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 道家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老子道德经〉 二卷 〔西汉〕 河上公章句 .明嘉靖顾氏世德堂刊本
《老子道德经》二卷,西汉河上公所注,明嘉靖年间顾氏世德堂刊本也。是书乃道家之经典,老子所著,言道德之奥义,阐宇宙之玄机。河上公者,西汉隐士,深谙老子之学,故为之章句,以释其义。顾氏世德堂,明代刻书家,精于校雠,所刊书籍,皆称善本。 《道德经》者,老子五千言,分上下二篇,上篇言道,下篇言德。河上公章句,逐句诠释,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其注文简练明达,深入浅出,既阐发老子之玄理,又融贯儒家之思想,可谓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顾氏世德堂刊本,字体工整,版式疏朗,纸墨上乘,乃明代刻本之精品。其书不仅为研究老子学说之重要文献,亦为古籍版本学之宝贵资料。顾氏刻书,注重校勘,力求精善,故世德堂刊本,历来为藏书家所珍视。 是书之内容,道者,万物之始,德者,万物之得。老子以无为而为,以不言而教,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河上公之注,更深入阐述其哲理,谓道无形无名,德有迹有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老子道德经》二卷,不仅为道家之经典,亦为中国哲学之瑰宝。其所蕴含之智慧,跨越时空,启迪后人。河上公之章句,顾氏世德堂之刊本,皆为传承古学之桥梁,值得后人细细研读,深深体味。 赞曰:老子之道,玄之又玄;河上之注,精而又精。顾氏刊本,美不胜收;古籍流传,永世长存。读者若得此书,宜当珍惜,庶几不负前贤之心血矣。
〈文子缵义〉 十二卷 〔宋〕 杜道坚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文子缵义》十二卷,宋杜道坚所撰,乃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或木活字印,或福建重刻,或广东重刻,皆传世之珍。杜氏博学多才,深究儒道,此书为其阐发《文子》之精髓,故曰“缵义”。首卷详述《文子》之源流,考其作者,辨其真伪,以证其非伪书。次卷至十二卷,逐章逐句,敷陈《文子》之意,义理深湛,文辞雅洁,皆杜氏苦心孤诣之所成。 书中所述,多涉天道、人事、治国、修身之道,既秉老子之玄妙,又融儒家之切实。杜氏论道,言简意赅,以“无为而治”为纲,以“顺乎自然”为本。其治国之论,强调君臣之道,辨邪正之途,务使民安国泰。修身之言,则重德行,戒骄奢,倡俭朴,以达内圣外王之境界,其论说皆精审详赡,足为后世法式。 此书之版本,亦为后世所重。武英殿聚珍版乃清廷御刻,木活字版更是独步一时,福建、广东重刻本亦不乏精良。然因其刊印疏漏,版本互异,其内容或有出入,然无碍其学术价值。杜氏《文子缵义》,实为研究《文子》之重要典籍,亦为宋儒论道之佳作。其思精深,其言古朴,其义广博,诚为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
〈老子道德经〉 二卷 〔三国魏〕 王弼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本活字印、浙江重刻、江西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老子道德经》二卷,乃三国魏时王弼所注,世称王弼注本。王弼,字辅嗣,幼聪颖,博通群经,尤精玄理。其注《老子》,独辟蹊径,以玄学解之,深得老氏之旨,后世推为经典。王氏注本,文字简练,义理深邃,为研习《老子》者所重。 此书版本繁多,其中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最为珍贵。