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资料目录
共4660种,1,334.52GB
子部
→
艺术类
版本 |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
---|---|
《淳化阁帖释文》十卷,清朱家标所輯,乃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也。此书以木活字印行,复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重刻,流传甚广。其内容精妙,释文详实,为研究淳化阁帖之重要文献。
淳化阁帖,宋太宗命王著摹勒,集晋唐名家书法于一帙,堪称法帖之祖。然其原迹久佚,后世所传,皆为摹本。至于释文,则多舛讹,学者苦之。朱家标博采众长,参校诸本,精心考订,辑成此释文。其书分卷有序,逐字逐句,皆附详注,辨正讹误,疏通文义,使读者了然于心。
此书之成,实赖朱家标之博学与勤勉。其所引证,皆出典籍,所论之精,堪称独步。书中不仅释文,更附考异,辨析字形,订正音义,乃至书家事迹、帖之流传,无不详载。故此书非惟释文之工具,更兼书法史之参考,其价值不可小觑。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乾隆年间所创,以木活字印刷,其版式工整,字迹清晰,颇具古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重刻本,亦各具特色,或精工细作,或古朴自然,皆为后世珍视。
综上所述,《淳化阁帖释文》十卷,朱家标輯,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研究淳化阁帖之必备典籍。其释文精确,考证严谨,版式精美,流传广泛,实为古籍之瑰宝,书法史之明灯。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获益匪浅,得窥晋唐书风之堂奥。
|
|
《宝真斋法书赞》二十八卷,南宋岳珂撰,乃书法鉴赏之巨著也。珂字肃之,号倦翁,岳飞之孙也,承家学渊源,精通翰墨,尤笃于法书之研究。此书成于南宋,其旨在于辑录历代法书之名品,兼附珂之赞语,以彰先贤遗墨之精妙,为后世鉴藏家所重。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者,乃清乾隆间武英殿所刊,采用木活字印刷,版式雅正,字迹清晰,堪称书中精品。其刻工精巧,纸张上乘,流传至今,犹见当时印书之盛况。
卷中所载,自汉魏以迄宋元,名家书法,各具风韵。岳珂于每篇法书之后,皆作赞语,或述其源流,或评其笔力,或论其神韵,字里行间,尽显其高瞻远瞩与独到见解。其文辞雅练,考据精详,诚为研究书法史者不可多得之资料。
此书不但收录名家手迹,更兼及碑版拓本,所涉范围广泛,实为古代法书之宝库。岳珂之赞,亦非泛泛而论,而是深思熟虑,每篇皆能切中肯綮,对于后世学者之研究,具有莫大之指导意义。
是书之成,不仅为书法爱好之珍品,亦为文化史、艺术史研究之重要文献。其价值,不仅在于古籍之搜集与刊行,更在于岳珂对于书法艺术之深刻理解与独到品评,实为后世研究法书者必读之书也。
《宝真斋法书赞》以其博大精深的书法鉴赏学,以及精美的武英殿聚珍版印刷,成为传世之宝,对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皆有其不可磨灭之贡献。至今,每有学者研究此书,无不啧啧称赞,奉为书法鉴赏之圭臬。
|
|
《绛帖平》者,南宋姜夔所撰,凡六卷。是书乃集石刻文字之大成,考订精详,辨析明彻,为世所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工诗词,精音律,兼通书画,博学多才。其所撰《绛帖平》,于金石之学,尤见功力,乃宋代金石学之重要著作也。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代官刻书籍之精品,以木活字印刷,技艺精湛,字迹清晰,版式整齐,装帧精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诸地,皆曾重刻此书,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各地重刻本,虽略有差异,然皆依武英殿本为蓝本,故内容大体一致,保存了原书之精华。
