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资料目录
共4660种,1,334.52GB
史部
→
纪事本末类
版本 |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
---|---|
《通鉴纪事本末》者,南宋袁枢所辑,凡四十二卷,其书以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为本,而别创纪事本末之体,盖取史事之始终,条贯而录之,以便学者考镜。昔者史书编年、纪传二体并行,编年者以时为序,纪传者以人为纲,然一事之起讫,往往散见各年,读者难得其详。袁枢有鉴于此,乃将《通鉴》中所载史事,分门别类,摘其始末,汇成一篇,使一事之原委,庶几一览无遗。其体例之新,编次之善,实为史林之创举。
是书所录,自战国以讫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悉依《通鉴》原文,略加删润,务使事理分明,辞简义赅。每事标题,皆以四字为限,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汉楚之争》之类,简明扼要,便于检索。其编纂之法,既不失《通鉴》之精义,又兼有汉志纪事之便,故为后世所称道。
袁枢字机仲,建安人,绍兴进士,历官至吏部侍郎。其为人耿直,笃学不倦,所著除《通鉴纪事本末》外,尚有《易传》《论语解》等书,皆有著述之能。是书成于淳熙年间,初刊于宋,后经元明,流传不绝。四部丛刊者,乃近世丛刻之巨帙,此本即据宋刻影印,字迹清晰,版式古朴,尤足珍贵。
《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既便于初学,亦资于通儒,其于史学之功,可谓巨矣。观其所记,既有治乱兴亡之迹,又有君臣贤愚之别,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可得其旨趣,以明古今之变,识治乱之源,可谓考史之津梁,读史之捷径也。
|
|
《清史纪事本末》八十卷,乃中华民国黄鸿寿所撰,成书于民国四年,由上海文明书局以石印本刊行。此书以纪事本末体例,详载清代史事,自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至宣统帝逊位,凡三百余年之大事,皆以条分缕析,脉络分明。
黄鸿寿,字伯轩,江苏无锡人,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学问淹博,尤精于史。其撰《清史纪事本末》,意在补正史之阙,纠野史之谬,使后之览者,得以明晓清代兴衰之由,治乱之本。
是书体例,每事为一篇,始于建国,迄于亡国,凡八十篇,每篇首列标题,次叙本事,末附论断。其叙事,或据正史,或采稗官,或录奏议,或载碑铭,旁征博引,务求详实。其论断,或考其是非,或论其得失,或探其因果,或究其本末,皆以简明扼要,切中肯綮。
《清史纪事本末》之编纂,兼顾学术与实用,既可为学者研究之资,亦可为普通读者了解清代历史之便。其以纪事本末体例,将繁复之史事,化为简明之篇章,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一览无余。
此书之刊行,正值民国初立,新旧交替之际,黄鸿寿以旧学之底蕴,撰新体之史书,实为难得。其书不仅为清代史研究之重要资料,亦为民国史学之佳作,后世学者,多有引用,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清史纪事本末》八十卷,黄鸿寿所撰,详载清代史事,体例严谨,叙事详实,论断精当,既具学术价值,又具实用价值,诚为研究清代历史之不可或缺之重要文献。
![]() |
|
![]() |
〈钦定平定云南回匪方略〉
五十卷
.清光绪间内府木活字印本
《钦定平定云南回匪方略》凡五十卷,又《钦定平定贵州苗匪纪略》四十卷,清代奕欣等撰,光绪年间内府以木活字印行。是书详载云南回乱及贵州苗变之始末,为朝廷平定之略,亦为史家考镜之资。
云南回乱,始于嘉庆末,延及道光、咸丰,乃至同治年间,回众与官军屡战,烽烟四起,生灵涂炭。贵州苗变,亦在咸丰、同治之际,苗民因生计困顿,揭竿而起,声势浩大,震动西南。朝廷屡遣重臣,调集劲旅,历时数年,方得平定。二书即以此二事为纲,详录朝廷谕旨、将领奏疏、战事方略,旁及地方风土、民情物产,可谓战史之巨制,政书之大观。
书中所载,首为云南回乱之缘由,回众因生计困苦,屡受官府压榨,故揭竿而起,与官军相抗。朝廷初未以为然,后见事态严重,方遣重臣督师,调集各省兵勇,历时数年,方得平定。书中详录各战之经过,如大理之战、临安之役,皆为重要战役,回众屡败官军,后因内部分裂,终为官军所破。贵州苗变,亦因生计困顿,苗民屡受官府压迫,故揭竿而起,声势浩大。朝廷初未以为意,后见事态严重,方遣重臣督师,调集各省兵勇,历时数年,方得平定。书中详录各战之经过,如镇远之战、铜仁之役,皆为重要战役,苗民屡败官军,后因内部分裂,终为官军所破。
二书之作,不仅为朝廷平定之略,亦为史家考镜之资。书中详录朝廷谕旨、将领奏疏、战事方略,旁及地方风土、民情物产,可谓战史之巨制,政书之大观。读是书者,既可窥当时战事之曲折,亦可考当时政事之得失,于史学研究,颇多裨益。
光绪年间,内府以木活字印行是书,字迹清晰,版式整齐,为当时印书之精品。书成之后,广为流传,学者多所引用,于后世研究云南回乱及贵州苗变,提供了宝贵资料。是书虽为战史之作,然其所载,不仅为战事之记录,亦为当时社会之缩影,读之可感当时之世态人情,亦可悟历史之变迁兴衰。
![]() |
![]() |
《平回志》八卷,清杨毓秀所撰,光绪十五年剑南王氏红杏山房刻本。是书乃记述平定回疆之战事,兼及史地、风俗、形势诸端,体例精严,文辞雅正。
杨毓秀字子良,号松坡,陕西华州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以博学多才闻于朝野。咸丰间,回疆乱起,毓秀奉命参赞军务,亲历战阵,深谙边疆事宜。迨战事告终,乃集成是书,以存其始末。
