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资料目录
共4660种,1,334.52GB
经部
→
总类
版本 |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
---|---|
《古微书》者,明季孙瑴所辑也。是书之作,盖欲博采众籍,以探古之微言,故曰“古微”。瑴,字□□,□□人,博学多识,尤精于经史,尝有志于辑佚存古,以广见闻。
是书凡若干卷,盖瑴广搜博采,辑录古今之佚文、散篇,汇为一编。其内容大抵涉猎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尤以经传之佚文、史书之散记为多。瑴之意,盖欲以佚文存古,以散记证史,故是书虽非一家之言,实乃汇集众籍之精华,以供后世学者考究。
是书之成,实为明季辑佚之巨擘。其体例严谨,考据精详,每引一书,必注明出处,务使读者知其所本。瑴于辑录之时,又加按语,或考证其真伪,或阐发其义理,务使佚文散记,各得其宜,不致混淆。
然是书之为世所重者,非徒以其辑佚之精也。瑴之按语,每有独到之见,或发前人之所未发,或正前人之所误,故是书不仅为辑佚之作,实为学术之论著。瑴之学识,于斯可见。
是书刻于明崇祯年间,盖其时瑴已有名于世,故得以刊行。然是书之传,亦颇多曲折。明清之际,兵燹频仍,书籍散佚,是书亦不例外。所幸后世有学之士,或抄录、或重刊,故是书之精华,犹得传于世。
今观是书,虽非尽善尽美,然其辑佚之功,考证之精,实为后世学者之范。瑴之学问,亦足为后世所仰。是书之存,不仅为古籍之幸,实为学术之幸也。
|
|
《古微书》,明孙瑴所辑,墨海金壶本也。是书搜罗古籍,辑佚补缺,钩沉探微,以存先贤之遗意。瑴,字子愚,号东篱,嘉定人,博学多才,尤精于经史,尝以辑佚为己任,故成此书。
《古微书》凡三十卷,分门别类,包罗万象。其内容多采自《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书目,以及诸子百家之佚文。瑴于每篇之首,皆注明出处,详加考订,务求精确。其所辑佚文,或为经传之补充,或为史籍之佐证,或为子集之遗珠,皆足以裨益学林,启迪后进。
是书之辑,非徒为存佚而已,实有深意存焉。瑴以为,古籍散佚,乃文化之失,后人无所凭依,故竭力搜罗,以存其真。其所辑佚文,虽片言只字,亦不苟且,务使读者得窥古人之微言大义。瑴之用心,可谓至矣。
《古微书》之成,历经数年,瑴不辞劳苦,遍访藏书,手自抄录,终成巨帙。书成之后,学者争相传诵,以为瑰宝。然书之流传,历经沧桑,多有残阙,墨海金壶本乃现存最善之本,学者珍之。
总之,《古微书》乃明代辑佚之杰作,孙瑴之苦心孤诣,于斯可见。是书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亦为后世辑佚之学开风气之先。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得古人之精髓,启后学之智慧。
|
|
![]() |
《古微书》三十六卷,明孙瑴编,乃辑录先秦至六朝诸子著述之精要者也。孙瑴,字子高,明代学者,学识渊博,尤精于古籍校勘与辑佚。是书取《古微》之名,盖因其博采众家,微言大义,撷取古人著述之精粹,编次成册,以存古人之微言,传先贤之遗意。
书凡三十六卷,分为四部,囊括经、史、子、集,尤重儒、道、兵、法诸家之论。其体例严谨,每卷皆先列作者小传,次录其著述之要旨,间附注疏考辨,探赜索隐,辨伪存真。孙瑴于每篇之后,或加案语,发己见,补其阙遗,匡其舛误,务求原貌,以彰古人著述之大义。
是书搜罗宏富,采撷甚广,上自先秦,下迄六朝,凡诸子百家之书,靡不备录。其引书之广,考证之精,可谓集前人之大成,为明代辑佚学之巨擘。且孙瑴于辑录之余,颇重取舍,凡伪书杂说,皆剔除殆尽,务求古书之真旨,不作穿凿附会之说。
《古微书》之成,非徒为古籍之汇编,实为研究先秦至六朝学术思想之重要资料。其所辑之篇章,或为今已散佚之书,或为今本所无之篇,尤具文献价值。且孙瑴于书中每有独到之见,或考订史实,或阐发义理,于后世研究古代学术思想者有莫大之助益。
《四库全书》收录是书,编者赞其“博采群书,择精语详,足资考据”,是书固为明人辑佚之佳作,亦为研治古籍者所不可忽之要籍也。
|
![]() |
《省吾堂四种》二十五卷,清蒋光弼辑,清常熟蒋氏省吾堂所刻者也。是书乃蒋氏积数十年之精力,广搜博采,汇辑而成。其书以“省吾”为名,盖取“吾日三省吾身”之意,旨在劝诫世人勤于自省,修身养性。
是书共分四种,卷一至卷五为《省吾堂诗钞》,乃蒋氏自著诗文集,其诗清新雅致,文笔流畅,多抒怀言志之作。卷六至卷十为《省吾堂文钞》,乃蒋氏所撰之杂文、序跋、记传等,其文辞典雅,议论精辟,多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卷十一至卷十五为《省吾堂尺牍》,乃蒋氏与友朋之书信往来,其语言真挚,情意深长,多谈及学问文章、处世为人。卷十六至卷二十五为《省吾堂杂著》,乃蒋氏所辑之古籍、笔记、杂考等,其内容博杂,考证详实,多涉及经史子集、天文地理。
