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资料目录
共4660种,1,334.52GB
子部
→
杂家类
版本 |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
---|---|
《颜氏家训》二卷,北朝北齐颜之推所撰也。此书为家训之始祖,为后世所宗。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生于梁武帝天监十三年,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其人生逢乱世,历经梁、北魏、北齐、北周、隋五朝,官至黄门侍郎,著述颇丰,而《颜氏家训》尤为世所重。
是书凡二卷,二十篇,内容广博,涵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言深切著明,既有儒家之礼教,亦杂道家之玄理,又兼佛家之慈悲。颜氏以自身之阅历,训诫子孙,务使其知所进退,明于取舍,守正持廉,以立身于乱世。其论学问,则强调博览群书,但求实用,不务虚名;论处世,则主张谦让和顺,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论家庭,则注重和睦相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论国事,则坚持忠君爱国,廉洁奉公,不徇私利。
《颜氏家训》之文,质朴无华,然其义理深邃,字字珠玑,篇篇皆可为后世法。此书不仅为颜氏家传之宝,更为中华民族之精神财富。后世学者,无论其为官为民,抑或为父为师,皆当以《颜氏家训》为镜,时时警醒,勿负先贤之期望。
是书版本众多,四部丛刊景印明辽阳傅氏刻本,乃其中之善本也。此本字迹清晰,版图精美,为研究《颜氏家训》之重要资料。夫《颜氏家训》,虽成书于千载之前,然其智慧之光,至今犹照耀人心,足见其价值之永恒。愿世人皆能读是书,习其道,以成己达人,为社稷之栋梁。
颜之推撰此书,意在传家,亦在警世。其苦心孤诣,可见一斑。《颜氏家训》不仅为一家之训,更可为天下之法。愿吾辈读之,能有所悟,有所得,不负先贤之苦心。是为简介。
|
|
《菜根谭》者,明季洪应明所撰,乃修身养性、处世接物之宝典也。其书一卷,言简意赅,意蕴深远,诚为士林所重。民国二十年,武进陶氏以精工刻印,遂使是书流布益广,嘉惠后学。
洪氏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乃明末清初之高士。其生平事迹,虽史料匮乏,然观其著述,可知其学识渊博,德操高洁。《菜根谭》一书,大抵论处世之道、修身之法,兼及学问、治家、为政诸端。其言多取譬于物,或引古事,或述今情,皆能切中肯綮,发人深省。
是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多言修身养性,下卷则偏重于处世接物。其辞章虽短小精悍,然每一则皆有其独到之见解。如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又云:“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必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必令人憎。”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言平实无华,却寓含深意,读之令人心旷神怡,顿生豁然开朗之感。
陶氏印本,以精湛之技艺,镌刻于书版之上,字迹清晰,版面整洁,实为古籍中之珍品。其书既保存了明代刻本之原貌,又因民国时代之技术革新,得以精益求精。故此书不仅为研究洪应明思想之重要资料,亦为研究古籍印刷史之宝贵实物。
《菜根谭》一书,虽成于数百年前,然其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其倡导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其提倡之与世无争、和为贵,皆为现代社会所亟需。故读是书者,当以古为鉴,以今为用,方不负洪氏之苦心孤诣,亦不负陶氏之精工雅意也。
![]() |
|
《悦心集》五卷,清世宗胤稹敕辑,乃武英殿聚珍版书之珍本也。此书以木活字印行,后复有福建、广东二地重刻之。其旨在于集诸子百家之言,汇古今贤哲之思,以悦心养性,启迪心智。书中所录,或诗或文,或论或述,皆精妙绝伦,皆为历代文士所推崇。
卷首有序,世宗自述辑书之由,言“悦心”二字为其主旨,意在使读者心怡神悦,得其中奥妙。书中内容,上溯先秦,下迄明清,囊括诸子百家之精华。如《老子》之玄远,《庄子》之逍遥,《论语》之道德,《孟子》之仁义,皆在其中。此外,更兼采历代名篇,如陶渊明之田园诗,李白之山水辞,苏轼之豪放文,皆为其选录之佳作。
是书不仅为文学之集大成,亦为思想之荟萃。每篇文章,皆附世宗之批注,或阐发其义,或评点其辞,文采飞扬,见解独到。世宗之学识渊博,思想深邃,于批注中一览无余。如评《庄子》则言其“超然物外,逍遥自在”,评《论语》则言其“礼乐教化,德行为本”,皆可谓一语中的,发人深省。
《悦心集》之版式,亦颇具匠心。武英殿聚珍版,以木活字印制,字迹清晰,排列工整,虽历经岁月,仍不失其风采。福建、广东二地之重刻,亦依原版,力求精工,使是书得以流传更广。
总之,《悦心集》为清代文学之瑰宝,既集古今之精华,又兼世宗之批注,实为悦心养性之佳品,启迪心智之宝典。其价值不言而喻,堪称古籍中之翘楚,学者之珍宝。读此书,既可悦心,又可明智,诚为修身养性之难得之作也。
|
|
