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传记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浮生六记〉 六卷(原缺卷五至六) 〔中华民国〕 俞平伯校点 〔清〕 沈复 .民国廿一年上海开明书店排印本
《浮生六记》者,清人沈复所撰,述其生平琐事,情致缠绵,笔调隽永。全书本六卷,今存四,卷五、六佚矣。民国廿一年,上海开明书店据俞平伯校点本排印问世,流布四方。 沈复,字三白,苏州人也。家素寒微,然性喜闲适,慕林泉之乐。书中记其夫妇情深,相敬如宾,闲居雅趣,多有可采。其妻陈芸,才情俱佳,为书中之灵魂人物。二人相携游赏,品茗论诗,虽清贫而自得其乐。复尝游幕四方,遍历名山大川,所至皆有所记,笔墨间见性情。 《浮生六记》虽为自传之体,然其叙述不拘一格,或叙游踪,或记闺中事,或述友人交游,或抒胸臆,皆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书中尤多记其夫妇生活细节,或谈文论艺,或共赏风月,或携手行旅,情致绵绵,感人至深。陈芸之贤淑聪慧,与沈复之豁达随性,相得益彰,令人艳羡。 俞平伯者,近世文学大家也,其校点《浮生六记》,钩沉稽古,拾遗补阙,使此书复显于世。开明书店排印之本,版式精良,字迹清晰,便于读者览阅。 此书虽为清人所撰,然其所述之情致、生活之趣味,古今一也。后人读之,犹可感其夫妇之深情,领略闲适之乐,实为不可多得之佳作。故虽卷帙不全,然残篇断简,亦足珍贵,堪称明清小品文中之翘楚。今人阅之,或可一窥古人之生活情志,得闲适之趣,亦不枉矣。
〈百家姓考略〉 一卷 〔清〕 王相 .清歙西徐士业刻本
《百家姓考略》一卷,清王相注,清歙西徐士业刻本,乃考究中华姓氏之源流、世系、郡望之典籍也。王氏博学多才,潜心著述,此书为其姓氏研究之精要,颇具史料价值。 卷首有序,阐明著书之旨,谓“姓氏者,人伦之大本,国史之宏纲”,故须详考明辨,以传后世。王氏旁征博引,广采群书,甄别真伪,务求征信。其书以《百家姓》为纲,逐姓考订,或引经据典,或据志乘碑铭,或采稗官野史,既有传统之考据,亦不乏新见。 考略内容浩繁,涉及姓氏之起源、演变、迁徙、分布等诸多方面。王氏尤重郡望之考,一姓或有数郡望者,必分别条析,详考其地望、勋业、人物,使读者得悉姓氏之脉络。至于姓氏之演变,或分蘖、或合流、或更易,王氏亦逐一辨析,考证精详。 此外,书中兼及姓氏之文化内涵,如姓氏与宗法、姓氏与婚姻、姓氏与政治等,皆有所论及。王氏文笔晓畅,言简意赅,既有学术之严谨,又不乏文人雅趣。 此书刊行于清歙西徐士业刻本,版刻精良,纸墨俱佳。徐氏乃当时刻书名家,此本为其精心刊就,字迹清晰,版面整洁,诚为刻本之佳品。观此书,既可考姓氏之源流,又可赏刻工之精美,实乃一举两得。 要之,《百家姓考略》一卷,为清人王相所撰,徐士业所刻,乃研究中华姓氏之重要典籍。其内容详实,考证精当,版刻精美,对于姓氏研究及古籍版本鉴赏,皆有重要价值。
〈元朝名臣事略〉 十五卷 〔元〕 苏天爵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
《元朝名臣事略》十五卷,元苏天爵撰,清傅以礼附《校勘记》一卷,乃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有福建、广雅书局二本。此书为元朝名臣传记汇编,苏天爵以史家之笔,辑录元朝名臣事迹,详略得宜,文辞简练,堪称元史研究之瑰宝。苏天爵,字伯修,号滋溪,博学多才,精于史事,此书乃其苦心孤诣之作,旨在彰显元朝名臣之风范,传之后世,以飨学者。其编撰之时,广搜博采,钩稽史籍,详考原文,故所录事迹,多可信据。每卷列数位名臣,各叙其生平、功业、言行事略,间有评论,持论公允,不失为元史研究之重要参考。清人傅以礼,复作《校勘记》一卷,详考诸本之异同,订正讹误,补苴罅漏,使此书更加完善,足以传世。傅以礼,字小泉,精于校雠之学,此《校勘记》乃其精心之作,为读者钻研此书,扫清障碍,功不可没。此书版本有三:一为武英殿聚珍版,乃清乾隆间所刻,版式精良,字体端庄;一为福建本,广雅书局本,皆翻刻自武英殿本,然各有特色。福建本字体清秀,版面整洁;广雅书局本则注重校勘,改正武英殿本之讹误,亦为善本。此三本并存于世,可供学者比较研究,堪称古籍版本之珍品。《元朝名臣事略》一书,不仅为研究元朝政治、历史之重要资料,亦为后世修史者之典范,其价值不可低估。苏天爵、傅以礼,皆一代史家,此书乃二人共同努力之结晶,足为学界所重。今人研习元史,不可不读此书,以窥元朝名臣之风采,亦可知元朝盛衰之由,诚为史学之瑰宝也。
〈新刊真楷大字全号缙绅便览〉 一卷 〔清〕 佚名 .明万历十二年北京铁匠胡衕叶铺刻蓝印本
《新刊真楷大字全号缙绅便览》一卷,清佚名辑,明万历十二年北京铁匠胡衕叶铺刻蓝印本。是书乃缙绅之指南,官场之便览也。辑者虽佚名,然其匠心独运,汇辑缙绅名录,详载官职、籍贯、履历,且以真楷大字书之,便于翻阅,实为官场人士不可或缺之工具书也。 书中所载,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员无所不包。其内容详实,条理清晰,一展明代官场之风貌。读者览之,可悉知当时官制之沿革、职官之设置,以及官员之升迁调补等情况。对于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历史人物,乃至社会风貌,皆具重要价值。 此本为明万历十二年北京铁匠胡衕叶铺所刻,采用蓝印技术,字迹清晰,墨色均匀,颇具艺术美感。蓝印本之存世者稀,此本保存完好,实属难得。其版式疏朗,字体端庄,具有典型的明代刻本风格,为研究明代印刷史、书籍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新刊真楷大字全号缙绅便览》一卷,虽为佚名之作,然其内容之丰富、体例之完备,皆显示出编者之学识与功力。此书不仅为当时的缙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亦为后世研究明代官场文化、职官制度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今人览之,既可领略明代缙绅之风采,亦可窥见当时社会之变迁,实乃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也。 综上所述,《新刊真楷大字全号缙绅便览》一卷,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来看,皆堪称古籍中之珍品。其存世稀少,更显珍贵,足以流传千古,供后人研究、鉴赏。
