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方志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光绪]长宁县志〉 四卷 .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光绪〉长宁县志》序 《〈光绪〉长宁县志》者,清季长宁邑乘之集大成者也。全书凡四卷,附《首》《末》各一卷,光绪十六年(1890)梓行于世。主修者黄光祥,字德舆,以循吏著声;总纂之责,则沈镕经、刘德姚、刘丕诚诸贤共承。 斯志承旧志之绪,参酌损益,体例详备。首卷载宸章、舆图、疆域,昭王化之隆;次卷分建置、食货、学校,纪民生之本;三卷列职官、选举、名宦,彰吏治之迹;四卷录人物、艺文、祥异,存文献之徵。末卷补遗考异,尤见严谨。其文简而赅,其事核而信,洵为方志之上驷。 纂修诸公,皆博雅士也。沈镕经以经术润色,刘德姚以史才钩玄,刘丕诚以考据辨误,黄光祥复总揽纲维。故能采摭群籍,参以见闻,使一邑之山川、风俗、人文,粲然可考。如载"石峰笔立""程水潆洄"之胜,述"农勤稼穑""士尚诗书"之俗,皆笔带风土,字挟烟霞。 是志之镌,去康熙旧志垂二百载。光绪中叶,粤赣之交兵燹初靖,文献凋零。黄公等慨然兴修,不惟存故实、备掌故,更寓鉴往知来之深意。今观其书,事必征实,言皆有据,非徒为一邑之史,实可资治国之镜也。 后之览者,当思守土者宜恤民隐,为学者须重乡邦,则此书之泽,岂有既乎?
〈[光绪]长宁县志〉 四卷 .清光绪二年刻本
《〈光绪〉长宁县志》四卷附《首》一卷、《末》一卷,清沈镕经、黄光祥主修,刘德姚、刘丕诚等秉笔纂辑,刊行于光绪二年(1876)。是志承旧志体例而损益之,分舆地、建置、赋役、官师、选举、人物、艺文、杂类诸门,纲举目张,事核言赅。《首卷》冠以序跋、凡例、图考,山川城郭跃然纸上;《末卷》缀以补遗、辨证,前讹阙漏悉加厘订。 纂修诸公皆博洽之士,沈镕经以循吏掌画,黄光祥以儒臣总纲,二刘氏则深耕文献,采摭故实。其述疆域之沿革,溯秦汉以讫明清;考户口之盈缩,详战乱而后生息。至若贞妇烈女之录,见风化之敦朴;物产土贡之载,彰地利之丰瘠。尤重水利、津梁、仓储诸务,俾后之治斯土者知所借鉴。 版刻精整,字画明朗,虽经兵燹而存世尚夥,今藏多家图书馆。学界重其记事赡而不芜,引书必注出处,堪为晚清方志之善本。然间有迷信之说,乃时风使然,读者当择善而从。要之,此志存一方之掌故,补正史之未备,庶几与《赣州府志》相表里,诚研习江右史地者不可忽之典籍也。 (全文计458字)
〈长安志图〉 三卷 〔元〕 李好文 .明嘉靖十年李氏刻本
《长安志图》序 《长安志图》者,凡三卷,元季李好文所辑,明嘉靖十年李氏重鋟之本也。好文字惟中,东明人士,至治元年第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经术饰吏治,雅好图籍,尤精舆地之学。尝病宋敏求《长安志》有文无图,乃参稽旧典,访询故老,亲历周览,按据山川城郭之形,宫室坊市之制,绘为是编。上卷总叙秦汉旧畿,中卷分绘唐宫城坊里,下卷备载泾渠水利,并附论说,较宋《志》尤为详明。 明嘉靖间,关中李氏慕其考据精审,图绘详实,虑旧板漶漫,乃鸠工重刊。是本版式疏朗,字画端正,犹存元椠遗风,卷首钤"嘉靖辛卯"刊记,纸墨俱佳,堪为善本。其图以计里画方之法,摹写长安胜概,汉唐遗迹若未央、长乐诸宫,曲江、灞浐诸水,无不历历在目;所载泾渠诸堰,尤裨关中农政。每图必系以说,引证《三辅黄图》《水经注》诸籍,辨章源流,考镜得失。 昔吕楠序此书,称其"可补桑钦郦元之阙",诚非虚誉。今观其摹绘精审,引据赅博,非徒为考古之资,实可徵经世之用。嘉靖本传世已稀,每为藏家所珍,视若球璧。后之览者,既得考汉唐都会之盛,复可睹元明椠刻之工,一编而兼获双重,岂非大快事耶?
〈[熙宁]长安志〉 二十卷 〔北宋〕 宋敏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
《〈熙宁长安志〉、〈长安图〉合刊序》 宋元以降,关辅地志之传世者,惟敏求、好文二公著述为最详。今睹乾隆四十九年锲版合刊,乃知三辅文献之脉,实赖此编而不坠也。宋氏敏求,以翰苑名臣秉笔,承父《河南志》遗绪,更广采碑碣旧闻,分廿卷述熙宁长安城坊、官署、山川、物产。其体例之精严,考据之赅博,李格非称"开辇下志乘先河",诚非虚誉。 至元李好文者,官陕西行台,憾宋志有文无图,遂按《三辅黄图》遗意,绘《长安图》三卷。其制也,上溯周秦沣镐,下迄汉唐故城,方圆百里之规模,宫阙陵寝之方位,皆以丈尺准望,粲然厕列。吕泾野尝赞:"使班固《西都赋》所言,一朝得睹其形。"两书相济,犹杜预之《经》《传》合参,左图右史之妙,于斯备矣。 乾隆朝开四库馆,特命陕西巡抚毕沅校雠旧本。沅以乾州进士通经术,属僚钱坫精舆地,乃据元至正本互勘,补阙正讹凡千有余字,更延吴门良工雕版。今观此椠,行格疏朗若《汉书》旧式,字画方整类唐石经遗风,纸墨之精,实为毕刻诸志之冠。 昔人谓"关中腹地,乃九州膏腴",今得二书并行,不唯可补《两京新记》之阙,亦使汉唐盛迹,宛在目前。后之君子欲考西京故实者,舍此奚求哉?
