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诗类
诗经三卷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簡介】詩詞先聲,六經之首,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爲古代社會人生百科全書。【撰述】先秦稱詩,或取其整稱詩三百。西漢時尊爲儒家經典,始稱詩經,沿用至今。傳爲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又有傳由魯國樂官所編,唐以前無異論,宋以後則眾說爭矣。漢時有魯、齊、韓三家言詩,後有毛詩,今毛氏獨傳。彙集周代至春秋中期十五國風,凡三百一十一篇,反映當時絢麗多彩之民風民俗。風一百六十篇,閭巷之情詩;雅一百一十一篇,內有笙詩六
子部·兵家类
十一家注孙子三卷
宋刻本
【簡介】兵學聖典孫子兵法匯注本,堪稱孫子註釋之集大成者,嘉惠學林,後世諸家雖有續作,然均無出其右者。【撰述】又名孫子集注、孫子十一家注,三國魏曹操等注,附有宋鄭友賢遺說一卷。操爲十一家注之首,另有梁孟氏、唐李筌、賈林、杜佑、杜牧、陳皞、宋梅堯臣、王皙、何氏、張預。最早著錄於南宋尤袤遂初堂書目,僅存目,不錄十一家注者姓名。宋史藝文志載有吉天保十家孫子會注十五卷,亦未言十家者誰孰。清人孫星衍云:「十家
子部·道家类
老子道德经二卷
明嘉靖顾氏世德堂刊本
【簡介】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道家奉爲創始典籍。呂氏春秋注稱上至經,漢初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爲道德經。以「道德」爲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意深奧,包涵廣博,爲萬經之王。所謂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撰述】據史記老子傳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爲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
集部·别集类
王子安集十六卷
四部丛刊景印明张绍和刻本
【簡介】王子安集十六卷,唐初才子王勃文集。勃爲「初唐四傑」冠冕。其集初本三十卷,宋元散佚,今傳乃明張燮輯本,收賦二卷、詩一卷、文十三卷,凡二百八十二篇。今觀是集,駢儷間挾風雷,律絕中藏雲月,雖吉光片羽,已耀千古。張溥謂:「王子安集,唐音之椎輪也。」【撰述】王子安集非勃手定,乃明人捃摭補綴之功。勃卒後,弟勮、勔輯遺文三十卷,楊炯序稱:「分爲二十卷,具諸篇目。」然舊唐書經籍志著錄三十卷,當含詩賦序頌雜
集部·词类
东坡词一卷
四库全书本
【簡介】東坡詞,蘇軾撰。詞體之尊,自東坡始。其詞清曠豪健,不喜裁剪以就聲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撰述】蘇軾乃北宋當代文壇領袖,才意高廣,於詩、詞、文、書、畫皆工。其詞開豪放一派,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胸有萬卷,筆無點塵,蘇軾爲宋詞開闢新風,一掃婉約獨佔詞壇近百年之局面。改革擴大詞體功能,開拓詞境,衝破詩莊詞媚之界,除晚唐、五代以來傳統詞風。劉
子部·道家类
南华真经五卷
道藏本(正统刻)
【簡介】南華真經者,周蒙莊周之書也。唐玄宗尊莊生爲南華真人,故詔改莊子是稱。今傳五卷本,乃明正統道藏所收,存晉唐古本之遺韻,爲道家玄言之淵藪。【撰述】莊子約成書于戰國中後期,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西晉郭象刪定爲三十三篇,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唐玄宗于天寶元年詔封莊子爲南華真人,其書稱南華真經。明正統道藏本以宋徽宗政和萬壽道藏爲底本,參校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等成書。確立三十三篇標準體系,融入道
子部·儒家类
盐铁论十卷
明万历十四年张袠星聚堂刻本
【簡介】鹽鐵論,漢桓寬撰。對話體歷史小說,據鹽鐵會議撰述而成。是書行文氣勢磅礴,層層鋪陳渲染,針砭時弊,頗中要害。【撰述】漢昭帝始元六年,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以民所疾苦。皆請罷鹽鐵、榷酤,與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建議相詰難,辯論鹽鐵官營、均輸、平准之策。賢良、文學言「願罷鹽鐵酒榷均輸官,毋與天下爭利」;桑弘羊則主鹽鐵官營政策「國家大業,所以制四夷,安邊足用之本,不可廢也。」賢良、文學發揮先秦儒家「德
集部·别集类
曹子建集(陈思王集、曹子建文集)十卷
四部丛刊景印明铜活字印本
【簡介】三國魏曹植詩文集,亦名陳思王集。植生乎翰藻之家,騁思于風雲之會。建安七子凋零,植獨振藻翰林。其文氣貫長虹,骨含金石,洛神一賦,寫驚鴻之婉態;白馬諸篇,吐燕趙之悲歌。詩承樂府遺音,肇五言之雅體,贈白馬王彪七章相銜,情兼雅怨;雜詩六首托志,氣貫幽明。至若書表之文,求自試表慷慨陳詞,忠憤之氣溢於竹帛;與楊德祖書論文析藝,卓識之見耀如圭璋。觀其才情,七步成章,八斗傾海。雖遭猜忌,徙封頻仍,而翰墨光
子部·杂家类
鬼谷子三卷
明刻本
【簡介】鬼谷子三卷,舊題周世隱者鬼谷先生撰,漢劉向注。其書以縱橫之術爲體,陰陽之道爲用,誠戰國策士之樞要也。【撰述】隋書經籍志始著錄三卷,然劉向注本久佚。萬曆八年,李言恭任南京守備,得元抄本於朝天宮道藏閣。感於「兵家奇正之術盡在此書」,參校說郛、道藏諸本,遂聘徽州刻工刊行,自序稱:「今校讎是書,使孫吳之智複明於世。」【體例】書分上、中、下三卷,其卷上:捭闔、反應、內揵、抵巇等十二篇,言開合之道、觀
史部·纪传类
唐书二百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原名唐書,為別於宋歐陽修、宋祁等編新唐書,故名曰舊。五代十國後晉劉昫監修,張昭遠、賈緯、趙熙、鄭受益、李為光、呂琦、尹拙、王伸、崔杭、李松等同編。修於天福五年至開運二年間。全書二百卷。其中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記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計二百九十年史事。列傳分后妃、外戚、宗室、良吏、惠義、儒學、方伎、列女、叛臣、諸臣、宦官、酷吏、孝友、文苑、隱逸、突厥等。志有禮儀、音樂、
经部·易类
周易二卷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簡介】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皆備於此,乃中華文化之源。【撰述】即易經,傳爲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周文王之手,卦爻辭爲周公所作。傳釋卦、爻辭七種文辭共十篇,統謂之十翼,傳爲孔子所撰。據周禮載:「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至秦漢時,連山、歸藏皆亡佚。漢武帝時,稱周易、易傳爲易經,漢書藝文志載周易乃「人更三聖,世曆三古」而成,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
经部·诗类
韩诗外传二卷
四部丛刊景印明沈氏野竹斋刻本
【簡介】漢韓嬰撰。嬰治詩爲博士,與申培、轅固並稱三家。是書博采春秋軼事、百家雜說,每章綴以詩句,借事明經,非訓詁體。是書上溯稷下遺聞,下逮戰國策士,如孔子厄陳蔡而弦歌不輟,晏嬰解駿馬以諫景公,皆引詩爲斷。所謂「外傳」者,猶太史公「書闕有間」之旨,以史證詩,以詩緯史,使三百篇微言得彰於行事。其文辭清峻如荀子,說理明達類新序,若「樹欲靜而風不止」之歎,至今膾炙人口。太史公嘗從韓生受易,其史記引詩多合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