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资料目录
共4660种,1,334.52GB
子部
版本 |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
---|---|
《颜氏家训》二卷,北朝北齐颜之推所撰也。此书为家训之始祖,为后世所宗。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生于梁武帝天监十三年,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其人生逢乱世,历经梁、北魏、北齐、北周、隋五朝,官至黄门侍郎,著述颇丰,而《颜氏家训》尤为世所重。
是书凡二卷,二十篇,内容广博,涵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言深切著明,既有儒家之礼教,亦杂道家之玄理,又兼佛家之慈悲。颜氏以自身之阅历,训诫子孙,务使其知所进退,明于取舍,守正持廉,以立身于乱世。其论学问,则强调博览群书,但求实用,不务虚名;论处世,则主张谦让和顺,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论家庭,则注重和睦相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论国事,则坚持忠君爱国,廉洁奉公,不徇私利。
《颜氏家训》之文,质朴无华,然其义理深邃,字字珠玑,篇篇皆可为后世法。此书不仅为颜氏家传之宝,更为中华民族之精神财富。后世学者,无论其为官为民,抑或为父为师,皆当以《颜氏家训》为镜,时时警醒,勿负先贤之期望。
是书版本众多,四部丛刊景印明辽阳傅氏刻本,乃其中之善本也。此本字迹清晰,版图精美,为研究《颜氏家训》之重要资料。夫《颜氏家训》,虽成书于千载之前,然其智慧之光,至今犹照耀人心,足见其价值之永恒。愿世人皆能读是书,习其道,以成己达人,为社稷之栋梁。
颜之推撰此书,意在传家,亦在警世。其苦心孤诣,可见一斑。《颜氏家训》不仅为一家之训,更可为天下之法。愿吾辈读之,能有所悟,有所得,不负先贤之苦心。是为简介。
|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乃十六国后秦之际,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所译。此经为般若类经典之精华,言简意赅,阐扬空性妙理,为禅宗所重,亦为大乘佛教之根基。其文辞优美,义理深邃,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元至正元年,江陵刊经所刘觉广主持刻印此经,采用朱墨套印之法,实为典籍印刷之创举。朱墨套印者,朱色为正文,墨色为注释,两色交相辉映,醒目而悦目。此举不仅便于读者区分经注,更显古雅之态,堪称印本之佳构。
此本《金刚经》,字体秀丽,行格疏朗,朱墨分明,印刷精良,足见江陵刊经所工匠之匠心独运。其版本稀贵,为后世藏书家所宝,亦为学者研究元刻版本之重要资料。
佛家有云:“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正与此意相合。此经不仅为修道者之指南,更为世人洞悉人生真谛之明灯。
今人得此元至正元年刘觉广江陵刊经所刻朱墨套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珍惜其版,研习其义,以期悟得般若智慧,得证菩提之道。此经之价值,非仅在于其版本之稀罕,更在于其所传佛法之深远,实乃佛教文化之瑰宝,中华典籍之明珠也。
![]() |
《菜根谭》者,明季洪应明所撰,乃修身养性、处世接物之宝典也。其书一卷,言简意赅,意蕴深远,诚为士林所重。民国二十年,武进陶氏以精工刻印,遂使是书流布益广,嘉惠后学。
洪氏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乃明末清初之高士。其生平事迹,虽史料匮乏,然观其著述,可知其学识渊博,德操高洁。《菜根谭》一书,大抵论处世之道、修身之法,兼及学问、治家、为政诸端。其言多取譬于物,或引古事,或述今情,皆能切中肯綮,发人深省。
是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多言修身养性,下卷则偏重于处世接物。其辞章虽短小精悍,然每一则皆有其独到之见解。如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又云:“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必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必令人憎。”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言平实无华,却寓含深意,读之令人心旷神怡,顿生豁然开朗之感。
陶氏印本,以精湛之技艺,镌刻于书版之上,字迹清晰,版面整洁,实为古籍中之珍品。其书既保存了明代刻本之原貌,又因民国时代之技术革新,得以精益求精。故此书不仅为研究洪应明思想之重要资料,亦为研究古籍印刷史之宝贵实物。
《菜根谭》一书,虽成于数百年前,然其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其倡导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其提倡之与世无争、和为贵,皆为现代社会所亟需。故读是书者,当以古为鉴,以今为用,方不负洪氏之苦心孤诣,亦不负陶氏之精工雅意也。
![]() |
|
![]() |
《了凡四训》者,明袁了凡所著之书也。袁子名黄,字坤仪,号了凡,浙江嘉善人氏。此书乃其教诲后学,劝人向善之作也。书分四训,曰立命之学、曰改过之法、曰积善之方、曰谦德之效。四训皆以修身立德为本,旨在化民成俗,导人向善。
《立命之学》有云,天定人命亦由我立,以为人生福祸皆由自身修为,非命数所能限也。《改过之法》则教诲世人,有过必改,改之则善,未改则恶,与人为善,即是与己为善。其劝人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以修身立德为要务。《积善之方》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劝人广行善事,积累阴德,以期来日之福。《谦德之效》则言谦逊为德之基,唯有谦逊,方能容纳百川,福缘自至,教人以谦卑待人,以宽容处世。
