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书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禹贡说断〉 四卷 〔南宋〕 傅寅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禹贡说断》四卷,南宋傅寅所撰,乃述《尚书·禹贡》之精义,阐发地理、治水之理。其书承汉唐注疏之遗,又博采诸家之说,独树一帜,为南宋经学之翘楚。傅寅学识渊博,尤擅地理之学,此书集其毕生心血,详考九州山川、河流、物产、贡赋之制,辨析古今地名之异同,阐释大禹治水之方略,旨在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此书版本颇多,其中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最为珍贵。武英殿聚珍版乃清乾隆时所刻,以木活字印制,工艺精湛,字迹清晰,为清代官刻之典范。福建、广东两地亦曾重刻此书,然版本各有优劣。福建重刻本以版式规整、校勘精审著称;广东重刻本则字迹遒劲,颇具岭南风韵。三者虽皆为后世所重,然武英殿聚珍版因其官刻背景及工艺之精,尤受学者珍视。 《禹贡说断》不仅为地理学之要籍,亦为经学之瑰宝。其考据严谨,论述精当,于《禹贡》之研究多有创见。傅寅于书中融汇古今,贯通经史,于九州山川之布局、贡赋之分配、治水之方略皆详加剖析,兼及人文、经济、军事诸端,实为一部百科全书式之著作。后世学者研读《禹贡》,多赖此书以窥其奥义。 此书流传虽久远,然因时代变迁,版本散佚颇多。今存各本中,武英殿聚珍版因其工艺之精、保存之善,尤为珍贵。福建、广东重刻本亦各有千秋,为学界所重。三本并存,互为补充,为后世研治《禹贡》提供了丰富之资料。 总之,《禹贡说断》四卷不仅为南宋经学之代表,亦为后世地理学研究之重要参考。其版本之精良、内容之丰富,实为古籍中之翘楚,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与传承。
〈禹贡指南〉 四卷 〔宋〕 毛晃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浙江重刻、江西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禹贡指南》四卷,宋毛晃所撰,乃地理之专著,考《禹贡》山川、地理、物产、贡赋,详尽备至。此书本为武英殿聚珍版,以木活字印行,流传甚广。后因需者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相继重刻,以广其传。 毛晃,字景明,宋室南渡后之学者,博通经史,尤精地理。其书旨在疏解《禹贡》之文,考辨河道、山脉、州域,兼及物产、贡赋之制。书中每引证古今典籍,辨明《禹贡》所载之地名、水名、贡物,并与后世地理对照,务求详实。其考据严谨,辨误正讹,多有创见,实为研读《禹贡》之重要参考。 《禹贡》乃《尚书》之一篇,记述夏禹治水之事,兼述九州山川、物产及贡赋之制,乃古代地理学之肇始。然其文简古,后人难解,故毛晃撰此《指南》,以释其义。其书分四卷,卷一卷二考九州山川,卷三卷四辨物产贡赋。每一山川、每一物产,皆详考其源流,辨其正误,兼引历代注疏,参以己见,务使读者明其始末。 此书初刻于武英殿,为聚珍版本,以木活字印刷,刊刻精美,字迹清晰。后因需求甚多,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相继重刻,以广其传。每地重刻,皆依原本,不敢有误,故其版本虽多,内容一也。此书之重刻,亦见其学术价值之高,影响之广。 总之,《禹贡指南》四卷,乃毛晃精心之作,考据详实,辨误精当,为研读《禹贡》之重要参考。其版本虽多,然内容如一,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实为古代地理学之重要典籍。
〈尚书详解〉 五十卷 〔宋〕 陈经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尚书详解》五十卷,宋人陈经所撰,乃解《尚书》之巨著也。其书博采众说,精研义理,于《尚书》之微言大义,阐发尤详。古人云:“《尚书》者,上古之书,王政之典。”陈经解之,既溯其源,复探其流,使读者得窥圣贤之心,明王政之道。 其书初刊于宋,后经武英殿聚珍版重刻,版本精良,文字清晰。武英殿者,清廷刊书之所,聚珍版则以其木活字印刷之精湛著称于世。福建、广东二地,亦相继重刻,流传甚广。福建本以纸墨胜,广东本以校勘精,皆为后世所重。 陈经解《尚书》,不拘一家之言,兼采汉、宋之学,务求其是。其于《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各篇,皆详加注释,或训诂字义,或阐发经旨,或考证史实,或辨析异同。其文辞雅驯,义理深邃,读之令人豁然开朗。 《尚书》之为书,自古为难解。陈经解之,既以经解经,复以史证经,使《尚书》之义,昭然若揭。其于《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诸篇,尤为精详。如解“允执厥中”之言,则引《中庸》之说,以明圣人之道;解“九族既睦”之文,则考《周礼》之制,以显王者之政。其解《洪范》,则详言五行、五事、八政、五纪之义,使读者知天人之际,治国之要。 总之,《尚书详解》乃陈经毕生心血之作,其书不仅为解《尚书》之圭臬,亦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哲学之重要参考。其版本之精,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实为后世学者所推崇。读是书者,当细心研读,以明古圣贤之心,以知王政之道。
