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是書記魏文帝黃初元年至晉武帝太康六年近百年三國史事。是書文筆簡潔、剪裁得當。惟史料不豐,失之簡略,且時有曲筆回護之文,不及史記直抒胸臆。


【撰述】二志參考魚豢魏略王沉魏書韋曜吳書等。無書,多據實地採訪、見聞所得。三志原本獨立,後世合爲一書。宋文帝陳壽三國志太過簡略,詔令裴松之作注,于元嘉六年完成。松之遵「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之原則,四庫提要分其法爲六「一是引諸家之論,以辯是非;二是參諸家之說,以核偽異;三是傳所有之事,詳其委屈;四是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五是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六是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松之所據史料可考者多達一百四十餘種,較原書多出三倍。宋文帝驚歎爲「不朽」之業。松之開一代注釋體例,極便於後學。

【體例】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共六十五卷。無表、志。尊正統,列本紀稱帝,蜀吳爲傳稱主。

【著者】陳壽,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人。少好學,師事譙周蜀漢時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曲意附從。因不屈從黃皓,故屢遭遣黜。,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屢次被貶,受人非議。元康七年卒,享年六十五歲。太康元年,時十年撰成三國志

裴松之,字世期河東聞喜人,後移居江南。祖官光祿大夫,父任正員外郎。松之幼喜讀書,後博覽典籍,學識日進。晉武帝太元十六年,松之任殿中將軍,時年二十。義熙初,松之先後任員外散騎侍郎,吳興故鄣縣縣令、尚書祠部郎。義熙十二年,劉裕北伐。松之任司州主簿,隨軍北行。劉裕贊其有「廟廊之才」,任其治中從事史、封國世子洗馬。松之歷任零陵內史、國子博士、冗從僕射等職。元嘉三年,宋文帝遣使巡行各州,松之湘州。後升任中書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並賜爵西鄉侯。晚年先後出仕永嘉太守、通直散騎常侍、南琅邪太守。元嘉十四年,年六十五,致仕。元嘉二十八年,卒,終年八十。

【論贊】西晉范頵:陳壽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

北魏崔浩有古良史之風,其所著述,文義典正,皆揚于王庭之言,微而顯,婉而成章。自以來,無及者。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征,或疏闊寡要。唯陳壽三國志,文質辨洽,比之,非妄譽也。

趙翼廿二史劄記曰:晉書父爲馬謖參軍,諸葛亮所誅,父被髡,故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此真無識之論也。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觀校訂諸葛集,表言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又亮傳後評曰:之爲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

【四庫】陳壽撰,裴松之注。事迹具晉書本傳。松之事迹具宋書本傳。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其書以爲正統,習鑿齒漢晉春秋,始立異議。自朱子以來,無不是鑿齒而非。然以理而論,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順而易,欲帝逆而難。蓋鑿齒已南渡,其事有類乎,爲偏安者爭正統,此孚於當代之論者也。則身爲晉武之臣,而晉武之統,僞是僞矣,其能行於當代哉?此猶宋太祖篡立近於,而北漢南唐跡近於,故北宋諸儒皆有所避而不僞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而中原地全入於,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此皆當論其世,未可以一格繩也。惟其誤沿史記周本紀之例,不托始於文,而托始曹操,實不及魏書敘紀之得體。是則誠可已不已耳。元嘉中,裴松之受詔爲注,所注雜引諸書,亦時下已意。綜其大致,約有六端:一曰引諸家之論以辨是非,一曰參諸書之說以核訛異,一曰傳所有之事詳其委曲,一曰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一曰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一曰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其中往往嗜奇愛博,頗傷蕪雜。如袁紹傳中之胡母班,本因爲董卓使而見,乃注曰:「嘗見太山府君河伯,事在搜神記,語多不載。」斯已贅矣。鐘繇傳中乃引「陸氏異林」一條,載與鬼婦狎昵事。蔣濟傳中引列異傳一條,載濟子死爲泰山伍伯,迎孫阿泰山令事。此類鑿空語怪,凡十餘處,悉與本事無關,而深於史法有礙,殊爲瑕纇。又其初意似亦欲如應劭之注漢書,考究訓詁,引證故實。故於魏志武帝紀「沮授」字則注「沮音菹」。「犬廣平」字則引續漢書郡國志注「犬廣平,縣名,屬漁陽」。「甬道」字則引漢書「高祖二年與楚戰,築甬道」。「贅旒」字則引公羊傳。「先正」字則引文侯之命。「釋位」字則引左傳。「致屆」字則引。「綏爰」字,「率俾」字,「昏作」字則皆引。「糾虔天刑」字則引國語。至蜀志郤正傳釋誨一篇,句句引古事爲注,至連數簡。又如彭羕傳之「革」不訓老,華佗傳之「旉」本似專,秦宓傳之「棘」、「革」異文,少帝紀之「叟」、「更」異字,亦間有所辨證。其他傳文句,則不儘然。然如蜀志廖立傳首,忽注其姓曰「補救切」。魏志涼茂傳中,忽引博物記注一「繦」字之類。亦間有之。蓋欲爲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刪棄。故或詳或略,或有或無。亦頗爲例不純。然網羅繁富,凡六朝舊籍今所不傳者,尚一一見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酈道元水經注李善文選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證之家,取材不竭,轉相引據者反多於陳壽本書焉。


【底本】百衲二十四史本。

【梓行】民國間,張元濟主持商務印書館,斥鉅資廣搜博采各史善本,用攝影製版技術,嘔心十餘年始成百衲本二十四史,乃迄今最權威版本。該本所選各珍罕本因年久而殘缺,編校者參校、補綴,如僧「百衲衣」,故名。三國志選用紹熙刻本,配紹興刻本。顧起潛評論:「皇皇巨編,非有高深的學養,難能作出宏大的規劃,博訪古本、善本、非熟悉中外藏書情況,難以集事,搜羅異書,發揚特點,非有淵博的學問,不克有所發明。」王紹曾稱讚:「百衲本二十四史宋元以來全史善本的一次大結集,是宋元以後全史最佳的匯印本。搜羅舊本之廣,影印之精,在歷史上都是空前的。」

【序跋】書前有裴松之上三國志注表

【端題】目錄前有「晉平陽侯相陳壽撰」。

其他版本
明万历二十四年南京国子监刻本
元刻本
宋衢州州学刻元明递修本
宋刻元明递修本
明吴氏西爽堂刻本
元刻明嘉靖万历间南京国子监递修本
清光绪十二年广州淡吟馆刻本
明抄本
明万历二十四年南京国子监刻本
十七史本
宋刻递修公文纸印本
清刻本
清光绪七年文雅斋刻本
二十四史本(五省官书局本)
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
元大徳十年池州路儒学刻本
顺治康熙递修本(清谢章铤校并跋)
南宋刻本
明内府抄本
二十一史本南监本
宋刻本
二十四史本(武英殿本、景印武英殿本)
重刊二十四史本
二十一史本(北监本)
四史本(刘承干辑)
重排新式标点〈三国志〉
底本: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电子文件(PDF)
1201筒子页58M
6次

A01.png

A02.png

A03.png

A04.png

A05.png

A06.png

A07.png

猜你喜欢
后汉书
南齐书
唐书
周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