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史钞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明史钞略残〉 七卷 〔清〕 庄廷鑨 .四部丛刊三编吴潘氏蘧盦藏石门吕氏钞本
《明史钞略残》七卷,清人庄廷鑨所撰。是书乃四部丛刊三编之一,吴潘氏蘧盦藏,石门吕氏钞本也。庄氏,字廷鑨,清初文人,博通经史,尤精于明史。是书虽为残卷,然其史料丰富,考证精详,堪称明史研究之珍品。 是书以钞本传世,然钞工精致,字迹工整,几无讹误。其所录明史事迹,上自洪武,下迄崇祯,囊括明代二百余年之兴衰成败。庄氏于史事之抉择,颇具慧眼,既采摭正史,亦兼收野史、笔记、文集等,以求史料之完备。其考证之精,尤为人所称道,凡有疑义,必详加辨析,务求其是。 是书体例严谨,章节分明。卷一至卷三,记太祖至宣宗之事;卷四至卷六,记英宗至穆宗之事;卷七则记神宗至思宗之事。每卷所述,皆以年代为序,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查阅。庄氏于每卷之末,常附己见,或论政事之得失,或评人物之贤愚,皆言之有据,持之有故,颇具史识。 是书虽为残卷,然其所存史料,实为研究明史者所不可或缺。其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皆有所涉猎,且多载正史所未详者。如明代宦官之专权、党争之激烈、边患之频仍等,皆可于书中寻得详实之记载。故学者若欲深究明代历史,是书实为不可或缺之参考。 吴潘氏蘧盦,清初藏书家,其藏书之富,闻名遐迩。是书为其所藏,足见其珍藏之价值。石门吕氏钞本,乃吕氏家族所钞,其钞工之精,亦为世所称道。是书虽历经沧桑,然保存完好,实为古籍中之瑰宝。 总之,《明史钞略残》七卷,虽为残篇,然其史料之丰富、考证之精详、体例之严谨,皆足以为后世史家所借鉴。是书不仅为明代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之资料,亦为清代学术研究之重要成果。学者若欲探究明清之际历史变迁,是书实为不可多得之参考。
〈元史略〉 四卷 〔明〕 梁寅 .明初刻本
《元史略》四卷,明初梁寅所辑,乃元史之精华也。梁寅,字子正,号东轩,明初史学家,博学多才,尤精于史学。是书乃其采撷《元史》之要,删繁就简,辑为四卷,以便学者研习。 卷一总叙元之兴亡,自元太祖成吉思汗崛起漠北,至元顺帝北遁,其间百余年之史事,皆扼要叙述。卷二、卷三分述元代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尤详于官制、赋税、科举、兵制等,为研究元代制度之重要资料。卷四载元末群雄并起,朱元璋崛起于江淮,最终建立明朝之事,为元明交替之际之历史见证。 是书体例严谨,文辞简练,虽为节略之本,然不失史实之要,且多有梁寅之按语,或考证史实,或评述人物,颇具见地。其书成于明初,正值元史修纂未久,故所据史料颇为原始,加之梁寅之精审,使得是书于元史研究之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元史略》明初刻本,版式古朴,字迹清晰,为后世传抄之本所不及。其书流传至今,虽历经沧桑,然犹存于世,为海内外学者所重。是书不仅为研究元代历史之重要资料,亦为明代史学研究之重要成果,可谓史林之瑰宝,学者之津梁也。 梁寅辑《元史略》,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史学功底,更体现了明初史学家对前代历史之关注与反思。是书之成,既为后人了解元代历史提供了便捷之途径,亦为史学发展之重要里程碑。今人研究元史,不可不读梁寅之《元史略》,其价值与意义,历久弥新,可传之不朽。
〈欧阳文忠公五代史抄〉 二十卷 〔明〕 茅坤 .明末李兆刻本
《欧阳文忠公五代史抄》二十卷,明人茅坤所辑,明末李兆刻版。斯书乃采选欧阳修《新五代史》之精要,加以删削,辑为二十卷。其书以简约为旨,去其繁冗,存其精华,使览者易于了解五代史之梗概,便利于初学者。此编者茅坤,字顺甫,号鹿门,浙江归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家,其学贯古今,尤精史乘,著作甚丰。茅坤于此书之编纂,寓意深远,欲令后世学人于繁杂之史籍中,得窥五代史之枢要,故其删削取舍,皆有所本,非徒为简略。 书中所辑,虽删减原书,然于史事之关键,人物之得失,皆依原文予以保留,并在眉批、旁注中加以评点,以助读者理解。茅坤于史事之评述,多据欧阳修之言,亦参以己见,使人既能领会欧阳修之史学思想,又能得茅坤之见解。其评点多为简练明澈之语,既不繁冗,亦不失理致,可谓深入浅出,便于学者。 此版为明末李兆所刻,其版式清晰,刻工精细,字迹端正,纸墨皆佳,实为明代刻本之精品。李兆刻书,素以严谨著称,于文字校勘,尤重精审。此书之作,虽为抄录,然经李兆之手,更显其价值,使其流传后世,得以保存欧阳修《新五代史》之精华。 《欧阳文忠公五代史抄》者,虽非原著,然其编纂精审,删削得当,既能保存原书之精髓,又能便利学人,实为研读五代史之重要参考。茅坤之才学,于此书可见一斑,而李兆之刻工,亦使此书得以传世。学者欲知五代之史,此书不可不览也。
〈京本增修五代史评节〉 十卷 〔南宋〕 吕祖谦 .宋刻本
