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 儒家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了凡四训〉 不分卷 〔明〕 袁了凡 .清光绪十五年湖北官书处刊本
《了凡四训》者,明袁了凡所著之书也。袁子名黄,字坤仪,号了凡,浙江嘉善人氏。此书乃其教诲后学,劝人向善之作也。书分四训,曰立命之学、曰改过之法、曰积善之方、曰谦德之效。四训皆以修身立德为本,旨在化民成俗,导人向善。 《立命之学》有云,天定人命亦由我立,以为人生福祸皆由自身修为,非命数所能限也。《改过之法》则教诲世人,有过必改,改之则善,未改则恶,与人为善,即是与己为善。其劝人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以修身立德为要务。《积善之方》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劝人广行善事,积累阴德,以期来日之福。《谦德之效》则言谦逊为德之基,唯有谦逊,方能容纳百川,福缘自至,教人以谦卑待人,以宽容处世。 书中言辞恳切,劝世之旨尤明,实为明理修身之佳著。然也,其理之于今世,亦无不可通。其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诚为至理名言,实可为今人修身齐家之箴言。 《了凡四训》一书,其版刻流传甚广,清光绪十五年,湖北官书处曾重刊此书,以广其传。此刊本为清代官刻,刻工精湛,字于纸墨间清晰如绘,可供学者研读,亦可供文人珍藏。书中内容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旨在劝导世人修身积德,以求福安,实乃中国古典文化之瑰宝也。尚有诸多版本流传于世,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学者读之,可悟人生之真谛;世人习之,可明处世之大道。呜呼!其书虽古,其理尚新,实可为万世师表。
〈三字经训诂〉 一卷 〔清〕 王相注辑 〔南宋〕 王应麟原著 .清光绪间歙西徐氏刻本
《三字经训诂》一卷,乃南宋王应麟所撰,清人王相注辑,清光绪间歙西徐氏刻本也。《三字经》者,初为蒙学启蒙之书,言简意赅,以三字为句,囊括天地人伦、历史典籍、修身养性之大义,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王应麟博学多识,精于经史,故其所撰《三字经》,虽为童蒙读物,然内涵深厚,辞章典雅,实为蒙学经典之作。 王相者,清代学者,学识宏富,尤精于训诂之学。其注《三字经》,既释其文义,又阐其奥旨,且旁征博引,援经据史,使读者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其注文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既便于童蒙初学,亦可供学者参考。王相之注,虽未如王应麟原书般家喻户晓,然其训诂精审,立论严谨,实为《三字经》一书之重要阐释,使其义理更为明晰,流传更为久远。 清光绪间,歙西徐氏为弘扬文教,传承经典,乃将《三字经训诂》付梓刊行。此本刻工精细,字体端正,版式典雅,为清季刻本中之佳品。徐氏刻本既存王应麟原著之精华,又得王相注解之辅翼,二者相得益彰,使《三字经》之义理愈显,流传愈广。 是书虽为蒙学启蒙之作,然其所含经史义理、人伦教化,实为中华文化之瑰宝。王应麟以三字成句,贯通古今,王相以训诂之法,释其文义,徐氏以精工之刻,传其经典,三者合一,遂使《三字经训诂》一书成为蒙学教育之典范,文化传承之桥梁。学者读之,可明修身齐家之道;童蒙习之,可启智慧之端。是以此书虽篇幅短小,然其价值不可轻忽,诚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也。
〈申鉴〉 五卷 〔汉〕 荀悅 .明正德十三年李濂刻本
《申鉴》五卷,汉荀悅之所撰也。悅字仲豫,颍川颍阴人也,乃荀卿十三世孙,少博学洽闻,雅好著述。汉献帝时,曹操秉政,悅为秘书监,侍讲禁中。因见时政多僻,乃作《申鉴》五卷以讽。其书凡《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下五篇,大抵宗儒术而黜纬谶,崇礼义而明法度,欲以匡弼时弊,申明鉴戒,故名曰《申鉴》。 明正德十三年,李濂氏重刊是书。濂字川父,祥符人,进士及第,官至山西按察司佥事,博学工文,尤嗜古籍。此刻本依宋元旧椠精校,字画端严,版式疏朗,卷首有濂自序,述其刊刻之由,谓荀氏之言"醇正通达,有裨治道"。书尾镌"大梁李濂校刻"六字,可为明代中期刻本之佳者。 按《申鉴》之旨,本于《春秋》,参以《孟子》《荀子》之说。其论政体,则曰"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辩俗嫌,则斥神仙方术之妄;言时事,则切中桓灵以降之失。王銮尝评曰:"汉儒之文,惟荀悅《申鉴》最纯。"叶德辉亦称其"词约义丰,类贾长沙、扬子云"。今观正德本,犹存古意,洵为研习两汉思想之津梁也。
