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又名北魏書北齊魏收撰。北齊天保五年十一月成書。載北魏登國元年至東魏武定八年,共一百六十餘年史事。


【撰述】北齊天保二年,文宣帝高洋魏收曰:「國史重器,非卿莫屬。」遂召集房延祐辛元植等十餘人始修史,歷凡四年。北魏舊史散亂殘缺,鄧淵代記僅記早期事略,崔浩編年史因「國史案」中途夭折,李彪嘗試紀傳體卻未成書。魏收調閱皇家秘檔,發掘鄴城石經文獻,收集起居注千餘卷。核對宗室譜牒,校勘碑文墓誌,求證史實於元老。然編修屢挫:刁柔苛求細節致進度遲緩,裴昂之喜議論人物功過,房延祐常與收意見相左。春秋筆法為綱,參照史記漢書體例,刪減浮誇,終立十二帝紀、九十二列傳,計一百三十卷。因實錄河陰之變等事,遭舊族斥為「誹謗之書」,乃至「穢史」。北齊武平四年,盧斐等復查全書,當廷逐條答辯,凡質疑均有理據。北齊後主高緯讚曰:「魏收之史,堪比班固司馬遷!」遂命刻印收藏於東觀。慨言曰:臣竊惟修史之難,倍於他經。昔崔浩赤族,史禍殷鑒;今臣以孤直遇明主,雖蒙謗而終顯,豈非天佑大齊乎?此後魏書三次修訂,方成定體。原撰一百三十卷,後有散佚,至北宋,缺三十九卷。經劉邠劉恕安燾范祖禹等檢校,參考魏澹魏書李延壽北史張太素後魏書高峻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覽等,補充完整,仍爲一百三十卷。

【體例】魏書有帝紀十二篇十四卷,列傳九十二篇九十六卷,志十篇二十卷。帝紀爲:序紀一卷、太祖道武帝紀一卷、太宗明元帝紀一卷、世祖太武帝紀二卷、恭宗景穆帝紀一卷、高宗文成帝紀一卷、顯祖獻文帝紀一卷、高祖孝文帝紀二卷、世宗宣武帝紀一卷、肅宗孝明帝紀一卷、敬宗孝莊帝紀一卷、前廢帝、後廢帝、出帝紀一卷、孝靜帝紀一卷。帝紀始自鮮卑拓跋部落,至西晉代國,再至十六國代國覆滅,道武帝拓跋珪北魏孝文帝遷都改制,北魏東魏西魏,直至東晉亡。十二篇帝紀載十四帝,太武帝拓跋燾孝文帝元宏分上下兩篇,如世祖太武帝紀載:「世祖聰明雄斷,威靈傑立,藉二世之資,奮征伐之氣,遂戎軒四出,周旋險夷。掃統萬,平秦隴,翦遼海,湯河源,南夷荷擔,北蠕削跡,廊定四表,混一戎華,其爲功大矣」。言太武帝統一北方之功。又如高祖孝文帝紀載:「癸丑,詔定考課,明黜陟」,言孝文帝整頓吏治,「遣使與州郡宣行條制,隱口漏丁,即聽附實。若朋附豪勢,陵抑孤弱,罪有常刑。」言定都洛陽,「詔遷之民,死葬南,不得還北。於是人南遷者,悉爲河南洛陽人。」並於二十年春「詔改姓爲元氏。」言拓跋部行化。帝紀特立序紀,追述鮮卑拓跋部先世二十八君,論曰:「帝王之興也,必有積德累功博利,有魏奄跡幽方,世居君長,淳化育民,與時無競」;「昭成以雄傑之姿,包君子之置,征伐四克,威被荒遐,乃立號改都,恢隆大業,」「其原因有由矣」。列傳九十二篇分凡十六卷。前十篇傳,載皇后與諸王。後第八十三篇起,載十六國南朝。稱東晉爲「僭晉」,爲「島夷。」類傳名目較多,前史所有,大多固備。酈道元載于酷吏傳,傳文敘政事較詳,記著書原委較略。南北朝諸史列傳多用附見法。十志二十卷,以食貨志官氏志釋老志居首。食貨志記「均田制」,如太和九年,頒均田令,十五歲以上「男子受露田十畝,桑田二十畝,婦人受露田二十畝。」官氏志,他史稱職官志百官志魏收稱「官氏」,因不僅載官制,亦有拓跋姓氏之變化。釋老志本書獨有。鑒於佛、道盛行,本志載佛教徒東來,中國佛教徒西去,及佛經翻譯、佛像建造等,可謂中國宗教小史。魏書十志疏略,楊守敬批評地形志曰「貌似高古,然有詳所不當詳,略所不當略者」。魏書北宋初刻,南宋紹興十四年翻刻,均未流傳。今最早刻本爲南宋翻刻本,有補版,即「三朝本」。

