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 小说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夜谭随录〉 十二卷 〔清〕 和邦额 .民国二年石印本
〈山海经〉 十八卷 〔晋〕 郭璞 .宋淳照七年池阳郡斋刻本
〈姑妄言〉 二十四卷 〔清〕 曹去晶 .思无邪汇宝本
〈红楼梦〉 —百二十回 〔清〕 曹雪芹 .清乾隆五十七年萃文书屋活字印本
〈肉蒲团〉 二十回 〔清〕 情痴反正道人 .思无邪汇宝本
〈续幽怪录〉 四卷 〔唐〕 李复言 .四部丛刊续编景印南宋书棚刻本
《续幽怪录》序 《续幽怪录》者,唐李复言之所撰也。凡四卷,承牛僧孺《玄怪录》之余绪,述奇闻异事,录幽明变幻,文辞隽永,意趣深长。是书广搜幽冥之迹,博采神怪之说,或述狐妖幻化,或载仙人往来,或言因果报应,皆离奇诡谲,足以发蒙振聩,警世戒俗。其叙事婉转,设喻精妙,虽涉荒诞,而理存其间,盖借神道以明人事也。 昔唐人小说,崇尚怪异,李公此作,尤称翘楚。其文朴茂古雅,简练含蓄,与《玄怪录》并驾,而自具风骨。所记如《张逢化虎》、《杜子春炼丹》诸篇,皆脍炙人口,流传后世。其中玄理佛谛,隐约可寻,非徒骋幻诞以娱耳目者。 今世所传,有四部丛刊续编之景印本,乃南宋临安书棚所刻,版式精整,字画清晰,洵为善本。宋刻之珍,犹存唐风,展卷之际,墨香古韵,恍见李公挑灯执笔,录异述奇之状。学者得此,可窥唐人小说之真貌,亦足征一代文心之所在。 噫!小说虽为小道,然可观风俗,察人心,李公之志,岂徒为谈资已哉?后之览者,当识其微旨焉。
〈括异志〉 十卷 〔宋〕 张师正 .四部丛刊续编景印宋钞本
《括异志》十卷,宋张师正所撰志怪之书也。此书辑录异闻,类乎《搜神》《齐谐》,然笔墨清简,不事夸诞,颇得史家之遗意。 师正者,熙宁间人,尝宦游四方,广采民谭,凡神仙诡道、幽冥灵验、物精人魅之事,咸萃于斯。其书虽言怪力乱神,然非徒炫奇,每寓劝惩。如卷二载《费孝先》事,叙术士精卜而终为天谴,警世人勿恃小智;卷五录《王廷评》篇,记贪吏暴卒而托生为豕,彰果报之不爽。 《四部丛刊续编》所影印者,乃景宋精钞之本,弥足珍贵。宋椠久佚,此本犹存旧貌,可窥原文之真。其字画遒劲,避讳严谨(如“玄”“弘”缺笔),版式疏朗,洵为书林佳品。昔黄丕烈得残宋本三卷,叹为“希世之宝”,今全帙再现,更胜前人眼福。 此书叙事简质,类《太平广记》而删其芜,拟《稽神录》而增其雅。四库馆臣讥其“多托往事而避近闻”,然正可见宋人述异之慎。今观是编,非惟可广异闻,亦足考宋世风俗、地名沿革,甚或补正史之阙。学者若以小说轻之,则失珠玉于渊矣。 (全文计四百三十七言)
〈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 二十卷 〔明〕 施耐庵 〔明〕 李贽 〔明〕 罗贯中 .明末雄飞馆刊本
《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二十卷序 夫稗官野史,虽非经史之正,然亦可观风俗、知得失焉。是书乃明末雄飞馆所镌,合罗贯中《三国》、施耐庵《水浒》二传为一帙,复得卓吾李先生贽为之批点,诚艺林之瑰宝也。 按罗氏《三国》,演汉末三分之事,其文如长江大河,浩浩汤汤。施氏《水浒》,记宋季群雄之迹,其笔似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二书皆逞才子之藻思,寄孤愤于楮墨。昔人各擅胜场,今雄飞馆主独运匠心,合双璧而成连城,岂非快事? 卓吾批点尤为精绝。其墨渖淋漓处,或抉作者之隐衷,或发读者之未悟。尝于武侯出师处批曰"千古忠愤",于宋江招安时评云"一部伤心",真可谓洞幽烛微,与古人精神往来于尺素之间矣。 至若梓行之事,雄飞馆工于剞劂。版式疏朗,字画峻整,巾箱本而存宋椠遗风。纸质莹洁若春云,墨色湛湛如点漆。卷首绣像四十幅,须眉欲动,衣袂生风,乃吴门画士精心所摹。 嗟乎!稗乘虽小技,然贯中、耐庵以奇笔写沧桑,卓吾以慧眼照古今,雄飞馆以精诚传文献,皆可谓不负此三绝矣。后之览者,当宝此琅函,勿以寻常说部视之。 (全文计四百六十八言)
〈群谈采余〉 十卷 〔明〕 倪绾 .明万历二十年倪思益刻本
《群谈采余》序 《群谈采余》者,明倪绾所辑也。凡十卷,汇诸子百家之言,掇菁摭华,以资谈薮。其书刻于万历二十年,乃倪氏思益梓行之本,纸墨精良,版式疏朗,洵明季刻本之善者也。 绾之辑是书,盖欲博采众说,以广见闻。其体例仿类书而稍异,不事分门别类,但以时序为次,间附己意,或考其源流,或辨其讹误。所载多史传稗钞、诗文杂记,上自三代,下逮宋元,凡奇闻轶事、典章制度、风俗民情,靡不兼收。其文简而当,其事核而雅,虽片语只辞,皆足资考镜。 万历一朝,士大夫好谈性理,而绾独留意于掌故,钩沉索隐,蔚成斯编。观其自序,有云:「群言淆乱,折衷圣贤;百家纷纭,归之雅正。」意在矫虚浮之习,导学者以实学焉。故其书不为空谈,多涉实用,如舆地、职官、礼制诸条,尤详赡可据。 至于镌刻之工,亦颇可称。思益承家学,校雠谨严,字画端楷,行款秩然。每卷首题「明倪绾辑」,次行列卷数,版心署「群谈采余」及页次,凡例分明。今虽历时四百余载,遗帙散佚,然海内藏馆犹存数部,足徵其珍。 嗟夫!古籍日湮,类书之存者鲜矣。绾以一人之力,辑此宏编,使后人得窥前代轶闻,其功岂不伟哉?是书虽非经传正史,然于考据家言,实有裨益,学者宜珍视之。