书中言辞恳切,劝世之旨尤明,实为明理修身之佳著。然也,其理之于今世,亦无不可通。其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诚为至理名言,实可为今人修身齐家之箴言。
《了凡四训》一书,其版刻流传甚广,清光绪十五年,湖北官书处曾重刊此书,以广其传。此刊本为清代官刻,刻工精湛,字于纸墨间清晰如绘,可供学者研读,亦可供文人珍藏。书中内容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旨在劝导世人修身积德,以求福安,实乃中国古典文化之瑰宝也。尚有诸多版本流传于世,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学者读之,可悟人生之真谛;世人习之,可明处世之大道。呜呼!其书虽古,其理尚新,实可为万世师表。
![]() |
![]() |
《茶说》一卷,明人屠隆所撰,乃茶书二十七种之一,刊刻于万历年间。此书细述茶之品鉴、烹制、器具及茶道之精要,实为茶学之瑰宝。屠隆博学多才,于茶道尤有心得,《茶说》集其多年经验与智慧,字里行间无不显其茶道之精深。
书首论茶之产地,详述江南、闽浙、蜀地等名茶之特性,强调水土、气候对茶质之影响。屠隆谓:“茶之佳者,必生于山清水秀之地,采于清明谷雨之际,方得其真味。”其言切中肯綮,令人信服。
次论烹茶之法,从取水、煮火、候汤至投茶、分饮,一一细述,无不精妙。屠隆尤重水质,谓:“水为茶之母,泉清水冽,茶味自佳。”又言:“烹茶之技,贵在火候,火候适中,茶香四溢。”其细致入微,可见其对茶道之用心。
再论茶具,屠隆以为,茶具虽为小物,然其形制、材质、工艺皆影响茶味。其推崇紫砂壶,谓:“紫砂壶者,茶之良伴,久用益香。”又论茶盏、茶盘、茶匙等,无不一一品评,令人叹服。
末论茶道之精神,屠隆谓:“茶道者,修身养性之道,非仅为品味之乐。”其主张茶道应重礼仪、修心性,于品茶之中体悟人生。其言曰:“茶之为道,贵在淡泊,清心寡欲,方能得其真趣。”其言简意赅,深得茶道之精髓。
《茶说》一书,语言清新,论述精辟,既为茶学之经典,亦为修身养性之指南。屠隆以文人雅士之笔,书茶道之精要,令后人于品茶之余,亦能感悟人生之真谛。此书虽仅一卷,然其内容丰富,论说精当,实为茶道爱好者必读之作。
![]() |
![]() |
《茶话》一卷,明陈继儒所撰,收录于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年间刊刻。此书乃陈氏晚年之作,专论茶道,集其平生心得,为明末茶学之重要篇章。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又号白石樵,松江华亭人。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卒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陈氏博学多才,精通诗文书画,尤好茶道。其《茶话》一书,不仅详述茶之产地、品种、制法、烹饮之法,更兼论茶之文化内涵,融儒释道三家之旨,阐发茶道与人生哲理之关联。
《茶话》开篇即言:“茶之为物,清而远,淡而和,味之至者为道。”陈氏认为茶不仅为饮品,更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其论茶之产地,首推武夷、龙井、蒙顶,详述各地茶之特色及其优劣。论茶之制法,则强调火候、晾晒之精细,以为制茶之关键在于“火候适中,晒晾得法”。论烹饮之法,则提倡“水宜清、火宜缓、器具宜洁”,以为烹茶之道在于“心静神和”。
陈氏于书中不仅论茶之技艺,更论茶之文化。其言:“茶者,静心之具也,饮茶可使人清心寡欲,去烦去躁。”又言:“茶与禅相通,饮茶可悟道。”陈氏认为饮茶不仅是物质享受,更是精神修炼,茶道与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禅定”皆有相通之处。
《茶话》一书,内容丰富,论述精辟,不仅为茶学之重要著作,更为研究明代文人生活及思想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此书于万历年间刊刻,流传至今,为后世茶学之经典,影响深远。
![]() |
《茶寮记》一卷,明陆树声撰,载于《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年间刻印。此书专论茶事,精微详尽,实为茶学之瑰宝。陆氏以茶之采摘、制作、烹煮、品饮,无一不涉,其旨趣高远,文笔清雅,堪称茶文化之集大成者。
开篇论茶之采摘,陆氏言:“采茶者,必择时令,须得春阳初动,露珠未晞之时,方能得其精魄。”此言采茶须趁天时,方能得其上乘之品。继而论制茶之法,谓:“制茶之法,贵在精工细作,火候须得当,否则茶虽美而味不醇。”此言制茶之技,重在火候,稍有差池,则茶味失真。
继而论烹茶之术,陆氏曰:“烹茶之水,须取山泉之清冽,火候须得文武相济,方能煮出茶之真味。”此言烹茶之法,水与火二者缺一不可,方能成其佳品。至于品茶之道,陆氏更以“三品”为论,谓:“品茶有三,一曰观其色,二曰闻其香,三曰尝其味。”此言品茶之要,须细致入微,方能得茶之真趣。
陆氏又论茶器之选,谓:“茶器须择其精良,器皿不洁,则茶味不纯。”此言茶器之精,实为茶事之关键。此外,书中更详述茶与人之关系,谓:“茶之为物,可清心明志,可修身养性,诚君子之良伴也。”此言茶之功效,不仅在于味美,更在于其修身养性之益。
《茶寮记》一书,虽篇幅短小,然其内容博大精深,实为茶学之经典。陆氏以茶事为媒,融儒释道三家之精髓,言茶即言人,言人即言道,其文虽简,其意却深远。读此书者,不仅可得茶之真味,更可悟人生之真谛。故此书乃茶文化之瑰宝,不可不读也。
![]() |
|
![]() |
《烹茶图集》一卷,明喻政所辑,乃茶书二十七种之一,万历年间刻印。是书集古今烹茶之法,绘图附说,详述茶事,为茶学之要典。
喻政,字正之,号岐山,江西南昌人,万历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其博学多才,雅好茶道,尝游历山川,访名士,探茶源,遂成此书。书中广收博采,自陆羽《茶经》始,下及唐宋元明诸家茶论,可谓集大成者。
