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资料目录
共4660种,1,334.52GB
经部
→
易类
版本 |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
---|---|
![]() |
〈周易〉
二卷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周易》二卷,《图》一卷,明·翁溥校订,日本江户时刊魁本大字五经本,乃东瀛传刻之中华经典,实为古籍之珍品也。此书以《周易》为宗,辅以图解,翁公精心校订,去伪存真,力求其文之精粹。其字之大,便于诵读;其刻之精,利于传世。江户时人,重儒尊经,故有此本之刊行,亦见中日文化交流之深也。
《周易》者,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包罗万象,旨趣深远。翁公校订,既重文本之校勘,又重义理之阐发,可谓集前人之大成,启后学之津梁。其《图》一卷,图文并茂,以图解经,使深奥之义理,得以直观之表现,实为读《易》者之助也。
魁本大字,字体端庄,笔画清晰,既有视觉之美,又有阅读之便。五经本者,以《周易》为首,兼及其他经典,可见编者之用心,亦见《周易》在经典中之地位。江户时人,虽处东瀛,然心系中华,故有此本之传刻,亦见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影响之远也。
此书不仅为研究《周易》者提供了珍贵之资料,亦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重要之见证。翁公之校订,既显中华学者之治学精神,又见中日学者之学术合作。魁本大字之刊行,既显东瀛人士之尊崇经典,又见中日文化交流之成果。故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之精粹,更在于其文化之交流也。
|
《易纬》八种,西汉郑玄所注,乃易学之纬书也。纬书者,皆依经立义,非徒解经,实以辅经,补经所未尽者也。《易纬》之作,本诸易学之奥秘,述乎天道、人事、吉凶、祸福之变,精微玄妙,非通儒不能穷其奥。郑玄注之,精研笃思,疏通证明,为后世学易者之津梁也。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者,乃内府所刻,其版精良,校勘谨严,字体端楷,纸张精美,实为印刷之上品。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地皆重刻之。浙江重刻,规模宏大,纠误补漏,尽显浙本之风;江西重刻,笔力劲健,版式独特,显赣本之韵;福建重刻,刻工精细,装帧考究,扬闽本之美;广东重刻,古朴典雅,保存原貌,显粤本之粹。
四地重刻虽皆本于武英殿本,而各具特色,皆以宣扬易学、传承文化为己任。学者得此诸本,可相互参校,补阙正讹,以求易学之真义。《易纬》八种,虽为纬书,实为易学之瑰宝,学者得之,如获至宝,可为研经习易之利剑,亦可为修身养性之指南也。
故此书之传,非徒为典籍之保存,亦为文化之赓续也。凡有志于易学之士,当悉心研读,探究其奥,以求明乎天道,通乎人事,于己则修身立命,于国则化民成俗,此《易纬》八种之所寄也。
|
|
《易学滥觞》一卷,元黄泽所撰,乃易学之要籍也。泽,字元吉,号静庵,元代著名经学家,精研《周易》,贯通义理,著述宏富,此卷尤为精华所在。是书以阐发《周易》奥义为旨,其言简而赅,辞约而博,探颐索隐,钩深致远,实为易学入室之门户也。乾隆年间,武英殿据元本重刻,聚珍版书,以木活字精心排印,版式端严,字画工整,洵为古籍中之瑰宝。后福建、广东两地复加重刊,流传益广,学者争相传诵,视为圭臬。
泽之为学,务求明经析理,不尚空言,故其书多切近人事,归于实用。此卷特举《周易》旨要,以“滥觞”为喻,言其为学之源,虽微而不可忽,渐积乃成江河。其论周易,既承先儒之训诂,兼采众家之说,又自有新解,发前人所未发。其于象数、义理,皆有所发明,尤重变通之理,深得《易》之精髓。学者读之,可悟《易》之奥妙,知变化之道,明进退之机。
武英殿本,素以校雠精审著称,此卷校勘尤详,讹误绝少,足以取信。福建、广东重刻本,虽因地域差异,版式微异,然其内容不改,仍存元本之真。三本并行,互为印证,益见其价值之重。
总之,《易学滥觞》一卷,乃元儒黄泽精研《周易》之菁华,武英殿、福建、广东诸本,皆为传世佳椠,实为后世学《易》者之津梁也。学者得此一卷,足可窥《易》之门径,登堂入室,探其骊珠。诚如泽所言:“圣人言《易》,不越乎日用常行。”读其书,当思其用,庶几不负泽之苦心矣。
|
|
《易象意言》一卷,南宋蔡渊所撰。是书为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曾以木活字印刷,复由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重刻。蔡渊,字伯静,号节斋,福建建阳人,乃南宋理学大家蔡元定之子,幼承家学,深研《周易》,精通儒理,兼涉天文、历算,学问渊博,著述颇丰。