《意林》五卷,唐马总所辑,补二卷,清李遇孙续辑,逸文一卷,清周广业再辑,皆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印行,其书传世,实为典籍之珍。马总所辑,初为唐时所编,旨在博采众书之精要,荟萃于一书,使学者得以窥百家之奥义,览群籍之菁华。其书虽仅五卷,然所引诸子百家,涵盖甚广,堪称小型的百科全书。马总辑《意林》,不仅摘录精要,且加以评点,以己之意解古人之言,故书名曰《意林》,盖取“集众思广忠益,以意会古人之言”之意也。至清代,李遇孙为之补二卷,广搜遗文,补阙拾遗,使该书益加完备,内容更为丰富。李遇孙所补,不仅增其篇幅,亦续其精神,力求保存古籍之精义,补其不备之处,使读者得以更全面之了解。及至周广业,又辑逸文一卷,更补前人所未及者,搜罗散佚之文,汇辑一编,使《意林》一书愈加完备,堪称集大成之作。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乾隆年间官刻木活字印刷之精品,其版刻精工,字迹清晰,实为古籍之尤物。以木活字印刷,既显其珍贵,亦保其耐久,故后世流传甚广。此本不仅印刷精美,且内容丰富,实为研究古代典籍、了解历史文化之重要参考。综观《意林》一书,虽历经千年,然其辑录之精要,补遗之完备,实为学术之瑰宝。马总、李遇孙、周广业三者之努力,使此书得以流传至今,为后世学者所推崇。武英殿聚珍版之精致,更为此书增色不少,实乃古籍中之佳品也。
|
|
《归潜志》十四卷,元人刘祁所撰。此书乃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初以木活字印制,其后福建、广东两地相继重刻,流传至今。刘祁,字京叔,号归潜,元初文人,生于金末元初,身历战乱,目睹朝代更迭。其书所载,多为亲历见闻,亦兼考据议论,实为研究金末元初历史、文化、社会之重要典籍。
《归潜志》内容广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诸方面。书中记载金元之际之政局变迁,尤详于金末之乱与元初之兴,为后世研究金元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刘祁以史家之笔,详述金朝末年朝政腐败、官吏贪墨、民不聊生之状,亦对元初之治世有所褒扬。其记叙翔实,议论精当,颇有史家之风范。
是书亦多载文人轶事、诗词歌赋,尤其对金元之际文人群体之生活、思想、创作有细致描绘。刘祁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所记文人言行,既可为文学史研究之重要史料,亦可窥见当时文人之人生态度与精神风貌。《归潜志》中所录诗词,多未见于其他典籍,实为辑佚之宝库。
此外,书中对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亦有记述,可见当时宗教信仰之盛况及其对世俗生活之影响。刘祁对各类宗教均持客观态度,既能详述其教义,亦能指出其流弊,颇有见地。
《归潜志》之版刻,初为武英殿聚珍版,以木活字印制,工艺精湛,字体清晰,版本稀有。福建、广东两地重刻,虽不及原版之精良,然亦为《归潜志》之流传与保存做出了贡献。今日所见之版本,多为后世重印,然其内容仍可窥见刘祁之笔法与思想,诚为研究金元历史之重要文献。
总而言之,《归潜志》一书,不仅为金元历史之重要记录,亦为文人生活之真实写照,其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实为研究金元之际社会文化之不可或缺之典籍。
|
|
《唐语林》,宋人王谠所撰,凡八卷。其书辑录唐代之遗闻轶事,广采众说,旁及史传,备载一时之雅言俗谚,诚为考镜唐代社会风俗之要籍也。王谠,字正甫,博学多闻,尤精史学,故其著述有足征焉。
是书体例严谨,条目分明,每以人物为纲,述其言行,录其事迹。其中多载贤士大夫之嘉言懿行,亦及闾阎小民之琐事俚语,无所不包,无所不录。观其所述,既可考见唐代之政治、经济、文化诸端,亦可推知当时之风俗习尚、人情世态,实为研究唐代历史之重要材料。
《唐语林》所引诸书,如《国史补》、《唐摭言》、《北里志》等,今多散佚,赖是书以存其梗概。故其价值不独在保存史料,更在于辑佚补阙,有功于后学。王谠于取舍之际,颇具识见,非漫然抄撮者可比也。
今存《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印本,乃清乾隆年间官刻,字体端正,版式整齐,纸墨精良,堪称善本。其书流传有绪,历代学者多所推重,清代学者如钱大昕、王鸣盛等,皆尝引用此书,以为考证唐代史事之助。今之学者,欲研究唐代社会风俗、人物事迹,亦不可不读此书也。
综上所述,《唐语林》八卷,乃研究唐代史料之重要典籍,王谠之编纂,采摭广博,体例谨严,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其《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印本,版式精良,是古籍版本中的佳刻,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参考。此书不仅有助于考证唐代历史,亦为研究唐代社会风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价值不可忽视。
|
|
**《涑水记闻》简介**
《涑水记闻》凡十六卷,宋司马光撰。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也,世称涑水先生。其为宋朝名臣,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以忠直清廉著称。光不仅为政贤能,亦博学多才,尤精于史学,其《资治通鉴》为史家巨著,流芳百世。此书《涑水记闻》乃光晚年所撰,杂记宋初至仁宗朝间之政事、人物、风俗、典章等,内容广博,史料翔实,堪称宋史研究之重要典籍。
是书所载,多以耳闻目睹之事为主,故名为“记闻”。其言简意赅,文笔流畅,既有史家之严谨,又有文士之风雅。书中所记,或述朝廷制度,或载名臣轶事,或论时政得失,或记民间疾苦,无不详赡切实,足资考证。尤以宋初至仁宗朝之政事为详,其中不乏光亲身经历之事,故其史料价值甚高,后世学者多所征引。
此书版本甚多,今传世者以武英殿聚珍版为最善。武英殿聚珍版为清朝乾隆年间所刻,其版式为木活字排印,字体端正,刻工精美,堪称古籍版刻之典范。除武英殿本外,尚有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重刻本流传,然其文字、版式略有差异,学者考订时需加留意。