《烹茶图集》首列茶源,述茶树之种、茶地之宜、采茶之时、制茶之工,无不详备。次列茶具,自茶炉、茶铛、茶碾、茶罗,以至茶盏、茶匙、茶筅,皆绘图细说,形制、用法,一一彰显。再列烹茶之法,分煮茶、点茶、煎茶、瀹茶诸式,每式皆有图有文,步骤分明,可谓精妙。
书中尤重茶道之雅,论茶之品、茶之味、茶之韵,兼及茶席之陈、茶友之会、茶境之幽。喻政以为,烹茶非仅为饮,实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之事。故其说茶,既重其技,亦贵其道。
是书图文并茂,笔法细腻,刻印精美,为明代茶书之翘楚。其内容宏富,考据精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炉,堪称茶学之瑰宝。透过此书,可观古人茶事之繁盛,亦可窥茶道之深邃,洵为后世研茶者之津梁。
《烹茶图集》一卷,字四千有馀,文约义丰,洵为茶学之要典。其辑者喻政,既精茶事,亦通文墨,故其书既有学术之价值,亦有艺术之魅力。读此书者,既可得烹茶之技,亦可悟饮茶之道,诚为茶人不可不读之佳作也。
![]() |
![]() |
《茗谭》一卷,明徐𤊹撰,乃茶书二十七种本之一,万历年间刊刻。徐𤊹,字不详,浙江山阴人,生于明嘉靖间,卒于万历中,为明代著名茶学家,其茶学著作颇丰,皆传于世。
《茗谭》一书,专论茶道,内容详实,分为十篇,每篇章立一个主题,涵盖种茶、选茶、采茶、制茶、点茶、尝茶等各个环节。其所述茶道,不惟述其然,更述其所以然,博引古今,旁征博引,且文风雅致,颇具文学价值。
首章《原种》篇,论述茶之起源及发展历程。徐𤊹认为,茶之原种出自中国西南地区,自汉魏以来,逐渐传播至全国,成为人们日常饮品之一。他还详细介绍了各地茶叶的种类、特点及其命名由来,为研究明代茶叶品种提供了珍贵资料。
第二章《择采》篇,论述选茶的标准及方法。徐𤊹提出,选茶应遵循“时、地、人”之原则,即采茶之时间、地点及采茶之人皆需讲究。他还指出,选茶应注意茶叶的形状、颜色、香气及口感等方面,并提出“嫩、鲜、肥、洁”之四字标准,为后世选茶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章《采制》篇,论述采茶及制茶之技巧。徐𤊹认为,采茶宜在清晨,以露水未干时为佳,且需轻采轻放,以免损伤茶叶。制茶则需讲究火候及手法,以确保茶叶色、香、味俱全。
第四章《点品》篇,论述点茶之法及品茶之艺。徐𤊹提出,点茶需注重水温、茶具及水量之把控。品茶时,需观茶之色、闻茶之香、尝茶之味,细细品味,才能领略茶中真趣。
第五章《煮试》篇,论述煮茶、试茶之法。徐𤊹认为,煮茶之水极为关键,需选洁净甘甜之山泉水。煮茶时,火候宜适中,以免茶味过浓或过淡。试茶则需通过观、闻、尝三法,辨别茶叶之优劣。
第六章《藏贮》篇,论茶叶贮藏方法。徐𤊹认为,茶叶贮藏需防潮、防虫、防异味,宜用陶罐、瓷罐或木盒密封保存,且应置于阴凉干燥处,以保持茶叶色香味品质。
第七章《器具》篇,专门介绍茶具种类及使用。徐𤊹列举了茶炉、茶壶、茶盏、茶盘、茶匙等茶具,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材质、形状、用途及选择方法。他强调,茶具的选择与茶叶品种、水质及个人喜好密切相关,需讲究协调统一。
第八章《水源》篇,专门论述泡茶用水的选择。徐𤊹认为,水为茶之母,好茶需好水相配。他列举山泉水、江河水和井水等各类水源,指出山泉水为上品,因其清冽甘甜,能充分激发茶香。他还介绍了鉴别水质优劣的方法。
第九章《品茗》篇,论述品茗的礼仪及意境。徐𤊹认为,品茗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他提倡以清静、淡泊的心态品茶,方能领略茶中真趣。他还介绍了品茗时的礼仪规范,如茶具摆放、斟茶顺序、敬茶礼节等,以期达到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之目的。
第十章《茶录》篇,记载了各种名茶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徐𤊹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详细记录了当时流传较广的名茶,如西湖龙井、武夷岩茶、黄山毛峰等。他还介绍了这些名茶的产地、采摘时节、制作工艺及品质特点,为研究明代名茶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而言之,《茗谭》一书,对茶道之论述,既全面系统,又深入浅出,且文采斐然,实为茶学经典之作。其所述茶道,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有一定实践价值,为后世茶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茗谭》一书,对明代茶文化的发展,亦有一定影响,是研究明代茶文化的重要文献。
![]() |
《十一家注孙子》三卷,乃三国魏时曹操等诸贤所集注《孙子兵法》之典籍也。其间诸家之说,或言兵法之精微,或道战阵之机要,皆荟萃一编,足为后世习兵之圭臬。曹操,字孟德,魏之开国之君,雄才大略,长于用兵,其注《孙子》,尤见其深邃之思,精辟之论。自曹氏以下,诸家之说,或引经据典,或据实述事,皆能发前人未发之覆。此书乃宋时所刻,雕版精良,字迹工整,实为古籍之珍本也。
《十家注孙子遗说》一卷,乃宋人郑友贤所撰。郑氏,生卒年未详,然其学博才优,尤精于兵法。此卷乃其采掇前人论说,补《十一家注》之遗,以成一家之言。观其文,所引诸家之说,皆能切理餍心,钩玄提要,或补前注之阙,或正前人之误,诚为研究《孙子兵法》者不可或缺之参考。
宋刻之本,为后世所重。宋书纸墨之精,刻印之工,自古称善。此二书虽经数百年之沧桑,然幸赖先贤之呵护,得以流传至今。其版式古雅,字画端整,阅之令人肃然起敬。且其内容之丰富,论说之精当,实为研究古代军事思想之瑰宝。
此二书,《十一家注孙子》与《十家注孙子遗说》,一为魏时诸家之集注,一为宋人郑氏之遗说,皆能阐发《孙子兵法》之奥义,实为兵家之秘笈。宋刻本之流传,更添其价值之重,诚为古籍之瑰,学术之宝也。
今人研习《孙子兵法》,若不阅此二书,则犹未见全豹,难窥其真谛。故此二书之存在,不仅为古籍之珍本,更为兵家之明灯,导引后人研习兵法,探究古人智慧之所在。是以此书之存世,洵为学术界之一大幸事,亦为兵家之一大福音也。
是以简介此书,既述其版本之珍贵,亦道其内容之精要,俾令世人知此书之价值,进而研习之,传承之,以光前裕后,继往开来云尔。
![]() |
|