《易象意言》乃蔡渊阐发《周易》象数之旨之专著,其书以象数为本,意理为用,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书中所论,皆本于《易》之经文,推衍卦爻之象,阐发阴阳之理,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其论象数,注重天地自然之道,强调象数乃《易》之根本,非象数无以明理,非理无以通象,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是书于《易》之卦爻辞、象辞、彖辞等皆有所发明,尤重六十四卦之象数变化,推演其理,阐发其义,观象玩辞,析理明道。蔡渊论《易》,不仅阐明象数之理,更注重《易》之实用价值,强调《易》乃天地人事之枢机,举凡天文、地理、人事、物象,《易》皆有所包,故其为书,既重理论之探讨,亦重实践之应用。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乾隆年间武英殿所刻之木活字版,精工细作,为清代官刻之佳本。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重刻之本,亦多依武英殿版为据,虽刊刻时间、地域有别,然皆保持原书之风貌。今人读《易象意言》,当以武英殿版为本,参以各地重刻之本,既可窥蔡渊《易》学之精髓,亦可观清代官刻之风采。
蔡渊《易象意言》,实为南宋《易》学之重要典籍,其论象数,阐义理,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对后世《易》学发展影响深远。习《易》者,不可不读此书,以探其奥义,明其理趣,得《易》之真谛。
|
|
《诚斋易传》二十卷,南宋杨万里所撰。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进士及第,官至秘书监。诚斋之学,友张栻,而师张浚,忠鲠骨鲠之士也。其书大旨本程氏,而多引史传以证之,旨在借《易》以启人君,与李光、李杞之《易》宗旨相类。初名《易外传》,后乃改定今名。宋代书肆曾与程《传》并刊以行,谓之《程杨易传》。然万里之学虽宗程子,然书中采撮亦兼及张子、邵子、谢湜、杨时等诸家之说,持论允协,皆能折衷,非苟异于程子者,亦非苟同于程子者。与林栗、项安世、程大昌均不甚合,故引实事而不涉虚无之谈。<艺文志>、<经义考>均作二十卷,与此本同。四库馆臣谓:“今观其书,大抵因事抒忠,依经立义。”诚为确论。其说有与朱子小异者,如<朱子语录>谓其“过巧”,亦非不可,盖诚斋言<易>,固有其妙者,盖其旧名“外传”,实即外之意,如《韩诗外传》之类,则所谓过巧者,实或为其题中之意。四库本据浙江吴玉墀家藏本著录,而吴玉墀家藏本据国子监祭酒徐乾学藏本抄来,又抄自宋本。今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整理。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福建重刻、广东重刻),亦传世之珍本也。
|
|
《易原》八卷,南宋程大昌所撰,乃探蹟索隐、阐发易理之巨著也。程大昌,字泰之,号十洲,博学多才,尤精于易。是书之作,旨在穷究《周易》之源,推演其奥义,以明圣人垂教之本旨。
书分八卷,首卷总论易之起源与要义,次卷至七卷则分别阐释六十四卦之卦象、卦辞、爻辞及其象征意义,末卷则总结易理之应用与价值。程大昌于书中既承继前贤之论,又多有独到之见,其解易之法,注重象数理之结合,既重义理之阐发,亦不废象数之推演。其文辞简练,义理深奥,读之令人有拨云见日之感。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乾隆年间武英殿以木活字印刷之珍本,其版式规整,字迹清晰,为清代官刻之精品。福建重刻本与广东重刻本,则分别于福建、广东两地刻印,虽非原版,然亦能得其神韵,流传甚广。
《易原》一书,不独为研究《周易》之重要参考,亦为探讨宋代易学思想之重要典籍。程大昌以其渊博之学识与精辟之见解,为后世学者开一研习易学之新径。其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周易》之诠释,更在于其对易学思想之传承与发展。是书之流传,使易学之精义得以绵延不绝,实乃中华文化之瑰宝也。
综观全书,程大昌之《易原》,可谓融汇古今,贯通天人,其探赜索隐之功,阐幽显微之智,令人叹为观止。武英殿聚珍版书及其重刻本之精良,亦为是书之流传增色不少。此书不仅为易学研究者之必备,更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重要途径。
|
|
《郭氏传家易说》十一卷,南宋郭雍所撰,附《总论》一卷。是书乃郭雍承家学渊源,阐发《周易》义理之作,其父郭忠孝,精于易学,雍承其父志,潜心研易,遂成此编。书中所论,多本于程颐《周易程氏传》,而间有发挥,融会诸家之说,以己意裁之,自成一家之言。
郭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河南洛阳人。其学以程颐为宗,兼采王弼、孔颖达诸家之说,论《易》以义理为主,不以象数为本,故其说简明精要,深得易理之奥。是书分十一卷,首卷为《总论》,总括全书大旨,后十卷则逐卦逐爻,详加阐释,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其论《易》也,注重人事,强调修德持正,以《易》为修身治国之指南。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乾隆年间内府所刻,以木活字印制,精工细作,字体工整,版式疏朗,为清刻本之精品。其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皆据武英殿本重刻,流传甚广,足见其影响之深远。诸本虽稍有异同,然大体不失原书风貌,且各具特色,为后世研易者所重。
是书虽以南宋为底本,然其说理透彻,义理精深,于后世易学研究影响颇深。郭雍之《易说》,虽不及程朱之显赫,然其承上启下之功,不可忽视。其论《易》也,既重义理,又兼及象数,且多引史事以证之,深入浅出,颇能启人思辨。故此书不仅为南宋易学之重要著作,亦为后世研《易》者不可或缺之参考。