〈盐铁论〉 十卷 〔西汉〕 桓宽 .明万历十四年张袠星聚堂刻本
《盐铁论》十卷,汉桓宽撰,明万历十四年张袠星聚堂刻本,乃西汉时论盐铁专卖之重要典籍也。桓宽,字次公,汝南人,仕于汉昭帝、宣帝之世,博学能文,尤精于经义。此书乃其据昭帝时盐铁会议之议,整理成篇,以述当时关于盐铁专卖之争议,实为研究汉代经济政策之宝贵资料也。 盐铁之议,始于武帝末年,盖因国用不足,乃设盐铁官营以充府库。然其法行久,弊端渐生,民受其害,故昭帝即位,乃召群臣议之。会议之中,贤良文学之士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等相辩诘,前者主张罢盐铁专卖,以宽民力;后者则坚持官营之策,以固国本。桓宽于是依会议之言,编次成书,以备后世之鉴。 《盐铁论》凡十卷,六十一篇,其文辞典雅,议论精辟。卷首有序,述编纂之由;正文则依会议之序,逐一论列,盐铁、均输、酒榷、币制、平准、徭役、农商,诸般国计民生之大政,无不涉猎。其论辩之辞,或引经据典,或据实陈情,言辞犀利,鞭辟入里,足见汉代士人之风骨与才智。 张袠星聚堂刻本,乃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张袠所刊,其本字迹清晰,纸墨精良,卷首有张袠序,简述刊刻缘由及校勘之旨。此本流传至今,虽历数百年,然字画未损,纸色如新,实为古籍版本中之珍品。 《盐铁论》之价值,非仅在于记录汉代盐铁专卖之争,更在于其展现了汉代士人与官僚集团对国家经济政策之不同见解,反映了当时社会之矛盾与思想之碰撞。此书于后世学者之研究汉代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皆具重要参考价值,诚为不可多得之古籍也。 综上,《盐铁论》十卷,乃西汉桓宽所撰,明张袠星聚堂刻本,其书内容精审,版本珍贵,实为研究汉代经济政策与思想文化之重要典籍,值得后世学者珍视与研读。
〈帝范〉 四卷 〔元〕 佚名 〔唐〕 太宗李世民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内府刻、浙江重刻、 江西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古籍《帝范》四卷简介** 《帝范》四卷,乃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元代佚名注。此书乃御制之典,集帝王治道之精要,以垂训后世。太宗以圣明之主,观古鉴今,深知为君之难,故作此书以启后嗣,冀其能体察君道,治国安邦。 是书四卷,首卷论君德,次卷言政术,三卷述用人,四卷明赏罚。太宗博采史传,援引经典,融会贯通,立论精当。其言君德,则曰“以德为本,以仁为怀”;论政术,则曰“明察秋毫,辨事如神”;述用人,则曰“任贤使能,各尽其才”;明赏罚,则曰“赏罚分明,信义为先”。凡此种种,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其中,实为帝王之龟鉴也。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乾隆年间内府所刻,后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重刻,流传甚广。此本以宋版为底本,校勘精细,刊刻工整,字迹清秀,实为善本。内府刻本尤为精良,纸张细腻,墨色匀净,弥足珍贵。浙江、江西、福建、广东诸本虽不及内府本之精,然亦不失为佳刻,且因重刻地域之广,故能传布更远,惠泽四方。 《帝范》一书,历唐、宋、元、明、清诸代,皆为帝王必读之典,乃至后世学者亦多研习之。其文辞简练,义理深邃,既具训诂之实,又有文学之美。不仅为君王治国之指南,亦为学者治学之典范。今之读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得其三昧,明古今之变,察兴衰之理,实乃不可多得之宝典也。 总之,《帝范》四卷,乃唐太宗李世民遗泽后世之宝典,元代佚名注之,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尤为精善,流传广泛。其文虽古,其义永新,诚为治国安邦之圭臬,治学修身之镜鉴。
