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排文档
子部·谱录类
茶考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簡介】辨茶真僞,承啟茶史脈絡;品評茶味,記古今烹茶之法。【撰述】明陳師撰。書末有衛承芳萬曆癸巳序,稱此爲陳師晚年所撰。書成於明萬曆二十一年或稍前,僅見茶書全集本。凡千餘字,共五則。分別考證唐代釋皎然茶訣,辨別蒙頂之茶,明析「旗槍」之義,比較諸茶品第高下,介紹烹煎之法。均爲略有所見,隨筆記下,未詳加考證。其中第二則辨山東蒙陰縣石蘚,亦稱蒙茶,此是僞茶,與四川蒙山蒙頂有天壤之別。末則評論杭俗撮泡茶,
子部·谱录类
许然明茶疏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簡介】肇載中國最早炒制綠茶方法。深諳茗理,嗜鑒成癖,與陸羽茶經相表裏。【撰述】明許次紓撰。書成於萬曆二十五年,友人許世奇、姚紹憲刊於萬曆三十五年,時次紓已歿三載。次紓嗜茶成癖,深諳茶理玄奧。嘗與顧渚茶園主姚紹憲相善,每屆茶期,必趨顧渚姚氏園,品泉細啜,切磋茶理,紹憲盡授生平所得。故次紓茶學精微,遂著斯編。凡一卷,分三十六則,四庫提要作三十九則,鄭堂讀書記錄作三十則,蓋傳本有異。其書論產茶、品第、
子部·谱录类
茶解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簡介】實證爲宗,破迷開新,開明清散茶工藝先聲;返璞歸真,存其本味,首提茶葉吸附異味之精見。【撰述】明羅廩撰。是書當成於萬曆己酉,有壬子龍膺跋,卷首屠本畯萬曆己酉序可證。屠序云:「凡十目:一原茶所出,二品色味香,三程藝植,四定採時,五摭焙炒,六辨藏法,七評點瀹,八明水泉,九禁腥穢,十約器皿」,又贊其書「其論,審而確也;其詞,簡而考也」,核之全帙,信然。廩嘗周遊茶區,採風考制,參互驗證,頗得三昧。其
子部·谱录类
蔡端明别纪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簡介】補闕茶錄,見微知著,存宋代茶政要聞、端明制藝秘辛,乃茶史之吉光片羽。【撰述】明徐𤊹輯。成書於明萬曆四十一年,刊本見錄茶書廿七種。蔡端明即宋蔡君謨,所撰茶錄,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皆屬烹試之法。是編纂蔡君謨茶事遺聞,凡三千五百餘言,輯自經史方志二十餘種,多采歐陽修之述,兼錄武夷、建州諸方志。雖纂輯賅備,然重復蕪雜間存。君謨精茶道,後世莫匹。慶曆間任福建轉運使,始制小龍團以貢,其品絕精,仁宗
子部·谱录类
茶录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簡介】茶學圭臬,承啟千年,爲最早之斗茶專著。茶道精華盡在其中,品茗者必備指南。【撰述】北宋蔡襄撰。是書撰於皇祐三年。蔡氏序文所示,此書爲進奉仁宗皇帝而作,仁宗閱后即入内府收藏,宣和書譜有載。前後皆有自序,前序稱:「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獨論采造之本,至於烹試,曾未有聞」,故「條數事,簡而易明」,勒成此編。以品茶爲主,皆言茶之香,色、味、以及茶之制作、烹試、貯藏之方法,不談生產技術。書
集部·词类
纳兰词
清道光十二年汪元治结铁网斋刻本
【簡介】清納蘭性德詞集,汪元治輯。收詞三百二十三首。納蘭性德詞風頗近李煜,格高韻遠,獨具特色。其淥水亭雜識曰:「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其詞不粉飾,不雕琢,直抒內心本真。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以自然之筆寫情,不奧博典贍。寫景有跡可尋,有史可稽,有感興發,是以情致出之有處。其詞調多樣,若〔長相思〕本爲樂府古題,多用於抒寫男女相
集部·词类
芦川词
宋刻本