总之,《郭氏传家易说》一书,乃郭雍精研《周易》之心得,其说理精微,切中肯綮,虽流传日久,然其价值不减。武英殿聚珍版及其重刻本,皆为珍本,足见其在中国易学史上之重要地位。
|
|
《吴园易解》九卷,乃南宋张根所撰,附《附录》一卷。此书以阐发《周易》义理为主,旁及象数,颇具新意。张根,字子固,江西进贤人,世称吴园先生。其学宗程颐,深得义理之奥,故解易多发明程氏之旨,然亦不废汉唐古注,博采众家,融会贯通,自成一格。是书立论严谨,文辞简练,于易道多有创见,非止摭拾旧说而已。
《吴园易解》初刊于南宋,然原刻久佚,后世流传者多为重刻本。清乾隆间,武英殿据旧本重刊,是为聚珍版。其版式精整,字画清晰,为后世所重。此本又分木活字印、浙江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诸种。木活字印本,乃以活字排列成版,字体稍疏,然版面整洁,颇显古朴之美。浙江、福建、广东三地重刻本,虽刻工各异,然皆以武英殿聚珍版为底本,故内容无大异。浙江本字体秀劲,福建本刀法圆润,广东本则气势雄浑,各具特色。
是书流传甚广,尤以武英殿聚珍版为最。其版本之佳,刻工之精,皆为后世所推重。今观此本,不仅可见张根解易之精微,亦可窥清代刻书之盛况。考其内容,既承程朱之传,又兼采众家,于易学发展贡献甚巨。其附录一卷,辑录历代易学大家之论,尤足资参考。凡治易者,不可不读此书;凡考版本者,亦当以此本为珍。
|
|
《温公易说》六卷,宋司马光所撰也。温公,司马文正公之谥也。公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尤邃于《易》。其学以程颐为宗,然亦兼收并蓄,不拘一格。是书乃公晚年所著,萃其平生研《易》之心得,阐发《周易》之奥义,且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足见其学识之渊博。
是书首卷总论《易》之纲领,次卷至六卷则分论六十四卦,每卦首列卦辞、爻辞,次为象辞、彖辞,最后则为公之解说。公之解《易》,务求简明切实,不事浮华,且多引史事以证其说,使读者易于理解。其说虽不及程颐之精微,然亦自有其独到之处,足资参考。
《温公易说》原为手稿,后经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刊行,分为木活字印、福建重刻、广东重刻三本。武英殿本为内府所藏,刻印精良,为后世所重。福建本、广东本则板本稍逊,然亦流传广泛,为学者所珍。三本虽略有异同,然皆能传公之学说,实为研《易》者之宝典。
是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对宋明理学之发展贡献甚巨。朱熹于《周易本义》中,多引公之说,且加按语,以示推重。可见,《温公易说》不仅在宋代备受推崇,且在后世亦为学者所重视,实为研《易》者不可不读之书也。
总而言之,《温公易说》乃司马光一生研《易》之精华,其说虽自有特色,然亦能继承前贤,启迪后学。是书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实为《易》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值得学者深入研究。
|
|
《周易口诀义》者,唐史徵所撰,凡六卷。是书乃唐贤诠释《周易》之精要,采撷古注,精选要义,以口诀出之,使学《易》者得简明晓畅之途,便于记忆诵习。其体例殊胜,既不失古义,又便于时用,诚为习《易》者之津梁也。
本书之版数有三,皆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一曰木活字印,二曰福建重刻,三曰广东重刻。武英殿聚珍版者,清宫刻书之极致也,遴选良工,精校精刻,以木活字排印而成,堪称书籍中之珍品。福建、广东重刻者,仿其制式而刊,虽非御刻,然亦不失为善本。
书中所论《周易》卦爻辞义,以口诀为纲,以注解为目,提纲挈领,深入浅出,正其本而求其末,遂使《易》道明晓,奥义微旨,昭然若揭。其注解虽多采先贤之说,然亦不乏史徵之创见,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凡读是书者,须知《周易》之道,无非天人之际,阴阳之理,史徵之释,正在于此。
《周易口诀义》之传世,不仅为唐学之精华,亦为后世解《易》者之圭臬。其版本之佳者,如木活字本,尤为罕见,得之者宜宝之。至于福建、广东重刻,虽次于御刻,然亦可资学者研索。是书虽篇帙不繁,然其义理渊深,非浅尝辄止者所能尽窥也。学者若欲窥《易》之堂奥,是书实为必读之籍也。
|
|
《古三坟书》一卷,晋人阮咸所注,明人程荣辑录,载于《汉魏丛书》之中,万历年间雕版,民国时复影印流通。是书乃上古遗籍,源远流长,论天地人之道,述阴阳变化之理,为中华文化之瑰宝。
阮咸,晋之名士,性旷达,好音律,博学多才,尤善注解古籍。其注《古三坟》,深入浅出,阐发奥义,使后人得以窥见上古圣贤之智慧。程荣,明之学者,致力于古籍辑佚,广搜博采,成此《汉魏丛书》,使《古三坟》得以传世,功不可没。
《古三坟》一书,言简意赅,文辞古雅,其所载之理,涵盖宇宙万物,深究天地之秘,阐明人事之变。其论阴阳,则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其论五行,则曰:“五行者,万物之纲也。”其论人事,则曰:“君臣父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凡此种种,皆为后世之圭臬。
万历之刻,雕版精良,字迹工整,版式典雅,为明代版刻之佳作。民国之影印,虽为复制,然亦见原书风貌,使今人得以亲睹古人智慧之结晶。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之博大精深,更在于其版本之稀少珍贵,为学术界研究上古文化之重要资料。