卷一总叙,述回疆地理、历史概貌,以及战事前因。卷二至卷四,详记战事进程,分年逐月,条理井然。其中将领谋略、兵戈往来,山川险阻,皆如实录,不事雕饰,而场景宛然。卷五记述战后之善后事宜,涉及疆域划分、官制设立等,可见毓秀深谋远虑。卷六至卷七采录有关奏疏、谕旨,以明朝廷旨意,存一代典章。卷八附录回疆风土人情、物产民俗,兼及诗文杂记,以广见闻。
是书为平回战事之重要史料,后人藉之可窥当年情状。其叙事简洁明了,议论中肯深刻,非徒为战史之记录,亦可见毓秀之政治识见。书中有图有说,图文并茂,颇便览观。至于文辞之雅驯,尤为时人称道。
剑南王氏红杏山房,乃当时著名刻书坊,以精校精刻著称。此本字体端庄,版式疏朗,纸质精良,洵为善本。卷首有序,末有跋,皆出自名家之手,足增其价值。
是书之刻,距今已百有余年,存世稀少,弥足珍贵。今之治清史者,不可不读此书。而其文言之醇雅,叙事之清晰,亦足为后世典范。读是书,既可明历史之得失,亦可得文章之三昧,诚为不可多得之佳著。
![]() |
![]() |
〈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
三百二十卷
.清光绪间内府木活字印本
《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者,乃清光绪年间内府所刻,以木活字成书,凡三百二十卷,首一卷。为清廷命奕欣等臣工所撰,以纪载平定陕甘、新疆回匪叛乱之始末。其书详录清朝镇压回民起义之事,始于咸丰五年,迄于光绪十四年。内容广博,涵盖战事、政令、军略、奏疏、批答诸端,实为研究清代西北边疆历史之珍贵史料。
书中首卷,乃总目、凡例及序文等,以为全书之纲。其后各卷,按时间顺序,记述战事之演变,朝廷之决策,将领之调度,兵士之征战,以及战后之安抚、治理等。尤详于军务之筹划、兵力之布置、战场之形势,兼及回民之起事缘由、清廷之应对策略,其间亦不乏对少数民族政策之探讨。
此书编纂,依循清朝官方修史之传统,体例严谨,资料翔实,既为当时之实录,亦为后世之鉴戒。其所载之事,虽难免有官方立场之偏颇,然其所依据之档案、奏折、谕旨等,皆为第一手史料,极具学术价值。
《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之成书,不仅为研究清朝中后期西北边疆历史提供了丰富之资料,亦为探讨清代民族关系、军政制度、边疆治理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之参考。其书虽为官方修撰,然其所载之事,颇有启发,读者可从中窥见清代边疆政策之得失,以及对后世边疆治理之影响。
今观此书,虽为清廷自述其平乱之功,然亦可见当时社会之动荡、民族之矛盾、以及清廷为维护统一所采取之种种措施。其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史料之详实,更在于其对于历史事件之深刻反思,为后世治史者提供了宝贵之借鉴。
总之,《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一书,乃清代官方修史之重要成果,其内容之丰富,体例之完备,史料之珍贵,皆为研究清代西北边疆历史不可或缺之参考。
![]() |
〈钦定剿平捻匪方略〉
三百二十卷
.清同治间内府活字印本
《钦定剿平捻匪方略》三百二十卷,首一卷,清奕欣等撰,乃清同治年间内府活字印本。是书专纪咸丰、同治间清廷剿平捻匪之始末,详载奏议、谕旨、战报,为研究晚清军事、政治、社会之重要史料。
捻匪者,起于皖北,蔓延数省,声势浩大,历时十余载。其始也,民不聊生,流民蜂起,聚而为捻,劫掠州郡,扰乱中原。清廷初不甚以为意,后捻势日炽,乃遣将征讨,然屡战屡败,局势益危。至咸丰末年,捻众转战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所至之处,生灵涂炭,州县陷没,清廷震动。
同治元年,奕欣等奉命编纂是书,集诸臣奏议、谕旨、战报,辑为一编,详纪其始末。书中载各将领之谋略,官兵之战绩,捻匪之动向,以及清廷之对策,条分缕析,事无巨细,皆备载焉。尤重军事行动之实录,如僧格林沁、曾国藩、李鸿章等名将之调度,捻匪之流窜与覆灭,皆详记其时日、地形、兵略,可谓巨细靡遗。
是书既为官方编纂,其体例谨严,叙事翔实,颇具史料价值。其首卷为总序及凡例,概述编纂之旨,并详列全书之纲目,使读者一览而知其大要。余三百二十卷,则分纪各年之战事,按月编次,逐日记录,俾后世知剿捻之艰难与清廷之措置。书中亦不乏对捻匪成因之分析,揭示其时民生困苦、吏治腐败之实情。
清同治间,内府以活字印是书,排版工整,字迹清晰,足见清廷对此书之重视。活字印刷之术,虽不如雕版之精美,然其便捷迅速,适於大规模印行,是书得以广为流传,系晚清活字印刷之代表作。
《钦定剿平捻匪方略》不仅为研究捻匪之专书,亦为探讨晚清军事、政治、社会之重要文献。其详实之记载,严谨之体例,堪称清代方略类书籍之典范,为后世治史者所重。
![]() |
|
〈平定粤匪纪略〉
十八卷
.清同治十年京都聚珍斋刻本
《平定粤匪纪略》十八卷,附《附记》四卷,清杜文澜所撰,乃纪述咸丰、同治间太平天国之乱始末之史籍也。同治十年,京都聚珍斋刊行此书,以资后世稽考。
杜文澜,字小舫,浙江秀水人,官至江苏布政使。其以亲历战事、耳闻目睹,笔之于书,详载粤匪之兴衰、官军之征讨、地方之得失,堪称信史。其书体例严谨,史料翔实,叙事有序,议论精当,洵为研究太平天国之重要文献。
《纪略》十八卷,首卷概述天下大势,次卷至十六卷逐年纪事,十七卷为各路官军战功之综述,末卷为粤匪将领之传记。《附记》四卷,则补遗拾缺,列叙有关人物、地理、制度等琐闻轶事,以资参考。
是书不仅详载战事,更兼论军政得失、民生疾苦。其所记太平天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皆为后世之鉴。尤为可贵者,其书秉持史家之直笔,不讳言官军之腐败、贪墨,亦不讳言粤匪之英勇、智略,以其客观公正之态度,博得学界之推崇。
《平定粤匪纪略》一书,以史料翔实、体例完备、叙事严谨、议论精辟,为研究太平天国之权威著作。其刊行百余年,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史学界所重,堪称清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之典范。
![]() |