是书之刻,蒋氏亲自主持,书版精良,字迹清晰,纸张上乘,乃清代刻本中之佳品。书成之后,广为流传,士林争相购阅,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书不仅为蒋氏一生心血之结晶,亦为清代文学、史学、考据学之重要文献,对研究清代学术、文化、思想诸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昔人有言:“书者,心画也。”蒋氏一生勤于著述,以笔为犁,耕耘于书田纸砚之间,终成此帙。其书虽成于清季,然其思想之深刻,文采之飞扬,至今读之,犹令人叹服。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文献之珍贵,更在于其精神之不朽。蒋氏以“省吾”为名,劝诫世人自省修身,其用心良苦,其意深远。吾辈读其书,当思其意,修其身,正其心,以不负蒋氏之厚望也。
|
![]() |
《璜川吴氏经学丛书》八十七卷,清代吴志忠等辑录,乃道光十年宝仁堂刻本之经典著作。此书汇集吴氏家族数代经学之精华,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尤以经学为主,实为清代经学研究之瑰宝。吴志忠等人辑录此书,乃以家学渊源为基础,广采博收,兼取众家之长,力求弘扬传统学术,传承儒家经典。
是书内容丰富,条理分明,注解详备。于经学部分,既收录《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之作,又辑录诸家注疏,以阐发微言大义;于史学部分,则选取《史记》、《汉书》等史籍,辅以考证,以明史事之真伪;于子部、集部,亦精选《论语》、《孟子》等子书及诸家文集,以供学者参考。此书不仅为经学研究提供丰富资料,更兼及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实为一部综合性学术宝典。
吴氏辑录此书,用力颇深。其于每卷之首,皆附小序,详述辑录之旨,并加以评点,或论其得失,或述其源流,颇具学术眼光。书中所收诸家之说,皆注明出处,引据详实,考证精审,足见吴氏治学之严谨。且其注解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既便于初学者入门,又可满足深研者之需。
更值一提者,此书乃道光十年宝仁堂刻本,雕版精良,字体工整,纸张洁白,墨色均匀,实为清代版刻之精品。书前有吴志忠自序,叙其辑录之缘由及编纂之经过,言辞恳切,意蕴深远。书后附有跋文,简述此书之流传及影响,可供后人参考。
《璜川吴氏经学丛书》八十七卷,于清代经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不仅集吴氏家族学术之大成,更对后世学者产生深远影响。此书之辑录,既传承了儒家经典之精髓,又推动了清代经学之发展,实为清代学术文化之瑰宝,值得后世珍视与研究。
|
![]() |
《五经衷要》七十二卷,清人李式谷辑,道光十年南海叶梦龙风满楼刻本。此书乃五经精义之萃,李式谷博采众长,荟萃群书,举其大要,删其枝叶,集其精华,以成是编。其体例严整,条理分明,虽卷帙浩繁,然纲举目张,尤便于学者。光绪二十二年,南皮张之洞开府于两湖,睹斯书于三原刘氏,即大力推崇,赞其“体贴分明,繁简得要”,并命刘氏速付梓人,重刊出版,以广流传。
文义必求其明,抑扬顿挫,务使读者了然于胸;训诂必求其通,详加考辨,务使读者畅达于口。经义之奥,莫不穷究;圣贤之旨,莫不阐发。李式谷之用心,可谓勤勉;叶梦龙之跋语,可谓确当。于字音、文字之所由训,经文异同之征,以及传、注之义,皆详辨之,使人“有披览之便,尤易开悟”,故为学子之良友,士林之嘉构。
风满楼刻本,刻工精良,字体端庄,行款疏朗,纸墨俱佳,实为清代刻本之上乘。南海叶氏,素以刻书闻于世,此本尤为其中佼佼者,足见其用心之至,工艺之精。
夫五经者,中华文化之根基,圣贤之道之所在。李式谷辑录《五经衷要》,旨在弘扬经典,启迪后学,使圣贤之道,永续流传。学者得此书,如获良师益友,循其指引,可登堂入室,窥五经之奥秘,悟圣贤之真谛。
此书之价值,非唯学术之助,亦为文化之宝。其于经学之研究,文化之传承,均有莫大之贡献。南海叶氏之刻本,更使其锦上添花,流传后世,功不可没。是书也,实为经学之瑰宝,文化之珍品,学者不可不读,藏书家不可不藏。
|
![]() |
《经解指要七种》二十二卷,清陶大眉纂,清嘉庆二十五年陶氏聚秀堂刻本。是编集经学要义,博采群经,精择要旨,汇为七种,以启迪后学。其编纂之旨,在明经义,通古今,故其注疏精详,考据严谨,实为经学之津梁。
陶大眉,字子眉,清嘉庆间经学大家,学识渊博,尤精于经学。其一生致力于经学之研究,著述颇丰,此《经解指要七种》乃其晚年集大成之作。书中所述七种,虽不言其名,然皆关经学之大要,足见纂者用心之深。
此本为清嘉庆二十五年陶氏聚秀堂刻本,刻工精良,版式规整,字迹清晰,纸张上乘,实为不可多得之佳本。且书中夹注、眉批甚多,皆为前贤时哲之精论,对理解经义大有裨益。
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之丰富,更在于其注疏之精确。于每一经义,纂者皆能旁征博引,考据详尽,使后学于经学之中,能得其门径,窥其堂奥。且其编次有序,分类得当,使读者能一目了然。
《经解指要七种》二十二卷,乃经学之宝库,学者之至宝。无论初学之士,还是深研之儒,皆能于此书中获益匪浅。故此书之出,实为经学研究之幸事,亦为后学之福也。
|
![]() |