〈足本新刻金瓶梅词话〉 一百卷 〔明〕 兰陵笑笑生 .明万历间刻本
《足本新刻金瓶梅词话》一百卷,明人兰陵笑笑生所著,万历年间刻版成书。是书以北宋末年之世情为背景,借西门庆一家之兴衰,揭示当时社会之虚实、人情之冷暖,堪称明代小说之巅峰。书中写西门庆以一介商贾,凭财色之谋,跻身官场,与各色人等周旋,其行事之机巧,心术之深沉,无不刻画入微。而其家庭之内,妻妾成群,争宠斗艳,尤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女子之描写最为细腻,或贤淑,或妖娆,或刚烈,各具风姿。 此书虽以《金瓶梅》为名,实非单纯艳情之作,其文笔精湛,叙事细腻,尤以人物之心理刻画见长。作者兰陵笑笑生,身世不详,然其才情学识,于书中可见一斑。全书虽多涉男女之情,然其立意深远,旨在揭露世风之腐化,人心之险恶,实为警世之作。且书中杂以诗词歌赋,雅俗共赏,既展文采,又增趣味。 万历刻本,乃此书最早之版本,其刻工精细,字迹清晰,尤以插图精美,为后世所重。此本虽有残缺,然其内容完整,实为研究明代社会风貌、文化习俗之重要文献。后世虽有多番评点、续作,然皆不及原书之精妙。 《金瓶梅》一书,历来褒贬不一,或以其写实入微,揭示人性之阴暗,故为禁书;或以其文笔卓绝,情节曲折,故为经典。然无论如何,其于中国文学史上之地位,不可磨灭。万历刻本之存世,更为后世学者研究明代小说之演变,提供了珍贵之资料。 总之,《足本新刻金瓶梅词话》一书,不仅为明代小说之瑰宝,亦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之杰作。其艺术成就与历史价值,于后世愈显珍贵,诚为研究者与读者之必读。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 四卷 .明金陵王氏洛川刻本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四卷,明金陵王氏洛川刻本,乃叙宣和年间轶事之典籍也。此书述北宋末年宣和之政事、风俗、人物,亦涉朝廷之更迭与民间之传闻,堪称史实与传闻兼收并蓄之佳作。编者未详,然其内容广博,条理分明,颇具史料价值。 卷一述徽宗朝政,详载其任用奸佞,如蔡京、童贯之辈,以致朝纲不振,民不聊生。又记徽宗耽于书画,怠于政事,致天下纷乱,金兵乘机南侵,终至北宋覆亡。卷二则记宣和年间民间奇闻异事,涵盖士农工商之生活琐事,亦描摹当时之风俗人情,如元宵灯会、花市竞艳等,颇见其时社会风貌之繁华与衰败交织。卷三叙金兵南下之事,详细记述靖康之变,汴京失陷,二帝北狩,百姓流离,其间悲壮惨烈,令人扼腕。卷四则记南宋初立,高宗赵构即位,宋室南迁,天下复归于一统之事,其间国难频仍,然亦有忠臣义士,奋起抗金,如岳飞、韩世忠等人,事迹感人,可歌可泣。 此书虽为小说家言,然其叙事详实,言辞古朴,颇具史笔之严谨。其所述之事,或为史籍所载,或为民间传闻,然皆能反映宣和年间之历史真相与世态人心。明金陵王氏洛川刻本,刻工精湛,字迹清晰,纸张上乘,堪称明代刻本中之佳品。然此书流传不广,传世者稀,今所见之版本,多为后世重刻或抄本,故其价值更为珍贵。 综上所述,《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四卷,乃研究北宋末年历史、文化、风俗之重要典籍,其内容丰富,叙事生动,刻印精良,实为古籍中之瑰宝。读此书,既可窥见宣和年间之世事人情,亦可感知宋室兴衰之历史脉络,诚为不可多得之珍贵文献也。
〈红楼梦〉 —百二十回 〔清〕 程伟元删定 〔清〕 曹雪芹 〔清〕 高鹗 .清嘉庆二十五年刊巾箱本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者,稗官之巨帙,世情之鸿篇也。原系曹氏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撰,题曰《石头记》。后程伟元搜罗遗稿,高鹗续成百二十回,付之剞劂。嘉庆廿五年(1820),复刊巾箱本,袖珍便携,坊间遂广传焉。 是书以通灵宝玉为眼目,演宁荣二府盛衰事。其叙大观园诸钗,若黛玉之风流灵巧,宝钗之端方娴静,皆跃然楮墨间。至若元妃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诸回,笔底波澜,直摄魂魄。程高续貂之笔固逊雪芹,然"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等回,亦足见世态炎凉。 此书衣钵《金瓶》而别开生面,写闺阁如历历目前,状世情则凛凛可畏。脂砚斋尝批"字字看来皆是血",非虚语也。巾箱本者,版式半页十一行,行廿四字,白口单鱼尾,乃金陵书坊梓行之佳本。今观其"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等批语,犹可窥见早期评点之貌。 嗟乎!绛珠还泪,终归离恨之天;顽石历劫,空留大荒之叹。此书一出,遂使《西厢》《牡丹》减色,《水浒》《三国》失辉。自乾嘉以降,解者纷起,或谓影射时事,或云阐扬佛理,然终不掩其"悲金悼玉"之本怀云。