《京本增修五代史评节》十卷,南宋吕祖谦所辑,宋刻本也。是书之成,乃吕祖谦博采诸家之说,增修五代史之评节,以补正史之阙略,阐幽显微,有裨后学。其书卷帙虽不巨,然精义入神,足为治史者之津梁。 吕祖谦,字伯恭,号东莱,南宋之鸿儒也。其学广博,尤精于史,尝与朱熹、张栻齐名,世称“东南三贤”。祖谦治史,常以评节为先,谓史籍浩繁,非博学不能通,非精思不能断。故其为《五代史评节》,既重其事,又重其人,于史实之中,寓褒贬之义,于文辞之外,见劝戒之心。 此书之辑,始于祖谦之学馆,其弟子助之,诸生赞之。祖谦为之序,述其撰述之旨,盖欲使学者知五代之乱,鉴将来之治。书中所载,自后梁至后周,凡五十年之事,无不详尽。于君之兴废,臣之贤佞,政之得失,俗之浇淳,皆条分缕析,考镜源流。其评节之严谨,文辞之精炼,实为历代史评之翘楚。 宋刻本之存世,尤为珍贵。其版式古雅,字体秀丽,刻工精细,校勘严谨,足见宋代印刷技艺之高超。是书之传播,不仅为后世研究五代史提供宝贵资料,亦使吕祖谦之史学思想得以广传。 总而言之,《京本增修五代史评节》十卷,乃吕祖谦之史学杰作,宋刻之瑰宝。其书既有补于史,又有利于学,诚为不可多得的文史典籍。后之览者,若能深究其旨,必将受益无穷。
〈新旧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首一卷附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讹十二卷新旧庸书合钞补正六卷〉 二百六十卷 〔清〕 沈炳震 .清嘉庆间海昌查氏刻清同治十年武林吴氏清来堂补刻本
《新旧唐书合钞》者,清沈炳震所辑也,凡二百六十卷,首一卷,复附《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讹》十二卷,《新旧唐书合钞补正》六卷,共二百六十卷。此书汇新旧二唐,合为一编,补阙正讹,详审精核,诚为唐史研究之巨著也。 炳震,字子厚,号东轩,浙江海宁人,博学通经,尤精史籍。唐史繁杂,新旧并行,读之者往往茫无端绪。炳震乃以旧书为本,参以新书,删繁就简,考订异同,务求翔实。其书成于嘉庆间,初刻于海昌查氏,后至同治十年,武林吴氏复补刻之,清来堂所印也。 首卷总叙全书凡例,提纲挈领,使读者知其所本。正文分纪、志、传三部,纪部依年编次,志部分类详列,传部则按人列传,体例井然,条理明晰。其于《宰相世系表》尤加考订,订正讹误,补其阙漏,使世系可考,血脉可寻。《补正》六卷,则更刊误正谬,增补史事,使全书益臻完善。 夫唐史浩繁,新旧二书互有得失。新书虽简,而过于省文,旧书虽详,而颇多疏漏。炳震合而钞之,兼取其长,补其未备,正其讹误,使唐史之大致,灿然可观。其用力之勤,考据之精,实为后学之津梁也。 此书一出,为世所重,学者咸称其精博。同治间吴氏补刻,更广其传,使读者得窥全貌。若夫研习唐史,欲探其本原,考其得失者,不可不读是书也。 盖炳震之志,在使唐史免于散佚,且便于研读,其功诚不可没。而后之补刻者,亦足见斯书之价值,非一时之作,宜乎其传之久远也。书成,学者称便,至今犹为唐史研究之重要参考,可见其价值矣。 总计其卷,凡二百六十,部帙浩繁,然条理分明,考据精详,诚唐史之佳本也。
〈南北史捃华〉 八卷 〔清〕 周嘉猷 .清刻本
《南北史捃华》八卷,清周嘉猷所辑,乃集南北史之精华而成者也。嘉猷,字子猷,号石农,江苏吴县人,清乾隆间学者,博通经史,尤精于史学。是书之辑,盖因南北史卷帙浩繁,读者难以遍览,故择其要者,撮其精华,以便后学。 卷首有序,述其编纂之旨,谓:“南北史虽并称,然其文繁意赅,非浅学所能窥。余不揣固陋,撮其要而编之,庶几便于观览焉。”全书凡八卷,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卷一至卷四为南朝史,卷五至卷八为北朝史。每卷之下,再分若干子目,如帝王、将相、文士、节妇之类,依次排列,俾读者可按类寻检。 其书所载,皆南北史中之重要事迹,或为治国之道,或为处世之方,或为忠孝之行,或为节义之风,无不详备。嘉猷于每条之下,或加按语,或作评论,以阐发其深意,启迪后学。其文简而明,其义深而远,可谓博而不杂,约而不漏。 是书之刻,乃清乾隆年间所刊,版刻精良,字迹清晰,纸墨俱佳,堪称善本。其书流传至今,虽历经沧桑,然仍为学界所重,学者每引为指南,实为研习南北史之重要参考。 嘉猷之辑此书,非徒为便于观览,亦欲借古鉴今,以史为鉴,启人心智。其书之价值,非特在史料之选择,更在其思想之启迪。读者若能细究其义,必能有所感悟,于道德修养、治国安邦,皆有所裨益。 夫史者,所以经世致用,鉴往知来也。嘉猷之《南北史捃华》,虽为辑录之作,然其用心之深,用意之远,实非寻常辑录之书可比。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得其精髓,于学问之道,大有裨益。此书之传,实为学界之幸,后世之福也。
〈南史识小录八卷北史识小录八卷〉 八卷 〔清〕 朱昆田 .四库全书本
《南史识小录八卷北史识小录八卷》,清朱昆田辑。昆田,字湘畹,浙江海宁人,乾隆朝进士,博通经史,尤精于南北史。是书乃其平生研读《南史》、《北史》之所得,以随笔札记之体,荟萃而成。全书分南北两史各八卷,合计十六卷,然传世者实为八卷本,乃《四库全书》编纂时所定。 《南史识小录》所录,皆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史事;《北史识小录》所录,则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史事。其书虽名为“识小录”,实则考辨精详,推究深入。昆田读书既多,识见亦广,或采正史之说,或引野史杂记,兼收并蓄,务求其真。凡所考订,皆以史料为本,不妄下断语。书中多引《南史》、《北史》原文,间附己见,或正其讹误,或补其阙略,皆为卓识。如论南朝政治得失、北朝军事兴衰,皆能切中肯綮,发人深思。 昆田于南北史之事,尤重人物品评。其论南朝文人之才情,北朝将帅之功业,皆有独到之见。如论萧衍、侯景之乱,指陈其成败之由;评尔朱荣、高欢之勋业,剖析其权谋之术,皆能持论公允,不偏不倚。又于南北风俗之异同、典章制度之变迁,亦有考述,实为治南北史者不可不读之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书“虽规模不逮《廿二史札记》,然精核过之”,可谓的评。是书版本传世甚少,《四库全书》所收,乃清代抄本,今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学者若欲深入研习南北史,此书实为不可多得之参考。