总之,《涑水记闻》一书,既为宋史研究之重要资料,亦为司马光史学思想之具体体现。其文笔简练,史料翔实,堪称宋代笔记小说之翘楚。后之学者,欲究宋初至仁宗朝之政事、人物,不可不读此书也。
|
|
《朝野类要》者,宋人赵升所著,凡五卷,盖辑录朝野之典故、仪制、风俗、技艺等,以备稽考。此书成于南宋,其体例明晰,条目详备,实为考据之学所资。赵升其人,虽生平事迹未显于史乘,然其书之精审,足见学识之渊博,用心之勤恳。书中所述,上至朝廷典章,下至民间琐事,皆一一载录,可谓包罗万象,蔚为大观。是书不仅为研究宋代政治、文化、社会之重要资料,亦为后世考订历史、辨析名物之良助。
此书版本流传甚广,其中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最为著名。武英殿者,清代宫廷刻书之所,聚珍版则为其所创之木活字印刷法,所印书籍,字迹清晰,版式工整,洵为珍品。此本《朝野类要》,乃福建、广东等地重刻,其版本源流,可溯至宋刻,虽经翻刻,然仍保存原貌,不失为善本。福建、广东两地,皆为印刷重镇,其重刻本,虽不及武英殿本之精良,然亦可见此书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书中所述,如“朝仪”、“册封”、“祭祀”等,皆为朝廷大典,可见宋代礼制之严整;而“岁时”、“技艺”、“物产”等,则详记民间风俗,足见宋代社会之繁盛。其中所载,或为正史所略,或为野史所遗,皆为研究宋代历史之宝贵资料。如“岁时”一条,详记宋代节日之习俗,可与《东京梦华录》等书相参证;“技艺”一条,则载录宋代工匠之技艺,可与《梦溪笔谈》等书相发明。是书之价值,可谓不亚于正史,且能补正史之不足,实为宋代文献之瑰宝。
总之,《朝野类要》一书,虽为辑录之作,然其内容之丰富,体例之严谨,版本之精良,皆彰显其价值。今人读之,不仅可窥宋代朝野之风貌,更可藉此考订历史,辨析名物,洵为研史之良助,藏家之珍品也。
|
|
《考古质疑》六卷,宋叶大庆所撰。叶氏博学多识,精于考据,此书乃其毕生研讨古代文献之所成,旨在辨析古史、古文之谬误,究其真伪,以正学林之风。其书体例严谨,考证精详,引证广博,多采前贤之说,而加以已见,故能独树一帜,为世所重。
书中涉及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尤以史部为重。叶氏于史部所载之人物、事件、制度、地理等,皆逐一考辨,凡有疑惑,必穷其源,务求其真。其辨析之处,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纠前人之谬误。如于史传之异同,碑文之真伪,皆能条分缕析,明其本末。故此书不仅为考证之良著,亦为治史者之重要参考。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乾隆年间所制,以其用木活字印刷,工艺精湛,版面清晰,为古籍印刷之精品。其版刻于淅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重刻,流通甚广。此版本不仅保存了原书之精华,亦使叶氏之学问得以更广泛传播,对后世学术影响深远。
《考古质疑》一书,实为宋代考据学之典范,叶大庆以其严谨之学风、精深之学识,为后学树一标杆。此书不仅为学者所重,亦为研究古代文化、历史之重要文献。其价值不仅在于考据之精详,更在于其对学术风气之影响,可谓宋学之一大贡献。今人读之,仍能从中受益,足见其学术生命力之长久。
|
|
《瓮牖闲评》八卷,宋袁文所撰,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以木活字印行于世。是书体例精严,文辞雅驯,乃袁氏闲居之作,故以“瓮牖”为名,取其俭素之意。其书内容博杂,涉猎广泛,尤以考据、议论见长。袁文博学多识,精于典籍,是书所录,多为其读书心得、考据所得,或论史事,或评诗文,或述民俗,或辨名物,无不细致入微,见解独到。
卷首自序云:“余性喜读书,每有所得,辄录于册,积久成帙。”可知此书乃袁氏平日读书笔记之汇编,非一时之作也。其书分八卷,每卷各有主题,或论经史,或谈诗文,或考典章,或述逸事,内容虽杂而条理井然。袁氏考据精审,议论平实,不尚空谈,务求事实,故其书颇得后世学者推重。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乾隆年间所刻,木活字印制,工整精美,字体清晰,版式疏朗,堪称善本。聚珍版者,乃清廷所创,专为刊印罕见珍本,以广流传,故是书亦得此殊荣,可见其价值之重。
袁氏此书,虽为闲笔,然其考据精详,议论新颖,尤以论史为最。其论汉唐之治乱,辨魏晋之兴衰,无不切中肯綮。其评诗文,亦独具慧眼,辨正讹误,阐发幽微,足资借鉴。至于民俗名物之考,更见其学识之广博。
综而论之,《瓮牖闲评》乃袁文读书考据之精华,其内容宏富,见解独到,考据精审,实为宋代笔记中之佼佼者。武英殿聚珍版之刊行,更为是书增色,使其流传益广,后学得窥其全豹,实乃幸事。
|
|
〈云谷杂纪〉
四卷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
《云谷杂纪》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宋人张淏所撰,乃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也。其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内容涵盖甚广,经史子集无不涉及,实为宋人笔记中之佼佼者。张淏以博学多才著称,书中所述,或考证经典之讹,或辨析史实之误,或阐发义理之深,或记录掌故之趣,皆可见其深思熟虑、匠心独运。
首一卷,乃全书之纲领,明其编纂之旨,述其学术之源。作者自述其学承自先贤,致力于考据与义理之兼通,故书中多引经据典,引证详实,以求言之有据。末一卷,则为全书之总结,收其未尽之言,补其未详之事。此二卷前后呼应,使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四卷正文,各有所重。卷一多论经学,考《易》《书》《诗》《礼》诸经之异文,辨其真伪,正其讹误。卷二专论史学,考历代史书之得失,辨正史之阙漏,补野史之不足。卷三论子学,兼及儒、道、墨、法诸家,考其渊源,辨其异同。卷四则多论集部,考证诗文之出处,评骘文人之优劣。其间或援引前人成说,或自出机杼,皆能发前人所未发,自成一家之言。