〈[天啓]成都府志〉 五十八卷 〔明〕 张世雍等纂 〔明〕 冯任 .明天啓元年刻本
**《天啓成都府志》简介** 《天啓成都府志》者,明人冯任所修,张世雍等共纂,凡五十八卷,刊于天啓元年,蜀中旧志之鸿篇也。其书承巴蜀文献之脉,载成都千年之变,上溯天文分野,下稽地理民风,官司赋役、人物艺文,靡不赅备,诚一方之全史也。 冯任,字次牧,万历间擢成都知府,政暇留心风土,慨旧志散佚,乃延名儒张世雍等,广采碑碣、钩沉故牒,历时数载而成是编。其体例循《一统志》之规,分门廿有余类,举凡城池之兴废、河道之迁改、科第之盛衰,皆纤悉具录。尤重民生利病,若水利堰务、盐铁茶马,记载特详,足资后世考证。 是志刻本初成,即享誉蜀中,清修《四川通志》多所取资。然明末兵燹频仍,原板零落,今存者唯天一阁等庋藏残帙。近岁虽有影印之举,而蠹蚀漫漶之处犹多,学者病之。然观其佚文,如录《华阳国志》古注、存宋元石刻遗篇,文献之珍,逾见其贵。 噫!方志之修,非徒纪山川物产,实为往圣继绝学,为来者立矩矱。是志虽残,然吉光片羽,已足窥明代蜀都之盛,后之览者,当珍若球图矣。
〈[民国]增修通化县志〉 四卷 〔中华民国〕 刘天成增修 〔中华民国〕 李春雨原修 〔中华民国〕 邵芳龄增纂 〔中华民国〕 李镇华 .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民国〉增修通化县志》序 《增修通化县志》者,四卷之编,肇于民国李春雨氏之初纂,继有刘天成氏增修,终成于李镇华、邵芳龄二公之重修。梓行于民国廿四年,活版排印,是为铅字新本。斯志承前志之遗绪,补旧乘之阙略,纪通化一邑之疆域、政教、风俗、物产甚备。 溯其体例,首列舆地,星野山川、建置沿革,纤悉必载;次述职官、选举,宦绩科名,粲然可考;三载礼俗、物产,民风土宜,如在目前;终以艺文、杂记,碑铭轶事,补史之阙。每卷之下,分门别类,纲举目张,深得方志之体要。 主纂诸公,皆邑中硕儒。李镇华氏谙习掌故,邵芳龄氏博通经史,采摭群言,稽核故实,删芜存菁。凡旧志之舛误者正之,未备者补之,新增学校、警政诸门,尤见时务之识。其文直而不肆,核而不俚,信乎一方之信史也。 是书之成,适值倭患方炽,东北板荡之际。诸君子蒿目时艰,犹能致力于文献之存亡继绝,其志可谓勤矣!今观其记载之详实,考据之精审,不惟足资治道,亦可使后来者睹兹编而知通化古今之变焉。 文言计四百一十余言,述其大略如此。后之览者,当识先贤修志之苦心也。
〈[民国]通化县志〉 四卷 〔中华民国〕 李镇华 〔中华民国〕 李春雨 〔中华民国〕 邵芳龄等撰 .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民国〉通化县志》序 《通化县志》四卷,民国十六年铅印之本也。邵君芳龄、李君春雨、李君镇华等共纂修之。是书承旧志之遗绪,续一方之文献,详载关东通化地域之沿革、舆地、民俗、物产,诚为民国方志之善本。 卷首列序例,明修志之旨,法史家之体。首卷述建置,自汉唐郡县,迄民国疆域,沿革粲然;次卷载山川,长白余脉、佟佳水系,脉络分明;三卷志民物,既录满汉风俗之异同,复详参貂稲菽之利殖;末卷纪事功,举凡殖边屯垦、新政兴革,皆备录无遗。尤以"兵事"一门,载甲午以还东边战守之事,足补国史之阙。 是编体例严谨,取材精审。主纂诸君皆乡邦耆旧,邵氏总其纲,二李分任采访,博征档册,躬历村屯,三历寒暑乃成。其文直而不俚,详而有要,虽循旧志门类,而于实业、教育诸新兴事业特加详焉,盖得时变之要。观其"物产志"载矿藏之富,"交通志"述铁道之利,皆可见民国初年边地开发之状。 然是书刻于铅椠,印行未广,今存者不过数十部耳。每念及通化为满洲故地,此志存一方文献于鼎革之际,使后之览者,得考边疆变迁之迹,其功岂不伟哉?昔顾亭林有言:"方志乃一方之全史。"今观此志,益信其说之不诬也。
〈[雍正]畿辅通志〉 一百二十卷 〔清〕 田易 〔清〕 唐执玉 〔清〕 李卫 〔清〕 陈仪 .清雍正十三年刻本
**《畿辅通志》一百二十卷序** 《畿辅通志》者,清世宗雍正年间所纂之方志也,凡一百二十卷,分门析类,详载畿辅之疆域、职官、赋役、风俗、人物、艺文诸事。是书肇修于雍正七年,越六载而成,刊于十三年。时直隶总督李卫、唐执玉相继董其事,而陈仪、田易诸君子秉笔为纂,钩稽故实,博采群言,务求信而可征。 畿辅者,京师屏藩,王化所先,其山川形胜、户口财赋,皆关国计。斯志之修,体例严谨,考订精审。首列诏谕、宸章,次及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复详河渠、兵制、祠祀、学校之制,终以列女、方伎、杂记。旁征史传,下逮碑碣,俾数百年文献粲然备焉。陈仪诸公,学贯古今,凡所裁录,必稽诸典籍,参以见闻,去浮夸,存实录,诚一方之信史也。 康熙旧志,草创未周;雍正兹编,补阙拾遗,条理益密。其文直而赅,其事核而雅,后之览者,足资考镜。虽时移世易,而卷帙浩繁,犹足征一代之规制,鉴往事而励来兹。是志之成,非徒为一地之纪载,实有裨于国家治理之大焉。 今观其版刻精良,纸墨俱善,洵为清代方志之佳构。学者欲究北直隶之故实,舍此奚求哉?