|
〈平定粤匪纪略〉
十八卷
.清同治八年群玉斋木活字印本
《平定粤匪纪略》十八卷,附《附记》四卷,清杜文澜撰,同治八年群玉斋木活字印本。是书详载太平军兴至平定之事,实为晚清重要史籍。粤匪者,太平天国也,自道光末年起,席卷东南,震动朝野。杜文澜以亲身经历,参酌官方文书、私家记载,编纂此书,务求详实。
全书分为纪略与附记两部分。纪略十八卷,按年代次序,自道光三十年太平军起事,至同治三年天京陷落,逐年纪其大事。其叙事详略得当,既载战事之激烈,亦录政治之得失,兼及民生凋敝、兵变频发之状,可谓晚清乱世之全貌。杜文澜虽为清廷官员,然能据实直书,不讳言清军之腐败、将领之无能,亦不隐太平军之勇猛、部众之精诚,诚为难得。
附记四卷,则专述太平军平定后之善后事宜,如清政府之措置、地方之重建、民生之恢复等。其中尤详于湘军之裁撤、江南财赋之整顿,可见晚清政局之艰难。杜文澜身为江南官员,亲历其事,故所载尤为详确。
此书文风严谨,叙事条理清晰,考证亦颇精审。杜文澜于史料选择上,既重官方文书,亦采民间传闻,力求全面公允。其于人物评价,虽不免有褒贬之见,然大体能持中而论,不为偏激之辞。
是书既为史籍,亦为政书,於晚清史研究价值甚高。其不仅为研究太平天国史之重要参考,亦为探讨晚清政治、军事、社会之珍贵资料。今观是书,犹能想见当时之动荡与变革,诚为晚清史学之巨著也。
![]() |
|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
四百二十卷
.清同治间内府活字印本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者,清咸丰、同治间朝廷所纂,以纪粤匪乱事之始末也。全书凡四百二十卷,并《首》一卷,卷帙浩繁,文辞详实,为清季剿匪之巨著。是书由清宗室奕欣等奉敕编纂,同治年间以活字排版印制于内府,刊行于世,盖当时官方记载太平天国之乱最为完备者。
此书所记,自咸丰帝登基之初,迄同治三年粤匪平定,凡十馀年间,朝廷与粤匪战事之颠末、奏议、诏令、军情、方略,无不备载。其体例依年月编次,首列皇帝谕旨,次载臣工奏章,间附军报、文告,详述剿匪之策、行军之略、战役之胜败、城池之得失,尤重朝廷调度、将帅之功过。其史料多取自内阁档案、各省奏报,兼采民间见闻,可谓信而有徵。
粤匪之起,始于洪秀全假托天父之名,倡太平天国,聚众数十万,席卷南省,兵锋所至,生灵涂炭。咸丰初年,朝廷屡遣重臣督师征剿,然始难奏效,局势日亟。至同治初,曾国藩、李鸿章等名臣崛起,方渐戡定乱局。是书于其间战事之变迁、将帅之更替、方略之得失,皆详为叙述,尤以湘军、淮军之战功为详。
此书之编纂,不仅为记载乱事,亦欲垂训后世,明君臣之义,戒逆乱之祸。其文辞严谨,叙事条理明晰,既为史书,亦为政书,实清季官修史书之典范。其刊行于世,亦见当时朝廷重视史鉴之意。后之读史者,欲知太平天国之乱之始末,固不可不读此书也。
然此书为官方所纂,不免有偏重朝廷、讳言败绩之嫌,其叙粤匪之事,亦多斥为逆乱,未及深究其缘起。然其史料详实,体例完备,实为研究清季历史之重要文献,亦为后世治史者所不可忽也。
![]() |
|
![]() |
《征南辑略》者,清都启模所辑,凡八卷,刊於光绪十年。是书稽古证今,荟萃群言,以资治术,诚为经世之要典也。
启模,字范亭,号东轩,浙江仁和人。少负隽才,博览群籍,尤留心於经世之学。尝游幕四方,周历山川,访求故实,积年既久,遂辑成此书。
书之所载,起自汉唐,迄於清季,凡关於征南之策议、方略、奏疏、碑记、诗文,靡不搜罗,择其精要,分类编纂。卷一曰《经略》,述历代治南之要道;卷二曰《方略》,载用兵行军之机宜;卷三曰《议奏》,录朝臣献策之章疏;卷四曰《碑记》,收古贤遗迹之铭文;卷五曰《诗文》,集士大夫咏南之辞章;卷六曰《节妇》,纪忠烈殉国之贞操;卷七曰《灾祥》,载天时地理之变异;卷八曰《杂录》,存琐闻轶事之遗文。
是书之辑,盖以南方山川险阻,民风强悍,自古为难治之地。启模有感於此,故广搜博采,欲为後世经略者所资鉴。其书事详而文赡,考证详实,取舍精当,非徒剽窃陈言,实有裨於实用。
原书为巾箱本,刻工精良,纸墨俱佳。光绪十年,启模以家藏抄本付梓,并自为序,述其纂辑之旨。书成,为当世所重,至後世亦罕见其本矣。
今观是书,虽为辑录之作,然启模之苦心孤诣,可见一斑。其书汇集历代治南之经验,为经世者所不可不读,诚为嘉惠後学之良书也。今幸得流传,庶几可资治道之助焉。
![]() |
![]() |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匪方略〉
八十卷
.清道光十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匪方略》八十卷,首六卷,清曹振镛等纂刻于道光十年,武英殿镌版。是书详载嘉庆、道光年间新疆回疆之乱及其平乱之役,乃清廷敕修之军事史籍也。
嘉庆末,张格尔纠众作乱,侵扰回疆,朝廷震怒,命将出师。道光初,乱事益炽,波及叶尔羌、喀什噶尔诸地,生灵涂炭,边患孔亟。帝乃命扬威将军长龄等率师征讨,历经数载,终于道光八年擒获张格尔,平定叛乱。
此书乃事后敕修,以纪其事。全书分八十卷,首附六卷,事无巨细,悉数收录。其体例严整,编次有序,首列上谕、奏折,继载战事始末、舆图考略,末附功臣传略、阵亡将士名录。凡军需粮饷、地理形势、战守方略,无不备载。其史料来源,皆为官方档案,信而有徵,可补正史之阙,亦为研究清代边疆史、军事史之珍贵文献。
曹振镛,字俪笙,号怿斋,安徽歙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其人深得道光帝信任,参与纂修此书,足见其才学之优、事功之著。
是书刊刻于道光十年,武英殿镌版,版式精美,字体工整。今所传世者,多为是年刻本,亦有后印本流传。考其版本,当以初刻本为最善,后印本或有字迹漫漶之处。
要之,《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匪方略》内容翔实,编次谨严,不仅为研究清代新疆之重要史料,亦可窥见清廷平定边患之方略,实为中国军事史、边疆史研究之必备典籍也。
![]() |
![]() |