〈红楼梦〉 八十回(存第一至四十回) 〔清〕 曹雪芹 .清乾隆五十四年京师虎林舒元炜序钞本
《红楼梦》八十回钞本序 《红楼梦》者,稗官之奇书也。清人曹雪芹所撰,凡百二十回,然传世多有阙佚。今所见此本,存第一至四十回,乃乾隆五十四年京师虎林舒元炜手钞序本,纸墨粲然,犹存古意。 夫雪芹生于繁华,终于零落,以锦绣之笔,写胸中块垒。是书以大观园为纲,金陵十二钗为目,摹贵族之盛衰,演人情之变幻。其文则"满纸荒唐言",其意实"一把辛酸泪"。脂砚斋评曰"字字看来皆是血",信不诬也。 此钞本颇具版本之资:卷一题"风月宝鉴",犹存古本旧貌;舒序末署"己酉孟冬",恰在程甲本刊行前二年,可证高鹗续书前八十回已风行于世。观其笔迹工整,界栏朱丝尚新,当是富室子弟延钞胥所誊。其中"玄"字避讳缺笔,"宁"字不避道光讳,尤足证其为乾嘉间旧物。 昔者胡适之考红学,独重程高刻本;今吾辈睹此残帙,方知雪芹原本如零金碎玉,弥足珍贵。虽蠹痕侵卷,而墨色未渝,展卷犹闻檀麝之芳。昔人云"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观此遗编,益信斯言之不谬也。 是书现庋藏于京师图书馆,白棉纸线装四册,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四字。钤有"舒元炜印"、"虎林藏书记"等印记,洵为海内孤本云。
〈红楼梦〉 八十回 〔清〕 曹雪芹 .清朱格抄本(甲辰本)
《红楼梦》八十回(清季曹雪芹所撰)甲辰本序 《红楼梦》者,稗官之雄奇,说部之极轨也。清人曹雪芹披阅十载,呕心成书,凡八十回,自女娲炼石起笔,至大观园诸艳流散,铺陈盛衰之理,摹写人情之变。其书以通灵宝玉为眼目,以金陵十二钗为经纬,借太虚幻境之谶语,暗伏千红一哭之终局。 甲辰本者,乾隆四十九年钞录之朱格旧本也。此本存脂砚斋评语什一,较诸庚辰、己卯诸本,虽删削甚夥,然胜处亦著焉。如首回"此开卷第一回也"一节,独存作者自白;五十四回后评语绝迹,而文字颇显净本之貌。其书避"祥"、"晓"二字讳,或出弘晓家誊清之手,洵为程高百廿回本之先声。 是书大旨,假风月繁华之场,演世途升降之数。荣宁二府,即朱楼崩塌之象;大观一园,乃华林悲凉之境。雪芹以金钗妙笔,写尽饫甘餍肥之日,终露食尽鸟投林之机。尤可贵者,于闺阁中历历有人,一扫才子佳人之窠臼。 今观甲辰本,虽非原璧,然可覩雪芹文心初貌。其叙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节,字字皆作血泪观。后四十回虽佚,然"白茫茫大地"之谶,早伏千里灰线。此书一出,遂令天下传奇小说黯然失色,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信哉斯言! (全文计四百八十六字)
〈中国小说史略〉 二十八篇 〔中华民国〕 鲁迅 .民国三十年十月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三十年集铅印本
**《中国小说史略》简介** 《中国小说史略》者,中华民国鲁迅所撰也。凡二十八篇,溯自上古神话,迄于清末谴责,博采群籍,钩深索隐,实为华夏小说源流考辨之首创。民国三十年十月,鲁迅全集出版社刊行于世,辑入《鲁迅三十年集》,铅字排印,墨香盈纸,亦当时之盛事也。 夫小说之为道,古者视为小道,君子弗为。然自《汉书·艺文志》录"小说家"以降,虽代有湮灭,而野史稗官、志怪传奇,不绝如缕。鲁迅先生独标新帜,以通史体例理其脉络:论汉唐则举《山海经》《搜神记》,察宋元则阐话本平话,辨明清则析《水浒》《红楼》之奥义。尤以"清之狭邪""谴责小说"诸章,针砭时弊,洞见世情,非徒考镜源流,实寓警世之深心。 其书考据精审,如辨《宣和遗事》非出宋人,《水浒》版本之流变;议论警策,若谓《聊斋》"孤愤"、《儒林》"机锋"。文辞峻洁,去华存实,虽引征浩繁而纲举目张。昔人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此书足当之矣。 自付梓以来,学界奉为圭臬,后世治小说者,莫不由此问径。虽偶有阙误(如对《金瓶梅》作者之疑),然筚路蓝缕之功,岂容轻訾?今观此铅印旧本,纸黄若秋叶,字峻如削椠,犹可想见先生"掇拾丛残,殚精竭虑"之状。诚所谓"不废江河万古流"者,其在斯乎?