〈融堂书解〉 二十卷 〔宋〕 钱时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浙江重刻、江西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融堂书解》二十卷,乃宋儒钱时所著,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以木活字印行,复有浙江、江西、福建、广东诸地重刻。钱时,字子思,号融堂,南宋时之硕儒也,博通经史,尤邃于《尚书》。是书乃其精心结撰,旨在阐发《尚书》之微言大义,以裨益后学。 全书分二十卷,篇章井然,条理清晰。其注疏以汉唐旧注为基础,兼采宋儒新说,折衷至当,多所发明。钱时深明《尚书》之奥旨,善于钩玄提要,往往能于纷繁芜杂之中,撷取精要,使读者豁然开朗。其解说既重义理,亦不废考据,故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乾隆年间所刻,以木活字印刷,字体端庄秀丽,版式整齐划一,为世所珍。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复有重刻,盖因是书之价值,为时人所重,故屡次翻刻,以广其传。 考钱时之学,以《尚书》为本,兼采众长,不囿一家之说。其论《尚书》之体例、训诂、义理,皆能切中肯綮,发前人所未发。如其论《禹贡》,既重地理考释,亦重政治经济之分析;论《洪范》,则深究五行之义,阐发阴阳之理。凡此种种,皆可见其学识之博,见解之独到。 《融堂书解》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尚书》之诠解,更在于其蕴含之学术思想。钱时之学术思想,植根于宋代理学,然不拘泥于理学之藩篱,而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其论学重实践,强调经世致用,主张以经学为根本,以史学为辅助,以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目的。 总之,《融堂书解》乃研究《尚书》之重要典籍,其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不可磨灭。钱时以其渊博之学、独到之见,为后世学者开辟了《尚书》研究之新途径。是书之传世,不仅为治《尚书》者之利器,亦为研习宋学之津梁,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与借鉴。
〈尚书详解〉 二十六卷 〔宋〕 夏僎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尚书详解》二十六卷,乃武英殿聚珍版之一,以木活字印制,又有福建、广东两省重刻之版。此书为《尚书》注疏之重要典籍,荟萃诸家之说,详加诠释,探赜索隐,为研习《尚书》者不可多得之参考。 《尚书》者,五经之一,载上古圣王之政教言辞,为后世治国安邦之圭臬。然其文辞古奥,意蕴深远,非经注疏,难以窥其堂奥。《尚书详解》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既宗孔孟之旨,又采汉唐诸儒之说,更佐以宋元明儒之论,以求通达古今,贯通义理。其内容上自尧舜禹汤,下至文武周公,悉为剖析,举凡典谟训诰,无不详加疏解。 书凡二十六卷,首卷为总论,述《尚书》之源流、体例与要义;次卷至二十五卷,则依篇章次序逐一注解,于每篇之首,先述其大旨,次列其条目,后详其文义;末卷为附录,辑录历代学者之评说与考证。其体例严谨,层次分明,既便于初学,又可供学人深造。 木活字印制,乃当时书籍印刷之创新,字迹清晰,版式规整,便于传诵。福建、广东两省重刻,则使其流传更广,影响益深。此书不仅为经学之重要典籍,亦为印刷史之珍贵文献,足见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综上,《尚书详解》二十六卷,集众家之智慧,成一家之言说,为研读《尚书》之必备典籍。其版本之珍稀,注释之精详,皆彰显其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诚为古籍中之瑰宝。
〈龙冈山人古文尚书〉 四种二十三卷 〔清〕 洪良品 .清光绪十四年铅印本
《龙冈山人古文尚书》者,清季洪良品所撰也。是书凡四种,积二十三卷,光绪十四年铅印本问世,乃清季经学之瑰宝,古文尚书研究之杰作也。 洪良品,字子安,号龙冈山人,江苏武进人也。夙研经史,尤邃于《尚书》。尝慨古文尚书之奥邃难明,学者多昧其义,遂竭毕生精力,诠解注释,成此宏篇。其书博采众家之说,参以己见,务求贯通古今,阐发经义。每卷皆详加考订,字句必求其确,旨意必求其明,可谓集古文尚书研究之大成。 是书四种,依次为《尚书大义》、《尚书析疑》、《尚书章句》、《尚书集传》。首卷《尚书大义》,总论全书之旨,阐发义理,纲举目张,俾读者一目了然。《尚书析疑》则针对历朝历代对《尚书》之疑义,一一辨析,务去其惑。《尚书章句》则逐章逐句,详解其文,务求其意。《尚书集传》则荟萃众家之说,择善而从,务得其真。四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为古文尚书研究之宝典。 光绪十四年,此书以铅印本问世,字体工整,版式精美,足见雕版印刷技艺之精湛。洪氏自序云:“是书之作,非敢自以为是,亦非妄自菲薄,惟愿有裨于后学,庶几不负夙愿。”观其言,可知其用心之良苦,治学之严谨矣。 后世学者,若欲探究古文尚书之奥义,必先研读此书。其于古文尚书之研究,实有发轫之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功不可没也。故此书不仅是清季经学之代表作,亦为中国古文尚书研究之重要里程碑,值后学者珍藏研习,以求博古通今,融会贯通焉。
〈尚书集注音疏〉 十二卷 〔清〕 江声 .清乾隆五十八年江氏近市居刻篆文本