武英殿乃清廷皇家书坊,所刻书籍,工艺精良,纸墨上乘。聚珍版书本,乃以活字印刷,字迹清晰,版面整洁,为书林所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皆曾重刻此书,流传甚广。其浙江重刻本,字体工整,刻工精细;江西重刻本,纸墨匀净,装帧考究;福建重刻本,版式疏朗,字迹秀丽;广东重刻本,印制精良,流传甚众,各具特色。 《老子道德经》乃道家经典,言简意赅,义理玄奥。其书分上下二卷,上卷三十七章,下卷四十四章,凡八十一章。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崇俭抑奢,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其思想对中国哲学、政治、文化影响深远。王弼注本,以玄学解老,阐发其虚静无为、自然之道,为后世学者所宗。 此书自魏以降,流传千载,版本众多,然王弼注本始终为学者所重。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及其各地重刻本,保存了王弼注的原貌,为研究《老子》及王弼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书不仅为学术研究之需,亦为藏书家所珍视,堪称古籍中之瑰宝。
〈道德指归论〉 六卷 〔汉〕 严遵 .秘册汇函本(万历刻)
**《道德指归论》六卷简介** 《道德指归论》凡六卷,题汉严遵撰。遵字君平,蜀郡成都人也。其人生平隐逸,以卜筮为业,兼通易老之旨,尤精于道德之学。是书以《老子》为宗,阐发玄义,通达深微,为道家典籍中之珍品。 书分六卷,每卷各有主旨,条理分明,语言精炼。卷一论道之本原,明其幽微;卷二述德之广被,彰其宏大;卷三详阴阳之变,探天人合一之理;卷四辨有无之相生,析万物之始终;卷五阐治国之道,推君臣之义;卷六论修身养性,明至人之境。各卷章节相联,层层递进,贯通一气,实为研究老子思想之重要津梁。 秘册汇函本,为万历年间所刻,雕版精良,校勘严谨。其本为明代万历年间丛书《秘册汇函》之一,虽历经岁月,然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辨。此本不仅保存了严遵原书之精义,更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之便利。其版本价值与文献价值并重,堪称善本。 《道德指归论》以老子之道为基,融汇诸家之言,既阐发玄理,又切于实用。其文辞简练,意蕴深远,读之使人若有所悟,实为修身养性之指南,治国安邦之宝典。后人研习此书,可明道德之本,通达天地之机,故历代学者咸加推崇。 今观秘册汇函本,犹见古人匠心,字里行间,无不彰显严遵之智慧与老子之道韵。此书之传世,实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亦为后世研究道家思想之重要文献。此简介虽为简略,然可观其大略,愿读者细品全书,以得其中奥义焉。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十卷 .道藏本(正统刻)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凡十卷,乃道藏之宝典,正统刻版,流传于世。此书渊源于道家深奥之旨,融会空海之智,藏玄妙之义,为修真养性之圭臬。 经之首卷,开宗明义,阐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其言深邃,其理玄远,为后学揭示修真之根本,指引修行之路径。 二至四卷,详述道法之要,修身之方。其间,论及心性之修养,气机之调摄,乃至内丹之炼制,外符之施用。皆以简明扼要之辞,阐发微妙玄通之旨,使读者能窥见大道之门径。 五至七卷,载录历代真人之妙论,先圣之遗训。凡此种种,皆为先贤证悟之精华,为后学提供宝贵之借鉴。其中,尤重实践之指导,强调真修实证,不尚空谈。 八至九卷,汇聚诸家之论,剖析道法之异同。