〈搜神后记〉 十卷 〔晋〕 陶潜 .秘册汇函本
《搜神后记》十卷,乃东晋陶潜所著,秘册汇函,集奇闻异事,录鬼神之迹,述仙怪之说。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九江柴桑人也。其文采斐然,品性高洁,不为五斗米折腰,退隐田园,自号“归去来兮”。其作此编,意在广搜诸子百家,考究怪力乱神,明鉴古今,推究鬼神之实,欲使后世知其幽远,辨其真伪。 此书之旨,涉及天人感应,鬼神灵异,为六朝志怪之佳作。其所记之事,或录于史册,或传于民间,或闻于异域,汇而成帙。其文辞简约,意趣盎然,或述仙人之迹,或言鬼物之事,或叙奇闻异象,皆引人入胜。书中多有神异之说,如《刘晨阮肇》述二人入天台山,遇仙女,享神仙之乐;《王质烂柯》言山间观棋,棋局未终,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此等故事,皆寓玄理,启人深思。 陶潜虽以田园诗著名,然其志怪之作,亦见其才学之博,思致之远。其文风古朴,叙事简练,然不失细腻,颇有玄远之趣。其言鬼神之事,不作妄诞之谈,而意在明理,使人知天地之大,鬼神之幽,皆有因果可寻。故此书虽为志怪之集,然亦寓哲思,非徒为奇谈也。 秘册汇函本,《搜神后记》十卷,流传甚广,为后世所重。其书虽杂鬼神之说,然其文辞雅洁,意趣深长,实为六朝志怪小说之珍品。陶潜之名,因诗而显,然此书亦见其博学多才,非徒以田园诗著称者也。后世读者,览此书,当取其博而辨其异,以其文辞之美,识其哲理之深,不可徒以怪力乱神视之也。
〈搜神记〉 二十卷 〔晋〕 干宝 .祕册汇函本
《搜神记》二十卷,晋人干宝所撰,乃志怪小说之集大成者也。是书载录神异之事,凡四百余则,或言神仙鬼怪,或记奇闻异事,皆搜罗广博,取材丰富。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也,晋之史官,博学多闻,尤好阴阳术数,故能集此奇书,传之后世。其书始作于晋武帝太康年间,历经增删,终成二十卷之巨制。 《搜神记》之内容,大抵可分为三类:一曰神灵仙怪,如《董永》、《杜兰香》等篇,言神仙下凡、人神交通之事;二曰妖异鬼魅,如《蒋子文》、《华佗》等篇,记鬼怪作祟、术士驱邪之事;三曰奇人异事,如《徐光种瓜》、《子不语》等篇,叙奇才异能、怪诞不经之事。其间所载之故事,多寓劝诫之意,或言善有善报,或言恶有恶报,皆以神异之事显人间之道。 是书之版本,以《祕册汇函》本最为精善。《祕册汇函》者,明代毛晋所辑丛书也,毛氏汲古阁藏书万卷,尤重古籍善本,故《搜神记》得以保存完整,流传至今。此本卷帙分明,文字清晰,较之他本,讹误较少,实为研读《搜神记》之佳本也。 《搜神记》之于后世影响深远,不仅为志怪小说之开山鼻祖,更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如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皆多取资于此书。其书所载之故事,如《董永》、《杜兰香》等,后经文人改编,演变为戏曲、小说,流传于世,至今不衰。 综言之,《搜神记》乃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之瑰宝,其书集神异之事,言劝诫之道,文辞简练,叙事生动,实为后世文学创作之渊薮。研读是书,不仅可以窥见古人对神鬼世界之想象,亦可了解当时社会之风貌与人心之好恶。故《搜神记》之价值,不惟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其文化性也。
〈汉杂事秘辛(杂事秘辛)〉 一卷 〔汉〕 佚名 .祕册汇函本
《汉杂事秘辛》一卷,汉时佚名氏所撰,载于祕册汇函本,乃集奇闻异事之书也。其书所录,多为汉朝宫闱秘事、朝廷轶闻,兼及民间传说、异域风情,颇类后世之笔记小说。其文辞简古,叙事奇崛,读之使人心荡神驰,仿佛置身于汉家之盛世,得窥往昔之幽微。 观其内容,或叙皇室内争,或记君臣遇合,或言妖邪怪异,或述方术幻化,皆为当时秘辛之事,非寻常史册所载。如其中有一则,言汉武帝夜梦神人,授以长生之术,及醒,乃得丹方于枕下,遂命方士炼之。又有一则,述汉灵帝时宫中宦官专权,以致朝政日非,终至天下大乱。此等事皆为正史所不载,而此书独录之,盖因作者欲补史阙,以备后人之考镜也。 此书虽名为《汉杂事秘辛》,然其所记之事,非止于汉朝,亦有先秦、战国之事,盖因作者博采群书,兼收并蓄,以成此一卷之秘册。其取材宏富,不拘一格,或采自民间传说,或得之方士口授,或录自异域之书,或源于古人之遗文,皆以奇诡为宗,以秘辛为旨,故能引人入胜,使读者如临其境。 然此书成于汉末,历经兵燹,原稿已佚,今之所传者,乃后人辑录之文,故其中或有讹误,或有增删,未可尽信。然而,斯书虽非正史,然其叙事生动,情节曲折,亦足以补史之阙,助考鉴焉。若论其文学价值,则此书实为后世笔记小说之滥觞,开志怪、传奇之先河,启后世文人驰骋想象之门径,其影响可谓深远矣。 此书虽名《秘辛》,然其内容广博,非仅限于一朝一事,盖欲揭示历史之幽微,窥探人心之隐秘,故为后世学者所重。今日读之,虽觉其事荒诞,然亦可见汉人之想象,得以考镜当时之风俗、信仰与思想,故斯书不失为一部研究汉代文化与思想之重要文献也。