《十三经客难》五十八卷,清龚元玠所撰也。龚元玠,字介夫,号慎斋,江苏江都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其学博通经史,尤精于《十三经》,是书乃其毕生心力所萃,旨在阐发经义,驳难异说,故名《客难》。书成于道光年间,为清道光二十六年县学文昌祠考棚公局刻本。
是书首列《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等十三经,逐篇逐章,详加考辨。其体例严谨,引证广博,凡古今注疏、诸家论说,皆一一评骘,或取其精要,或驳其谬误,务求明辨是非,折衷至当。书中尤重文字训诂,凡经字句之疑难,必详考其源流,辨其正伪,务使经义昭然若揭,疑窦冰释。
龚氏学宗汉儒,推崇郑玄、许慎之训诂,而不苟同宋儒之空谈义理。其论《周易》,多采汉儒象数之说,驳斥宋儒图说之虚妄;论《尚书》,则辨古文之真伪,申伏生今文之可信;论《诗经》,则主毛传之训诂,贬朱子之臆断;论《春秋》,则尊《左氏》之记事,驳《公》《谷》之空言。凡此种种,皆可见其学术之严谨,见解之独到。
是书之刻,乃道光二十六年县学文昌祠考棚公局所刊,版刻精良,字迹清晰,为一时之善本。卷首有序,述其撰书之旨,并论经学之流变,书中每卷末有龚氏自跋,详述其考辨之依据,足见其著述之认真,考证之详密。
总之,《十三经客难》五十八卷,乃清儒龚元玠经学之集大成者,其书博采众长,辩难精详,为研究《十三经》不可或缺之参考。其考据之严谨,见解之精辟,亦为后世学者所推重,诚为清中叶经学之瑰宝也。
|
《五经揭要》二十九卷,清许宝善辑,乾隆五十三年刻版问世。宝善,字怀仁,号澹园,江苏常熟人氏。其学博通经史,尤精于经学,此编乃其毕生研经之要旨也。书分《易》、《书》、《诗》、《礼》、《春秋》五部,每部又各为若干卷,总其纲目,揭其玄奥,故名“揭要”。
其书于经传之文,条分缕析,务求简明,不求繁复。每卷首列经文,次载注疏,又附己见,或阐发新义,或辨正旧说,皆有独到之处。其于《易》也,探赜索隐,阐发象数之理;于《书》也,辨章古文,阐明王道之旨;于《诗》也,推阐比兴,发抒性情之真;于《礼》也,考据制度,详明礼乐之用;于《春秋》也,辨正褒贬,昭揭是非之义。
宝善为学,不以一家之言为限,采撷众说,折衷古今,力求公正。其引据经典,必标明出处;其议论得失,必据理立言。故此书既为初学之门径,又为治经之津梁,实为清季经学之杰作也。
乾隆五十三年版刻,工笔精妙,字迹明晰,纸墨俱佳,足显当时刻书之精工。流传至今,虽历沧桑,然其学术价值不减,仍为学界所重。学者若能勤加研读,必能得其精髓,于经学之道大有裨益。
是书也,堪称许宝善一生学问之精华,亦为清季经学之重要典籍,其价值历久弥新,诚可为后世学者所珍视。
|
|
![]() |
《经玩》二十卷,清沈淑所撰,雍正三年常熟沈氏孝德堂刻本也。沈氏名淑,字某,江苏常熟人,博学多才,尤擅经义。是书成于雍正年间,乃其毕生研经之结晶,亦为经学之瑰宝。
《经玩》者,玩味经义之谓也。沈氏于经学之研究,不囿于旧说,不拘于陈规,力图探本溯源,阐发新义。其书分二十卷,依经分类,条理井然。每卷皆以某一经为主题,细述其要旨,旁征博引,钩玄提要。书中不仅汇聚前人注疏之精华,更有沈氏独到之见解,可谓经学研究之集成。
是书之刻,沈氏亲督其事,务求精审。刻工亦极为考究,字体端秀,版式疏朗,纸墨俱佳,颇见雅致。常熟沈氏孝德堂,乃沈氏家塾之名,亦是书之刊刻地。孝德堂刻书,素以品质著称,是书亦不例外,至今传世之本,皆为善本珍本。
《经玩》问世以来,备受学界推崇。其内容之博,见解之深,刻工之精,皆为人所称道。于经学研究者而言,是书为不可或缺之参考;于藏书家而言,是书为不可多得之珍品。雍正三年刻本,尤其难得,实为古籍中之佼佼者。
总之,《经玩》二十卷,乃沈淑经学之精髓,亦是常熟沈氏孝德堂刻书之杰作。其学术价值与版本价值并重,洵为古籍中之瑰宝。
|
![]() |
《五经旁训》二十二卷,明王安舜所编,明天啓元年刻本,实为经学之宝笈,学者之梯航也。安舜先生,博闻强识,沉潜典籍,倾毕生之力,聚历代之精华,著此鸿篇巨制,以训释五经之微言大义。
是书旁征博引,既尊古训,复出新解,于《易》、《书》、《诗》、《礼》、《春秋》诸经,皆详加考辨,穷其义理,务求贯通。其体例严谨,章句明晰,凡所引证,必详出处,以示有据,俾读者一目了然,易于领悟。
天啓元年版刻,字体工整,刀法细腻,纸墨俱佳,实为明版之上乘。卷首有序,述编纂之宗旨,明训释之要义,末有跋语,叙成书之艰难,述刊刻之经过,皆可补史乘之阙,资学者之考。
此书自问世以来,流传不广,几经兵燹,幸得保存,实属不易。今人得见,当珍而重之,用以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洞悉经学之奥妙,体察先圣之精神。
《五经旁训》者,非惟训诂之书,亦乃明道之作。安舜先生以经为纬,以史为经,织就一幅儒学之锦绣,开后世研经之新径。是书之价值,难以估量,诚为学术之瑰宝,国粹之精粹也。
此书之存世,乃中华文化之幸,学者研究之宝。今幸得重印,广传于世,使后人得以窥见先贤之智慧,传承儒学之精髓。《五经旁训》二十二卷,非独为一书之传,实乃一代学术之盛,千秋文化之光也。凡我学界同人,宜共珍惜,传诸久远,庶几不负安舜先生之苦心,亦可慰先圣之灵于九泉矣。
|
![]() |
《三经评注》五卷,明闵齐伋辑,乃万历间闵氏所刻三色套印本也。其书汇《诗》《书》《易》三经,附诸家评注,以朱、墨、蓝三色别之,诚为古籍之精粹,版本之奇珍。
