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分門集注杜工部詩二十五卷附年譜一卷杜甫撰,趙次公等注,呂大防蔡興宗魯詈撰年譜。因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名。於人別集,杜甫集子之境繁也,舊唐書杜甫傳謂:「有集六十卷。」新唐書藝文志除著錄杜甫集六十卷外,又著錄有「小集六卷,潤州刺史樊晃集」。樊晃之所以編杜甫小集,因六十卷之杜甫集只行於江南,而不至於江左,故采其遺文,得二百九十篇,各以事類,分爲六卷。齎拾遺補缺之意。後又有所謂「顧陶本」、「開運二年官書本」、「孫光憲荊南本」、「南唐本」以及「蜀本」等,諸傳本皆非六十卷本。

人最早輯當推孫僅所編詩僅一卷,無足輕重。次乃蘇舜欽北宋景祐三年編輯杜甫別集,惜爲未定本。三年後,即寶元二年王洙又輯集,並記云:「集初六十卷,今秘府舊藏、通人家所有,稱大小集者,皆亡遺之餘,人自編摭,非當時第敘矣。搜裒中外書凡九十九卷『古本二卷、本二十卷、集略十五卷、樊晃小集六卷、孫光憲序二十卷、鄭文寶少陵集二十卷、別題小集二卷、孫僅一卷、雜編三卷。按:總計八十九卷,非九十九卷』,除其重復,定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詩三百九十有九,近體千有六。起太平時,終湖南所作。視居行之次,與歲時爲先後,分十八卷,又別錄賦筆雜著二十九篇,爲二卷,合二十卷。茲未可謂盡,他日有得,尚副益諸。」 故知首集諸傳而爲杜甫集二十卷,猶非定本也。至嘉佑四年,王琪復更編之,乃成後世之定本。王氏後記云:「原叔雖自編次,餘病其卷帙之多而未甚布,暇日與蘇州進士何君瑑丁君修原叔家藏及古今諸集,聚於郡齋而參考之,三月而後已。義有並通者,亦存而不敢削,閱之者固有淺深也。而吳江邑宰河東裴君煜取以復視,乃益精密,遂鏤於板,庶廣其傳。……嘉祐四年四月望日姑蘇郡守太原王琪後記。」 集經二王前後輯,以爲定本,付梓流傳,遂爲後諸集之藍本。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刻本影印。

分門集注杜工部詩二十五卷,從類分編次乃至分卷似新異,實亦未出二王所輯之窠臼,故中國版刻圖錄審定其爲福建建陽刻本,並謂之「建陽書坊按詩題分類編次,凡七十二門,諱缺筆至廓字」。即其書由福建建陽書坊編輯而成。諱字缺筆至「廓」字,顯爲避南宋寧宗趙擴嫌名,其付梓時當在寧宗之世。齋書錄曾著門類二十五卷稱「萊徐宅居仁次」。又有浩然本。存此書爲建陽刻本是由坊間書賈所刻。以門類底本參酌百家注而成共分七十二如「居室」行」「述事」「送寄」等,各中又分上下或上中下所列注家至王十朋徐宅百四十九家。王國作跋:「此所集家注具名重者作也。注之洪容齋已言之。余如王原叔仁宗徵引新史猶可乃引沈存中夢溪筆不可笑肆中人一手所也。」學者之手所 故谬误甚多版印精書較尚在郭知達九家集注杜之前,傳世孤罕,故今涵芬樓輯印四部叢刊時即以此本爲底本影印。並稱其之秘帙也」。此本鈐有「佞宋」、「毛氏子晉」、「廣圻審定」、「謙牧堂藏書記」、「寒雲秘笈珍藏之印」等印記。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又稱少陵野老唐鞏縣(今屬河南)人,祖籍湖北襄陽杜審言孫。少貧不自振,客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初舉進士不第,遂事漫遊。後困居長安天寶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詔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會安祿山叛亂,肅宗避走三川至德二載,亡走鳳翔,謁肅宗,拜左拾遺,從歸京師。尋出爲華州司功參軍。會關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拾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營草堂于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西川,往依焉。再帥劍南,表爲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詩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代宗大曆中,攜家出,客居耒陽,一夕,病死於湘江舟中,年五十九歲。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謂:「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觀二公,崎嶇版蕩之際,語語王霸,褒貶得失,忠孝之心,驚動千古,騷雅之妙,雙振當時,兼眾善於無今,集大成於往作,曆世之下,想見風塵。……昔謂之典重,之飄逸,神聖之際,二公造焉。」故後人稱李白爲「詩仙」,稱杜甫爲「詩聖」,稱其詩爲「詩史」。杜甫心繫蒼生,滿懷抱負,然官場不得志,唯有歎息。先後作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等名作,文筆俐落、豪氣幹雲。

 


其他版本
宋刻本
猜你喜欢
笺注陶渊明集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李翰林集)
王子安集
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蓝田王摩诘诗、王摩诘诗集)
评论
xkelf
删除
2022-09-02 16:09

杜詩之最經典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