《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清江声所撰,并附《外编》一卷,《末》一卷,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刊行于江氏近市居,篆文精刻。此书乃江声潜心经学,集先儒之注,参校群籍,广征博引,成一家之言者也。江声博通经史,尤精《尚书》,以古文为宗,兼采今文之说,折衷于义理,疏解经义,多所发明。其书以篆文刊刻,古雅端庄,足见江声崇古尚朴之旨,且篆文之刻,亦为清代经学书籍之罕见者,殊为珍贵。 是书卷帙分明,首列《尚书》经文,次集众家之注,其注文精审,考据详备,凡古今异同之字,字音字义之辨,皆一一标明,疏解详尽。江声于经文疑义之处,多引经据典,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务求其是。其《外编》一卷,辑录《尚书》相关之文献,广搜博采,补正经注之不足;《末》一卷,则多载江声自注之文,或考订字义,或阐发义理,皆为其研究《尚书》之心得,尤见其学术之精深。 江声此书,成于乾嘉时期,正值清儒考据之学鼎盛之际,故其书亦多承乾嘉学派之遗风,重实证,尚考据,精于校勘。其篆文刻本,不仅为学术之典藏,亦为书法之瑰宝,实为清代经籍中之珍品。今观此书,虽历经岁月,然其篆文清晰,墨色如新,足见当年刻工之精湛,江氏近市居之用心。学术之传承,赖此经典;文化之瑰宝,得存于世。《尚书集注音疏》一书,既为经学之圭臬,亦为篆刻之杰作,诚可宝也。
〈会通馆校正音释书经〉 十卷 〔明〕 佚名 .明锡山华氏会通馆铜活字印本
《会通馆校正音释书经》十卷,明人佚名所撰,乃锡山华氏会通馆以铜活字印行之古籍也。此书为经学之典,专攻《书经》之音释,以正其音,释其义,俾学者得以明经义,通文理。其内容博采众说,考证精详,于字音字义之辨析,尤为精审,可谓《书经》音释之集大成者。 是书以铜活字印制,技术精湛,字体工整,版式清晰,乃明代印刷工艺之杰作。铜活字之运用,不仅提高了印刷之效率,亦使书籍之流传更为广泛,对文化之传播贡献良多。华氏会通馆,以印书闻名于世,其铜活字印本,尤为后世所珍视,此书亦其代表之作也。 书中十卷,分门别类,各有所长。首卷为总论,概述《书经》之要旨,次卷至末卷,逐篇逐章,详加音释。每篇之前,先列经文,次附音注,末加释义,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音注多采古音,释义多引古训,既承前人之余绪,复开后世之新径。 其校正之功,尤为显著。书中所引诸家之说,皆经仔细校勘,务求精当。凡有异同,必加考辨,以定去取。故其内容,既不失古书之原貌,又具今人所易解之理。读者展卷,既得古义之真谛,复省考据之繁劳,实为学《书经》者之有益助也。 《会通馆校正音释书经》十卷,虽为佚名之作,然其价值不可小觑。其音释之精,校正之严,印刷之工,皆足垂范后世,为研经者所不可不备之书也。阅是书者,若能细加研读,必能窥探经学之奥义,领略古人之智慧,诚为文化传承之瑰宝也。
〈五诰解〉 四卷 〔宋〕 杨简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五诰解》四卷,宋杨简所撰,存于《四库全书》本,乃乾隆皇帝亲笔御书。杨简,字敬仲,南宋学者,师从陆九渊,精于儒学,尤长于经义。其著作颇丰,《五诰解》乃其解经之代表作,专释《尚书》五诰之文,即《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五篇。该书既承先贤之旨,亦融己意,阐发经义,独有创见。 杨简解诰,首重义理,兼考训诂,于文意、史实皆详加辨析。其论《大诰》,申明周公辅成王之艰辛,圣人救世之苦心;解《康诰》,申明周公平乱安民之策,为政以德之旨;释《酒诰》,明酒戒之深意,警戒后人修身治国之道;阐《召诰》,述召公辅政之贤,明君臣相得之益;论《洛诰》,解周公定洛邑之事,见圣人安邦之远虑。全书条理清晰,义理通达,于经学之阐发多有独到之处。 此书本于南宋刊行,后经明、清诸代学人传抄、刊印,尤以《四库全书》本为善。是书于乾隆年间入藏四库,乾隆皇帝亲笔题写书名,足见其珍视。《四库全书》本《五诰解》,不仅为宋学之重要文献,亦为后世经学研究者所必读。其注疏详实,考证精严,既能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尚书》五诰,亦能为研经者提供诸多启发。此书实为宋代经学与《尚书》研究之重要典籍,存世价值甚高。
〈洪范图说〉 四卷 〔清〕 舒俊鲲 .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洪范图说》四卷,清舒俊鲲所撰,乾隆三十七年刻本。是书乃研求《书经·洪范》之论著,专为阐释《洪范》之奥义而为图说,条分缕析,精微周详。 《洪范》者,上古相传之治国大法也,载于《尚书》,传为箕子授周武王之论。其文辞简约,义理深邃,实为儒家经典中之纲领。然其辞义晦涩,古来学者虽多阐发,然皆难免于歧义纷纭。舒俊鲲此作,独辟蹊径,以图说为解,图解并重,颇能疏通文义,阐发微旨。 其书凡四卷,首卷总论《洪范》大义,剖析九畴关系,阐明“五行”、“五事”等诸目之精要。二卷、三卷则分述九畴各目,详加图解,辅以文字,于“五福”、“六极”等篇目尤多创见。末卷则综述全书,并附诸家评论,以为参证。其图说翔实,文辞洗练,虽为解经之作,然不失为学术之精品。 舒俊鲲,字子翼,号南溟,清乾隆间学者。其生平不甚详,然观此书,足见其学识渊博,尤精于《尚书》之学。其所撰《洪范图说》,于乾隆三十七年刊行,流传不广,然其所持见解,于后世《洪范》研究颇有启发之功。 此书之刻,正值乾隆盛世,文人学者纷起,著述如林。舒俊鲲之作,虽未如当时大家之广为人知,然其独辟蹊径,以图说解经,实为学术之创举。其书虽流传不广,然于《洪范》研究之贡献,实不可没。 今观此书,虽历数百载,然其图说精微,文辞高古,犹可窥见清代儒者解经之风采。其于《洪范》之阐发,虽非尽为定论,然其精思独见,实可为后学之津梁。今重刊此书,于古籍整理及学术研究,皆有裨益也。
