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诗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絜斋毛诗经筵讲义〉 四卷 〔宋〕 袁燮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浙江重刻、江西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絜斋毛诗经筵讲义》四卷,宋袁燮所撰,乃经筵讲章之珍,儒学典籍之瑰。袁燮字子和,南宋名儒,精研毛诗,深究义理,此书即其讲学之精华,载录于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凡四卷,木活字印刷,后世有浙江、江西、福建、广东重刻,流传甚广。 此书首卷,袁氏以《诗序》为纲,细绎毛公传注,推阐大义,尤重《风》《雅》《颂》之别,辨其音律,明其义旨。其言《风》者,多述民情国政,以观风俗之美恶;《雅》者,述王者之政教,以观天下之治乱;《颂》者,述祖宗之功德,以观先王之盛德。袁氏于此,条分缕析,引经据典,尤为精详。 卷二至卷四,袁氏逐篇讲解《诗经》各章,或论诗旨,或析词句,或考史实,或辨异同。其释《关雎》则言“后妃之德”,释《卷耳》则言“妇人之志”,释《桃夭》则言“婚姻之礼”,无不切中肯綮,发人深省。袁氏尤重义理,常以《诗》为鉴,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融诗学与理学于一炉,深得圣贤之旨。 袁氏之书,文辞质朴,义理精深,虽为讲章,然不失学术之严谨,故名重一时。后世重刻,尤以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为盛,足见其影响之深远。此书不仅为《诗经》研究之重要文献,亦为宋代经学之代表作,实为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
〈续吕氏家塾读诗记〉 三卷 〔宋〕 戴溪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江西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卷,宋代儒者戴溪所著,乃继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而作。戴溪,字仲容,号筠轩,浙江温州人,博学多才,尤精于诗学。此书承吕氏之旨,续论《诗经》之义理,深究诗篇之微言大义,阐发圣贤之道,为研读《诗经》之重要参考。 书凡三卷,卷一总论《诗经》之大旨,卷二、三则分篇详述,逐章逐句,诠释精当。戴溪以孔子诗教为宗,兼采毛传、郑笺之说,复参以己意,博采众长,力求通达。其论诗,不囿于章句之训诂,更重于义理之阐发,尤重诗篇之教化功能,强调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深契儒家诗教之旨。 此书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乾隆年间所刊,木活字印刷,颇具文物价值。后又有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重刻,流传甚广。武英殿本为官刻,印刷精良,字迹清晰,版式规整,为后世所重。江西、福建、广东重刻本,虽不及武英殿本之精美,然亦为学者所重,尤以福建本为佳,校勘精审,少有讹误。 戴溪之《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不仅为继吕氏之作,更为宋儒诗学之重要著作。