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资料目录
共4660种,1,334.52GB
经部
→
小学类
版本 |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
---|---|
《小尔雅义证十三卷补遗一卷》乃清儒胡承珙所撰,道光年间刻于求是堂,为《求是堂全集》之一部。此书专为解释《小尔雅》而作,考证精详,义理深邃,实为训诂学之要典。
《小尔雅》者,乃《尔雅》之分支,虽篇幅短小,然其辞义简奥,为古人训诂之基础。胡承珙以此书为据,广征博引,考订文字之源流,辨析义理之变迁,遂成《义证》十三卷。其书详列《小尔雅》所载词句,逐字逐句加以诠释,引经据典,广采众说,既存古义,又发新解。胡氏于训诂之学造诣颇深,于字义、音读、名物、制度皆有独到之见,故此书于《小尔雅》之研究,实有承前启后之功。
《补遗》一卷,则搜集《义证》所未备者,或补其注释之不足,或录其义理之新说,使全书更臻完备。胡氏治学严谨,凡所引证,必详考出处,务求信而有征,故其书虽为训诂之作,亦兼具考据之价值。
求是堂者,乃胡承珙所创,以“实事求是”为宗旨,刻印多部经史著作,为清代学术之重镇。道光年间,胡氏以《求是堂全集》刊行此书,显其学术之精粹。其版刻工整,字迹清晰,流传至今,仍为学者所珍。
总而观之,《小尔雅义证十三卷补遗一卷》可谓《小尔雅》研究之集大成者,胡承珙以其深厚之学养,广博之见闻,使此书成为训诂学之经典。其书不仅有助于理解古籍,亦为后世学者研究《小尔雅》提供了宝贵之资料。
|
|
《音学五书》,清顾炎武所撰,计五种三十八卷,康熙六年山阳张氏符山堂刊行。是书为顾氏研究音韵之作,集其毕生心力,实为音学之瑰宝。
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明末清初之硕儒,博学多才,以经史为根基,尤精音韵之学。其著《音学五书》,旨在厘清古音之正变,探求汉唐以来音韵之演变,匡正时人音韵之讹误。
五书者,乃《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也。《音论》总论音韵之道,溯其源流,辨其异同;《诗本音》则考《诗经》之音,推究上古语言之原貌,使人知古音之纯正;《易音》以《周易》为本,探求其音韵规律,推阐古今音变之由;《唐韵正》则证《唐韵》之讹误,廓清后世韵书之淆乱;《古音表》乃辑录上古音韵之表,以为后世学者之准绳。
此书之成,顾炎武广稽博引,参考历代韵书,兼采金石、方言、典籍,旁征博引,考据精详,于音韵学贡献尤为卓著。其论古音之正变,虽后贤或有异议,然其所论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实为音韵学之先导。此外,其书体例严谨,条理明晰,对后世音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山阳张氏符山堂刻本是书,版式精良,字迹清晰,为康熙初年之佳刻。张氏之刻,虽非首刻,然其校勘精审,足资参考,至今仍为学者所重。
《音学五书》一书,既为顾炎武音韵学之大成,亦为清代音韵学之奠基之作。其书贯通古今,辨析精微,虽历经数百年,然其学术价值犹存,实为音韵学研究者之必读经典。观其书者,不惟可窥顾氏之学识,亦可知音韵学之概略,于今日之汉语研究仍具启迪之功矣。
|
|
![]() |
《元音统韵》二十八卷,明陈荩谟所撰,清康熙五十三年范廷瑚刻版,乃音韵学之瑰宝。陈荩谟,字仲谋,号东皋,明末清初音韵大家,毕生致力于音韵之学,尤精于等韵、字母、反切诸法,此书即其学术精华之荟萃。
《元音统韵》以声、韵、调统摄诸音,首倡"元音"之说,以元音为汉语音韵之本,阐发音理,辨析音位,构建严谨音系。陈氏于书中详列韵图,精析音类,既承前贤之精粹,又发己见之新思。其考订古音,辨析今音,探讨音变规律,推动音韵学研究臻于新境。
该书结构谨严,分二十八卷,其首数卷概说音理,次列韵谱,后有索引。韵谱依声调分列,平上去入四声分明,各韵以元音排序,井然有序。书中多引典籍,旁征博引,既证古音,又释今音,融汇贯通。陈氏于书中博采众家,又自出机杼,其立论严谨,考据精详,实为音韵学之鸿篇巨制。
范廷瑚刻本,字迹秀逸,版式疏朗,刻工精湛。书前有序,述刻书始末,明其尊师重道之意。此本流传稀罕,今存世者寥寥,益显其文物价值。