张淏此书,不仅详于考证,更重义理之阐发。其论经学,不仅辨文字之异同,更探其微言大义;其论史学,不仅考事迹之真伪,更论其治乱兴衰之理;其论子学,不仅辨学派之异同,更论其思想之得失;其论集部,不仅评诗文之优劣,更论其情志之真伪。故此书虽为考证之书,实兼义理之深,读之既可增考据之识,又可启义理之思。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代官方所刊,木活字印,工艺精湛,版式清晰,字迹工整,装帧典雅,实为古籍之珍本。此书不仅为学术研究之重要参考,亦为古籍版本之珍贵实物,兼具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综上所述,《云谷杂纪》一书,内容博大精深,考据精详,义理深邃,版本珍贵,实为宋代笔记中之瑰宝,今人研究宋学之必读书也。
|
|
《敬斋古今黈》八卷,元李冶撰,亦名《敬斋先生古今黈》,乃集录古今典籍之精粹,考辨史实、阐发义理之佳作也。李冶,字仁卿,号敬斋,元初学者,博通经史,精于算学,著述颇丰,此书其晚年所成,集毕生学问之大成。
是书凡八卷,每卷皆以类别分章,或考据经传,或论议诸子,或辨正史实,或阐发义理,积思凝虑,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备,于古今典籍多有发明。其文精赅雅正,辨论严密,虽多引他人之言,然每加己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尤重考据,不尚空谈,故颇能折衷至当,成一家之言。
此书初刻于元至正间,然久佚不传。清乾隆中,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八卷,编入《四库全书》。后武英殿依活字版法,以聚珍版印行,广为流布。然初印之本,字迹漫漶,多有纰缪。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诸省皆有重刻本,然各本间亦有异同,然大体皆遵武英殿本,故其篇目、内容、体例大抵无异。
观其书,虽博采众长,然独得李冶之精神。盖李冶一生笃学,尤重实践,于算学、历法、音律诸科皆有所成。是书虽以考据为主,然其论议、辩驳、考辨诸篇,皆可见其学术思想之精深广博,实为元人学术之瑰宝也。
此书流传既广,影响亦巨,后世学者多参引其说,于经史子集之研究颇有助益。清人阮元《揅经室集》、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顾炎武《日知录》等书中,皆多引其说,足见其学术价值之高也。
综而论之,《敬斋古今黈》一书,虽为元人所撰,然其考据之精、论议之当、博采之广、阐发之深,实足为后世学者之楷模,亦为中国学术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也。
|
|
《涧泉日记》三卷,乃南宋韩淲所撰,其书以日记体记载韩淲之见闻心得,涉及经史子集,兼及杂事异闻,颇具史料价值。韩淲,字仲止,号涧泉,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韩元吉并称“二韩”,其文清新雅致,尤长于诗,其著述颇丰,而《涧泉日记》乃其重要之作。
此书版本繁多,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尤为珍稀。武英殿者,清乾隆时期官办刻书之所,聚珍版者,以木活字排印书籍之技也。乾隆年间,武英殿以木活字排印大量古籍,名曰“聚珍版”,《涧泉日记》亦在其中。其书初刻于浙江,后复刻于江西、福建、广东,然版式文字稍有不同,盖因各地刊刻时略有校改也。浙江本为最早,江西本次之,福建、广东本又次之。然无论何本,皆以木活字排印,字体工整,版面清晰,乃清代木活字印书之杰作。
《涧泉日记》内容广博,上自经史,下至杂事,皆有涉及。其文简洁凝练,议论精当,尤以考据见长。韩淲于书中详载其读书心得,考证典籍,辨析史事,间及诗文评论,凡所记皆有条理,非泛泛之谈也。此外,书中亦载有韩淲所见之奇异事,或述人物,或记风俗,皆可备史家采择。
此书因其内容丰富,考据精详,后世学者多所引用,颇受重视。然因其版本繁多,文字异同不少,后世学者校勘时需多加留意。武英殿聚珍版书本虽为清代刊刻,然其底本或为宋元旧本,故其版本价值不容小觑。
总之,《涧泉日记》乃韩淲毕生学识之结晶,其书不仅为研究南宋文学、历史之重要资料,亦为清代木活字印书之典范,其版本之罕见,内容之精粹,皆足称道也。
|
|
《能改斋漫录》十八卷,宋人吴曾所撰也。此书乃南宋笔记小说之佳构,颇受士林推重。吴曾字虎臣,甫田人,博学多闻,工于属文。其书杂记古今轶事,兼涉经史子集,考据精审,议论风生,诚一部博雅之作。书名“能改”,盖取“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之义,颇寓劝诫之意。
是书原刊久佚,今所传者,乃清乾隆年间武英殿聚珍版之重刻本。武英殿者,清廷官刻书籍之重地,聚珍版者,特指活字印刷之精善本也。福建、广东两地相继重梓,足见其书之价值,为时人所重。
其内容广博,大抵可分为三类:一为考据之学,如《诗》、《书》、《礼》、《易》诸经之诠释;一为史事之补遗,如《宋史》、《唐书》之论辨;一为诗文之辨析,如韩愈、苏轼诸大家之评骘。又兼记典章制度、名物训诂、天文历算、医药卜筮,可谓包罗万象,蔚为大观。
吴曾为文,简洁明快,论断精当,每于细微处见奇崛,往往一语破的,令人叹服。其书虽为杂记,实不啻一部学术论著,于宋人笔记中,可谓独树一帜。今观其书,盖可与宋之《梦溪笔谈》并称,为研治宋学者所不可不读。
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之丰富,更在于其保存了大量宋人佚文遗事,为后世所罕见。福建、广东之重刻本,虽非原刊,然亦弥足珍贵。今人多赖此本,得以窥见吴曾著述之全貌,实为幸事。读其书者,既可增益学识,又可涵养性情,洵为书林之瑰宝,学海之明珠。