〈明本释〉 三卷 〔宋〕 刘荀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浙江重刻、江西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明本释》三卷,宋刘荀所撰,乃武英殿聚珍版书之一种。是书以木活字印制,后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地重刻,流布甚广。其书旨在阐明治道之本源,释经义之奥旨,故曰“明本释”。刘荀,北宋学者,博通经史,尤精于《易》、《书》,其学以明理达道为要,故著述皆以正本清源为旨。 《明本释》全书分三卷,上卷论天道,中卷论人道,下卷论治道。上卷首论天地之形成,阴阳之变化,四时之运行,皆以《易》理为宗,阐发宇宙之大道。中卷论人性之本,善恶之源,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皆以《中庸》、《大学》为据,阐述人伦之至理。下卷论治世之术,礼乐之制,刑政之义,皆以《尚书》、《周礼》为本,阐明治国之要道。 刘荀之文,简洁精辟,义理深邃,其论天道、人道、治道,皆能贯通古今,融会百家,而立论严正,不偏不倚。书中引经据典,广征博引,然其解经释义,皆以明道为本,不以浮辞为尚。其书虽为学术著作,然其文风清新,行文流畅,读之如饮甘泉,令人心旷神怡。 武英殿聚珍版,乃清代官刻丛书,所收皆历代经典著作,其版刻精良,字体端整,纸墨俱佳。《明本释》既为其中一种,其版本价值亦不可小觑。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地重刻,更使其流传益广,影响深远。后世学者,若欲探宋代理学之渊源,察刘荀治学之旨趣,《明本释》一书不可不读。 总之,《明本释》乃宋代理学之重要著作,其书以明道为本,释经为用,义理深邃,文辞精炼,版本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实为学术研究之宝贵资料。
〈公是弟子记〉 四卷 〔宋〕 刘敞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浙江重 刻、江西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公是弟子记》四卷,宋刘敞所著,乃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之珍。此书以木活字印行,复有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地重刻之版本,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刘敞,字原父,北宋名士,学识渊博,尤精于经史,其著述多为后世所重。《公是弟子记》乃其弟子记述师门之言行,内容涉及治学之道、修身之理、处世之方,实为后世学子研习之宝典。 书中所述,皆刘敞平日教诲弟子之语,其言简意赅,意蕴深远。每论及经史,必究其本末,探其源流,使学人明其要义,得其精髓。至于修身养性,刘敞尤为重视,常言修身以立世,正心以达道,教诲弟子以德为本,以行为先,务使心正意诚,言行一致。此外,书中亦有论及处世之道,刘敞主张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教诲弟子以谦和待人,以宽容处世,既不阿谀逢迎,亦不孤高傲世,务求和谐共处,以成大道。 《公是弟子记》之编纂,亦颇有章法。全书分四卷,每卷各有主题,内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首卷主要论述治学之道,次卷则详述修身之理,三卷论及处世之方,末卷则为弟子记述师门之言行,兼录刘敞之诗文。全书语言质朴,文风典雅,既有深邃之思想,又有生动之叙述,实为宋儒著述中之佳作。 至于其版本之流传,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为最早之版本,后因各地需求甚多,复有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地重刻之版本。此四地重刻之版本,虽与原版稍有出入,然皆忠实于原文,不失其真。且各地重刻之时,皆注重校勘,务使文字无误,内容完整。故《公是弟子记》之版本虽多,然其内容皆大同小异,学者无论得何版本,皆可窥其全貌。 综上所述,《公是弟子记》乃刘敞弟子记述师门言行之书,内容涉及治学、修身、处世诸方面,实为后世学子研习之宝典。其版本流传广泛,既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亦有四地重刻之版本,皆为后世所重。此书不仅为研究宋儒思想之重要资料,亦为后世学者修身立世之指南。
〈傅子〉 一卷 〔晋〕 傅玄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浙江重刻、江西重刻)