其论诗之旨,于宋代理学影响深远,后世学者多所取法。此书于《诗经》研究领域,具有不可忽视之学术价值,为研读《诗经》者所必备。 总而言之,《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卷,乃戴溪继吕祖谦之后,深入阐发《诗经》义理之作,其论诗之旨,兼具训诂与义理,深契儒家诗教传统。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及各地重刻本,皆为后世所重,流传广泛,于《诗经》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之学术价值。
〈诗总闻〉 二十卷 〔宋〕 王质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诗总闻》二十卷,宋王质撰,乃一部集古诗之大成者也。其书博采众说,汇集古今,于诗之要义、格律、辞章皆有深邃之阐发。王氏学识渊博,精研诗文,其批注之详尽,考据之精审,实为后世学诗者不可多得之宝典。凡二十卷,逐篇详析,论诗之精微,辨诗之真伪,无所不包,无所不精。其论或引前人,或陈己见,皆以理服人,以实为据,诚诗中圭臬也。 是书版本多样,最为人所称者,莫如武英殿聚珍版书。此版本乃清乾隆年间武英殿所刻,雕版精工,字迹清晰,纸墨俱佳,实为古籍中之珍本。其版以木活字印成,排列整齐,印刷精美,翻阅之间,墨香扑鼻,令人如沐春风。武英殿聚珍版书不仅保存了《诗总闻》之原貌,更以精湛之工艺,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外,福建与广东两地亦曾重刻此书,版式略有不同,然皆以武英殿本为范本,力求不失原貌。福建重刻本,字迹刚劲,纸墨淡雅,颇具南国之风韵;广东重刻本,则更加注重细节,字体工整,行距适中,翻阅之间,更显从容。两版虽不若武英殿本之珍贵,然亦不失为善本,可供研读与收藏。 《诗总闻》一书,不仅为诗人学者所重,更为后世治诗者指明了方向。其书中论诗之精要,证诗之确凿,实为学诗者必读之书。王氏以博学多闻之心,汇古今诗学之大成,其书堪称诗学之巨著,影响深远,历久弥新。今观是书,虽已历经数百年,然其精神与内容,仍可为今人所借鉴与发扬。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于诗学之道有所领悟,不负先贤之苦心也。
〈三百篇原声〉 七卷 〔清〕 夏味堂 .清抄本
《三百篇原声》七卷,清夏味堂所撰,清抄本存世。是书以《诗经》为本,探其音韵之源,究其声律之奥,诚为研究《诗经》音韵者之要籍也。 夫《诗经》,先秦之典籍,三百有五篇,乃中国文学之渊薮,诗歌之祖。其文辞简古,意蕴深远,然音韵之道,历久弥新,后世学者纷起而探究之。夏氏生于清季,博闻强识,尤精音韵之学,遂著此书,以阐《诗经》音韵之旨。 是书凡七卷,首卷为总论,述《诗经》音韵之大概,辨声析韵,条分缕析。次卷至第六卷,则分述《风》、《雅》、《颂》诸篇,逐篇考证其音韵,钩沉索隐,务求其真。末卷为附录,辑录历代学者对《诗经》音韵之论述,以资参考。 夏氏之书,考据精详,辨理透彻,于《诗经》音韵之研究,多有创见。其以声韵之学为本,参以金石、碑刻、方言、古音诸材料,相互印证,以求其原声。书中所论,不仅限于音韵,更及于《诗经》之字义、句法、章法,故其价值,不仅在音韵学,亦在文学研究也。 是书原为抄本,流传不广,然其学术价值,不可轻忽。今得观之,犹可见夏氏治学之严谨,探求之深广。其书虽成于清代,然其声韵之论,至今仍为研究者所重,诚为《诗经》音韵研究之重要参考也。
〈三家诗遗说考〉 三种四十九卷 〔清〕 陈乔枞 〔清〕 陈寿褀 .清嘉庆间刻本