其文博采众长,折衷群言,既显道家之博大,又见修习之精深。使读者能于诸家之说中,择善而从,为己所用。 末卷,总结全书之要旨,归纳修真之精髓。其言简意赅,辞约义丰,为全书之总纲,亦为修行之指南。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十卷,实为道家修行之宝典,修真养性之秘籍。其文虽古,其理常新,今人读之,仍有醍醐灌顶之效,点石成金之功。诚哉,此书之珍,千古不易,万世所宗。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 六卷 .道藏本(正统刻)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凡六卷,乃道藏之精华,正统刻也。是经也,荟萃玄元之奥旨,总括道德之微言,乃太上老君之垂训,道门之秘宝也。其文辞古奥,义理深远,实为修真炼性、济世度人之指南。 经中有三十六部,每部皆言天地之玄机,明五行之变化,阐性命之本源,显丹道之妙诀。其言道也,穷宇宙之始终,究阴阳之变化,明幽显之理,通造化之机。其言德也,示修身之要,明济世之方,谓清静为宗,慈悲为本,诚修真之正路,济世之良方也。 是经之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备。其言养生也,示调息之法,明导引之术,谓形神俱妙,方能与道合真。其言炼丹也,明火候之节,示药物之性,谓性命双修,方能成就大道。其言济世也,示积德之方,明行善之要,谓广行方便,方能普度众生。 此经之价值,乃在于其明道之真谛,显德之正道,为修道者不可不读之经典。其文虽简,其义至深,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得道之玄机,明德之正道,进而身心俱泰,与道合真。 然是经之流传,历经沧桑,幸得载入道藏,正统刻印,方得传世至今。虽年代久远,其文或有传抄之讹,然大体不失真旨,实乃道门之幸也。今之学者,若欲探道之奥妙,修德之正道,必当潜心研读,方可明其真谛,得其玄机。 嗟乎!大道至简,而人自迷之。是经者,乃太上之垂训,道门之精华,学者若能深研之,必能明道之真谛,修德之正道,进而超凡入圣,与道合真矣。
〈大洞玉经〉 二卷 .道藏本(正统刻)
《大洞玉经》者,道家之秘典也,凡二卷,藏于道藏本,乃正统年间所刻。是经博大精深,蕴天地之玄机,包万象之精要,为修真之士所珍视。 其书始述大道之源,言天地未判,混沌未分之时,一气化生,阴阳始立。继而言修真之要,明心见性,炼气化神,以达长生久视之境。书中所述,皆修真之奥秘,非浅学所能窥测。 第一卷,详述修真之基,言炼己之功,立命之法。其言曰:“修真者,先修其身,身正则气正,气正则神正。”故而,修真之士,必先修身养性,以正其气,以凝其神。书中又载炼气之术,言呼吸吐纳,导引行气,以养其生。 第二卷,则述修真之极,言炼神之妙,合道之玄。其言曰:“神者,生之本也,炼神者,所以长生也。”故而,修真之士,必先炼其神,以合于道,以达于玄。书中又载炼神之法,言存思默念,观想内视,以通其灵。 《大洞玉经》者,非惟修真之典,亦养生之书也。其言养生之道,重在调和阴阳,顺应四时,以保其真。故修真之士,必先养生,以养其气,以凝其神。 是经之刻,适逢正统年间,时天下大治,文化昌明。故其刻本精良,字迹清晰,纸墨上乘,为后世所重。今藏于道藏本,犹可见其原貌,然非深明其理者,不能得其旨趣。 总之,《大洞玉经》者,道家之瑰宝,修真之秘笈也。其言简意赅,其理深奥玄妙,非浅学所能窥测。然有志于修真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得其真谛,以达长生久视之境。
〈上清大洞真经〉 六卷 .道藏本(正统刻)