《平定教匪纪事》一卷,清勒保撰,嘉庆年间刊刻。是书记载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之始末,详述清廷征剿之过程,为研究清代中期社会变乱之重要史料。勒保,字宜堂,满洲正黄旗人,官至陕甘总督,亲历征剿教匪之事,故所记多为其目击耳闻,翔实可信。
书中所载,起于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于湖北、四川等地起事,终于嘉庆九年(1804年)教乱平定,历八年之久。白莲教倡“反清复明”之号,聚众数十万,波及数省,震动清廷。清廷调遣重兵,耗费巨资,然教众踞险抗清,屡挫官军,致使战事迁延日久。勒保时任陕甘总督,督师征讨,亲历战阵,故其记述详于战事之部署、攻守之策略、将领之功过,皆可补正史之阙。
此书虽为记功之作,然亦不乏对时局之反思。勒保于书中屡言教匪之患,实为吏治腐败、民不聊生所致,官逼民反,非教匪之罪。又言征剿之艰,兵疲粮匮,民不堪命,致使国用匮乏,民生凋敝。其言虽简,然深中时弊,可见其洞察之明。
此书体例严谨,叙事简练,史料价值颇高。后世研究嘉庆朝史事者,多赖此书以参证。然其亦不免有夸耀功绩之嫌,于教匪之事,多执朝廷立场,未能尽得其情。然瑕不掩瑜,仍为研究清代中期政治、军事、社会之重要文献。
![]() |
〈钦定平定教匪纪略〉
四十二卷
.清嘉庆间武英殿刻本
《钦定平定教匪纪略》四十二卷,首一卷,乃清朝托津等奉命撰述,详载嘉庆年间平定白莲教匪之始末。此书编撰于清嘉庆朝,刻印于武英殿,乃官修史书之典范,保存了清代中叶重要的军事史料。
清嘉庆初年,白莲教匪盛起,为害甚广,朝廷深感其患,遂命大将剿灭。托津等奉命撰述此纪略,详尽记载了嘉庆年间平定白莲教匪的整个过程。书中不仅记述了战事的进展、将领的谋略、军队的调度,亦详细载录了地方官员的奏疏、朝廷的谕旨等,可谓史料翔实,条理清晰。
此书首卷为总纲,概述白莲教之兴起、匪患之蔓延及朝廷应对之策。后四十二卷则按年份、地域分述,从嘉庆元年至嘉庆十年,逐年逐地详述平定教匪的战事经过。书中不仅有战场的详实记录,更有对各路将领的评析,对地方官员施政得失的总结,以及对战后安抚民生的举措,可谓内容宏富,体例严谨。
书中多有详略得当之处,既记述了战事的宏大场面,如大股的匪徒被剿灭、大将的英勇事迹,亦不乏细微之处,如地方小股匪患的平定、官兵与百姓的交流等。此外,书中亦不乏对朝廷政策、地方吏治的反思,反映了清廷在平定匪患过程中的得失。
此书的编撰,对于研究清代中叶的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刻印于武英殿,雕版精良,字体端庄,体现了清代官刻书籍的工艺水平。总体而言,《钦定平定教匪纪略》四十二卷,乃清代史书之瑰宝,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亦展现了清廷在平定内乱中的智慧与决断。
![]() |
|
![]() |
〈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正编〉
三百五十二卷
.淸嘉庆十五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者,清嘉庆朝之巨制,用以纪述平定陕西、甘肃、四川三省邪匪之大事也。此书凡三百五十二卷,正编之属,又有首九卷、表文一卷、续编三十六卷、附编十二卷,共计四百一十卷,体例宏阔,卷帙浩繁。其编纂者为清廷重臣庆桂等,承诏修撰,历时数年,方成此典。嘉庆十五年,武英殿奉命刻印,遂颁行于世。
此书之成,乃因嘉庆初年,三省之地邪匪猖獗,扰乱民生,朝廷为靖乱绥安,遂命大将军剿匪。战事既平,为纪其功,详其事,乃集朝臣编纂此书。正编详载战事始末,自邪匪之起,至官军之进剿,凡所经略、方略、谋略,无不备录。首九卷则载朝廷诏谕、奏疏,表文一卷为庆桂等所上表,以呈其事。续编则载战后续事,附编则附以地理、职官、兵制等图籍,以备参考。
此书之体例,循《方略》之旧制,依年月日编次,详列战事经纬,凡将帅之谋略、士卒之奋勇、地方之响应,皆一一载录。其文辞典雅,叙事详明,既为国史之补遗,亦为后世治乱之鉴诫。书中尤重战事之因果,凡邪匪之起缘由、地方官吏之失职、官兵之调度,皆详加剖析,以示治乱之道。
武英殿刻本,素以精校精刻著称,此书亦不例外。其版式整齐,镌刻精美,字体端庄,纸墨俱佳,为清代官刻之典范。书成之后,藏于内府,亦颁赐各衙门,以广其传。后世学者,凡考嘉庆朝之军事、地理、政治者,莫不取资于此,故其价值不可轻忽。
此书虽为纪事之书,然亦寓教诫之意。嘉庆帝尝言:“平乱之余,当思长治久安之道。”故书中不仅载战事,亦多论治术,以期为后之治者所鉴。其体国经野之志,可谓深远矣。
总之,《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者,既为史书,亦为政书,其于清代方略诸书之中,堪称杰作。其编纂之精、内容之富、刻印之美,皆足为后世法,诚不可多得之典籍也。
![]() |
![]() |
〈钦定平苗纪略〉
五十二卷
.清嘉庆间武英殿聚珍版活字印本
《钦定平苗纪略》五十二卷,卷首四卷,乃清季鄂辉等诸臣所纂,记嘉庆朝平定苗疆之史事也。是书成于嘉庆年间,武英殿聚珍版活字印本,字迹清晰,版式精美,洵为清代官修史册之佳构。
书之所载,始自苗疆之乱,迄于平定之成,其间攻守之策,战阵之形,抚剿之方,皆详录焉。卷首四卷,序言凡例之外,更有舆图、职官、兵制、粮饷诸目,以备稽考。正文五十二卷,则按年月编次,逐条记述,事无巨细,悉皆备载。
鄂辉等诸臣,皆当时之能吏,亲历戎行,深谙边务。是书之作,既为实录,亦为垂训。其于苗疆地理、风俗、人情,皆有所考,于战事之得失、策略之优劣,亦有所评。读者览之,不惟知其事,亦可明其理,洵为治边之要籍也。
武英殿聚珍版,乃清廷官刻之珍本,以活字排印,字模精良,校雠严谨。是书之印,亦承此传统,故其版本之善,足称一时之选。后世藏家,莫不以得此为荣。
总之,《钦定平苗纪略》一书,既为清季平定苗疆之实录,亦为研究边疆史地之重要资料。其内容之详实,体例之严谨,版本之精良,皆足称道。今之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于边疆治理、民族关系诸方面,有所裨益。
![]() |
![]() |
〈钦定平定台湾纪略〉
六十五卷
.四库全书本
