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金石考古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秦汉印范〉 六卷 〔明〕 杨当时等摹镌 〔明〕 陆鑨编辑 〔明〕 潘云杰 .明万历三十五年刻钤印本
《秦汉印范》六卷,明杨当时等摹镌,陆鑨编辑,潘云杰主持刊刻,成书于万历三十五年,乃钤印本之佳构也。此书荟萃秦汉印章之精华,摹刻精工,实为印学之瑰宝。 秦汉印章,古雅质朴,气韵生动,后世印人无不奉为圭臬。是书编者陆鑨,博学多才,深谙印学,广搜秦汉印蜕,择其精者,辑为此编。摹镌者杨当时,技艺超群,刀法精湛,所摹印章,形神兼备,宛若真迹。潘云杰主持刊刻,力求完美,故此书版刻精良,纸墨俱佳,堪称明代印谱之冠。 第一卷至第六卷,分别收录秦汉官印、私印、吉语印等,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每印之下,皆注明印文、材质、尺寸,并附简要考释,便于读者研习。书中所录印章,或方正严谨,或圆融流转,或雄浑苍劲,或清丽秀雅,风格多样,各具千秋。观之如见秦汉印人运刀之妙,笔意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此书不仅为印学者提供范本,亦为研究秦汉文字、官职、地理、风俗之重要资料。其所录印章,多为稀世珍品,今已不存,幸赖此书得以流传后世。故《秦汉印范》之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更在于文献,实为学林之至宝也。 万历以来,此书屡经翻刻,然原刻钤印本尤为人所重。盖原刻摹拓清晰,印文逼真,较之后世翻刻本,更为精妙。故历来藏书家、印坛名家,皆以得此书为幸事。今存世者甚稀,藏于各大图书馆及私人藏家之手,殊为珍贵。 综观全书,摹镌精工,编辑得当,刊刻精美,堪称印谱之典范。其所录秦汉印章,实为印学之源泉,后世印人,莫不受其沾溉。故《秦汉印范》一书,于印学界之贡献,实非浅鲜,诚为不可多得之珍籍也。
〈印史〉 五卷 〔明〕 何通 .明天启刻钤印本
《印史》五卷,明何通撰,明天启刻钤印本。此书乃印章之史,集古今印章之精粹,为印学之宝典也。何通,字子达,号印痴,江苏吴县人,精于篆刻,尤擅印学。是书为其毕生研究之心血,成于明神宗天启年间,后刻版行世,流传至今。 卷一总论印章之源流,述印章之起源,自三代秦汉,至隋唐五代,乃至宋元明,皆考其发展脉络,详其演变轨迹。卷二、卷三、卷四分别录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宋元明之印章,每印皆附考释,详其尺寸、材质、印文及时代背景,兼论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卷五则辑录历代印人小传,述其生平事迹、印学成就及代表作,以供后世参考。 是书体例严谨,考据精详,既重史料之真实,亦求文辞之雅致。其论印章之流变,既溯其源,亦究其流,使读者知印章之传承,亦明印章之创新。其录印章之图谱,既重形制之考辨,亦重文字之训诂,使读者识印文之奥妙,亦晓印史之演变。其述印人之事迹,既叙其生平,亦评其成就,使读者知印学之传承,亦明印史之发展。 《印史》一书,乃印学之经典,为后世印人所推崇。其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既为研究印章史之必备典籍,亦为篆刻艺术之重要参考。何通之撰此书,既承前人之精华,亦启后学之新识,实为印学史上之巨擘,其功绩不可磨灭也。 是书自天启年间刻版行世,历数百年,传世稀少,然其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印学界所重。其版本之精良,考据之严谨,内容之丰富,皆令人叹为观止。今人读之,既能观印章之艺术,亦能探印史之奥秘,实为不可多得之古籍珍本也。
〈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 四卷 〔清〕 钱坫 .清嘉庆元年自刻本