《绛帖平》一书,以绛州所藏古帖为底本,参校众家,详加考释,于字画之偏旁点画,皆能穷源竟委,辨其真伪,正其讹误。书中所述,不独于书法有裨益,亦于历史、文学、音韵诸学,皆有所发明。姜夔以其渊博之学,精审之识,成此巨著,实为后世学者之津梁也。
此书之流传,不仅因其内容之精辟,更因其版本之精美。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以其独特之印刷工艺,使此书成为艺术与学术之结晶。各地重刻本,虽不及武英殿本之精工,然亦不失为善本,为学者所珍视。
总之,《绛帖平》一书,乃姜夔心血之所寄,亦为宋代金石学之瑰宝。其版本之众多,流传之广泛,足见其价值之重大。后之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于书法、历史诸学,有所得焉。
|
|
![]() |
《东皋琴谱》十卷,东瀛士人东皋心越所述。心越者,佚其姓氏,自号东皋,盖寓隐逸之志也。此书乃其倾毕生心血,于丝桐之道,独得其精髓,遂笔之于书,传于后世。享和元年,日本和刊手写本问世,至今犹存。
是谱也,搜罗广博,编次谨严。自虞廷之《南风》,以至汉唐之遗音,莫不备载。其指法之精妙,音律之和谐,皆详述无遗。盖心越深究琴理,参以心得,故能发前人所未发,道前人所未道。世之习琴者,得是书而玩索之,其于琴道,庶几有悟焉。
且夫琴之为物,古圣贤之所重也。孔子删诗,独留三百,其中多言琴者,岂不以琴有关于性情,有裨于教化乎?心越之撰此谱,亦欲藉是以修身养性,移风易俗耳。观其自序,拳拳以正心诚意相勖,则其志固不在小也。
昔人论琴,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夫声之希者,非无声也,乃无声中之至声也。心越之谱,亦犹是矣。其曲之平易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其曲之幽深者,可以陶镕人之气质。是书一出,岂仅琴林之圭臬,抑亦世道之针砭哉!今值古籍重光,爰为简介,以广其传。后有览者,其亦将有感于斯文。
![]() |
《五知斋琴谱》八卷,清周鲁封辑,徐祺撰,雍正二年刻本。是书乃琴学之珍品,汇集古琴之精粹,传承雅乐之正宗。周氏博采众长,徐氏精研琴艺,二人合力,遂成此谱。书中所述,既有古曲之深邃,又兼新调之清雅,实为琴家之圭臬。
首卷详述琴器之制,自选材至斫琴,无不精究。次卷论琴律,辨析宫商角徵羽之变,阐述声韵之奥妙。三卷至八卷,载录古曲百余首,每曲皆附指法、节奏、意境之解说,使习者易明。其中《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名曲,更为世人所重。
周氏尝言:“琴者,心之器也。习琴者,必先正其心,而后可以入其境。”徐氏亦云:“琴音雅正,乃天地之自然,人心之至善。”其言深契琴道,令人肃然起敬。
是书刊行以来,广为流传,琴家无不奉为法要。盖其不仅为琴谱之集大成者,更为琴道之传灯也。习琴之士,得此谱而研习之,庶几可以登堂入室,臻于至善。
然书成之时,正值清廷大兴文字狱,文网森严,故是书流传不广,非至乾隆朝,始得复兴。今观此谱,纸墨精良,版式规整,字迹清晰,尤为珍贵。藏书家多以为宝,学者亦视之为研究清代琴学之重要资料。
总而言之,《五知斋琴谱》八卷,乃琴学之瑰宝,传承之典范。其内容之丰富,考订之精详,实为后世琴家所景仰。斯书之存,不惟琴道之幸,亦中华文化之光也。
![]() |
|
![]() |