〈南北史钞〉 不分卷 〔明〕 周诗雅 .明崇祯五年自刻本
《南北史钞》者,明周詩雅所輯也,不分卷,刻於崇禎五年,乃其自刻本也。周氏博覽群書,深究史籍,尤精於南北二史,遂摘其要,輯為此書,以便學者。是書雖不分卷,然次序井然,條理分明,足見編者之用心。其內容多取諸《南史》、《北史》,擇其精華,刪其繁冗,去其重複,存其要義,使讀者一目了然,可謂簡明扼要之作也。 周氏之輯,非徒鈔錄而已,更於原文間有所考訂,附以己見,或正其謬,或補其闕,或疏其義,使讀者得窺史事之全貌。其文筆簡潔,敘事流暢,雖為鈔錄,然亦有撰者之風格存焉。尤其於人物傳記,敘述詳盡,筆法生動,使人如親歷其事,如見其人,可謂史筆之良者矣。 崇禎五年,正值明季多事之秋,周氏刻此書,蓋欲以史為鑑,以古喻今,警醒世人,勿蹈前人之覆轍。其書雖未廣傳,然其所存,實為史學之珍貴資料。今之學者,若能細讀此書,必可於史事有更深之瞭解,於治史有更大之助益也。 綜而言之,《南北史鈔》乃周詩雅精選《南史》、《北史》之要義,加以考訂,附以己見,刻於崇禎五年之自刻本也。其書不分卷,然編次有序,內容精要,文筆簡潔,敘事流暢,尤以人物傳記為最。周氏刻此書,意在警世,其所存,實為史學之珍貴資料,今之學者,細讀此書,必可於史事有更深之瞭解,於治史有更大之助益也。
〈南史删〉 三十一卷 〔明〕 茅国缙 .明刻本
《南史删》三十一卷,明人茅國縉所輯,明刻本也。是書乃茅氏采擇南朝史事,刪繁就簡,編纂而成。南朝自劉宋以迄陳,歷二百餘年,其間史事紛紜,典籍浩博,茅氏因讀史有感,以為前人所著南史,卷帙繁多,難以卒讀,遂立意刪削,以成此編。其體例依正史,然每卷之中,擇其要者錄之,繁瑣冗雜者削之,務使簡明扼要,便於讀者披覽。 茅氏為明代學者,博覽群書,尤精於史學。是書之輯,非徒為簡化史籍,實欲於繁雜之中,提綱挈領,使讀史者能於短時間內,窺見南朝大略。其刪削之際,頗具匠心,凡朝廷政事、將帥征伐、名臣事蹟、風俗民情,皆擇其重要者錄之,而於重複冗長者,則予以刪節。故是書雖刪,然不失史實之大要。 明刻本《南史刪》,版刻清晰,字跡端正,紙墨精良,頗為時人所重。書中雖刪削,然茅氏於每卷之首,皆有小序,略述該卷所載之事,並附以己見,論其得失。其議論平正,不偏不倚,雖有刪削,而不失史家之客觀態度。 是書之作,於史學研究頗有裨益,既便於初學史者入門,又可供學者參考,誠為南朝史之簡本佳構。其價值不僅在於刪削之功,更在於茅氏之史識與編纂之精審,實為明代史籍中之傑作也。
〈南朝史精语〉 十卷 〔南宋〕 洪迈 .清乾隆五十二年吴照刻本
《南朝史精语》十卷,南宋洪迈所撰,清乾隆五十二年吴照刻本。洪迈,字景庐,号容斋,鄱阳人,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博学多才,尤精史学。其书辑录南朝宋、齐、梁、陈四史之精要语,摘其菁华,删其繁冗,成此十卷,可谓南朝史之精华荟萃。 此书体例严谨,选材精当,于南朝史事之中,择其要言,录其大义,既能窥见南朝之兴衰,又能览其人物之风采。洪迈博采众长,参以己见,每于史文之后,附以评述,论其是非,辨其得失,增益读者之见识。其文辞简练,笔力雄健,叙事清晰,论理透彻,读之令人豁然开朗。 清乾隆五十二年,吴照据旧本重刊,校雠精审,版本精良,堪称善本。吴照,字子瞻,号静斋,清代学者,精于校勘,其刻本不仅保留了洪迈原著之风貌,更于字句之间,斧正讹误,使其文义更为通顺,足见其用心之深。 《南朝史精语》一书,虽为辑录之作,然其价值不减原著。盖因南朝四史卷帙浩繁,读之不易,洪迈删繁就简,取其精华,使读者得以提纲挈领,览其大要。此书既可资史学之研究,亦可助文辞之润饰,实为学人所不可不备之书。 今观此书,犹可见洪迈之学识渊博,吴照之校雠精审。其内容之丰富,体例之完善,版本之精良,皆足以为后世之楷模。学者读之,可览南朝之史事,可习洪迈之文笔,可感吴照之用心,诚为不可多得之佳本也。
〈两晋南北合纂〉 四十卷 〔明〕 钱岱 .明万历间刻本
《两晋南北合纂》四十卷,明钱岱所辑也。钱岱,字子山,号东湖,吴县人,博学多才,精于史籍。是书成于万历年间,乃汇纂两晋、南北朝之史事,以便学者参稽。盖两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之纷乱时期也,政权更迭频繁,各族交融,文化多元,史料浩繁,读之者若非精通,难以理其脉络。钱岱有感于此,遂竭数年之力,广搜博采,将两晋、南朝、北朝之史事,按年代编次,合为一书,名曰《两晋南北合纂》。 是书凡四十卷,上起西晋武帝泰始元年,下迄隋文帝开皇九年,跨越三百余载。其体例严谨,内容详实,每卷首列纪年,次叙史事,旁及地理、职官、人物、风俗等,皆依正史为据,间附考辨,以正讹误。钱岱于史事之取舍,斟酌再三,务求简明扼要,于纷繁之中见条理,于繁杂之中辨真伪。读者手此一编,则两晋南北朝之兴衰治乱,人物事迹,了然于胸。 是书刊行于万历年间,其时雕版印刷之术已臻成熟,故其版式整齐,字迹清晰,校勘精审,少有讹误。钱岱自序云:“纂史之难,难于去取;去取之难,难于考据。”可见其用心之深,用力之勤。是书不仅为研究两晋南北朝历史之重要参考,亦为明代史学编纂之佳作。 后世学者多称道是书,谓其“荟萃群史,裁成一家”,于两晋南北朝史学研究,贡献殊多。今观是书,虽历经数百年,然其价值不减,仍为治史者所重。钱岱之学术精神,亦足为后人楷模。
〈两晋南北奇谈〉 六卷 〔明〕 王涣 .明刻本