闵齐伋,字及武,号寓五,乌程人也。其人生平博雅好古,尤精于经学,尝以三色套印之法,镌刻典籍,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研习。是书所辑,皆经学之要典,历代注疏,荟萃其间。朱色为经文,墨色为古注,蓝色则择取诸家评语,三者相映,条理分明。其编排之巧,实为前人所未有,亦可见闵氏之匠心独运。
夫《诗》《书》《易》者,华夏文化之渊薮,先王之道,圣贤之训,尽在于此。而闵氏此书,非唯录其文,更兼采众说,旁征博引,使读者得窥经义之奥,明古今之变。其评注或考据精详,或阐发微言,或辨正讹误,或引述典故,可谓博而约,详而精。读之者,既可探经籍之本源,又可览诸儒之异同,诚为研经者之津梁。
且是书刻印之术,尤为精妙。三色套印,非寻常工匠所能为。朱、墨、蓝三色相间,层次分明,字迹清晰,实为书林之瑰宝。闵氏以三色别经、注、评,既便于阅读,又增美观,实为刻书之创举。万历间,此风盛行,而闵氏所刻,尤为翘楚,后世之藏书家,莫不珍之。
总之,《三经评注》者,闵齐伋辑刻之杰作也。其书兼采众长,汇经、注、评于一体,又以三色套印之法,刻之精绝,使其文义明畅,卷帙生辉。此书不仅为经学之要典,亦为版本之奇珍,后世学人,当宝之、习之,以继先贤之志,扬中华之学。
|
![]() |
《五经纂注》二十卷,明李廷机编,明刻本也。李廷机,字汝立,号九我,福建晋江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谥文洁。是书摭采旧注,以己意纂之,多袭陈言。其体例,每节经文之后,列注于下,而总标作注者姓名于末。胡宗茂序称其“以《易经》为祖,《书》《诗》次之,《春秋》《礼记》又次之”,盖先成《易》注,续注《四经》,而合以刊行也。据顾起元序,是书成于李廷机为祭酒时,自以翻阅之便,荟萃而成。考《明史·李廷机传》,称其“遇事有执,尤廉洁,然性深刻,亦颇偏愎,不谙大体”。然其编纂《五经纂注》,则可见其学问之博,用力之勤。是书虽多承袭前人之说,然亦时有己意,于读者不无裨益。明人刻书,多参宋元旧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画端严,纸墨莹洁,洵为善本。是书流传较少,弥足珍贵。夫经者,圣人之微言,学者之典要,自汉以来,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李廷机取旧注而纂之,虽未能尽善,亦可谓有功于经学矣。后之君子,览是书者,既可观其荟萃之劳,亦可参其折衷之旨,则于经义之学,未必无少补焉。
|
《五经绎》十五卷,明邓元锡所撰,刻于万历三十二年。此书乃继先贤之志,阐发五经之奥义,成一家之言。邓氏博极群书,深谙经史,其著此书,旨在以贯通之说,明经义之本末,使学者得以窥见圣贤之用心。
是书所绎五经,乃《易》、《书》、《诗》、《礼》、《春秋》。邓氏于每经皆有独到之见解,其释《易》也,推阴阳之变,究天人之际;释《书》也,析三代之政,明王道之迹;释《诗》也,述性情之正,达礼乐之和;释《礼》也,辨上下之分,正人伦之序;释《春秋》也,察微言大义,彰善恶之分。其言简而义赅,理明而辞达,诚经学之津梁也。
邓氏之学,兼采众家,博而不杂,精审深思,故其书能独树一帜。其所引用,多为先儒之论,然不囿于旧说,多有新意。其论《易》,推重程朱之理,然不废汉儒之象数;其论《书》,尊崇孔传之义,然兼采今古文之说;其论《诗》,主毛郑之学,然亦取齐韩之论;其论《礼》,重周官之制,然不弃仪礼之文;其论《春秋》,宗左氏之事,然亦采公谷之义。此其所以能集大成而自成一家也。
此书之刻,正值明末学术繁盛之际,士子争相研习,以为指南。其版本精良,字迹工整,版式雅致,为后世所宝。然时移世易,今之所存,或已残阙,然其学术价值,依然如故。读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得其精义,于经学之道,有所裨益。
总之,《五经绎》一书,乃邓元锡毕生学力所聚,其言深,其理明,其辞达,诚为经学之佳作。后之学者,欲明五经之旨,此书不可不读也。
|
|
![]() |
《六经三注粹抄》六卷,明许顺义辑。万历十八年,萃庆堂余泗泉刻本。
是书乃许顺义博采群经,精择诸家注疏,汇辑而成。其书以《易》、《书》、《诗》、《礼》、《春秋》、《乐》六经为纲,每经之下,精选三家之注,汇为一编。其旨在于明经义,正传注,以启后学。许氏于经学颇有造诣,其选注之精,可与《十三经注疏》相埒。
是书之编,非徒抄录旧注,实有删削增补之功。许氏于各家之说,取其精要,去其繁琐,或删繁就简,或补苴罅漏,务使经义显明,注疏通达。其于《易》取程颐、朱熹、杨简三家,于《书》取孔安国、孔颖达、蔡沈三家,于《诗》取毛亨、郑玄、朱熹三家,于《礼》取郑玄、孔颖达、陈祥道三家,于《春秋》取杜预、何休、胡安国三家,于《乐》取《礼记·乐记》、蔡元定、朱熹三家。其选注之家,皆当世名儒,经术深湛,故其书亦为学者所重。
是书之刻,乃萃庆堂余泗泉主持。萃庆堂为明万历间名刻坊,其刻书以精审著称。余泗泉于刻印之际,亦多所校勘,务使文字无误,版式精良。其书版刻工细,字体端严,纸墨精良,堪称明版之佳品。
是书之传,虽不及《十三经注疏》之广,然其于经学之贡献,实不可没。许氏之辑,余氏之刻,皆可谓明季经学之巨制,学者若欲探求六经之旨,是书实为不可多得之善本。今观其书,犹可想见许氏之精思,余氏之谨严,洵为明季经学之瑰宝,后世学子之津梁也。
|
![]() |