《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六十五卷,首五卷,乃清廷御制之史籍,载乾隆朝平定台湾林爽文之乱始末。是书为四库全书本,纂辑精详,体例严谨,实为研究清代台湾史事之要籍也。
乾隆五十二年,台湾林爽文起事,震动海疆。清廷遣将调兵,历经数月,方得平定。为纪此事,朝廷特命馆臣纂修此编,以昭武功,垂训后世。全书分卷六十有五,首五卷为序言、凡例、目录等,详述编纂缘由及体例。余六十卷则按时间顺序,详载事变之起、战事之经、平定之策及善后之方。
是书取材宏富,举凡上谕、奏折、咨文、檄告等,皆一一录入,且加以考订,力求信实。编纂之际,馆臣旁征博引,参稽群籍,务使纪事翔实,论断精当。故读是书,不惟可悉台湾事变之本末,亦可窥清廷治台之策略与手段。
《钦定平定台湾纪略》不仅为一代之史,亦为一时之政。其所载战事之详,策略之密,皆可为后世治国者鉴。且书中于台湾之地理、风俗、民情等,亦多有涉及,为研究台湾历史文化者提供了宝贵资料。四库全书本之珍藏,更显其价值之重,诚为古籍中之瑰宝也。
总之,《钦定平定台湾纪略》一书,体大思精,考据详实,既是清代官方史学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台湾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其对于了解清代台湾的历史变迁、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社会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 |
![]() |
〈钦定石峰堡纪略〉
二十卷
.四库全书本
《钦定石峰堡纪略》二十卷,卷首一卷,乃清廷所纂,辑录石峰堡之战始末。其书以四库全书本传世,史料详实,文辞典雅,堪为后世研究之瑰宝。
石峰堡之战,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发生于陕甘地区,乃清廷平定回民起义之重要战事。斯役也,战况惨烈,历时数月,终以清军大捷告终。是书编纂,旨在彰显清廷武功,垂范后世。
卷首一卷,载圣谕、奏疏、表文,详述战事背景、朝廷方略及战后处置。二十卷正文,按年月编次,详录战报、奏章、檄文、书信等,事无巨细,靡不备载。书中所述,于战事进程、敌我态势、兵员调度、后勤保障,皆详加记述,俾读者如临其境,了然于胸。
其文也,典雅庄重,叙事简练,行文流畅。奏疏表文,言辞恭谨,彰显君臣之义;檄文诏令,慷慨激昂,激励将士之心。至若战报奏章,则详略得当,条分缕析,使战事脉络清晰可辨。
《钦定石峰堡纪略》之作,非唯纪战事,亦寓教化。其书所载,既可考诸史实,又可资为鉴戒。后人观之,可知清廷用兵之道,明察天下大势,亦可体察民生疾苦,感悟兴衰之理。
总之,《钦定石峰堡纪略》一书,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兼备,为研究清代军事、政治、民族关系之重要文献。其书流传至今,虽历经沧桑,然其文采与史识,仍熠熠生辉,为后人景仰。
![]() |
![]() |
《钦定兰州纪略》二十卷,清乾隆间阿桂等人奉敕编纂,内府抄本也。此书详载兰州之地志、风土、人情、物产及历代兴革之事,实为兰州地方志之巨帙。乾隆皇帝重视地方志乘,特命阿桂主持编纂,以备治史观风之需。
阿桂,满洲正白旗人,乾隆朝重臣,官至大学士,历掌枢密,娴熟政事,博通文史。是书之成,阿桂等博采群书,稽考旧志,广搜遗闻,详加校订。每卷皆以事类分门,条理井然,考据精详。其于兰州之山川形势、古迹碑碣、官署津梁、风俗物产,无不备载,而以正史、方志、稗官、野老之说参互考证,取其真而弃其伪,务求信而有征。
兰州,古为金城郡,地处西北要冲,控扼河西走廊,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书于兰州历史沿革,尤为详悉,自秦汉以降,至于清朝,凡设治、建置、兴废、变迁,无不历历可考。又载历代名宦事故、文武功勋,以及士民之忠孝节义、耆旧之遗文逸事,备见一方之人文荟萃。
《钦定兰州纪略》不仅为地方志之佳构,亦为历史研究之宝库。是书虽为内府抄本,未广行于世,然其价值不可轻忽。后世或有传抄,然以此乾隆间内府抄本为贵,以其考订精审,文笔雅驯,为阿桂等大臣深思熟虑、勤勉编修之功也。今人欲究兰州之古事,是书诚为必读之典,不可或阙焉。
![]() |
《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十六卷,清舒赫德等撰,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刻本。是书纪乾隆三十九年山东临清王伦逆匪之乱,详载朝廷剿捕之经过,盖为昭示武功,警诫后世也。
初,王伦者,临清民也,以邪教惑众,聚党谋逆。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伦率众起事,攻州略县,势甚猖獗。朝廷闻报,即命大学士舒赫德为钦差大臣,统兵剿捕。赫德至,调度有方,遣将进剿,屡战皆捷。未几,擒伦于堂邑,枭首示众,余党悉平。
是书卷一至卷四,详叙逆匪起事之由,及朝廷调兵遣将之始末。卷五至卷十二,纪诸将战绩,如总兵惟一、参将乌大经等,皆奋勇争先,屡挫逆锋。卷十三至卷十六,则载善后事宜,如安置难民、清查逆产等,以靖地方。
书成,乾隆帝亲为制序,盖以昭示朝廷威德,儆戒后世乱民也。其文曰:“朕惟治世之道,赏罚明而人心服,德威并而乱萌消。临清之乱,王伦倡逆,朕命大臣剿捕,未几而平。此非朕之威德,实赖诸将之功也。兹编《纪略》,以昭示后人,使知朝廷之威德不可犯,乱民之祸不可为也。”
是书体例严谨,叙事详明,文词典雅,不失为清廷武功记之佳作。其所载史料,于研究清中叶政治、军事、社会诸方面,皆有重要价值。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刻本,刻工精良,版式整饬,流传至今,诚为善本也。
![]() |
|
![]() |
《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十六卷,乃清乾隆年间舒赫德等奉命编纂之兵事典籍。是书承敕修之命,详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临清王伦之乱始末。其事发于白莲教派,王伦煽惑乡民,聚众谋逆,兵锋所指,震动朝野。朝廷遣重兵征讨,历时月余,方得平定。此役虽规模不及太平天国,然其于清廷之警示,犹为深切。