《傅子》一卷,晋傅玄所撰,乃集其平生之论著,文理精辟,旨趣深邃,为世所重。傅玄,字休奕,官至太子中庶子,博学多才,著述宏富。此卷载其议论,涉及政事、经济、礼乐、教化等诸多领域,言辞恳切,立意高远,实为当世之瑰宝。 《傅子》一书,初以手抄流传,后经武英殿聚珍版书,乃以木活字印制,工艺精湛,字迹清晰,宋版之遗留,珍稀无比。浙江重刻与江西重刻,均依古本,力求原貌,故各版本皆有可考之价值。木活字印刷,始于宋,盛于明清,而傅子此版,乃其中之佼佼者,览之犹能触摸古人之匠心。 其所述之言,多为治国安邦之策,论及富民强兵之道,强调德治教化之要。傅玄认为,政之道,贵于利民。民富则国富,民安则国安。其言经济,重农抑商,以为本固邦宁。论礼乐,则谓礼以正身,乐以和心,二者并行,方能导民向善。教化之意,尤重其言,谓国家兴衰,系于士风。士风正,则国运昌;士风衰,则国运颓。 傅玄之论,不仅止于纸上谈兵,更见其实践之智慧。其言“政贵因时”,强调政策当随时代之变而调整,不可拘泥于古制。又言“吏治清廉”,以为官员廉明,则民心归附,国泰民安。此皆其治国经验之精华,亦为后世所借鉴。 《傅子》虽仅一卷,然其内涵丰富,文思敏捷,承前启后,影响深远。读其书,如见其心,如闻其声。傅玄虽逝,其言犹存,为后人提供治世之良方。此书历经千年,虽经印刻多次,然其内容始终不变,足见其价值之恒久。阅此书者,当细心体会,方能得其真谛,启智益德。
〈中论〉 二卷 〔东汉〕 徐干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中论》二卷,东汉徐干撰,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徐干,字伟长,北海剧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才,尤善属文。是书乃其平生所学,阐发义理,辨析是非,实为儒家经籍之辅翼。其言简意赅,旨深辞约,世称其为“圣人复起,不易斯言”。 万历年间,刊刻此本,以广流传。其版式古朴,字迹清晰,内容完备,洵为善本。至民国,以影印之法,重现于世,使后世学者得以窥见其全貌。观其书,首卷论人性、知命、修身、明德,次卷论治乱、礼乐、教化、风俗,皆本于圣贤之道,而参之以时势之变。 徐干之学,以中庸为本,不偏不倚,不激不随。其论人性,谓人之初,性本善,然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故需修身以复其初。其论知命,谓天命不可违,然人可因势利导,以趋吉避凶。其论修身,谓内省吾身,外修其德,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论明德,谓光明正大,无私无欲,方能感化人心,成就圣德。 至于治乱、礼乐、教化、风俗,徐干亦有其独到之见。其论治乱,谓乱生于不正,治出于公正,故需明辨是非,拨乱反正。其论礼乐,谓礼以节人,乐以和人,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国泰民安。其论教化,谓教之以道,化成于心,方能移风易俗,化民成俗。其论风俗,谓风俗之变,系于人心,故需正人心,整风俗,方能长治久安。 总之,《中论》一书,乃徐干学术思想之精华,亦是研究东汉儒家学说之重要史料。其言有物,其理精辟,对于今人修身养性,治学处世,皆有借鉴之益。故此书之流传,实为文化之幸,学术之福也。
〈申鉴〉 五卷 〔东汉〕 荀悦 〔明〕 黄省曾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申鑑》五卷,東漢荀悅所撰,明黃省曾注。此書為漢魏叢書本,始刻於萬曆,影印於民國。荀悅,字仲豫,潁川潁陰人也,乃東漢末年之名士,博通經史,尤擅政論。其書《申鑑》,旨在闡明君臣之道,辨析治亂之源,以為後世之鏡鑑。 《申鑑》凡五卷,卷一論君臣之道,卷二析治亂之理,卷三闡明法度,卷四論選賢任能,卷五述風化禮儀。其文辭簡練,義理深邃,為後世治國安邦之重要典籍。荀悅於書中反覆申述君臣之道,強調君臣相得,國家乃安;君臣相失,國家乃危。其論治亂,以民為本,認為民心向背乃治亂之關鍵。法度一章,詳論法制之重要,主張法不阿貴,刑不避親。選賢任能,則強調任人唯賢,唯才是舉。風化禮儀,則論及教化之重要性,認為禮儀為治國之基。 黃省曾,字元晦,明代學者也,博學多才,尤精於經史之學。其注《申鑑》,不僅詳加解釋,並且多有己見,於荀悅之論述更為增補,使其義理愈加明晰。黃省曾之注解,既有考據之功,又有義理之深,為《申鑑》之闡釋增色不少。 《申鑑》一書,歷經萬曆之刻本、民國之影印,流傳至今,為研究東漢政治思想之重要文獻。其書不僅於當時具有深遠影響,於後世亦為學者所重視。讀《申鑑》,可知治國之道,明君臣之義,為後世治政者之良鑑。 總而言之,《申鑑》五卷,乃東漢荀悅所撰,明黃省曾注,為漢魏叢書本。其書詳論君臣之道,剖析治亂之源,強調法度、選賢、風化之重要性,為後世治國安邦之重要典籍。黃省曾之注解,更使其義理明晰,流傳至今,影響深遠。