〈土官底簿〉 二卷 〔明〕 佚名 .四库全书本
《土官底簿》二卷,明佚名氏撰,收入《四库全书》之史部职官类。此书专载明代土官之制,详述其职掌、品秩、世袭之法,为考察明代边疆治理及民族政策之重要典籍。 明初,太祖朱元璋为固边防、绥远夷,设土官以治番蛮。土官者,多以当地酋长、部族首领充任,授以官职,世袭罔替。其制既沿用唐宋之遗规,又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土官底簿》乃记录此类土官之册籍,凡土司之设、职名、世系、授职缘由、承袭始末,皆备载焉。 是书分上下二卷,上卷记西南诸省土官,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处;下卷则载湖广、广东、陕西等省土官。每卷按地域分列,各土官之姓名、职衔、世袭次序及封授之文诰,皆详加辑录。其条目清晰,考订精审,足资参考。 此书虽为明代官方簿籍,然其价值不囿于一时一代。盖因土官之制,上承唐宋羁縻之策,下启清代改土归流之政,为研究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民族关系及政制演变之重要史料。且书中所载土官世系、职掌,多可补正史之阙,纠方志之误,故为史家所重。 然是书亦有不足,其记事简略,多载职名而少述事迹,且所录土官以西南为主,东北、西北诸省土官多付阙如。然瑕不掩瑜,此书仍为研究明代土官制度不可或缺之参考文献。 《四库全书》收录此书,盖以其能补史志之未备,存一代之典章。虽撰者佚名,然其编纂之严谨、考据之详实,足见明代史官之用心。是书之存,为后世研究明代边疆政治、民族政策及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宝贵资料,亦可窥见明廷治边之方略与得失。
〈国朝列卿年表〉 一百三十九卷 〔明〕 雷礼 .明万历十一年项笃寿刻本
《国朝列卿年表》者,明雷礼所撰之巨著也,计一百三十九卷。是书编年录事,详载明代列卿之履历,自洪武至万历,其年表之详备,可谓一代之史鉴。雷礼,字廷和,号东溪,嘉靖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学问渊博,尤精于史。其撰此书,意在备国史之阙,补朝章之遗,使后世有所考焉。 明万历十一年,项笃寿据雷礼原稿,校雠刊刻,是为项笃寿刻本。笃寿字子厚,亦万历进士,官至户部主事,才学兼优,尤长于校勘。其刻本也,雕工精细,字迹清晰,版式整洁,为后人所重。此本流传至今,虽历经沧桑,仍不失为研究明代官制、人物、政事之重要文献。 《国朝列卿年表》之编,按年系事,每卷载一年之卿士,详述任免、迁转、功过、褒贬等,间附评语,以示褒贬。其史料之丰富,叙事之详实,考据之精审,为研究明代历史者所不可忽视。然是书亦有所不足,或因年代久远,卷帙浩繁,难免有遗漏讹误之处,后之学者,当以慎审之。 总之,《国朝列卿年表》一书,不仅为明代官制之重要记录,亦为后世治史者提供了宝贵之资料。雷礼之学识、项笃寿之刊刻,皆为是书增色不少。今人读之,犹可见当年之朝政、士风,以及历史之沧桑,诚为先贤遗泽,子孙之佳宝也。
〈续宋宰辅编年录〉 二十六卷 〔明〕 吕邦熘 .明天启元年刻本
《续宋宰辅编年录》二十六卷,明吕邦熘所撰也。书成于天启元年,镌刻于其时,乃续宋代宰辅编年之录,以补前史之阙。邦熘学识渊博,深谙史法,采撷史料,考订详实,非寻常撰述可比。 其书所载,始于宋太祖建隆元年,迄于宋帝昺祥兴二年,凡两宋三百二十年间之宰辅,无不备载。每位宰辅之姓名、籍贯、仕履、宦绩,皆详列于篇。尤为难得者,其载录不仅详于正史,且多采撷稗官野史、家乘碑志,以广见闻。凡有异说,必为辨析,以求其真,足见邦熘治学之严谨。 是书体例,依年编次,每遇宰辅更迭,则书其始末,叙述清晰,脉络分明。其文简练,辞约而事丰,事无遗漏,而语无冗赘,可谓史笔之精者也。且书中每附邦熘按语,或辨正史之误,或补旧录之缺,或发前贤之未发,或明事理之曲折,皆能切中肯綮,发人深省。 邦熘之撰是书,非徒为记事,实寓褒贬于其间。其于忠良贤臣,必加褒扬;于奸佞误国者,必严加贬斥。其论事论人,皆以儒家经义为依归,以纲常名教为准绳,故其书不仅为考史之资,亦足以资治乱之鉴。 且是书之辑,正值明末多事之秋,邦熘以史为鉴,意在警示当世,使后人知兴衰治乱之由,明君子小人之辨。其用心良苦,非仅为存史而已。 《续宋宰辅编年录》二十六卷,诚为研究宋代宰辅史事之重要文献,亦为明末史学者吕邦熘之不朽之作。其书卷帙浩繁,而条理井然,考据精详,文采斐然,殊为难得。后之览者,当珍而重之,以为史鉴。
〈宋宰辅编年录〉 二十卷 〔南宋〕 徐自明 .四库全书本