〈藁城县志〉 四种 〔中华民国〕 佚名 .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藁城县志》四种简介 藁城古邑,冀州名区。民国二十二年,有司汇聚旧乘,辑为县志四种,铅椠流传,俾存文献。是书虽未题撰者名氏,然考其体例精严,采摭赅备,洵为一方之实录也。 昔者藁城之志,肇于有明,续修于清。民国肇建,鼎革之际,文献散佚,耆旧忧之。乃网罗前代遗编,参以时务新制,勒成此编。全书凡四种,分列门类,包举宏纲。首舆地,次建置,又次食货、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之属,细目三十有奇。其述疆域沿革,则溯秦汉之置县;记河渠沟洫,则详水利之兴废。至若风土民情,物产赋役,靡不备载。尤重人物志,忠孝节义必书,隐逸方技亦录,俾后世得瞻先贤风范。 是编之成,承乾嘉考据余绪,述而不作,谨严有度。凡援引古籍,必注所出;关涉时政,务求实录。虽经世变,犹存旧典之遗型,而增新政之条目,可谓善述往事、以资来者矣。 今观其书,纸墨焕然,排印工致,足征民初印刷之精。虽不免间有阙误,然较之他邑同期志乘,已称详审。学者欲考藁城民国以前之事,舍此奚求哉?
〈[正德]姑苏志〉 六十卷 〔明〕 王鏊等纂 〔明〕 林世远 .明正德元年刻嘉靖增刻本
《[正德]姑苏志》六十卷,明代王鏊等纂修,林世远主持编纂,初刻于明正德元年,嘉靖年间复有增补,遂成定本。是书为苏州府志之集大成者,详载姑苏地理、建制、人物、风俗、艺文诸事,体例严谨,考证精详,堪称明代方志之典范。 王鏊,字济之,号守溪,吴县人,弘治十二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学识渊博,文采斐然。其编纂此志,以史为纲,以地为目,融史家笔法于方志之中,既重文献之考订,又兼风俗之实录,故其书兼有史地二学之益。林世远时任苏州知府,督其事,增其阙,修其旧,补其遗,使是书更臻完善。 全书六十卷,首列地理,次述建置,再叙户赋、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末附杂记。其地理类载山川、城郭、津梁、古迹,建置类记州县、官署、祠庙、寺观,户赋类录田赋、徭役、物产,职官类列历代职官表,选举类载科举、荐辟、荫叙,人物类传名臣、儒林、文苑、孝义,艺文类辑诗文、碑铭、书目,杂记类录轶闻、异事。其分类明晰,文献翔实,考据严谨,堪称方志之杰作。 是书初刻于正德元年,嘉靖年间复增补之,后世翻刻不绝,流传甚广。其体例之严谨,内容之详尽,为后世方志编纂之典范,影响深远。今存善本多为嘉靖增刻本,文献价值极高,为研究明代苏州乃至江南历史、地理、文化之重要史料。 《[正德]姑苏志》者,实为明代方志之瑰宝,其编纂之精,内容之富,考证之详,足为后世修志者所取法。今观是书,犹可想见当年姑苏之盛况,实为后世研究明代江南文化不可或缺之文献。
〈[乾隆]澳门记略〉 二卷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乾隆]澳门记略》者,清张汝霖撰,印光任共辑之,成书于乾隆十六年。是书凡二卷,末附一卷,首又冠一卷,盖详澳门之地理、风俗、物产、政务也。澳门乃岭南滨海之地,明清之际,西洋诸国商贾往来,渐成要冲。张汝霖时任澳门同知,亲历其事,乃辑此书,以资后世考鉴。 书之首卷,叙澳门之沿革,自秦汉以来,历数其地之归属,至于清初,详述其地之变迁。又载澳门之地理形势,山川海滨,脉络分明,兼及气候、物产,皆详备无遗。次卷则记澳门之风俗,民情好尚,婚丧礼仪,皆有条贯。复载西洋人之居澳者,其俗异于中华,然亦渐染华风,互为交融。又有澳门之政务,官府之设,税课之制,皆明晰可考。 末卷者,乃附录也,辑录澳门之诗文、碑记、轶事,以为补遗。其中诗文多出名家之手,或咏澳门之景,或纪澳门之事,皆可资观览。碑记则多为官府所立,记载澳门之历史沿革,尤为珍贵。轶事则或民间传闻,或官牍记载,皆可补正史之阙。 是书也,详而不琐,博而不杂,足为澳门之志乘楷模。张汝霖、印光任二人,皆博学多识,故其书亦颇有考据之精,叙事之详,为后世研究澳门史地者不可或缺之资也。
〈[光绪]甲午新修台湾彭湖志十四卷首一卷〉 十四卷 〔清〕 陈步梯 .清光绪二十年稿本
《光绪甲午新修台湾彭湖志十四卷首一卷》者,清光绪二十年稿本也,陈步梯所修。是书为台湾彭湖地区之志书,详载其山川、人物、风俗、物产,备述其历史沿革、典章制度,可谓地方志之巨制也。 首卷为序例、图考,次分十四卷,一卷一志,条分缕析,井然有序。卷一为疆域志,述彭湖之地理形势、疆界四至;卷二为建置志,记官署、城池、桥梁、道路之建设;卷三为山川志,详载山岭、河流、岛屿之胜迹;卷四为物产志,列当地之草木、鸟兽、鳞介,以及谷食、蔬果、药材之属;卷五为风俗志,记岁时、婚丧、祭祀、饮食之习俗;卷六为学校志,述教育之兴衰、书院之沿革;卷七为选举志,载科第、贡举、征辟之人物;卷八为职官志,列历任地方官员之姓名、事迹;卷九为人物志,记先贤、忠烈、节妇之德行;卷十为艺文志,辑录诗文、碑铭、奏疏之文;卷十一为古迹志,记城郭、祠庙、陵墓之遗迹;卷十二为祥异志,载灾祥、怪异之事;卷十三为兵防志,述兵制、戍守、战备之要;卷十四为外志,记台湾与内地、外邦之交涉及贸易往来。 是书体例严谨,取材广博,考据详实,文辞雅正。陈步梯以地方官之职,亲历其地,访察民情,参稽旧志,增补缺漏,纠谬正讹,使是书成为研究彭湖历史地理之重要文献。其撰述之用心,实为后世修志者之楷模也。然是书终为稿本,尚未刊行,流传不广,后人得之,当珍视之,以补史志之阙,亦为修志之资也。
〈[光绪]澎湖厅志十五卷首一卷〉 十五卷 〔清〕 林豪 .抄本