嗟乎!《古三坟》一书,历经千年,犹能流传至今,实乃中华文化之幸也。阮咸之注,程荣之辑,皆为此书增色不少。愿后之学者,能继往开来,深入研读,以传承先贤之智慧,光耀中华文化之光华。
|
|
《京氏易传》一卷,汉京房撰,乃易学之要籍也。京房字君明,西汉东郡顿丘人,精通易理,创京氏易学,为汉代象数易之宗师。是书以八宫六十四卦为纲,阐发阴阳五行、纳甲飞伏之理,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此书首列八宫卦序,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八纯卦,统摄六十四卦,每宫各领八卦,共成八宫六十四卦之体系。其说以世应、飞伏、纳甲为要,世应者,主爻之位也;飞伏者,阴阳之变也;纳甲者,干支配卦也。京房以此三者为枢机,推衍吉凶,阐明天人感应之理。
《易传》之中,尤重灾异之说。京房以为,天象之变,人事之动,皆可于卦象中见其征兆。故其论卦,常以阴阳消长、五行生克推演灾祥,以警示人君,规劝时政。此说虽多涉谶纬,然亦可见京房关切世事、忧国忧民之心。
此书流传久远,版本繁多。崇祯年间所刻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本,乃集汉魏以来诸家注释,增补考订,使京氏易学之精义益显明了。此本卷首有总序,概述京房生平及《易传》大旨;正文分章别类,条析缕陈;卷末附各家论说,以备参稽。其编纂谨严,考据精详,实为研习京氏易学之善本也。
夫《京氏易传》,虽以象数见长,然其理实与义理相通。其论阴阳、五行、干支、节气,皆与天地自然之理相契;其言吉凶、祸福、得失、成败,亦与人事进退之义相合。是故研习此书,非但可明象数之术,亦可悟义理之道也。今得崇祯刻本,当精研细读,以求其旨,庶几不负先贤撰述之苦心云尔。
|
|
《周易略例》一卷,乃三国魏时王弼所撰,唐时邢璹为之注。是书者,阐《周易》之精微,诠六爻之妙义,为易学之津梁。王弼,字辅嗣,少年颖悟,博通群籍,尤精《周易》。其所著《周易略例》,以玄理解经,独辟蹊径,一扫汉儒象数之繁芜,开魏晋玄学之风。其言简意赅,义理深邃,故后世学者多宗之。
邢璹,唐时人,精于易学,为王弼之《周易略例》作注。其注文博采众长,阐发王弼之玄理,更为详尽。邢璹之注,既承王弼之旨,又广引汉魏诸家之说,融会贯通,使读者更易明晓《周易》之奥义。
是书版本,乃汉魏丛书本,刻于明万历年间,民国时影印。汉魏丛书本,为明代学者所辑,汇刻汉魏以来诸家典籍,流传甚广。万历刻本,雕版精美,校勘精审,为世所重。民国影印本,则承其旧貌,使古本得以重见天日,便于学者研读。
《周易略例》一书,王弼所撰,邢璹所注,合而观之,乃易学之宝典。王弼以玄理解经,开魏晋玄学之先河;邢璹博采众长,详注王弼之文,使《周易》之义理更显。此书自汉魏以来,流传至今,版本众多,尤以万历刻本、民国影印本为佳。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探得《周易》之精髓,领悟六爻之妙义。是书之价值,实不可轻忽也。
|
|
![]() |
《三易备遗》十卷,乃南宋朱元升所撰,辑录于《四库全书》之中,乾隆年间抄本流传。此书以《易》学为宗,荟萃三易精义,实为研究《易》学之重要典籍。其体例严谨,内容博赡,于《周易》、《连山》、《归藏》三易皆有探赜索隐之论述,深得《易》学奥妙。
朱元升,字元卿,号东莱,南宋时人,以博学多才著称,尤精《易》理。其撰《三易备遗》,旨在总结前人研究《易》学之成果,兼以己见,推陈出新。全书分为十卷,卷帙浩繁,内容涉及《易》之卦象、爻辞、象数、阴阳等,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备。
首卷叙《易》之起源,考据精详,辨伪存真;次卷至第四卷,论三易之异同,详述《周易》之占筮法则、《连山》之演卦术数、《归藏》之卜筮要诀;第五卷至第七卷,解《易》之卦象爻辞,旁征博引,阐发精微;第八卷至第九卷,探讨《易》之阴阳五行,推衍天地人之三才之道;终卷则总结《易》学之要义,指点迷津,启迪后学。
此书于《四库全书》之中,以乾隆年间抄本存世,笔力遒劲,字迹工整,可窥当时抄写之风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博览群书,精研《易》理,实为《易》学之宝库”,足见其学术价值之高。《三易备遗》不仅为研究《易》学之重要参考资料,亦为后世学者探求古人智慧之桥梁,诚不可多得之珍本也。
综观全书,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既有传统《易》学之基础,又融入朱元升个人之创见,实为研究《易》学之必读之书。凡欲深入研究《易》学者,得此书而观之,必能事半功倍,受益匪浅。
|
〈古三坟书〉
一卷
.宋绍兴十七年婺州州学刻本
《古三坟书》一卷,乃宋绍兴十七年婺州州学刻印之本,堪称古籍之瑰宝。此书源远流长,相传为上古三皇之遗训,凝聚着先民智慧之精华。其内容深邃广博,涉及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治国安邦等诸多领域,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婺州州学,乃宋代教育重镇,人才荟萃,学风淳厚。绍兴十七年,正值南宋初建,国家百废待兴,文教事业尤为重视。州学诸贤,有感于古籍散佚,恐先圣之道湮没,遂立志刊刻《古三坟书》,以广其传。此举不仅彰显了州学诸贤的博学多识,更体现了他们传承文化、启迪后学的崇高情怀。