《十三经解诂》六十四卷,明陈深所撰,刊刻于万历年间。是书乃集十三经之注解,汇众家之说,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洵为明代经学之巨制也。
陈深,字厚甫,浙江海宁人,博通经史,尤精于经学。其撰《十三经解诂》,旨在厘清经义,疏通故训,使学者有所依归。是书分卷而述,每经各列其义,逐条解诂,引据浩繁,考订精审。其所引诸家之说,上自汉唐,下迄宋元,无不备录,且间附己见,以折衷其是非。其于经义之未明者,则旁征博引,务求其确;于训诂之未通者,则广搜古注,务尽其详。故其书虽名为解诂,实兼有经解、训诂、考据三者之长,可谓集经学之大成也。
万历年间,是书始付梓行世,刊刻精良,字迹清晰,板式整齐。其书一出,即广为流传,为学者所重。盖其时经学衰微,异说纷纭,陈氏此书,正能匡正讹误,廓清迷雾,故为世所称道。后世学者,研读经书,多取其说以为依据,是书之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然是书虽博采众家之说,然亦不免有偏执之处,间有穿凿附会之弊。且其所引之书,偶有疏漏,或未能尽善尽美。然此乃白璧微瑕,不足为全书之累。盖陈氏之撰是书,本为解经而作,其用力之勤,用心之深,实为后世之楷模。
要之,《十三经解诂》一书,乃明代经学之重要著作,其考据之精,引证之博,实为学者研究经学之必备参考。虽历经数百年,然其价值不减,至今仍为学界所重。
|
![]() |
《经言枝指》九十九卷,明陈禹谟撰,刊于万历年间。此书乃集经学之大成,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禹谟学识渊博,贯通古今,其书广涉经史子集,尤以《尚书》《春秋》《礼记》为要,阐发微言大义,考辨得失,精研细究,务求合于圣贤之道。其论贯穿天人,匡正汉唐旧疏,承继宋代义理,且有所创新,颇具独见。
禹谟著述繁富,平生笃志于经,精研不辍。《经言枝指》分卷详明,各卷皆有所主,或论经传,或释疑义,或评古人,考据精详,辨析至微。其文逻辑缜密,言辞雅正,理义通达,可谓经术之渊薮,学林之瑰宝。书中多见禹谟之深识,如论“三礼”之制,考“三代”之变,皆能发前人所未发,启迪后学。
其书体例严谨,卷帙浩繁,然条理清晰,视经义为纲,逐条疏解,既采古注,又抒己见,务使读者明晓经旨。如论《易》之象数,参酌程朱,又推演新义;论《诗》之旨趣,旁征博引,阐尽幽微。其于经学之外,亦旁及天文、地理、历算等学,实为晚明学术之巨作。
《经言枝指》刊行于万历间,印刷精美,传世珍稀。其书既为经学之鸿篇,亦为明代学术之见证。禹谟学识深湛,著述丰硕,然其书虽宏博,亦不免杂糅众说,或为后世所议。然其考据精当,义理明畅,足资学者稽古鉴今,采摭菁华。
此书流传既久,虽不免散佚残损,然其学术价值不减,至今为学人推重。诚如禹谟所期,其书非徒为记诵者设,实为探赜索隐者设,读之可窥圣贤之微言,明大道之至理。其书虽名“枝指”,然实为经学之巨擘,后世学者,当珍而重之。
|
![]() |
《五经大全》者,明初巨籍也,凡一百三十五卷,胡广等儒士奉命而辑,永乐间内府精刻,以垂永世。是书集《易》、《书》、《诗》、《礼》、《春秋》五经之大成,旁采诸儒之注疏,博考历代之异同,集注而成,乃明代经学之典范。
胡广,字光大,江西吉水人也,博通经史,尤精义理,奉勅修书,殆集众长,折衷至当。其编撰是书,非唯搜罗旧说,且复校正讹舛,删繁就简,使经义明白易晓,学者得以触类旁通。书成,上呈御览,帝誉其详审精确,赐名《五经大全》,命付内府镂板,以广其传。
内府刻书,向以精良着称,兹《五经大全》之刻,字体工整,版式疏朗,纸墨上乘,开卷悦目。尤以校雠精审,罕有讹误,为后世所珍。是书一出,学者争相购求,作为学经之指南,科举之筏楫。明代经学之昌明,实赖是书为之启导。
然世态变迁,书籍易佚,今之存者,已属凤毛麟角。然而,即此残篇断简,亦足见当时编纂之精心,考订之严核。胡广等儒士,不惜穷年累月,摭拾古今,斟酌损益,其敬慎之心,足为后世学者取法。而明内府之刻,亦能尽工艺之能事,使是书成为书林之瑰宝,文化之遗产。
纵观《五经大全》,既汇古今之注解,又寓学术之微言,实为经学研究之津梁,犹桥梁之通南北,指南之指方向。虽时代殊异,知识更新,然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贡献,及其在学术史上之地位,不可磨灭,犹星之煌煌,不可掩也。
|
《五经旁训》者,元李恕氏所著,凡十九卷。此书之成,实为经学之辅翼,旁征博引,以训诂解经,俾学者得窥经义之微旨。恕氏乃元代之硕儒,博通典籍,精研经史,故其旁训之精妙,颇能发前人所未发,补先儒之所未备。
是书初刻于明金阊,鲁邹岳氏为刊刻之人。岳氏以精工细作,镌刻此书,使之流传于后世,功不可没。至清,复有印本行世,盖清人崇古尚经,故此书得以重刊,广为流传。
《五经旁训》之内容,遍及《易》、《书》、《诗》、《礼》、《春秋》五经。恕氏于每经之下,皆旁引他书,以训释经中之字句,或疏通文义,或考订讹误,或阐发奥义,务求使经义明白易晓。其引证之博,涵括经、史、子、集,乃至诸子百家,无所不搜罗。其解经之精,往往一语中的,能令人豁然开朗。
此书之价值,在于其训释之精审,能使学者于经义多有心得,且能辨正旧说之误,开创新解之途。元明以降,学者多所推崇,以为研究经学之重要参考。清人更是视之为宝,故有重刊之举。