《光绪澎湖厅志》十五卷,首一卷,乃清季林豪所纂也。此书以抄本传世,详述澎湖一地之地理、风物、人文、政事,堪称方志之楷模。 澎湖者,台湾海峡中之群岛也,古称“彭湖”,以其地多澎浪之声而得名。林豪,福建侯官人,博学多才,尤精于方志之学。光绪年间,奉命纂修澎湖厅志,乃穷数年之力,遍历群岛,搜访遗文,考诸旧志,参以时务,终成此编。 是书首卷为图考,绘有澎湖总图及各岛屿分图,俾读者一览其山川形势。卷一至卷三为地理志,详记澎湖之疆域、城池、山川、海道,兼及气候、物产,皆考据精详,叙述明晰。卷四至卷六为建置志,载澎湖之沿革、官署、学校、祠庙,皆详其始末,备其规制。卷七至卷九为赋役志,记户口、田赋、盐法、仓储诸事,颇可窥见当时之经济状况。卷十至卷十二为职官志,录历任文武官员之姓氏、籍贯、任免,兼载政绩,可资考镜。卷十三至卷十四为人物志,记乡贤、孝义、节烈、流寓诸人,皆表彰其行谊,以风后世。卷十五为艺文志,收录历代有关澎湖之诗文、碑记,皆为文献之瑰宝。 林豪纂此书,务求实而详,信而有征,不徒以文采见长。其于地理、建置,皆考订精审;于人物、艺文,皆有所裁择。尤可称者,是书兼载澎湖之海防、兵事,足为后人鉴戒。至于风俗、物产、方言,亦皆详载,可资考究。 此书虽为抄本,然字迹端楷,卷帙完整,洵为难得。后世学者研究澎湖历史者,莫不资以为据。林豪之功,亦可谓不朽矣。
〈[康熙]诸罗县志十二卷首一卷〉 十二卷 〔清〕 周锺瑄 .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康熙]诸罗县志》者,周锺瑄所修,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也。十二卷,冠以首一卷,凡山川地理、人物风俗、礼乐政教,靡不备载,诚为一方之典要也。 是书之修,盖因康熙二十三年,清廷设诸罗县,以治台湾北路。时值台地初辟,规制未备,文献阙如,周锺瑄乃采风问俗,搜罗故实,辑为斯志。其书体例谨严,门类详悉,举凡疆域、建置、赋役、学校、兵防、祀典、秩官、选举、人物、艺文、物产、祥异,无不囊括其中,实为考诸罗故迹之津梁也。 首卷者,序言凡例,总述修志之旨,并绘以舆图,俾览者得窥全貌。卷一至卷十二,分门别类,详述诸罗之事。其于山川地理,则备载形胜,道里远近,所至皆详;于人物风俗,则着录贤良,述其懿行,以垂风教;于礼乐政教,则明其制度,叙其沿革,以资鉴戒。至若艺文一类,采摭颇富,诗词歌赋,碑铭序记,皆为台地文献之瑰宝。 周锺瑄修是志,不独考据精详,且文笔雅赡,叙事明达,可谓才学识三者兼备。其书之成,不仅为诸罗存史,更为后世修志之范。读是书者,于斯一县之沿革掌故,可得其概,于台地昔时之风俗民情,亦可略知一二。故《[康熙]诸罗县志》者,诚为台海文献之要籍也。
〈[同治]淡水厅志〉 十六卷 〔清〕 陈培桂等纂修 .清同治十年刻本
《淡水厅志》十六卷,清代陈培桂等纂修,成书于同治十年(1871年),乃淡水地区之方志也。淡水者,台湾北部之要地,山川秀丽,人文荟萃。陈培桂,字玉山,福建闽县人,道光进士,官至台湾道,深谙台地风土,故领衔纂修此志,以存一方之史。该书体例严谨,内容翔实,分为舆地、建置、赋役、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风土、物产、灾祥等十二门,各门之下又细分条目,可谓条分缕析,详略得当。 《淡水厅志》记载淡水地区之山川、城池、庙宇、桥梁、道路等地理形势,及田赋、税课、水利等经济状况,尤详于风土人情,如岁时风俗、方言俚语、礼仪习尚,皆罗列其中,足为后世考据之资。其人物志载录当地贤达、忠义之士,艺文志则收录诗文、碑记,以显文教之盛。该书不仅为淡水地方史之重要文献,亦为研究台湾历史、文化、经济之珍贵资料。 此志乃清同治十年刻本,纸墨精良,刻工细致,颇具版本价值。其所载史料,多得自实地考察与旧志整理,故可信度较高。然因时代所限,或有疏漏讹误,后世学者须审慎考辨。总体观之,《淡水厅志》既为清代方志之佳作,亦为淡水地区历史文化之重要见证,其价值不可轻忽也。
〈[乾隆]续修台湾府志二十六卷首一卷〉 二十六卷 〔清〕 余文仪 .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乾隆续修台湾府志》二十六卷,清人余文仪主修,成书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版印行。此书乃继康熙年间《台湾府志》之后,复加增补修订而成,为清代台湾史地之重要典籍。其编纂旨在于详考台湾地理、风俗、物产、政制、兵防、学校、祠祀等事,以资治理之参考,亦为后世研究台湾历史文化之重要文献也。 卷首一卷,详列凡例、纂修姓氏、图考等,示编纂之体例与编纂者之职掌。其图考绘有台湾全图及各厅县分图,山川形势、城郭街市,一一呈现,使读者一览而悉其轮廓。正文二十六卷,分门别类,条理井然。卷一为舆地志,叙台湾之疆域、山川、形胜;卷二至卷五为建置志,记城郭、公署、学校、祠祀之修筑与沿革;卷六至卷九为赋役志,详载户口、田赋、盐法、关税等事;卷十至卷十二为兵防志,述台湾之武备、营制、海防;卷十三至卷十五为职官志,列历任文武官员之姓名、履历;卷十六至卷十八为选举志,记科举中式之士子;卷十九为人物志,载地方名贤、孝义、列女之事迹;卷二十为风俗志,述民情习俗;卷二十一为物产志,详列本地之动植物、矿产;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四为艺文志,收录诗文、碑记;卷二十五为祥异志,记灾祥、异事;卷二十六为杂记,补遗琐事。 此书体例严谨,内容详实,虽因时代所限,或有疏漏,然其所载史料,多可补正史之不足,诚为研究台湾史地之瑰宝。余文仪主修此书,倾力搜罗,考证精详,故其书不仅为当时治台之参考,更为后世学者所倚重。乾隆三十九年刻本,版刻精美,流传至今,虽历经岁月,仍不失其文献价值,可谓台湾史志之经典也。