《画巧潜览》六卷,东瀛大冈春卜所编,元文五年由敦贺屋久兵卫刊行。此书乃集绘事之精要,汇画技之精髓,实为画苑之瑰宝,艺林之秘笈也。其内容广博,凡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无不备载。笔法之妙,构图之巧,设色之精,皆详述焉。观其图绘,或山水苍翠,烟云缭绕;或人物生动,神态宛然;或花鸟妍丽,姿态万千。每幅画作,皆匠心独运,妙趣横生。其述画理,亦精辟入微,直指画道三昧。如论笔墨,曰“笔以立骨,墨以生肉”,言简意赅,足为后学金针。论构图,则曰“疏可走马,密不容针”,道尽画中虚实之妙。论设色,则曰“色不夺墨,墨不掩色”,阐发色墨相得益彰之理。此书既载画技,亦涉画史。其述东瀛画派之源流,名家之传承,皆详述备至。如论雪舟、狩野派、土佐派,皆条分缕析,脉络清晰。可谓东瀛画史之重要典籍,为研习东瀛绘画者不可不读之书。其书成于元文五年,正值东瀛江户时代中期。其时,画坛人才辈出,画风多样。此书之编撰,正可谓应运而生,为当时画者之良师益友。其刊行之后,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至今,此书仍为研究东瀛绘画史之重要文献,实为艺林之珍品,画苑之瑰宝也。
![]() |
![]() |
《大雅堂画法》,东瀛池大雅所绘,凡三册,刊于嘉庆九年,即日本文化元年,岁次甲子。是书乃真赏斋所藏,流传有序,书影斑斓,古色古香。池大雅者,日本江户时代南画之巨擘,其画风融汇中日,得中国文人画之精髓,复参以和风,自成一家。此《大雅堂画法》者,盖其画学之总结,亦为后学之津梁。
书中所载,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包,笔法精妙,构图新奇。其山水尤以淡墨轻岚,远山近水,虚实相生,意境深远,得倪云林、黄公望之遗意。人物则神采奕奕,衣褶线条流畅,若吴道子之笔法。花鸟则栩栩如生,设色淡雅,似徐熙、黄荃之风韵。每幅画作,均附以题跋,或述画理,或抒胸臆,文辞隽永,书法遒劲,可谓书画双绝。
是书刊刻之时,正值日本文化繁荣之期,文人雅士,竞相收藏,以为珍宝。真赏斋者,盖东瀛藏书之大家,所藏多珍本秘籍,而《大雅堂画法》亦为其一。此书不仅为日本画学之重要文献,亦为中日文化交流之见证。池大雅虽为日本画家,然其画风深受中国文人画影响,是书之刊行,亦可见中国画学对东瀛之深远影响。
今观此书,虽历二百余年,然纸墨如新,画意犹存。每展卷,恍如置身大雅堂中,与池大雅对坐,共论画理,共赏丹青。是书不仅为画学之瑰宝,亦为文化之遗产,诚可宝也。
![]() |
![]() |
《小山林堂书画文房图录》十卷,日本市河米庵所编,成书于弘化五年(公元一八四八年),于晹谷园本刊刻问世。是书乃集书画、文房诸器之大成,荟萃东瀛之精萃,博采众家之珍品,为鉴藏之圭臬,研究之津梁。
市河米庵,日本江户后期之书画大家,精于鉴赏,工于绘事,其学识渊博,眼光独到。此书编纂,历时数载,广搜古籍,细考器物,终成十卷巨帙。卷一至卷三,详录书画名迹,上自隋唐,下迄明清,既收中国历代大家之作,亦录日本名家手笔,真迹摹本,兼收并蓄。卷四至卷六,专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品类繁多,详述其源流、制作、使用之法,间附铭文题跋,益增考据之实。卷七至卷十,则记各类文房清玩,如印章、镇纸、笔架、砚屏等物,皆附以图,图文并茂,考订精详。
书中图录,皆按实物摹绘,笔致细腻,形神兼备,间附尺寸、材质、藏家等信息,足资后世考证。其文辞雅驯,考据严谨,凡器物之来历、作者之生平,皆一一注明,间引典籍,旁征博引,非但为鉴赏之宝典,亦为研究之要籍。
《小山林堂书画文房图录》之刊行,既为东瀛书画文房之集大成者,亦为中日文化交流之重要见证。其流传至今,虽历经岁月,而价值不减,实为后世学者、藏家所珍视。是书之成,不仅彰显市河米庵之才识,亦为日本文化史上之一大盛事,足堪垂范后世,传之久远。
![]() |
![]() |
《拟山园帖》者,清初翰墨之珍也。斯帖凡十卷,乃清顺治十六年所拓,集王铎之书、吕昌之摹、王无咎之辑、张翱之镌,四方贤者,各献其能,共成此卷。王铎,字觉斯,明末清初书坛巨擘,其书得晋唐遗风,遒劲峻拔,豪迈跌宕,尤以行草称绝。此帖所录,多为王铎生平逸笔,或临古帖,或书自作诗文,神韵独标,意境高远。