《元音统韵》集音韵学研究之大成,开音理探赜之先河,于汉语音韵学发展史中,承前启后,功莫大焉。其论音理之精微,立说之确当,考据之详实,既为清代音韵学研究奠定基础,更为今人研究古音提供珍贵资料。此书堪为中国音韵学史上之里程碑,陈荩谟亦因此彪炳于中国学术史册。
|
《西儒耳目资三卷附释疑一卷》,明金尼阁所撰,乃明天启六年王征、张问达刻本也。金尼阁,字伯宗,号西儒,明季儒士,博通经史,尤精于音韵之学,其著述以考证精确、义理深邃见称。是书分为三卷,附《释疑》一卷,乃其晚年所著,旨在为儒者提供视听之资,故以“耳目资”为名,犹言耳目之所及,乃学问之门径也。
首卷论音韵,辨析古今韵部之异同,兼及字母、反切之法,详考声音之变迁,厘正讹误,使学者知音韵之源流。卷二论文字,考订篆隶楷草之演变,探求字义之奥妙,旁及六书之义,举凡字之形、音、义,无不备述。卷三论典故,博引经史,释疑解难,解前人未明之旨,补先贤未竟之论,尤重于经典中之疑难字句,逐条剖析,务求昭晰。《释疑》一卷,则专为答门下弟子所问,或解经义之疑惑,或论时贤之得失,皆以客观公允,不偏不倚,深得明儒考证之学之精髓。
是书以明天启六年王征、张问达刻本传世,王、张并称明末刻书大家,所刻书籍皆以版刻精美、校勘精审著称。此本亦不例外,版式疏朗,字迹清晰,且卷首有金尼阁自序,详述著书之旨,卷末附校勘记,略举书中异同及考订之处,益增其学术价值。
金尼阁生当明末,学问以通经明义为本,尤以考据见长,其著述多阐扬先儒之遗旨,补正前人之疏漏,可谓明季儒学之集大成者。《西儒耳目资》一书,既为学者提供视听之资,亦为后世研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的重要资料。其考证详尽,义理深邃,虽历经数百年,然其学术价值不减,仍为后世学人所重。
|
|
![]() |
《谐声谱》不分卷,清人丁显所撰之稿本也。丁显,字晦夫,江苏武进人,博学多才,尤精于音韵之学。此书乃其毕生心力所萃,专论谐声之道,盖音韵学之要籍也。
夫谐声者,字音相谐,声符相通之谓也。上古之世,文字初创,字形、字音、字义三者相因相依,其中声符尤为关键。丁氏深谙此理,博览群籍,旁征博引,于古籍中所载谐声诸字,逐一考订,详加辨析,以明其源流,析其类例。此书内容宏富,体例严谨,举凡谐声之规律、演变之轨迹、字音之通转,无不条分缕析,论据精当。
丁显之治学,以实证为依归,不尚空谈。其书中所列谐声字例,皆经仔细校勘,务求准确。且其论及谐声,不拘泥于旧说,时有新见。如论声符之通转,强调古今音变之影响,揭示字音演变之规律,发前人所未发,足见其学力之深、识见之卓。
此书虽为稿本,然其价值不减于刊本。盖丁氏之作,非为名禄,纯出于学术之诚心,故其论说尤为精审。后世学者若欲深究谐声之理,探求字音之源,必当以此为津梁,故其存世虽稀,然学术价值不可估量。
惜此书久未付梓,仅以稿本传世,盖丁氏生前未及整理刊行,后世亦未得重视。然其学术之精微,实为音韵学之瑰宝。今日若能重加校勘,刊布于世,则于学术研究之功,岂浅鲜哉!《谐声谱》虽未刊行,然其学术价值,终不可埋没。丁显之苦心孤诣,亦当为后世所铭记。
|
![]() |
《新编佩文诗韵四声谱广注》二卷,清倪璐所撰,乾隆三十六年由克复堂梓行之刻本也。是书乃诗韵之学,承前启后,集大成之作也。倪璐博学鸿儒,精通音韵,故能编订此谱,以助文人雅士吟咏之需。
此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详述平声,下卷则论及仄声,四声分明,韵部清晰。每韵之下,皆附有广注,或引经据典,或举古证今,释义精审,考据详实。其注文不仅阐明字义,更兼及字音之演变,用字之规范,使读者得以窥见古韵之堂奥,掌握诗歌创作之奥妙。
倪璐在书中对于《佩文诗韵》原有之谱进行了校订与增补,使之更加完善。其广注部分,尤见功力,不仅对《佩文诗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更补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诗歌例子,为后人研究诗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此书之刻版,采用精良之木刻技术,字体工整,版面清晰,为古籍中之佳作。克复堂以精于刻书著称,此本《新编佩文诗韵四声谱广注》更是其代表作之一,传世稀少,颇具收藏价值。
总之,《新编佩文诗韵四声谱广注》乃清代诗韵学之重要著作,对于研究古代诗词的音韵体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倪璐之治学精神,克复堂之刻书工艺,皆于此书中得以体现,诚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