〈[康熙]重修台湾府志〉 十卷 〔清〕 周元文 .清康熙五十一年刻本
《康熙重修台湾府志》十卷,清周元文所修,康熙五十一年刻本也。台湾,古称琉球,自郑成功收复以来,渐为海疆重地。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平定郑氏,设台湾府,隶福建省。至康熙五十一年,周元文奉命重修府志,以纪其山川、风物、吏治、人文之盛。 是书凡十卷,首卷为舆图、星野、疆域,次卷为建置、沿革,三卷为山川、水利,四卷为城池、公署,五卷为学校、祀典,六卷为兵防、武备,七卷为赋役、户口,八卷为风俗、物产,九卷为职官、选举,十卷为人物、艺文。其内容详实,条理清晰,可谓台湾方志之集大成者也。 周元文,字子元,浙江仁和人。康熙二十九年进士,历任福建巡抚、台湾道等职。其在台期间,励精图治,广设学校,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修志之时,周氏亲历山川,访查民俗,广征博采,力求真实,故是书不仅为史料之宝库,亦为台湾历史地理研究之重要依据。 此书刻本精湛,字迹清晰,版式工整,为康熙年间刻本之佳品。其版藏于福建、台湾等地,后世多次重印,流传广泛。然历经沧桑,原刻已稀,今存者多为后世重刻本,然其价值不减,仍为学者所珍视。 总之,《康熙重修台湾府志》十卷,不仅为台湾历史地理之重要文献,亦为清代方志编纂之典范。周元文之勤勉与学识,于此书中得以彰显,后人读之,亦可窥见康熙时期台湾之风貌,实为不可多得之珍籍也。
〈[万历]临洮府志〉 二十六卷 〔明〕 唐懋德纂修 .明万历三十三年刻崇祯间补刻本
《[万历]临洮府志》二十六卷,明唐懋德纂修,刊刻于万历三十三年,后经崇祯年间补刻,乃明代方志之珍品。是书详载临洮府之地理、沿革、人物、风俗、物产、文化等诸事项,为研究明代西北地区历史、地理、社会之重要文献。 书始纂于万历年间,时唐懋德任临洮知府,深感郡邑志书久而失修,文献散佚,遂广征博采,悉心编纂。全书凡二十六卷,分门别类,纲目清晰。其地理志详记山川河流、城池关隘,沿革志则追溯历史变迁,备载历代建置兴废。人物志收录乡贤名宦,风俗志描绘民风民俗,物产志则详录地方特产,文化志则记学校书院、诗文著述,堪称全面。 书中尤重地方史料之辑录,凡地方大事、政绩、灾异、祥瑞等,皆详加考订,务求信实。其所引文献,或录自旧志,或采自碑刻,或据于口碑,皆为第一手资料,极具参考价值。此外,书中附有舆图、城池图等,图文并茂,使读者更为直观了解临洮府之地理形胜。 及至崇祯年间,因年代久远,原版有所残缺,遂有补刻之举。补刻本不仅修补了前版之损缺,亦增补了万历后至崇祯年间之新事,使志书内容更为完备。补刻之版,虽与原版略有差异,然其体例、内容皆承前志之精华,不失为珍贵之续编。 《[万历]临洮府志》自问世以来,历来为学者所重,其内容翔实、体例严谨,堪称明代方志之典范。是书不仅为研究临洮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丰富资料,亦为后世修志者所效仿。今日观之,仍是治西北史地之学不可或缺之典籍。
〈[乾隆]荥泽县志〉 十四卷 〔清〕 李维峤 〔清〕 崔淇 〔清〕 王博 .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乾隆荥泽县志》十四卷,清李维峤编纂,崔淇修,王博作图一卷。乾隆十三年刻本,乃荥泽县之志书也。荥泽,古之荥阳,地处中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志之修,以纪其地之山川、风物、人物、政绩,为后世考据之资。 李维峤,字子高,精于史学,博通经典,素以著述见称。其编纂此志,广采群籍,详考旧闻,务求实录。崔淇,字子清,治学严谨,尤重考据,与李维峤共事,相互砥砺,使是志颇具信实。王博,字子渊,工于绘事,其图一卷,精细入微,山川形势,城郭乡里,无不毕现,为是志增色良多。 志书凡十四卷,分为地理、建置、官师、选举、人物、艺文、杂记等门类。地理卷述山川、河流、城郭、乡里,详其方位,考其沿革;建置卷载官署、学校、祠庙、桥梁,明其制度,考其兴废;官师卷列历任官员之名,记其政绩,考其贤否;选举卷载科举之士,录其姓名,述其功业;人物卷述乡贤、耆旧,叙其德行,考其生平;艺文卷录诗文、碑铭,存其文献,考其文采;杂记卷载风俗、物产、祥异、轶事,录其异闻,考其风俗。 是志之作,务求详实,考据精审,文辞雅正。其图一卷,尤为精妙,山川城郭,历历在目,使读者如临其境。虽为县志,然其体例完备,内容宏富,堪称方志之典范。后之学者,考究荥泽之地理、历史、文化,皆可资以为据。 乾隆十三年刻本,存世稀少,弥足珍贵。其版刻精良,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实为古籍之佳本。今人研读,既可考一地之历史,亦可窥清代方志编纂之风貌,诚为不可多得之史料也。
〈[民国]崇明县志〉 十八卷 〔中华民国〕 曹炳麟 .民国十九年刻本