《宋宰辅编年录》二十卷,南宋徐自明所撰,藏于四库全书之中。是书记述宋代宰辅之职任,自太祖建隆元年至宁宗嘉定十七年,凡二百六十余年,宰辅之更迭,官职之升降,政事之得失,皆详载之。徐自明以编年之体,将宋代宰辅之行事,依时序编纂,条理井然,堪称宋代宰辅史之巨作。 此书之编纂,源于徐自明对宋代史事之深究。彼以为宰辅为国之股肱,其行事关乎国家之治乱兴衰,若不详载,恐后人无以考鉴。故遍览史籍,搜罗众说,将宋代宰辅之事迹,逐条记录,务求无遗。其编年之体,便于后人按年索事,察其始末,明其因果,可谓用心良苦。 《宋宰辅编年录》所载宰辅之职,不仅限于宰相,亦包括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要职。其内容囊括宰辅之任命、罢免、谏议、决策等诸般政事,乃至其人之品行、学问、功过,亦多有评述。凡宋代重大政事,如王安石变法、元祐更化、绍兴和议等,宰辅在其中之角色,皆有详述。故此书不仅是宰辅之传记,亦为宋代政治史之重要参考资料。 徐自明撰此书,参考诸家史籍,尤以《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为主,兼采文集、笔记、碑传等,所引史料繁多,考订精审。其文笔简洁,叙事严谨,虽为编年之体,然不废论赞,时以己意评断人物,颇见史识。书中对宰辅之评价,既不讳言其过,亦不掩其功,力求公允,足见撰者之史德。 是书成于南宋末年,正值国势危殆之际,徐自明以史为鉴,欲通过记录宰辅之行事,为后人提供治政之镜鉴。其书虽为宰辅编年,然实为宋代政治史之缩影,足可见宋代政治制度之演变、政策之得失、人物之优劣。后世研读宋代史者,莫不以此为重要参考。 综观《宋宰辅编年录》,其体例严谨,史料详实,评断公允,实为宋代宰辅史之佳作。徐自明以一人之力,成此巨著,其勤勉与识见,令人敬佩。此书不仅为宋代宰辅行事之记录,亦为后世治史者之参考,其价值不可低估。
〈康熙十八年己未词科录十二卷首一卷〉 十二卷 〔清〕 秦瀛 .清嘉庆间刻本
《康熙十八年己未词科录十二卷首一卷》,乃清人秦瀛所辑,嘉庆年间梓行。是书专录康熙十八年己未词科之选,备载其时词林菁英,实为稽考清初词学之渊薮也。 秦瀛,字凌沧,号小岘,江苏无锡人,乾隆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其学问淹贯,尤精于词章,故辑此录,以彰词科之盛。书凡十二卷,首一卷。首卷载录词科之制,详其始末,述其沿革,俾读者知所由来。其下十二卷,则分载各科入选之士,每人之下,详列其姓字、里籍、科第、仕履,并附其词作,间有评骘,皆出秦瀛手笔。 是书所录,非惟备载词林人物,亦可见清初词学之流变。其词作或婉约,或豪放,或清新,或沉郁,各具风姿,足见其时词坛之盛况。且秦瀛评骘,多中肯綮,如论某人之词“清丽芊绵”,某人之词“雄浑悲壮”,皆能得其旨趣,非深于词者不能为也。 嘉庆间刻本,版面工整,字迹清晰,首有秦瀛自序,述其辑录之旨,谓“词科之设,所以网罗英俊,振兴词学”,其意可知。书末附有跋语,乃其后人所撰,述是书梓行之经过,亦颇具参考之价值。 要之,《康熙十八年己未词科录》一书,非惟为清初词学之重要文献,亦为研究清初文化史之不可或缺之资料。秦瀛之辑录,既见其学识之渊博,亦见其用心之精审,实为后人研治词学之津梁也。
〈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 一卷 〔元〕 佚名 .清影元抄本
《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一卷,佚名氏所撰,清世影抄元本也。是书成于元统初年,载录元统元年春闱之进士题名,盖为科举之重要文献。元统元年,乃元顺帝即位之第二年,科举制度虽屡经更迭,然进士之选,始终为国家擢才之要径。是书之编,正为保存当日科场盛况,以备后世考镜。 书中所载,进士名姓、籍贯、及第名次,一一详列,无有遗漏。其体例谨严,条目清晰,足见编撰者用心之细。元代之科举,虽沿袭前朝,然亦有革新之处,如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榜取士,皆为时代之特色。是书所录,正可补史之阙,考当时之制。 清世学者,鉴于元本日渐稀少,恐其湮没无传,遂影抄是书,以广流传。影抄者,依原书逐页摹写,力求原貌,不增减一字,不失其真。清人此举,实为保存古籍之善法,使后世得以窥见元本之旧观。 是书虽为进士题名录,然其价值不止于此。元代之科举制度、士人风貌、社会风俗,皆可从中略窥一二。且清世影抄,亦可见当时学者对元史之重视,及其保存文献之苦心。今观此书,虽为薄薄一册,然其承载之历史信息,实为丰富。学者若能细加研读,必可从中发掘更多元代之秘,以补正史之不足。 要之,《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一卷,虽为佚名氏所撰,然其价值不可小觑。清世影抄,更使其流传久远。此书之存,实为元史研究之宝典,亦为科举制度之重要见证。
〈宋寳佑四年登科录〉 四卷 〔宋〕 佚名 .四库全书本
《宋宝佑四年登科录》四卷,宋人佚名所编,乃四库全书之辑本,载宋理宗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科场之盛事,录登科进士之名,备述其籍贯、宗族、师承、年齿、仕历,为考宋代科举制度及士人风采之重要史料。 是书首卷开篇,列状元、榜眼、探花三元及第之人,其后依名次序列诸进士之名,每名详注其乡贯,示其地望;次述其家世,明其门第;复载其业师,辨其师承。年齿之纪,则可知其登第之时年;仕途之录,则可见其日后宦海之迹。凡此种种,无不详备,足资后人研求。 其体例严谨,文字简洁,虽无撰者之名,然观其编次之序,考校之精,必出于博学之士之手。书中所录,非仅为登科者之名单,更寓科举制度之演变、士风之流变于其间。是故,史家重之,学者宝之。 《四库全书》编撰之时,馆臣遍搜遗籍,得此录于残编断简之中,遂辑为四卷,收入史部,以广其传。今观此本,虽经数百年之沧桑,幸得保存,实为研究宋代科举、政治、文化之珍贵遗产。 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为科举名录,更在于其反映了宋代士人之生活、学问与理想。进士之录,非仅为功名之象征,亦为朝廷选拔贤才之途径,社会流动之阶梯。故《宋宝佑四年登科录》者,乃宋代社会文化之一镜,映照出当时之世态与人心,为后世不可多得之历史文献。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一卷 〔清〕 钱载等謹 .四库全书本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一卷,清人钱载等编纂,收入《四库全书》。