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李群玉詩集三卷後集五卷,李群玉撰。新唐書藝文志李群玉詩三卷、後集五卷。三卷者群玉宣宗大中八年「詣闕上表自進詩三百首」者唐才子傳卷七後集五卷當是三卷以外及大中八年以後之作。是集首載李群玉進詩表令狐綯薦處士李群玉進詩表稱,歌行古體、今體七言、今體五言四通等合三百首。據劉禹錫柳宗元集序稱四十二通,知時以一通為一卷。此本僅一百三十五首,後集亦只有一百十三首,共計尚不足三百首之數,可見已非奏進之原本,然仍按歌行古體、今體七言、今體五言分目。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刻本。今傳李群玉詩集南宋書棚本卷數與書目記載吻合。原書今藏於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已為通行之本。毛晉汲古閣唐人八家詩將其詩按體分排統前後集為三卷名為李文山詩集已非舊次。丕烈曾取本校並云:「其『毛刻』異不可勝記且其謬不可勝言信知刻之佳矣。『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本多有缺字葉德輝園讀書志有校記全唐詩補足本之缺字。唐詩百名家全集後集卷五末有「東山席氏悉從本刊本琴川書屋」木牌記是其所據亦然其墨釘缺字更多。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李羣玉集三卷、後集五卷「江蘇蔣曾瑩家藏本」李羣玉撰。羣玉文山澧州人。大中八年詣闕進詩,授弘文館校書郎。其集首載羣玉進詩表令狐綯薦狀、鄭處約所行制詞。表稱歌行、古體今體七言、今體五言四通,合三百首。考劉禹錫柳宗元集序,稱三十二通。「案今本作四十五通,乃後人追改。」時以一通爲一卷。今本三卷。已與表不合。又表稱三百首,而今本正集僅一百三十五首,外集亦僅一百一十三首。合之不足三百之數。觀中卷之末有出春明門一首,自注曰:「時請告歸。」則此集雖仍以歌行、古體今體七言、今體五言分目,而已兼得官以後之詩,非復奏進之原本矣。太平廣記羣玉湘君事甚異。其詩今載後集第三卷。然前一首爲吊古之詞,無媟褻之意。後一首寫當時棹女與二妃,尤不相關。羣玉雖放誕風流,亦豈敢造作言語,瀆慢神明,污蔑古聖!殆因其詩爲時傳誦,小說家因造此事附會之耳。洛神訛爲感甄李善至引以注文選。俗語丹青,往往如是,未可據爲實錄也

李群玉,字文山今湖南人。群玉性情曠逸,工書法,好吹笙,不樂仕進,以吟詠自適。早年「幽江介,分托漁樵」,名氣遠播京城。杜牧時,專訪群玉,勸其參加科舉。後前往應考,終不第。會昌三年,裴休湖南觀察使,群玉前往投奔得器重。大中八年布衣游長安裴休薦之,獻詩于朝,宣宗以其歌詩「異常高雅」,賜以「錦彩器物」,後授弘文館校書郎。未幾乞歸。群玉年飄泊四海,患有嚴重消「糖尿病」咸通三年前後客死江西洪州昭宗光化三年,經韋莊奏請,追贈為進士出身。全唐詩其詩二百六十三首。群玉詩善寫羈旅之情,富於詞采。有李群玉詩集傳于世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牌记

4020200947-9-00001.jpg

其他版本
清道光四年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
清初抄本(四库全书底本)
清琴川张氏小嫏嬛福地影抄南宋临安府陈解元宅书籍铺刻本
唐四十七家诗本(明抄)
明崇祯三年叶奕抄本(清叶奕、清黄丕烈校并跋)
明抄本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明嘉靖二十六年王臣抄本(清冯武校并跋)
猜你喜欢
笺注陶渊明集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李翰林集)
王子安集
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蓝田王摩诘诗、王摩诘诗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