此书之刻,选用上等纸张,字迹工整清晰,版面疏朗有致。每一字、每一句,皆凝聚着刻工们的心血与汗水。他们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力求将古籍原貌完美呈现于世人面前。故此书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更在书法艺术、印刷技术等方面展现了宋代的卓越成就。
《古三坟书》一卷,历经千年沧桑,仍得以保存至今,实乃幸事。它不仅是研究上古文化的重要典籍,更是我们了解宋代刻书业、教育事业的珍贵资料。每当翻阅此书,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文化的敬畏。
今日,我们更应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先贤之智慧,弘扬中华文化之精髓。愿《古三坟书》一卷,能继续启迪后人,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
|
![]() |
《易纬辨终备》者,西汉郑玄所注,乾隆御笔亲书,四库全书本也。此书乃《易纬》之一种,纬者,以纬经也,盖取天文星象,占筮吉凶,以辅《周易》之大义。《辨终备》者,辨其终始,备其变通,亦论变易之不测,吉凶之难知也。
郑玄,东汉大儒也,通经博古,注述甚详。其注《易纬》,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足资后世参研。此书以天文星象,合于圣人卦象,推演天地阴阳,人事休咎。《辨终备》篇中,所述卦象、爻辞、吉凶、灾祥,莫不备具。凡天地变化,日月运行,阴阳消长,皆与《易》理相契。
乾隆帝,圣学渊源,稽古右文,以御笔亲书此卷,诚为尊经崇道之至意。四库全书,集历代典籍之大成,乾隆写本,乃其精粹也。此书之存,足证圣朝文教之盛,亦为后世学者资鉴之助。
《易纬辨终备》虽为纬书,然其义理深奥,与《周易》相发明。学者得此,可明变通之道,究吉凶之理。夫《易》之为书,广大悉备,而《易纬》辅之,辨其终始,备其所未备,斯为纬书之旨也。此书虽仅一卷,然其义蕴无穷,足为研经者之津梁。
今存四库本,虽为乾隆御笔所书,然其所据,亦出前人,源流可考。后世研《易》者,得此一篇,可贯通天人,囊括古今,是亦为经学之辅翼也。故《易纬辨终备》一卷,虽非《易》之正篇,然其义理精微,众籍所关,不可废也。学者宜珍而宝之,以窥圣人之微旨焉。
|
![]() |
《易纬稽览图》二卷,西汉郑玄所注,清乾隆年间编入《四库全书》,乃易学典籍之一。此书虽为纬书,然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天文、历法、阴阳、五行等诸般学问,实为研究古代易学之重要资料。郑玄以博学著称,其注疏旁征博引,深得经义之旨,故此书颇具学术价值。
《易纬稽览图》之名,盖因其中多有图表,用以阐释易理之幽微。图者,象也;览者,观也。图以象示,览以观明,二者相得益彰,使读者能直观理解易学之奥义。书中所述天地、四时、阴阳、五行之理,皆与《易经》相契合,然其诠释更为详尽,尤重天文历法之应用,以推衍吉凶祸福,预知天时人事。
郑玄注此书,既承前人之说,复创新见,其注文精审,引经据典,言辞雅正,释义透彻。其于象数之学,尤有独到之处,如解释“八卦”、“六十四卦”之变化,皆能推本溯源,阐发其微。故此书不仅为研究易学之重要依据,亦为探讨古代天文历法之珍贵资料。
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广收天下典籍,此书因郑玄之名,得以编入其中,足见其学术地位之高。然纬书之学,自汉以降,争议颇多,或以为荒诞不经,或以为博大精深。今观此书,虽难免夹杂神秘之说,然其核心思想,实为古代哲人探求自然规律之智慧结晶,不可轻易否定。
总之,《易纬稽览图》二卷,乃易学之瑰宝,郑玄之注,尤增其价值。虽历经千年,其思想仍可为后世鉴。研究此书,不仅可深入理解易学之精髓,亦可窥见古代天文学与哲学之深厚底蕴。
|
![]() |
《易纬乾坤凿度》者,西汉郑玄所注,凡二卷,载于《四库全书》乾隆写本。此书为《易》纬之一,专言乾坤之大义,凿度其理,以明天地之道。郑玄,字康成,东汉末年儒学大家,博通经史,尤精于《易》。是书虽纬而非经,然其义理深邃,与经相辅,实为研究《易》学之要籍。
其书首卷论乾道,次卷说坤德。乾者,天也,刚健中正,纯阳之气,运化万物;坤者,地也,柔顺利贞,纯阴之体,载养众生。郑玄注之,引经据典,阐发《易》理,兼采象数,以解释《易》之奥义。其言乾坤,不徒言其象,更重其理,即以乾坤代表天地,又喻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以明人事与天地之道相合之理。
《四库全书》编者评此书,谓其“虽出纬书,而义理纯正,与经相发明”,可见其价值。乾隆写本,字迹工整,装帧精美,流传至今,虽历经沧桑,犹能见其古雅之风貌。学者研读此书,可窥西汉《易》学之一斑,亦可知郑玄注解之精妙。故此书不仅为研究汉代《易》学之重要资料,亦为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宝贵文献。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郑玄之注,虽非尽善,然其引据奥博,训义详密,亦足以资考证。”是书之存,实为儒林之幸,亦为后世学者研究《易》学之助也。
|
![]() |
