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资料目录
共4660种,1,334.52GB
史部
→
目录类
版本 |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
---|---|
《藏书十约》序文
《藏书十约》者,清季叶德辉所撰也。德辉字焕彬,号直山,湖南长沙人,光绪壬辰进士,世称郋园先生。其人博雅好古,藏书之富甲于楚南,观古堂其藏书处也。
是书凡十目:曰购置,曰鉴别,曰装潢,曰陈列,曰抄补,曰传录,曰校勘,曰题跋,曰收藏,曰印记。每目皆述其要义,论其精微,可谓集藏书家之经验大成者。
其论购置,则谓宜辨真赝,审价值;言鉴别,则授以观笔迹、验印章之法;述装潢,则推重古法,忌俗工;谈陈列,则讲究方位,避蠹湿;至若抄补传录,必详纸墨之选;校勘题跋,务求精审之工。末篇论收藏印记,尤见古人缣缃护持之苦衷。
德辉生当咸同以降,西学东渐,古籍日湮,乃著此书以存国粹。其文虽简,其法甚备,非徒为空言,实为士林圭臬。观其自序云:"藏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刻书",则知其非徒为皮藏计,实欲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颛蒙也。
今观古堂原本犹存,而十约之说要义未泯。学者得此一编,虽未能坐拥百城,亦可循途而入,庶几免于伧父之讥焉。是书虽薄,功在千秋,后之览者,当知斯言不谬。
|
|
![]() |
《〈书林清话〉十卷简介》
《书林清话》者,清季葉德輝所輯,凡十卷,刊於郎園先生全書中,觀古堂所鋟梓者也。葉氏字奐彬,號郎園,湘潭名士,藏書之富,著述之勤,世所罕匹。是編專論刻書源流,上溯唐末,下迄有清,於版本、校讎、鐫刻、紙墨、裝幀諸事,考鏡淵源,如數家珍。
其書體例精嚴,卷一稽歷朝官私刊本之制,卷二辨宋元槧本優劣,卷三析明代書坊興衰,卷四載刻工價例瑣聞,卷五至卷七備述鈔校藏弆之法,卷八列家刻叢書目錄,卷九載書林軼事,卷十則專論避諱之學。每述一義,必徵故實;每舉一例,必注出處,堪稱「不啻一部活的雕版史」。
葉氏嘗云:「書貴初刻,猶玉貴本色。」故特重宋元舊椠,於麻沙本、浙本、蜀本之分野,剖析毫芒。又斥明人妄改之弊,謂「字經三寫,烏焉成馬」,其慎之若此。至若毛晉汲古閣、鮑廷博知不足齋掌故,尤娓娓道來,如親歷其境。
此觀古堂本,字畫峻整,用墨精良,蓋葉氏自校自刊,猶存乾嘉遺風。昔繆荃孫譽之為「書話之圭臬」,今觀其辨板式若察眉,論紙墨如辨色,信非虛譽。嗜古者得此一編,不啻執鑰以啟藏書之扃也。
凡四百六十八言。
|
《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宋陈振孙所撰,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也。振孙,字伯玉,号直斋,南宋绍兴人,博学多闻,藏书万卷,尝聚书为《文献通考》所引,世称“陈氏书”,是书为其解题之作,专述古籍目录,考据精详,论说博洽,实为典籍之宝贵。《直斋书录解题》成书于南宋末年,其时江南藏书家鼎盛,振孙身居其中,广求博采,凡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其解题以考证书目为主,兼述学术源流,每卷大约所列书目数百种,而解题之文则详略得当,或述作者生平,或论学术要旨,或考版本异同,或辨文字真伪,实为宋代目录学之翘楚。
是书体例严谨,分类详明,首卷自天文地理始,至末卷杂家小说终,共二十二卷,每卷又分若干子目,条理清晰,足为学者研究古籍之指南。其解题之文,语言精炼,论据充分,尤其重视版本考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如对《汉书》之版本考辨,指出当时流传之《汉书》有“一本”、“二本”之别,学者应多加注意;又如对《诗经》之传注,辨析毛、郑、韩三家之异同,为后世研究《诗经》提供了重要参考。
是书不仅为目录学之经典,亦为学术史之重要文献,其所载书目多为宋以前之古籍,其解题亦多考据精详,论说博洽,尤为珍贵。《直斋书录解题》流传至今,今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最为精善,其版式整齐,字迹清晰,校雠严谨,实为古籍整理之典范。后世学者研究古籍目录,多以此为据,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
|
《钦定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乃清代王太岳、曹锡宝诸贤所撰,集四库全书之精要,考其讹误,正其纰缪,可谓典籍校勘之巨制。是书依武英殿聚珍版印刷,传世有武英殿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版本殊异,各具特色。
夫四库全书,乃乾隆朝敕修之鸿篇巨帙,囊括古今,包罗万象。然书卷浩繁,难免有疏漏讹误之弊。王太岳、曹锡宝等前承乾隆帝之旨意,后启光绪朝之刊刻,孜孜不倦,以考校为己任。是书逐卷考证,详述篇目,辨伪存真,补阙纠谬,实为后世研读四库全书之津梁。
王太岳,字东壁,号南陵,官至翰林院编修,学识渊博,尤精校勘。曹锡宝,字鲁瞻,号梅崖,亦为翰林院编修,与太岳齐名,二人同心协力,共襄盛举。是书之成,非一人之力,乃集众贤之智慧,历经数载,方得完帙。
武英殿聚珍版,乃清代宫廷之印刷技艺,字迹工整,印刷精美,为世人所重。武英殿本,以宫廷之权威,显其尊贵;福建本,以地方之特色,见其广泛;广雅书局本,以书局之名目,显其普及。三本并存,各领风骚,为后世藏家所宝。
《钦定四库全书考证》百卷,不仅为四库全书之辅翼,更为清代学术之瑰宝。其于古籍之保存、文化之传承,功不可没。是书之价值,非但在于考证之精当,更在于其对于后世学者之启迪,实为中华文化之璀璨明珠,永耀千秋。
|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