〈潜夫论〉 十卷 〔东汉〕 王符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潜夫论》十卷,东汉王符撰。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安、顺之际,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餘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其指讦时短,讨謫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尚颇不诡于圣人,故《范史》独为立传,即以是书具载本传中,而抱朴子则谓其全书胜《过秦篇》矣。是书本三十五篇,合《叙录》为三十六篇,犹存汉志旧第。考《范史》以贵忠、浮侈、实贡、爱日、述赦五篇,摘入本传,而字句与今本多不同。晁公武《读书志》谓其有所损益,理或然欤。范氏录其贵忠、浮侈、实贡、爱日、述赦五篇,则其书之洞达政体可知矣。是本以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为底,存古书风貌,备学者研考。王符之文,深得古义,其书虽隐,然其论实有益于世道,不徒为一家之言也。
〈法言〉 十卷 〔北宋〕 宋咸 〔西汉〕 扬雄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法言》十卷,西汉扬雄撰,北宋宋咸注,乃汉魏丛书本,万历年间刻本,民国时期影印。此书为扬雄晚年所著,旨在阐发儒家之道,匡正时弊,乃其思想之精华。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少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辞赋,然其志不在文辞,而在道术。著《太玄》《法言》等,皆以明道为旨。 《法言》者,法圣人之言也。扬雄以孔子为师,以六经为宗,旨在阐发仁义礼智之道,匡正时俗之偏。其书分为十卷,每卷皆以问答之体,讨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乐刑政之制、修身治国之道。其言简而义深,辞约而理正,实为扬雄晚年深思熟虑之作也。 宋咸者,北宋名儒也,其注《法言》,广采众说,详加疏解,使扬雄之意益明。宋咸注《法言》,非徒述扬雄之说,且能阐发己见,融合儒道,使此书更为精粹。其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既能阐扬扬雄之旨,又能补其未备,诚为扬雄之功臣也。 汉魏丛书本者,明万历年间所刻,乃明代学者广收汉魏典籍,汇为一编,以资后世学者参考。此本《法言》为其中一种,乃明代学者精心校勘,故其版本甚佳。民国时期,因古籍散佚,学者恐其失传,遂影印此本,以广流传。 《法言》一书,虽为扬雄晚年之作,然其思想之深邃,文辞之精炼,非浅学者所能窥其奥。其以孔子为师,以六经为宗,旨在匡正时俗,回归正道,可谓儒者之典范也。宋咸之注,亦使其书更为完备,故《法言》一书,实为研究扬雄思想及儒家学说之重要典籍,不可不读也。
〈说苑〉 二十卷 〔西汉〕 刘向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说苑》者,西汉刘向所撰,凡二十卷,辑录先秦至汉初之嘉言懿行,以为劝诫之义,实为世道人心之镜鉴也。其书承史传之遗风,兼诸子之要旨,博采众长,分类编纂,凡二十门,曰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每门之下,条列故事,或取典籍,或采传闻,辞约义丰,文简理明,足资启迪。 刘向,字子政,汉宗室之后,博通经史,以文学显于世。时值汉室衰微,外戚专权,乃上书谏诤,陈古今治乱之由,欲匡正朝纲。是书之作,亦其匡时济世之心也。书成,奏上汉成帝,冀以垂训后世,俾君主知所戒慎,臣子知所劝勉。 《说苑》之版本,流传甚广。其旧刻本,有明万历间刻《汉魏丛书》本,为后世所重。至民国时,因时代之需,复有影印本出,以广其传。此书虽历经千载,而其警世之旨,犹昭然若揭。读之者,可以知古鉴今,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之道,莫不粲然备焉。故《说苑》一书,不仅为文学之瑰宝,亦为修身治世之圭臬也。
〈新序〉 十卷 〔西汉〕 刘向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新序》者,西汉刘向所撰也,凡十卷。其书集上古至汉初之事,分门别类,以资鉴戒。刘向为汉室宗亲,博学多才,尤善经史,尝校书天禄阁,整理古籍,是为《新序》之滥觞。其书以叙事为主,间杂议论,旨在阐明治道,明辨是非,以为后王之法。所载之事,或出于《左传》、《国语》、《史记》等,或采自民间传说,皆经刘向润色,文辞雅致,意蕴深远。 《新序》之体例,多以故事为纲,每卷各有所重,如《善谋》、《反质》、《刺奢》等,皆以道德教化为主旨。其叙事简洁,议论精辟,往往一语中的,发人深省。如《刺奢》卷中,载齐景公筑台,晏子谏之,景公悔悟,遂罢其役。此故事虽短,然寓意深远,警示后人勿为奢靡所惑,当以节俭为本。 汉魏丛书本者,乃明万历年间刻本,后经民国影印,流传至今。此本版式古朴,字体端庄,虽经岁月洗礼,然字迹清晰,颇具收藏价值。影印本虽非原刻,然亦能窥见原书风貌,为研究《新序》之重要资料。 刘向《新序》,虽非经史巨著,然其所载之事,多为后世所引,影响深远。其书不仅为治史者所重,更为修身者所宝。观其文,可明古今之变;读其言,可悟处世之道。故《新序》一书,实为西汉文学之瑰宝,亦为后世学者之津梁也。