《三家诗遗说考》三编,凡四十九卷,清陈寿褀辑,嘉庆年间梓行。是书也,乃集《齐诗》、《鲁诗》、《韩诗》三家之遗说,考其异同,辨其源流,洵为《诗经》学之要籍。陈氏精研典籍,博采众长,于《诗》学尤有深究,遂辑此编,以存古义,以备考镜。 书之首卷,先述三家诗之源流,辨其传授之绪,考其异同之故。陈氏以为,三家诗虽同出孔门,然其义理各异,或有出入,遂详加考辨,以求其真。次卷至四十九卷,则逐篇逐句,详考三家诗之异文异义。陈氏于每篇之下,先列《毛诗》之文,次列三家诗之异文,复加按语,考其是非,辨其得失。其间或引经据典,或参以史实,或证以古训,务求其精审确凿。 陈氏之考辨,既详且密,其所引证,多出于古书佚文,或为今本所无,或为今本所略,洵为研究《诗经》之宝贵资料。其所按语,亦多精辟之见,或发前人之未发,或补前人之未备,实为《诗经》学之重要参考。 嘉庆间刻本,刻工精良,字迹清晰,版式严整,洵为古籍中之佳品。书前有陈氏自序,述其辑书之旨趣,书后有附录,辑录有关《诗经》之佚文佚说,亦为研究《诗经》之重要资料。 综而观之,《三家诗遗说考》一书,乃陈寿褀毕生心血之所萃,亦为《诗经》学研究之重要典籍。其考辨之精,辑录之详,皆足以垂范后世,启迪来学。学者研习《诗经》,不可不读是书也。
〈古名儒毛诗解〉 十六种二十四卷 〔明〕 钟惺 .明拥万堂刻本
《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凡二十四卷,明钟惺所辑也。钟惺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人。少负才名,与谭元春共倡竟陵派,以幽深孤峭为宗,力矫公安派之弊。是书乃其集诸家解《诗》之说,择其精要,汇为一编,名曰《古名儒毛诗解》,以其所采皆古之名儒,故也。书成于明万历间,拥万堂刻之,版式精雅,字画清晰,洵为明刻佳本。 是书所辑诸家,自汉迄明,凡十六种。其首为《毛诗故训传》,乃毛亨、毛苌所述,为《诗》学之祖。次为郑玄《毛诗笺》,申毛义,正三家,为《诗》学之宗。又次为孔颖达《毛诗正义》,集汉唐《诗》学之大成,为《诗》学之薮。又次为朱熹《诗集传》,以义理解《诗》,为《诗》学之变。其余如欧阳修《诗本义》、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严粲《诗缉》等,皆各具特色,为《诗》学之支。钟氏择其精要,汇为一编,以便学者。 是书之辑,钟氏自谓“取古人之说,而融会贯通之”,其旨在于“发明经义,而折衷众说”。故其书虽为集解,实亦钟氏一家之言也。其于《诗》义,多所发明,如言《关雎》为“后妃之德”,《鹿鸣》为“燕群臣嘉宾”,皆本于古义,而有所发挥。其于《诗》法,多所评点,如言《诗》之兴、比、赋,皆有所论列,颇能启迪后学。故是书既为《诗》学之渊薮,亦为钟氏之杰作也。 是书之刻,拥万堂为之,版式精雅,字画清晰,洵为明刻佳本。拥万堂者,明万历间金陵之书坊也,以刻书精良著称。是书之刻,版式端整,字画遒劲,纸墨俱佳,洵为明刻之典型。其书之流传,虽经数百年,而版片完好,字迹清晰,足见明刻之精良。故是书既为《诗》学之宝,亦为版本之珍也。 总之,《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二十四卷,明钟惺所辑,拥万堂刻本,乃明末《诗》学之集大成者,亦为明刻之佳本。其书之辑,既集诸家之精要,复发明经义,折衷众说,为《诗》学之渊薮。其书之刻,版式精雅,字画清晰,洵为明刻之典型。故是书既为学者所重,亦为藏家所珍也。
〈诗小学〉 三十卷 〔清〕 吴树声 .清同治七年寿光官廨刻本