|
|
《项氏家说》十卷,附录二卷,宋项安世所撰。是书为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以木活字印刷,福建、广东两地均有重刻。项安世,字平甫,号东斋,南宋学者,博通经史,尤精于理学。其著述丰赡,此《家说》乃其家训之集,旨在训诫子孙,明伦常,正家风。
书凡十卷,首卷详述祖德宗功,以彰先人之训;次卷论修身齐家,强调德行为本,礼法为纲;三卷至六卷,分别阐述孝弟忠信、勤俭持家之道,务使子孙恪守礼法,不致失德;七卷至九卷,载录祖宗遗训、家规族约,以期后世子孙世守勿替;十卷则收录项氏宗族世系,以备子孙追本溯源,慎终追远。
附录二卷,一为项氏子孙所撰碑铭、传记,以彰祖德;一为后人评述项安世生平、学术之文,以见其学行之高洁。项氏之学,秉承程朱理学,强调“敬天法祖,修己安人”,其家训言辞恳切,义理深微,为后世治家之典范。
此书初刊于武英殿,后福建、广东两地相继重刻,足见其影响之广。木活字印刷,虽不及雕版之精美,然其便捷实用,亦为当时印刷术之进步。今观此书,不仅可见项氏家训之严整,亦能窥见南宋社会之风貌与学术思想之流变。诚为家族文献之瑰宝,亦为研究宋代理学、家族文化之重要史料也。
|
|
《学林》十卷,宋王观国所撰,乃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以木活字印行于世,福建、广东皆有重刻本。是书博采群籍,考据精详,为宋人学术之菁华,于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尤以考订文字、辨正讹误为长。观国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所著书皆本于经义,务求其实,故论者多称其精核。
书中第一卷至第四卷,多论《易》、《书》、《诗》、《礼》诸经,考订字义,辨正章句,钩沉索隐,发前人所未发。第五卷至第七卷,则专论史籍,辨正《史记》、《汉书》等书之阙误,详考地理沿革,辨名物之异同,于历代纪传中尤多发明。第八卷至第十卷,广涉诸子,论及老、庄、荀、墨等子书,辨正训诂,阐发义理,多有独见。又杂论诗词、音韵、书画等事,涉猎广泛,考据精审。
是书体例严谨,引证详实,每论一事,必广征博引,务求其当。观国之学,既重考据,又尚义理,故其论说多兼采汉宋之长,博而不杂,精而不偏。其所著书,虽为考据之书,然亦不乏文学之笔,故文辞雅洁,议论精辟,读之令人豁然开朗。
《学林》一书,初刻于武英殿聚珍版,后福建、广东亦有重刻,足见其学术价值。此书虽为宋人所著,然其考据精详,义理深邃,于后世学者影响深远,实为宋人学术之瑰宝,治学者不可不读也。
|
|
《猗觉寮杂记》二卷,乃宋儒朱翌所撰,其书博采群言,详录轶事,实为考据之学、笔记之文之荟萃也。其名“猗觉寮”,寓含深思明辨之意,盖欲以学术之光照幽探微,启人觉寮也。朱氏学识渊博,笔耕不辍,此书记载当时之典章制度、人物轶事、典籍考据等,皆详实可信,足资考镜。
是书原为木活字印本,堪称宋版之珍,其后福建、广东两地皆有重刻,足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代官刻之精,其版式工整,字迹清晰,尤可见国朝对古籍之珍视与传承之慎重也。福建、广东重刻本,亦各具特色,或增补校勘,或精加装帧,皆为后学所重。
此书之体例,不拘一格,或记轶闻,或叙典章,或考古籍,皆以平实之笔出之,读之如亲承謦欬,仿佛置身于宋人之庭,听其娓娓道来。朱翌之笔,既不过事渲染,又不失其真,凡所记载,皆可征信,故能传之后世而不朽也。
览是书者,既可助益于学,亦可赏心于文。其考据之详,足为后学之津梁;其轶闻之趣,可充文士之谈资。是书之所载,上溯三代,下逮宋世,凡百事类,皆有所记,实为一部宋代社会生活之百科也。读者若细心品阅,必能于其中获得无穷之启发与乐趣焉。
今观《猗觉寮杂记》二卷,虽历数百年,依然字字珠玑,句句可珍。其学术价值与文学意义,并重千古,实为研究宋代文化不可或缺之文献也。后之学者,若能以此书为灯,照见古人之智识,则其功不亦伟哉!
|
|
《鹖冠子》三卷,宋陆佃所注,乃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也,木活字印成,堪称古籍之珍。是书所录,鹖冠子之言论,其学博大精深,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可谓一时之盛。陆佃,宋之硕儒,博闻强识,其注详实精当,为后世学者所重。
此书凡三卷,卷一言天道,卷二论人事,卷三述物象。其文辞简奥,义理深邃,非浅学可窥其堂奥。鹖冠子者,战国时人也,或云齐人,或云楚人,其姓名里居,已不可详考。然其书流传至今,虽散佚不全,然其精义犹存,足以启迪后人。
陆佃之注,尤见功力。其释词解义,既博采众说,又不失其旨,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其于名物训诂,尤为精通,凡所注释,莫不精审。故后世学者,多赖其书,以解鹖冠子之文。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乾隆年间所刻,木活字印刷,字体工整,版式精美,实为古籍刊印之佳品。其书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为研究鹖冠子思想之重要资料。
今观《鹖冠子》三卷,虽历时久远,然其义理之深邃,文字之优美,仍令人叹为观止。陆佃之注,更为此书增色不少。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得其三昧,受益匪浅。此乃古籍之瑰宝,学者之津梁,不可不珍视也。
|
|
《論衡》三十卷,東漢王充撰。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少孤貧,博覽羣書,尤好經史。嘗遊太學,師事班彪。其學貫通古今,特立獨行,不阿俗流,故著述多發前人所未發。《論衡》者,其生平心血所寄也。