〈新书〉 十卷 〔西汉〕 贾谊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
《新书》十卷,西汉贾谊所撰,乃千古之绝唱,学林之瑰宝。其书附录一卷,合而为十一卷,载于《汉魏丛书》,万历年间版刻流传至今,实为难得之珍本。 贾谊,西汉初年之名臣,年少有为,才情横溢,深得汉文帝之器重。然其仕途坎坷,志不得伸,终因谗言被贬,郁郁而终。《新书》乃其毕生心血所聚,集政论、史论、文学于一体,内容丰富,文采斐然,实为西汉文学之典范。 是书分为十卷,各卷内容各异,然皆切中时弊,言简意赅。其论政之道,主张以仁义为本,以法治为辅,推重礼教,强调教化;其论史之见,则推崇上古之治,批判秦政之暴,主张以史为鉴,明得失之由;至于文学之篇章,更是文笔犀利,意境深远,字字珠玑,句句铿锵,读之令人感慨不已。 《新书》之附录一卷,乃后人辑录贾谊之佚文、传记及相关评述,以为补充。附录所载,或为贾谊之佚作,或为后人评论,皆有助于学者之深入研究。此书虽为贾谊所撰,然其思想之博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广泛,实非一时一地所能限,后世学者多有引述,奉为经典。 万历刻本《新书》十卷并附录一卷,乃《汉魏丛书》之一种,刻工精良,版式古朴,字体工整,颇具汉魏之风。其书虽历经岁月沧桑,然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实为古籍之佳品。今人得见其书,如与古贤对话,受益良多。 总之,《新书》十卷并附录一卷,乃我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之重要文献,贾谊之思想于此书中得以充分展现,其于后世之影响亦可谓深远。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文采飞扬,更在于其思想之深邃,实为后世学者研究西汉历史与思想之必读书目。
〈孔丛子〉 三卷 〔西汉〕 孔鲋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孔丛子》三卷,西汉孔鲋所撰,汉魏丛书本,万历刻版,民国影印。是书乃孔门后学辑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之集,亦载孔氏家族逸事,颇类《论语》而详于其末。孔鲋,字子鱼,孔子八世孙,秦末人,博学多才,为陈涉博士,后归汉。其书成于秦火之余,盖欲存夫子之遗训,垂教后世。书分三卷,上卷记孔子与弟子问答,中卷载孔子家事,下卷录孔子后裔言行。其文简练,义理深邃,虽非出自夫子之手,然亦能得圣人之微言大义。其书于汉魏之际,与《论语》并重,学者多所引用。至明万历年间,重刻于汉魏丛书,为后世流传较广之本。民国时,又影印万历本,以广其传。是书之于孔学,犹《楚辞》之于屈原,虽非本人亲撰,然能见其精神风貌。读《孔丛子》,可知孔子之为人,亦可窥孔氏家族之风范,于儒学研究者,实为不可多得之资料也。
〈新语〉 二卷 〔西汉〕 陆贾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新语》二卷,乃西汉陆贾所撰,今见汉魏丛书本。此书自万历年间刻版,至民国年间复影印传世,流播甚广。陆贾,楚人也,以辩才见称,曾两度出使南越,劝其王赵佗内附。汉高祖闻其才,召为太中大夫,委以重任。及高祖崩,贾乃撰《新语》十二篇,上奏朝廷,称“新语”,意在陈古今成败之道,为汉室立规。 其书分为上下二卷,上卷论政事,下卷论道德。陆贾以黄老之术为本,兼取儒、法、纵横诸家,融合各家思想,著之于书,其言辞峻厉,意旨深远。昔秦始皇用法家严刑峻法,天下苦于专权,陆贾以秦亡为鉴,提出“宽厚仁义”之策。其论曰:“仁者在位,不仁者退。”以此劝导汉室,务求安民立国,广施仁政。 陆贾又论道德之源,以“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理,劝人依道而行,若背离道法,必致祸患。其言曰:“天道难知而易失,人道难成而易败。”以此警示世道迁变无常,人当谨慎自持。书中又引经据典,援古证今,举尧舜、桀纣之事,评骘其得失,以明兴亡之本,治国之要。 《新语》之于世,颇得汉文帝称善,朝廷刊行于世,为后世学人所重。汉魏丛书本乃旧刻本之一,万历年间刻版者,字迹工整,版式规整。民国时,因典籍散失,学人以为珍本,遂影印传世,以便后人研读。此书虽仅二卷,然思想之深邃,文辞之精炼,为汉初文学之精髓,洵为典籍中之瑰宝也。今人读之,犹可窥西汉初年政治与思想之渊源,为研究汉代史事与思想者不可或缺之书也。