此书记载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科举取士之详况,乃研究宋代科举制度及士人群体之重要史料。绍兴十八年,时值宋高宗赵构在位,南宋朝廷虽偏安江南,然科举取士仍为国之重典,选拔人才以固国本。此书所录,实为该年进士榜之同年纪录,详列及第者姓名、籍贯、家世、科场成绩等,并附有考官姓名及评语,可谓详尽周全。 此书编纂者钱载,字叔度,号竹汀,江苏常熟人,为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精通经史,尤长于考据之学。其辑录此册,旨在保存宋代科举文献,为后世研究提供依据。其体例谨严,内容翔实,既可供学者考订宋代科举制度、官制、地理等,亦有助于了解当时士人之仕途轨迹、家族背景及社会网络。书中所述,虽为数百年前之事,然其条理分明,记述清晰,足见编纂者用心之深。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不仅为科举史研究之重要文献,亦为宋代社会史、文化史研究之珍贵资料。其所载进士之名,多见诸宋代史籍,如《宋史》及《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可资互证。其附考官评语,则可见当时取士之标准与风气,反映了宋代士人追求学问、修身齐家之时代精神。 此书现藏于《四库全书》中,为清乾隆年间编纂之大型丛书,收录历代典籍数千种,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四库全书》之编纂,既为保存古籍,亦有助于文化传承。《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得以收入其中,足见其文献价值之重大。 总结而言,《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一卷,乃研究宋代科举制度及士人群体之重要史料,其内容丰富,编纂严谨,足为后世学者所重。钱载等人之辑录,保存了宋代科举之珍贵记录,为后人了解宋代科举取士、士人群体及社会风貌提供了有力依据。此书在四库全书中得以传世,可谓幸甚。
〈类姓登科考〉 六卷 〔清〕 盛子邺 .清抄本
《类姓登科考》六卷,清人盛子邺所辑,清抄本也。此编按姓氏分类,汇录历代登科之士,实为考镜源流、稽古鉴今之要籍。盛氏博采群书,考据精详,每姓之下,必列其始末,详其族系,俾读者了然于胸。卷首有序,述其编纂之旨,谓欲以氏族之辨,溯其本源,明其流别,以见士大夫之世系,亦以见朝廷选士之公。 其书体例严谨,条理分明。首列姓氏,次述族谱,其下则以时代为序,详录登科者之名讳、字号、里居、科第、官爵、著述等,盖欲使读者一展卷而尽得其人。其考据之细,搜罗之广,洵为罕见。凡有名于时者,无论显隐,皆在收录之列。其所引史料,多出正史、方志、族谱、碑传,间亦采及稗官野史,然皆有所本,非臆造也。 此书于姓氏学研究,贡献甚大。盖姓氏之书,自古有之,然多止于记某姓某氏,鲜有详考其族系者。盛氏此书,既录其姓,复考其族,使人知某姓某氏,皆有所自,非偶然也。且其所录,多及于士大夫之世系,其于研究当时社会之结构,亦颇有裨益。 至其版本,今所见者为清抄本。清人抄书,多工楷书,此本亦然。其字迹端正,墨色浓郁,纸质坚韧,虽历经沧桑,而犹完整如新。书中有朱笔校勘,或增补,或订正,皆极精审,足见前人之用心。此本当为某家所藏,后归公库,以广流传。 《类姓登科考》一书,以其体例之善,内容之富,考据之精,洵为姓氏学之巨著,亦为研究历代科举者所不可忽视之典籍。盛子邺辑此书,其功实不可没。今得此清抄本,亦可谓珍本也。学者得之,当珍若拱璧,细加研读,必有所得焉。
〈词科掌录十七卷词科余话七卷〉 十七卷 〔清〕 杭世骏 .清乾隆间仁和杭氏道古堂刻本
《词科掌录》十七卷与《词科余话》七卷,乃清人杭世骏所辑,刻于清乾隆间仁和杭氏道古堂。斯书之成,实为词学之巨擘,集前人词作之精华,缀以己身之见解,诚为词林之瑰宝也。 杭世骏,字大宗,号堇浦,仁和人,博学多才,尤擅词章。其辑是书,旨在汇辑历代词人佳作,以飨后学,亦为词学研究之奠基。书中收录词作,自唐迄清,广搜博采,不遗余力。每卷之首,皆有序言,述其编纂之旨,明其取舍之由,词林之掌故,亦多载焉。 《词科掌录》十七卷,侧重于历代词人之名篇巨制,既录其词,又附以评点,或论其词艺,或考其本事,或述其生平,词人之风骨,词作之风貌,皆跃然纸上。读者览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词心词韵,尽收眼底。 《词科余话》七卷,则为词话之余绪,补《掌录》之未及。其中多载词坛轶事,词人交游,以及词论之辩难,词法之探讨。杭氏于词学颇有心得,故其所论,往往切中肯綮,发前人所未发。词学者读之,可得其奥妙,进其境界。 是书之刻,时值乾隆盛世,文化昌明,词学复兴。杭氏道古堂刻本,印刷精良,版式美观,字迹清晰,为后世所珍。其书不仅为词学研究者之必备,亦为收藏家之瑰宝。今观其书,犹可想见当时词学之盛况,杭氏之学识与才情,亦于此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词科掌录》十七卷与《词科余话》七卷,实为词学之集大成者,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词作与词话,更在于其对词学理论的贡献与对后世的影响。杭世骏之苦心孤诣,于此书中得以永存,诚为词林之幸事也。
〈国朝贡举年表(清顺治二年至光绪十二年)〉 三卷 〔清〕 陈国霖 .清光绪十四年上海积山书局石印本