《上清大洞真经》六卷,载于《正统道藏》,乃道教上清派之宝典,为修真炼气之圭臬。是经渊源久远,传为上清诸真所授,为道门修习之要籍,内容深邃,旨趣玄奥,实为修真之士必读之经典。 书分六卷,首卷为总论,阐述大道之本源,修真之要义,言简意赅,直指玄机。次卷至五卷,详述修真炼气之法,包括存思、服气、导引、行炁等诸般术法,皆以清静无为为本,以凝神炼气为要,旨在涤除凡尘之垢,净化身心,臻于纯阳之体。末卷则载符箓咒诀,用以驱邪辟害,护持修持,亦为上清派独有之秘术。 是经修习之法,注重内外兼修,内以心法为宗,外以术法为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心法以“存思”为主,所谓“存思”,乃静心凝神,内视返照,以心神与天地相感,与神明相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其术法则以“服气”为要,所谓“服气”,乃吸纳天地之精炁,炼化自身之浊气,渐次涤除体内之阴邪,以期达到纯阳无垢之身。 是经不仅为修真炼气之指南,亦为修道者明心见性之要典。其文辞典雅,义理深邃,虽为修炼之书,却蕴含深奥之哲学思想,融儒、释、道三家之精华于一炉,实为中华文化之瑰宝。 《上清大洞真经》自问世以来,历代道士无不奉为圭臬,修习者众,传承不辍。然其内容深奥,非潜心修习者难窥其奥妙,故修道之士须以诚敬之心,细心研读,方可得其真谛。是经虽为道门秘典,然其修心养性之法,亦可供世人借鉴,实为修道养生之宝典也。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五卷 .道藏本(正统刻)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五卷,载于正统《道藏》之中,乃道教之宝典,文昌帝君之真传。其为文华精深,道义玄妙,阐释文昌帝君之修持法门与大道至理,实为修道者之圭臬,信众之指南。 此经首卷言道之根源,述天地之始,万物之生,皆由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化五行。文昌帝君,乃天地之瑞气,道德之化身,其道无穷,其德无量。经中详述文昌帝君之修行,自凡入圣,自圣登真,皆因其心诚志坚,道法自然。其言曰:“道者,万物之母,德者,道之显化。修道者,必先修心,心正而后德成,德成而后道显。” 二卷言修仙之法,谓修仙者,必先修性,性者,心之本也。心清则性明,性明则道生。经中载有诸多修心养性之法,如静坐、冥想、诵经、持咒等,皆可助修道者清心寡欲,涤虑除烦,进而臻于大道。其三卷言文昌帝君之神通广大,谓其能降妖除魔,保佑平安,赐福消灾,乃至助人得道成仙。其曰:“文昌帝君,乃天下文人之宗,学者之师。凡求功名、智慧、学业者,皆可诚心祈求,必得其助。” 四、五卷详细阐释道教之宇宙观、人生观及修行之阶次。经中强调,修道者须循阶而上,不可躐等,须持之以恒,不可急躁。其言:“大道至简,然修行非朝夕之功,须循序渐进,方能得其真谛。”又言:“修道者,须以善为本,以德为先,方能与道合真。”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五卷,文辞古雅,义理深邃,堪为道教之经典,学者之宝典。其不仅为修道者指明方向,更为世人揭示人生之真谛,天道之玄妙。故修道者宜熟读而深研之,以期修身养性,悟道成真。慎哉,慎哉!
〈无上内秘真藏经〉 十卷 .道藏本(正统刻)
《无上内秘真藏经》,凡十卷,乃道藏之正脉,正统刻本之所珍也。是经之旨,玄之又玄,深究内秘,真藏其中,故以“无上内秘真藏”名之。其文辞古奥,义理深邃,实为道家修行之瑰宝,学者研习之上乘。 经中所载,多言修真炼性、凝神聚炁之法,并及内丹、外丹之诀,符箓、咒术之秘。其言修真炼性,重在调心养气,使内外和谐,身心合一,以达超凡入圣之境。凝神聚炁之法,则注重呼吸吐纳,导引行气,以凝聚天地之精华,滋养己身之元神。 内丹之术,乃经中核心,详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步骤。外丹之诀,亦有涉及,然其重在以药石炼养,辅助内丹之修炼。符箓咒术,则为护身避邪、祛病延年之手段,非经明师指点,不得轻用。 《无上内秘真藏经》十卷,为正统道藏所收,其版本珍贵,流传稀少。学者得之,当敬若神明,潜心修习,以期窥见大道之真谛,成就无上之仙业。