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排文档
子部·杂家类
鬼谷子
明刻本
【簡介】鬼谷子三卷,舊題周世隱者鬼谷先生撰,漢劉向注。其書以縱橫之術爲體,陰陽之道爲用,誠戰國策士之樞要也。【撰述】隋書經籍志始著錄三卷,然劉向注本久佚。萬曆八年,李言恭任南京守備,得元抄本於朝天宮道藏閣。感於「兵家奇正之術盡在此書」,參校說郛、道藏諸本,遂聘徽州刻工刊行,自序稱:「今校讎是書,使孫吳之智複明於世。」【體例】書分上、中、下三卷,其卷上:捭闔、反應、內揵、抵巇等十二篇,言開合之道、觀
经部·易类
周易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簡介】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皆備於此,乃中華文化之源。【撰述】即易經,傳爲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周文王之手,卦爻辭爲周公所作。傳釋卦、爻辭七種文辭共十篇,統謂之十翼,傳爲孔子所撰。據周禮載:「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至秦漢時,連山、歸藏皆亡佚。漢武帝時,稱周易、易傳爲易經,漢書藝文志載周易乃「人更三聖,世曆三古」而成,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
经部·诗类
韩诗外传
四部丛刊景印明沈氏野竹斋刻本
【簡介】漢韓嬰撰。嬰治詩爲博士,與申培、轅固並稱三家。是書博采春秋軼事、百家雜說,每章綴以詩句,借事明經,非訓詁體。是書上溯稷下遺聞,下逮戰國策士,如孔子厄陳蔡而弦歌不輟,晏嬰解駿馬以諫景公,皆引詩爲斷。所謂「外傳」者,猶太史公「書闕有間」之旨,以史證詩,以詩緯史,使三百篇微言得彰於行事。其文辭清峻如荀子,說理明達類新序,若「樹欲靜而風不止」之歎,至今膾炙人口。太史公嘗從韓生受易,其史記引詩多合外
子部·小说类
足本新刻金瓶梅词话
明万历间刻本
【簡介】中國最偉大之世情小說,晚明社會大百科全書,寫儘自市井至廟堂社會百態。亦爲中國首部獨立創作之章回體小說。【撰述】是書成于明隆慶至萬曆間,署名蘭陵笑笑生撰。刊行前,以抄本流傳于北京、麻城、公安、諸城、金壇、蘇州、嘉興等地,收藏、傳抄及閱讀者有徐階、王世貞、劉承禧、王肯堂、王稚登、屠本唆、謝肇淛、董其昌、袁宏道、袁中道、沈德符、馮夢龍、馬之駿、李日華、丘志充、文在茲、薛岡等人。萬曆四十二年,袁小
集部·楚辞类
楚辞集注
宋端平刻本
【簡介】楚辭集注,宋朱熹集注。集王逸楚辭章句與洪興祖楚辭補注之大成,並另立新說。楚辭集注、辯證、後語三書一體,爲楚辭歷史之觀照。【撰述】是書乃朱熹任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時作,書前題署慶元五年。時南宋苟安一隅,與戰國末楚國相仿。熹憂時之意,屢形於色,故借注楚辭以寄感憤之情、愛國之心。【體例】楚辭集注,卷一至五據王逸楚辭章句,定屈原二十五篇,爲離騷類,將離騷以外各篇冠以「離騷」。其編次爲:卷一離騷經,卷
史部·纪传类
晋书
百纳二十四史本
【簡介】唐房玄齡等奉敕撰。記上起西晉泰始元年,下至東晉元熙二年,共一百五十六年史事。是書集眾家之長,體例完備,敍事詳盡,補前代史書不足。【撰述】貞觀三年置史館修史。貞觀十八年唐太宗詔令修撰晉書,歷三年便成此書。編撰者前後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爲監修,餘十八人爲令狐德棻、敬播、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淳風、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
史部·纪传类
后汉书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紀傳體東漢斷代史。南朝宋范曄撰。所記上起漢光武建武元年,下訖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凡一百九十六年史事。【撰述】范曄前,記東漢史書衆多,除東觀漢記外,有三國吳謝承後漢書,晉薛瑩後漢記、華嶠、謝沈、袁山松等後漢書,及袁宏、張璠後漢紀。宋文帝元嘉九年,曄因失檢,貶宣城太守。始著後漢書。曄以諸家多未善,乃據東觀漢記,兼采諸家之長,成爲一編。至元嘉二十二年,完成本紀、列傳,並與謝儼完成禮樂、輿服、五行
史部·纪传类
南齐书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簡介】原名齊書,宋爲別北齊書,改名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記事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二十四年史事。【撰述】蕭子顯爲人好學,長於著述,奏請撰齊書。時「齊史,江淹始受詔著述,以爲史之所難無出於志,故先著十志,以見其才。沈約復著齊紀二十篇。」吳均有齊春秋三十篇,王逸有齊典五卷,熊襄著齊典十卷。子顯據以撰成南齊書。梁天監間成書。子顯爲南齊宗室,所撰高帝本紀及豫章文獻王傳,極盡褒美虛誇,粉飾其功,
史部·纪传类
宋书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南朝梁沈約撰。記事上起東晉義熙元年,下迄南朝宋升明三年爲蕭齊所滅,凡六十年史事。【撰述】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書,記劉裕武帝一朝史事,並撰天文、律曆等志。後裴松之、山謙之、蘇寶生續修。孝武帝大明六年,著作郎徐爰據何、蘇舊稿,撰成劉宋國史,凡六十五卷。南齊永明五年,沈約奉勑總成宋書一百卷,歷時一年有餘。【體例】宋書凡一百卷,分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其本紀有:武帝紀三卷
史部·纪传类
梁书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梁書五十六卷,姚察、姚思廉父子編撰。記南朝梁天監元年,至太平二年,計五十六年歷史。【撰述】唐太宗貞觀三年詔令姚思廉、魏徵同撰梁、陳二史,然「魏徵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思廉據父察遺稿,「察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隋文帝開皇之時,遣內史舍人虞進基索本,且進上,今在內殿。梁、陳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論及紀、傳有所闕者,臨亡時,仍以體例戒約子思廉,博訪撰續,思廉涕泣奉行。」思廉亦兼
史部·纪传类
魏书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又名北魏書,北齊魏收撰。北齊天保五年十一月成書。載北魏登國元年至東魏武定八年,共一百六十餘年史事。【撰述】北齊天保二年,文宣帝高洋謂魏收曰:「國史重器,非卿莫屬。」收遂召集房延祐、辛元植等十餘人始修魏史,歷凡四年。北魏舊史散亂殘缺,鄧淵代記僅記早期事略,崔浩編年史因「國史案」中途夭折,李彪嘗試紀傳體卻未成書。魏收調閱皇家秘檔,發掘鄴城石經文獻,收集起居注千餘卷。核對宗室譜牒,校勘碑文墓誌,
子部·谱录类
煎茶水记(煎茶水日记)
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刻)
【簡介】茶道水經注,唐代品水玄鑒秘笈。品水論源,厚古不薄今,開中國煮茶用水專論之先河。【撰述】唐張又新撰。成書約在唐寶歴元年。歷代書志所載不一:新唐書藝文志入小說類,崇文總目同之;郡齋讀書志農家類,陳氏直齋書錄解題列雜藝,通志藝文略置食貨,宋史藝文志歸農家。首載刑部侍郎劉伯芻所品七水,次錄陸羽所品二十水。又新自謂元和九年初成名時,得此書於薦福寺得於楚僧,原題煮茶記,乃代宗朝湖州刺史李季卿得陸羽口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