吕昌,善摹刻,精于金石,仿古碑帖,几可乱真。此帖经其手摹,刀法细腻,线条灵动,摹者笔意,与真迹无异。王无咎,字伯安,博学多识,尤精鉴赏,其所辑录,皆精中择精,去芜存菁,使得此帖成为王铎书艺之代表。张翱,精于镌刻,刀工精湛,所刻字迹,刚柔相济,深得原作之神韵。四人之功,相辅相成,使得此帖既存书家之真意,又具摹刻之精妙。
《拟山园帖》之拓本,纸墨精良,装帧古朴,字迹清晰,笔画刚劲,虽历经数百年,仍神采奕奕,洵为书林瑰宝。帖中所载,或为王铎临摹古人碑帖之遗墨,或为其自作诗文之手迹,皆可见其书法之精湛,气韵之生动,尤其行草二体,笔走龙蛇,气势磅礴,尽显书家之豪情。
此帖既传王铎书法之精髓,亦为后世习书者之门径。观者得此,可上溯晋唐之遗风,下窥清初书坛之盛况。是帖之成,集摹、刻、辑、镌之精,可谓集大成者。今虽历数百载,然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愈显珍贵,实为书学之瑰宝,不可多得也。
![]() |
《黄氏画谱》者,明人黄凤池所辑,凡八种,各为一卷。其名目如下:《五言唐诗画谱》、《六言唐诗画谱》、《七言唐诗画谱》、《唐解元仿古今画镨》、《草本花诗谙》、《木本花鸟谱》、《梅竹兰菊四谱》、《张自云选名公扇谱》。此书乃集诗画之大成,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堪称明代画谱之珍品。
《五言唐诗画谱》、《六言唐诗画谱》、《七言唐诗画谱》三卷,皆以唐诗为引,配以精美图画,诗画相映,意境深远。黄氏精选唐诗,择其意境优美者,绘之以丹青,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诚为文人之雅玩,学者之珍秘。《唐解元仿古今画镨》一卷,乃仿古今名画之精华,唐解元者,唐寅也,其画风高古,黄氏摹其笔意,以传后世,可谓匠心独运。
《草本花诗谙》、《木本花鸟谱》二卷,专绘花草鸟虫,笔法细腻,色彩斑斓,栩栩如生。黄氏以自然为师,摹写花鸟之形态,兼赋以诗,使观者如临其境,感物之情。《梅竹兰菊四谱》一卷,乃绘四君子之图,梅之傲雪,竹之清节,兰之幽香,菊之隐逸,黄氏刻画入微,寓君子之德于画中,诚为高士之雅赏。
《张自云选名公扇谱》一卷,乃选名公扇面之画,张自云者,或为当时画坛名手,其所选扇画,皆精妙绝伦,黄氏辑之成谱,以广流传。扇面虽小,然画意无穷,观者可得窥名公之笔意,实为难得之宝。
此书于日本宽文十二年,唐本屋清兵卫覆刻明本,传至东瀛,得以保存。宽文者,日本年号,其时所刻,犹存明本之风韵,足见黄氏画谱之影响深远。今观此书,虽历经沧桑,然其诗画之美,犹可动人,实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也。
![]() |
|
《快雪堂法书》,亦称《初拓快雪堂帖》,乃东晋王羲之等书法名家之杰作,不分卷。此书传世久远,历经沧桑,至清乾隆四十四年后,始有拓本流传,为后世书家所珍视。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与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世人誉其书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笔法遒劲,风格俊逸,开“书圣”之先河。此帖所录,皆羲之生平得意之作,行草相间,意气风发,可谓书道之瑰宝。
《快雪堂法书》之名,源自羲之《快雪时晴帖》,盖取其意,以表书法之美,犹如快雪初晴,清新脱俗。此帖集诸家之精华,融个人之创意,堪称书法史上之丰碑。清乾隆朝,国力强盛,文风鼎盛,此帖得以拓印,传世广远,实乃文化之盛事。
是书拓本,笔画清晰,字迹传神,不仅有助于学者探讨羲之书法之艺术,更为后学提供习书之楷模。其拓工精湛,墨色浓淡相宜,纸张考究,尽显拓本之珍贵。此帖不仅为书法家所推崇,亦为收藏家所青睐,实为中华文化之璀璨明珠。