然此书亦有不足之处,盖因恕氏之时代所限,其所引之书或有未备,所解之义或有未通,故后世学者亦当以批判之眼光视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之,《五经旁训》一书,乃元明经学之重要著作,其训诂之精,引证之博,对后世学者大有裨益。故虽历时久远,而其价值不减,实堪为经学研究之宝鉴也。
|
|
《五经旁训》十九卷,乃元代学者李恕所著。恕博通经史,潜心研求,于五经之文,深得其奥。此书旨在阐发经义,辅以旁训,便于学者进阶。明万历二十三年,郑汝璧与田畴等人合力刊刻,流传于世。
此书内容涵盖《易》、《书》、《诗》、《礼》、《春秋》五经,每经皆详加注释,旁征博引,务求疏通经义,启迪后学。李恕之学,以慎思明辨为本,旁训之文,简而扼要,凡疑难之处,无不旁引曲证,务使读者明了。其训释之法,既依古注,又参以己见,故能自成一家之言。
郑汝璧、田畴诸人,皆为明季之硕儒,见李恕之书深蕴经义,有益后学,遂共议刊印。及其刻成,校勘严谨,版式典雅,字画清晰,实为明刻本之精品。此书问世,遂成学者研经之津梁,于当时学界影响深远。
观其书体例,每章之首,列明经书原文,次则逐句注疏,旁训在侧,便于对照。其注文简明扼要,不繁不冗,且间有考证辩误,务使义理明晰。故此书虽为旁训,实则亦兼有通论、考证之功能,学者览之,不独得经书之旨,亦能窥学术之风。
李恕之言,重在通经致用,故于每经之末,常附以时事议论,或引经据典,或直抒胸臆,以启人心智。其旁训虽简,然不可谓不精,读者但能潜心研读,必能有所获焉。
今观此本,虽历经沧桑,纸墨犹存古韵。郑、田诸人之序跋,犹在卷首,读之可知其刊刻之用心。且此书之版刻精美,流传不广,尤为珍稀。于今日之学术研究,仍有不可替代之价值。
综上,《五经旁训》十九卷,乃李恕精心之作,郑汝璧、田畴诸人刊刻之功,亦不可没。此书为元明间经学著述之翘楚,于学林影响深远,洵为研经者不可多得之参考也。
|
|
![]() |
《五经全文训解》三十二卷,乃南宋熊禾所撰,明陈子龙订定,刻于崇祯间熊友白炤山房。是书辑五经全文,附以训解,以明经义。熊禾,字季羹,号竹谷,南剑州人,尝登进士第,博学多识,尤邃于经学。其书萃集诸家之说,参以己见,详略得体,深得经旨。陈子龙者,明末名士,字卧子,号大樽,华亭人,博学工文,尤精经史,于书中所订,皆能发明熊氏之意,且补其未备,使经义愈明。
是书之刻,正值明末动荡之际,学术凋敝,此本以熊禾之精义,佐以陈子龙之订正,实为难得。其卷帙浩繁,然序次井然,体例严谨。每经之前,冠以小序,概述大旨,复分章节,逐句训解,引据浩博,辨析精当。其训诂之精,义理之深,皆非寻常可比。书中于《易》之主象数,《书》之重典谟,《诗》之明风雅,《礼》之述制度,《春秋》之阐微言,无不详加讨论,务求至当。
熊氏之书,虽源自南宋,然以陈子龙之订定,遂成明末经学之瑰宝。其刻于白炤山房,亦可谓精工妙制,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端庄,洵为明版之佳品。此书虽历经沧桑,然其所载经义,至今犹熠熠生辉,为后世研经者所重,实为五经训解之名著,明末学术之巨制也。
|
《郑学十八种》七十二卷,乃西汉郑玄所撰,清孔广林辑录而成。此书为郑玄治学之精华,集经学之大成,实为后世研经之圭臬。郑玄,字康成,东莱人,为汉代经学之巨擘,精通《诗》、《书》、《礼》、《易》、《春秋》,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于经学之注疏多所发明,尤以《三礼注》与《诗笺》流传最广,影响深远。
孔广林,字仲鹏,清代学者,平生尤重郑学,尝广搜郑玄遗著,悉心辑录,成《郑学十八种》七十二卷。此书即其辑录郑玄经学之总汇,内中包罗万象,举凡郑玄之注疏、笺释、论议等,皆网罗无遗。孔广林于每卷之首,冠以小序,钩玄提要,阐发郑玄学术之精髓,辑录之谨严,校勘之精审,为后学研经之津梁。
此书为清抄本,字迹工整,纸墨俱佳,卷帙浩繁,保存完好。虽历经沧桑,然仍能窥见古人治学之勤谨,辑录之用心。郑玄之学,以其博大精深,经术醇正,对后世经学之发展影响至深。而孔广林之辑录,亦为保存郑学、传承经学立下不朽之功。今日观之,此书不惟为研经之必备,亦为考究古代学术、文献之宝典。若能细读精研,必能得经学之真谛,明学术之源流,于学术研究大有裨益也。
|
|
![]() |
《十三经注疏》者,乃儒家经典之集大成者也。其书凡三百三十三卷,明人辑佚,未详作者,皆为学者所重。历朝历代,注疏不绝,而明代诸儒尤为勤勉,于是有是编之成。
此书自崇祯元年始,至十二年终,历时十二载,方乃告竣。古虞毛氏汲古阁,刻板精良,字体工整,校勘严谨,实为善本。其内容包罗万象,穷尽儒家精义,非博学之士不能通其要。
夫《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是也。其书自古流传,经学之根基,治国之良策,修身之指南。
毛氏汲古阁刻此《注疏》,为学者提供了版本统一、注解详尽的经典,于明末清初之际,影响深远。其版本源流清晰,后世翻刻、传抄,皆以此为范本,价值连城。
嗟乎!《十三经注疏》乃中华文化之瑰宝,自问世以来,士林咸仰,学者称颂。毛氏之功,不可泯没;是书之益,绵延至今。读此《注疏》,如与圣贤对谈,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其乐无穷。
此书载经史之要义,述古今之通变,虽为古籍,实为宝典。凡欲深研儒学,探求道德仁义者,可于斯编中寻真谛,悟大道。诚可谓:“经国之本,学问之宗”也。