![]() |
《善乐堂音韵清浊鉴三卷玉钥匙门法一卷等韵图一卷》三卷,清王祚祯所撰,康熙六十年善乐堂刻本也。是书乃音韵学之要典,考辨音声,厘定清浊,为学者所重焉。
祚祯,字不详,清朝音韵学家也。其书凡三卷,首卷《善乐堂音韵清浊鉴》,次卷《玉钥匙门法》,末卷《等韵图》。其旨在于辨正音韵,明察清浊,以助学者之诵读。首卷详论音韵之清浊,分别阴阳,参稽古今,汇通南北。凡五音六律,四声八病,无不辨析精微,言之有据。其论清浊,尤为卓荦,视之为入声之枢纽,四声之关钥。
次卷《玉钥匙门法》,则专论音韵之门径法则。其曰:“音韵之门,钥匙在握。”故以“玉钥匙”为名,示其珍贵且重要也。书中列诸门法,如反切、旁转、对转、谐声之类,皆为音韵之要诀,学者循此可入音韵之门。
末卷《等韵图》,则以图表形式,归纳音韵之系统。其图分声类、韵类,纵横交织,条理井然。学者按图索骥,可明声韵之归属,辨字音之异同。其图虽简,然含韵学之精要,为学音韵者不可或缺之工具。
是书刻于康熙六十年,善乐堂主人所梓也。其刻工精良,校勘严谨,字迹清晰,版式雅致,为清刻本之佳品。后之学者,得此书而读之,可明音韵之道,知清浊之分,于诗文诵读、字音考证,皆有裨益。
总之,王祚祯《善乐堂音韵清浊鉴》三卷,乃音韵学之宝典,清浊辨正之指南。其书体例完备,论述精详,图表简明,为后人研究音韵之学,提供了重要之依据。
|
![]() |
《音声纪元》六卷,明吴继仕所撰,成书于万历年间,乃音律之宝典也。吴氏博学多才,精通音韵,感于当时乐律之紊乱,遂著此书,以正音声,以纪时代。书中所论,音律之法与时代变迁相融,尤为精辟。
卷一开篇,总论音声之源流,述及古今音律之异同,吴氏以为音声之道,本乎天地,和乎人心,时应以时,世应以世,不可拘泥古法而失今时之用。故其论述,既尊古而不泥古,又重今而不背今,可谓融会贯通,独具匠心。
卷二至卷四,详述五音六律之法,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吴氏以十二律为本,推演五音相生之理,兼论宫、商、角、徵、羽五声之变化。其论音律,不仅考据古籍,更以实践为宗,于乐器制式、演奏技法,皆有详述,足见其学问之精深。
卷五论及音声与时政之关系,吴氏以为音声乃治国之重器,乐律和则民心和,礼乐兴则国运兴。故其于音律之研究,不仅为艺术之探讨,更为治国安邦之良策。此书亦以此为殊胜,盖其不仅为音律之著述,更为治国之良方。
卷六为全书之结篇,吴氏总结音律之法,并附以自制乐谱,以为后世参考。其乐谱编排严谨,音律精准,足见其用心之深。吴氏于书末言:“音律之道,非一日之功,必积学为用,乃能得其真。”此言可谓至理,亦足见其著述之苦心。
《音声纪元》一书,成于明万历间,刻版精良,文字工整,是明代音律学之重要著作。吴继仕以其博学之识,精研音律,著此六卷,为后世音律之研究,提供了宝贵之资料。书中所论,音律与时政相辅,学问与实践相成,可谓集古今音律之大成者矣。
|
![]() |
《青郊杂箸一卷附文韵考衷六声会编十二卷》者,明桑绍良心血所萃,万历间桑学夔精心镌刻之典籍也。是书以声韵之妙,汇六声之玄机,谓之“六声会编”,实为研习音律之津梁,探求韵文之瑰宝。桑公辑此,意在匡正旧韵之失,推陈出新,使学者知音韵之变,得文辞之精。
卷一《青郊杂箸》,集桑公之杂论,涉猎广博,或论经史,或谈诗文,皆以精炼之笔,发微阐幽。其于音韵之学,尤有独见,辨声析字,考其源流,悉录于此。卷后附《文韵考衷六声会编》,乃桑公毕生精力之所寄。其书分为十二卷,详考六声之演变,辨析古今之异同,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凡声韵之微,字音之变,皆备录无遗,实为音韵学研究之巨制。
桑学夔刻此书,技艺精湛,字迹端丽,纸墨俱佳,足见其尊崇先贤,传承文化之苦心。其书流传至今,虽经岁月磨砺,仍不失为一卷珍籍,为后世学者所重。是书不仅为明季音韵学之重要文献,亦为研究古代汉语音韵变迁之珍贵资料,诚可谓“集韵学之大成,开音律之新篇”也。
嗟乎!桑公之学问,桑学夔之刻功,皆足以彪炳千秋,垂范后世。是书之存,不独为学术之幸,亦为文化之光。愿后之览者,珍而藏之,传而习之,使音韵之奥义,薪火相传,永世不绝。
|