此書宗旨,在於破除虛妄,實事求是。王充以為,世間言論,多附會臆測,不盡符實,乃以正理駁之,揭其謬誤。《論衡》之名,蓋取“衡論羣言,以求真是”之意。全書以論為體,分為八十五篇,今存三十卷,凡八十四篇,蓋佚其一矣。
其論述之廣,包羅萬象。自天地陰陽,至人事鬼神,無不涉及。王充以理性思辨,駁斥世俗迷信,如“疾虛妄篇”論鬼神之非,“卜筮篇”斥占卜之謬,“論死篇”破靈魂不滅之說,皆發人深省。其論述邏輯嚴密,引據翔實,尤重實證,不可多得。
《論衡》之價值,不僅在於其思想之深刻,亦在於其語言之精煉。王充之文,簡潔明暢,無雕琢之痕,而意蘊深遠,讀之令人耳目一新。其書於當世雖未獲廣泛流傳,然對後世影響甚鉅,歷代學者多有重視,視為研究東漢思想之重要典籍。
此本為漢魏叢書本,乃明萬曆年間所刻。刊刻精良,版式整齊,字跡清晰,實為珍本。書中旁註校語,亦多精要,於理解原著大有裨益。觀此書,不僅可窺王充之思想精華,亦可見明代刊刻技術之精湛,誠為學術與藝術之雙璧也。
總而言之,《論衡》一書,乃東漢思想之瑰寶,王充以理性之光,照破愚昧之迷霧,為後世留下不朽之篇章。今得此萬曆刻本,更顯其珍貴,學者當珍之寶之,以傳於後世。
|
|
《颜氏家训》二卷,乃北朝北齐名士颜之推所撰,载于汉魏丛书本。此书为家训之典范,旨在教诲子孙,匡正世风,传承礼教。颜之推以其深厚之学养,博大之胸怀,阐述治家、修身、为学之道,实为后世之宝鉴。
是书首卷,详论治家之法。颜子以为,家道之兴衰,系于治家之严宽。故主张“严于治家,宽以待人”,推崇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淫逸。其言曰:“俭者,德之共也;侈者,恶之大也。”又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旨在告诫世人,应以俭朴为本,以修身养性为先,方能家道昌盛,世代绵延。
次卷则注重修身养性,为学之道。颜子强调,修身乃为人之本,为学乃成人之道。其言曰:“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又曰:“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是故,颜子提倡刻苦读书,勤勉不辍,以求博学多才,通达事理。同时,颜子亦重视品德修养,主张“德才兼备”,认为“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若无德而有才,终难成大器。
《颜氏家训》不仅言教恳切,且事理明晰,文辞雅驯。其内容涵盖广泛,有论治家、修身、为学、处世、交友等诸多方面,皆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兼采道家、佛家之说,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故此书自问世以来,深受士人推崇,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综观全书,颜之推以其睿智之眼光,洞察世情,以其真诚之情感,关注家国。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无非欲人人为君子,家家有良风。故此书不独为颜氏子孙之家训,实为天下万民之教诲。读之者,若能心领神会,身体力行,则家道可兴,人格可立,社会可安,国家可治。是故,《颜氏家训》之价值,诚不可限量也。
|
|
《刘子新论》十卷,北朝北齐刘昼所撰,唐袁孝政为注,乃汉魏丛书本,刻于万历年间。此书博综群言,探赜索隐,盖刘昼博学多才,精研儒、道、名、法诸家之说,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其文辞简练,意蕴深沉,发前人所未发,言时人所未言,诚为一时之杰作也。
刘昼,字孔昭,北齐文林馆学士,博通经史,尤邃于玄理。此书论天地之道,探性命之源,辨名实之异,察事理之变,言简意赅,切中肯綮。其论事理,往往剖析入微,直指本原;其论人性,则深明善恶之辨,详究情性之理。书中多引先贤之言,然非简单钞撮,乃以其独到之见解,阐发奥义,启迪后人。
袁孝政,唐时儒者,博学洽闻,尤精经史。其注《刘子新论》,援引众说,辨析疑难,颇得其要旨。其注文详实,疏解明晰,使刘昼之微言大义,昭然若揭,读之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得益匪浅。
汉魏丛书本,乃明万历年间所刻,校雠精审,字迹清晰,版式疏朗,为世所重。此书传世虽罕,然其价值不可湮没。以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足为后世学者之津梁,亦为研究北朝学术之重要资料。
综观《刘子新论》,刘昼以深厚之学养,阐发哲理,探求至道,其书虽历千年而犹有光辉。袁孝政之注,更使其义理臻于完善。此书不仅为学术之瑰宝,亦为后人治学之重要参考,诚可宝之。
|
|
《人物志》三卷,魏刘邵所撰,西凉刘昞注之。其书为汉魏丛书本,刊于万历年间。刘邵,字子仪,魏之名臣,才学卓异,深研人物之理,撰此专著,以辨才智性情之分。刘昞,乃西凉之士,承刘邵之遗绪,详加诠释,使义理愈显明。
《人物志》之旨,在于详论人物品性、才智之高下,以辨贤愚、察智愚,为用人考绩之圭臬。其书分三卷,首卷论资质,中卷述才性,末卷辨伎艺。皆有定论明晰,条分缕析,引经据典,博采众长。每章每节,皆引圣人之言,证以史实,以示人物之成败得失,无不昭然可见。其文义精妙,言简意赅,颇有治世之效用。
刘昞注《人物志》,则更为精详。彼博通经史,尤长于人物之学。阅刘邵之作,遂详为之解,阐发其微义,引证其故实,使读者益得窥其奥妙。其注不仅诠释原文,更以已见补充,阐发义理,使义益明,而文义亦更为详尽。故刘昞之注,与刘邵之文,相得益彰,为后世研读《人物志》者所不可或缺者也。
此书版本为汉魏丛书本,刻于万历年间,故得保存完好。其刻工精良,版式整饬,字体工整,校勘精审,为传世佳本。《人物志》者,非惟辨才论性之书,实乃鉴人用人、治国安邦之宝典。历代名士,多推崇之,以其洞察人情、明鉴事理之故也。此《人物志》三卷,诚为古籍中之瑰宝,其于学术、人事之价值,不可轻忽也。
|
|