〈忠经〉 一卷 〔汉〕 马融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忠经》一卷,汉马融撰。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东汉大儒,博通经史,为世所重。融既明经术,复精于辞章,其所著《忠经》者,乃阐发忠义之旨,训诫后人,以正人心、淳风俗。 《忠经》一书,大抵以“忠”为纲,分述君臣之义、父子之道、夫妇之伦、兄弟之序,推而广之,至于朋友之交、宾主之礼,皆不离乎忠。其言简而意深,文约而义丰,诚为立身处世之宝典。夫忠者,非惟尽职尽分而已,更必心存正直,行为端方,以仁义为本,以礼智为用,故《忠经》之言,实为万世之明镜。 是书之初,或为汉魏时人辑录,后世流传,遂成定本。万历年间,有刻本问世,至民国时,复有影印本出,以广其传。万历本刻工精良,字迹清晰,虽历经沧桑,犹存古风;民国影印本,则承其遗绪,保存古本之真,便于学者研读,亦为古籍流传之一助。 观《忠经》之文体,典雅庄重,既不失古意,又切近人情。其论忠义,非徒空洞之辞,而能切中时弊,发人深省。如论君臣之道,则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言虽简,然含义深远,足为后世君臣之鉴。又如论父子之伦,则曰:“父慈子孝,家道乃昌。”此言直指人心,足以劝善止恶。 总之,《忠经》一卷,不仅为汉马融之杰作,亦为后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圭臬。其书虽古,然其理常新,为学者所必读,为治世者所必备。今得万历刻、民国影印之本,虽时移世易,然其所载之道,仍可启迪后人,匡正世风,诚可谓不朽之典也。
〈荀子〉 二十卷 〔唐〕 杨倞 .六子全书本(明刻、嘉靖世德堂刻、万历 胡东塘刻、民国右文社影印)
《荀子》二十卷,乃战国时期儒学巨擘荀卿所著,唐时杨倞为之注。此书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孟子》并称,然其学说与孟子大相径庭。荀子主张性恶论,以为人性本恶,须以礼义教化,方能归于正途。其思想深刻,文辞雄辩,于后世影响深远。 杨倞之注,精研细考,发微探幽,使荀子之学更显明晰。杨注不仅诠释文义,且引经据典,广征博引,旁及诸子百家,使读者得以窥见荀子思想之全貌。其注解严谨,考证周密,为后世研读《荀子》者所必备。 此书六子全书本,明嘉靖间世德堂所刻,万历年间胡东塘复刻之,至民国右文社又影印问世。世德堂刻本,字迹工整,版式精美,为明版书籍之上品。胡东塘刻本,虽不及世德堂之精,亦不失为善本。右文社影印本,则以其便捷流通,得使更多学者得以研读。 《荀子》二十卷,历经千年传抄,版本众多,然以杨倞注本最为通行。其思想深远,文辞优美,为儒家学派中不可或缺之作。学者研读此书,当以杨注为依归,辅以其他版本,方能得其真谛。是书流传至今,不仅为学术研究之宝典,亦为文学欣赏之佳品,诚可谓中华文化之瑰宝也。
〈说苑〉 二十卷 〔西汉〕 刘向 .四部丛刊景印明钞本
《說苑》二十卷,西漢劉向所撰,乃集古訓以資治道之書也。其書廣採先秦至漢初諸子百家之言,類分為二十門,曰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每門之下,各列若干篇,皆以故事、寓言、對話等形式,闡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要義。其旨歸於勸善懲惡,匡正時弊,以期輔弼君王,濟世安民。 劉向,字子政,漢宗室之後,博學多才,通經史,善屬文。其撰《說苑》也,蓋因漢室衰微,政教陵遲,故欲藉古聖先賢之言行,以啟發當時,垂訓後世。其書雖取材於先秦典籍,然經劉向剪裁、潤色,自成一家之言,文辭典雅,義理深邃,後世視為古代文獻之瑰寶。 《四部叢刊》乃清末民初著名叢書,廣收四部典籍,校勘精審,版本珍貴。其景印之明鈔本《說苑》,乃明代抄錄之善本,字跡工整,無甚訛誤,較諸他本,尤為可貴。學者若欲研習《說苑》,此本實為上選。 總而言之,《說苑》一書,既為治世之鏡鑑,亦為文學之典範。其內容豐富,思想深邃,於政治、倫理、哲學等諸多領域,皆具重要價值。劉向撰此書,可謂用心良苦,其影響之深遠,至今未衰。學者若能細讀精研,必能獲益匪淺。
〈新镌图像郑氏女孝经句解〉 一卷 〔明〕 黄治徴 〔唐〕 陈郑氏 .明万历十八年刊本
《新镌图像郑氏女孝经句解》一卷,明黄治徴注,唐陈郑氏撰,万历十八年刊本。此书乃女德之经典,孝道之圭臬,诚为闺阁之宝训也。 郑氏女者,唐时贤媛,博通经史,尤精《孝经》。其撰此书,旨在阐扬女孝,教化闺秀。书中所述,皆以孝为本,辅以女德,详陈妇道,细论母仪。其事亲、敬夫、教子之道,无不备载,诚为女子修身齐家之指南。 黄治徴者,明季名儒,学识渊博,尤擅经学。其注此书,博采众家之长,参以己见,于郑氏原文之外,增补新意,析理明畅,引据精当。且书中附以图像,图文并茂,使读者一目了然,尤便于闺阁女子研习。 此书刊于万历十八年,时值明季盛世,文化昌明,刊刻精良。其版刻工整,字体端秀,纸墨俱佳,洵为善本。书中所载图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与文字相得益彰,更显其珍贵。 观此书之旨,无非劝女子以孝为德,以贤为行。其言曰:“孝者,德之本也;贤者,行之道也。”又曰:“女德之要,莫先于孝;妇道之重,莫重于贤。”其所陈之理,皆切中肯綮,实为女子立身行事之准绳。 是书也,虽为闺阁之训,然其义理深远,实可为天下女子所共鉴。昔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然观此书,女子既明孝道,又通经史,岂非德才兼备欤?此书之流传,既显古人重女德之苦心,亦见闺秀求学问之志也。 今观此书,犹可想见当年闺阁之中,女子捧读之情景。其字里行间,皆透露出古人重孝崇德之遗风。此书虽历数百年,然其教化之功,至今犹存,诚为不可多得之珍籍也。