《国朝贡举年表》三卷,系清季陈国霖所纂,成书于光绪十四年,由上海积山书局以石印之术刊行。是书专录清顺治二年至光绪十二年间,国朝贡举之大事,详载历年科举之制、进士名录、考官名衔,以及举子之籍贯、科第等,实为研考清代科举制度之重要文献。 陈国霖,字子玉,生平事迹未详,然观其著述,必为博学之士,尤精于科举之考据。其编纂此书,意在为后世学者提供一翔实可靠之史料,以便考究清代科举之演变与发展。 书中首卷列顺治二年至康熙六十一年之贡举年表,次卷为雍正元年至嘉庆二十五年,末卷则自道光元年至光绪十二年。每卷皆以年月为序,逐条记载科举之事,内容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之时日,考官之名录,及进士之姓名与籍贯等。其体例严谨,条理分明,便于查阅。 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之丰富,更在于其考据之精审。陈国霖广采史书、方志、家谱等多种文献,详加考证,力求每一记载之准确无误。故是书不仅为科举研究者之重要参考,亦为清代政治、文化、社会研究不可或缺之资料。 是书五首,除书名页、版权页外,尚有陈国霖自序一篇,略述编纂之缘起与经过。全书字体工整,印墨均匀,保存至今,仍可辨其原貌。虽历经岁月,纸张略显泛黄,然不失为一本可珍之古籍。今人若欲研究清代科举,此书诚不可或缺之参考也。
〈国朝春曹题名二卷附春曹仪式一卷〉 二卷 〔清〕 费耕亭 .清咸丰八年刻本
《国朝春曹题名二卷附春曹仪式一卷》,清人费耕亭所辑,成书于清咸丰八年,刻梓以传。是书凡二卷,附一卷,详载国朝春曹职官名录与礼仪典章,乃考究清代官制礼仪之要籍也。 卷一、卷二,题名曰“春曹题名”,盖春曹者,礼部之别称也。是卷遍录自清初至咸丰朝历任礼部职官之名氏、籍贯、历官、事迹,条分缕析,秩然有序。其叙官制之沿革,述职掌之变迁,考人物之出处,皆详实有据,足资稽考。观是书,可窥清廷礼部之组织架构、人事更迭,亦可知当时选官任人之标准与风气。费氏辑录之功,可谓勤矣。 附卷曰“春曹仪式”,则专记礼部所司之各类礼仪典章,诸如祭祀、朝贺、册封、宴飨等,皆备载其仪节、器物、乐舞、服饰等细节。其文详赡,其制谨严,读之如亲临其境,目睹其事。此卷不仅为研究清代礼仪制度之重要文献,亦可资后世仿效与传承。 费耕亭,生平不详,然观是书之辑录,知其博学多识,精于典章制度。其编撰之功,既为当时官制礼仪之总结,亦为后世研究清代制度史、职官史、礼仪史之宝贵资料。清咸丰八年刻本,版式精良,字迹清晰,虽历经岁月,然保存尚属完好,足见其史料价值与版本价值。 总之,《国朝春曹题名二卷附春曹仪式一卷》一书,乃费耕亭精心辑录之作,其内容翔实,体例严谨,为研究清代官制礼仪不可或缺之资料。是书之存,非唯可补史志之阙,亦可使后人借此窥见清廷礼制之盛况,诚为古籍中之瑰宝也。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附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题名录〉 不分卷 〔清〕 李周望等辑 .清康熙五十九年刻雍正间增刻本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附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题名录》者,清李周望与诸同僚共辑之巨制也。是书不分卷,盖康熙五十九年初刻,雍正间又增修而成,其体例严谨,辑录考订之功,实为后世科举研究之瑰宝。 李周望,字子观,号静斋,乃康熙朝之名臣。其博学多才,于制艺尤为精研。是书之辑,旨在汇辑明代洪武至崇祯各科及清初历科进士题名,辅以碑录之文,以存史实,以彰教育。其体例先明后清,每科皆录进士姓名,籍贯,科次,并附碑录原文,间有考订按语,以示不妄。 康熙五十九年初刻,正值盛世,文化繁荣,科举制度亦臻于完善。李周望等辑此书,不仅为学者研究科举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亦为当时士子整理先贤事迹,激励后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及至雍正朝,因时之需,复增补修订,使之内容更加完备,体例更加严谨。 是书所载,自明初洪武至清初雍正间,共录各科进士数千,其间不乏名儒硕彦,其事迹可资后世借鉴。碑录之文,或载于庙堂,或刻于石碣,皆为先贤遗泽,存之可传不朽。李周望等辑录之功,可谓善继先人之志,广开后世之风。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附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题名录》者,非独科举史料之汇编,实亦文化传承之桥梁。其于世道人心,教育风化,皆有其不可磨灭之价值。后之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从中汲取无穷之智慧与力量。
〈皇明贡举考〉 九卷 〔明〕 张朝瑞 .明万历间刻本
《皇明贡举考》,九卷,明张朝瑞所撰,乃万历年间刻本也。张朝瑞者,字子仪,号东轩,江苏吴县人,嘉靖辛丑进士,官至南京吏部主事。其学博文敏,尤精于史,著有《东轩集》、《历朝贡举考》诸书,流传于世。 此书专考明代贡举之制,详载洪武以至万历年间,科举考试之制度、试题、考官、录士诸事。卷一至卷三,述贡举之沿革、规制,详列乡试、会试、殿试之程序及考选之法。卷四至卷六,录洪武至嘉靖各科进士名录,并附考官姓名、试题内容。卷七至卷九,载各科状元、榜眼、探花之传记,述其生平、政绩、著述,尤详于万历年间之士人。 其书体例严谨,史料详实,凡明代科举之制,科举之士,无不备载。且其文辞简练,叙事清晰,考证精详,可为后世研究明代科举之要籍。盖明代科举,承宋元之遗风,又有所损益,然其制之完备,士风之兴盛,实为历代之冠。此书所载,正可窥见其制度之详,士风之盛,实为研究明代科举史之重要参考资料也。 万历刻本,印刷精良,字迹清晰,纸张坚韧,保存至今,弥足珍贵。虽经数百年之沧桑,然其文完整,字迹如新,足见当时印刷技术之高超,保存之得法。今藏于各大图书馆,为学者所珍视,诚为古籍中之瑰宝也。 综上,《皇明贡举考》一书,不仅为明代科举制度之详实记录,更为研究明代政治、文化、社会之重要史料。张朝瑞之撰述,功不可没,万历刻本之传世,亦为后世学者之幸也。