《春秋占筮书》三卷,乃清儒毛奇龄所撰。奇龄字大可,号西河,浙江萧山人,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为清初经学大家。此书为奇龄治《春秋》之馀,专论筮法之作,盖欲探古卜筮之秘,以明《春秋》之微旨也。其书采撷经传,旁及诸子百家,博引详证,务求筮法与《春秋》义理之贯通。虽为占筮之书,然实以阐发《春秋》义理为宗,与寻常卜筮之书迥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援据颇详,而持论多迂曲”,然亦谓其“非漫无根据者比”。盖奇龄之书,虽不乏穿凿附会之处,然其考据精详,论说严谨,颇能自成一说。卷中首论《春秋》之占筮法,次及《周易》《左传》《国语》诸书所载占筮之事,复参以汉儒诸家之说,详加考辨,务求其理。其论筮法,多主象数之学,谓筮法与《春秋》义理相通,故占筮之事,亦可明《春秋》之微旨。
此书今存于《四库全书》本,乃乾隆年间钦定之缮写本,书录清晰,装帧精美,足见其珍。卷首有乾隆御题“春秋占筮书”五字,下钤“乾隆御览之宝”印,卷末有纂修官衔名,盖为《四库全书》之正式缮本也。余尝观此书,见其考据详密,论说精审,虽为占筮之书,然实为经学之要典。后之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于《春秋》义理有所领悟,诚不可多得之书也。
|
![]() |
《易学蓍贞》四卷,明赵世对所撰。世对字子靖,号东溪,浙江鄞县人也。少负才名,潜心经史,尤邃于《易》。其学以程朱为宗,兼采汉唐诸家之说,务求通贯,不事穿凿。是书专论蓍法,阐发《易》理,体例严谨,辨析精微。首卷论《易》之起源及蓍法之大要;次卷详述揲蓍之法,分天地人三才,考其吉凶;三卷论变占之法,推衍象数,究其精义;四卷则集诸家之说,参以己意,补其阙略,明其未备。
是书成于明万历间,然未梓行。至清顺治间,其孙继宗始刻之,以广其传。刻本字迹清朗,板式规整,惜流传不广,传世者鲜。今所见者,多为残卷,或存其一、二,或存其三、四,全帙罕觏。然其所论,虽专言蓍法,实兼及《易》之全体大用,于象数义理,无不赅备。其论揲蓍之法,分析详明,足为后世之楷式;其论变占之理,推究精微,可谓深造自得。至若参合诸家,折衷至当,尤见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之旨。
夫《易》之为书,广大精微,圣人所以极深研几,以通天下之志,以成天下之务者也。后世言《易》者,或专言象数,或专言义理,各执一端,鲜能兼综。世对此书,独能折衷其间,融象数义理于一炉,可谓深得《易》之旨矣。惜其书传世者寡,学者鲜有知者,然其精义微言,实有补于《易》学之阙,宜为后世所珍视焉。
|
![]() |
《易筮通变》三卷,元雷思齐所撰。此书乃四库全书之本,乾隆御笔亲写,乃易学之大成,筮术之精粹也。雷思齐,字善长,号易庵,元末明初人,博学多才,尤精于《易》。是书以《周易》为本,融通古今,变通筮法,故名《易筮通变》。
卷一论《易》之要旨,详述《易》之起源、发展及流变,辨明《易》之奥义,阐发《易》之精髓。其言曰:“《易》者,天地之常经,万法之宏纲,变化之枢机也。”雷氏以《易》为哲学之源,预言之本,故探其精微,推其变化,以明其道。书中辨卦象、析爻辞,详论八卦之变,六十四卦之义,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令人豁然开朗。
卷二专论筮法,述筮术之源流,明筮诀之要旨。雷氏以《周易》筮法为本,兼采古筮之法,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创立新解,使筮法与时俱进,更具实用性。其论筮法曰:“筮者,幽明之通,鬼神之契,变通之枢机也。”雷氏以为筮法非独卜筮之用,实乃明理鉴机之具,故详述筮法之精巧,阐发筮理之深奥,使学者得其法,明其理,备其用。
卷三论《易》与筮之关系,谓《易》为根本,筮为枝叶,《易》筮相生,变通无穷。其言曰:“变者,《易》之魂也,通者,《易》之髓也。”雷氏以《易》为筮法之本,筮为《易》之应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故是书于《易》筮之变通,尤加详论,以明其理,彰其用。
《易筮通变》三卷,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故能独步一时,传世不衰。乾隆御笔写本,字迹工整,装帧精美,更显其珍贵。此书既为《易》学之圭臬,亦为筮术之权威,实乃易学之大成,筮术之经典也。
|
![]() |
《筮宗》一卷,宋赵汝楳所撰,为《四库全书》之一种,乾隆时亦录其写本。赵氏,南宋时人也,精于《易》学,其书专言筮法,言简意赅,理深意邃,洵为研《易》者之所必备也。
夫《易》者,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理玄妙,其用无穷。筮者,所以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卜吉凶也。《筮宗》一书,即赵汝楳集其平生所学,贲以成帙,以阐筮法之精微也。
是书首列《筮仪》,叙其规矩,详其仪轨,使学者于筮之始,先明其理,而后可施其用。次为《筮法》,明筮之步骤,析卦之变化,示人以卜筮之法,使学者可按图索骥,临机应变。书中又引《易》之经文,旁及诸家之说,举其要而陈其义,使读者可明其所以然,而不仅知其然也。
赵氏之笔,明白晓畅,其说理也,由浅入深,由显入微,使学者有所从入。其论筮也,条理井然,义例详备,使读者可以循其序而进。故《筮宗》一书,不独为言筮者之要籍,亦为究《易》之津梁。
且夫《四库全书》者,乃乾隆皇帝命臣汇辑古今之书,以成一代之典,共收书三千四百余种,七万九千余卷。《筮宗》列入《子部·术数类》,可见其价值矣。
要之,赵汝楳之《筮宗》,析理明筮,条分缕析,为研《易》之助,亦为卜筮之指南,学者得之,若宝镜悬堂,洞鉴无遗,洵为不可多得之书也。
|
![]() |
〈周易古占法〉
一卷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周易古占法》一卷及《古周易章句外编》一卷,乃宋儒程迥所辑,收录于《四库全书》乾隆写本中。此书为研究《周易》占卜之术及经文诠释之重要典籍,堪称宋代易学之瑰宝。