【簡介】蘆川詞,又名蘆川居士詞,張元幹撰。人稱元幹長於悲憤,憂時傷亂、譴責群奸,皆形諸吟詠。及讀花庵、草堂所選,寫景詠物,又極嫵秀之致。【撰述】張元幹生於兩宋之交,書香門第,爲張睦九世孫。初爲太學上舍生,以忠義自許,金兵圍汴,秦檜當權,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力諫死守。惜壯志難酬,受秦檜迫害,削籍下獄,檜卒方出。晚年漫遊江浙一帶,客死異鄉,卒贈正議大夫。元幹善詞翰,用字多有出處,其上承蘇東坡,下啟辛
子部·小说类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
明金陵王氏洛川刻本
【簡介】宋人講史話本,水滸傳原型。撮合多種筆記小說,並以說書方式連貫而成。傳爲宋無名氏作,故題名「大宋」云云。元人或有增益,如元集記陳摶爲宋卜都之地,有「一汴、二杭、三閩、四廣」之說,當爲宋亡後所加。【撰述】全書以編年演述史事,系據舊籍編篡而成。其體裁如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曰:「至於全體被其變易者,則今尚有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及大宋宣和遺事二書流傳,皆首尾與詩相始終,中間以詩詞爲點綴,辭句多俚,顧與話本
子部·小说类
中国小说史略
民国三十年十月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三十年集铅印本
【簡介】中國小說史開山之作,里程碑著作。全書描畫小說產生、發展、演變之全過程,評述歷代小說興衰變化之深層原因,及各類小說之藝術特色與得失。自成體系,爲一部完整中國小說通史。【撰述】辛亥革命前,魯迅始整理古代小說辨偽、輯佚及書目,「正訛辨偽,正本清源」,先後輯校完成古小說鉤沉、小說舊聞鈔及唐宋傳奇集。本文所用資料,採擷於此。古小說鉤沉輯校唐以前殘存古小說凡三十六種,涵蓋本文第三至第七篇,歷三年,魯迅
子部·儒家类
申鉴
明正德十三年李濂刻本
【簡介】東漢治術真詮,帝王心術秘笈,立漢代政治哲學之綱維,開人性論與治術結合之先河。【撰述】荀悅撰。考後漢書本傳載: 「時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辯,通見政體。」蓋懷經世之志,旨申史鑒,資君爲鏡,故名。其書尚儒術,崇仁義,以爲道本。所述深得古聖智略,實治國之寶典,亦漢代經學流變之實證。後漢書採其政體、時事二篇,並內外注記入傳。悅別有崇德、正論諸篇,惜皆散
集部·词类
花间集
宋绍兴十八年建康郡斋刻本
【簡介】花間集,中國第一部詞總集。五代後蜀趙崇祚輯。專錄晚唐、五代、後蜀詞人之作,上起唐開成元年,下至後晉天福五年。全書收錄溫庭筠、皇甫松、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和凝、顧夐、孫光憲、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十八家詞五百首。因所收多爲花間柳下之音,故以「花間」名集。花間派因名焉。花間詞多兒女豔情,離思別緒,綺情閨怨。詞限於小令,不過五六十字,無題目,僅有詞
集部·词类
稼轩长短句(稼轩词)
元大德三年铅山广信书院刊本
【簡介】宋辛棄疾詞集,存五百七十三首。稼軒詞以雄渾豪放,嶔崟磊落,所謂「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爲變調,而異軍特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稼軒上承蘇軾,使豪放詞蔚成大國。其駕馭衆體,變化如意,終不失自家面目。取法六經,或沾溉楚辭,並有意效白樂天體、花間體、李易安體、朱希真體、介庵體等,而終成稼軒體。其學問廣博,才氣過人,用典多自然熨貼,無斧鑿痕,「用事最多,然圓轉流麗,不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