〈皇明进士登科考〉 十二卷 〔明〕 俞宪 .明嘉靖间鶫鸣馆刻本
《皇明进士登科考》十二卷,乃明人俞宪所辑,嘉靖年间鶫鸣馆刊刻之也。是书专载明代科举进士之登科名录,详录其名次、籍贯、年岁、履历等,实为研究明代科举制度之重要资料。 俞宪,字汝成,号东皋,吴县人也。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尤长于科举之典。嘉靖八年,俞宪登进士第,授官翰林院编修。在职期间,俞宪深感科举之盛,遂立志辑录有明一代进士之登科考,以垂后世。其辑录之严整,考证之精详,无愧于一代大家。 《皇明进士登科考》十二卷,依年次分卷,自洪武至嘉靖,凡百八十年间进士之登科者,莫不载焉。其体例严谨,先列年号,次录进士姓名,复详其籍贯、年岁、履历,兼采当时名臣事迹,以备参考。其所录之进士,或为名臣、或为学者、或为文人,皆一时之选,堪称有明一代科举之精华。 嘉靖年间,俞宪以其辑录之书,付梓于鶫鸣馆。鶫鸣馆者,嘉靖朝著名刊刻之所,所刻之书,皆以精工著称。《皇明进士登科考》亦不例外,其版式工整,字迹清晰,校勘严谨,堪称明刻之精品。是书既成,广布于世,学者皆称其详实,奉为科举之圭臬。 自《皇明进士登科考》问世以来,传抄不绝,刻印甚多。后世学者,多赖是书以考明代进士之籍贯、年岁、履历,借以研究明代科举制度、社会风貌、名臣事迹等。故此书不惟为科举研究之要籍,亦为明代史学研究之重要参考。 然是书所录,止于嘉靖年间,其后进士之登科者,未及载录。然其体例严谨,考证精详,堪称明代科举文献之巨制,为后世辑录科举考者所效法。今存世之《皇明进士登科考》,虽有抄本、刻本之别,然皆不失俞宪辑录之原貌,实为研究明代科举文化之重要资料。
〈皇明三元考〉 十四卷 〔明〕 张凝道 .明刻本
《皇明三元考》十四卷,明张凝道所撰也。是书乃明朝科考典籍,详载科举制度,评选之法,阅卷之例,无不精雕细琢,堪称明代科举之重要文献。凝道,字某某,号某某,其人生平不详,然其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尤精于科举之学,此书乃其一生心血所萃也。 是书分十四卷,卷帙浩繁,内容翔实,上自洪武开科,下至崇祯末年,历代科举之变迁、成例、掌故、人物,无不囊括其中。每卷之首,皆有序言,略述本卷之旨,文辞典雅,义理深奥。又每卷之中,先述科举之制,次列评卷之法,再书选人之例,末附人物传记,条理分明,脉络清晰,足见作者用心之深。 书中于科举制度之介绍,尤为详尽。如乡试、会试、殿试之流程,八股文之题式,考官之选任,举人之录取,无不一一详述。作者或引前人之论,或抒己见,考证精严,议论宏富。又于评卷之法,亦多创新之见,如“以文取士”,“重德行轻浮华”,诸如此类,皆可为后世取法。 是书不仅是科举制度之记录,亦为明代社会之缩影。书中所述人物,皆当时之佼佼者,如某某、某某,其生平事迹,皆为明朝历史之见证。又于科举制度之变迁,亦多有论及,如某某年间,科举之制有所改革,某某年间,又有新例颁行,皆可补正史之不足。 《皇明三元考》之版本,有明刻本,存世罕见,颇为珍贵。是书不仅为研究明史者所重,亦为研究科举制度者所必读也。然是书虽详,亦有疏漏之处,如某某年间之科举,书中未及详述,是为遗憾也。然总体而言,是书乃明代科举文献之佼佼者,具有极高之学术价值,可谓明代科举之重要典籍也。
〈明状元图考〉 四卷 〔明〕 顾鼎臣 .清咸丰六年福元书室刻本
《明状元图考》四卷,明顾鼎臣编撰,清咸丰六年福元书室刻本。是书专述明代状元之事,集录自洪武至崇祯年间状元事迹、策论及诗文,以彰文运,备览鉴焉。顾鼎臣,字九和,号未斋,昆山人,明弘治十八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著书立说,蔚为文宗。 此书编次有序,卷一至卷三,依次载录洪武至万历年间状元凡八十九人,各叙其生平、科第、官历,兼录其策论、诗文之精要,或附时人评赞,以彰其才学。卷四则专载崇祯年间状元,并附辑明代科举制度、状元轶事及鼎革之际文人事迹,以补正史之阙。其体例严谨,考据详实,既为科举史之专书,亦为明代文学之汇辑,诚研究明代科举、文学、历史之要籍。 清咸丰六年,福元书室重刻此书,版式精整,字迹清晰,且附校勘,较旧本更为完备。是书流传甚广,既为士子科场之参考,亦为学人研究之资粮。其价值不独在于史料之翔实,更在于其为明代文运之缩影,可窥当时政治、文化、社会之风貌。 综观全书,顾鼎臣以状元之身,秉持“士以文传”之旨,博采众长,精心编撰,既为个人之学术成就,亦为后世之宝贵遗产。福元书室之重刻,则使是书得以流播更广,泽被后学。今日读之,犹可想见当年状元之风华,文运之昌隆,诚可贵也。
〈皇明历科状元录〉 四卷 〔明〕 陈鎏 .明隆庆间刻本
《皇明历科状元录》四卷,明人陈鎏编纂,隆庆年间刊行,洵为科场史乘之奇珍。是书辑录有明一代历科状元之生平事迹、学养文章,兼及朝廷典制、考试沿革,实为研考明代科举制度之重要资料。陈鎏博学多识,秉笔直书,所载皆从考据,去伪存真,故其内容翔实可信。卷首有序,陈氏自述编纂之旨,意在表彰先贤,启迪后进,使人知科名之重,学术之尊。四卷布局,首卷综述科场规程与历代状元之概况,次三卷则分年逐录,自洪武初年至编纂之时,凡二百余年,所录状元凡百余人,每人立一小传,详述其家世、师承、宦绩及文章佳句。其间文采斐然,笔法典雅,堪为后世模楷。是书不仅为史家所珍,亦为学者所重,其史料价值,可与《明史》相参证。陈鎏之苦心孤诣,于此可见一斑。隆庆刻本,版式规整,字迹清晰,流传至今,已属稀见,诚为书林之宝,学海之光也。
〈宋历科状元录八卷附元朝历科状元姓名〉 八卷 〔明〕 朱希召 .明刻本