然此经深奥难懂,非有慧根者不能领悟,故学者当以诚敬之心,循序渐进,勿急于求成,方可登堂入室,得其法而用之。 总之,《无上内秘真藏经》乃道家修行之宝典,内蕴无穷之智慧,为求道者探索生命奥秘、提升精神境界之无上法门。吾辈学者,当珍视之,研究之,实践之,以不负此经之伟大价值。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批注〉 五卷 〔宋〕 李嘉谋 .道藏本(正统刻)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批注》五卷,宋人李嘉谋所撰,藏于道藏本(正统刻)。是书旨在阐发《道德经》之精义,以先天之道为宗,探赜索隐,发微显幽,实为道家经典之重要注疏。 李嘉谋,字仲谋,宋时道士,博通经典,尤精于《道德经》。其批注之作,融会贯通,既承前贤之遗绪,又发己见之新意,可谓集大成之作。是书分为五卷,各卷皆依《道德经》原文逐章批注,条分缕析,深入浅出,使晦涩难解之文,焕然明晰。 首卷总论先天之道,阐发道之本质,论道之生成与运行,揭示道之玄妙。次卷详述道之体用,道体虚无,用则无穷,论道之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三卷探讨道之德性,德者道之显,论道之无私无欲,无为而无不为。四卷辨析道之修行,修道者须明道体,行德性,论修身养性之法。末卷总结道之归趋,道之终极在于返本归真,论修道者之终极追求。 是书之注,非仅为文字之疏解,更重义理之阐发。李嘉谋以《道德经》为蓝本,融汇道家各家之说,参以己意,使经义更加圆融通达。其言简意赅,语重心长,读之令人恍然顿悟,有拨云见日之感。且书中引述经典,广征博引,足见作者学识之渊博,见解之深邃。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批注》不仅为研究《道德经》之重要文献,亦为修道者之指南。其批注之法,既适合初学入门,亦可供深造者研习。是书之传世,对于发扬道家思想,传承道教文化,具有不可估量之价值。故历代学者,皆视此书为珍籍,珍藏传抄,使其得以流传至今,令人得以窥见宋时道教之风貌。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 一卷 .道藏本(正统刻)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一卷,乃道藏本正统刻之珍籍也。此书渊源深远,承道教经典之正统,蕴元始天尊无量度人之奥义,为玄门修士必修之秘典。 经中直音,精微玄妙,字字珠玑,句句金玉,非泛泛之谈,乃修真之士登堂入室之梯航也。其文博采群经,兼综百家,融汇贯通,自成一体,堪称道藏之瑰宝,玄门之秘笈。 夫元始者,宇宙之始源,万化之根本也。无量度人,慈悲广大,泽被群生,拔济沉沦,实为修道者之指南,破迷开悟之明灯。上品妙经,精纯无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修道者之楷模,修心养性之准绳。 经中直音,简洁明快,便于记忆,易于诵持,非他经所能及也。其文虽简,而意蕴深远,非浅识者所能窥其奥妙。是故,修道之士,若能潜心钻研,必能得其精髓,超凡入圣,登真证道。 正统刻本,字迹工整,版式精美,纸墨上乘,足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此书一经问世,便为道教界所推崇,被列为道藏之重要典籍,广为流传,历久弥新。 综观全书,其价值不仅在于其直音之精妙,更在于其蕴含之深厚哲理与修行法门。是故,修道之士,若能得此书而研习之,必能得其助益,提升修行境界,成就无上道果。 总之,《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一书,乃道教经典之精华,修道之士之秘籍。其直音简而意赅,理深而法妙,实为玄门之瑰宝,修真之梯航。愿有志之士,得此书而珍视之,潜心研习,必能得其奥妙,超凡入圣,证道成真。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六十一卷 .