〈洪范注补〉 五卷 〔清〕 潘士权 .清乾隆四年刻本
《洪范注补》五卷,清儒潘士权所撰,成书于乾隆四年,刊刻以传世。是书以《尚书·洪范》为本,旁征博引,补遗阙漏,阐幽发微,洵为经学之巨著也。 潘士权,字衡士,号东皋,江苏吴县人。幼承家学,博通经史,尤精《尚书》之学。其于《洪范》一篇,钻研日久,心得独深。以历代注疏多有不逮,遂发奋著书,补其所缺,正其所误。是书之成,积数年之功,殚精竭虑,几经删改,始克付梓。 《洪范注补》分五卷,首卷总论《洪范》大义,次卷逐句注释,三卷详考五行之说,四卷论九畴之义,末卷为附录,收录历代论《洪范》之文。其体例严谨,考据翔实,凡所引证,皆标明出处,不为虚语。 潘氏注《洪范》,以汉儒为主,兼采唐宋以来诸家之说,折衷至当。于五行、九畴之义,尤多新解,发前人所未发。如论五行之序,谓土居中,乃万物之本;论九畴之用,谓皇极居中,乃治国之要。其说虽未尽合古义,要亦一家之言,足资参考。 是书刊刻精良,字迹清晰,版式规整,洵为清代刻本之上乘。书前有自序一篇,述其著书之旨,书后有跋,记其刊刻之事。其序跋皆文采斐然,意旨深远,可补正文之未备。 《洪范注补》之刊行,于《尚书》学研究,贡献匪浅。其补遗阙漏之功,尤不可没。后之学者,研习《洪范》,多赖此书以明义理,考源流。故此书实为经学之津梁,后世之宝典也。
〈洪范说〉 一卷 〔清〕 李光地 .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
《洪范说》一卷,清李光地所撰,康熙四十七年刻本。此书乃光地研读《尚书·洪范》之心得,阐发其微言大义,考辨其源流,实为清初经学之重要著作。 光地,字晋卿,号厚庵,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其学博通经史,尤精于《易》《书》二经,著述宏富。《洪范说》乃其晚年之作,积数十年之功力,融会贯通,成此一卷。 《洪范》者,《尚书》之一篇,言天地之大法,治国之纲常,古人称为“洪范九畴”。光地以为,此篇乃上古圣王治国之精要,其义蕴深远,非浅学者所能窥测。故其书不惟释字义、校文本,更于书中微旨,发前人所未发。 书中首论《洪范》之来历,以为乃箕子所传,周武王访之,载于《尚书》,以垂万世。次论《洪范》九畴之序,光地以为九畴乃天地之常道,治国之大经,其叙次井然,不可错乱。再论五事、八政、三德、稽疑、庶征诸条,光地以为皆圣王修身治国之要,其义深远,非浅学者所能窥测。 光地此书,考据精详,义理明畅,不惟为《洪范》之解,更为治国之方。其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时天下已定,光地欲以此书为治国之鉴,故其书不仅为学术之作,更为经世之书。读者读此书,不惟知《洪范》之义,更知治国之道,其为益也,岂浅鲜哉! 此书刻本精美,字迹清晰,版式疏朗,实为清初刻本之佳品。今虽经数百载,仍可窥其原貌,学者得之,必当珍之如宝。李光地之《洪范说》,诚清初经学之瑰宝,治国安邦之良鉴也。
〈洪范正论〉 五卷 〔清〕 胡渭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洪范正论》,凡五卷,乃清儒胡渭所撰,乾隆年间恭呈御览,收入《四库全书》。此书博采众家之说,折衷群言,旨在阐发《尚书•洪范》之微言大义,正本清源,故名曰《正论》。 胡渭,字朏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康熙间举人,博通经史,尤精《尚书》。其著书立说,务求实事求是,不尚虚谈。是编之作,乃其晚年精心结撰,融会贯通,多有阐发。 卷一、卷二为《洪范》本文,逐字训诂,详加考辨。胡氏认为《洪范》乃箕子授武王之书,非孔子所作,批驳宋儒臆说,颇见卓识。卷三至卷五为《洪范传》,广征历代注疏,折衷众说,间下己意,多所发明。其于”五行”、”皇极”等义理,阐发尤精,多与宋儒立异,而实能发先儒所未发。 是书体例谨严,考证精详,于历代《洪范》学说多有辨正。其立论虽与时儒异,然皆出于深思熟虑,非苟求立异者可比。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发明古义,足资考证”,为清初《尚书》学之佳构。 卷末附《洪范图说》,亦胡氏所撰,以图解明《洪范》大义,图文并茂,便于初学。全书虽以考证为主,然亦兼义理,既有经学考据之长,又不失义理探索之旨。 《洪范正论》之成书,正值清初考据学兴起之时,胡渭以博洽之才,精审之思,为《洪范》研究开辟新途,于清初经学之发展,功不可没。是书虽为专论《洪范》之作,然其治学方法及学术观点,对清代经学影响深远,实为清代《尚书》学之要籍。
〈洪范明义〉 二卷 .明崇祯十六年漳州刻本
《洪范明义》者,明黄道周所撰也。凡二卷,附《初》一卷、《终》一卷,共四卷。崇祯十六年,漳州刻板以行于世。道周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季大儒,忠烈之士,其学贯儒、道、释,尤精于《易》理。《洪范明义》乃其阐发《尚书·洪范》之微义,融汇天人,抉发至理,洵为经学之巨制。 《洪范》者,《尚书》之篇,言天人相感,皇极之建,九畴之序,盖治世之大法,王者之宝典也。然其文辞古奥,义理深微,自汉以降,注疏纷纭,莫衷一是。黄道周覃思精研,援《易》以解《洪范》,以《洪范》之九畴,配《易》之九宫,阐皇极、五行、五事、八政、五纪、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极之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文雄辩,其理深邃,推演赜奥,发前人所未发,堪称经学之精华。 是书以皇极为本,以五行为体,以九畴为用,推天道以明人事,阐治道以济时艰。道周生当明季,国事日非,内忧外患,其著此书,实有救世之心,冀以《洪范》之理,匡扶社稷,拯民于水火。故其辞严义正,慷慨激昂,虽为经学之著,亦寓经世之志。 崇祯十六年,漳州刻本刊行,版刻精良,流传甚广。然明亡清兴,此书亦几经战火,幸得存世,今藏于各大图书馆,为后世学者所重。其书虽为明季之作,然其阐发《洪范》之微义,融贯天人,推演赜奥,实为经学之瑰宝,亦为后世治《洪范》者所必参。黄道周以忠烈殉国,其学其志,皆足为后世楷模,而《洪范明义》一书,亦为其不朽之著述也。