**《诗小学三十卷补一卷》简介** 《诗小学三十卷补一卷》,清人吴树声所撰,成书于同治七年,乃寿光官廨刻本。是书专为研习《诗经》而作,旨在阐发经义,考订文字,训诂名物,辨析音韵,以助学者深入理解《诗经》之精微。吴氏博采众家之说,参以己见,条分缕析,务求详备,实为《诗经》研究之重要参考。 全书凡三十卷,补一卷,卷帙浩繁,内容广博。首卷为总论,概述《诗经》之源流、体例及研读之法,次卷至二十九卷则分篇详释《国风》《小雅》《大雅》《颂》诸篇,逐章逐句,阐释经义,考证字词,辨正音读,兼及名物、地理、典章制度之考订。末卷则为补遗,收录前卷未及之考证与辨析,以补阙漏。补一卷则增补新见,完善前说,使全书更加完备。 吴树声治学严谨,于《诗经》研究尤深。其书不仅注重文字训诂,亦兼重义理阐发,力求贯通经义,使读者既能明字句之含义,又可悟诗篇之旨趣。其考据精审,引证广博,凡前贤之说,无论汉宋,皆采撷其中,加以辨析,以求其是。吴氏亦多有创见,于前人未发之处,独抒己意,颇具学术价值。 此外,吴氏于音韵之学亦有精深研究,书中于《诗经》之音读多有考辨,尤重古音之推求,为后人研究上古音韵提供了宝贵资料。吴氏还注重《诗经》与礼乐制度之关系,于诗中涉及之礼仪、典章、器物等,皆详加考证,使读者得窥周代礼制之繁盛。 此书刊行于清同治七年,为寿光官廨精刻本,版式工整,字体端秀,足见其刊刻之精良。吴树声以毕生之力著成此书,为《诗经》研究之集大成者,后世学者多所取资。其书不仅为清代《诗经》学之重要成果,亦为今日研究《诗经》不可或缺之典籍。 综上所述,《诗小学三十卷补一卷》乃吴树声精心之作,其于《诗经》之考证、训诂、义理、音韵诸方面皆有重要贡献,堪称清代经学之瑰宝,后世学者之津梁。
〈诗音〉 十五卷 〔清〕 高澍然 .清嘉庆十七年木活字印本
《诗音》十五卷,清高澍然所撰,嘉庆十七年木活字印本也。澍然,字雨亭,一字雨村,号竹坡,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四年举人,官至山东布政使。博学多才,尤精于音韵之学。是书乃其潜心研究古诗音韵之力作,为研究古代诗歌音韵之重要典籍。 《诗音》一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七卷,下编八卷。上编详析《诗经》之音韵,下编则阐述唐、宋、元、明、清诸家诗之音韵。其体例严谨,考证详实,多引经据典,所论音理精深周密,又兼及声调之辨析,于古诗音韵之变迁,言之甚详。 澍然以为,古音之存于今者,必以文字为据,而《诗经》为最古之文字,故以《诗经》为准,旁及六经、诸子、《楚辞》等,以证前人所论之音理。又谓汉魏以降,音韵渐变,至唐、宋之际,诗音与古音已大不相同,而后世诗家多因袭古人,故于唐、宋、元、明、清诸家诗中所见音韵之变,逐条辨析,胪列于书。 其下编又分唐宋元明清五卷,每卷以代系之。卷一为唐音卷,卷二为宋音卷,卷三为元音卷,卷四为明音卷,卷五为清音卷。每卷皆以时人古诗为例,逐字逐句详析其音,兼采众说,阐明其变。如谓唐诗用韵,多与古音相似,惟其声调渐趋柔媚;宋诗用韵,则多与唐音相近,而声调已凌唐而上;元诗用韵,更趋于俗韵,且多杂也;至明、清时,诗音益杂乱无章矣。 《诗音》一书,为清人论诗音韵之集大成者,于古诗音韵之研究,贡献甚大。书中所论,虽不能尽合古音之实,然其旁引博证,贯通古今,可谓精博矣。宜乎其时学者,推为音韵学之名著。 是书初刻于嘉庆十七年,以木活字印刷,流传甚少,后仅有丁氏嘉惠堂藏本存世。然其价值不灭,至今仍为研究古代诗歌音韵之重要参考。
〈三百篇原声〉 七卷 〔清〕 夏味堂 .清嘉庆十二年高邮夏氏楳华书屋刻本