《两晋南北奇谈》六卷,明王涣所辑,刊于明时。是书广搜两晋南北朝之轶事,集异闻传奇于一体,文辞雅致,意趣盎然。卷帙虽不宏,然采撷精妙,叙事简练,颇见编撰者之用心。 首卷始自晋室南渡,述群雄并起之局,载名士风雅,录将帅谋略。其言简而意赅,事奇而理正,读之如亲历其时。次卷及三卷,多记南朝宋、齐、梁、陈之故事,或述帝王兴衰,或载臣僚忠奸,间杂方外异人,山林隐逸,皆足以警世励俗。四、五两卷,则详述北朝魏、齐、周之事,兼录胡汉交融,风俗异同,尤见编撰者考据之精审。末卷集各朝遗闻,或言祥瑞,或记灾异,皆为史家所未详,可补正史之阙。 王涣辑此书,虽非正史,然其叙事翔实,褒贬得当,足资治史者参考。且其文字质朴,不事雕琢,读之如聆古人之言,恍若置身于两晋南北朝之世,令人神往。明刻本虽历经沧桑,然流传至今,犹可见其版式古朴,字迹清晰,诚为古籍中之珍品。 总之,《两晋南北奇谈》六卷,虽非正史,然其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并重。王涣以辑佚之笔,描绘两晋南北朝之风云变幻,使后世读者得以窥见前朝之盛衰兴替,人物风流,诚为不可多得之佳作。读者若欲探两晋南北朝之奇闻轶事,不可不读此书。
〈晋书钩玄〉 二卷 〔明〕 钱普 .明万历六年刻本
《晋书钩玄》二卷,明钱普所撰,刻于万历六年。是编乃普研读《晋书》之所得,钩玄探赜,提要删繁,以成一家之言。普以博学多识,潜心史籍,对《晋书》所载之人物、事迹、制度、文辞,皆深加考辨,去芜存菁,力求揭示晋代历史之真相与精义。 卷一多论晋代君臣之事,如武帝之开国、惠帝之昏庸、怀愍之亡国,皆详加评述。普于其中,尤重人物之品行与功过,对忠臣义士,如祖逖、刘琨等,赞其忠勇;对奸佞之徒,如贾充、王敦等,则痛加斥责。其文辞简练,议论精当,读之令人深思。 卷二则考晋代制度、文教、风俗等事,如九品中正制之利弊、清谈玄风之影响、佛教传入之变迁,皆详加考辨。普于制度之兴衰,尤多见解,认为晋代制度之失,实为亡国之由。其论风俗之变,亦颇中肯,谓晋代风俗之浮华,乃社会动荡之征。 普作此书,旨在为后人研读《晋书》提供便利,故其内容翔实,条理清晰,既可作初学之入门,亦可为专家之参考。其文风严谨,不尚空谈,每论一事,必引证史料,力求精准。且普于史事之评断,亦颇具卓见,非人云亦云者可比。 此书刻于万历六年,版式古朴,字体清晰,虽历经岁月,犹存其原貌。今人读之,仍可窥见明朝学者之治学精神与史学成就。诚为研读晋史之重要参考,亦为古籍中之珍品也。
〈名公增修晋书详节〉 三十卷 〔南宋〕 吕祖谦 .宋刻本
《名公增修晋书详节》三十卷,南宋吕祖谦所辑,宋刻本也。是书乃祖谦依《晋书》原典,增删考订而成,务在简约精要,以备科场之需,亦便学者之览。吕祖谦,字伯恭,号东莱,儒林名士,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其学兼收并蓄,尤长于史学,是书可见其功力。 《晋书》原为唐房玄龄等所修,卷帙浩繁,事冗文繁。祖谦删其繁芜,撮其旨要,编为详节,俾读者于晋代兴衰、君臣事迹、典章制度,一览而悉。其书虽为节录,然于史实之取舍、文辞之润色,皆见匠心。每一卷首,冠以纲目,便于检索,尤合实用。 是书分为三十卷,首卷叙晋之世系、统绪,次卷以下分纪传,详载晋代君臣事迹,间附议论,阐发己见。其于晋代政治得失、人物贤否,多所评骘,言简意赅,足资借鉴。又于典章制度、风俗沿革,亦多有考订,非徒为摘录而已。祖谦于晋代史事,尤重治乱兴衰之故,故其议论多切中肯綮,发人深省。 宋刻本《名公增修晋书详节》,版式古朴,字画清晰,纸墨精良,洵为宋椠佳品。其书流传至今,虽历数百年,犹存完璧,足见当时刻印之精,保存之善。是书不仅为研究晋史之要籍,亦为版本学之珍品,学者宝之。 总之,《名公增修晋书详节》一书,既为史学之津梁,亦为版本之瑰宝。吕祖谦之辑录,删繁就简,提纲挈领,使《晋书》精要毕现,便于学者研读。宋刻本之精良,更为是书增色,使之流传至今,仍为学者所重。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史学意义,更在于其版本之美,可谓双璧。
〈两汉碎金一卷补遗一卷〉 一卷 〔清〕 侯登岸 .清道光间刻本
《两汉碎金》一卷,补遗一卷,清侯登岸辑,道光间刻本。此书乃辑录两汉文献之精粹,以补史传之阙,正讹谬,广见闻。侯登岸,字子渊,号梅溪,江苏武进人,博学好古,尤精于汉学。是书采摭群籍,甄别去取,编次有序,其旨趣在于阐扬汉儒之精义,补正史之不足,以资后学参考。 《两汉碎金》所录,多为两汉经史子集之散佚篇章、逸闻轶事及考订之论。其体例谨严,每篇首标出处,次录原文,末附校勘及考辨。所引典籍,如《汉书》、《后汉书》、《汉纪》、《汉官仪》等,皆经侯氏精心校勘,纠正传抄之误,补正残缺之文。其考辨之精,论断之确,非深研汉学者不能为。 补遗一卷,则增补《碎金》所遗之篇章,多为罕见之秘本、孤本,乃至海外传抄之汉籍。侯氏以广搜博采之功,钩沉辑佚,使汉学之精华,得以再现于世。其用心之苦,用力之勤,实为后学所当感佩。 道光间刻本,字迹工整,版式疏朗,校勘精审,堪称善本。版心题“两汉碎金”,下署“侯登岸辑”,书前有序,详述辑书之缘起及体例。书末有跋,言此书之成,历经数载,屡易其稿,方得成书。 是书既出,学者争相传阅,以为研究两汉历史、文学、哲学之重要参考。其价值不仅在于辑佚补阙,更在于侯氏之考辨论析,实为汉学之圭臬。后学得此书,如获指南,可免迷途,其功匪浅。 综上所述,《两汉碎金》一卷,补遗一卷,乃侯登岸氏集汉学大成之作,其辑佚考辨之精,版本刻制之善,实为清代学术之瑰宝,后世学者之津梁。
〈班范肪截〉 四卷 〔清〕 张笃庆 .清抄本
