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纪传类
梁书五十六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梁書五十六卷,姚察、姚思廉父子編撰。記南朝梁天監元年,至太平二年,計五十六年歷史。【撰述】唐太宗貞觀三年詔令姚思廉、魏徵同撰梁、陳二史,然「魏徵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思廉據父察遺稿,「察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隋文帝開皇之時,遣內史舍人虞進基索本,且進上,今在內殿。梁、陳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論及紀、傳有所闕者,臨亡時,仍以體例戒約子思廉,博訪撰續,思廉涕泣奉行。」思廉亦兼
史部·纪传类
魏书一百十四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又名北魏書,北齊魏收撰。北齊天保五年十一月成書。載北魏登國元年至東魏武定八年,共一百六十餘年史事。【撰述】北齊天保二年,文宣帝高洋謂魏收曰:「國史重器,非卿莫屬。」收遂召集房延祐、辛元植等十餘人始修魏史,歷凡四年。北魏舊史散亂殘缺,鄧淵代記僅記早期事略,崔浩編年史因「國史案」中途夭折,李彪嘗試紀傳體卻未成書。魏收調閱皇家秘檔,發掘鄴城石經文獻,收集起居注千餘卷。核對宗室譜牒,校勘碑文墓誌,
子部·谱录类
煎茶水记(煎茶水日记)一卷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簡介】茶道水經注,唐代品水玄鑒秘笈。品水論源,厚古不薄今,開中國煮茶用水專論之先河。【撰述】唐張又新撰。成書約在唐寶歴元年。歷代書志所載不一:新唐書藝文志入小說類,崇文總目同之;郡齋讀書志農家類,陳氏直齋書錄解題列雜藝,通志藝文略置食貨,宋史藝文志歸農家。首載刑部侍郎劉伯芻所品七水,次錄陸羽所品二十水。又新自謂元和九年初成名時,得此書於薦福寺得於楚僧,原題煮茶記,乃代宗朝湖州刺史李季卿得陸羽口授
集部·诗文评类
六一诗话(六一居士诗话)一卷
百川学海本
【簡介】宋歐陽修撰。爲最早以「詩話」爲題之論詩著作,論文爲主,記詩壇軼事,兼記本事,以資閑談。【撰述】亦稱六一詩話、歐公詩話、歐陽永叔詩話。原題詩話,後人改稱六一詩話。歐陽修退居汝陰,熙寧四年致仕後所作,爲晚年最後之筆。記北宋及唐人詩語,後言及蘇軾、梅聖俞。有敍述詩壇掌故,記詩人軼事,摘評詩句,考訂文字等。內容較雜,無嚴密繫統。所引梅堯臣論詩之語「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
子部·儒家类
了凡四训不分卷
清光绪十五年湖北官书处刊本
【簡介】中國第一善書,了凡先生所著訓子勸善書。全書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闡明種德立命、修身治世之理,堪稱東方第一勵志奇書。【撰述】袁了凡身處明末,江南社會變動劇烈,道德體系紊亂。其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時,收復平壤立有謀劃之功,後因故罷歸家居,閉戶著書。了凡畢生致力行善,以其學問與修養,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以其親身經歷,結合事例,起立命之學,告誡世人自強不息,改造命運,即「命
集部·词类
放翁词一卷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簡介】放翁詞,又名渭南詞、放翁長短句,宋陸游撰。原收入渭南文集,名長短句,爲游淳熙十六年手定。其詞一掃纖豔,不事穿鑿,雄快處別具盤旋頓挫之姿,飄逸時又不乏沉鬱深婉之至。【撰述】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父陸宰,通詩文、有節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後,因主張抗金受主和派排擠,遂居家不仕。母唐氏乃北宋宰相唐介孫女,亦門名望族。游少時受家學,志在恢復中原,惜時南宋主和派獨攬大權。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又因
史部·纪传类
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唐代二百八十九年紀傳體史書。全書二百二十五卷,其中帝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歐陽修等奉敕撰,歷時十七年,嘉祐五年成書,曾公亮進呈,其進唐書表稱較舊唐書「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立傳紀實,或增或損」。如舊唐書帝紀三十萬字,新唐書簡為九萬字;新唐書刪去舊唐書六十一人列傳,增寫三百三十一人;增志三篇,表四篇。新唐書增寫兵志、選舉志、儀衛志,爲正史首創。兵志記軍事制度
史部·纪传类
隋书八十五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唐魏征、長孫無忌等奉敕撰,共八十五卷。起自隋開皇元年,迄隋義寧二年,記三十八年隋朝史事。其中紀傳五十五卷,志三十卷。貞觀三年,太宗詔修梁、陳、齊、周、隋五代史,以魏征修隋史,並與房玄齡總監諸史。魏征對梁、陳、齊史「各為總論」,對隋史「總加撰定」,以序十六篇、論五十三篇。貞觀十年,五代史並成。貞觀隋書紀、傳五十五卷,魏征主持,由顏師古、孔穎達、敬播、李延壽、趙弘智等先後參預修撰完成。十五年,爲配合梁
史部·纪传类
周书五十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紀傳體斷代史。紀宇文氏北周史事。上起西魏文帝大統元年,迄隋滅周,凡四十七年。唐令狐德棻主編,岑文本、崔仁師等參編。貞觀三年,唐太宗詔修梁、陳、齊、周、隋史,德棻主撰北周史,書成於貞觀十年。周書共五十卷,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無表志。而史論多出於岑文本手。是書多取材西魏柳蚪周史及隋牛弘周記。周書文筆簡潔爽勁,清趙翼謂「敍事繁簡得宜,文筆亦極簡勁」。是書存有重要史料,如盧辯傳記北周官制改革;侯莫陳崇
史部·纪传类
北齐书五十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原名齊書,宋時,爲區別蕭子顯南齊書,而名之北齊書。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分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共五十卷,無表無志。記述公元五三四年前後北魏分裂、東魏建立,中歷齊代東魏,至五七七年齊亡爲止之史事,計四、五十年。以北齊史爲主。貞觀三年李百藥奉勑修撰,至貞觀十年成書。百藥父德林仕北齊時,參修國史,編齊書,至隋開皇間,又奉勑撰齊史,然書未成。李百藥據父舊稿,又參北齊崔子發、隋王劭等齊史,歷八年成書。現通行
史部·纪传类
陈书三十六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陳書,唐姚思廉撰。貞觀十年成書。記載上起陳霸先代梁,下至陳禎明三年共三十三年史事。詳錄高祖陳霸先開國、後主陳叔寶亡國之事,並及門閥政治、江南經濟、佛道流變。書中特重實錄精神,雖爲官修,猶斥陳后主荒淫,錄將帥忠勇,文筆簡潔,頗具史家風骨。【撰述】唐太宗貞觀三年詔令姚思廉、魏徵同撰梁、陳二史,然「魏徵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思廉參照顧野王、陸瓊、傅縡等人著作寫成。魏徵爲本紀及皇后
史部·纪传类
三国志六十五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簡介】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是書記魏文帝黃初元年至晉武帝太康六年近百年魏、蜀、吳三國史事。是書文筆簡潔、剪裁得當。惟史料不豐,失之簡略,且時有曲筆回護之文,不及史記直抒胸臆。【撰述】魏、吳二志參考魚豢魏略,王沉魏書,韋曜吳書等。蜀無書,多據實地採訪、見聞所得。三志原本獨立,後世合爲一書。宋文帝以陳壽三國志太過簡略,詔令裴松之作注,于元嘉六年完成。松之遵「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