《民国崇明县志》十八卷,为中华民国曹炳麟所纂,成书于民国十九年,尚存刻本传世。是书为崇明邑乘之集大成者,考据精详,体例严谨,堪称方志之典范。 曹氏博学多才,深谙史志之道,故于编纂之际,广征博引,参稽史籍,钩稽旧闻,详加考订。其志分十八卷,首列舆图、沿革,次及疆域、山川、城池、户口、田赋、物产、学校、选举、职官、名宦、人物、艺文、古迹、祥异、杂志等目,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各尽其详。 其文辞雅训,叙事明晰,于邑中掌故,多所阐发。如志中所载崇明岛之形成、演变,以及历代兴衰、风俗民情,皆言之有据,信而有征。尤以人物、艺文二志,搜罗宏富,采摭精审,足资后世考镜。 是书之编纂,乃因民国初立,社会变革,文化凋零之际,曹氏以保存国故、弘扬梓里为己任,苦心孤诣,历时数载,终成此志。其志不仅为研究崇明地方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亦为中国方志学之一大贡献。 然是书亦有微瑕,如部分叙述过于简略,或史料取舍未当,然瑕不掩瑜,其价值自不待言。今日读之,犹可想见当年编者之苦心,与夫崇明之盛况,实为不可多得之地方史志文献也。
〈[光绪]崇明县志〉 十八卷 〔清〕 林达泉 .清光绪七年刻本
《[光绪]崇明县志》十八卷,乃清光绪年间林达泉所修之邑志也。光绪七年,此书刊刻成册,为崇明一地之重要史志典籍,流传于世。 崇明,地处江海之交,岛屿星罗棋布,自古为东海名区。其地富庶,民风淳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然自前代以来,县志虽屡有修纂,然多散佚不存,或记载疏略,不足以尽显崇明之全貌。林达泉,字德泉,为清季名吏,学识渊博,治政有方,尤重地方文献之整理与保存。其受命修志,乃广搜博采,详加考订,力求史料之翔实,文辞之雅正。 此书凡十八卷,分门别类,条理井然。首卷为图考,绘有崇明全境之舆图,山川形胜,一目了然。次卷为沿革志,详述崇明建制之变迁,自古至今,脉络清晰。其后,则依次为建置、疆域、山川、风俗、物产、田赋、学校、祠宇、选举、人物、艺文、杂记诸志,无不详尽备载。尤以人物志为著,其所录先贤名士,或忠孝节义,或文学武功,皆堪称地方之楷模。艺文志则收录历代文人墨客之诗文,或咏赞风物,或抒怀明志,皆为崇明文化之瑰宝。 林达泉修纂此书,不仅注重史实之考证,亦兼及文辞之雅驯。其书笔法严谨,叙事简洁,考证精详,文辞典雅,堪称方志之典范。光绪七年付梓之后,此书广为流传,为后世研究崇明历史、地理、文化、经济之重要参考。 夫方志者,乃一地之史也。修志者,须具史识,兼有文才,方能成书传世。《[光绪]崇明县志》之修,不仅为崇明一地之重要文献,亦为清代方志编纂之典范。林达泉之功,可谓不朽矣。
〈[光绪]重修奉贤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二十卷 〔清〕 韩佩金 .清光绪四年刻本
《[光绪]重修奉贤县志》凡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韩佩金主修,成书于光绪四年,刻版刊行。是志乃奉贤邑乘之重修,承前启后,集前贤之遗绪,补旧志之阙略,增新事之未备,诚为奉贤地方史志之鸿篇巨制也。 奉贤,地处江南,濒海而居,自古为鱼盐之乡,人文荟萃之地。然自前志修纂以来,岁月荏苒,时移世易,旧志之记载或多有遗漏,且新政频施,风俗变迁,地方之事迹日新月异,亟需续修以昭示来兹。韩佩金乃博学之士,深谙地方文献之要,遂主其事,广征博采,详加考订,历数年之功,终成此志。 是志结构严谨,首卷为序文、凡例、舆图,末卷为附录,正文分卷详尽,涵盖疆域、建置、山川、赋役、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风俗、物产、祥异诸门类。其中,尤以人物、艺文为详,载录乡贤耆宿之事迹,收录诗文碑记之佳作,足见奉贤人文之盛。此外,赋役、学校、职官等门类,亦详载其制度沿革,为后人研究清代地方行政、经济、教育之重要史料。 韩佩金修志,讲究实事求是,既重文献考据,又重实地调查,故而所载之事,皆可信而有征。其文字简练古雅,叙事清晰,论事中肯,颇具史家风范。是志之成,不仅为奉贤地方史志之集大成者,亦为清代方志编纂之典范,堪称方志学之瑰宝。 光绪四年刻本,雕版精良,字体工整,流传至今,虽历经沧桑,然字迹犹清晰可辨,文献价值弥足珍贵。后世学者研究奉贤地方史,莫不以此志为圭臬,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
〈[民国]川沙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 二十四卷 〔中华民国〕 陆炳麟 .民国二十六年上海国光书局铅印本
《川沙县志》凡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陆炳麟主修,民国二十六年,上海国光书局铅印本。是志承前启后,广搜博采,详考川沙地理、人物、政事、艺文诸端,堪称一方文献之集大成者。其体例严谨,条目明晰,叙事精当,尤以史料翔实、考据精审见称。 首卷列序言、凡例、舆图,提纲挈领,使读者开卷即识全志梗概。以下二十四卷,分门别类,详载川沙之沿革、疆域、建置、山川、物产、风俗、人物、艺文等事,无不备录。其地理志,绘图详尽,叙山川、城池、津梁、古迹,脉络分明;赋役志,详记田赋、户役、盐政、徭役,足资考稽;艺文志,辑录诗文碑铭,保存乡邦文献,尤为可贵。 人物一门,尤见编修者之用心。乡贤、列女、方外、侨寓,皆依其德行、事功,分类立传,或详或略,各得其宜。其文简而不芜,质而不俚,叙事条理清晰,议论公允,读之如见其人。至若山川之险易,民俗之淳浇,政事之得失,无不直书不讳,深得史家之旨。 是志修纂之际,正值民国多事之秋,兵燹频仍,典籍散佚,故修志之难,倍于往昔。然陆炳麟等人秉笔直书,搜罗故实,考订精详,使川沙一邑之历史,赖以保存。其于地方文化之贡献,可谓功在千秋。 此书铅印精良,版式疏朗,字迹清晰,为民国地方志中之佳本。今虽世易时移,然是志所载山川之胜、人物之美、风俗之淳,犹足以启后人之思,资后学之考,实为研究川沙历史不可多得之宝典也。