《班范肪截》四卷,清张笃庆撰。是书乃清抄本,未刊之行世。张笃庆,字子厚,号东皋,山东潍县人,康熙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工诗文,尤长于史,著述颇丰。此书为其研读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之心得辑录,故名《班范肪截》。 其书首卷,张氏论述班范二史之编纂宗旨、体例异同,及两汉史事之得失。次卷至四卷,则依序摘录两《汉书》之精华,辅以己见,或校勘文字,或阐发义理。张氏博采众说,折衷至当,于班范二史之微言大义,多有发明。又兼考订史实,评骘人物,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堪称研治两《汉书》者之津梁。 张氏治史,以实事求是为本,不尚虚谈。其书于两《汉书》之讹误,多所纠正。如《汉书·高帝纪》记“沛公与项羽期鸿门之会”,张氏考《史记》及他书,证其事在鸿门之先,而非鸿门之会中,足补《汉书》之阙。又《后汉书·光武帝纪》记“昆阳之战”,张氏据《东观汉记》,证其战事详略,以正《后汉书》之失。凡此,皆可见张氏考据之精审。 若夫张氏于两《汉书》之微言大义,亦多所阐发。如《汉书·贾谊传》记贾谊之《治安策》,张氏以为此策乃汉初政治之纲领,其论封建、论礼制,皆切中时弊,为后世所取法。又《后汉书·马援传》记马援之“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张氏以为此言乃东汉士大夫之抱负,足以激励后学。凡此,皆可见张氏史识之卓荦。 是书虽为抄本,然张氏用功之勤,见闻之博,固非寻常可比。其书于两《汉书》之研究,实有承前启后之功,学者得此,庶几于两汉史事,可得其要矣。
〈两汉萃宝评林〉 三卷 〔明〕 李廷机 .明万历十九年余明吾自新斋刻本
《两汉萃宝评林》三卷,明李廷机所注,乃汇两汉文粹之精要,辑前贤评语之卓著者也。是书成于万历十九年之岁,余明吾于自新斋刻版印行,流布后世,学林称誉。廷机体例严谨,择取精审,所辑两汉诸家之作,皆为千古之绝唱,文采绚烂,旨趣深远。其注疏详明,考据精当,或训诂字义,或阐发义理,皆能启人心智,发人深省。更兼采撷前贤评语,汇为“评林”,如王充、刘勰之辈,论文章之得失,评辞章之美恶,皆能切中肯綮,点石成金。是书可谓集两汉文学之大成,亦为明代评点之学之杰出也。 自新斋刻本雕工精细,版式疏朗,字体端庄,乃明刻精品。其书流传虽广,然历经沧桑,存世者寡,今得一见,实为幸事。余明吾刻此书,非惟为弘扬前代文化,亦为后世学者存一典范。观其书,既可览两汉文章之盛况,亦可窥明代评点之风貌,可谓一举两得,足资研究。若夫有志于两汉文学者,得此书,如获良师,如逢益友,必能披沙拣金,登堂入室。
〈史汉初学辨体〉 不分卷 〔清〕 徐与乔 .稿本
《史汉初学辨体》不分卷,清徐与乔撰,稿本也。是书专为初学《史记》、《汉书》者而作,旨在辨明二史之体例,以便学者入门。徐氏博通经史,深谙史法,故其论辨精审,条理井然,足为后学之津梁。 书之首篇,先论《史记》之体例。徐氏以为,《史记》乃纪传体之祖,其篇目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本纪记帝王之事,世家述诸侯之传,列传载名臣贤士,书则述典章制度,表则列年表世系。五者相辅相成,构成完整之史书体系。徐氏细析各体之特点,并举实例以明之,使读者一目了然。 次篇论《汉书》之体例。徐氏指出,《汉书》大体承袭《史记》,然亦有创新之处。班固删世家,增志、传,使体例更为严密。志述天文、地理、礼乐、刑法等,传则专记特定人物或事件。徐氏于《汉书》体例之变化,多有精辟见解,尤于志、传之分合,论之甚详。 其后数篇,徐氏比较《史记》、《汉书》之异同,辨其优劣。徐氏以为,《史记》文辞雄浑,叙事生动,然体例稍嫌松散;《汉书》体例严谨,文辞典雅,然叙事稍逊于《史记》。二者各有千秋,学者当兼取其长,不可偏废。 徐氏又于书中多引前人之论,如刘知几《史通》、郑樵《通志》等,于史书体例,多有发挥。其论辨之风,严谨而不失生动,深入而不失简明,可谓荟萃众家之长,独树一帜。 总之,《史汉初学辨体》一书,乃徐与乔为初学《史记》、《汉书》者所撰,其论辨精审,条理明晰,足为后学之指南。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洞悉二史之体例,进而登堂入室,窥其堂奥。是书虽为稿本,然其价值不亚于刊本,实为研究《史记》、《汉书》之重要参考也。
〈汉书纂〉 不分卷 〔明〕 浚稚隆 .明万历十一年浚稚隆刻本
《汉书纂》者,明浚稚隆所辑也。稚隆,字不详,籍贯亦未详,然其才学卓著,博通经史,尤精于史学。是书不分卷,乃汇辑《汉书》之菁华,删繁就简,撮其要义,以便学者览阅。其编纂之旨,在于以简明之体,传史家之实,使后世得窥班固之微言大义,而不致迷于浩繁之篇章。 书成于明万历十一年,时值明朝中晚期,学术风气渐趋务实,学者多致力于古籍之整理与阐发。稚隆此作,正合其时风,故一经刊行,即为士林所重。其刻本亦精工细作,字迹工整,版式疏朗,堪称明代刻书之典范。 《汉书纂》虽为节录之本,然其选材精审,剪裁得当,既不失《汉书》之原貌,又能突出其精华。稚隆于每篇之首,皆设小序,提要钩玄,点明主旨,使读者一目了然。其注释亦简明扼要,多引前人之说,间附己见,足见其学问之渊博与见解之独到。 是书于《汉书》之研究,颇有裨益。若学者欲窥《汉书》之全貌,固然需读原书,然若欲速得其要义,则《汉书纂》实为不二之选。其于史学之传播与普及,功不可没。 浚稚隆之名,虽未见于正史,然其所作《汉书纂》,却流传至今,足见其影响之深远。是书不仅为研究《汉书》之重要参考,亦为明代学术史之珍贵资料。后世学者,若能悉心研读,必能从中获益良多。 综观《汉书纂》一书,其编纂之精,刊刻之美,实为明代古籍整理之典范。浚稚隆以其学识与眼光,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历史文献,其功绩自当永载史册。
〈两汉隽言前集十卷后集〉 六卷 〔南宋〕 林钺 .辑文林绮绣本