程迥,字可久,号云谷,南宋著名经学家,尤精《周易》。其辑《周易古占法》,旨在恢复先秦古占之术,追溯易学之本源。书中详述古占之规则,如揲蓍之法、卦象之断,皆为上古占卜之遗法。程氏博采众家之说,旁征博引,兼收并蓄,使其书既存古意,又具新解,于易学占卜之道多有发明。
《古周易章句外编》则为程迥对《周易》经文之补充诠释。此书不拘泥于传统章句之注,而以己意阐发,融会古今,探赜索隐。程氏于《周易》之理,尤重象数与义理之结合,强调卦爻之象与人事之理相通,体现了其对易学深刻之洞察。书中所论,既承汉儒之象数传统,又开宋儒义理之先河,可谓易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之作。
此二书皆载于《四库全书》乾隆写本,为清代官修丛书之重要组成部分。乾隆写本,字体工整,纸墨精良,存世稀少,极具文献价值。书中内容,既可供后世学者研习易学之参考,又可窥见宋儒治学之风貌,实为不可多得之珍本。
程迥之《周易古占法》与《古周易章句外编》,不仅为易学研究之重要资料,亦为宋代学术思想之缩影。其书之版本、体例、内容,皆为后世学者所重,于易学史、文献学及文化史皆具有深远影响。
|
《京氏易传》者,西汉京房所撰,三国吴陆绩为之注,凡三卷。是书乃易学之要籍,承前启后,阐微发幽,于汉代象数易学中独树一帜。京房,字君明,西汉易学大家,其学说以卦气、纳甲、飞伏、世应为主,推演灾异,占验吉凶,深得阴阳五行之奥。陆绩,字公纪,吴国硕儒,博学多识,尤精易理,为《京氏易传》作注,疏解其义,补阙订讹,使京氏之学得以彰明于世。
此书四部丛刊景印天一阁刻本,乃明代天一阁所藏,版本精良,字迹清晰,为后世研究者所珍视。其内容以六十四卦为纲,每卦之下,先列卦辞、爻辞,次附京房之解说,末附陆绩之注。京房之说,注重卦象与天时人事之关系,以阴阳五行、卦气纳甲为理论基础,推演天道运行,占验人事吉凶。陆绩之注,则重在疏解京房之说,辨其精义,补其缺漏,使读者易于理解。
书中所述,如“卦气说”,以六十四卦配二十四节气,推演气候变迁;“纳甲说”,以天干地支配六十四卦,占验人事吉凶;“飞伏说”,以卦爻之变解释天地万物之变化;“世应说”,以六爻之位应人事之变化。诸说皆深奥玄妙,非博学深思者不能通其旨。
《京氏易传》作为汉代象数易学之重要著作,对后世易学发展影响深远。其说虽多涉占验,然亦含哲理,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理多有阐发。陆绩之注,更是为京氏之学增色不少,使其义理更加明晰。此书不仅为研究汉代易学之重要资料,亦为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宝贵文献。后世学者,欲穷易学之源流,解易理之精微,不可不读是书也。
|
|
![]() |
《京氏易传》者,三卷之书,汉京房所撰,乾隆年写本也。此书乃《四库全书》所收,其内容博大精深,探颐索隐,为易学之瑰宝。京房,西汉之易学大家,承传孟喜之易学,创立京氏易,影响深远。
是书以卦气说为核心,阐发阴阳五行之理,推演天道人事之变。京房以六十四卦为纲,每卦各配以六爻,结合纳甲、飞伏、世应之法,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易学体系。其论卦变,注重爻位之关系,以中正、刚柔、得位、失位等概念,解释卦象之吉凶。尤为独特者,乃其“八宫卦”之说,将六十四卦分为八宫,每宫八卦,以乾、震、坎、艮、坤、巽、离、兑为序,各宫又分本宫、一世至五世、游魂、归魂之变,系统周密,逻辑严谨。
此外,京氏易传亦融汇天文历法之学,以卦气配二十四节气,推衍四时变化,揭示自然规律与人事兴衰之关联。其论灾异,亦多用卦象推演,为后世占卜、预测之学所宗。
乾隆写本《京氏易传》,乃《四库全书》所录,书法精妙,装帧典雅,保存完好,实为珍本。其内容虽艰深繁复,然条理清晰,注解详明,不失为研习京氏易学之重要参考。历代学者,如郑玄、王弼、孔颖达等,皆曾注疏此书,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总之,《京氏易传》一书,集易学之大成,融象数、义理于一炉,既为古代易学之经典,亦为后世哲学、天文、占卜之学的重要渊源。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京房易学的精粹,更在于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宇宙人生奥秘的钥匙。
|
![]() |
《焦氏易林》十六卷,汉焦赣所撰,为《四库全书》所收,乃易学之瑰宝也。焦氏,讳赣,字延寿,汉代硕儒,精研易理,探赜索隐,独树一帜。其书以《周易》为本,融汇阴阳、五行、八卦之义,推天道以明人事,阐发幽微,成一家之言。
是书凡十六卷,列六十四卦,每卦之下,系以林辞,洋洋洒洒,凡四千九十六则。其辞或简练精妙,或寓言深远,或直抒胸臆,或曲尽其情,皆本于易象,而广其义理。焦氏之林辞,非徒占卜之辞,实乃哲理之文,寓教于卜,明道于辞,读之使人豁然开朗,顿悟人生之真谛。
《焦氏易林》之特色,尤在其变通之妙。焦氏不拘泥于《周易》之旧章,而能推陈出新,自成体系。其以卦变、爻变为纲,错综复杂,变化无穷,而终归于简易。其辞虽多,然条理井然,脉络分明,读者循之可进,审之可止,实为易学之津梁。
《四库全书》收《焦氏易林》,乃因其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之不可忽视。是书既承继先秦易学之传统,又开辟后世易学之新途,对后世易学发展影响深远。故《四库全书》编者评之曰:“焦氏之学,博大精深,非浅学者所能窥测。”诚哉斯言!