《五先堂字学元元》十卷,明袁子让所撰,成书于万历二十九年。是书乃字学之专论,旨在探求文字之源流,究其形、音、义之奥义,可谓明代字学之巨擘。子让博学多识,潜心于六书之学,精研篆隶,访求古碑,遍览典籍,以图复文字之本来面目。
其书卷帙浩繁,内容翔实,涵括古今字学之要义。首卷总论六书之旨,阐释形声、会意等造字之法,明辨古今字形之变迁。次卷以降,分门别类,详考字形、字音、字义之演变,旁征博引,辨析精微。子让于字形之考订,尤为精审,尝对《说文解字》多有补正,辨其讹误,正其缺失。于字音之学,亦颇有建树,审音辨韵,考据严谨,得古音之真谛。至若字义之探究,则贯通经史,兼及方言俗语,以见文字之用广矣。
子让著此书,非徒为考据之工,实有匡正时弊之意。时人习字,多囿于俗体,讹谬相沿,甚者错乱古法,失其本源。子让忧之,故撰是书,以正时俗之讹,示学者以规范,冀复文字之古雅。书中多有实例,析字辨义,务使读者了然于心,知其所以然也。
是书之成,诚为明代字学之一大贡献。其考据之精,论述之详,实为后世学者所推重。然其书卷帙浩繁,流传不广,故鲜为人知。今观其书,犹能窥见子让之学养深厚,用心良苦,于字学之境,可谓登堂入室矣。
总而论之,《五先堂字学元元》者,乃袁子让一生心力之结晶,字学之宝藏也。其于文字之源流、形音义之析解,皆能探赜索隐,发前人所未发,足为后世学者之津梁。惜其传世不广,识者寡矣。然其价值,终不可泯灭,当为今人所重,以继绝学,以传后世。
|
|
![]() |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一卷,元刘鉴所撰,四库全书本乃乾隆年间抄录也。是书为音韵学之要籍,旨在正音切韵,以助学者考究经史之文,辨音审义,使文献诵读得其正音,免乎讹误。刘鉴,元朝学者,精通音韵,深谙古籍,乃著此书以传之后世。
其书首述音韵之要义,继言切韵之法则。切韵者,乃以二字切一音,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合而成音,是为切韵之法。刘鉴广采众家之说,辨正讹误,详列音韵之分类,指明各部之音切,使学者得窥音韵之奥妙。其书于声母、韵母、声调皆有详论,尤其注重四声之辨,平上去入,分别剖解,使人易晓。此外,书中更附有韵谱,列各韵部之字,注明切音,便于查阅。
刘鉴于书中多引经史之文,证以音韵之理,使音韵之学与经史之文相辅相成。其辨音之精,审义之严,尤为后世所称道。是书不仅为音韵学之圭臬,更为研读古籍之利器。四库馆臣称其“考据精详,辨正明确”,可见其价值之高。
乾隆年间,此书被录入《四库全书》,抄录精审,保存完好,为后世学者所重。四库本《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不仅传承了刘鉴之学术精华,亦体现了清代学者对音韵学之重视与继承。其书为音韵学研究之重要参考,对后世音韵学之发展影响深远。
总之,《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一书,乃音韵学之经典,刘鉴之学术心血,四库全书本则为其流传之重要版本。学者研读此书,既可明音韵之理,亦可通经史之文,诚为学术之宝典也。
|
![]() |
《四声全角等子》一卷,北宋陆厥撰,乃四库全书本,乾隆御笔所写。此书乃音韵学之经典,论四声之要义,阐发音韵之理,实为音学之瑰宝。
陆厥,字子野,乃北宋年间之音韵大家,其学术精深,尤以音韵之学见长。此书中,陆厥以四声为纲,论述音韵之变化,探究声调之规律。书中所言,皆以全角为本,详述四声之区分,正音之标准,以及各类音之异同。其文辞简洁,义理明晰,虽为音韵之学,却无不涉及声韵之奥妙。
书中首论四声之名,谓平、上、去、入四声,乃音韵之根本。陆厥详析各声之特性,平声平稳,上行激昂,去声悠长,入声急促,四声相调,方可成音。次论全角之音,所谓全角,乃指声调圆润,无杂音之音。陆厥强调,凡音韵之学,必以全角为本,若音不全角,则声不正,韵不纯,音失其真。
此外,书中还论及等子之类,即音韵分等之法。陆厥认为,音韵之等子,乃声调之分合,韵部之归派。书中详述各等子之异同,注明其声韵之变化,务使其音韵分明,声调有据。陆厥之论,皆以实证为本,不以虚言为据,故其言虽简,而义理深远。
《四声全角等子》一卷,虽为北宋之古籍,然其音韵之学,至今仍为音韵学者所重。其书虽简,然其义理深奥,乃音韵学之经典,乾隆御笔所写,更显其珍贵。此书不仅为音韵学之指南,亦为后世音学之基础,可谓音韵学之瑰宝,不可多得也。
|