道藏本(正统刻)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凡六十一卷,乃道藏正统刻本之瑰宝也。是经者,玄门秘典,道教之上品,灵宝派之至要也。其文渊深,其义玄奥,所述者,天地之至理,鬼神之幽微,度人之大道也。是经之名,度人者,度脱众生,令其超脱凡尘,登真证道之义也。上品妙经者,言其境界高远,不可思议,为修道者之指南也。 是经所述,首章开宗明义,阐述道之本源,言大道无形,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次章以降,详述修行之法,内养真气,外炼形体,凝神聚气,炼精化神,炼神还虚,最终与道合真,证得长生久视之道。其法门众多,或诵经持咒,或斋戒沐浴,或炼丹服食,或修符箓,或行斋醮,无不详备。 是经之为用,不仅为修道者之指南,亦为禳灾祈福之宝典。其符箓咒语,威力无穷,能驱邪避凶,治病延年,护国佑民。其斋醮科仪,庄严神圣,能通神明,降福泽,消灾解厄。是故,历代帝王,无不尊崇是经,敕令刊印,广为流传,以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是经之版本,以道藏正统刻本最为珍贵。正统者,言其源流纯正,传承有序,无有篡改,不失原旨也。是经之刻,版式工整,字迹清晰,纸墨精良,装帧典雅,实为古籍中之翘楚也。 纵观是经,其文虽古,其义犹新,修道者若能潜心研读,勤修不辍,必能悟大道之真谛,得长生之妙法,度己度人,超凡入圣矣。是故,《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者,修道者之圭臬,玄门之至宝,不可不读也。
〈列子〉 八卷 .清嘉庆八年江都秦氏石研斋刊本
《列子》,古之奇书也,传为战国列御寇所撰,其书八卷,言道术之精微,述宇宙之奥妙,颇得老庄之旨。至唐,卢重元为之作注,曰《列子卢注考证》,凡一卷,发幽阐微,补阙正讹,使列子之学益显于世。卢重元,字不详,盖唐之博学之士,其注精审详悉,多引群经子史,以证列子之说,足资后人考镜。 清嘉庆八年,江都秦氏石研斋重刊是书,其版精良,字画清晰,颇得古本之遗意。秦氏石研斋者,秦瀛所创,瀛字不详,江都人,好古嗜学,精于校勘,所刊书籍,莫不精审。此本乃据唐本重刊,校雠精严,一字不苟,可谓善本也。卷首有序,叙列子之生平,及其书之流传,文辞典雅,足资考镜。又有卢重元之序,述其作注之旨,颇见用心。 《列子》之书,多寓言故事,以明道术之理。其所言者,或云天地之始,或论性命之源,或述梦寐之异,或辨生死之微,皆能发人深省,启人心智。卢重元之注,引经据典,考证详明,使列子之学,益加璀璨。至秦氏石研斋重刊是书,可谓功在千秋,使后世学者,得见此书之真面目。 今观此书,其文简古,其意深远,虽千载之下,犹能感人至深。卢重元之注,精审详悉,可谓列子之良友。秦氏石研斋之刊本,校雠精严,字画清晰,可谓善本之典范。学者若能潜心读之,必能有所得,于道术之学,当有更深之体悟也。
〈全真太教传修仙辨惑直指口诀妙奥〉 一卷 .清手钞本
《全真太教传修仙辨惑直指口诀妙奥》一卷,清手钞本,乃修仙辨惑之秘籍也。是书集全真教之精义,直指修仙之要旨,为修道者解惑之良方。其文辞简洁,意蕴深邃,实为修真之士不可多得之宝典。 是书开篇即言修仙之根本,谓修真者当以心为本,以性为宗,内外兼修,方可登仙道之门。其所述口诀,字字珠玑,句句玄奥,非具慧根者难以领悟。书中详述炼丹之法,调和阴阳,采药炼气,乃至结丹化婴,步步皆有详论。尤以其直指人心,破除迷惑,实为修真之指南。 《全真太教传修仙辨惑直指口诀妙奥》一书,不仅重理论,更重实践。书中所述诸多修习之法,皆经前人验证,确有实效。修真之士若依书而行,循序渐进,必能有所成就。其所述心法,尤为精妙,谓修心为修仙之根本,心若不正,虽得仙术亦难成道。故书中反复强调修道者当先修心,心静则神清,神清则道显。 是书之末,更载有若干修真之禁忌与须知,告诫修道者切勿贪图速成,须循规蹈矩,方能免于走火入魔之险。其言辞恳切,足见作者之良苦用心。 《全真太教传修仙辨惑直指口诀妙奥》一卷,清手钞本,虽为钞本,然其内容精粹,足堪珍视。是书为全真教修仙之要典,亦为修道者之宝筏。若能潜心研习,必能窥见大道之奥妙,登仙道之堂奥也。 是书虽简,然其理深,其法妙,实为修仙辨惑之指南。修真之士若能得此书之言,依其法而行,必能有所悟,以登仙道无碍矣。