《两汉隽言》者,宋林钺之所辑也。钺字仕玉,温州永嘉人,南宋理宗时进士,官至太学博士。是书分前集十卷,后集六卷,为辑录两汉文言之大成也。其编纂之旨,在于网罗两汉典籍之精华,荟萃其中之言辞优美、义理深邃者,以资学者之参考,备文苑之菁华。 《前集》所录,多取自《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兼及诸子百家、诗赋文章。其篇目浩繁,内容广博,涉及政治、军事、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而《后集》则侧重于史论、传记、书牍、诏令等,尤以史论为精粹,或论古今兴废之由,或评人物优劣之迹,皆以简练之笔,阐发深湛之思。其文笔雄健,气韵生动,读之令人神往。 是书之编纂,林钺颇费匠心,非但采撷精要,且注重体制之严整,编排之有序。每篇之末,往往附以简要评语,或点明主旨,或指陈利弊,或抒发己见,以示辑者之用心。《两汉隽言》虽以抄录为主,然其间亦有林钺之裁断与润色,故其书不仅为两汉文言之汇编,亦可见辑者之学识与才情。 《辑文林绮绣本》者,盖以文林为锦绣,言其辞章之华美也。是书流传至今,虽经数百年之沧桑,然其价值不减。学者由此可窥两汉文化之风貌,亦可得作文之法度。诚如林钺所期,其为文苑之瑰宝,学界之津梁矣。
〈两汉博闻〉 十二卷 〔南宋〕 杨侃 .四库全书本
《两汉博闻》十二卷,南宋杨侃所辑,乃四库全书之一也。此书博采两汉之遗闻轶事,以补正史之阙,其义深矣。杨侃,字子静,号东轩,南宋学者,博学多闻,尤精于史。其所辑《两汉博闻》,乃其史学之精华,亦为后世学者所重。 是书凡十二卷,卷一至卷六载西汉之事,卷七至卷十二载东汉之事。每卷之中,又分门别类,如帝纪、后妃、宗室、列传、外戚、宦官、方技、异域等,无不备载。杨侃采摭广博,考据精详,凡正史所未详者,皆为之补苴罅漏,使两汉之史事,粲然可观。 其书之体例,先列正史之文,次附杨侃之考证与评论。杨侃之考辨,多据典籍,博引群书,如《汉书》、《后汉书》、《东观汉记》、《风俗通义》等,皆其所资。其评论则多抒己见,或褒或贬,皆有理据,足资后人参考。 《两汉博闻》之价值,非徒为史料之补充,更在于其考据之精神。杨侃治学严谨,不轻信传闻,每有所疑,必多方考证,以求其实。其书中所载,虽或为琐事,然皆有所本,非虚妄之言。故其书不仅为史家所重,亦为考据学者所宝。 然此书亦有缺憾,盖因杨侃所处时代,典籍有限,其所采摭,或有遗漏。且其评论之中,亦难免有主观之见。然瑕不掩瑜,此书仍为研究两汉史事之重要参考。 总之,《两汉博闻》十二卷,乃杨侃辑录两汉遗闻之巨著,其博采众书,考据精详,足为后世学者之楷模。其书不仅补正史之阙,亦开考据学之先河,实为南宋史学之瑰宝,四库全书之珍品也。
〈四史鸿裁〉 四十卷 〔明〕 穆文熙 .明万历十八年朱朝聘刻本
《四史鸿裁》四十卷,明穆文熙辑,万历十八年朱朝聘刻本。是书集《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四部史书之精华,删繁就简,撷取要义,以类编次,为史学者之津梁也。 穆文熙,字敬甫,号文熙,明嘉靖、万历间人,博学多才,尤精史学。其辑《四史鸿裁》也,盖因古史浩瀚,学者难以遍览,故采撷精华,以便诵读。是书分四史为四十卷,每史各十卷,依时序编次,又别立类目,如“君臣”、“父子”、“兄弟”等,以便检索参考。 《左传》载春秋之事,文辞简练,义理深远,穆氏所辑,取其大义,务使读者知礼义之所在。《国语》记诸侯之言,或劝或讽,皆寓治道,穆氏选其精要,以明政治得失。《战国策》述纵横之说,计谋权变,穆氏取其善者,以示处世之方。《史记》包罗万象,人物众多,穆氏选其英杰,以彰忠孝节义。 是书之编,非徒为摘要,而实有深意存焉。穆氏欲使读者览此一书,而知四史之大略,明古今之变,察人事之理,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朝聘亦贤士,深知穆氏用意,故付梓刊行,以广流传。 《四史鸿裁》刊行后世,学者多称其便,以为入门之书,又誉其义理,以为进阶之路。是书虽为辑本,然穆氏选材精审,义理分明,实为明人辑史之佳构,亦为后世学人所重。今观此书,可知穆文熙之史识,朱朝聘之文心,皆可传世不朽矣。
〈史记菁华录〉 六卷 〔清〕 姚袓恩 .清道光四年吴兴姚氏扶荔山房刻朱墨套印本
《史记菁华录》六卷,清代姚袓恩辑纂,清道光四年吴兴姚氏扶荔山房刻朱墨套印本。此书乃《史记》之精要选录,旨在撷取史公笔下之精华,使读者得以窥其宏旨,得其要领。姚袓恩深研《史记》,博采众长,择其精要,删繁就简,辑为此录,以嘉惠后学。 夫《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其文恢宏壮丽,其义深远博大,然卷帙浩繁,非浅学者所易窥其奥。姚氏有鉴于此,遂精选其论赞、纪传之精辟者,分门别类,辑为六卷。其所选之文,或言政治得失,或论人物功过,或述古今事变,或评道德是非,皆《史记》之精神所在,亦史学之价值所系。 此录之刻,采用朱墨双色印刷,朱者为评点,墨者为正文,观之醒目,读之明晰。扶荔山房刻本,工艺精湛,字体端庄,版式疏朗,纸墨俱佳,堪称清代刻书之上品。姚袓恩之辑评,亦颇具识见,非但于史事有深刻解读,更于文辞有独到见解,既有助于理解《史记》,亦可启迪思智,增长学问。 《史记菁华录》之于史学,亦若明镜之于形貌,可以照见史实之真,辨明是非之理。是书之出,实为研习《史记》者之津梁,亦为传承文化者之瑰宝。姚袓恩以精勤之志,集大成之才,成此佳构,可谓功不可没。读者若能细览此录,当能得见史公笔力之雄伟,亦能体会姚氏用心之良苦,于史学之道,自有更深之感悟。
〈史记奇钞〉 十四卷 〔明〕 陈仁锡 .明末刻本