〈圣学格物通(格物通)〉 一百卷 〔明〕 湛若水 .明资政堂刻本
《圣学格物通》者,明湛若水所著也。凡一百卷,资政堂刻本也。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其学宗程朱,兼采陆王,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与阳明学说相颉颃,世称“甘泉学派”。 是书之作,意在阐发圣学,格物致知。其名“格物通”者,盖取《大学》“格物致知”之义,欲贯通天人,明辨物理,以臻圣域。书分十门,曰“立志”,曰“谋虑”,曰“感应”,曰“动物”,曰“植物”,曰“饮食”,曰“衣服”,曰“居处”,曰“器用”,曰“事为”。每门之下,又分细目,条分缕析,博采众说,务求详备。 若水之学,主敬穷理,以“天理”为体,以“格物”为用。其言“格物”也,谓“随处体认天理”,即事物而求其理,即日用而见其道。故其书所载,上及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凡日用常行之事,莫不推究其理,以求合乎天理之正。 是书之刻,明资政堂为之,其版刻精良,纸墨俱佳,足见当时之重视。其书流传甚广,学者争相传诵,蔚为一时之盛。然其书卷帙浩繁,虽条理明晰,然亦不免繁琐之讥。然其博通物理,贯通天人之旨,实为明代学术之巨擘,学者不可不读。 《圣学格物通》者,若水一生心力之所萃,明代学术之瑰宝也。其书虽陈,其理犹新,读之者可以明物理,可以通圣学,可以修身齐家,可以治国平天下。学者诚能潜心研读,必能有所得焉。
〈传习录〉 三卷 〔明〕 王守仁 .明嘉靖二十九年王畿重刻本
《传习录》三卷,明儒王守仁所撰,乃阳明心学之精粹也。是书辑录阳明先生与门人弟子论学之语,阐发“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之旨,为后世研习心学者所宗。嘉靖二十九年,王畿重刻此书,使流传益广,学者得窥阳明心学之全貌。 阳明先生倡言“心即理”,谓天下万物之理皆具于一心,学之要在反求诸己,以发明本心之良知。其言“致良知”,乃谓人之本性本善,良知乃天命之性,学者当存养此良知,使之光明正大,则成圣成贤之道在是矣。又言“知行合一”,谓知与行本为一事,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不可分割,学者当于日用之间体认之。 《传习录》所载,皆阳明先生平日讲学之要,其言简易直截,深入浅出,俾学者易于领会。书中或论心性,或谈工夫,或辨义利,或析理欲,皆本于阳明心学之宗旨,而发前人之所未发。王畿重刻此书,亦意在弘扬师道,使阳明之学得以传之四方。 阳明之学,初标榜于南赣,继大行于江右,后广布于海内,影响深远。其学说虽或有异议者,然其为学之精神与至理,实不可没。《传习录》一书,乃阳明学之宝典,学者欲窥阳明心学之门径,不可不读是书。 王畿重刻《传习录》,可谓有功于师门,亦有益于后世。是书之重刊,使阳明之学得以永传,学者得有所凭依,实乃学术之幸事也。
〈潜夫论〉 十卷 〔东汉〕 王符 .清顺治五年冯舒家抄本
《潜夫论》十卷,东汉王符撰。符字节信,凉州安定人,生于汉末乱世,愤世疾俗,自号“潜夫”,隐居不仕,故以名书。是书乃其述志之作,凡十卷,三十五篇,论政、论史、论学、论事,皆切中时弊,文辞峻厉,旨趣深远。其论政也,抨击时政之失,揭露吏治之弊,主张选贤任能,重农抑商,以修内政为先务。论史也,直笔不讳,褒贬人物,以史为鉴,启迪后人。论学也,尊儒重道,倡明经义,务求其实,力辟虚妄。论事也,明辨是非,针砭时弊,直抒胸臆,无所讳饰。 清顺治五年,冯舒家抄是本。冯舒,字默庵,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学者,藏书家,与钱谦益、毛晋等交游,博学多才,尤精于校勘。是抄本乃冯氏据旧本誊录,字迹工整,纸墨精良,卷末有其手跋,述其抄录之由,称此书“议论精切,文辞古雅,足资治道”,可见其对此书之推崇。 《潜夫论》历千年而流传不衰,其价值久为世人所重。冯氏抄本虽非宋元旧椠,然以其抄写精审,且为冯舒手泽,亦属珍本,为研究《潜夫论》及汉末思想史之重要资料。今观是书,犹可想见王符当年之胸怀与冯舒抄录之苦心,诚可宝也。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