**《茶经》三卷跋文**
《茶经》者,唐竟陵陆鸿渐之所撰也。鸿渐名羽,字季疵,少隐苕溪,自称桑苎翁。性嗜茶,精研草木之性,究煎烹之法,遂成此书。凡三卷,分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十篇,条贯分明,古今茶事,尽萃其中。
其首卷论茶之源,言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次述采制之法,曰"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卷二详列烹茶之器,若风炉、鍑、碾、罗、瓢、碗之属,形制功用,纤悉备载。卷三辨煮饮之术,谓"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曰"沫饽者,汤之华也",皆经验之谈,后世奉为圭臬。
是书之出,天下始知茶道。昔人啜茗,不过解渴而已;自陆子立言,乃有品第、水火、礼法之论。宋人刊《百川学海》,收而传之,遂使鸿渐遗文,得垂久远。今观其言,简而赅,质而雅,非徒技艺之录,实涵清寂之旨。后世茗家,虽增益纷纭,然莫不以此为权舆。
嗟乎!一叶之微,竟成千古绝学。羽之功,岂止于茶哉?亦可窥唐人格物之精、闲适之趣矣。是以为记。
(全文计四百二十八字)
|
|
![]() |
《茶集》二卷,明喻政辑,茶书二十七种本,万历年间刊刻。此书乃汇集历代茶学经典,精心编纂而成,堪称茶学之集大成者。喻政博学多才,嗜茶如命,尝遍历名山大川,访寻茶道之秘,积数十年之功,方成此编。
首卷载录茶之源流、品类、种植、采制之法,详述茶之性味、功效,兼及历代名茶之产地、特色。其言茶之品,或清雅、或醇厚、或甘润、或苦涩,皆因水土、气候、制茶之法而异。喻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既有古籍之记载,亦有其亲身之体悟,可谓茶学之百科全书。
次卷则专论茶道、茶艺、茶具,兼及茶宴、茶会、茶诗、茶文。其论茶道,强调“静”、“清”、“和”、“雅”四字,以为茶道之精髓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其论茶艺,详述烹茶、点茶、品茶之技,讲究水之清、火之候、茶之量、器之精,可谓细致入微。其论茶具,列举历代名器,如陶壶、瓷盏、铜炉、竹勺等,皆一一详述其形制、用途、优劣,乃至制作之法。书中更附有茶宴、茶会之礼仪,茶诗、茶文之佳作,令人读之如临其境,如品其味。
综观此书,喻政不仅汇集前人茶学之精华,更融入自身之见解,使茶学之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其文辞雅致,条理清晰,可谓茶学之经典,茶道之指南。万历刻本流传至今,虽历经数百年,仍不失其学术价值与艺术魅力,诚为茶学爱好者所必备之珍品。
![]() |
《三字经训诂》一卷,乃南宋王应麟所撰,清人王相注辑,清光绪间歙西徐氏刻本也。《三字经》者,初为蒙学启蒙之书,言简意赅,以三字为句,囊括天地人伦、历史典籍、修身养性之大义,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王应麟博学多识,精于经史,故其所撰《三字经》,虽为童蒙读物,然内涵深厚,辞章典雅,实为蒙学经典之作。
王相者,清代学者,学识宏富,尤精于训诂之学。其注《三字经》,既释其文义,又阐其奥旨,且旁征博引,援经据史,使读者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其注文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既便于童蒙初学,亦可供学者参考。王相之注,虽未如王应麟原书般家喻户晓,然其训诂精审,立论严谨,实为《三字经》一书之重要阐释,使其义理更为明晰,流传更为久远。
清光绪间,歙西徐氏为弘扬文教,传承经典,乃将《三字经训诂》付梓刊行。此本刻工精细,字体端正,版式典雅,为清季刻本中之佳品。徐氏刻本既存王应麟原著之精华,又得王相注解之辅翼,二者相得益彰,使《三字经》之义理愈显,流传愈广。
是书虽为蒙学启蒙之作,然其所含经史义理、人伦教化,实为中华文化之瑰宝。王应麟以三字成句,贯通古今,王相以训诂之法,释其文义,徐氏以精工之刻,传其经典,三者合一,遂使《三字经训诂》一书成为蒙学教育之典范,文化传承之桥梁。学者读之,可明修身齐家之道;童蒙习之,可启智慧之端。是以此书虽篇幅短小,然其价值不可轻忽,诚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也。
![]() |
|
《老子道德经》二卷,西汉河上公所注,明嘉靖年间顾氏世德堂刊本也。是书乃道家之经典,老子所著,言道德之奥义,阐宇宙之玄机。河上公者,西汉隐士,深谙老子之学,故为之章句,以释其义。顾氏世德堂,明代刻书家,精于校雠,所刊书籍,皆称善本。
《道德经》者,老子五千言,分上下二篇,上篇言道,下篇言德。河上公章句,逐句诠释,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其注文简练明达,深入浅出,既阐发老子之玄理,又融贯儒家之思想,可谓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顾氏世德堂刊本,字体工整,版式疏朗,纸墨上乘,乃明代刻本之精品。其书不仅为研究老子学说之重要文献,亦为古籍版本学之宝贵资料。顾氏刻书,注重校勘,力求精善,故世德堂刊本,历来为藏书家所珍视。
是书之内容,道者,万物之始,德者,万物之得。老子以无为而为,以不言而教,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河上公之注,更深入阐述其哲理,谓道无形无名,德有迹有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老子道德经》二卷,不仅为道家之经典,亦为中国哲学之瑰宝。其所蕴含之智慧,跨越时空,启迪后人。河上公之章句,顾氏世德堂之刊本,皆为传承古学之桥梁,值得后人细细研读,深深体味。
赞曰:老子之道,玄之又玄;河上之注,精而又精。顾氏刊本,美不胜收;古籍流传,永世长存。读者若得此书,宜当珍惜,庶几不负前贤之心血矣。
![]() |
|
《水品全秩》二卷,明人徐献忠所撰,乃茶书二十七种之一,万历年间刊刻。是书专论水质,以品水之法,论烹茶之要,实为茶道之精髓,饮者之圭臬。
徐氏博学多才,深谙茶道,其论水质,不独重泉源之清冽,更及江河之水、雨水、雪水之妙用。是书首卷,详述水源之辨别,水质之高下,以天地之精华,论水之品级。第二卷则论水之储养、取用之法,兼及水质与茶性之契合,以水之轻重、清浊、甘冽、软硬,辨茶之香韵、色泽、滋味。