《切韵指掌图》三卷,附《检图之例》一卷,乃宋时司马光所撰,墨海金壶本也。此书专为音韵之学,乃切韵之要典,学者所重。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以史学名世,然于音韵亦颇有建树。是书乃其精研音韵之所得,为后学之津梁。
《切韵指掌图》者,以图表音韵之法则也。其图分三卷,首卷为平声,次卷为上声,末卷为去声,每卷又分若干图,每图以声母为纲,韵母为目,列为纵横,井然有序。学者按图索音,一目了然,便于检阅。其法精详,其义深邃,实为音韵之瑰宝。
《检图之例》一卷,则详述检图之法,为学者开明津梁。其例分明,条目清晰,学者依例循图,无不得其所欲。司马光于此卷中,举凡音韵之奥义、检图之窍门,皆一一阐明,务使读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是书之为墨海金壶本,乃因其版式精美,字迹清晰,一如金壶之珍,墨海之宝。其版本之精,装帧之美,亦为后世所重。明人刻本多以此为据,清人校刊亦多依此为本,足见其版本价值之高。
综上所述,《切韵指掌图》三卷及《检图之例》一卷,实为音韵学之巨著,司马光之杰作。其书不仅为音韵学之重要参考,亦为古籍版本之珍品。学者若能细读此书,于音韵之学必大有裨益,于古籍版本之研究亦必有所得。是书之价值,洵不可轻忽也。
|
|
![]() |
|
|
|
![]() |
《诗韵考裁》五卷,清陈鼎所撰,清刻板也。陈氏,字子重,号东漖,江南江阴人,以诗文名于世。是书乃其研究音韵之学,专为考订《诗经》之韵律而作,旨在明晰古诗之音读,辨正古今异同。
书中首卷总论音韵之变,陈氏博采群书,旁征博引,既取经史之证,复参以方言土语,详加辨析,以明音韵之源流。次卷至四卷,则分章考裁《诗经》各篇之韵字,析其声类,考其转音,以证古人作诗之音律。其说精审,每字之下,必注其古今音读,详其异同,使读者一目了然。末卷则总结是书之要旨,陈氏虽不以音韵名世,然其学力之深厚,辨论之精微,亦足见其学术之精深。
是书刻于清代,板式古朴,字迹端庄,纸墨俱佳,为清刻本中之佳作。其内容虽专矣,然于音韵之变迁,古今之异同,多有发明,不独为诗家之助,亦为考据学之一端也。陈氏虽非大家,然是书之刊行,足见清代学术之繁盛,学者之用心。
《诗韵考裁》五卷,虽不为世所重,然于研究《诗经》音韵者,实为不可或缺之参考。陈鼎之学术成就,虽未得世人之广誉,然此一书,已足见其用心之勤,学问之博,为古今音韵学者所宗也。是书存世虽少,然其价值不减,为研究古诗音韵者所珍视。
|
![]() |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者,清季胡垣所著也。是书不分卷,刊于光绪十四年,诚音韵学之瑰宝也。胡氏博通古今,兼涉中外,其书旨在汇通音韵,探究其变,可谓匠心独运。
书中所论,以中土音韵为本,兼采西方之音理,详考其流变,辨其异同。胡氏于音韵之学,可谓竭精殚虑,凡古音、今音、方言、外音,无不穷究其源,细述其流。其论古音,则追溯至先秦两汉,考其声韵之变,辨其四声之殊;其论今音,则详究唐宋以降,析其官话之异,辨其方言之别。至于外音,则兼采欧美之音系,参以梵音、回音之例,以明音韵之通例。
胡氏之书,不仅考据精详,且立论平允,不以一家之言为定案,而博采众说,参以己见。其论音韵之通例,既重音理,又重实用,故其书非徒为学术之论,亦可供学者之参酌也。书中所述音韵之变,多与史实相证,凡音韵之兴替,皆可考见其因,明其所以然。
是书之刊,正值清季西学东渐之际,故其立论,既承旧学之传统,又采新学之精髓,可谓承前启后之作。胡氏之书,不仅为音韵学之集大成者,亦为中西学术交流之见证。其书虽不分卷,然体系严整,条理清晰,学者读之,可明音韵之通例,亦可窥音韵之学之演变也。
要之,《古今中外音韵通例》者,音韵学之巨著也。胡氏以其博学,汇通古今中外之音韵,立论精审,考据详密,诚为学者之津梁。其书之为用,不仅有益于音韵之学,亦有助于语言之研究。是书之传,足为后世之楷模,亦为音韵学之瑰宝也。
|
《古韵溯原》八卷,清華湛恩輯之巨著也。清道光十九年,親仁堂刻板而傳於世。此書者,博采古籍,深入古韵之源,溯音律之始,實為音韵學者之瑰寶也。
華湛恩,字伯良,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生於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卒年未詳。其學識淵博,於音韵尤有獨闢蹊徑之見。是書之作,旨在探求上古音韵之原委,蓋自先秦以來,音韵嬗變,而後人得以得其遺緒者,即借此文獻也。