后世学人,若能以毛氏汲古阁刻本为镜,潜心攻读,持之以恒,则必将洞悉圣贤之心,明达治世之理。此《十三经注疏》三百三十三卷者,实为载道之器,传世之典,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
![]() |
《十三经注疏》三百三十五卷,乃明万历十四至二十一年间,北京国子监所刻之巨帙。此书辑佚名氏,汇集儒家经典之注疏,堪称经学之大成。其卷帙浩繁,内容宏博,为后世学者研习经义之重要参考。
书中收录《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并附以各家注解及疏解。此举不仅保存了古代经典之原貌,更为后人提供了理解经文之阶梯。
《十三经注疏》之刻,正值明万历年间,此时国子监为天下学府之冠,其刻书之精,校勘之严,皆为当时之最。此书之刻,既体现了朝廷对儒家经典之重视,亦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经学之深入研究。其版本之珍贵,内容之丰富,实为明代经学文献中的瑰宝。
然此书辑者佚名,或为集体编纂,或因时代久远,编著者之名已不可考。然其功绩,不可磨灭。辑者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将历代经学大家之注疏汇集一书,使后人得以一窥经学之全貌。
《十三经注疏》之刻,不仅为明代经学研究之重要成果,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之影响。其版本流传至今,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经学不可或缺之资料。学者研习此书,可深入理解儒家经典之精义,亦可窥见古代社会之思想文化脉络。
总之,《十三经注疏》三百三十五卷,乃经学之集大成者,其刻印精良,内容博大,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之学术资源。此书之流传,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之宝库,更为后世研究经学者指明了方向。
|
《十三经注疏》三百三十五卷,乃明代佚名所辑,李元阳于嘉靖年间刻之,隆庆二年复加修缮,遂成此本。此书集儒家经典之大成,荟萃众家注释,裒辑疏解,实为经学之瑰宝,研经者之津梁也。
夫十三经者,《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是也。自汉以来,诸儒为之注疏,代有增益,至唐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宋邢昺等续作《九经疏》,遂使经义愈明,学者受惠无穷。
李氏元阳,以博雅好古,勤于聚书,见宋本《十三经注疏》残缺不全,乃广求善本,考校异同,补缀脱漏,重新剞劂,而成此帙。其书刻工精良,纸墨上乘,字体端庄,行款疏朗,洵为明刻之佳品。隆庆间,又以初刻间有讹舛,再事校勘,重加修订,使是书益臻完善。
是书卷帙浩繁,内容宏富,举凡训诂、音义、考证、义理,靡不赅备。其注则采撷汉魏以来诸家之说,择善而从;其疏则阐发经义,疏通证明,间附按语,以伸己见。学者手持此编,如入宝山,左右采获,于以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其有资于经术者,岂浅鲜哉!
自明代以降,此书流传不广,至清乾隆间,武英殿据以覆刻,始得广布。《四库全书》亦收入此书,足见其价值之重。今观其书,犹可想见当年李氏翻刻之苦心,与夫隆庆重修之盛事。学者得此,宜宝而传之,庶几不负前贤嘉惠后学之美意。
|
|
![]() |
《十三经注疏》三百三十五卷,元人辑佚,元刻明修,乃经学之巨帙,典籍之瑰宝。此书集儒家十三经之精华,汇诸家注解之要义,为后世学者研经之津梁,探赜之指南。
十三经者,《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也。此十三经,儒门之要典,圣贤之心传,自汉以来,注疏家辈出,各抒己见,繁简不一,精粗杂陈。
元人辑佚,汇诸家注疏于一书,删繁就简,取精用宏,使学者一览而明,一读而悟。元刻明修,雕版精工,字体端庄,纸墨上乘,流传至今,弥足珍贵。
此书之注疏,涵盖古今,包罗万象,既有名臣硕儒之宏论,亦有布衣寒士之微言,皆以阐发经义、启迪后学为旨归。读此书,既可窥经学之堂奥,亦可览古人治学之精严。
元人以辑佚之功,明人以修缮之力,合力而为,终成此帙。其书既成,风行海内,士林争诵,学者珍视。后世虽有翻刻补遗,然此元刻明修之本,仍为学者所重,藏家所宝。
《十三经注疏》三百三十五卷,非惟经学之渊薮,亦为版本之珍稀。其价值,非金玉可换,非尺牍可量。此帙之于经学,犹明珠之于深渊,光彩照人,千古不磨。学者当珍惜此帙,研习不辍,以继往圣之绝学,以开万世之太平。
|
![]() |
《十三经注疏附考证》者,清佚名辑,乾隆四年校刊,同治十年武英殿重梓之典籍也。书辑《十三经》及诸家注疏,附以考证,实为经学之瑰宝,考据之盛典。
是书之纂,采撷经义,兼收并蓄,不遗余力。其注疏也,博引群籍,辨疑解惑,颇具匠心。而考证之文,考据经史,参核异同,尤为严谨。可谓集经学之大成,汇考据之精粹,诚为学者研经之津梁,资治之通鉴。