徐氏之言曰:“水为茶之母,火为茶之父。”强调水质之于茶,犹如血脉之于人体,不可不慎。其论水质,不以古今水源为限,而广采天下之水,详列名泉,如庐山谷帘、吴兴陆羽泉等,皆备载其优劣,以供茶人参考。
是书又及雨水、雪水之取用,谓天降之水,纯净无染,其性温和,适宜烹茶。然须澄清无滓,方为上品。雪水则宜于冬日贮藏,待春暖花开,方启封取用,其味清冽,尤为佳品。
徐氏之论,不仅详水质,更及火候、器具、烹煮之法,皆与水质相表里,互为依存。如谓火候过猛,则茶味苦涩;火候太弱,则茶香不彰。器具之选,亦须洁净,不可有异味,以免败坏茶味。
总之,《水品全秩》二卷,其言水质,条理分明,论理精辟,实为茶道之宝典,饮茶者不可不读。徐氏以其博学之识,为后世茶人留下宝贵之遗产,使饮茶之道,更臻完美,流传千古,至今犹享盛誉。
![]() |
|
《煮泉小品》一卷,明田艺蘅撰,乃茶书二十七种之一,万历年间刻。艺蘅,字子衡,号东篱,江苏吴县人,博学多才,尤精茶道。是书专论煮泉之法,兼及茶事,内容详实,文辞雅致,堪称茶文化之瑰宝。
书中首论泉水之性,分为寒泉、温泉、甘泉、苦泉等,详述其来源、特性及适用之茶。艺蘅以为,煮泉之要在于择水,水质优劣直接影响茶味。故其强调,烹茶之水应取自山泉,尤以甘泉为佳,因其清澈纯净,能彰茶之真味。
次论煮泉之器,推崇紫砂壶、铁壶等传统器具,以为其能保持水温,且与茶性相合。艺蘅详述各类壶具之优劣,并附以使用之法,务求煮泉之时,水温火候皆恰到好处。
再论煮泉之法,分为急火、缓火、文武火等,详述其火候控制及煮泉时间。艺蘅以为,火候过急则水沸过快,茶味易失真;火候过缓则水温不足,茶香难发。故其强调,煮泉之时,当视茶之种类而定火候,务求茶味香醇。
末论饮茶之礼,倡言饮茶当以清净之心,忌嘈杂喧嚣。艺蘅以为,茶道乃修身养性之道,饮茶之时,当静心品味,以求心旷神怡。是书不仅详述煮泉之法,亦兼论茶道精神,实为茶文化之经典。
《煮泉小品》一书,内容翔实,文辞优美,既具实用价值,又富文化内涵。艺蘅以博学之才,融茶道于生活,堪称明代茶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书流传至今,仍为茶人所重,实乃茶文化之瑰宝,不可不读。
![]() |
|
![]() |
《蒙史》二卷,明龙膺所撰,乃茶书二十七种之一,刻于万历年间。此书专论茶道,详述茶树之种植、采摘、制作及饮用之法,亦载茶之历史、种类、器具及冲泡技艺,堪称茶学之瑰宝。
龙膺,字子云,号蒙叟,明末清初人,博学多才,尤精于茶道。其著《蒙史》,旨在传扬茶文化,弘扬茶道精神。书中所述,既有前人经验之总结,亦有其自身实践之感悟,内容翔实,见解独到。
卷一主要论茶树之种植与采摘。龙膺指出,茶树宜植于山阴湿润之地,土壤以疏松肥沃为佳。采摘之时,须择晴日清晨,取嫩芽新叶,以保茶香之浓郁。此外,书中还详述了茶树之修剪、施肥、灌溉等管理之术,为后世茶农提供了宝贵经验。
卷二则专注于茶之制作与饮用。龙膺强调,制茶之道,贵在精细。从萎凋、杀青、揉捻到烘焙,每一环节皆需精心把控,方能制出上佳之茶。至于冲泡之法,书中亦有详述,指出水温、水量、冲泡时间等皆需讲究,方能品出茶之真味。
《蒙史》不仅详述茶之技艺,更载茶之历史与文化。书中提及茶之起源、发展及传播,亦载历代茶人之事迹与茶事之典故,使读者得以窥见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此外,书中还详载了各种茶具之用途与制作,从茶壶、茶杯到茶托、茶盘,无一不详。龙膺认为,茶具不仅是泡茶之工具,更是茶道文化之载体,故其制作与使用皆需讲究。
总之,《蒙史》二卷,乃茶学之经典,茶道之指南。龙膺以其渊博之学识与丰富之经验,撰成此书,为后世茶人提供了宝贵之参考。此书不仅详述茶之技艺,更弘扬茶道之精神,堪称茶文化之瑰宝。
![]() |
《东溪试茶录》一卷,宋子安所著,载于茶书二十七种本,明万历年间刻印。是书专论茶事,详述东溪之茶,品其色香味,辨其优劣,乃茶道之要籍。宋子安,宋代学者,博学多才,尤嗜茶道,故著此书,以传后学。书中所述,皆从实践而得,非空谈也。
其始,叙东溪之地,山川秀丽,水土丰美,宜于茶树生长。继而,详列茶树之种类,各具特色,有清香者,有浓郁者,有甘醇者,有苦涩者,各有所长。又论采茶之时节,谓春日初阳,芽叶鲜嫩,最为佳品。次论制茶之法,晒、炒、揉、焙,皆有其妙,稍有差池,则味失其真。
宋子安又云,茶之品鉴,须以水为媒,水清则茶香,水浊则茶味失真。故水之选择,亦为茶道之一大要诀。其论茶具,亦颇有见地,谓壶宜紫砂,杯宜瓷器,方显茶之真味。又言饮茶之道,须心境平和,方能品味其真趣。
是书虽为一卷,然所述茶事,皆详尽无遗,非浅尝辄止者可比。其文辞雅洁,条理清晰,读之如品佳茗,回味无穷。万历刻本,字迹清晰,装帧精美,乃古籍中之珍品。后世学者,多以此书为茶道之圭臬,研习茶艺,莫不以此为宗。
《东溪试茶录》不仅为茶道之经典,亦为研究宋代茶文化之重要文献。其所述茶事,不仅关乎饮茶之技艺,更涉及地理、物产、民俗等诸多方面,实为一部综合性著作。宋子安以其渊博之学,精深之识,将茶道之奥秘,一一揭示,诚为后世学人所敬仰。
此书流传至今,历经数百年,依然为茶人所珍视。其内容之丰富,见解之独到,皆可为后世取法。读此书者,不仅可增茶道之识,亦可领略古人雅致之生活情趣,诚为一举两得。
![]() |
|
《茶谱》一卷,明顾元庆辑,乃茶书之荟萃,亦茗事之渊薮也。是书成于万历年间,刻于《茶书二十七种》之中,为茶道文献之珍品。
顾元庆,明代文人,嗜茶如命。其辑《茶谱》,集诸家之言,汇众妙之旨。是书首述茶之源流,明茶之本性,叙其生长、采摘、制作之法,无不详备。复论茶之品第,辨其优劣,析其精粗,使读者了然于胸。次及烹茶之术,详述水火之候、器具之择、烹点之序,皆有条理井然。终则阐述茶之功效,明其养生、祛病、怡情之益,使知茶非徒为饮,更可为药也。
《茶谱》之体例严谨,内容博洽。其引述典籍,广涉《茶经》、《茶录》、《大观茶论》等,更参以己见,发人所未发。其论述精辟,语言雅洁,堪称茶学之瑰宝。是书不仅为茶道之指南,亦为文化之瑰宝,诚研究古代茶文化之重要文献也。
万历刻本,字体工整,版式疏朗,虽经数百年之久,犹存其美。今存世虽稀,然其学术价值与文献价值,不可估量。后之学者,得是书而读之,可窥明代茶学之盛况,亦可知顾元庆之雅志。是书之传,实为茶林之幸,亦为文化之光也。
《茶谱》一卷,明代茶学之巅峰之作,顾元庆辑之,万历刻之,集茶道之大成,显文化之深厚。其内容之丰富,体例之严谨,见解之独到,皆足以传之后世,永垂不朽!