〈洪范浅解〉 十一卷 〔明〕 程宗舜 .明嘉靖间朱靖刻本
《洪范浅解》十一卷,明人程宗舜所撰,嘉靖间朱靖刻本也。是书依《尚书·洪范》为基,阐发义理,疏解文义,务求通达,故名“浅解”。其体例严谨,析理精微,虽名曰“浅”,实则深奥,诚为研习《洪范》之良助也。 程宗舜,字不详,号亦未传,然其学博识广,精于经术,尤长于《尚书》。是书之作,盖因《洪范》篇目深奥,古来注疏纷纭,学者多感难解,故程氏以浅显之言,疏通文义,使后学得以入门,进而深究其旨。其疏解之法,多引前贤之说,兼采众长,而又不泥于旧注,时有新见,发前人所未发。 卷首有序,略述撰书之意,以为《洪范》乃圣人治国之大法,其义理精微,非浅学可窥,然若不为之解,则后学将无由入门。故程氏不揣浅陋,勉力为之,务使文义昭然,义理通畅。其书虽为“浅解”,然亦不失深湛,读者可以浅入深,渐得圣人之奥旨。 朱靖之刻,工妙绝伦,字画端正,行款清晰,版式古朴,不失嘉靖刻本之特色。朱氏刻书,素以精审著称,是书亦不例外,其校勘之精,刻工之美,皆可为后世楷模。 总而论之,《洪范浅解》一书,疏解文义,阐发奥旨,虽名“浅解”,实具深意,为研习《洪范》之善本也。朱靖之刻,亦足称善,后世学者得此本而读之,可无憾矣。
〈洪范口义〉 二卷 〔北宋〕 胡瑗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洪范口义》二卷,北宋胡瑗撰。乾隆写本,藏于四库全书,为儒家经典《洪范》之注疏。胡瑗者,北宋大儒,字翼之,号安定先生,学问渊博,尤精经学,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其学重经世致用,开宋学之先河,影响甚巨。此书乃其讲授《洪范》之义,弟子辑录成编,旨在阐发《洪范》之大义,以明圣人之道。 《洪范》者,传为大禹所述,载于《尚书》,乃古代治国安邦之要典,言天地人伦、五行九畴之理,为儒家政治哲学之重要文献。胡瑗此作,既承汉唐经学之传统,又融会宋学之新义,以简洁明快之语言,诠释经文要旨。其解《洪范》,注重义理之发挥,尤重天人感应、五行生克之理,强调修己安民、治国平天下之道。 书中论“五行”,谓水、火、木、金、土,乃天地万物之本,相生相克,循环不息,为人事之准则。论“九畴”,言治理国家之九大纲领,曰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极,皆以天人相应为旨归。胡瑗于此多引经据典,博采众说,又结合时事,提出政教合一、德治为本之主张,以为王者当修身以正己,法天以行政,方能国泰民安。 其书虽简,然义理深湛,文辞雅训,为后世研习《洪范》之重要参考。胡瑗之解,既承先贤之精华,又启后世之新思,为宋学之滥觞,于中国经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此书虽仅二卷,然内容精要,见解独到,诚为研治《洪范》、探究儒家政治思想之宝贵资料。
〈禹贡古今义案〉 不分卷 〔清〕 佚名 .抄本
《禹贡古今义案》不分卷,清人所撰,佚名,抄本传世。是书专研《禹贡》之义,深究古今之变,堪称学术瑰宝。《禹贡》者,《尚书》之一篇,载大禹治水之功,布九州之制,为地理之鼻祖。此书以《禹贡》为本,广采众说,辨析古今,旨在阐明经义,考订史实。 是书首论《禹贡》之源流,叙其成书之由,考其作者之疑,辨其版本之异。次析《禹贡》之体例,分九州、导山、导水、五服四部,详其脉络,明其旨归。再论《禹贡》之地理,考山川之位置,辨河流之走向,证古今之变迁。终述《禹贡》之制度,论贡赋之制,析五服之等,考政区之设。 是书广引经史,博采众说,凡《尚书》、《周礼》、《史记》、《汉书》等典籍,无不征引。又兼采诸家之说,如郑玄、孔颖达、朱熹、顾炎武等,皆有援引,辨其是非,明其得失。是书考证精详,辨误纠谬,凡古今之说,无不考订,务求其是。是书议论宏富,见解独到,凡经义之疑,无不辨析,务得其解。 是书虽佚名,然其学术价值,不可轻估。其考订之精,议论之富,足为后学之津梁。是书抄本传世,虽非刻本,然其字迹工整,纸张精良,足见抄者之用心。是书研究《禹贡》,阐发经义,考订史实,足为学术之钜著。后之学人,若能研读是书,必能得益良多,对《禹贡》之研究,亦能更上层楼。
〈禹贡汇解〉 六卷 .清光绪二十八年刻本
《禹贡汇解》六卷,附《首》一卷,清洪兆云所撰,光绪二十八年刻本。是书以《禹贡》为经,汇诸家之说,详加疏通,为研究《禹贡》之重要学术著作。洪氏治学严谨,博采众长,融贯古今,于《禹贡》之地理、山川、职贡、物产、制度等,皆有精辟之论。 《禹贡》为《尚书》之一篇,乃古代地理之经典,然其文字古奥,义理深邃,后世学者解读多有歧异。洪兆云乃集前人之大成,参以己见,撰成《禹贡汇解》。其书首卷为《禹贡》原文,并附诸家注释之要义,次卷至六卷则按篇分述,逐句解析,引证翔实,考辨精详。 洪氏于《禹贡》山川地理之辨,尤为精审。其以《水经注》《汉书•地理志》等为据,详考山川之方位、水道之变迁,纠正前人之谬误,揭示《禹贡》之地理实况。于职贡物产之制,洪氏亦多所阐发,推究古代贡赋之制,揭示其与政治、经济之关系。 是书之编撰,既承前人之学,亦开后世之门。其引证之广博,考辨之精审,论述之详明,皆为后世学者所重。光绪二十八年之刻本,刻工精良,版式雅正,为清代古籍之佳本。此书之流传,不仅为研究《禹贡》者所必备,亦为探讨中国古代地理、历史、制度之重要参考。 洪兆云学识渊博,著述颇丰,《禹贡汇解》乃其代表作之一。其书虽为清人之作,然其学术价值不因时代而减,反愈显其宝贵。今日研读《禹贡汇解》,不仅可以领略洪氏之学术风采,亦可深入理解《禹贡》之精髓,窥见古代地理与制度之全貌。 总之,《禹贡汇解》为《禹贡》研究之重要学术著作,洪兆云以其渊博之学识、严谨之态度,撰成是书,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其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之丰富,更在于其学术之严谨与思辨之深刻,堪称清代《禹贡》研究之典范。