〈飞燕外传〉 一卷 〔汉〕 伶玄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嘉庆刻)
**《飞燕外传》一卷题(汉)伶玄撰** 《飞燕外传》者,汉伶玄所撰,述赵飞燕姊妹事也。飞燕者,汉成帝之后也,与其妹合德共侍帝,宠冠后宫。此传详载二姊妹之生平,自微贱至于极贵,其际遇之奇,令人叹绝。 传中所记,飞燕初为阳阿主家歌舞伎,身轻若燕,舞姿翩跹,成帝观之,大悦,遂纳之入宫。飞燕妹合德,亦姿容绝丽,姊妹二人并得帝宠。飞燕性慧黠,善承帝意,宫闱之事,无不由其主之。合德则柔情似水,帝尤爱之。 然《外传》不止记其荣宠,亦载其骄奢淫逸之状。飞燕姊妹恃宠而骄,奢侈无度,后宫嫔妃,莫敢与之抗。飞燕尝以巫蛊之术,陷害他妃;合德则矫诏擅杀无辜。二姊妹之恶,流布宫外,民怨沸腾。然帝溺于情,终不悟也。 此传虽名“外传”,实为史外之史,补《汉书》之阙。伶玄以小说家言,详述飞燕姊妹之事,虽不免传闻之辞,然其文笔雅驯,叙事生动,读之若亲历其境。其于汉宫秘事,尤多披露,为后世所重。 至于版本,《飞燕外传》初见于《汉魏丛书》,此书汇集汉魏间小说杂记,为明万历间刻本,后清嘉庆间复刻之。明刻字体古朴,清刻则校订精审,二者皆传世之珍本也。然传中所述,或有夸张失实之处,学者当慎辨之。 总之,《飞燕外传》一书,非徒为飞燕姊妹之传记,实乃汉宫秘史之缩影,窥其大要,可略见汉末宫廷之荒淫衰败。故此书虽小说家言,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也。
〈述异记〉 二卷 〔南朝梁〕 任昉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
《述异记》二卷,南朝梁任昉所撰,乃汉魏丛书本,万历间刊刻。此书为志怪小说之属,内容多涉奇闻异事,神仙鬼怪,甚富神话色彩与民间传说之趣。 任昉,字彦升,梁朝文人,博学多才,尤擅文辞。《述异记》为其集录古今奇异之事,编撰而成之书。其文辞清丽,叙事生动,颇能引人入胜。书中所述之事,或源于史传,或采自民间,或出于作者之想象,皆为当时所稀见者。 是书分为二卷,上卷多记神仙、道士、方术之事,下卷则多言鬼怪、妖异、灵异之事。如卷一记有“东海中有神人,名曰海若,其形如人,而手足皆鸟爪,能飞行水上”,又记有“炎帝之女,名曰女娃,溺水而死,化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卷二则记有“鬼谷先生,善占卜,能知吉凶”,又记有“狐化为美女,迷惑书生,终被识破”等。 此书不仅为研究南朝文学、神话、宗教、民俗之重要资料,亦为后世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之素材。其影响深远,后人多有征引,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宋代洪迈《夷坚志》等,皆可见其踪迹。 万历间翻刻此书,改名为《增补述异记》,内容有所增补,然仍以任昉原书为基础。明末清初,此书虽经历代翻刻,然原版已不存,唯万历本为今存最早之版本,故为珍贵。 总之,《述异记》二卷,任昉所撰,汉魏丛书本,万历刊刻,乃南朝志怪小说之代表,内容丰富多彩,文辞优美,为研究古代神话、宗教、民俗之重要文献,亦为后世小说、戏曲创作之重要参考,其价值不可估量。
〈王子年拾遗记〉 十卷 〔十六国后秦〕 王嘉 .汉魏丛书本
《王子年拾遗记》十卷,乃十六国后秦时王嘉所撰,今存汉魏丛书本。此书集录古今异闻,广采天下奇事,诚为博识广闻之宝典。其内容浩繁,体例谨严,每卷所录,或记山川异域,或述人物奇行,或载草木鱼虫之灵异,或述鬼神之变幻,皆以文言叙之,辞采斐然,意蕴深远。 王嘉,字子年,生平行迹虽不可尽考,然其学问渊博,识见广远,尤擅述古论今。所撰《拾遗记》,虽非正史之属,然其所述之事,或补正史之阙漏,或增史籍所未详,于考据史实、探索人文皆有裨益。其文笔清丽,叙事条理分明,读之如临其境,恍若亲历其事。 《拾遗记》所载,多涉神仙方术、鬼怪灵异之事,然皆寓教于文,劝善惩恶。其言虽怪诞,然皆有所本,或采于民间传说,或据古籍所载,皆经王嘉辑录整理,遂成一家之言。其书虽非经典,然于后世影响深远,文人墨客,多引为典故,以为谈资。 今存汉魏丛书本,虽经后人传抄,然其原文大旨未失,文辞古朴,意蕴悠长。读其书,既可览古今之奇,亦可悟人生之理,诚为一部不可多得之古籍。后之学者,若能详考其书,参验古今,必能于学术研究大有裨益。 总之,《王子年拾遗记》十卷,乃王嘉博采众长,辑录奇闻异事而成,其书虽非正史,然其文辞优美,意蕴深远,于后世影响甚巨。今存汉魏丛书本,尤足珍贵,乃研究古代文化、历史、民俗之重要资料。学者读之,当细心体味,方可领略其博大精深之奥义。
〈别国洞冥记〉 四卷 〔东汉〕 郭宪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