《史记奇钞》十四卷,明陈仁锡所辑。陈仁锡,字明卿,号芝山,无锡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仁锡博学多才,尤精史学,尝以《史记》一书,为史家之鼻祖,然卷帙浩繁,学者难以遍览,乃取其中精华,辑为《史记奇钞》,以便于后学。 是书以司马迁《史记》为本,择其奇文异事,奇人奇行,奇谋奇计,奇策奇论,分为十四卷,卷各有目,目各有类,类各有例,例各有文。其选文精审,其所记之事,或为帝王将相,或为布衣庶民,或为奇士异人,或为方外之士,或为妖魔鬼怪,或为飞禽走兽,或以忠义感人,或以智勇服人,或以文采动人,或以讽谏警人,或以奇观眩人,或以怪异惊人,或以因果感人,或以梦幻动人,或以寓言喻人,或以怪谈解人,或以奇事励人,或以奇行劝人,或以奇谋导人,或以奇计诲人,或以奇策启人,或以奇论解惑,或以奇文传道。 是书之旨,不在述史,而在传奇。其文简而不陋,奇而不诡,事奇文亦奇,既是史书,又是奇书,既是史传,又是小说,既是散文,又是诗歌,既是哲学,又是寓言,既有史家之笔,又有小说家之言,既有史家之识,又有小说家之思,既有史家之法,又有小说家之趣,既是史家之书,又是小说家之章。 是书版本,为明末刻本,字迹清晰,版面整洁,纸墨精良,装帧精美,既是一部史学经典,又是一部文学珍品。其于后世,影响深远,不独为史家所重,亦为文学家所珍,为学者所宝,为读者所爱,为后世所传,为古今所共赏,诚为史籍之奇书,文坛之瑰宝,学术之大成,文化之精华。
〈太史华句〉 八卷 〔明〕 浚迪知 .文林绮绣本
《太史华句》八卷,明浚迪知所辑,乃以文林绮绣本传世者也。是书汇聚古今文章精华,撷取华章,以飨读者。其选文精审,辞藻典雅,洵为文苑之瑰宝。 浚迪知,字子渊,浙江山阴人,博学多才,尤工诗文。其辑此书,盖欲羽翼古今文章,启迪后学。然自汉以来,名作如云,难以尽述。故择其优者而成册,凡八卷,千有余篇。其间论说叙事之作,无不涵泳其间,以备学者取资焉。 此本以“文林绮绣”为名,喻其文章美如锦绣,灿若云霞。凡所选诸文,率皆华词丽藻,光彩夺目。诸如《报任安书》之慷慨悲壮,《过秦论》之气势磅礴,《滕王阁序》之瑰丽多姿,无不收罗殆遍。尤可贵者,其于明代诗文,亦多所甄录,如归有光、王世贞等皆见采择。盖欲使读者阅之,得以与古人晤对,感受文字之魅力也。 此书刊行之后,士林争相传诵,咸称其为文章之宝库。盖其选文既严,体例亦善,可谓无美不备,无善弗臻。学者手此一编,便可纵观天下文章,辨其得失,识其微奥。至于作文之时,亦可得其启发,因而顺手拈来,无不佳妙。诚哉斯言:“熟读《太史华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然此书虽佳,亦未可尽为圭臬。盖文章之道,贵在创意新思,而不仅在乎辞藻之华丽。学者读之,当取其精华而舍其糟粕,参以己意,而后能有所悟得。若泥于词句之间,而不知变通者,则未免买椟还珠矣。是书虽有时文窠臼之病,而大体不失为初学之良友也。 今观此书,虽历时数百载,而光芒不减。其选文虽已古旧,而文字之美犹存。且古人文章,多含精义,读之或可增智,或可明理,或可知行。若夫炎暑之暇,手此一卷,啜茗而读之,实为人生至乐之所在也。是书之价值,固不待言而自明矣。 夫文章者,国之大器,民之宏规。故辑此书,功莫大焉。愿后之学者,得此书而加意焉,必能由是而发皇古学,光大华府。是书虽为选本,而实可为文章之法度,学者之津梁。若夫学者欲品藻古今之文,探讨诸家之说,其必自此书始矣。是书之传世,良有以哉!
〈梅太史订选史记神驹〉 四卷 〔明〕 梅之焕 .明万历三十四年书林刘大易刻本
《梅太史订选史记神驹》四卷,明梅之焕所辑,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书林刘大易刻本。是书乃梅氏择取《史记》之精华,辅以己见,编为四卷,以飨学者。梅之焕,字伯华,号竹山,浙江余姚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学问渊博,尤精史学。 此书之编,梅氏旨在为后学提供一简明扼要之《史记》读本。其选篇精审,或取太史公之叙事宏丽,或录其论赞之精辟,或载其人物传记之生动,皆以展现《史记》之神韵为要。梅氏于每篇之后,附以评点,或论史事之得失,或析文辞之妙处,或发个人之感慨,其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史记》为太史公所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文辞雄浑,叙事生动,论理深刻,人物形象鲜明,历来为学者所推重。然《史记》卷帙浩繁,初学者往往望而却步。梅氏此书,不仅为学者提供了入门之径,更为研习《史记》者提供了深入探讨之线索。 书林刘大易,即刘大易书坊,为明代著名书坊之一,其刻书以精良著称。此本《梅太史订选史记神驹》,刻工精湛,字体工整,纸墨上乘,为明刻中之佳品。书前有序,后有跋,序跋皆出自当时名士之手,赞其选材之精,评点之妙,刻印之美,足见此书在当时之影响。 兹书现藏于各大图书馆,为研究《史记》及明代史学、文学之重要文献。学者研读此书,不仅可窥太史公之文采,亦可解梅氏之史学思想,更可领略明代学术之风采。诚为古籍中之瑰宝,学者案头之必备。 总结而言,《梅太史订选史记神驹》四卷,乃梅之焕精选《史记》之佳作,刘大易书坊之精刻,既为《史记》之简本,亦为史学之指南,其价值不啻于一部小型《史记》。后之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可从中获益良多。
〈茅鹿门先生批评史记抄〉 一百四卷 〔明〕 茅坤 .明天启元年茅兆海刻本
