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资料目录
共4660种,1,334.52GB
史部
→
诏令奏议类
版本 |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
---|---|
〈御选明臣奏议〉
四十卷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
《御选明臣奏议》四十卷,乃清高宗乾隆年间敕纂之巨著,辑录明代诸臣奏疏,以彰明臣之忠言、治国之良策。此书辑选精审,分类详明,涵盖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领域,实为研究明史之重要文献也。其版本有二:一为武英殿聚珍版福建本,一为广雅书局本。
武英殿聚珍版福建本,乃乾隆年间清廷所刻,雕版精良,字迹清晰,版式规整,校勘严谨,堪称官刻之典范。此本以福建地区雕印,故称福建本。其选材上乘,纸墨俱佳,印刷精细,流传甚广,深受士林推崇。
广雅书局本,则为清光绪年间广雅书局所刊,虽非官刻,然亦承袭武英殿之遗风,版式规整,字迹工整,校勘亦颇用心。此本校对精审,讹误较少,且于版式、字体上稍作调整,更便读者。广雅书局本虽问世较晚,然因其精善,亦为学界所重。
此书内容博赡,选录明代诸臣奏疏,涉及国计民生、制度沿革、军事边防、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其选材精审,既录名臣巨擘之宏论,亦收普通官员之建言,故能全面反映明代政治风貌与士人思想。盖明代奏议之精华,尽萃于此书,读之可窥明代治国理政之得失,亦可考见明代士人之忧国情怀。
《御选明臣奏议》不仅为研究明史之重要资料,亦为后世治国理政之镜鉴。其四十卷帙,卷帙浩繁,然条理清晰,分类明确,便于查检。此书之刊行,既为保存明臣之忠言,亦为后世提供治世之策,实为不可多得之典藏也。
|
|
《国朝诸臣奏议》一百五十卷,南宋赵汝愚辑录,其所载乃宋室诸臣之奏章议论文牍也。弘治三年,华燧以铜活字之术,于会通馆精印此书,名曰《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可谓印工精湛,字迹明晰,为明版书之佼佼者。
是书所辑,乃自宋太祖至宁宗朝,诸臣上呈之奏议,内容繁多,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为研究宋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变迁之珍贵史料。赵汝愚,字子直,谥文节,宋代名臣,学识渊博,编此书以启发后学,裨益国事。
华燧者,明弘治间人,致力活字印刷,首创铜活字,以此印书,流布广远。《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即其代表作,后世称为“会通馆本”,于古籍版本学、印刷史研究均有重要价值。
此书编排严谨,凡例分明,卷首有目录,便于检索。各卷所录奏议,皆按年代排次,原原本本,未曾删削。其文字流畅,论证严密,足见宋代文臣之才识与治世之良策。
今观此书,非独史料之宝库,更见印艺之高超。华燧之铜活字,实开中国印刷之新纪元。《国朝诸臣奏议》遂成珍本,为后世藏书家所重,亦为学者所宝。兹书存世,不仅传宋臣之嘉言良策,亦留明人之匠心巧思,诚可谓文献之双璧也。
![]() |
|
![]() |
《古奏议》者,明黄汝亨所辑也,不分卷,刻于万历二十九年,吴德聚梓行。是书集历代名臣奏疏,上自秦汉,下迄唐宋,凡国是民生、军务财赋、礼乐刑政、边事灾异,靡不备载。其选文精审,既存史实,复显文采,诚为世所珍重。
汝亨,字贞父,号寓林居士,浙江钱塘人,万历进士,仕至礼部主事。博学多才,尤嗜古文辞,尝谓:“奏议者,国政所系,臣子之忠言,世道之镜鉴也。”故潜心搜罗,择其尤者,辑为此书。其选文标准,一以经世致用为旨,二以文辞雅驯为贵,三以事理明畅为先。故所选之文,或陈时弊,或献方略,或规君德,或恤民隐,皆切中肯綮,足以垂范后世。
是书之体例,分门别类,条目井然。首列“国是”,次“民生”,又次“军务”、“财赋”、“礼乐”、“刑政”、“边事”、“灾异”诸篇。每篇之前,皆有小序,阐明大旨,言简意赅。每篇之后,又有评语,或论事理,或论文辞,皆能发人深省。其评语多引古证今,或援经据典,或比类广譬,无不精审详备。
吴德聚者,金陵刻书世家也,以精工著称。是书版式疏朗,字迹清晰,纸墨俱佳,堪称善本。今观是书,既有史料之价值,复有文学之意义,诚为研治古代政治史、文学史者所不可或缺之著作也。