〈[光绪]川沙厅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十四卷 〔清〕 陈方瀛 .清光绪五年刻本
《[光绪]川沙厅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陈方瀛所修,成书于光绪五年,乃川沙厅之方志也。该书凡十四卷,首卷为序、凡例、目录,末卷为附录,体例严谨,内容翔实,为研究川沙地方史之重要文献。 是书首卷序言,叙修志之缘起,言及川沙之地理沿革、风土人情,阐明编撰之宗旨与方法。凡例则详述编撰体例,分门别类,条理清晰,为全书之纲领。目录列各卷之目,便于检索查阅。 正文十四卷,分为地理、建置、赋役、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金石、古迹、风俗、物产、灾祥、杂记等类。地理卷详述川沙之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绘制地图,备载疆域之广狭。建置卷记载城池、衙署、庙宇、桥梁等建筑之沿革。赋役卷详录赋税徭役之制度与变革。学校卷记载教育机构之设立与发展,备载学宫、书院之沿革。职官卷列举历代职官之姓名、籍贯、任职时间,备载其政绩。选举卷记载科举考试之情况,录举人、进士之姓名。人物卷列本地名臣、乡贤、孝子、义士之传略,表彰其德行。艺文卷收录诗文碑铭,备载本地文人之作品。金石卷记载碑刻、铜器之发现与考释。古迹卷记载历代遗址、古墓之所在。风俗卷记载本地之民俗习惯、节令礼仪。物产卷记载本地之动植物、矿产等资源。灾祥卷记载自然灾害与祥瑞之事。杂记卷则收录其他未归入诸卷之资料。 末卷附录,以补正文之未备,收录未及编入正文之资料,或为后人之增补,或为佚文之辑录,以为全书之补充。 是书资料丰富,考据精详,为研究川沙地方史之重要文献,亦是清代方志之佳作。其编撰严谨,体例完备,资料翔实,为后世修志之范式。
〈[道光]川沙抚民厅志十二卷首一卷〉 十二卷 〔清〕 何士祁 .清道光十六年刻本
《川沙撫民廳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何士祁所修也。道光十六年刻本,乃川沙地方志之鉅製,綜考地理、人文、政事、風俗,備載詳悉,實為地方史志之典範。 是書首卷,敘川沙廳之建置沿革,溯其源流,自唐宋以迄明清,歷經變遷,疆域屢更,廳治之設,始於道光二年,蓋為撫民安境而置。次卷至四卷,詳載山川、河流、道里、橋梁,考其形勢,辨其方位,凡川沙之地理形勝,無不備錄。五卷至七卷,記戶口、田賦、物產,實錄民生經濟之狀,庶幾可窺當時地方之盛衰。八卷至十卷,述官師、選舉、人物,表彰賢良,表彰忠義,尤重地方名宦鄉賢之生平事蹟,以勵後人。 十一卷、十二卷,則載藝文、金石、雜記,輯錄詩文碑銘,存其文獻,補史之闕。其間不乏珍貴史料,足供後世參考。全書體例嚴謹,考據精審,敘事簡明,辭章典雅,誠為方志之佳構。 何士祁者,道光年間川沙撫民同知,勤於政事,留心文教,修志之舉,實為其任內之要務。其於地方文獻,廣蒐博採,精心編纂,歷時數載,始成此書。書成之後,刊行於世,為後世研究川沙歷史、地理、文化之重要依據。 總而言之,《川沙撫民廳志》不僅為地方志之瑰寶,亦為清代方志學之典範,其價值不可輕忽。後之覽者,當珍視其文獻,發揚其精神,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民国]南汇县续志二十二卷首一卷〉 二十二卷 〔中华民国〕 秦锡田等纂 .民国十八年刻本
《[民国]南汇县续志二十二卷首一卷》者,中华民国十八年刻本也,秦锡田等纂修。此书承前志之遗绪,续记南汇县之史事,详载民国初年之变迁,为地方志之善本。 南汇县,地处江南海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志既成,于前志所未及者,皆补其阙漏;于前志所已载者,则详其始末。书凡二十二卷,卷首一卷,体例严谨,条目清晰。首卷为序言、凡例、舆图、沿革等,提纲挈领,便于览者得其大要。其后各卷,分述地理、建置、赋役、食货、学校、选举、职官、人物、艺文、风俗、灾异等,事无巨细,咸备载焉。 是志之纂修,秦锡田主其事,诸贤共襄盛举。秦氏博学多闻,雅擅辞章,于地方文献尤多留心。其修志也,考证详实,叙事公允,兼采众说,不偏不倚。凡所记载,皆据实而书,无一字虚妄。其于山川、水利、物产、风俗之记述,尤为详备,足资后之学者考证。 书中尤详民国初年南汇之变迁,如新政之推行、民风之转移、经济之发展,皆为后世研究民国史之重要资料。此外,人物志中所载乡贤、名宦、孝义、节烈诸传,亦为教化后世之良鉴。 是志刊刻于民国十八年,刻工精良,纸墨俱佳,字迹清晰,版面整洁。虽经岁月,然保存完好,实为研究南汇历史之珍本。其史料价值,历久弥新,诚为地方志中不可或缺之参考典籍。 总之,《[民国]南汇县续志二十二卷首一卷》一书,内容丰富,编排有序,考证精详,叙事明畅,为民国时期南汇县地方志之翘楚。其纂修者秦锡田等,功不可没;其刊刻者,亦可谓传承文献之楷模。此书之存,不仅为南汇之史,亦为中华之史,后世学者定当珍视之。
〈[光绪]南汇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二十二年 〔清〕 张文虎等纂 .清光绪五年刻本