《茅鹿门先生批评史记抄》一百四卷,明人茅坤所辑,刊于天启元年,其子茅兆海刻印而成。是书乃茅坤精研《史记》之成果,荟萃历代评点、注解,附以己见,为《史记》研究之重要典籍也。 茅坤,字顺甫,号鹿门,浙江归安人,嘉靖进士,官至广西兵备佥事。其人博览群书,尤精史学,尝著《唐宋八大家文钞》,声名远播。其于《史记》用力尤深,历经数载,广搜博采,遂成此编。是书不仅汇集司马贞、张守节、裴骃诸家之注,更兼采历代文士如刘勰、韩愈、苏轼、王世贞等之评语,可谓集《史记》研究之大成。 《茅鹿门先生批评史记抄》分卷细密,每篇皆有评点,或论史事,或评文辞,或考异同,或辨真伪,皆颇具卓识。茅坤于书中亦多抒己见,其论《史记》之文采,谓太史公笔力雄健,叙事生动,兼具史家之严谨与文士之才情;其论《史记》之史观,谓太史公既秉笔直书,又寄寓褒贬,深得《春秋》微言大义之旨。凡此种种,皆可见茅坤于《史记》之精深理解。 此书之刻,茅兆海承父志,悉心校勘,务求精善。天启元年(1621年),书成问世,共一百四卷,装帧精美,版刻清晰,为明刻中之佳品。其书既出,学者争相传阅,视为研习《史记》之津梁。清代以降,更被收入《四库全书》,为后世推崇。 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荟萃众说,更在于茅坤之独到见解。其评点既能揭示《史记》之叙事艺术,又能阐发其史学思想,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今观此书,犹可见茅坤之学问精深,其功于《史记》之研究,可谓卓然矣。
〈史记法语〉 八卷 〔南宋〕 洪迈 .清萃古斋抄本
《史记法语》八卷,南宋洪迈所辑,清萃古斋抄本。是书乃洪迈自《史记》中摘录精要,汇编成篇,以资学人研习。洪迈,字景庐,号容斋,鄱阳人,博学多闻,著述宏富,尤长于史学。《史记法语》者,取其精华,去其冗杂,以便诵习,犹法语之简炼,故名。 是书凡八卷,卷一至卷三纪帝王世家,卷四至卷五纪诸侯将相,卷六至卷七纪名臣列传,卷八纪异事杂录。每一篇章,皆采《史记》原文,删繁就简,存其要义。洪迈于每篇之末,附以己见,或论其得失,或补其阙略,或阐其微旨,务使读者明其义理,通其脉络。 清萃古斋抄本,字迹工整,纸墨精良。抄录者用心,每有校勘,必注其异同,以存其真。是书虽为抄本,然流传有序,保存完好,洵为珍本。 洪迈辑此书,意在为学人提供一简明读本,使《史记》之精华得以普及。其选材精当,编排得法,既便于初学,亦可供深入研究。是书不仅为研习《史记》之重要参考资料,亦为研究洪迈史学思想之重要文献。 总之,《史记法语》八卷,洪迈辑,清萃古斋抄本,乃一简明精要之《史记》读本,选材精当,注释简明,便于诵习,为研习《史记》之重要参考书籍,诚为学人之宝筏也。
〈七雄策纂〉 八卷 〔明〕 穆文熙纂辑 .万历十六年陈禹谟刻本
《七雄策纂》八卷,乃明穆文熙所纂辑,刊于万历十六年,陈禹谟手镌。是书荟萃战国七雄之策谋,裒录齐、楚、燕、韩、赵、魏、秦诸国谋臣策士之言,旨在钩深致远,昭示方略。穆氏博采群书,精择其要,删繁就简,务求实用。其编次以国别为纲,各卷分述一雄,策论相随,条理井然,便于考览。 夫战国之世,群雄逐鹿,纵横捭阖,智略之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穆氏有感于斯,遂辑是书,以为后世鉴。其卷首列序,阐明编纂之旨,言简意赅,足见其用心之深。书中策论,或论兵机,或讲权谋,或述外交,或明治道,无不切中时弊,启迪后人。 陈禹谟之刻,工楷精良,字画遒劲,纸墨上乘,堪称明刻佳本。其版式疏朗,行格整齐,便于诵读。此书不仅为研究战国史者之重要资料,亦为后世策士谋臣所珍视。 穆文熙,字子敬,号东轩,明嘉靖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曾参与纂修《大明会典》,著有《东轩集》等。《七雄策纂》乃其晚年所辑,实为一生治学之精华。陈禹谟,字汝忠,号龙池,明万历进士,工书法,精刻书,所刻书籍,多为精品。 是书自刊行以来,流传不广,然其内容精粹,价值颇高。今人得之,当珍如拱璧,以资治学。观其策论,如亲临其境,与古人谋略之士对话,诚为一大快事。穆氏之编纂之功,陈氏之镌刻之劳,皆当铭之简册,传之永远。
〈张陆二先生批评战国策抄〉 四卷 〔明〕 张居正删注 .明万历六年王篆刻本
《张陆二先生批评战国策抄》四卷,乃明季张居正删注,王篆付梓,时为万历六年。是书辑录战国诸子策论,以其见识剖判,精义独标,为世所重。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嘉靖进士,后入内阁参预机务,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位极人臣,功勋昭著,为明代中兴之臣也。彼删注《战国策》,以己之卓识,削繁芟冗,撮要提玄,使之条理分明,义理昭晰,俾读者一览而得其要领焉。 此书所载,皆战国时代秦国、赵、燕、齐诸国交聘征战之策,纵横捭阖之论,盖出于策士之手,其文辞雄辩,气势磅礴,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略、军事、外交、权谋之术,为战国政治智慧之集大成者也。张居正注解其间,每有独到之处,或阐发其微言大义,或征引史实以证其论点,或喻以当代之事,以明其用,精义入神,发前人所未发。 王篆于万历六年据张注本刊刻,篆字明德,亦系当时名贤,于此书付梓之役,不遗余力,务求版刻精良,字画清晰,装帧雅致,以广流传。此书之出,使后人得以窥见战国名士风采,复得张居正精辟论解,诚为研究《战国策》不可或缺之本也。书中每卷卷首皆题“张陆二先生批评”,或为张居正与当时名儒陆姓者共评,然陆氏之名已不可考,待后学详探之。 综上所述,《张陆二先生批评战国策抄》四卷,集张居正之睿智,与王篆之精工,为明代校注《战国策》之重要本子,其书对于体味战国之世道,领悟策士之智略,研究张居正之思想,皆具重大价值,故历代学者珍之,精研不辍。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