《古韵溯原》凡八卷,分門別類,條理井然。首卷總論音韵之流變,次卷至卷七,則析諸古書,如《詩經》、《尚書》、《爾雅》、《說文解字》等,搜微索隱,辨其韵部,以求其初。卷八附錄,志在補遺,詳考歷代音韵學者之論說,為其引申發揮。
是書之成,非惟蒐羅廣博,而且辯證精細。其於音韵之學,如考辨《詩經》之韵腳,考證《尚書》篇章之韵部,考析漢代與魏晋音系之异同,無不周密詳盡。而其所據,既有先秦之古籍,又兼顧清儒之研究,可謂集大成之作矣。
親仁堂所刻,版式精良,字畫清晰,印製考究,為清代善本,傳之後世,甚獲學林珍視。考是書之價值,非僅為研究古音提供可靠之資料,更為後人了解古代音韵之發展史,提供參考依據。
斯文既成,雖經數百載,而其於音韵學界之影響,迄今未衰。然則,是書者,實可謂音韵學之里程碑,而華湛恩者,亦音韵學之巨擘也。後之學者,苟欲探賾索隱,明辨古今,不可不讀《古韵溯原》也。
|
|
![]() |
《律音汇考》八卷,清邱元棱所撰,刻于道光十八年。是书辑录律吕音韵之学,集古今之精要,汇众家之大成,诚为音律之宝典也。邱氏博通群籍,尤精于音学,潜心数十年,乃成此著,以正音律之源流,辨声韵之清浊,考历代之变迁,明古今之异同。
其书首卷总论律吕之要,明其体用,阐其旨趣,以为全书之纲领。次卷考历代律制,上溯三代,下至明季,详其沿革,辨其得失,使读者知音律之源流有据。三卷至五卷,专论宫商角徵羽五音,辨其声韵,析其高下,明其阴阳,以正五音之位次。六卷考音律与天文地理之关系,揭示音律与天地万物相应之理。七卷论乐器之制作及其运用,详载各类乐器之形制、材质、演奏之法,以备实用。八卷为附录,辑录历代音律家之说,以及邱氏自撰之论,以广其义。
是书考据精详,论理严密,举凡音律之要义,无不备载,诚为音学之集大成者。其文辞雅正,条理清晰,既可供学者研习,亦可资乐工参考。邱氏之治学严谨,不袭前人陈说,多有创见,尤其于五音之辨,颇有独到之论。
道光间,音律之学渐衰,邱氏有感于此,乃著此书,以继绝学而振雅音。其刻板精良,字迹清晰,版式古朴,堪称善本。今观此书,犹可窥见邱氏之苦心孤诣,以及清代音律之学之盛况。惜其流传不广,世所罕见,然其学术价值,不可湮没。学者若欲探音律之奥妙,此书不可不读也。
|
![]() |
《诗韵音义注》二十卷,清人朱奎所撰,成书于嘉庆八年,刻于雨香书屋。是书专为解诗韵、明音义而作,盖为学者稽古考文之助也。朱奎,字不详,清中叶人,精于音韵,博通经典,尤长于诗学。其撰此书,实欲垂教后学,使诵诗者知音韵之正,辨字义之真,庶几无讹误之失,有得古人之旨。
书凡二十卷,分门别类,详加注释,其体例严谨,条理清晰。首卷为总论,述音韵之源流,辨古今之异同,次卷至末卷,逐字逐韵,细加考辨。凡一字多音,一音多义者,皆详列其例,兼引经史子集以证之。其注释之精,考据之密,堪称音韵学之巨著。
书中于古韵之考辨,尤为精审。朱奎据《广韵》《集韵》诸书,参以唐宋以下韵书,详考古音,辨析精微。其于今音之异于古音者,亦加注明,使读者知今古音变之由,得音读之正。又于字义训诂,颇多发明,引证博洽,语必有据,尤利于学者之研习。
是书之刻,亦颇精良。雨香书屋主者,盖亦好古之士,于刊刻之时,悉心校雠,务求精善。版式大方,字迹工整,纸墨俱佳,洵为嘉庆年间刻书之上品。其书既成,流传甚广,学者多赖以考证,实为音韵学及诗学研究之一大助力。
综观全书,朱奎学识渊博,考证详明,其书不仅为解诗韵之专书,亦为研究古音、训诂之重要参考。其体例之完善,内容之丰富,注释之精审,为清中叶音韵学研究之佼佼者。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于音韵、训诂之学有更深之领悟,进而得古人之文义,通诗书之旨趣。
|
《声韵考》四卷,清人戴震所撰,成书于乾隆年间,道光十六年由西湖楼刊刻。是书专研声韵之学,融通古今,辨析精微,诚为声韵之圭臬,考据之典范也。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清代著名学者,通经史、精考据,尤邃于声韵、训诂之学。其治学严谨,凡所撰述,必穷原竟委,务求其实。《声韵考》一书,即其积年研究声韵之心得,旨在探求古音之演变,辨明音韵之正讹,以匡正时弊,启导后学。
是书凡四卷,卷一论古音之源流,卷二析声韵之系统,卷三考字音之异同,卷四辨方言之声变。戴氏于古音之研究,尤为卓越。其认为古音有本音、变音之别,本音者,古之正音也;变音者,后世之讹音也。戴氏据此推论,古音之系统,实为今音之基础,今音之演变,乃由古音而来。其说发前人所未发,实为古音研究之一大创见。