〈禹贡章句〉 四卷 .清咸丰九年刻本
《禹贡章句》四卷并《图说》一卷,清谭漥所撰,成书于咸丰九年。兹书乃述禹贡之旨,详陈山川之分布,水道之脉络,田赋之等差,物产之丰俭,与夫九州之界域,其中精微奥义,皆有条不紊,实为研习《禹贡》者之津梁。 谭漥,字不详,清季学者,博通经史,尤精地理之学。其撰《禹贡章句》,乃欲明禹治水之绩,阐发古圣王之心法。书中以章句解经,释其义理,辅以图说,使读者了然于目,心领神会。其图绘精细,山川河流,方位距离,靡不毕备,诚为后人研究古代地理之瑰宝。 《禹贡》者,本为《尚书》之一篇,叙述大禹治水后,划定九州之界,定其贡赋之事。谭氏此书,虽承前人之说,然不囿于古,多有新见。其于山川之考证,尤见功力,凡古名今地,皆一一详辨,使学者无惑。至其论田赋物产,亦能参酌历代之制,而求其通变,非但墨守旧章而已。 咸丰九年刻版,乃清代中叶之际,版刻精美,文字清晰,图绘尤为生动,为后世刻本之典范。今观是书,不仅可窥谭漥之学识,亦可睹清季雕版印刷之工艺,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禹贡章句》与《图说》并观,实为研读《禹贡》之必备典籍,对于理解古代地理、经济及版图变迁,均有不可替代之价值。谭漥此书,实有功于学林,其勤勉笃学之精神,亦足为后人之楷模。
〈禹贡古今注通释〉 六卷 〔清〕 侯桢 .清咸丰元年古抒秋馆刻本
《禹贡古今注通释》六卷,清侯桢所撰,咸丰元年古抒秋馆刻本。是书以《禹贡》为本,博采众说,参以己见,详加考释,欲明古今地理之变迁,辨山川水道之流势,实为研习《禹贡》之要籍。 侯桢,字君实,号东轩,清嘉庆、道光间学者。其学渊博,尤精经史,于地理、水利诸科皆有深研。《禹贡古今注通释》者,乃其倾力之作,盖欲贯通古今,疏解《禹贡》之疑难,以飨后世学者。 《禹贡》者,《尚书》中之一篇,传为夏禹治水之作,述九州山川、贡赋、物产之要,实为古代地理之瑰宝。然年代久远,山川易势,文辞古奥,后世学者多有不解之处,故历代注家蜂起,各抒己见,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侯桢此书,首卷为总论,明《禹贡》之宗旨,述其成书之由,辨后世诸家之得失。次卷至五卷,逐句注释《禹贡》之文,博引《水经注》《汉书·地理志》及诸家之说,参以当时地理,详考山川水道之古今变迁,辨其流势,明其方位。末卷则附录历代关于《禹贡》之重要论著,以便读者查阅。 书中尤重地理考证,以地图为据,详考山川之方位,水道之流势,辨正《禹贡》中所谓“九河”“九江”“九泽”等地理名称之实际位置,并详述历代治水之策,以明古今水利之变迁。 侯桢之注,言辞严谨,考证详实,兼采众家之长,又参以己见,多有创获。其考辨山川水道之流势,尤为精审,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如论“九河”之分布,辨“九江”之流向,皆能旁征博引,考证详实,实为研习《禹贡》之重要参考。 《禹贡古今注通释》一书,博采众说,精于考证,实为研究《禹贡》与古代地理之重要著作。读者借此书,可得《禹贡》之精义,明古今地理之变迁,识山川水道之流势,实为研习经史地理之益友。
〈禹贡今释〉 二卷 〔清〕 芮日松 .道光八年泾县潘氏求是斋刻本
《禹贡今释》二卷,清芮日松撰,道光八年泾县潘氏求是斋刻本,乃诠释《尚书·禹贡》之书也。其书以疏通古义、阐发新训为旨,故曰“今释”。芮氏博稽群经,参酌众说,折衷一是,发前人所未发,诚为研治《禹贡》者必读之要籍。 《禹贡》者,《尚书》之一篇,记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制田赋、定贡物、分山川、画疆界之事也。其文简古难明,历代注解者有之,然或失之穿凿,或流于臆断,鲜有能融贯古今、折衷至当者。芮氏《今释》,既不拘泥旧说,亦不妄出新解,凡所诠释,必参验经史,考订精详,以求合乎圣贤之本意。 其书卷一释九州山川,卷二释贡赋疆界,篇目分明,体例严谨。首列经文,次为解释,间附按语,或辨正旧说,或阐发新义,皆持论精审,论据确凿。其释山川,则详考其地理,辨其脉络;其释贡赋,则推究其制度,明其物产;其释疆界,则考其方位、察其形势。凡所考辨,皆以实事求是为主,既不虚美,亦不隐恶,务求还其本来面目。 其书虽名曰“今释”,然亦非尽弃古义,于古人之说,或取或舍,皆以理为断。于旧说之未安者,则辩之;于新说之可采者,则取之。凡所引证,皆注明出处,不掠人之美,亦不掩己之长。其治学之严谨,考据之精详,实非寻常著述可比。 芮氏《禹贡今释》者,诚为《禹贡》研究之名著,虽经岁月之流逝,然其价值不减反增,今之治《禹贡》者,尤当以之为楷模,奉之为圭臬。潘氏求是斋刻此书于道光八年,距今已百有余年,然其版刻精致,字迹明晰,实为古籍之珍品,为后人研读《禹贡》之大助也。
〈禹贡释诂〉 不分卷 〔清〕 孙乔年 .清道光五年孙同严校刻本
《禹贡释诂》不分卷,清孙乔年辑,道光五年孙同严校刻本。是书乃考释《禹贡》之专书,乔年以《禹贡》古奥难明,历代疏解虽众,然或失之繁琐,或失之简略,遂广搜博采,参验古今,成此一编,以释其诂。书虽不分卷,然条理井然,分章别段,皆以《禹贡》本文为纲,旁征博引,辨析精微。乔年之释诂,既重视文字训诂,又兼及地理沿革、水道变迁,力求还原《禹贡》之本义。其考据严谨,引证翔实,凡古今学者之说,无论异同,皆备录之,以待后学参详。孙同严校刻本,刻工精良,字体端正,行款疏朗,版心镌有“禹贡释诂”四字,卷首附有乔年自序,详述编纂之旨及成书之由。书末有同严跋语,述其校刻之始末,并赞乔年之学力深厚,是书“有功于经学,有裨于后学”。此书为研究《禹贡》之重要参考资料,对后世学者多有启发,实为清儒经学之佳作云。