《风俗通义》十卷,东汉应劭所撰,汉魏丛书本,万历年间刊刻。是书乃考究风俗、明辨世情之巨著,盖应劭采摭群言,博稽众说,以成斯编。其书体例严谨,条分缕析,凡涉风俗、礼制、物产、名物、逸闻、异事,无不备载。应劭,字仲远,汝南南顿人,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尤精于典章制度,故其所著,多可为后世之镜鉴。
是书首卷总论风俗之要,次卷详述岁时节序,三卷考辨地理山川,四卷记载物产方物,五卷论列礼仪制度,六卷辑录名物典章,七卷采撷逸闻轶事,八卷搜罗异说奇谈,九卷评议人物事迹,十卷总结全书大旨。其文辞简练,义理明澈,考据精详,引证广博,实为后世研究汉魏风俗、礼制、地理、物产之重要典籍。
《风俗通义》一书,不仅为当时风俗之实录,更为后世考据之依凭。其书中所载,如“岁时节序”一卷,详述汉魏时期之节令风俗,可为研究古代节日文化之重要资料;“物产方物”一卷,记载汉魏时期各地物产,可为研究古代经济地理之重要依据;“礼仪制度”一卷,详考汉魏时期之礼仪制度,可为研究古代礼制之重要参考。
万历年间,汉魏丛书本《风俗通义》刊行于世,其版本精良,校勘严谨,字迹清晰,纸墨俱佳,实为古籍中之珍品。是书之流传,不仅为后世学者研究汉魏风俗提供了宝贵资料,更为古籍整理与校勘工作树立了典范。
总之,《风俗通义》十卷,乃应劭博采众长、精心结撰之作,其内容丰富多彩,考据精详,文辞简练,义理明澈,实为研究汉魏风俗、礼制、地理、物产之重要典籍,值得后世学者深入研读。
|
|
《独断》,东汉蔡邕所撰,凡二卷,载于汉魏丛书中,有万历年间刻本及民国时影印本流传于世。其书专论朝廷典章、礼制仪轨,详考汉室官制、朝仪、祭祀、冠冕、舆服之制,旁及天文、历法、乐律等事,为考究汉代制度之重要典籍。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博学多才,精通经史、音律、天文、历算,为东汉末年著名学者、文学家。其著述颇丰,然多散佚,唯《独断》独存,堪称其一生学识之荟萃。书中所述,多据汉代文献及亲历所见,论及朝廷典章制度,考证详实,义理精微,为后世研究汉代政治、文化、礼仪之重要参考。
《独断》之内容,卷一论官制,详述三公、九卿、郡国、县邑之职掌,兼及爵位、俸禄、考课之法;卷二论礼制,详考祭祀、朝会、冠冕、舆服之仪,兼及天文、历法、乐律之制。其书体例严谨,文辞简练,考据精审,论理透彻,堪称东汉制度研究之瑰宝。
汉魏丛书本《独断》,为明万历年间所刻,后经民国时影印,得以流传至今。其版本精良,校勘谨严,为研读《独断》之善本。此书虽成于东汉末年,然其价值不减,后世学者如宋人洪迈、清人钱大昕等皆曾引用此书,并对其予以高度评价。今人研究汉代制度、文化,亦多以此书为据,其学术价值可见一斑。
总而言之,《独断》二卷,蔡邕之精心杰作,汉魏丛书本之精妙流传,皆为研究汉代典章制度之珍贵资料。其书考据精详,义理深邃,文辞简练,体例严谨,堪称东汉学术之瑰宝。今人研读此书,既可窥见汉代制度之全貌,亦可领略蔡邕学识之渊博,实为治汉学者不可不读之经典。
|
|
《白虎通德论》二卷,东汉班固撰,乃汉魏丛书本,万历年间所刻。此书为汉代经典之作,论道德之要义,阐发仁义礼智信之旨,旨在明德通理,为后世治学修身之圭臬。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乃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等,学识渊博,著述宏富。《白虎通德论》为其道德哲学之精华,成书于东汉之际,正值儒学大兴,班固承先启后,集众家之长,独抒己见,论述道德之根本,为当时学者所重。
此书凡二卷,卷一论“德”之要义,卷二论“通”之方略。班固以为,德者,人之本也,通者,理之达也。德之修,通之明,乃人生之正道。其言德,以仁义礼智信为纲,阐明五常之道,以为德之五本。仁义者,爱人利物之道;礼者,有序有节之范;智者,明辨是非之能;信者,言行一致之诚。五者兼备,德乃成也。
论通者,班固以为,通理达变,乃处世之要。理者,事之常也;变者,时之殊也。通理者,明其常;达变者,应其时。班固倡言,知常达变,乃能应对万端,处世无碍。
《白虎通德论》文辞简洁,义理深邃,为汉魏道德学说之集大成者。万历年间,此书重刻,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后之学者,多以此书为道德修养之指南,修身治国之宝典。班固之论,贯通古今,开后世儒学之新风,实为中华文化之瑰宝。
|
|
《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北宋沈括所撰,四部丛刊续编景印于明刻本。是书乃沈氏晚年所作,集其平生见闻、学术心得及异闻杂说。自天文、地理、历法、律历、医药、卜筮、器用以至人事变迁,无所不包,足见其学识渊博,涉猎广泛。
首卷论天文象数,详述日月星辰之运行,与历法之推算,其言多本于古法,而有所损益,推陈出新,实为当时天文之指南。次卷述地理山川之形胜,以及物产之丰瘠,其所述南北异俗,山川之势,颇得其实。至于律历,则详辨古制之得失,兼论音律之玄妙,其言多出于己之独见。
医药卜筮,亦为书中之重点,沈氏于此,多本于《黄帝内经》及《伤寒论》等经典,兼采众家之说,成其独到之见解。器物之用,如度量衡、乐器、兵器等,沈氏亦不遗余力,详述其制,考其源流,于后世有考据之益。
至于人事,则详录当时之风俗、政事、官制、科举等,足以窥见北宋之时事风貌。其中所记异闻杂说,如仙人鬼怪、奇异草木等,虽属小说家语,然亦有助后人解颐。
是书之体例,分门别类,条理清晰,然亦不囿于成规,随事而书,颇有随笔之趣。其文笔质朴,不事雕饰,然议论精辟,往往切中肯綮,实为北宋学术笔记之典范。
沈括博学多才,其著作不独《梦溪笔谈》,尚有《长兴集》、《补笔谈》等,然是书为其毕生学问之精华,影响深远,为后世所重。明人重其书,因而有此刻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行世,以便后人研读。
|
|
《儒门经济长短经》者,唐赵蕤所撰,南宋初年杭州净戒院刊刻之典籍也。此书乃儒学经济之要义,长短并举,博采众长,旨在阐发经世治国之道,为儒者立身行世之圭臬。
