,撰白虎通義和帝永元元年,隨竇憲匈奴,爲中護軍,撰燕然山銘。後竇憲畏罪自殺,牽連入獄,永元四年病死,年六十一。

顏師古,名,以字行。雍州萬年人。師古少傳家學,博覽群書,尤精訓詁,善屬文。仁壽中,任安養尉,後免官回家,授徒講學。至大業十三年,李淵關中,授爲朝散大夫,累遷中書舍人,專典皇帝詔敕。太宗即位,擢拜中書侍郎。貞觀三年,秘書監魏征薦,預修隋書。次年,太宗以經籍流傳久遠,文字訛謬,令師古孔穎達等整理五經,成五經定本。是書成,「太宗複遣諸儒重加詳議,於是諸儒傳習已久,皆共非之。師古輒引已來古今本,隨言曉答,援據詳明,皆出其意表,諸儒莫不嘆服」。故五經定本頒行天下,成標準讀本。貞觀七年,任秘書少監,主持圖書讎校。貞觀十年,受太子承乾命,爲漢書作注,師古綜合前注,折中潤色,取長補短,歷時五年,於貞觀十五年全書注成,深爲好評,流行至今。貞觀十七年,遷秘書監、宏文館學士。兩年後從駕東巡,中途病卒。

【論贊】漢書堪稱史學精品。劉知幾史通六家評曰:「曆觀自古,史之所載也,尚書事,終秦穆春秋文,止哀公紀年不逮于亡,史記唯論於始。如漢書者,究西都之首末,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練,事甚該密,故學者尋討,易爲其功。自爾迄今,無改斯道。」

章學誠文史通義謂:「不可爲定法,之體而爲一成之義例,遂爲後世不桃之宗焉。」

【四庫】班固撰,其妹班昭續成之。始末具後漢書本傳。是書歷代寶傳,咸無異論。惟南史劉之遴傳云:鄱陽王范班固所撰漢書真本,獻東宮皇太子,令之遴張纘到溉陸襄等參校異同,之遴錄其異狀數十事。以今考之,則語皆謬妄。據之遴云:古本漢書永平十年五月二十日己酉郎班固上,而今本無上書年月日子。案:永平受詔修漢書,至建初中乃成。又班昭傳云:八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東觀藏書踵成之。是此書之次第續成,事隔兩朝,撰非一手,之遴所見古本旣有紀、表、志、傳,乃云總於永平中表上,殆不考成書之年月也。之遴又云:古本敘傳號爲中篇,今本爲敘傳。又今本敘傳班彪事行,而古本云自有傳。夫古書敘皆載於卷末,自述作書之意,故謂之敘;追溯祖父之事迹,故謂之傳。後代史家,皆沿其例。之遴謂原作中篇,文繫篇末,「中」字竟何義也。至云自有傳,語尤荒誕。光武之世舉茂才,爲令,以病去官,後數應三公之召,實爲東漢之人。惟附於敘傳,故可於况伯斿穉之後詳其生平。若自爲一傳,列於西漢,則斷限之謂何。奚不考敘傳所云起元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乎?之遴又云,今本紀及表、志、列傳不相合爲次,而古本相合爲次,總成三十八卷。案:自言,紀、表、志、傳凡百篇,篇卽卷也。是不爲三十八卷之明證。又言述紀十二,述表八,述志十,述列傳七十。是各爲次第之明證。且隋志作一百十五卷,今本作一百二十卷,皆以卷帙太重,故析爲子卷。若並爲三十八卷,則卷帙更重。古書著之竹帛,殆恐不可行也。之遴又云:今本外戚西域後,古本次帝紀下。又今本高五子文三王景十三王孝武六子宣元六王雜在諸傳中,古本諸王悉次外戚下,在陳項傳上。夫紀、表、志、傳之序,自言之。如之遴所述,則傳次於紀,而表、志反在傳後。且諸王旣以代相承,宜總題諸王傳,何以敘傳高五王傳第八文三王傳第十七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武五子傳第三十三宣元六王傳第五十耶?且漢書始改史記項羽本紀陳勝世家列傳,自應居列傳之首,豈得移在諸王之後。其述外戚傳第六十七元後傳第六十八王莽傳第六十九,明以王莽之勢成於元後,史家微意寓焉。若移外戚傳次於本紀,是惡知史法哉。之遴又引古本述云:「淮陰毅毅,仗劍周章;之傑子,實惟彭英;化爲侯王,雲起龍驤。」然今「芮尹江湖」句有張晏,是所見者卽是今本。况之遴傳所云獻太子者謂昭明太子也。文選漢書述贊云:「惟餓隸,實黥徒,亦狗盜,尹江湖,雲起龍驤,化爲侯王」,與今本同。是昭明亦知之遴所謂古本者不足信矣。自張霸始撰僞經,至人於漢書復有僞撰古本。然一經考證,紕繆顯然。顏師古注本冠以指例六條,歷述諸家,不及之遴所說,蓋當時已灼知其僞。李延壽不訊端末,遽載於史,亦可云愛奇嗜博,茫無裁斷矣。作是書,有受金之謗,劉知幾史通尚述之。然文心雕龍史傳篇曰:「徵賄鬻筆之愆,公理辨之究矣。」是無其事也。又有竊據父書之謗。然韋賢翟方進元後三傳俱稱「司徒掾班彪曰」。顏師古發例,於韋賢傳曰:「漢書諸贊皆所爲。其有叔皮先論述者,亦顯以示後人。而或者謂竊盜父名,觀此可以免矣。」是亦無其事也。師古注條理精密,實爲獨到。然人多不用其說。故猗覺寮雜記稱:「師古漢書,魁梧音悟,票姚皆音去聲。」杜甫用魁梧、票姚皆作平聲。楊巨源詩「請問家誰第一,麒麟閣上識酇侯」,亦不用「音贊」之說。殆貴遠賤近,自古而然歟。要其疏通證明,究不愧班固功臣之目。不以一二字之出入,病其大體矣。