〈廿四式长生图〉 一卷 .清手钞本
《廿四式长生图》一卷,清人手钞本也。是书乃养生之道,集古人之智慧,专论修身养性之理,以期延年益寿,长生久视。其内容精微,图文并茂,为后世养生之瑰宝。 卷首有序,详述此图之由来,言其源远流长,传自古贤,历经数代,终成此卷。序中谓:“长生之道,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日积月累之效。得此图者,若能勤习不辍,必能身康体健,寿比南山。” 书中分廿四式,每式皆配以精美图谱,详述其动作及要领。一式一法,循序渐进,既可强筋骨,亦可通血脉。每式之后,另有注解,阐释其养生之奥义。如首式“松鹤延年”,图解如何舒展四肢,调和气息,其注云:“此式宜晨起习之,可舒筋活络,益气血,使神清气爽,延年益寿。” 书中不仅述及身体之锻炼,更注重心性之修养。中有言:“心性者,长生之本也。心若不安,形何以全?故修心养性,乃长生之首要。”此语深得养生之道,强调内外兼修,方可达长生之境。 此外,书中亦论及饮食起居之宜忌。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乃养生之要道。过饥过饱,皆伤脾胃;夜卧早起,方能精气充盈。”此等论述,皆为养生之至理,堪为后人效仿。 《廿四式长生图》一书,虽为清人钞本,然其内容博大精深,实为养生之宝典。观其图文并茂,注解详明,不仅可供养生者习之,亦可供学者研读。若能遵其法而行之,必能身心康泰,寿延年长,实无愧于“长生图”之名也。
〈辰州符咒大全〉 全一卷 .民国十五年上海中西书局刊印墨井书屋藏本
《辰州符咒大全》者,民国十五年上海中西书局所刊,墨井书屋所藏,全卷一卷也。是书集辰州符咒之大成,详载符箓、咒语、祭祀诸术,博采众长,庶几可见古之巫觋、道者之遗风焉。 其符咒之术,渊源有自,大抵本于先秦之巫祝,衍于两汉之道教,盛于唐宋之世,历千年而不衰。辰州,即今之湖南辰溪,古为巫风盛行之地,其地多山川灵气,民俗尚鬼神,故符咒之术,尤显精妙。是书所载,涵盖治病、驱邪、禳灾、祈福诸事,其符箓之画,咒语之诵,皆有其定式,不可妄改。每一符咒,皆附以详释,或言其出处,或论其功效,可谓考据精审,义理分明。 符箓者,以朱砂、黄纸为材,依特定之仪轨绘制,或曰龙章凤篆,或曰云篆天书,皆取象于天地人神,以通玄达幽,祈福禳灾。咒语者,或诵或念,或默或吟,音声相和,意与神会,以求感通天地,降福消灾。是书于符咒之运用,亦多详述,或曰须洁净身心,或曰宜择吉辰,皆古人用心之所在。 墨井书屋所藏此本,乃民国间上海中西书局所刊,字迹工整,版印清晰,可谓善本。是书之存,非但为研究中国古代巫术、道教之重要文献,亦为今人探求传统文化之珍贵资料。观其内容,虽涉玄虚,然其所体现之古人敬畏天地、祈福禳灾之心理,实为中华文化之一脉相承,不可轻忽焉。 总之,《辰州符咒大全》者,既为古籍之瑰宝,亦为文化之遗产,其术虽玄,其理可寻,读者当以审慎之心观之,庶几可得其真意矣。
〈抱朴子内篇〉 二十卷 〔东晋〕 葛洪 .清嘉庆十八年继昌金陵道署刻本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乃东晋葛洪所撰,其书深探玄理,广涉丹道,实为道家之瑰宝。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少好神仙导养之法,博览群书,尤精于道家经典。其著《内篇》二十卷,详述炼丹、养生、占卜之术,兼论神仙鬼怪之事,皆本于道家之说,而自成一家之言。书中所载丹方、符箓,皆为后世道家所珍视。 《外篇》五十卷,则为葛洪论述世间诸事,包括政论、文学、历史、风俗等,其文笔犀利,见解独到,尤以《疾谬》、《讥惑》诸篇,抨击时弊,针砭世风,尤为深刻。葛洪虽以道家自居,然其《外篇》所论,实兼融儒、法、墨诸家思想,显其学术之广博。 