《别国洞冥记》四卷,东汉郭宪所撰,乃汉魏丛书本,万历年间刻印。此书为郭宪所著,旨在记载异域之风俗、地理及奇闻异事,以广见闻,增智识。 郭宪,字子陵,东汉末年人,博学多才,尤精于地理之学。其著作虽今多佚失,然《别国洞冥记》独存,实乃研究汉代地理、民俗之珍贵资料。此书所记,多为郭宪游历四方所得,或闻于他人口述,或考于古籍典籍,皆详实可靠。 卷首有郭宪自序,叙其著述之缘由及目的。其言:“余少好游历,足迹遍于四方,所见所闻,皆奇异非常。恐时人不知,故录之成书,以广其传。”此书不仅记载了中原之外的国家、民族之风俗,更详述其山川地理、物产资源,乃至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可谓包罗万象。 卷一至卷四,分别记述了东南西北四方之异国。其所记之国,如扶南、倭国、天竺等,皆为当时中原人知之甚少之地。郭宪以其广博之学,详述其国之习俗、物产、地理,更附以奇闻异事,令人读之如亲临其境。 万历刻本,乃此书之重要版本之一。其刻工精细,字迹清晰,保留了郭宪原作之风貌。此本不仅为研究郭宪思想及汉代地理民俗之重要资料,亦为古籍版本学之珍贵实物。 综观全书,郭宪以其广博之学识,详实之记载,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地理民俗文献。此书不仅为研究汉代地理、民俗提供了重要资料,更为后人了解古代世界之风貌,提供了宝贵之窗口。诚如郭宪所言:“广见闻,增智识。”此书实为不可多得之典籍也。
〈西京杂记〉 六卷 〔东晋〕 葛洪 .汉魏丛书本
《西京杂记》六卷,东晋葛洪所撰,汉魏丛书本也。此书乃记述汉代长安(西京)之轶闻杂事,亦涉及宫闱秘录、风俗民情、奇异传说等,可谓集汉魏间史料之大成,为后世研究汉代文化、社会生活之珍贵文献。 其书虽题为葛洪撰,然史家尝有疑焉。或以为乃刘歆所著,葛洪特为编次;或以为系后人托名之作。然无论其真实作者为何,此书所载之事,多与正史相参,亦有独见之史料,故为学者所重。 《西京杂记》内容广博,或记汉代宫廷之礼制,如高帝斩白蛇、武帝立金人之事;或述民间之风俗,如上巳祓禊、七夕乞巧之类;或载异闻杂说,如霍光妻显毒杀许后、王莽掘丁姬冢等。凡此种种,皆可为研究汉代社会文化之佐证。 其文笔简洁凝练,叙事生动有趣,颇能引人入胜。譬如“昭帝时,上林苑中养鹿千馀头,鹿角皆生,上有瑞气”一段,既显汉帝之祥瑞,亦见自然界之奇异。又如“武帝时,西域献连珠弩,一发十矢,皆命中”一则,虽为兵器之记载,亦可见汉代科技之发达。 然此书亦有虚诞不经之处,如记赵飞燕姊妹皆能“舞于掌上”,或述昭帝时“天下大旱,蝗虫生”,此类记载虽难尽信,然亦可窥见当时社会之心理与信仰。 总之,《西京杂记》虽为杂史笔记,然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补正史之不足,亦为研究汉代社会文化之重要参考资料。其文虽简,其义深远,可谓汉魏间文献之瑰宝,后世学者不可不察也。
〈神异经〉 一卷 〔西汉〕 东方朔 .汉魏丛书本
《神异经》一卷,题西汉东方朔所撰,乃汉魏丛书本也。东方朔,字曼倩,西汉武帝时人,以诙谐滑稽、博学多才著称,常以寓言讽谏,深得武帝之宠。其著述丰富,然多散佚,唯《神异经》一卷,传世至今,虽真伪难辨,然其文采斐然,内容奇诡,颇受后世学者所重。 《神异经》所载,多述神奇怪异之事,山川异域,珍禽异兽,乃至仙道方术,无所不包。其文辞瑰丽,想象奇特,颇似《山海经》之流,然较之更为荒诞不经,颇具小说意味。书中所述,或为东方朔亲身游历之所见,或为其借题发挥,以寓托讽谏之意。其内容虽多虚妄,然亦反映了当时社会之风貌与人们之想象,颇具研究价值。 此书之流传,历经沧桑,版本繁多,汉魏丛书本乃其中较为常见者。然因其内容荒诞,历来学者对其真伪颇多争议。或以为东方朔亲撰,或以为后人伪托,然无论其作者为何,此书之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皆不可忽视。后世学者,或以其为小说之滥觞,或以其为博物之奇书,皆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综观《神异经》一卷,其文虽短小精悍,然内容丰富,想象奇特,文辞瑰丽,实为古代文学之瑰宝。其所述神奇怪异之事,虽多虚妄,然亦反映了古人对世界之探索与想象,颇具哲理意味。此书之流传,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之内容,亦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文化、宗教、哲学等提供了珍贵之资料。
〈穆天子传〉 六卷 〔晋〕 郭璞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