赵蕤,唐时硕儒,博通经史,尤精经济之学。是书荟萃古今,钩沉索隐,论及天人之际,究极治乱之源,实为儒学与经济之重要著作。其内容广博,涵盖治国理政、经济理财、农桑水利、礼乐教化等诸多方面,又兼及诸子百家之说,以备国家之选用。
南宋初,杭州净戒院主持刊刻此书,可见佛门亦重儒学经世之用。宋时经济繁荣,印刷术亦臻于成熟,此书之刻印,广为流布,士子争相传诵,殆非偶然也。净戒院本精工细刻,既存唐时之原貌,又具宋刻之特色,诚为古籍之珍品。
《儒门经济长短经》一书,旨在经世致用,尤详于经济之道。长短经者,乃谓其兼采短章断句与长篇大论,足见作者之苦心。书中引经据典,又多有作者之创见,于儒学经济之学,可谓别开生面。
夫以儒学而论经济,非仅为节用爱民之计,亦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者。赵蕤此书,正得其要领。其论经济,既重理财,又不忘根本;既讲实效,又备大经。以古为鉴,以今为用,诚为治国者之明镜也。
宋室南迁,经济之学益受重视。此本之刊行,正其时也。净戒院本承唐遗风,启宋新声,遂使此书得以流传后世,滋养群伦。今日读之,犹觉其明通时事,而足为经世之津梁焉。
要之,《儒门经济长短经》一书,既为经济要典,又系儒学辅翼,而净戒院本尤为珍贵,有裨于考镜源流,知其旨归。吾人读此,可以窥古人之经世学问,而获济时之方略焉。
|
|
![]() |
《清赏余录》二册,日本黑川新三郎所编撰,刊于明治三十一年,是为东瀛古籍之珍品。是书以辑录清雅逸事、古今佳话为主,旁涉诗赋词章、书画琴棋等艺文之事,旨在供人闲暇赏玩,故名“清赏”。
其第一卷搜罗历代文人雅士之趣闻轶事,或述其超然物外之志,或载其诗酒风流之态,读之令人悠然神往。如记东坡居士与佛印禅师之对答,尽显智者机锋;又录陶渊明归隐田园之事,可见其高洁志趣。每则故事皆简明扼要,辅以评点,启迪人心。
第二卷则专叙艺文之事,涵盖诗、书、画、印诸艺,尤以书画为要。其评述古今名作,既论其技法之精妙,亦言其意境之深远。如论米芾《蜀素帖》,赞其笔势纵横,如龙蛇飞动;评王维《辋川图》,谓其意境幽远,如入画境。其间亦载历代名家论艺之语,如苏轼论画、张彦远论书,皆可为后学者之津梁。
是书编排有序,文辞简练,虽为辑录之作,然编撰者独具慧眼,择其精华,去其芜杂,使得全书脉络清晰,条理井然。且每卷之后附以编撰者之按语,或考其源流,或阐其义理,颇具学术价值。
黑川新三郎,日本明治时期之学者,博通文史,尤精于汉学。《清赏余录》为其晚年所著,凝聚其一生治学之心得。是书刊行后,颇受东瀛学者推崇,视为研究中国艺文之重要参考资料。今观其书,既可窥见中国文人雅士之风流,亦可领略东瀛学者对中华文化之理解,实为文化交流之见证。
要之,《清赏余录》二册,虽为东瀛古籍,然其内容多涉中华文化,可谓中日文化交融之产物。其书虽为闲暇之作,然蕴含深厚之文化底蕴,实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不可或缺之文献。
![]() |
《欣赏编》十四卷,明沈津辑,《续编》十卷,明茅一相续辑,万历间刊本存世。此书乃明代鉴赏类典籍之精华,广搜博采,荟萃众长,为文人雅士案头珍品,征引者夥,流播极广。沈津,字润卿,号天目山樵,博雅嗜古,娴于典籍,编次《欣赏编》以飨后学。茅一相,字康伯,号南园,继沈氏之志,续辑十卷,以补前编之阙。
《欣赏编》初刊于正德间,至万历间重刊,增补益富。是书所辑,凡书画、金石、古玩、器物之类,无不赅备。其体例严谨,考据详实,辨析精微,论说精当,实为鉴赏家之圭臬。沈氏于每卷之首,皆有序引,阐明旨趣,示人属辞比事之道,而《续编》亦依此例,务使前后一贯,体例整饬。
万历本《欣赏编》与《续编》,版式宽大,刻工精良,纸墨俱佳,洵为明季刻本之翘楚。其卷帙浩繁,内容丰赡,既可为鉴赏之指南,又足补史乘之阙遗。沈、茅二氏,皆为博学之士,其书非仅以考订见长,更兼具文采,读之令人赏心悦目,故名《欣赏编》。
此书流传至今,已历数百年,然其价值不减,仍为今人研讨明代文化、艺术、历史之重要文献。其所录器物、书画、金石之属,多为当时罕见之物,今或已散佚,赖此书以存其一二,尤显珍贵。每一展卷,如对古人,如聆雅训,诚为藏家所宝,学者所重。万历本《欣赏编》与《续编》,不仅在版本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亦为后世研究明代文化史、艺术史之瑰宝。
![]() |
|
《新雕皇朝类苑》七十八卷,宋江少虞所辑,清宣统三年武进董康诵芬室刻本也。此书乃宋代文献之荟萃,广采博收,分类编纂,以类相从,故名曰“类苑”。江少虞,字仲渊,宋末元初人,博学多才,精通史学,尤长于文献编纂。其辑此书,旨在汇集宋代典章制度、人物事迹、风俗文化等,俾后世学者得以窥见一代之全貌。
是书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凡天文、地理、职官、选举、礼乐、刑法、食货、艺文、方技、释道等门类,无不备载。每类之下,又分若干细目,条分缕析,井然有序。所引资料,或采自正史,或取自野史杂说,或录自碑铭墓志,或摘于文集笔记,皆注明出处,以示征信。其体例严谨,考据精详,实为宋代文献之集大成者。
董康,字授经,清季武进人,博学多识,尤精版本校勘之学。其诵芬室所刻《新雕皇朝类苑》,乃据宋元旧本精心校勘,力求恢复原貌。版式古朴,字迹清晰,纸墨精良,堪称清刻本之上乘。此次重刻,不仅保存了原书之精华,亦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保存了大量宋代文献,更为后世研究宋代历史、文化、制度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所载之典章制度,可补正史之阙;其所录之人物事迹,可窥见一代之风尚;其所记之风俗文化,可考见当时之社会生活。故其于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今观此书,虽为清刻本,然所据宋元旧本,已不可多得,故其版本价值亦不可忽视。董康诵芬室之刻,既存宋元旧本之原貌,又增清刻之精工,实为古籍流传之一大功绩。后之学者,若能细心研读,必能从中获益良多,诚可谓“开卷有益”者也。
![]() |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