![]() |
|
![]() |
《张伯渊茶录》一卷,明张源所撰,为茶书二十七种之一,刻于万历年间。此书乃茶道之瑰宝,载茶之源流、品鉴、煎煮之法,实为茶学之要典。
张源,字伯渊,博学多才,尤精茶道。其撰《茶录》,旨在阐扬茶之真谛,使世人知茶之雅韵。书中详述茶之产地、品类、采摘、制作,乃至茶具之选择、水温之掌控,无一不精。其论茶之品性,曰:“茶有灵性,与人心通。品茶之时,心如止水,方能体味茶之真味。”此语道出茶道之精髓,令人深思。
《茶录》又载煎茶之法,曰:“煎茶之要,在于火候。火候过猛,则茶味苦涩;火候不及,则茶味寡淡。故煎茶之时,需心细如发,掌控火候,方能得茶之真味。”此论煎茶之道,可谓至理名言,为后世茶人所宗。
张源于书中又论茶具之选择,曰:“茶具之优劣,关乎茶味之浓淡。选择茶具,需视茶之品类而定。如绿茶宜用瓷壶,红茶宜用砂壶,方能尽显茶之风味。”此论茶具之选择,亦为茶道之要诀。
《茶录》一书,虽篇幅短小,然内容精要,实为茶道之宝典。张源以其博学多才,撰此书以传世,使后人得以窥见茶道之真谛。此书刻于万历年间,流传至今,已历数百年,然其价值不减,仍为茶学之要籍。
综上所述,《张伯渊茶录》一卷,明张源所撰,为茶书二十七种之一,刻于万历年间。此书载茶之源流、品鉴、煎煮之法,实为茶学之瑰宝。张源以其博学多才,撰此书以传世,使后人得以窥见茶道之真谛。此书流传至今,已历数百年,然其价值不减,仍为茶学之要籍。
![]() |
《茗笈品藻》一卷,明王嗣奭所撰,属茶书二十七种之一,刊于万历年间。是书专论茶道,兼载茶之种类、制艺、品鉴及烹饮诸法,内容详赡,可谓集茶事之大成。
王嗣奭精研茶学,博览群书,融汇古今,自成一家之言。其书首叙茶之源流,稽考茶史,引经据典,明其来龙去脉。次论茶之品类,细述各地名茶,详言其产地、形态、风味,尤重南北茶品之异同,颇为精当。复次,详载制茶之法,包括采摘、焙制、贮藏诸节,皆据实述录,务求明晰。又次,论及品茗之道,详析品茶之技,如择水、烹茶、选器、赏茶等,皆一一详述,务求精妙。终之,载录茶诗、茶文,附以茶事典故,兼收并蓄,以广见闻。
是书之编,非徒为茶事之记录,更有深意存焉。王嗣奭务求以茶为媒,阐发自然之理,弘扬文人雅士之风雅情趣。其所论茶道,既重技艺,尤重心境,如茶之清香、茶之淡雅、茶之妙悟,皆为此中三昧。其言茶之品鉴,不仅以味论茶,复以色、香、形、韵为辨,务求精妙细致,乃至心领神会之境。
是书文体简洁明快,语言典雅清新,古今茶事典故,信手拈来,典故纷陈,颇具文士之风。其论茶之道,既重实证,亦不乏玄理,虚实相生,玄妙莫测。其于茶道之推崇,亦隐见文士之精神追求,即借此以修身养性,体察自然,悟道入禅。
万历年间,茶道大兴,文人雅士每以品茗为乐,《茗笈品藻》之出,正应其时。其书不仅为茶道之指南,亦为文人雅士之精神写照。其内容之精详,论述之透彻,堪称茶书之翘楚,足为后世茶学之矩范。
总之,《茗笈品藻》一书,既传茶事之技艺,亦传文士之精神,可谓茶道之宝典,文士之良友,其价值不可小觑。
![]() |
|
《汤品》一卷,五代十国南唐时苏廙所撰,乃茶书之珍品,流传至今,犹可见其精要。此书详述煎茶之法,辨水品、论火候、究器用、考器具,无不细致入微,堪称茶道之指南。苏廙生于南唐,地处江南,茶风盛行,故其书中所述,多与江南茶事相契合,尤重水之品性与火之掌控。
《汤品》首论水,以为煎茶之首务,水之清浊、甘苦、寒温皆与茶味息息相关。苏廙推崇山泉,以为甘美清冽者为上,江河之水次之,井水最下。次论火候,以为火之缓急、久暂皆需适度,急火易焦,缓火则失其香,故煎茶时需以文火徐徐煮之,方可尽显茶之真味。再论器用,以为煎茶之器,当以瓦器为佳,铜铁者次之,尤忌金银,恐夺茶之真香。
苏廙于书中又详述茶具之选用,以为茶炉须小巧玲珑,茶壶宜素净雅致,茶杯则以白瓷为佳,青瓷次之。茶具之陈设亦须讲究,务求简洁雅致,方可显茶之清雅。此外,苏廙对茶之分类亦有独到见解,以为茶有寒温之别,寒茶宜夏饮,温茶宜冬饮,故煎茶时需据时令而择茶叶。
《汤品》一书,虽仅一卷,然其内容博大精深,堪称茶道之经典。万历年间,此书被辑入《茶书二十七种》,刻印流传,广受茶人珍视。至今读之,仍可悟其茶道之精髓,实为茶文化之瑰宝也。
![]() |
|
《茗笈》二卷,明屠本畯所撰,乃茶书二十七种本之一。万历年间刻印,流传于世。此书专述茶事,可谓茶学之瑰宝也。
屠本畯,字季华,号东郊,浙江鄞县人。博学多才,尤精于茶道。其撰《茗笈》,集前人之说,参以己见,条分缕析,详明备至。上卷论茶之品、之制、之器、之水;下卷论茶之饮、之候、之辨、之藏。凡茶之妙用,无不毕载。
其言茶之品,谓茶有高下,宜择佳者。茶之制,详述采茶、造茶之法,务使茶色、茶香、茶味俱佳。茶之器,列举茶壶、茶杯、茶炉等,讲究其形制、材质、用法。茶之水,强调水之清、之甘、之冽,乃烹茶之要。茶之饮,载泡茶、品茶之艺,讲究水温、时间、技巧。茶之候,述茶之生长、采摘之时令,不可违逆。茶之辨,载辨茶真伪、优劣之法,以防赝品。茶之藏,详述收藏之法,以保茶之原味。
此书不仅为茶艺之指南,亦为茶文化之集大成者。屠本畯以其深厚之学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使《茗笈》成为茶学之经典。后人读之,可明茶之道,得茶之趣,享茶之乐。
盖茶之为物,清心涤虑,修身养性。而《茗笈》一书,正是其佐证。明人屠本畯,以其博学笃行,为茶学立传,为后世留珍。此书虽历数百年,仍不失其价值。茶道之传承,文化之弘扬,尽在于斯。