书中于字音之考辨,亦甚精详。戴氏依据《说文》《广韵》等古籍,详考字音之异同,辨明古今音之演变。其考辨之法,既重文献之征引,又重音理之推求,故所论多精当可信。
至于方言声变之考辨,戴氏亦有独到之见。其认为方言之声变,乃由地理、历史、民俗等因素所致,非单纯音韵之问题。故其考辨方言之声变,必先考其地理、历史、民俗之背景,然后论其音韵之特点。其说颇有见地,对后世方言研究之影响甚大。
《声韵考》一书,体例严谨,考辨精详,实为声韵学之重要著作。道光十六年,西湖楼刊刻是书,以广流传。斯书之出,不独有益于声韵之学,亦为考据之学者所重,诚为清代学术之一大盛事也。
|
|
![]() |
|
《古今韵表新编一卷后编一卷》,清仇廷模所撰,刊于雍正年间,乃音韵学之要籍也。仇氏博学多识,精研音韵,广采群书,以成此编。书分前后二卷,前编为新编,后编为旧编,各具其旨,相辅相成。
新编者,仇氏据古韵书,参以时音,重定韵部,务求合于今之语音。其法严谨,条理清晰,凡古音之异同,今音之变迁,皆能辨析毫厘,取证详明。仇氏于书中兼采众家之说,或取其精当,或辨其舛误,以求韵学之正宗。每韵之下,又列常用之字,并附释义,以便学者查阅,实为音韵学之津梁也。
后编者,仇氏辑录前代韵书之精要,集其大成。凡《广韵》、《集韵》、《韵略》等书之异同,皆能考订详实,辨其源流。仇氏于旧韵之中,取其合于古音者,删其不合者,务使古今音韵相贯通。又于每韵之后,附有考证,引经据典,以明其理。读者持此编,既可知古音之原委,亦可明今音之演变。
此书体例完备,内容精审,虽为音韵之学,然亦旁涉文字、训诂、经史诸科,可谓包罗万象。仇氏之笔法简练,考据翔实,虽为音韵表,实为音韵学之巨著也。雍正间刊刻,纸墨精良,字迹清晰,流传至今,仍为学界所重。
今之学者,若欲探究古音今韵之变迁,辨明文字音义之关系,此书实为必备之典。仇廷模以其学识渊博,撰成此编,实为音韵学之瑰宝,亦为后世学者之指南也。
|
|
![]() |
《韵学原委》三卷,清王植所撰,雍正间刻本。是书溯源声韵之学,析理精微,为音韵学之著。王植,字叔培,号毅斋,江苏昆山人。少负文名,潜心经史,尤精音律。其学宗顾炎武,兼采戴震、段玉裁诸家,融会贯通,自成体系。
卷一,论声韵之本源。王植以为,声韵之学,关乎天道,肇自上古。音之发,源于气,气之动,成于形。天地之声,人声之始,故欲明声韵,必先究天地自然之声。是卷详述五音、十二律、清浊、阴阳之辨,探本穷源,立论坚实。
卷二,详论古今声韵之变迁。自《切韵》、《广韵》而下,迄于《集韵》、《洪武正韵》,历代韵书之沿革,音系之嬗变,王植皆一一考证。其于《洪武正韵》尤加评骘,以为虽为官韵,然多因袭旧说,未能折衷至当。此卷虽考据繁琐,然脉络清晰,足资参证。
卷三,论声韵之实用。王植以为,声韵之学,不仅为文辞之资,亦为治世之具。其于诗歌、词曲、戏曲之声律,音韵辨正,皆有精阐。尤以其“声韵相通”之说,为后世所重。谓声韵不可拘泥,须因时因地而变,实为通达之论。
王植此书,广征博引,立论精详,虽不为专音学之作,然于声韵之研究,贡献实多。其融汇古今,既重考据,又尚实用,实为清代音韵学之巨著。然因清代音韵学多为古音之学所掩,故此书名不甚显,然其价值,不容忽视。宜以深研音韵者存览。
|
![]() |
《古韵标准四卷诗韵举例一卷》者,清儒江永所撰也。江永,字慎修,号双池,桐城人,邃于经学,尤精音韵。是书凡四卷,乃其考订古音之专著,复有《诗韵举例》一卷附焉。
江氏以为,古韵之不明,缘于历代音变,学者多以今律古,是以讹误相承,莫之能正。于是博稽群籍,详考古音,以《诗经》为主,兼及《楚辞》、《周易》、《尚书》诸经,旁采汉魏六朝之韵文,参以《说文》、《广韵》诸书,钩深索隐,辨章古音。其书首创“古本韵”之说,以为古音自有定韵,非若后世之杂糅无序。又谓“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皆发前人所未发,为古音学研究之巨擘。
《诗韵举例》一卷,则专以《诗经》为据,举其韵例,析其异同,俾学者知古今音变之大略,而得以明古韵之真相。江氏之书,条理分明,考证精审,虽间有未密之处,然大体不谬,足以正前人之误,启后学之思。
是书原为稿本,后收入《四库全书》,乃乾隆时馆臣据江氏手稿誊录而成。然《四库》本颇有删削,未足尽窥江氏之全貌。近世学者多方访求,始得其原本,益见江氏考证之精详,非浅学所可轻议也。
夫音韵之学,虽若无关宏旨,实为经史之阶梯,文学之枢机。江氏此书,既明古音,复证今韵,于经学、文学二途,咸有裨益。学者苟能潜心研习,必可通古今之变,识文章之源,其功岂不伟哉!