〈禹贡图说〉 一卷 〔清〕 马俊良 .清乾隆五十四年端溪书院刻本
《禹贡图说》一卷,清马俊良所绘,乾隆五十四年刻于端溪书院。是书乃马氏精心之作,专述《禹贡》之图说,阐发地理之奥义,补前贤之未备,为后世学者治《禹贡》者所资鉴。 《禹贡》乃《尚书》之一篇,载大禹治理山川、划分九州之伟绩,为上古地理之经典。然其文简古,山川名称、地理形势多晦涩难明。马俊良有感于此,遂绘此图,附以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通晓九州之疆域、山川之脉络、物产之分布。 马氏绘图,工笔精细,方位准确,山川形胜,无不毕肖。解说则引经据典,考证详实,于古人旧说多有订正,兼采时人之新见,务求其是。是书虽为图说,然其地理考证之功,实不下于专著。读者可由此书窥见《禹贡》之精义,亦可藉此了解上古地理之概况。 乾隆年间,考据之学大兴,学者研治《禹贡》者甚众。马氏此书,应时而出,为时人所重。端溪书院为当时著刻书机构,所刻书籍皆精审可传。是书刻工精良,纸墨上乘,堪称善本。 此书于后世亦颇有影响,为治《禹贡》者所必备。今观此书,既可赏其绘图之精美,又可品其解说之精当,更可由此而思古之地理,探上古之奥秘,诚为一卷不可多得之古籍也。
〈禹贡注节读〉 一卷 〔清〕 马俊良 .抄本
《禹贡注节读》一卷,清马俊良撰,乃抄本之珍。此卷择要萃精,旨在解读《禹贡》之大义。《禹贡》者,上古地理经籍,述九州之疆域、山川、物产、贡赋,为后世地理考证、水土研究之源头也。马氏博览群经,精研地理,故能节录其要,注以己见,使之易于后世读者。该书所用《禹贡》,非孔安国传本,实则宋代《书经》之蔡沈传本。然马氏节读之注,删其繁冗,留其精华,解说简明扼要,几无空论陈言,独抒机杼,实为研究《禹贡》之简短而精到之作。抄本首有论九州山川图,后附《九州总论》、《导山论》等篇,与整部《尚书》比较,亦可窥见马氏见解之独到。此书对《禹贡》的研究不无裨益,可供后世学者参考。马俊良节读与注解之合,实乃古籍版本《禹贡》之精要,读之可感知其文如长江大河,涛涛然势不可挡。故今人多以此书为研究《禹贡》之参考。此抄本今存于贵州省图书馆,为湖湘儒贤文丛之一种,亦为清代地理学研究之重要参考文献也。惜夫,三百年间,社会变迁,此书抄本或因保存不善,已不甚完美。然其弥足珍贵之处,乃在于其为《禹贡》研究之一重要注本,且节读之精,注解之简,独领风骚。故此书不仅为研究《禹贡》者所重,亦可为研究清代地理学者所珍。
〈禹贡解〉 八卷 〔清〕 晏斯盛 .楚蒙山房集本(乾隆刻)
《禹贡解》八卷,清晏斯盛所撰,载于楚蒙山房集,乃乾隆年间刻本。斯盛,字景文,号楚蒙,湖北江陵人,康熙五十二年进士,官至湖北巡抚。其学博通经史,尤精于《禹贡》之学,《禹贡解》乃其潜心研习《尚书·禹贡篇》所得,为清代《禹贡》学研究之重要著作。 《禹贡》乃《尚书》之一篇,记述大禹治水、分九州、定贡赋之事,为古代地理、政治、经济之重要文献。然其文辞简奥,地理变迁,后世学者多所疑惑。晏斯盛以深厚之学养,广征博引,详加考证,作《禹贡解》八卷。其书以经文为纲,逐句诠释,疏通义理,辨析古今地名之异同,考订山川河流之方位,尤重实地考察,以今证古,务求确凿。 卷首有序,述其撰书之旨,谓“《禹贡》为治水之书,亦为治国之典”,旨归实用。卷中各州分述,详载山川、物产、贡赋,兼及风俗、政教,皆据经传,参以史籍,融会贯通。其考证精审,立论谨严,每有创见。如论“导山导水”之次第,辨“九河”之所在,皆发前人所未发。又引宋代以降诸家之说,择善而从,纠谬补阙,使其书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禹贡解》不仅为经学之要典,亦为地理学之巨著。其书刊行后,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乾隆年间楚蒙山房所刻,字迹工整,版式雅致,为清代版本之佳制。后世学者研习《禹贡》,多取资于此,视其为不可多得之参考。晏斯盛以其学识与考据之功,使《禹贡》之奥义得以昭明,其学术贡献,实不可没也。
〈禹贡汇览〉 四卷 .清乾隆间刻修补印本
《禹贡汇览》四卷,附《总论》一卷,清夏之芳撰,乾隆年间刻修补印本。是书乃《禹贡》之学集大成者,夏氏博采众家,荟萃精义,成此鸿篇。《禹贡》为我国最古之地理书,载于《尚书》,而《禹贡汇览》则集前贤之说,辨正阐发,尤为详备。 夏氏之学,根柢精深。其《汇览》卷一至卷三,以地理山川为主,分述九州之疆域、山川、物产,条分缕析,考证精详。其所引诸家之说,诸如班固、郦道元、顾祖禹等,皆广搜博采,务求其是。夏氏于每节之后,附以己见,或正前人之误,或补前说之阙,辨疑析难,见解独到。卷四则专论水道,考江河之源流,辨古今之变迁,尤重黄河、长江等大川之脉络,详述其治水之策,实为研究水利史之珍籍。 其《总论》一卷,则综论《禹贡》之大旨,兼论地理、水利、田赋诸端。夏氏以为《禹贡》非仅地理之书,实为治国安邦之重典。其论地理,力主山川形势乃邦国兴衰之本;论水利,则以为治水之道,关乎民生;论田赋,则强调均平赋税,乃安民之策。夏氏之论,融汇古今,贯通经史,实为《禹贡》学之集大成者。 此书刻于清乾隆间,其后复经修补印行,卷帙完好,字迹清晰,纸墨俱佳。其版本虽非初刻,然修补精审,内容完整,足资研读。近代以来,学者多推重此书,以其考证详密,立论精当,实为研究《禹贡》及古代地理、水利之重要参考。今观此书,犹可窥夏氏之学深厚,亦可见清代学术之昌明。但凡治经史、地理者,不可不读此书也。
〈禹贡方域考〉 一卷 〔清〕 汤奕瑞 .清雍正十二年刻本