【底本】此百衲二十四史本,卽據景祐景印。

【板框】景祐本框高二十點一厘米,寬十三點三厘米。

【版式】左右雙邊,版心細黑口,單魚尾,魚尾下題「卷名第□」,下記本卷頁數及刻工姓名。

【行格】半葉十行十九字,小字雙行。

【梓行】百衲本二十四史,由張元濟主持之商務印書館斥鉅資廣搜博采各史善本,用攝影製版技術,嘔心十餘年始成,乃迄今最權威版本。該本所選各珍罕本因年久而殘缺,編校者參校、補綴,如僧百衲衣,故名。百衲本二十四史所選版本,有本十五種、本六種、明清初刻三種。如史記選用慶元黃善夫家塾本;漢書選用景祐刻本;晉書則以幾種本配齊;南北朝七史選用眉山七史本;隋書南史北史大德刻本;舊唐書紹興刻本;新唐書嘉祐刻本;舊五代史世無傳本,用人自永樂大典所輯版本;新五代史慶元刻本,三史均用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洪武刻本;明史乾隆武英殿原刻本。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描潤始末記,敘及校印流程、描潤之法曰:「原書攝影成,先印底樣,畀校者校版心卷第葉號,有原書,以原書,不可得,則以別本,對校畢,有闕或顛倒,咸正之。卷葉既定,畀初修者以粉筆潔其版,不許侵及文字。既潔,覆校,粉筆侵及文字者,記之,畀精修者糾正。底樣文字,有雙影,有黑眼,有搭痕,有溢墨,梳剔之,梳剔以粉筆。有斷筆,有缺筆,有花淡筆,彌補之,彌補以朱筆。仍不許動易文字,有疑,闕之,各疏於左右欄外。精修畢,校者覆校之,有過或不及,複畀精修者損益之。再覆校,取武英殿本及南、北監本、汲古閣本與精修之葉對讀,凡原闕或近磨滅之字,精修時未下筆者,或彼此形似疑誤者,列爲舉疑,注某本作某,兼述所見,畀總校。總校以最初未修之葉及各本與現修之葉互校,複取昔人校本史之書更勘之。既定爲某字,其形似之誤實爲印墨漸染所致或僅屬點畫之訛者,是正之,否則仍其舊。其原闕或近磨滅之字,原版有痕跡可推證者,補之,否則甯闕。闕字較多,審系原版斷爛,則據他本寫配,於欄外記某行若干字據某某本補。複畀精修者摹寫,校者以原書校之。一一如式,總校覆校之。於是描潤之事畢,更取以攝影。攝既,修片。修既,製版。製版清樣成,再精校。有誤,仍記所疑,畀總校。總校覆勘之,如上例。精校少二遍,多乃至五、六遍。定爲完善可印,總校于每葉署名,記年月日,送工廠付印。」張元濟洋洋百數十冊之衲史校勘記,至今仍被奉爲校勘古籍之圭臬。

【序跋】漢書敘例;景祐刊本校語。

其他版本
四史本(刘承干辑)
二十四史本(武英殿本、景印武英殿本)(清洪亮吉,莫友芝校)
清金阊书业堂刻本(清佚名铐清何焯、汪由教批校及跋)
宋庆元元年刘元起刻本
北宋刻宋元递修本
北宋刻递修本
清光绪八年桐城方氏刻本
明嘉靖间汪文盛等刻二十八年周采等重修本
重刊二十四史本(前汉书)
宋嘉定十七年白鹭洲书院刻本
二十四史本(五省官书局本)
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学刻明成化正德间递修本
淸光绪十三年金陵书局刻本(清洪盘录清钱泰吉批校并跋)
宋刻元修本
十七史本
淸初影宋抄本(存卷一至十二、二十一至二十八)
明正统八至十年刻本(明唐厢之批点)
宋蔡琪家塾刻本
宋刻元明递修本
清刻本(清查日华校跋并录清何焯批校)
明嘉靖间汪文盛等刻本
明刻嘉靖十六年广东崇正书院重修本
二十一史本南监本
二十一史本(北监本,前汉书)
重排新式标点〈汉书〉
底本: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电子文件(PDF)
2473筒子页106M
0次

牌记页.jpg

-20241217120818338.png

-20241217120828101.png

-20241217120837649.png

-20241217120846899.png

-2024121712085537.png

-20241217120903473.png


猜你喜欢
后汉书
南齐书
唐书
周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