今之学者,研读《焦氏易林》,不仅可领略古人智慧之高超,更可汲取其深邃之哲理,以指导人生实践。是书虽古,然其道历久弥新,诚为不可多得之瑰宝也。愿读者珍之宝之,研之习之,必能获益匪浅,启迪心智。
|
《焦氏易林》十六卷,乃西汉焦赣所撰,明唐琳订正之作也。此书为《四部丛刊》景印元刻本,实为研习易学之宝典。焦赣,西汉时人,精于易理,博通经典,其著述《易林》以卜筮为主,融汇《周易》之奥义,广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此书以林辞为主,分十六卷,每卷各成体系,条理井然,辞旨深奥,实为易学之巨著。
《易林》之林辞,皆以四言为主,文辞简练,寓意深远。每一条林辞,皆可对应一卦象,其辞意或明或晦,或直或曲,皆寓天道、人事之变化,读者可从中悟出吉凶祸福之兆。焦赣博采众家,融汇《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使其林辞既具传统之根基,又富有创新之精神,可谓古往今来易学研究中之一绝。
后至明代,唐琳对《焦氏易林》加以订正,使此书更加精审。唐琳博学多才,深谙易理,其订正之处虽多,然皆以尊崇原著为本,力求保持焦赣之原意,使其文辞更加凝练,条理更加明晰。经唐琳之订正,《焦氏易林》更显精要,易学研究者无不奉为圭臬。
《四部丛刊》乃民国时期张元济主持编纂之大型丛书,其景印元刻本《焦氏易林》,保留了元代版本之风貌,文字清晰,版式古朴,实为研究古代易学之珍贵资料。元刻本虽年代久远,然其印刷精良,字迹秀美,颇能体现元代之印刷技艺与版本风貌。此书既为景印,则更便于后世学者研习与收藏,可谓易学之幸也。
总之,《焦氏易林》十六卷,乃西汉焦赣之杰作,经明唐琳之订正,更显精要。《四部丛刊》景印元刻本,则为此书之传世善本,学者若欲深入研习易学,此书实为不可或缺之宝典。
|
|
![]() |
《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三十二卷》,清孙堂辑,嘉庆四年平湖孙氏映雪草堂刻本。是书搜罗汉魏以降二十一家易学注疏,辑为一帙,凡三十二卷,洵为研易者之宝笈。孙堂,字仲山,号映雪,生于江南学术世家,博览群书,尤精于易学,遂辑此书以传后世。
其书所辑二十一家者,自汉之京房、荀爽、虞翻至魏之王弼、何晏、管辂等,皆易学之名家也。各家注说,或重象数,或尚义理,或专于卜筮,或精于辨义,皆显其独到之见。孙氏辑之,既存各家原貌,又加考订精审,使读者得以窥汉魏易学之全貌,实为易学研究之津梁。
是书体例严谨,卷首列叙例,详述辑书之旨及所据版本源流,次为目录,条分缕析,标注各家注说所在之卷数。正文之中,孙氏以辑录为主,间加自注,或引群书以证其说,或发己见以阐其义,使读者既能明了各家之注,又可窥孙氏之学识。
此本为清嘉庆四年平湖孙氏映雪草堂刻本,刻工精细,版式疏朗,字迹清晰,纸墨精良,堪称善本。孙氏辑书既成,广传于士林,学者颇重其书,以为研究汉魏易学之必备。今观此书,既可探汉魏易学之精髓,亦可考清代学术之流变,洵为古籍中之瑰宝也。
总而言之,《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三十二卷》乃孙堂呕心沥血之作,所辑各家易注,既存古义,又发新知,实为易学研究中不可或缺之典籍。其书体例严谨,刻工精美,流传至今,仍为学者所珍视,诚为汉魏易学之集大成者也。
|
![]() |
《雕菰楼易学》四十卷,清儒焦循所撰,乃其毕生研《易》之精华。焦循,字理堂,号里堂,江苏扬州人,乾嘉间著名经学家、数学家。其学术广博,尤精于《易》,著述宏富,此书即其易学之大成也。
是书以通释《周易》为旨,融汇象数、义理,兼采汉宋诸家之说,而自成一家之言。焦循治《易》,首重象数,以为《易》之理寓于象,象由数生,故其书特详于卦变、爻变之法,推演贯通,探赜索隐。其论《易》之法,尤重“旁通”之理,以为六十四卦皆可相互沟通,卦爻之间,变化无穷,而理无不通。此说乃其独见,为前人所未发。
焦循又于《易》义理深有阐发,以为《易》之道,无非阴阳、刚柔、变通之理,而天下万事万物莫不统摄其中。其书以简明精要之文,阐发《易》之精义,虽涉玄妙之理,而皆切于日用伦常,非空谈玄虚者也。
《雕菰楼易学》原为稿本,未及刊行,然其价值已为时人所重。清儒阮元曾评其书,以为“焦氏《易学》贯通象数义理,精微深邃,实为近世《易》学之杰作”。后虽经辗转传抄,仍不失其原貌,足见其学术之厚重。
总而言之,焦循《雕菰楼易学》四十四卷,乃清代《易》学之重要著作,其贯通象数义理,阐发《易》之精微,实为后世学者所不可不读。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其独到之见解,更在于其治学之严谨与深邃,足为后人楷模。
|
![]() |
《易通三种十三卷附一种一卷》,清程廷祚所撰,乃乾隆十二年上元程氏道宁堂刻本。程氏,字启明,号东崖,岭南名士,博通经史,尤精《易经》,此编为其治《易》之精髓,集数十年研习之功,汇百家之说,成一家之言。
此书凡十三卷,附一卷,分“易通”、“易象”、“易理”三种,故名“易通三种”。“易通”者,释《易》之奥义,疏通其旨,详明其用;“易象”者,阐《易》之象数,推演其变,究极其理;“易理”者,辨《易》之哲理,阐发其道,深究其蕴。附卷为“易学源流考”,考《易》之源流,辨其真伪,明其正变。
程氏之书,博采众长,不囿一隅,于汉宋诸儒之说,皆有取舍,择其精要,去其芜杂。其论象数,则推本河图洛书,融会京房、郑玄、邵雍诸家之说;其论义理,则以孔子、王弼、程颐、朱熹为宗,兼采诸子百家之论。凡《易》之阴阳、刚柔、吉凶、祸福、进退、存亡,无不详加论析,务求通达。其文辞简练,义理精深,虽初学之士,亦可得其门径;而深研者,尤觉奥妙无穷。
此书刻于乾隆十二年,时程氏年逾六旬,书成后即付梓行世,版式古朴,字迹工整,纸墨精良,堪称善本。其书一出,士林争相传阅,学者奉为圭臬,影响深远。后世治《易》者,多以此书为要典,以为程氏之论,贯通古今,融汇百家,实为《易》学之集大成者。
程氏此书,不仅阐发《易》之精义,且能因时制宜,谈古今之变,论治乱之道,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有裨益。其书虽为《易》学专书,然实兼有哲理、政治、伦理、天文、地理、历法诸学,可谓博大精深,非寻常经解可比。
综其大要,《易通三种十三卷附一种一卷》乃程廷祚毕生心血之所萃,为《易》学研究之要籍,其价值不容忽视。学者若欲深究《易》理,探赜索隐,此书不可不读也。
|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