《禹贡方域考》一卷,清汤奕瑞所撰,雍正十二年刻本。此书专研《禹贡》地理,博采群籍,详考方域,实为地理学之瑰宝。夫《禹贡》者,《尚书》之一篇,乃大禹治理水土,划分九州之实录,后世以之考地理焉。 汤氏之书,承前启后,发幽阐微,对《禹贡》所载山川、河流、疆域,逐一考辨,尤重方域变迁之迹。其论九州分界线清晰,山水之名实相符。每考一地,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求其真。如论冀州,言太行、恒山之界线;论兖州,辨济水、黄河之变迁。汤氏精于地理,擅长考证,每见古人疏漏之处,必加匡正,务求真相。 此书之作,实为清代考据学之典范。汤氏治学严谨,不易苟同,尝遍阅汉唐典籍,旁及稗官野史,所考之证,无懈可击。如其考《禹贡》中所载“导山导水”之文,尤为精湛,既述古人之见,又抒己意,条理分明,见解独到。读其书,如亲历其境,山川河流,栩栩如生。 是书刊刻于雍正十二年,版式古雅,字体工整,为清初刻本之佳品。其卷帙虽薄,然考证之详,实非后世泛泛之作可比。凡治《禹贡》者,必当以此为津梁,庶几不致谬误。惜其流传不广,近世知者甚少,然其学术价值,历久弥新。盖地理之学,关乎国计民生,非但资考据而已。汤氏《禹贡方域考》一书,实为研究中国古代地理之重要文献,学者不可不读也。
〈禹贡臆参〉 二卷 〔清〕 杨陆荣 .杨潭西先生遗书本(乾隆刻)
《禹贡臆参》二卷,清人杨陆荣所著,乃杨潭西先生遗书之一,乾隆年间刊刻。此书以诠释《尚书·禹贡》篇为主,参以己见,故名“臆参”。杨陆荣,字潭西,博学多才,尤精于经学,其著述颇丰,而《禹贡臆参》尤为世所重。 《禹贡》一篇,乃古人记述地理之经典,涉及山川、河流、土壤、物产等,为后世地理学之滥觞。然其文辞简古,义理深奥,后人解读多有歧义。杨陆荣此书,旨在阐发《禹贡》之微言大义,辨正前人谬误,参以己见,以求其真。 书中首卷,杨陆荣先列《禹贡》原文,逐句详释,引证群经,以明其义。其释文精当,考证严谨,多能发前人所未发。次卷则为杨陆荣之“臆参”,乃其对《禹贡》篇之独到见解。杨陆荣以为,《禹贡》虽为地理之书,然其背后实寓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含义,故其诠释不仅限于地理,更涉及历史、哲学等多方面。 杨陆荣之《禹贡臆参》,虽为个人之见,然其学识渊博,见解独到,故能自成一家之言。书中对《禹贡》篇之解析,多有创见,为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此外,杨陆荣之文笔流畅,论述清晰,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此书之版本,乃乾隆年间所刻,为杨潭西先生遗书之一。版式古朴,字迹清晰,颇具收藏价值。今人研究《禹贡》,仍可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思维。 总之,《禹贡臆参》二卷,乃清人杨陆荣诠释《禹贡》篇之力作,其见解独到,考证严谨,文笔流畅,为研究《禹贡》者不可多得之参考书。
〈禹贡谱〉 二卷 〔清〕 金询 〔清〕 王澍 .清康熙四十六年积书岩刻本
《禹贡谱》二卷,清王澍、金询共撰,康熙四十六年积书岩刻本。是书以《尚书·禹贡》为宗,考九州山川形势、贡赋物产,图以明之,谱以述之,务求阐发禹治水之遗意,补先贤之阙漏。 王澍,字若林,江苏金坛人,康熙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考据,著有《大学衍义补》等。金询,字方亭,浙江仁和人,康熙举人,善文辞,通地理,曾参与编修地方志。二人皆以淹贯典籍、精研地理著称,故能共成此谱。 书中首列九州之地,详考山川脉络、河流走向,以图明其方位;次述贡赋物产,细辨土性肥瘠、物产丰寡,以谱记其异同。其图谱之设,既补《禹贡》原文之简略,亦纠历代注疏之讹误,旨在使后世览者,得睹古人开疆划野之规模,识先王制贡定赋之典则。 此书考据精审,引证赅博,如论河源之变迁、江汉之分合,皆能旁征博引,折中众说;又如辨黑水之所在、三危之方位,亦能据理详核,发前人所未发。其辨物产,则依《本草》《尔雅》诸书,考其性质,述其功用,俾后世知土宜而兴地利。 书成于康熙盛世,正值朝廷纂修《大清一统志》,故其考地理、述物产,尤能为国史之补充,资地方之考证。积书岩刻版精良,校勘严谨,流传至后世,足为《禹贡》学之要籍,治地理者之津梁。 总之,是书以图谱释《禹贡》,以考据明地理,以详核辨物产,可谓集前人之大成,启后学之新径。治经史者读之,可得上古之遗意;考地理者览之,能明山川之形势;论物产者观之,可知土宜之利便。洵为《禹贡》学者不可不读之佳作也。
〈禹贡正义〉 三卷 .清乾隆十一年刻本
《禹贡正义》三卷,首一卷,清曹尔成所撰,乾隆十一年刻本也。此书乃考辨《禹贡》之精义,阐发其微言大义,以正古今之误解,故名曰“正义”。曹氏博通经史,穷究典籍,尤精于地理之学,故于此书,考证详实,议论精当,可谓集前人研究之大成,而又有独得之见。 《禹贡》者,《尚书》之一篇,记大禹治水之功,兼言九州山川、物产、贡赋之制。然其文简古,义理深奥,后世学者多有所疑,历代注解亦不乏歧义。曹氏有感于此,遂撰此书,旨在辨明《禹贡》之真义,纠正前人之误说。 书之首卷,总论《禹贡》之旨,考其作者,辨其成书之时,并论其与《尚书》之关系。曹氏以为,《禹贡》虽为大禹所作,然经后人整理润色,成书于周代,非纯然夏代之书也。又谓《禹贡》非仅为地理之书,实为治国安邦之要典,其言山川、物产、贡赋,皆寓治道于其中。 中、下二卷,则分论九州之山川、河流、物产、贡赋,详考其地理、名物,辨其古今之异同。曹氏广引历代地理志书,参以实地考察,对《禹贡》所载之山川、河流,一一考其源流,辨其方位,力求精确无误。于物产、贡赋,亦详加考辨,论其种类、产地、用途,并探讨其与当时社会经济之关系。 曹氏之书,考证精详,议论确当,虽偶有疏漏,然瑕不掩瑜,实为《禹贡》研究之重要著作。其书刊行于乾隆年间,正值清代考据学盛行之时,曹氏此书,亦可谓考据学之重要成果。后世学者研究《禹贡》,多以此书为参考,其影响深远,不可忽视。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