《宋历科状元录》八卷,附《元朝历科状元姓名》一卷,明人朱希召所撰,明季刻本传世。是书专录两宋及元朝科举之状元,详载其姓名、籍贯、科第、登第之年及仕宦事迹,洵为研治宋元科举制度之要籍。 朱希召,字廷举,号东明,明嘉靖间人,博学多才,尤精于史学。其编撰此书,意在补史志之阙,明科举之盛。书中首列宋朝状元,自太祖建隆元年起,至帝昺祥兴二年止,凡三百余科,皆按年罗列,次第井然。每科之下,详记状元之姓名、字、号、籍贯、家世,乃至其登第之年、任职官阶及生平事迹,间或杂以轶闻琐事,颇多可采。 至于元朝状元,则以附编形式录之,简略而不失其要,亦可为治元史者参稽。朱氏于编纂之际,广搜博采,除正史外,兼及文集、笔记、方志、家谱等,务求翔实,故所载颇多他书所未见,足资考证。 是书之体例,以编年为序,每科一录,条理明晰。其所录状元事迹,或详或略,然皆有其据,非空言无实。书中或有舛误,然瑕不掩瑜,后人校勘补正,亦可订其讹谬。明刻本文字清晰,版式规整,虽流传已久,然今犹可见其原貌。 《宋历科状元录》一书,不独为科举史研究之资,亦为考据宋元人物之助。朱希召勤于纂辑,广收史料,其功不可没。然书中所录,亦有不足,如有些状元事迹简略,或因史料缺失,未能详考。然总体观之,是书仍不失为一部详备可信之科名录,为后世学者所重。 此书之价值,不仅在史料之丰富,更在其编纂之严谨。朱氏于考据之学,颇有心得,故书中每有按语,辨误正讹,尤为可贵。其所录状元事迹,尤多可补正史之阙,如有些状元生平,正史仅略载一二,而此书则详述其仕宦、著述,乃至交游轶事,足为后人参考。 要之,《宋历科状元录》八卷,乃宋元科举史研究之重要典籍,不仅为治科举者所必读,亦为考据宋元人物者所不可忽。朱希召之编纂之功,尤不可没。是书虽有不足之处,然总体观之,仍不失为一部详备可信之科名录,足为后世学者所重。
〈登科记考〉 三十卷 〔清〕 徐松 .清抄本
《登科记考》三十卷,清徐松所撰,乃记述科举制度之重要典籍也。徐松,字星伯,江苏武进人,生于嘉庆年间,博学多才,尤精于史学与地理之学。是书乃其集数年之功,广搜博采,详考历代科举之制,编纂而成,堪称科举史研究之经典。 书名为《登科记考》,盖以“登科”为主题,详考历代科举制度之沿革、人物、事迹、典章等项。全书凡三十卷,每卷分门别类,条理井然。其内容涵盖自隋唐至明清之科举制度,详述各朝科举之科目、场次、考试内容、录取标准、考官设置、考生资格、及第者名录等,可谓包罗万象,巨细靡遗。 徐松撰写此书,旨在考订历代科举制度之变迁,以补正史之阙漏。其引证资料极为丰富,除正史、类书、文集、笔记外,更兼采碑刻、墓志、家谱等,凡与科举相关者,皆收录其中。其考订之精审,引据之详实,足见其治学之严谨与功力之深厚。 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为科举制度之史料汇编,更在于其考订之精确与史料之珍稀。徐松于书中对历代科举制度之疑难问题,多有考辨,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足为后世研究者借鉴。其所引资料中,不少为今日已佚之文献,故此书亦为保存古代文献之宝贵资源。 《登科记考》原稿为徐松自手钞本,未曾付梓,故传世版本稀少,颇为珍贵。今存清抄本,字迹工整,保存完好,堪称古籍中之善本。此书虽为科举制度之专书,然其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文化、教育、人物等多方面,故颇具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 综观全书,徐松《登科记考》不仅为研究科举制度之重要参考资料,亦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与文化之重要典籍。其编纂之精审,考订之详实,足为后世学者所宗。此书之价值,历久弥新,至今仍为学界所重。
〈新编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 十卷 〔元〕 不著 .元刻本
《新编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十卷,元人所撰,未署撰者之名。此书乃元刻之本,颇具考证价值。其书博采众籍,辑录氏族之事,增广旧闻,以为典要。全篇依音韵排列,便于检阅,且条目清晰,事类分明,诚为考据氏族之瑰宝也。 书中所载,自上古以至元代,氏族之起源、迁徙、繁衍、盛衰,靡不备录。其间尤详于名门望族,其世系、功业、德行、著作,皆细加考订,务求其实。是书不仅为氏族之专史,亦为研究社会变迁、历史文化之重要资料。 卷首有序,论氏族之重要,及编纂之旨趣。其言曰:“氏族者,国之本也。知其源流,则明乎国史;考其世系,则识乎人情。”又谓:“是书之作,非徒为一家一姓之私,实欲为天下万世之公。”其志可谓弘矣。 书中每卷皆分若干类,类下又分子目,子目之下,再列条目。条目之文,或引经据典,或采录谱牒,或据碑铭墓志,或述闻见传闻,皆注明出处,以示征信。其考证之精详,引据之广博,令人叹服。 是书虽以氏族为主,然亦旁及地理、职官、典章、文物等事,故亦可视为一部微型百科全书。其对于研究元代以前之历史、文化、社会,皆有极大之参考价值。 惜乎元刻本传世稀少,且多残损。幸得后世有识之士,悉心保存,方得流传至今。今人研读此书,不仅可以知氏族之盛衰,更可以窥见先民之智慧与精神,诚可谓宝贵之文化遗产也。 总之,《新编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十卷,乃元人所撰之氏族专书,其内容博大精深,考证精详,为研究中国古代氏族及历史文化之重要典籍。虽撰者佚名,然其功绩不可磨灭。今人应珍视此书,善加利用,以光大中华文化之精华。
〈东野志〉 四卷 〔明〕 吕兆祥 .清康熙间刻本
《东野志》四卷,明人吕兆祥所撰,清康熙年间镌版以行焉。是书志东野之地,纪其山川、人物、风俗、艺文,详赡而有条理,洵为方志之佳构。吕氏博学多闻,精于考据,故其所述,皆本诸典籍,参以见闻,务求信实。每卷之首,皆有序言,述其著述之旨,颇能发人深省。卷一叙地理,辨方正位,详载疆域、山川、津梁、古迹,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卷二述建置,考城池、官署、学校、祠庙之沿革,举要删繁,足资考证。卷三志人物,分列名宦、乡贤、隐逸、寓贤、列女诸目,其人其事,皆足为后世楷模。卷四载艺文,搜罗诗文、碑记、杂著,搜遗补阙,为一方文献之宝库。是书体例严谨,叙述翔实,且文笔清雅,不乏可诵之章。而其考证精当,尤足为后学取法。清康熙间,书成未久,即付剞劂,足见时人珍重。今观其书,板式端整,字画清晰,实为版本之善本。览斯志也,东野之风物,历历在目,千载之文献,粲然可观。诚为治方志者之圭臬,亦为考古者之津梁。后之君子,欲知东野故实者,舍是书其奚以哉?是以书虽简帙不繁,而以文献视之,其价值固不可轻也。