嗟夫!黄氏之辑此书,非徒抄录旧文,实寓深意于其中。欲使后世之君,览古知今,以资鉴戒;使后世之臣,效法前贤,以尽忠言。其用心良苦,至矣尽矣。是书之存,不仅为文献之宝,更为治国之镜,良可宝也。
![]() |
![]() |
《右编补》十卷,明姚文蔚所辑也。姚氏博学多才,精于史籍,尝感前人所编《右编》所遗之阙,遂广搜典籍,补其未备,成此十卷。书以明万历三十九年刘伸等刻本传世,版本精良,字迹清晰,为后世所重。
是书所辑,皆历代典章制度、礼仪律令、职官名物之属,尤以明制居多。姚氏采撷群书,删繁就简,务求详略得当,纲目分明。其编次之法,先列总纲,次分细目,每目之下,俱引原文,间附按语,或析其义,或辨其误,俾读者一目了然,知所取法。
其卷一至卷三,专载明太祖朱元璋所定之《大明律》及《大明会典》,详述其条文、释义,并录当时奏议、判例,以备参考。卷四至卷七,则辑录历代职官、兵制、科举、赋税诸事,旁征博引,极为赅备。卷八至卷十,载礼乐、仪制、天文、地理等,虽非直接关乎政事,然皆为治国安邦所不可忽者,故姚氏亦特为收录,以补前书之未备。
姚氏此书,非但为《右编》之补,实亦为明制之总汇。其编撰之精,取材之广,足资后世考证。且姚氏于每卷末,皆附以自序,详言编撰之旨,考订之由,尤可见其用心之勤,用力之深。
万历三十九年,刘伸等以其书有益于国事,遂刻以行世。其刻工精细,校雠严谨,书成之后,流布甚广,朝廷士大夫,皆重其书,以为治事之助。今观其书,非但为考证明制之渊薮,亦为研究明代典章制度之要籍也。
此书虽为补编,然其价值不亚于前书,实为明代文献中不可多得之作。姚氏之功,可谓大矣。是书之传,亦为后世学者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礼仪律令之重要参考,其功不可没也。凡有志于明史者,皆当取而读之,庶可明其典章,得其旨趣。
![]() |
![]() |
《荆川先生右编》四十卷,乃明人唐顺之辑撰,刊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南京国子监之刻本。此书为唐氏晚年所著,继其《左编》之后,补其所未尽,故名《右编》。全书分四十卷,内容博涉经史子集,尤以史部为要,旨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其体例严谨,编次有序,论议宏富,足见唐氏学问之深邃。
此书之撰,盖因唐氏深感当时学风流弊,欲以著述匡正之。故其采摭群籍,甄别真伪,以史证经,以经明史,经纬交织,颇有见地。其论史事,不迷信旧说,常能发前人所未发,匡正史家之谬误。其论经籍,亦能融会贯通,不拘泥于门户,考订详赡,辨析精微。
《右编》之刊刻,正值万历之世,时值明代学术鼎盛之期。南京国子监为当时文化重镇,所刻之书,多具珍本,故《右编》之刻,亦为学界所重。唐氏此书,既承先贤之绪,又启后学之思,实为明代学术之瑰宝。
此书之于后世,颇有影响。清代学者多引其说,校勘典籍,释疑解惑,莫不引为据依。近代以来,虽经学式微,然《右编》之学术价值,仍为学界所重,于研究明代学术史、史学史、经学史,皆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荆川先生右编》四十卷,乃唐顺之毕生心力所萃,其学术之精深,见解之独到,编次之精审,皆足称道。万历南京国子监之刻本,更为其珍贵之版,于古籍收藏及学术研究,均有不可替代之价值。
![]() |
![]() |
《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明杨士奇辑,崇祯间东观阁刻本是也。此书浩繁博奥,包罗万象,乃奏议之巨制,亦史林之明珠。杨士奇,明初名臣,文采斐然,学问淹贯,择历代名臣之奏章,辑为是书,以资政鉴,以明得失。其编次精审,体例谨严,上起周秦,下迄宋元,凡君臣之间,政事之要,治国之道,安民之策,无不备载。
是书之旨,非徒辑录旧文,实欲借古鉴今,昭示政治之得失,警示后世之君臣。每篇奏议,皆详其始末,述其背景,俾读者能明其意,得其旨。其内容涵盖兴革利弊、治乱安危、财赋兵戎、礼乐教化诸端,实为经世致用之宝典。
崇祯间,东观阁主人以是书为明政之要典,遂付剞劂,刻版印行。其版式精良,字迹清晰,纸墨俱佳,堪称善本。刻印之际,正值明末国势日蹙,此书之传,亦可见时人对治道之殷切期望。
《历代名臣奏议》者,非惟奏章之汇编,实乃政治之镜鉴,历史之宝库。阅是书者,可知明君贤相治国安邦之道,可见乱世奸佞误国亡身之迹。其于今之时,亦不失为治政者之参考,为学者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之重要资料。故此,是书之价值,非一时一地之利,实千秋万世之益也。