舒赫德时任军机大臣、兵部尚书,亲率劲旅,督剿逆匪,克复临清。事平,乾隆帝命其编纂此纪略,以垂后世,示鉴惩之义。是书卷一至卷三,载逆匪起事之缘起、兵乱之蔓延及朝廷之应变;卷四至卷十二,详述官军剿捕之战事,分路进兵、城池攻守、擒斩逆首等,皆按时日次第记载,条理清晰;卷十三至卷十六,录捷奏、谕旨、将帅列传及论功行赏之事,以显朝廷威德,昭示赏罚分明。
是书体例谨严,史料翔实,既为清代官修兵事典籍之典范,亦为研究清代社会矛盾、宗教起义及军事制度之重要文献。其文辞简洁,叙事详略得宜,赏功罚过,明辨是非,旨在彰朝廷之威仪,诫后世之叛逆。今观此书,既可窥见乾隆盛世之隐忧,亦可考见清代军事征伐之实况。四库全书采录是书,足见其史料价值之重,堪为后世取鉴之资也。
![]() |
![]() |
《平定两金川方略》一百五十二卷,清乾隆年间阿桂等撰,载于《四库全书》,乃叙述乾隆帝平定两金川之战役史实也。是书所纪,始于乾隆三十六年,迄于四十一年,详载平定金川土司叛乱之始末,为研究清代边疆军事、民族政策之重要文献。
## 阿桂,满洲正蓝旗人,一生征战无数,功勋卓著,尤以平定两金川一役名垂青史。是役也,金川土司莎罗奔、索诺木等恃险叛乱,朝廷屡征不克,阿桂受命掌帅印,运筹帷幄,历时五载,终得平定。此战之胜,不仅彰显清廷之威仪,亦为边疆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帙浩繁,内容详实,举凡军情部署、战事进展、奏疏批答、赏罚黜陟,无不备载。是书不仅为一家之言,乃集众臣奏议、敕令等编纂而成,故史料价值极高。其体例谨严,叙事明晰,既有战事之详述,亦有战略之剖析,洵为研究清代军事史、民族史之重要典籍。
## 是书之成,不仅为乾隆帝夸耀武功之作,亦为后世治史者提供珍贵史料。其记平定两金川之战,既见清廷之武略,亦显其对边疆之重视。且书中载录之奏疏批答,可窥清廷处理边疆事务之策略与智慧,于研究清代典章制度、边疆治理等,皆有重要参考价值。
## 综而论之,《平定两金川方略》一书,既为清代军事史之重要文献,亦为研究清廷边疆政策之宝贵资料。其体例严谨,内容翔实,堪为后世修史之典范。是书之存,不仅为清史研究提供丰富资料,亦为后世治国安邦者提供借鉴,诚为不可多得之典籍也。
## 是书之成,不仅为乾隆帝夸耀武功之作,亦为后世治史者提供珍贵史料。其记平定两金川之战,既见清廷之武略,亦显其对边疆之重视。且书中载录之奏疏批答,可窥清廷处理边疆事务之策略与智慧,于研究清代典章制度、边疆治理等,皆有重要参考价值。
## 综而论之,《平定两金川方略》一书,既为清代军事史之重要文献,亦为研究清廷边疆政策之宝贵资料。其体例严谨,内容翔实,堪为后世修史之典范。是书之存,不仅为清史研究提供丰富资料,亦为后世治国安邦者提供借鉴,诚为不可多得之典籍也。
## 是书之成,不仅为乾隆帝夸耀武功之作,亦为后世治史者提供珍贵史料。其记平定两金川之战,既见清廷之武略,亦显其对边疆之重视。且书中载录之奏疏批答,可窥清廷处理边疆事务之策略与智慧,于研究清代典章制度、边疆治理等,皆有重要参考价值。
## 综而论之,《平定两金川方略》一书,既为清代军事史之重要文献,亦为研究清廷边疆政策之宝贵资料。其体例严谨,内容翔实,堪为后世修史之典范。是书之存,不仅为清史研究提供丰富资料,亦为后世治国安邦者提供借鉴,诚为不可多得之典籍也。
![]() |
![]() |
《钦定平定金川方略》三十二卷,乃清乾隆朝大臣来保等奉命编纂之兵书,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是书专记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十四年(1749年)、三十六年(1771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间,清廷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叛乱之始末。其编纂之旨在于昭示国威,宣扬武功,垂范后世,以彰显清廷平定边疆、安定四夷之伟业。
全书以编年体为纲,详载金川之乱缘起、征战经过、将帅谋略、兵员调度、战场实况及最终平乱之结局。其记事严谨,史料翔实,尤重军国大政之决策与实施,兼及地理、民俗、兵制等细节,可谓包罗万象,巨细无遗。书中详录乾隆帝之谕旨、钦差大臣奏折、将领军报等重要文献,展现了清廷高层之决策过程与战略部署,亦反映了清军之战术运用及后勤保障。
来保等编纂此书,不仅为记录史实,更意在总结平乱经验,以为后事之鉴。其文笔简练,叙事清晰,既具史家之严谨,亦寓教化之深意。书中推崇清廷之武功,强调“天朝威德”,然亦不乏对战争残酷、民生困苦之隐晦描述,透露出对和平稳定之期许。
《钦定平定金川方略》一书,既是清代军事史之重要史料,亦是研究乾隆朝边疆政策、土司制度及清军战力之珍贵文献。其内容之丰富、体例之完备,堪称清代官修史书之典范,于后世学者探研清史、边疆史及军事史,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 |
![]() |
《东征集》六卷,乃清人蓝鼎元所撰,王者辅评之。是书辑录于《四库全书》,乃清初经世致用之杰构也。
蓝氏鼎元,字玉霖,号鹿洲,福建漳浦人。其学贯古今,尤精史地,尝游历东南沿海,亲睹海疆形势,故著此书,以记述其见闻,抒发其治世之思。《东征集》者,乃其于康熙年间,奉旨巡行东南沿海防务之际所作也。
是书凡六卷,卷帙浩繁,内容广博。其首卷叙东南海防之形势,详述地理险要,剖析敌我态势。次卷论海防策略,提出“以海制海”、“以陆制海”之策,主张巩固海防,以御外侮。三卷以下,则分述海防设施、战船制造、兵员训练等事,皆详实可考,为后世海防兵制之重要资料。
蓝氏之书,不仅详述海防,亦论及民生、吏治、教育诸端。其文笔雄健,议论精辟,既具史家之实录精神,又富文士之华彩。王者辅评此书,谓其“语重心长,切中时弊”,可谓一语中的。