总而言之,《茗笈》二卷,明人屠本畯所著,乃茶学之瑰宝。其论述茶事,详明周到,既有理论之深,又有实践之巧。茶艺爱好者读之,可谓受益匪浅。茶文化之传承,亦赖此书以光焉。
![]() |
|
![]() |
《荈茗录》一卷,宋之陶谷所著,载于茶书二十七种本,乃万历年间所刻。此书乃论茶之典籍,所述精微,言简而意赅,实为茶学之瑰宝也。
陶谷者,宋之名士也,博学多闻,尤精于茶道。其著此书,旨在阐发茶之真谛,以飨后世。书中所言,多涉茶之品类、制法、烹煮之法及茶之功效,皆一一详述,不厌其烦。其论茶之品类,分门别类,条理分明,如“茗”、“荈”之辨,皆详加考究;其述茶之制法,则侧重于火候、水质之讲究,细节之处,尤为考究;至于烹煮之法,更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论其技巧与要领,实为茶艺之指南也。
《荈茗录》之价值,非独在于其论茶之详尽,更在于其蕴含之文化意蕴。陶谷以茶为媒,贯穿古今,融汇儒释道之精髓,借茶论道,以茶修身,实为茶道之至境也。其文既深且雅,字字珠玑,读之如品茗般,甘醇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此书虽为万历刻本,然其内容仍具时代之意义。茶之为物,自古便与人文相交融,陶谷之书,不仅为后世提供了茶学之知识,更为吾辈揭示了茶道之精神,即清静、淡泊、修身养性之境界。读是书者,非但能知茶之味,更能体茶之道,可谓受益匪浅也。
总之,《荈茗录》一卷,乃茶学之经典,陶谷之匠心独运,尽显其中。其文虽简,其义深远,实为茶书之翘楚,值得吾辈细细品读。
![]() |
![]() |
《茶考》一卷,明陈师撰,乃茶书二十七种本之一,刻于万历年间。夫茶之为物,自古及今,皆为文人雅士所珍。陈师此书,考茶之源流,详茶之品性,论茶之烹制,述茶之鉴评,可谓集茶学之大成者也。
是书开篇,先述茶之起源,引经据典,考据详实。陈师以为,茶之初生,源出西南,秦汉之际,始入中原。至唐宋,茶事大盛,陆羽《茶经》出,茶道乃显。陈师继往开来,承前人之余绪,推陈出新,成一家之言。
次论茶之品类,分类细致,品评精当。陈师分茶为七类,各详其产地、形态、特性。尤重武夷、龙井、松萝诸名茶,品其香、味、色、形,言其优劣,细致入微。陈师以为,茶之优劣,不在贵贱,而在其性。好茶者,色清味醇,香远益清,饮之者心旷神怡,久久不忘。
再述茶之烹制,讲究火候,注重器具。陈师以为,烹茶宜用炭火,壶宜用瓷器,水温宜适中,冲泡宜得法。过火则茶味焦苦,过冷则茶气不扬。陈师详述烹茶之法,步步为营,丝丝入扣,可谓匠心独运。
终论茶之品鉴,陈师以为,饮茶不仅为解渴,更为修身养性。茶道之精髓,在于清心寡欲,与世无争。陈师推崇茶道之雅,倡导饮茶之德,以为茶道乃君子之道,饮茶乃君子之雅事。
《茶考》一书,虽仅一卷,然内容宏富,论述精辟,堪称明代茶学之杰作。陈师以其渊博之学识,严谨之态度,撰成此书,为后世茶学研究者所珍视。是书不仅为茶学之经典,亦为明代文化之瑰宝,值得后人细细品读,潜心研究。
![]() |
![]() |
《许然明茶疏》一卷,明许次纡所撰,乃茶书二十七种之一,刻于万历年间。是书专论茶道,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之言。许次纡,字然明,精研茶事,深谙其道,故著此疏以传世。
书中所载,首论茶之起源,考其源流,溯自神农,历数千年,至明而大盛。次论茶之种类,详列各地名茶,若龙井、碧螺春、武夷、黄山,皆备述其色香味形,各具特色。又论茶之采摘,四时不同,春茶为上,夏茶次之,秋茶又次。采茶之时,须选天朗气清,朝露未晞之时,采其嫩芽,焙制得宜,方能成佳茗。
次论茶之烹制,历数火候、水质、茶具之要。火候须适中,水须清冽,茶具以紫砂为贵,瓷器次之。烹茶之法,以沸水冲泡为佳,先注水于杯,再投茶其中,细观其色,轻嗅其香,品味其醇,乃得茶之真味。又论茶之品饮,须与好友共赏,静心雅座,细品茶韵,方得其趣。
许次纡于书中,尤重茶道之精神,以为茶者,非仅为解渴之物,实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之佳品。饮茶之人,须心平气和,淡泊明志,方能体味茶之真谛。故饮茶之道,实与人生之道相通,皆在于修身立德,明心见性。
是书文辞雅致,叙述精详,内容丰富,为茶道研究之重要典籍。后世茶人,多奉为圭臬,乃明代茶书之杰作。许次纡以其渊博之学识,精深之体悟,撰成此疏,流传千古,诚为茶道之宝典也。
![]() |
《茶解》一卷,明罗廪所撰,乃茶书二十七种本之一,刻于万历年间。是书专论茶事,详述茶之种植、采制、烹点、品鉴诸法,兼及茶具、茶史、茶道之要义,可谓集茶学之大成者。
罗廪,字子渊,号茶隐,福建长乐人。其生平好茶,潜心茶道,尝遍历名山,访求佳茗,积数十年之经验,乃成此书。书中所述,非徒空谈,实为实践之所得,故其言精要,其理深远。
《茶解》分上下两卷,上卷论茶之种植、采制,下卷论茶之烹点、品鉴。上卷首述茶之品类,详列各地名茶,若龙井、碧螺春、武夷、六安诸品,各具特色,品评精当。次论茶之种植,自选地、育苗、施肥、修剪,至采摘、晾晒、烘焙,无不详尽。尤重茶树之栽培,主张因地制宜,顺应天时,方可得佳茗。
下卷论茶之烹点,罗廪以为烹茶之要,在水与火之合度。水宜甘泉,火宜文火,烹时须候水沸,投茶须候水温,方能得其真味。次论茶之品鉴,罗廪以为品茶之要,在色、香、味、形四者兼备。茶色须清亮,茶香须幽远,茶味须醇厚,茶形须匀整。其次论茶具,罗廪以为茶具宜简不宜繁,宜雅不宜俗,若紫砂壶、瓷盏、竹匙诸物,皆必备之器。