《穆天子传》凡六卷,晋郭璞所注,汉魏丛书本也,万历年间雕版印行。是书成于晋代,乃记述周穆王巡游四方之奇书,其文简古,其事瑰异,诚古史之瑰宝也。 卷首序言,郭璞自道注书之由,谓《穆天子传》为汲冢古文之一,出土于晋太康二年,因以竹牒束帛编次成书,其字古奥,非时人所能识,璞遂为注解,使三千年下,复见古史之真貌。 书中详载穆王巡游之事,自元年至于十四年,十余年间,穆王车辙马迹,遍于四方,东至大海,西抵昆仑,南越长沙,北过代郡,千百国族,无不宾服。穆王与美人西王母相会于瑶池,饮玉液琼浆,食灵芝仙草,共谈玄妙之理,遂缔金兰之契。又命造父御八骏,登昆仑之颠,望九州之浩渺,思万姓之生息。穆王每至一方,必访贤士,观风土,赏异物,记于简策,藏于秘府,以昭后世。 郭璞之注,精审详尽,或释字义,或考地理,或引古籍,或发幽微,凡难通处,必加说明,使今人读之,如亲见其地其人其事,洵古注之善本也。 汉魏丛书本,明万历间据宋本重雕,字体端严,刀法劲健,行款疏朗,刻印俱善,堪称佳品。虽历经岁月浸淫,纸墨稍显古旧,然字迹犹清晰可辨,实为难得之善本也。 夫《穆天子传》一书,文辞典雅,故事奇幻,郭璞注之,汉魏丛书传之,三者相得益彰,堪称文史之宝典,亦乃印刷之精品,吾辈当珍视之,传于后世,永为典谟也。
〈如意君传(阃娱情传)〉 一卷 〔明〕 徐昌龄 .华阳散人序刊本
《如意君传》一卷,明徐昌龄所撰,华阳散人为之序,刊本流传于世。是书也,载事涉情,叙人间欢娱,皆阃内之秘,故又称《阃娱情传》。昌龄,字不详,生平行迹亦鲜见于史,然观其文,笔致细腻,情思婉转,可知其必为文坛之俊秀也。 书中所记,多言男女之情,离合悲欢,如影随形,似梦非梦。其间人物,或伉俪情深,或爱恨交织,或恩义两绝,或缠绵不休,皆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昌龄运笔,不尚华丽,唯求情真意切,句句扣人心弦,使人读之,恍如置身其中,共渡红尘劫。 华阳散人之序,亦为瑰宝。其文清丽,意蕴悠长,论情谈理,皆宜人之深思。散人言及是书,赞其“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又谓“昌龄之笔,能直指人心,发人深省”,观其评语,可谓精辟,足见二子交谊之厚,亦见散人鉴赏之精。 《如意君传》于后世,虽未能独占鳌头,然其独特之韵味,使之在明代传奇小说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传情达意之术,影响深远,为后人所效,更有诸多戏曲、评书取材于是,流传民间,广受喜爱。 今观是书,不禁感慨古人之情,与今无异。昌龄之笔,如岁月长河,穿越时空,依旧清晰可见,而《如意君传》亦如一面古镜,映照出人间情爱的永恒光辉,引人思考,发人深省。是书之价值,非仅在于其文学之美,更在于其情感之真,哲思之深,诚为不可多得之佳作也。
〈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 一百回二十卷 〔明〕 钟惺 〔明〕 许仲琳 .清康熙间四雪草堂刻本
《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者,一百回,二十卷,明人许仲琳所撰,钟伯敬先生评点。是书乃清康熙年间四雪草堂所刻,流传甚广,堪称神魔小说之瑰宝。 夫《封神演义》,其文纵横捭阖,其事离奇诡异,其义深远宏阔。书述商周之交,纣王无道,天命归周,姜子牙辅佐武王,兴师伐纣,封神宇宙。其间,神魔斗法,仙凡交错,妖异纷呈,波澜壮阔。许氏秉笔,文采斐然,叙事详备,人物鲜活,情节跌宕,引人入胜。 钟伯敬先生,明季鸿儒,博学多才,尤精于小说批评。其评《封神演义》,独树一帜,见解深邃。于人物品评、情节剖析、义理阐释,皆能鞭辟入里,发人深省。钟评之语,精妙绝伦,尤如画龙点睛,使是书更具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 四雪草堂者,清初刻书之翘楚,刻工精良,校勘严谨。康熙年间,草堂主人乃重刻《封神演义》,并附钟伯敬先生之评,使是书更显尊贵。嘉庆间,草堂刻本盛行于世,士林争相传诵,影响深远。 《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一百回二十卷,乃集文学、历史、哲学于一体,神魔小说之巅峰,评点文学之典范。四雪草堂之刻本,保存完善,版本珍贵,为后世研究《封神演义》之重要典籍。今人读之,犹可领略古人之文采,感悟历史之兴衰,探究天命之玄机。是书不朽,价值永存。
〈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一百回〉 二十卷 〔明〕 吴承恩 .明万历间闽书林杨闽斋刻本