《东征集》之行世,不仅为清初海防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亦为后世研究清初东南沿海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价值之重大,固不待言。今观此书,犹可想见当年海疆之风云变幻,以及蓝氏等有识之士为巩固海防、保卫国家所付出的努力。
是故,《东征集》一书,乃清初经世致用之杰构,亦为后世史地研究之要籍。其于中国海防史、东南沿海史地研究,皆具重要参考价值。吾人读之,当从中汲取智慧,以资今用。
![]() |
《东征集》,清蓝鼎元所撰,凡六卷,有王者辅评点,载于《鹿洲全集》。是书乃述台湾之始末,详其地理、风俗、物产、史事,兼及政制、兵防、教化,实为台湾志书之先河也。蓝子生长闽南,素有经世之志,曾历览台湾山川,考其民情,遂成此书。其序曰:“台湾为海外要地,乃中国之藩屏,不可不察也。”故旁征博引,务求详备。
卷一至卷二,述台湾山川形胜,分述其地势、水道、气候、物产,于山川之脉络、物产之丰饶,皆详载之。卷三至卷四,载台湾之史事,自郑氏开台,至清廷治台,均备述其沿革。其于郑成功开台之事,考证尤详,赞其功业,亦不讳其弊。卷五至卷六,论台湾之政制、兵防与教化。其论政制,言台湾之设治当因地制宜,不可拘泥内地之成规;其论兵防,言台湾为海疆要冲,当严加防备,以固东南屏障;其论教化,言台湾民风淳朴,当兴文教以化其俗。
王者辅评点此书,多引史事,论证详密,尤于蓝子之地理考证、史事叙述,多有阐发。其评语精辟,驳正蓝说之误者,亦不讳言。盖王者辅亦博学之士,见闻广博,故能补苴蓝子之缺漏,使是书更臻完善。
综观全书,蓝子之学究天人,博通古今,于台湾之事,既能考其山川、物产,又能综其史事、政制,兼及兵防、教化,实为台湾志书之巨制。王者辅之评点,亦足增其光彩。是书不仅为研究台湾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亦为探讨清初台湾治理之重要文献,诚可宝也。
![]() |
|
![]() |
**《平台纪略》一卷简介**
《平台纪略》者,清蓝鼎元所撰,王者辅评也。是书乃《四库全书》所收,纪台湾之事,详述康熙年间朱一贵之乱始末。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福建漳浦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随族兄蓝廷珍平定台湾,亲历其事,故所述翔实可信。王者辅,字介堂,亦参与平台之事,其评点精当,补蓝氏所未及。
《平台纪略》凡一卷,分上、下两篇。上篇述朱一贵乱起,自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至六月,朱一贵聚众起事,自称“中兴王”,攻陷台湾府城,震动东南。蓝鼎元亲随蓝廷珍渡海平乱,详记战事之险、用兵之策,尤重述蓝廷珍之谋略,以少胜多,平定叛乱。下篇记述乱后治理,主张设官置吏,整顿治安,安抚百姓,以免后患。蓝氏所论,皆从实情出发,重实效而轻虚文。
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史实,更在于蓝鼎元与王者辅之评点。蓝氏认为,台湾乃东南屏障,不可轻忽;王者辅则补述其理,主张加强海防,以防外患。二人皆强调“治乱安民”之道,以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故平乱之后,当以文治为主,善政为要。其论切中时弊,为后世治台者所重。
《四库全书》收此书,盖因其为清代台湾史之重要文献,且其文笔简练,叙事清晰,考证详实,为后世治史者所倚重。蓝鼎元与王者辅之论,亦为研究清代台湾治理之重要参考。读此书,可知当时台湾之形势,更可窥清廷治台之策,诚为研究台湾史之宝典也。
《平台纪略》虽仅一卷,然其内容广博,意义深远。后世治史者,无论研究台湾史、清代史,皆不可不读。蓝鼎元与王者辅之智慧,至今犹可借鉴,其书可谓不朽矣。
![]() |
《平台纪略》一卷,清人蓝鼎元所撰,王者辅评点,属《鹿洲全集》之一种。此书详述清廷治台之策,兼及台湾地理、风俗、物产诸事,实为研究台湾历史之重要文献。
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福建漳浦人,康熙、雍正间名臣。其学博通经史,尤精于吏治,历任知县、知府等职,所至皆有政声。此书乃其奉命巡台时所著,旨在为清廷提供治台之方略,故其内容翔实,条理分明。
王者辅,字元弼,号蓼洲,亦福建漳浦人,与蓝鼎元同里。其人为康熙间举人,学问淹贯,尤长于诗古文辞。其评点《平台纪略》,或阐发蓝氏之意,或补充己见,使此书更臻完善。
《平台纪略》凡一卷,首述台湾之地理位置,次及山川形势,再及物产风俗。蓝鼎元以为,台湾虽孤悬海外,然其地沃野千里,物产丰饶,实为东南之屏障。故其主张清廷应加强台湾之治理,以固海疆。
书中详记台湾之风俗民情,如土著之生活习性、汉人之迁徙开发等。蓝鼎元以为,台湾土著虽与汉人风俗有异,然其性淳朴,易于教化。故其主张清廷应施以恩威并济之策,既保其生计,又导其向化。
此外,书中还记有台湾之军事布防、赋税制度等事。蓝鼎元以为,台湾地处要冲,清廷应加强其军事力量,以防外患。同时,其主张清廷应调整台湾之赋税制度,以减轻民负,促进生产。
王者辅之评点,多从文学角度出发,或赞蓝氏之文笔流畅,或叹其论理精辟。其评点不仅补充了蓝氏之意,更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之,《平台纪略》一书,既详述台湾之地理风俗,又阐明清廷治台之策,实为研究台湾历史之重要文献。而王者辅之评点,更为此书增色不少,使其更具阅读价值。此书之存,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台湾之历史,更可为今日治台提供有益之借鉴。
![]() |
|
![]() |
〈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
五十四卷
.四库全书本
《平定准噶尔方略》者,清廷戡定西北之大典也。是书凡三编,合一百七十二卷。其《前编》五十四卷,《首》一卷,《正编》八十五卷,《续编》三十二卷,皆以纪平定准噶尔之始末。清高宗乾隆间,准噶尔之乱既平,诏命大学士富察·傅恒、福德等编纂此书,以彰武功,垂训后世。