![]() |
《皇明祖训》一卷,乃明太祖朱元璋御笔亲撰,集其治国理政之大成,垂范后世,以示子孙。此书开篇即言:“朕观历代帝王,有创业垂统者,有继体守成者,然皆以祖训为宝。”太祖以己身为开创之君,深谙治国安邦之道,故撰此书,以期后人遵循其道,永保江山。
书中首论“修身”,太祖曰:“天子者,天下之本,本正则万民安。”故太祖强调帝王应正己身心,以德服人,方能治理天下。次论“齐家”,书中详述帝王治家之道,言:“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太祖以为,帝王之家乃天下之表率,故家道正,则天下正。
继而论“治国”,太祖以己身经验,详述治国之策,言:“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太祖强调选贤任能,以贤才治国,方能国泰民安。再论“平天下”,书中详述太祖开疆拓土,平定四方之策,言:“天下之事,必先知其所由,而后可以为之。”故太祖以为,治天下当先明其理,而后施其策。
书末,太祖以“慎终追远”为结,言:“祖宗之法,不可轻改。”故太祖强调后人当谨守祖训,不可轻易变更祖宗之法,以保江山永固。
此书乃太祖亲撰,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后世帝王皆以此为治国之典,故有“祖训如山,不可更移”之说。明刻本《皇明祖训》一卷,流传至今,仍为后人研习治国之道之宝典,足见太祖之英明远见,影响深远。
![]() |
|
![]() |
《汉诏疏》六卷,明陈衎辑,天启间刻本,乃集汉代诏令奏疏之大成者也。陈衎,字子长,号东崖,明季学者,博通经史,尤精于汉典。其辑此书,旨在追溯汉代政治制度之渊源,考究君臣奏对之规仪,以资后世之鉴。
是书编次井然,首列皇帝诏令,次及大臣奏疏。诏令者,乃皇帝敕命,昭示天下,或褒奖忠良,或申令法度,或颁行新政,或赦免罪囚。奏疏者,乃臣工进言,或陈政事,或谏君过,或论兵略,或议礼制。陈衎辑录之时,务求文辞之精炼,义理之深邃,既存原文之真,又显辑者之识。
书中引据广博,采自《汉书》、《后汉书》及诸家杂史,凡有关治道、政教、民生、风俗者,皆悉数收录。且于每篇之下,附以简注,或释名物,或明典故,或考异同,或辨讹误,俾读者得以通晓其义。
《汉诏疏》之价值,不仅在于保存汉代文献,更在于其为后世提供了治世之镜鉴。汉代政治,自高祖开国,经文帝、景帝之治,至武帝、宣帝之盛,乃至光武中兴,其间治乱兴衰,皆可见于诏令奏疏之中。陈衎辑此书,实欲以汉政之得失,启迪后世之君相。
天启间刻本,板式古朴,字迹工整,虽经风雨剥蚀,然犹存珍本之貌。此书之流传,对于研究汉代政治制度、文化风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今人览之,既可窥见汉代君臣之言行,亦可体会陈衎辑书之苦心,诚为治史者不可多得之宝典也。
![]() |
《两汉诏令》二十三卷,南宋洪咨夔辑录,元至正九年苏天爵刊刻,明修本。此书乃摘取两汉君主所下诏令,荟萃成编,旨在存一代之典章,资后世之考镜。西汉诏令,多录自《汉书》;东汉诏令,则采自《后汉书》。每篇诏令辄附纪年,间有增删,以史传校订,俾便参稽。咨夔序曰:“诏令者,帝王之言也,布之天下,传之百代,所以申法令、定典常、施教化者也。”其所选诏令,上起高祖,下至献帝,凡四百余年,择其要者,编年排列,首尾赅备。
是书刊行于元至正间,苏天爵奉命刻印,流传未广。明初修版重梓,遂得传世。盖以年代久远,简策残缺,洪氏精心校雠,补苴罅漏,使一代诏诰,得全璧重光。其考订之勤,采摭之富,实有功于史学。然卷帙浩繁,编辑之际,或有疏漏。明代学者多见其仅存目录,不见其书。
观是书体例,诏令分类,章奏附之,因事立目,条理井然。史传所载,如《文苑》、《儒林》等传中章疏,亦间采入。旁及《史记》、《资治通鉴》、《文献通考》、《集古录》诸书,博引旁征,以资考证。凡有謭陋,辄为删削,务求详尽,是则编者之用心矣。
夫诏诰之文,体兼《典》《诰》,义取《春秋》,治乱之机,成败之迹,莫不毕具。是书之成,不惟为考古者之助,亦足为王政之鉴。然则,两汉典章,虽已泯灭,而洪氏所辑,犹存梗概,于以知圣帝明王,所以为治之道,殆不可废焉。后之人览是编者,苟能究其义理,明其法戒,则于治道所裨,岂浅鲜哉?
![]() |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