【著者】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生於北魏正始二年,卒于北齊武平三年,巨鹿曲陽人,今河北晉縣西。魏收曆仕北魏北齊北魏時,初爲太學博士、記室參軍、郎中,二十六歲,爲中書侍郎,始典起居注,並修國史。在北齊,官至中書令兼著作郎。天保二年,北齊文宣帝高洋魏收魏史,置修史局,由太保、錄尚書事高隆之臨修,房延祐等六人先後附之。初鄧淵代記十餘卷,後崔浩高允等編魏史,均用編年體。後李彪參修,始改爲紀傳體。再後刑巒崔鴻高祖世宗肅宗三朝起居注。魏收據以上史料,於天保五年成書。除魏書外,著有南守賦懷離賦枕中篇皇居新殿台賦等。其中僅枕中篇尚存。又有文集七十卷,已佚。張溥曾輯有魏特進集一卷。

【論贊】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魏書蕪累冗雜,然北朝典章、氏族源流,賴此以傳。

趙翼廿二史劄記魏書趨附避諱,褒貶不公,然敍事詳贍,過於南史

周一良釋老志記佛道二教源流,食貨志載均田制始末,皆正史之創例。

【四庫】北齊魏收奉勅撰。表上其書,凡十二、九十二列傳,分爲一百三十卷。今所行本爲劉恕范祖禹等所校定。序錄,謂魏澹更撰後魏書九十二卷。又有張太素後魏書一百卷。今皆不傳。史惟以魏收書爲主,校其亡逸不完者二十九篇,各疏於逐篇之末。然其據何書以補闕,則等未言。崇文總目書才存一卷、太素書存二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中興書目,謂收書闕太宗紀,以魏澹書補之。天象二卷,以張太素書補之。又謂太素之書旣亡,惟此獨存,不知何據。是振孫亦疑未能定也。今考太平御覽皇王部所載後魏書帝紀多取魏收書,而芟其字句重復。太宗紀亦與今本首尾符合,其中轉增多數語。夫御覽引諸史之文,有刪無增,而此紀獨異,其爲書之原本歟。抑補綴者取魏澹書而間有節損歟。然御覽所引後魏書,實不專取一家。如此書卷十二孝靜帝紀亡,後人所補,而御覽所載孝靜紀,與此書體例絕殊。又有西魏孝武紀文帝紀廢帝紀恭帝紀,則疑其取諸魏澹書。又此書卷十三皇后傳亡,亦後人所補。今以御覽相校,則字句多同,惟中有刪節。而末附西魏五后,當亦取書以足成之。蓋書至初尚不止僅存一卷,故爲補綴者所取資。至書亦闕,始取北史以補之。故崇文總目魏澹魏史李延壽北史與收史相亂,卷第殊舛。是初已不能辨定矣。惟所補天象志二卷爲唐太宗避諱,可信爲人之書無疑義耳。以是書爲世所詬厲,號爲「穢史」。今以考之,如云爾朱榮,故減其惡。其實之凶悖,未嘗不書於冊。至中所云,若「修德義之風,則,夫何足數」。反言見意,正史家之微詞。指以虛襃,似未達其文義。又云楊愔高德正勢傾朝野,遂爲其家作傳;其預修國史,得陽休之之助,因爲休之父固作佳傳。案:之先世爲楊椿楊津德正之先世爲高允高祐椿之孝友亮節,之名德,之好學,實爲代聞人。寧能以其門祚方昌,遂引嫌不錄。况北史陽固傳稱,以譏切聚斂,爲王顯所嫉,因奏剩請米麥,免官,從征硤石李平勇敢,軍中大事,悉與謀之。不云以貪虐先爲李平所彈也。李延壽書作於代,豈亦媚陽休之乎?又云盧同位至儀同,功業顯著,不爲立傳。崔綽位止功曹,本無事迹,乃爲首傳。夫盧同元義之旨,多所誅戮,後以黨罷官,不得云功業顯著。以卑秩見重於高允,稱其道德,當爲傳獨行者所不遺。觀盧文訴辭,徒以父位儀同,僅功曹,較量官秩之崇卑,爭專傳附傳之榮辱,是亦未足服也。蓋恃才輕薄,有驚蛺蝶之稱,其德望本不足以服衆。又世近,著名史籍者並有子孫,孰不欲顯榮其祖父。旣不能一一如志、遂譁然羣起而攻。平心而論,人非南董,豈信其一字無私?但互考諸書,證其所著,亦未甚遠於是非。「穢史」之說,無乃已甚之詞乎。李延壽北史,多見館中墜簡,參核異同,每以書爲據。其爲收傳論云:「勒成籍,婉而有章,繁而不蕪,志存實錄。」其必有所見矣。今魏澹等之書俱佚,而書終列於正史,殆亦恩怨並盡而後是非乃明歟。敘事詳贍,而條例未密,多爲魏澹所駁正。北史不取書,而澹傳存其敘例。絕不爲掩其所短,則公論也。


【底本】此爲百衲本二十史本,景印大字本,缺卷以元明遞修本配補。大字本四邊雙欄,單魚尾,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板框高二十三厘米,寬十九厘米。

其他版本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二十一史本南监本北监本
二十四史本(五省官书局本)
重刊二十四史本
宋刻宋元递修公文纸印本
十七史本
猜你喜欢
后汉书
南齐书
唐书
周书
评论
xkelf
删除
2022-08-16 16:08

有人论此为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