《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四卷,附《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二卷,清人钱坫所撰,嘉庆元年自刻本也。钱坫,字东注,号十兰,江苏吴县人,博学多识,尤精金石之学。是书乃其研考古器款识之集大成者,考据精详,为世所重。 卷一至卷四,专考古器款识,分门别类,详述其形制、铭文、出处及考辨之辞。钱氏于古器之研究,深得古文字之奥妙,疏证精审,旁征博引,凡金石、史籍、经传,无不涉猎。其所考者,上自商周,下至秦汉,涵盖鼎彝、盘匜、钟磬、壶觞等各类器物。钱氏于每器之下,必详考其铭文,辨其真伪,探其源流,兼及当时之礼制、风俗、文化,实为研究古代器物不可多得之参考。 附录《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二卷,专收古镜铭文,亦为钱氏所辑。古镜铭文,虽短小精悍,然其文辞古雅,寓义深远,考其年代,可窥古人风俗之变迁。钱氏于每镜铭文之下,亦详加考证,辨其年代,述其意旨,探其书法之妙,兼及镜之形制、纹饰,实为研究古镜铭文之重要资料。 此书之成,乃钱氏毕生心血所聚,其考据之精详,论述之严谨,实为清代金石学之杰作。嘉庆元年自刻本,刊刻精美,字迹工整,纸墨俱佳,流传至今,虽历经风霜,然其学术价值不减当年,仍为学者所重。 综观全书,钱氏以金石之学为基,融汇经史,贯通古今,其考据之精,论述之详,实为清代学术之典范。此书不仅为研究古器款识之重要参考,更为探求古代文化、礼制、风俗之珍贵资料,其价值不可估量。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二十卷 〔宋〕 薛尚功 .民国二十四年海城于氏影印本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乃宋人薛尚功所撰,辑录古器物铭文,考据精详,为金石学之瑰宝。民国二十四年,海城于氏影印是书,以广其传。 薛尚功,字用敏,宋绍兴中官至佥书枢密院事。博学好古,尤精金石之学。其书搜罗商周以降钟鼎彝器之款识,凡二十卷,上溯商周,下迄汉唐,采择广博,考据缜密,实为金石学之集大成者。 书中各卷首列器物图形,次载铭文,并附考释,兼采诸家之说,参以己意,辨伪存真。其考释文字,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训诂名物,考证年代,于古文字、古史、礼制、地理等皆有深入探究,洵为研究上古史之宝贵资料。 于氏影印本,以原刻为底本,精心摹写,毫发毕现。版式清晰,字迹工整,既存古书原貌,又便于学者研读。其于卷首增入序跋、目录等,卷末附有校勘记,详列异文,校订讹误,尤便学者。 是书影印之际,正值民国学术之昌明,学者竞相研治古史,金石学亦日趋兴盛。于氏此举,可谓嘉惠士林,功莫大焉。今观是书,既可窥古人制器之精,复可考三代遗文之奥,诚为治史者之良鉴,考古者之鸿宝也。 要之,《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书,体例完备,考据精详,于古器物铭文之研究,实有开创之功。于氏影印本,又颇便读者,使是书得以广传。今之学者,当宝重是书,潜心研读,以继前贤之志,开拓学术之新境焉。
〈粤东金石略〉 九卷 〔清〕 翁方纲 .乾隆三十六年石洲草堂刻本
《粤东金石略》九卷,附《九曜石考》二卷,清翁方纲编纂,乾隆三十六年石洲草堂刻本。翁氏,字正三,号覃溪,又号苏斋,江苏吴县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工诗善书,尤精金石之学。此书乃其巡抚广东时,历五年之功,遍访粤东山川,搜罗碑碣,考释而成,实为粤东金石之巨著。 是书九卷,首卷录韶州石刻,次卷录连州、潮州、惠州诸地,三卷录广州府城内外,四卷录广州城外及番禺、南海诸县,五卷录东莞、新会诸县,六卷录香山、新宁诸县,七卷录肇庆府,八卷录廉州、雷州、琼州诸府,九卷录各邑杂刻。凡所录碑碣,皆详其位置、尺寸、年代、书体,并附跋语,考其源流,辨其真伪,尤重唐以前之古碑,于历代碑刻之变迁、书法之流变,亦有精论。 《九曜石考》二卷,专考广州九曜石及西湖石刻。九曜石者,南汉刘氏所立,刻佛经于其上,后湮没于西湖。翁氏寻得其迹,考其历史,辨其文字,录其残文,并附绘图,使后人得窥其貌。西湖石刻,亦多为南汉遗物,翁氏一一考释,于南汉史迹之研究,颇多裨益。 此书体例严谨,考证精详,于粤东金石之搜罗,可谓无遗。其所录碑碣,今多已不存,赖此书以传,实为后世研究粤东历史、地理、金石之重要资料。石洲草堂刻本校勘精良,版式精美,亦为清刻佳本,今存于世,弥足珍贵。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