《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一百回》二十卷,乃明贤吴承恩所撰,为明代神魔小说之翘楚。此书以玄奘西行取经之史实为蓝本,融合神仙鬼怪、佛道儒诸家之说,构建一奇幻瑰丽之世界。万历年间,闽书林杨闽斋精校细刻,刊行于世,故称“杨闽斋刻本”。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人,博学多才,尤擅诗文。其于《西游记》中,以诙谐之笔写庄重之事,寓理于趣,寄意于言,故能流传千古,脍炙人口。书中所记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实乃修行之象征,人生之写照。 此版本《西游记》,图文并茂,刻工精细,插图以全像展示,为读者绘制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西游画卷。每回之前,有标题点明精要,每页之上,有批注阐释深意,实为读者解难释惑之助。书中文字,清晰雅正,版式疏朗,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杨闽斋,明万历年间福建书林之佼佼者,以刻书闻名。其刻《西游记》,不仅注重文字之精,更追求版画之美,故此书不仅为文学之瑰宝,亦为版画之珍品。杨氏刻书,多经名家校勘,精益求精,故其刻本历来为藏书家所重。 《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一百回》二十卷,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于一身,实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其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跨越时空,启迪今人,亦将为后世所传颂。
〈儒林外史〉 五十六回 〔清〕 吴敬梓 .清嘉庆八年卧闲草堂刻本
《儒林外史》者,清儒吴敬梓所撰之章回小说也。全书五十六回,假托明代之世,实则描摹清初士林百态,讽刺科举之弊,揭露世态炎凉。其文笔犀利,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实为讽刺小说之翘楚。吴敬梓,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少负才名,然困于科场,屡试不第,遂绝意仕进,专力著述。此书乃其呕心沥血之作,成于晚年,旨在针砭时弊,警醒世人。 《儒林外史》之叙事,多采自作者亲身经历及其耳闻目睹之事。书中人物,或为迂腐书生,或为势利小人,或为奸佞之徒,皆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范进中举后之疯癫,严贡生之贪婪无耻,匡超人之趋炎附势,皆令人啼笑皆非,感慨万千。此书不独讽刺科举制度,更揭示士人道德之沦丧,世风之败坏。其主旨在于批判封建礼教之虚伪,呼唤人性之觉醒。 清嘉庆八年,卧闲草堂刻本问世,乃此书最早之刊本。其版式清晰,字体端正,虽历经二百余载,犹可见其工艺之精良。此本之出,使《儒林外史》得以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后之文人墨客,多以此书为镜,借以观照世态人情。今观此书,犹可感其针砭时弊之力,体察作者之苦心孤诣。 夫《儒林外史》者,非独小说之杰作,亦为历史之见证。其所描绘之士林百态,实为清初社会之缩影。吴敬梓以笔墨为刀,剖开世人之虚伪,揭露社会之黑暗,其勇气与智慧,实令人钦佩。此书虽为讽刺之作,然其笔触之中亦不乏温情,如杜少卿之侠义,沈琼枝之刚烈,皆为浊世中之清流。读此书者,既可得文学之享受,亦可悟人生之真谛。 嗟乎!吴敬梓以一书名垂青史,《儒林外史》以五十六回传世不朽。其文虽简,其意深远。今之读者,当思其用心,察其微言,庶几不负作者之苦心矣。
〈四大奇书第一种三国志〉 六十卷一百二十回 〔明〕 罗贯中 .清康熙间刻本
《四大奇书第一种三国志》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明人罗贯中所撰,清康熙年间刻印之版本。此书乃中国古典小说之瑰宝,以三国鼎立之时事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方英豪之风貌,揭示了群雄逐鹿之风云际会。 罗贯中博采众长,融汇史实与虚构,匠心独运,将纷繁复杂之历史事件编织成章回体小说,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其笔下人物形象鲜明,或忠或奸,或智或勇,皆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关羽之忠义、孔明之智慧、曹操之奸雄,皆为后世所传颂。 书中不仅叙述了战争之激烈,亦展现了人性之光辉与阴暗。罗贯中通过细腻之笔触,揭示了权力与欲望之冲突,忠诚与背叛之抉择,使得读者在领略历史之厚重同时,亦能反思人生之真谛。 清康熙年间,此书得以刻印流传,广受欢迎。其版本之精美,文字之工整,皆为后世所称道。康熙刻本之《四大奇书第一种三国志》,不仅保存了罗贯中原著之精髓,更为后世研究三国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宝贵之资料。 总之,此书集历史、文学、哲学于一体,既是一部波澜壮阔之史诗,亦是一幅人性百态之画卷。其深远之影响,至今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