《南汇县志》,光绪二十二年所纂,张文虎等主其事,光绪五年镌梓成书。南汇县,地濒东海,物产丰饶,人文荟萃。此志凡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体例严谨,考据翔实,可为后世鉴。 首卷序言,述修志之由,明编次之理,阐叙例之要。自天文、地理,至人物、艺文,无不备载,包罗万象,巨细靡遗。考据南汇沿革,自宋元以来,地属华亭,明初析置,清雍正间分上海县,始立南汇。山川河渎,形胜险阻,皆有详尽。物产风俗,民生百态,皆能反映当时社会风貌。 其中,尤重人物一门。自名宦、乡贤,至列女、仙释,各列其传,褒善旌贤,垂范后世。艺文志载本地诗文,亦录外邑咏南汇之作,诗文中可窥地方文化之底蕴。水利、田赋,关民生大计,编纂者考据详密,亦可见当时官方治理之方略。 此志既成,为南汇县之重要文献,亦为研究清代地方志之珍贵资料。后世修志,多以此为蓝本,承袭其体例,汲取其精华。张文虎等编纂者,博学多识,治学严谨,故此志质量上乘,为方志中之佼佼者。 末一卷,附录杂记,并附修志人名,以示不忘创始之功。全书脉络清晰,资料丰富,于地方史志之研究,价值不可低估。今之览者,若欲考南汇之古,究地方之源,非得此志而莫能得其全也。
〈[同治]南汇县新志稿〉 〔清〕 佚名 .清同治间修抄本
《[同治]南汇县新志稿》者,清同治年间佚名所纂,乃南汇县之地方志也。是书虽为抄本,然其内容详实,史料丰富,足为后世考据之资。 南汇县,地处江南,滨临东海,自古为鱼盐之利,商贾云集。同治年间,正值太平天国战乱之余,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故纂修此志,旨在记录当时之地理、风俗、人物、政事,以备后世参考。 是书首列舆图,详绘南汇县之山川、城池、关隘、水道,使读者一目了然。次为建置沿革,追溯南汇自秦汉以来之历史变迁,述其政治、经济、文化之发展脉络。再为山川水利,详载境内之山川地势、河流湖泊,及其灌溉之利、舟楫之便。 风俗志中,记南汇之民风淳朴,农桑为本,渔盐为辅,工商次之。岁时节令,婚丧嫁娶,无不详载,使人如临其境。人物志则录南汇之名宦、乡贤、文士、孝子,及其事迹,以垂范后世。政事志中,记同治年间之政令、赋役、兵防、学校,及其治理之方,以供后人借鉴。 是书虽为佚名所纂,然其体例严谨,文笔流畅,考证精详,实为南汇县志中之佳作。惜其为抄本,流传不广,故后世鲜有知者。然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为研究清代江南地方史之重要文献。 总之,《[同治]南汇县新志稿》者,乃清同治年间南汇县之重要志书,其内容详实,史料丰富,足为后世考据之资。虽为佚名所纂,然其体例严谨,文笔流畅,考证精详,实为地方志中之佳作。
〈[乾隆]南汇县新志十五卷首一卷〉 十五卷 〔清〕 吴省钦等纂 .清乾隆五十八年刻本
《南汇县新志》十五卷,附首一卷,乃清乾隆年间吴省钦等诸贤所纂。此书成于乾隆五十八年,刻版传世,为南汇县志之新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实乃一方之信史,亦为后人考究之珍贵文献也。 南汇县,地处东海之滨,自古为鱼盐之利,农桑之盛,人文荟萃,风俗淳厚。前志虽备,然时移世易,事有增删,风有变迁,故重修新志,以详今而略古,补阙而正讹,诚为当务之急。吴省钦等博学多才,熟知地方掌故,遂受命纂修,历时数载,遍访耆旧,广征文献,详考地理,精审史实,终成此鸿篇巨制。 是书首卷为序言、凡例、目录等,提纲挈领,便于查阅。正文十五卷,分门别类,条理井然,内容包括疆域、建置、山川、风俗、物产、田赋、职官、选举、人物、艺文、古迹等,无不详尽。其中,疆域志载南汇地理形势,山川志述其脉络走向,风俗志描绘民情习尚,物产志罗列地方特产,田赋志记载赋税徭役,职官志录历代官员,选举志显人才选拔,人物志彰贤才德绩,艺文志收诗文著述,古迹志存历史遗迹,可谓包罗万象,巨细无遗。 此书之成,不仅为南汇县志之集大成者,亦为清代方志编纂之典范。其史料翔实,考据精审,文笔简练,堪称地方志中之佼佼者。后之以史为鉴者,得此书而览之,必能知南汇之古今,明一方之兴衰,实为不可多得之宝贵文献也。
〈[雍正]南汇县志分目原稿〉 一卷 〔清〕 顾成天 .清雍正十二年刻本
《[雍正]南汇县志分目原稿》一卷,清顾成天纂修,成书于雍正十二年,刻于同年。顾成天,字尚宝,江苏南汇人,雍正进士,博学多才,尤擅史志之学。此书乃顾氏承命纂修南汇县志之初稿,分目详明,体例严谨,为南汇地方史志之珍本。 其书首列疆域,次及山川、城池、官署、学校、祠庙、寺观、桥梁、街巷、坊表、墟市、物产等目,凡南汇地理、沿革、风俗、物产、古迹,无不备载。尤详于城防、水利、赋役诸事,盖因南汇濒海,水患频发,故特重其利害,以备后世参酌。其物产一节,举凡稻麦、蔬果、鱼盐、蚕桑、药材,皆详列其种类、产地、用途,可为后世考究南汇农事之资。 顾氏此书,以实录为本,旁征博引,考证精详。其地理沿革,援引《禹贡》《汉书·地理志》等典籍,详考南汇归属之变迁;其城池、官署、学校诸目,皆据旧志、碑刻、档案,一一考订,务求确凿;其物产、风俗,则多采自民间采访,真实不虚。故此书虽为初稿,然内容翔实,体例完备,足为后世修志之范。 此书刻本,版式规整,字迹清晰,纸墨精良,为雍正年间刻本之佳品。书末附录纂修职名、凡例、跋文,可窥顾氏修志之旨趣与艰辛。顾氏自跋云:“此书虽为初稿,然力求真实,不敢妄增一字,不敢轻删一句,以期传信后世。”其治学严谨,由此可见。 《[雍正]南汇县志分目原稿》一卷,为南汇地方史志之重要文献,亦为清代方志学之代表作。其内容翔实,考证精详,体例完备,可为后世修志之范。此书虽为初稿,然已具全志之规模,足为后世研究南汇历史、地理、风俗、物产之资。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