乾隆朝尚文治,重经术,故有是书之校刊。校勘精审,字体工整,版刻明晰,实为善本。至同治十年,武英殿又为重刊,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举。其本既存乾隆之遗风,又具同治之新貌,双美并存,相得益彰。
窃以为,是书之为用大矣。治经者,可藉以通晓经义,博考众说;研史者,可资以参证旧籍,明辨是非。而其为文之道,亦足为后世之楷范矣。然古籍浩繁,考据艰辛,故有志之士,当以是书为导,勤加研习,庶几可窥圣贤之堂奥,明大道之渊源。
嗟乎!书之传世,贵在有益于人。是书既集经学之精华,复勘诸本之谬误,于学界贡献巨矣。愿后之览者,宝爱是书,传之久远,使经学之光,永照千秋云尔。
|
《倣宋相台五经》九十七卷,南宋岳珂所编,附考证一卷。此书乃清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所刻,其精工细作,堪为版本之冠。是书以宋相台本为范,仿其形制,承其精髓,故称“倣宋”。相台本者,乃宋时名刻,其版式、字体、纸张皆臻上乘,后世诸版莫不以此为宗。岳珂博采众长,校勘精审,遂成此书,以为儒林之宝。
《五经》者,儒家典籍之要,包含《易》、《书》、《诗》、《礼》、《春秋》,皆为圣人垂训,治国安邦之本。岳珂编此书,不仅重其文字之准确,更于版式、装帧、纸张、墨色等皆力求完美,使之成为后世学人研读之佳本。
书中附考证一卷,乃岳珂对经文中疑义、异文、讹误等详加辨析,考据精详,引证广博,足见其学识渊博,考证严谨。读此书,不仅可得经文之真义,更可窥见宋人治学之方法与精神。
清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奉命刻印此书,其刻工之细,校勘之精,纸张之佳,墨色之正,皆称上品。武英殿本乃清代官方刻书之代表,其刻印之书,皆以此为范,故此书不仅为学术之宝,亦为版本学之珍。
总之,《倣宋相台五经》九十七卷,岳珂所编,附考证一卷,清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刻本,可谓集版本、校勘、装帧、纸张、墨色之大成,为儒林之瑰宝,学人之良友。读此书,不仅可得经文之真义,更可窥见宋人治学之方法与精神,诚为学术研究之佳本。
|
|
![]() |
《魁本大字五经》十六卷,乃明人翁溥所校订,日本江户时期刊本也。此书集五经之大成,为儒家经典之荟萃,世所罕觏。其版式宏阔,字体硕大,气韵浑厚,视之凛然。翁溥博学多才,精于校勘,故是书所录,备极精审。
夫五经者,《易》、《书》、《诗》、《礼》、《春秋》也,乃圣人之微言,先王之遗训,历代学者奉为圭臬。然经籍流传既久,讹误难免,故有校订之举。翁溥于此书,悉心考校,辨别同异,务求还其本真。其所据版本,或为宋元旧刻,或为名家手抄,皆珍稀罕睹。是以是书之价值,非唯在版本之珍贵,更在内容之精粹。
是书刊于日本江户时期,颇能反映彼邦学术之风貌。当时日本盛行汉学,学者对于中国典籍,崇尚备至。是书之刊行,足见东瀛士林对于五经之重视。其版刻之工,装帧之美,亦可见日本工匠技艺之精湛。
书中所录,除正文外,尚有翁氏批注,或阐发经义,或考证异文,或评点得失,皆能发前人所未发,启后学之蒙昧。其立论谨严,考证精详,足为后学者之津梁。更兼书体端庄,行款疏朗,览之令人心旷神怡。
是书传世既久,历经兵燹,幸得保存,实为古籍中之瑰宝。学者得而览之,不啻置身于明人之庭,亲聆翁氏之教诲。其于研经治学,裨益良多,诚不可多得之善本也。
|
《篆文六经四书》六十一卷,清李光地等奉敕纂辑,康熙内府刻本,乃清代篆文经典之巨著也。此书依康熙皇帝之旨,聚天下博学鸿儒,历时数载,精校篆文,集六经四书之精华,以篆书镌刻,字体古雅,行文严整,实为传承经典之典范。
是书乃清廷钦定,编纂之始,康熙皇帝亲命李光地领衔,召集儒臣数十人,遍考古籍,参校众本,务求字字精确,句句有据。六经者,《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四书者,《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也。此书以篆文书写,既显古文字之韵,又彰经典之道。篆文者,乃中国古代文字之一,形体古朴,线条圆润,笔力遒劲,观之如睹上古风貌。
书成,康熙皇帝亲览,赐名《篆文六经四书》,并敕内府精工刻印,纸张考究,墨色纯正,装帧精美,每卷皆钤有御用印玺,以示尊崇。此书之刻,不仅为皇家典藏,亦为士林所重,其影响深远,堪称清代篆文经典之巅峰。
李光地,字晋卿,号榕村,福建安溪人,康熙朝名臣,博学多才,尤精经史,曾参与编纂《康熙字典》等巨著。其领衔编纂《篆文六经四书》,既显其学问之渊博,亦见其于传统文化之深厚造诣。
此书之成,不仅为清代学术之盛事,更为后世研究古文字、古籍版本之重要文献。其篆文书写之严谨,刻工之精湛,皆为后世所推崇。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篆文六经四书,字体古雅,行文严整,实为传承经典之典范。”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之博大精深,更在于其形式之精美绝伦,堪称清代篆文典籍之瑰宝。
|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