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简介】

《五经正文》七卷为明代万历年间精校精刊的儒家经典白文本,由南京国子监博士李登主持校雠,金陵名刻工陈邦泰手书上版,万历二十四年(1596)梓行于世。该书囊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经,分装七册:前三卷为《周易》《尚书》《诗经》,后四卷《礼记》《春秋》各占两卷。其独特价值体现于三方面:其一,正文以南宋监本为底本,参校元岳氏荆溪家塾本、明嘉靖南监本等十二种版本,删削历代注疏独存经文,旨在恢复“五经本真”;其二,陈邦泰以赵孟頫楷书为骨,融欧阳询笔意手书上版,世称“万历精楷第一刻”;其三,版心下方镌“李氏考文”木记,记录校改异文出处,开古籍校勘标注之先例。现存全帙分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内阁文库藏有缺卷本,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存卷三《诗经》单册。此本因校勘精审、书法卓绝,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列为“明代经部要籍代表性刻本”。

【撰述】

李登校勘《五经正文》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其自序云“今之学者困于注疏,昧于本文,兹刻一洗枝叶,独标根柢”,意在回应明代中后期“复古求真”的经学思潮。校勘过程历经四阶段:

1. 广收众本:以南宋绍兴监本(现藏日本静嘉堂)为底本,对校元至正年间岳浚刻本、明洪武司礼监本、嘉靖南监本等,尤重采录朝鲜活字本《五经正文》异文89处。

2. 考订文字:首创“四色批校法”——朱笔录许慎《说文》古字,墨笔存郑玄《三礼注》异文,蓝笔注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黄笔标朱熹校改意见。如《尚书·尧典》“光被四表”校记引《后汉书·冯异传》作“横被”,并考《说文》“桄,充也”,判定“光当为桄之假借”。

3. 确立体例:删削历代注疏,但保留《礼记·大学》朱熹章句分节标记,反映理学的潜在影响;对《春秋》经文中的“崩薨卒葬”等礼制术语,特以阴文标注,示学者注意。

4. 刊刻定本:万历二十二年(1594)延请陈邦泰手书上版,凡避讳字(如“校”缺笔避朱翊钧讳)皆以双行小字注明原字,全书校改记录达1732条,堪称明代校勘学集大成之作。

【体例】

该书体例设计融校雠学、书法艺术与出版工艺于一体:

分卷结构

1. 卷一《周易》:分上下经,保留王弼本卦序,删《彖》《象》传文,以白文呈现六十四卦爻辞。

2. 卷二《尚书》:依孔传本五十八篇次第,但于《泰誓》篇首朱笔批注“古文可疑,姑存待考”。

3. 卷三《诗经》:以《国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类,篇间空一格区分,无章句标记。

4. 卷四至五《礼记》:按《曲礼》至《丧服四制》篇目排列,《大学》《中庸》独立成篇但不另标名。

5. 卷六至七《春秋》:以鲁十二公纪年为主线,附《左传》中“君子曰”评语为阴文夹注,开白文本吸收史评之特例。

版面特征

1. 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上题“五经正文”,中记卷次页码,下镌“李登校”“陈邦泰书”双行小字。

2. 经文用赵体楷书,字径1.2厘米,横轻竖直,锋颖如新;校记小字用欧体,字径0.6厘米,工整峭拔。

3. 特殊符号系统:○表异文存疑,■示训诂要点,△注音读差异,后世《四库全书考证》沿用此法。

附录体系

1. 卷末附《五经异同表》,以表格形式对比六种版本异文,如《诗经·关雎》“君子好逑”条,列监本、岳本、司礼监本、朝鲜本、李登定本五列对照。

2. 另收李登《校经凡例》十二则,系统阐述“删注存经”“古今字通例”“避讳处理原则”等校勘思想。

【著者】

李登1539-1607),字士龙,号如真,南直隶上元(今南京)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历任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郎中。其学术贡献有三:

1. 校勘学:撰《篆文考异》六卷,首次系统考证《说文》篆文与经典隶变关系,顾炎武《日知录》多引其说;

2. 音韵学:著《书文音义便考》四卷,创“四声经纬图”,凌稚隆称其“切韵之功,不让陈第”;

3. 教育实践:任南监博士期间,主持刊刻《十三经白文》《二十一史节要》等教材,推动晚明经学教育革新。

陈邦泰1556-1623),字惟新,金陵刻书世家出身。书法承文徵明一脉,尤精楷刻,万历间执金陵书坊牛耳。其手书上版代表作除本书外,尚有《东坡先生志林》(万历二十三年赵开美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万历二十八年许自昌本)。其字结体宽博,笔意流丽,时人誉“陈氏枣板,下真迹一等”。清孙从添《藏书纪要》称“明季刻书之精,以陈邦泰写本为最”。

【论赞】

此书刊行后反响两极:

· 肯定派:焦竑《国史经籍志》赞其“廓清注疏迷雾,复见五经本真”;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谓“校雠之精,可比宋廖莹中世綵堂本”。

· 批评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指摘“擅改经文,如《尚书》‘宅嵎夷’改‘旸谷’,违背汉唐旧本”;毛晋汲古阁跋文讥“白文本去注存经,犹食肉弃骨”。

域外影响深远:朝鲜肃宗命仿此刻《五经正文》活字本,日本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引用其校记达二百余处。现代评价更趋理性:

· 文献学家王欣夫《文献学讲义》认为“李登校勘法已具科学雏形,较清代考据家早二百年”;

· 版本学家黄永年指出“陈邦泰写刻本代表晚明书法与雕版艺术的巅峰结合”;

· 争议焦点仍在白文体例——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批评“剥离注疏割裂传统”,而钱存训《书于竹帛》肯定“客观呈现经典原始形态”。

【底本】

此本版本学特征显著:

1. 物质形态:开本27.8×16.5厘米,纸质为江西铅山连四纸,帘纹宽1.8厘米,纸色微黄,质地绵韧。初印本用墨含麝香、珍珠粉,历四百余年仍馨香扑鼻。

2. 避讳特征:严格遵循万历朝讳例,“钧”字缺末笔避朱翊钧讳,“洛”字改“雒”避水德之忌,但未避崇祯“由检”讳,可证刊刻下限在泰昌前。

3. 版本流变

初印本:钤“李氏考文”“金陵陈氏书林”朱印,存世不足十部;

天启补版:版心题“五经正文”改为单鱼尾,删《异同表》,国家图书馆藏本存补版叶三十七纸;

清初翻刻:字体板滞,纸墨粗劣,多混入汲古阁本内容,学者谓之“赝鼎”。

4. 校勘遗产:李登校记后被《四库全书考证》吸纳63条,陈邦泰版式影响及于清内府刻本《康熙字典》。日本享保九年(1724)京都书林翻刻本,忠实摹写陈氏书法,然将李登校注改为和文训点,现藏东洋文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