《快雪堂法书》之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书法之美,更在于其蕴含之文化深意。羲之书法,寄情山水,寓志于书,其笔墨之中,可见其高洁之品格,超凡之境界。此帖之传世,不仅为书法之传承,更为文化之延续。
总之,《快雪堂法书》乃书法艺术之瑰宝,文化传承之桥梁。其拓本之流传,不仅为后世留下宝贵之艺术遗产,更为中华文明之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之活力。后世学者,当珍视此帖,研习其精髓,传承其精神,使中华书法艺术,永放异彩。
![]() |
|
〈钦定重刻淳化阁帖〉
十卷
.民国十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乾隆内府本
《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十卷,乃中华文化瑰宝之一,集历代名家书法之大成。此帖初刻于宋淳化三年,由太宗赵炅敕命编集,为书法史上首部官制法帖。民国十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乾隆内府本影印,以广其传。
原帖所收,自汉至唐,凡百零一家,四百二十帖,其刻工精良,字迹清晰,被誉为法帖之冠。然原板早佚,后世重刻,皆以初拓为蓝本。乾隆内府本,乃清廷据内府所藏宋拓精刻而成,其保存原貌,尤胜他刻。商务印书馆此次影印,既保原刻风貌,又增现代技术之便,使书法爱好者得以一窥古人笔墨之妙。
此帖不仅为书法研习之范本,亦为研究历史、文化之重要资料。卷内所收,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等,皆为书法史上至高无上之杰作。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广布于市,对于推动书法艺术之传承与发展,贡献良多。
今观此帖,虽为影印,然其精良,不亚原刻。每一笔、每一划,皆显古人书法之精妙。商务印书馆此举,不仅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便利,更为后世留下宝贵文化遗产,诚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此书之出,必将在书法界引起广泛关注,对中华文化之传承,亦将产生深远影响。
![]() |
|
《书法正传》十卷,清冯武所撰,和刻本也。冯武,字伯和,号守斋,江苏长洲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精于书艺,尤擅篆隶。此书乃其毕生研习书法之精华,传世之作也。
是书首卷,述书法之源流,考历代书家之得失,辨伪存真,立论精当。冯武广征博引,自秦篆汉隶,以至唐宋诸家,无不详考其变,析其理趣。次卷至六卷,专论篆隶,详述篆法、隶法之演变,并附以己见,如论篆书之圆转,隶书之方折,皆切中肯綮,为后学之津梁。
七卷至九卷,论楷书、行书、草书。冯武于楷书推崇欧、颜,于行书取法二王,于草书则重张旭、怀素。其间,尤重笔法,如论楷书之点画,行书之使转,草书之连绵,皆言简意赅,深得书家三昧。书末第十卷,则多为冯武自书之篆隶碑帖,配以释文,俾学者临摹,得以窥其真迹。
是书之撰,冯武自言:“志在正传,去伪存真,以启后学。”其论书重法度而不拘泥,倡创新而不失古意,实为清代书论之佳作。且其书兼收并蓄,既载古代书家之心得,亦录自身之经验,可谓集大成者。更兼和刻本之刊行,字体精整,版式考究,流传广远,对后世书法研究影响深远。
综观全书,冯武博古通今,融会贯通,既承前贤之精髓,又开后世之新路。其所论书法,非独为技艺之述,实为文化之传,学者读之,非唯可得书艺之真谛,亦可窥文人雅士之志趣。《书法正传》诚为清代书论之瑰宝,书法史之明珠也。
![]() |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