《茶解》一书,非仅为茶学之专著,亦为茶道之指南。罗廪以其深厚之学识,广博之见闻,将茶道提升至精神境界。其言曰:“茶之为道,清心寡欲,静思明悟,修身养性,可通大道。”此言可谓茶道之精髓,亦为罗廪一生之追求。
《茶解》自刊行以来,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后之茶家,莫不以此书为圭臬,争相研习。至今观之,其书虽古,其理犹新,实为茶学之经典,茶道之瑰宝。
![]() |
|
![]() |
《蔡端明别纪》一卷,明人徐𤊹所撰。此书载于《茶书二十七种》之中,乃万历年间刻本。蔡端明者,北宋名臣蔡襄也,字君谟,谥端明,为官清正,政绩斐然,尤以茶学称于世。此书专记蔡襄之行迹,补正史之不足,详述其生平事迹、政绩勋业,兼及其茶学贡献,可谓研究蔡襄之重要文献。
徐𤊹,字玄玉,号东皋,明末文士,博学多才,尤精于史学研究。其所撰《蔡端明别纪》采摭群书,考据详实,条分缕析,力求还原蔡襄之真实形象。书中详录蔡襄之政绩,如其任福建转运使时,兴修水利,劝课农桑,造福一方。又记其茶学成就,如撰《茶录》一书,论茶之采制、烹点之法,为后世茶学之圭臬。
此书虽名“别纪”,实则兼有传记、史料、茶学三者之长。其文辞雅洁,叙事简练,考证严谨,史料价值颇高。万历刻本,版刻精良,字迹清晰,流传至今,实为难得之珍本。据《四库全书总目》所载,此书为明人撰述蔡襄事迹之重要著作,足见其在史学与茶学领域之双重价值。
《蔡端明别纪》虽篇幅不长,然内容丰富,既可为研究蔡襄之参考,亦可窥见宋代茶学之盛况。徐𤊹以其史学见长,广征博引,使此书成为研究蔡襄及其时代之重要文献。万历间刻本,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实为后世学人研究之宝贵资料。
![]() |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
四卷
.明金陵王氏洛川刻本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四卷,明金陵王氏洛川刻本,乃叙宣和年间轶事之典籍也。此书述北宋末年宣和之政事、风俗、人物,亦涉朝廷之更迭与民间之传闻,堪称史实与传闻兼收并蓄之佳作。编者未详,然其内容广博,条理分明,颇具史料价值。
卷一述徽宗朝政,详载其任用奸佞,如蔡京、童贯之辈,以致朝纲不振,民不聊生。又记徽宗耽于书画,怠于政事,致天下纷乱,金兵乘机南侵,终至北宋覆亡。卷二则记宣和年间民间奇闻异事,涵盖士农工商之生活琐事,亦描摹当时之风俗人情,如元宵灯会、花市竞艳等,颇见其时社会风貌之繁华与衰败交织。卷三叙金兵南下之事,详细记述靖康之变,汴京失陷,二帝北狩,百姓流离,其间悲壮惨烈,令人扼腕。卷四则记南宋初立,高宗赵构即位,宋室南迁,天下复归于一统之事,其间国难频仍,然亦有忠臣义士,奋起抗金,如岳飞、韩世忠等人,事迹感人,可歌可泣。
此书虽为小说家言,然其叙事详实,言辞古朴,颇具史笔之严谨。其所述之事,或为史籍所载,或为民间传闻,然皆能反映宣和年间之历史真相与世态人心。明金陵王氏洛川刻本,刻工精湛,字迹清晰,纸张上乘,堪称明代刻本中之佳品。然此书流传不广,传世者稀,今所见之版本,多为后世重刻或抄本,故其价值更为珍贵。
综上所述,《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四卷,乃研究北宋末年历史、文化、风俗之重要典籍,其内容丰富,叙事生动,刻印精良,实为古籍中之瑰宝。读此书,既可窥见宣和年间之世事人情,亦可感知宋室兴衰之历史脉络,诚为不可多得之珍贵文献也。
![]() |
|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者,稗官之巨帙,世情之鸿篇也。原系曹氏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撰,题曰《石头记》。后程伟元搜罗遗稿,高鹗续成百二十回,付之剞劂。嘉庆廿五年(1820),复刊巾箱本,袖珍便携,坊间遂广传焉。
是书以通灵宝玉为眼目,演宁荣二府盛衰事。其叙大观园诸钗,若黛玉之风流灵巧,宝钗之端方娴静,皆跃然楮墨间。至若元妃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诸回,笔底波澜,直摄魂魄。程高续貂之笔固逊雪芹,然"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等回,亦足见世态炎凉。
此书衣钵《金瓶》而别开生面,写闺阁如历历目前,状世情则凛凛可畏。脂砚斋尝批"字字看来皆是血",非虚语也。巾箱本者,版式半页十一行,行廿四字,白口单鱼尾,乃金陵书坊梓行之佳本。今观其"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等批语,犹可窥见早期评点之貌。
嗟乎!绛珠还泪,终归离恨之天;顽石历劫,空留大荒之叹。此书一出,遂使《西厢》《牡丹》减色,《水浒》《三国》失辉。自乾嘉以降,解者纷起,或谓影射时事,或云阐扬佛理,然终不掩其"悲金悼玉"之本怀云。
![]() |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