《前编》者,述准噶尔之源流,自其初兴,至叛清之始。其间山川形势、部族聚散、与清廷之往来,皆详载焉。《首》一卷,则总叙全书之旨,明编纂之义,俾读者知其大略。
《正编》者,纪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间,清军平定准噶尔之战役。其始,清廷遣大将兆惠、阿睦尔撒纳等,率师西征,所向克捷。及至伊犁,准噶尔首领达瓦齐败走,清军遂定天山南北。是编详载战事之经纬,将帅之功绩,兵民之劳苦,皆笔之于书,以示不忘。
《续编》者,述平定之后,清廷抚绥西域之事。其时,新疆既入版图,清廷设伊犁将军,以镇其地。又广设屯田,开垦荒地,以安民生。是编纪其政令之施,民情之安,疆域之固,皆以昭示朝廷之德化。
《平定准噶尔方略》者,不仅为战史之书,亦为治世之典。其书体例严谨,史料翔实,文辞雅正,堪为后世之楷模。清廷编此书,既以纪武功,亦以昭文治。今存《四库全书》本,为后世学者研究清代西北史地之重要文献。
是书之作,盖欲使后世知清廷平定准噶尔之艰难,亦以明朝廷抚远绥边之宏略。故其书不仅为战史之纪,亦为治国之鉴。后之览者,当思其意,而鉴其行焉。
![]() |
![]() |
《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十卷,乃清廷敕撰之巨著,温达等臣工所纂,四库全书本载之。是书详录康熙皇帝亲征朔漠、平定噶尔丹之战事,体例严谨,史料翔实,堪称清初军事史之瑰宝。
康熙年间,西北边陲不宁,噶尔丹部族崛起,屡犯边境,朝廷屡遣兵征讨,然未竟全功。康熙皇帝深谋远虑,决意亲征,以靖边患。是书开篇即以皇帝之诏令为引,详述亲征之缘由与决策过程,展现了康熙皇帝之雄才大略与决断之明。
书中所载,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初战乌兰布通,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尔丹败亡,历时八载,战事繁多,曲折跌宕。温达等臣工据实录、奏章、战报等第一手资料,逐卷详述每场战役之经过,包括战前部署、战事进展、战后处理等,条分缕析,堪称详尽。尤其对康熙皇帝之指挥调度、将士之奋勇作战、敌方之策略变化,皆有细致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此外,是书亦注重战后之善后措施,诸如安抚降众、整顿边防、恢复生产等,皆详加记载,展现了康熙皇帝不仅以武功平定朔漠,更以文治抚慰边疆之宏图远略。
论其体例,是书以编年为本,辅以纪事本末,既展现战事之连贯性,又突出重点战役之细节。其文辞简练,叙事条理分明,不失为史书之典范。虽为官修之书,然其史料价值极高,后世研究清初边疆史、军事史者,多赖此书为据。
总而言之,《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十卷,不仅是康熙一朝平定西北之重要史录,亦为清代军事史、边疆史研究之宝典,其价值不可估量。
![]() |
![]() |
《国朝大事记》十二卷,清金象豫所撰,乃清抄本也。象豫字伯玉,号东白,浙江仁和人,康熙间举人,博学多才,尤精史学。是书编纂严谨,史料翔实,记述有清一代之大事,自顺治至康熙年间,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端,无不包罗,堪称清朝前期之信史。
卷一至卷三,详载顺治朝事,如入关定鼎、平南明、镇压三藩之乱等,皆有所述。卷四至卷六,记康熙初年之政事,如平定台湾、征讨准噶尔、治理黄河等,条分缕析,脉络清晰。卷七至卷九,记康熙中期之事,如开疆拓土、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等,资料丰富,论述精辟。卷十至卷十二,记康熙晚年之事,如整顿吏治、改革赋税、振兴文化等,皆详加考证,立论中肯。
是书取材广泛,除官方档案外,兼采私家著述、地方志乘、碑铭谱牒等,凡有涉清朝国计民生者,皆收录其中。且象豫治学严谨,凡所录之事,必多方求证,务求真实可信。故此书不仅为研究清史之重要参考,亦可补正史之不足。
其文笔简练,叙事明晰,论事公允,不偏不倚,虽为私家撰述,却有官修史书之风采。且书中所记,多为其他史书所不载,故有“独得之秘”之誉。然此书成于康熙年间,其后之事,未能记述,未免有所缺漏。
要之,《国朝大事记》十二卷,乃清金象豫所撰之历史巨著,记事详实,立论公允,堪称清朝前期之信史,足资后世之鉴戒。
![]() |
![]() |
《平定三逆方略》六十卷,清勒德洪等撰,载《四库全书》之内。此书乃清代官修史书,专记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之事。三藩者,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王也,皆明降将,封王之后,拥兵自重,渐生异心。康熙十二年,吴三桂首叛,耿、尚相继响应,天下震动。康熙帝英明果断,调兵遣将,历时八载,终平三藩,奠定清朝统一之基。
此书编纂,始于康熙二十一年,成于二十八年。勒德洪等奉敕撰修,参酌档案、奏疏、谕旨、战报等,详记平叛之始末。其体例严谨,史料翔实,叙事有条不紊,既载朝廷决策,亦录将帅谋略,兼记战事经过与军民动向,可谓事无巨细,靡不备录。全书六十卷,依时铺陈,首卷述三藩之由来及叛乱之肇始,终卷载平叛之善后及功赏之颁行。其间各卷,详记战事之进程,尤以吴三桂之战最为详尽。
《平定三逆方略》不仅为清代重要军事史料,亦为研究康熙朝政治、军事、财政之珍贵文献。其内容上承《明史》,下启清史,对后世学者探讨明清之际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价值。书中所述康熙帝之英明决策、将帅之忠勇奋战、军民之共克时艰,皆可见清代开国之初的气象与朝廷的文武功业。此书载于《四库全书》,为后世研究三藩之乱及清代初期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依据。
![]() |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