清嘉庆十八年,继昌于金陵道署刻《抱朴子》内外篇,并附《校勘记》一卷。继昌,字子修,江苏吴县人,为嘉庆年间知名学者,精于校勘之学。其刻《抱朴子》,不仅力求版本之精善,更于文字讹误处,详加校订,使此书得以传世而不失真。其《校勘记》一卷,录各本异同,辨正文字,尤为精审,为后世研究《抱朴子》者所不可忽。 《抱朴子》内外篇,自问世以来,即为世人所重。其内篇所论丹道,虽多涉玄秘,然亦不乏科学之成分,如其所言炼丹之术,实为古代化学之萌芽。其外篇所论世事,亦多切中时弊,颇具现实意义。继昌之刻,使此书得以广为流传,且《校勘记》一卷,更为研究此书者提供了宝贵资料。葛洪之《抱朴子》,实乃中华文化之瑰宝,其所蕴含之智慧,至今仍为世人所珍视。
〈金仙证论(华阳金仙证论)〉 不分卷 〔清〕 柳华阳 .清嘉庆四年补刊本
《金仙证论》,清柳华阳所撰,不分卷,嘉庆四年补刊本。是书乃道家修真之典,集古今丹经之精华,旨在阐发金仙之道,以证无上正觉。柳华阳,字子清,号金仙,德行高洁,学问渊博,深得玄门奥秘。其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诚为修真者之宝筏也。 书中所论,以金仙为宗。金仙者,乃超脱凡尘,得道成真之谓也。其修炼之法,首重心性之修养,次及气脉之调适,终至元神之炼化。书中详述种种法门,如守一、调息、炼气、凝神、还虚、入定等,皆修真之要旨,成仙之津梁。柳华阳于书中屡屡强调,修真之道,贵在持之以恒,心无旁骛,方能渐入佳境。 书中引述众多古籍,如《道德经》、《周易参同契》、《黄庭经》等,皆以精辟之论加以注释,使读者一目了然。其文辞简练,义理深邃,足见作者之学识与修持。书中又附以图解,配以歌诀,便于学者记忆与参悟。其图如“金仙炼气图”、“丹道周天图”等,皆为修真者之指南。 《金仙证论》之成书,乃柳华阳积数十年之功,潜心修持,亲证丹道之妙,方得以大成。故其书不仅为理论之总结,实为实践之指南。修真之士,若能依此书而修,必能得道成真,超凡入圣。 此书于嘉庆四年补刊,乃因初版流传甚广,然因岁月久远,部分版本有所残缺,故重加校勘,增补遗漏,使其更加完善。补刊本既保留了原书之精髓,又使其内容更为丰富,足见重刻者之用心。 总之,《金仙证论》乃道家丹经之瑰宝,修真者之福音。其书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修真之法门,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吾辈当珍之重之,传之久远,以造福后世。
〈道德经〉 二卷 〔明〕 凌以栋批点 〔宋〕 苏辙 .明凌氏自刊朱墨套印本
《道德经》二卷,明代凌以栋批点,宋代苏辙注解,附《老子考异》一卷,乃明凌氏自刊朱墨套印之本。是书以《道德经》为宗,辅以苏辙之注,凌以栋批点,更增《老子考异》一卷,实为研习《道德经》之佳本也。 《道德经》者,老子所著,言道德之奥,阐无为之道,为道家之经典。苏辙之注,深得老氏之旨,辞简义赅,为后学所宗。凌以栋批点,则更增其精义,点明要旨,使读者易明其理。至若《老子考异》一卷,则考订经文,校雠异同,使是书更加完善。 是书以朱墨套印之法刊行,朱色为批点,墨色为正文及注释,字迹清晰,版式美观。凌氏自刊,更显其精审不苟,为明代刻本中之佼佼者。 夫《道德经》者,言简意深,读之者每有启悟。苏辙之注,凌以栋之批,更增其义理之明。《老子考异》则使经文更加精确。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版本之佳,更在于其对于《道德经》之研究,有莫大之助益。 今得此本,实为幸事。研读之余,更觉老氏之道,博大精深,非浅学所能窥其全豹。然赖是书之助,或可略窥其一二,亦不负凌氏、苏氏之苦心矣。 是书之传世,不仅为学术之研究提供宝贵资料,更为后人研习《道德经》之重要参考。其价值之高,影响之远,实非言辞所能尽述。愿得是书者,珍之重之,庶几不负先贤之劳苦,亦能为道学之传承,略尽绵薄之力。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