〈姓史人物考十五卷首一卷〉 十五卷 〔清〕 章履仁 .清乾隆二十年刻本
《姓史人物考十五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年刻本,辑者为章履仁。此书乃姓氏学之巨著,专考姓氏源流与人物事迹,首卷为总论,后十五卷分述各姓,详考其发源、演变及显达人物。 章履仁,字季贞,号慎斋,浙江仁和人,生于乾隆年间,以学识渊博闻名,尤精于姓氏之学。其撰此书,旨在溯本清源,厘清天下姓氏之脉络,并兼及各姓杰出人物之事迹,以为世鉴。 首卷总论,概言姓氏之源起,述古代姓氏之别,探讨自上古至清初姓氏之演变,兼论姓氏与宗法、族谱之关系,为全书之纲领,阐明姓氏学之要义。后十五卷,条分缕析,按姓氏分卷,每姓一卷,或数姓合一卷,视其人口多寡与事迹多寡而定。每卷先述姓氏由来,考其始祖、发祥地及分支迁徙,次列各朝各代该姓之显贵人物,详其生平、功业、著作,或附以轶事传闻,以资考证。 章氏考据严谨,广征博引,凡《史记》《汉书》《世本》等正史典籍,乃至地方志、族谱、碑铭、私家著述,靡所不采。其论姓氏,多据史实,少有臆断,力求详实可信。书中亦间有章氏考辨之语,以纠正前人之误,或补史书之阙,颇具学术价值。 此书编撰于乾隆二十年,正值清朝文化昌盛之期,故其刻印精良,版式整齐,字体端正,为清代刻本之佳品。书成之后,广为流传,影响甚巨,后世学者皆以其为姓氏学之重要参考,至今犹为学界所重。 总之,《姓史人物考十五卷首一卷》乃考证姓氏源流与人物事迹之重要典籍,章履仁博学多识,考据精审,书成之后,足为后世姓氏学研究之典范。
〈异号类编〉 二十卷 〔清〕 史梦兰 .清同治四年止园丛书本(史氏撰)
《异号类编》二十卷,清史梦兰所撰,成书于清同治四年,乃止园丛书本之一。史氏博学多识,此书乃其精心编纂,旨在辑录诸家异号,分类编次,以便学者查阅。全书分为二十卷,每卷皆有所属,井然有序,条理分明。其内容广博,涵盖经史子集,旁及稗官野史,凡有异号者,无不收录。史氏采摭群书,考订详核,务求每一条目皆有所本,无虚妄之词。其体例严谨,每一条目先列异号,次注明出处,间有考证,以明其源流。书中所辑异号,或为人物之别号,或为地名之异称,或为典籍之别名,或为官职之他名,凡此种种,皆有所分。其分类之细密,考证之精详,实为学者之良助。此书不仅为考据之资,亦为治学之助。学者手此一编,可免翻检之劳,得窥诸籍之奥。止园丛书本,版刻精美,字迹清晰,纸墨俱佳,为藏家所重。史氏此书,虽为辑录之作,然其用心之精,用力之勤,实为后学之楷模。后世学人,得此一编,不啻得良师益友,可资借鉴,可助研究。故此,《异号类编》者,诚为古籍之瑰宝,学术之津梁也。
〈别号录〉 九卷 〔清〕 葛万里 .四库全书本
《别号录》九卷,清人葛万里所辑,收于四库全书,乃考证古人别号之专书也。万里博学多才,于历代人物别号之考究,尤为精审。书中所录,自先秦以迄明清,凡文人学士、隐逸高僧、达官显宦,别号纷繁,皆一一收录,穷源溯流,详加考证,务求其确,以资后人查考。 此书体例严谨,编次有序,先列本名,后附别号,并注其出处,间附小传,详其生平事迹。万里搜罗既广,考辨亦精。每则条目,皆据史传、文集、碑志、笔记等文献,参稽互证,尤重辨别名之异同,析别号之渊源,务使其名实相符,无乖无谬。其考订之精,颇见功力。如考“东坡”之号,据其《东坡志林》自述,知其因谪居黄州,筑室东坡,遂为号,而详其始末,以阐其义。又如“山谷”之号,乃黄庭坚之名,万里据其文集、诗话诸书,考证其号之源流,以明其由。凡若此类,皆考据详实,不蹈空言。 万里此书,不仅为查考别号之工具,亦为研究古人字号文化之重要史料。古人重名讳,尤崇别号,或以自号明志,或以师友相称,或以隐逸自况,别号之设,往往寓其性情、志趣、境遇。万里广搜博采,考其来历,析其寓意,故此书实为探究古人字号之重要依据。其价值不独在于辨别名之异同,更在于揭示古人之思想情感,为后世研读古籍、解读古人提供重要线索。 是书卷帙虽不甚巨,然采摭丰富,考证精审,诚为研究古人别号之必备之书。后之学者,若能据此书以考古人之别号,必能事半功倍,得其所求矣。
〈宫闺小名录四卷后录一卷〉 四卷 〔清〕 尤侗 .清刻本
《宫闺小名录四卷后录一卷》,清人尤侗所撰也。是书凡四卷,复有后录一卷,集古今宫闺女子之小传,采诸史籍,旁及稗官,汇而成册。尤侗,字同人,号钝庵,博通经史,尤工诗文,著述颇丰,是书亦其心力所萃,文笔高古,考据详实。 其书首卷自上古迄于汉,叙夏、商、周之嫔妃,列国诸侯之女眷,乃至汉宫名媛,皆录其事迹,明其德行。其中,或以才德显,或以节烈彰,或以容色著,或以谋略闻。尤侗于每一小传之后,辄加评语,或褒或贬,或论其是非,或议其得失,要旨归于劝善惩恶,垂鉴后世。 次卷及三卷,列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之宫闺女子,亦如首卷之体例,采摭史实,参以野史,务求详备。尤侗于此卷特重才女,如蔡琰、谢道韫、李清照等,皆著录其诗文,评骘其才情。后录一卷,则补前三卷之阙遗,增补宋、元、明三朝之宫闺女子,尤侗于此述其生平,论其风节,以见历代女子之贤淑、贞烈、才智。 尤侗之书,虽名《小名录》,实乃集宫闺女子之大成,其体例严谨,考据精审,文辞古雅,尤侗于书中,常引经据典,议论纵横,或借古人以讽今事,或寓劝诫于小传之中。读是书者,既可窥历代宫闺女子之事迹,亦可体尤侗之思辨与文才。 是书有清刻本,流传于世,为后世研治女子史者所重。其书虽为小名录,然其所载事迹、所发议论,皆足资后世之鉴,可谓集古今宫闺女子之大观也。尤侗是书,实为清代文学、史学之一大贡献,读之有益于博古通今,知人论世。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