|
《音韵须知》二卷,乃清康熙间李书云所撰,香芸阁刻本也。李君之著,盖为音韵学之要籍,旨在阐发音韵之理,正字音之误,为学者指南。是书分上下二卷,上卷论音韵之源流,下卷辨字音之正变,条分缕析,言简意赅。
夫音韵之学,自古为重,然历代学者,虽著述颇丰,然多散佚不全,或言而不详。李君生于清初,正值古籍整理之际,遂广搜博采,参稽众说,撷其精华,去其芜杂,成此书焉。其书既承前人之余绪,又启后世之新途,为音韵学史上一重要篇章。
上卷首论音韵之源,追溯至先秦,历叙汉魏、六朝、唐宋,以至元明,其间音韵之变迁,皆有详述。李君以为,音韵之变,非徒因时地之异,亦关乎政治、文化之兴衰。是故,书中不仅录其音变,且考其所以然,令人知其所从来,明其所以改。
下卷则专论字音之正变,凡一字之音,古音今义,皆有考证。其中不乏独到之见,如前人所未及者,李君亦能补其阙漏,正其讹误。其于古今音之异同,尤多所发明,为学者解疑释惑,提供了宝贵资料。
至于刻印之精,香芸阁本亦堪称佳刻。版式古朴,字迹清晰,装帧典雅,足见当时书家之匠心。是书不仅内容富于学术价值,其形式亦具艺术之美,可谓双璧并辉。
总之,《音韵须知》乃李书云毕生心血之结晶,为研究音韵之重要参考。其书分录古今,考据详实,见解独到,为后世学者所珍视。今人读之,犹可受益无穷矣。
|
|
![]() |
《韵学要指》十一卷,清毛奇龄撰,属西河合集本,有康熙刻、乾隆印、嘉庆印三种版本。是书专论音韵之学,旨在阐发音韵之要旨,考辨古今音变,推究声韵之理,为清代音韵学之重要典籍。毛奇龄博学多才,精于经史,尤擅音律,故其著此书,颇多独到之见。
书分十一卷,卷一至卷三论古音,考《诗经》、《楚辞》等先秦典籍之韵脚,推究古音系统,辨正前人误说。毛奇龄认为古音自有其理,不可随意更易,故其考辨严谨,引证丰富,力求还原古音之原貌。卷四至卷六论切韵,详析《切韵》之音系,辨正切韵音之来源与演变,尤重南方音系之特点。卷七至卷九论等韵,探讨等韵之原理与方法,辨析南北音之异同,推究声调之变化。卷十与卷十一论今音,考辨当时方言与官话之音韵,论及其与古音之关系,兼及音韵学之应用。
毛奇龄于书中多引经据典,博采众家之说,然亦不盲从,常能辨正前人谬误,提出己见。其论音韵,重实际而轻空谈,注重音理与实际语音之结合,故其说多能切中肯綮,为后世音韵学家所重。是书不仅为音韵学之专论,亦为研究汉语音韵史之重要参考。
《韵学要指》版本众多,其中康熙刻本为初刻,乾隆印本与嘉庆印本为后续重印,内容略有增删。三本皆存于世,然康熙刻本尤为珍稀,足见其版本价值之高。今人研究音韵学,此书仍不可不读,诚为清代音韵学之瑰宝也。
|
![]() |
|
《柴氏古韵通》,亦称《古韵通》,凡八卷,首卷并末附《正音切韵复古编》一卷,清人柴绍炳所撰。是书成于康熙年间,刻版本流传后世,乃为音韵学之重要典籍也。
柴绍炳,字德远,号东篱,浙江钱塘人。其学博通经史,尤精音韵,尝致力于古音之研究,孜孜不倦,终成此书。《古韵通》者,乃绍炳集前贤之说,参以己见,系统梳理古音之变迁,考辨古今音韵之异同,实为治音韵者之必备也。
是书首卷,绍炳详论古音之源流,辨析古韵之部类,为全书之纲领。其后八卷,则分门别类,逐字考订,引经据典,钩深致远,力求还原古音之真貌。其考订之法,以《说文解字》为本,辅以《诗经》《楚辞》等先秦典籍,参之以历代韵书,旁征博引,务求确凿。书中于古音之演变、声韵之离合,皆有精辟之论,足为后世学者所宗。
末附《正音切韵复古编》一卷,盖绍炳意在纠正时音之谬误,恢复古音之正轨。其编次井然,条理分明,于正音切韵之法,详加阐释,实为音韵学之补阙者也。
《柴氏古韵通》一书,体系完备,考据精详,虽历经数百年,而其学术价值不减。绍炳之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于音韵学之发展,功莫大焉。是书之刻,流传至今,学者得之,如获至宝,诚为音韵学之圭臬也。
|
|
![]() |
《音论》三卷,清儒顾炎武所撰,见录于《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乃乾隆朝御笔誊抄之本。是书稽古探赜,考音辨韵,承汉唐遗绪,启乾嘉朴学,洵为有清一代音韵之圭臬。
炎武先生,昆山世家,学贯天人。慨明季俗学空疏,乃发愤著述。此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古音本源,辨《诗》《易》韵例,斥叶韵之非;中卷考四声沿革,证今韵讹变,谓"古人四声一贯";下卷究方音异同,列汉魏迄明诸家音切,指陈得失。其大旨以《诗经》《楚辞》为本,参以经传子史,力倡"古本音"之说,谓今韵多出六朝妄改。每立一义,必博征百籍,若"行"字当读"杭"、"下"字当存"虎"声,皆凿然有据。
乾隆间开四库馆,以是书为音学发轫,敕工缮录。其写本源出文渊阁藏本,朱丝阑界,墨色湛然,楷法端严,悉依内府制式,卷首钤玺灿然,尾附校勘记,备载馆臣案语。顾氏辨章绝学,四库表章文献,此本兼二者之胜,后世治音韵者,莫不奉为渊薮矣。
昔钱大昕序《音学五书》,称其"凿破混沌",今观《音论》析理之精,考据之密,虽江永、段玉裁之伦,犹资津逮。四库本存其真貌,使三百年间古音之学,粲然复明于世,岂非斯文之幸欤?
|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