《三百篇原声》七卷,清夏味堂所撰,嘉庆十二年高邮夏氏楳华书屋刻本。是书乃研习《诗经》之专论,旨在追溯《三百篇》之原声,以探其音韵之妙,考其声律之本。夏氏博学多才,精研音韵,广采前贤之说,参以己见,撰成此编,为后世学者提供宝贵之参考。 书中首卷概述《诗经》之渊源,考其成书之始末,论其体例之分,详析其篇章之构成。次卷至五卷,分门别类,逐篇解析《三百篇》之声韵,旁征博引,考其声调之变化,辨其音律之异同。夏氏于六卷中,更深入探讨《诗经》之音韵规律,论其与古音之关系,探其与后世声律之传承。末卷则总结全书之要义,评述前贤之说,并提出己见,以启后学。 《三百篇原声》一书,体例严谨,论述精详,尤重音韵之考据。夏氏于书中,不仅考订《诗经》之声韵,更探讨其声律之演变,为后世研究《诗经》音韵提供了重要依据。其所引文献,广博而精审,所论观点,有据而可信,为清儒研究《诗经》音韵之佳作。 此书刊于嘉庆十二年,由高邮夏氏楳华书屋刻印,字迹清晰,版式谨严,为清代刻本中之精品。夏氏楳华书屋,以刻印精良著称,是书亦承其风,版刻工整,纸墨精良,流传至今,仍可窥其当日之风采。总之,《三百篇原声》一书,为研究《诗经》音韵之重要典籍,夏味堂之学识,楳华书屋之刻工,皆为后世所称道。
〈风雅遗音〉 二卷 〔清〕 史荣辑. .清乾隆八年一湾斋刻本
《风雅遗音》二卷,清史荣所辑,刊于乾隆八年,乃一湾斋刻本也。是书博采众诗,集古今风雅之遗音,以传其韵,以续其脉。史荣,字不详,号一湾,盖以斋名自署,其人博学多才,于诗学尤有深研。其辑此书,意在承前启后,使风雅之音不绝于后世。 卷一载古诗,自先秦以至两汉魏晋,所选皆名篇佳作,如《诗经》之《关雎》、《蒹葭》,汉乐府之《孔雀东南飞》,魏晋之五言绝句,无不精妙绝伦。史荣于每篇后附注解说,或释其义,或考其典,或论其情,务使读者明其旨趣。其解诗之法,既重字句之训诂,复察篇章之意境,故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卷二录近体诗,自唐至清,凡七言律诗、五言律诗、绝句,皆择其优者。唐诗以李杜为宗,选其代表作如《将进酒》、《春望》;宋诗则多选苏轼、陆游,如《赤壁怀古》、《示儿》;明清之诗,亦不乏佳作,如高启《登金陵凤凰台》、袁枚《所见》。史荣于每诗之后,亦加评点,或论其格调,或品其意境,或析其技法,务使读者知其妙处。 是书之编,既集古今诗歌之大成,复附详注评点,实为学诗者之良师益友。其刊刻精良,字迹工整,览之如沐春风,闻之如聆雅音。史荣于此书,可谓用心良苦,欲使风雅之音永传于世,故其为书也,既可为诗学之津梁,亦可为文苑之瑰宝。后世学者读之,当知其意,传其音,使风雅之美,绵延不绝。
〈诗本音〉 十卷 〔清〕 顾炎武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诗本音》十卷,清顾炎武所撰,四库全书乾隆写本是也。是书专考《诗经》音韵,溯本追源,以正古今之讹,辩正字音之失,诚音学之巨擘,考据之精典也。 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昆山人,明末清初大儒。博学多识,尤精于经史,其治学严谨,考据精详。《诗本音》乃其晚年所著,旨在探求《诗经》原本之音。自汉以降,音韵变迁,古人音读多已不可考。炎武此书,广征博引,遍考群籍,以《诗经》为本,参之古音,证以方音,辨正前人误说,复其旧读,使古音复明于世。 书中采摭极富,凡经史子集、金石碑刻、方言俗语、乃至释道二藏,无不博采兼收。其所论音韵,以考古音为主,不囿于宋元以来之旧说。凡一字之音,必穷其源流,考其变迁,务使古音昭然,不蹈前人之误。其所辨正,多前人所未及,如“风”字古音读“方”,而今音读“风”;“行”字古音“户刚切”,而今音“形”之类,皆详加考辨,证据确凿。 《诗本音》于音韵之学,贡献甚巨。其书虽以《诗经》为主,然所考之音,实通于群经,亦可用于后世诗文音读之探究。其法虽本于考古,然亦兼及今音,故于古音今音之变,言之甚详。其所考证,非独音韵之学,亦关乎文字训诂、经义阐释,故于经学、小学诸领域,皆有裨益。 乾隆年间,是书收入《四库全书》,且以御笔亲书,足见其价值之高。四库馆臣评之曰:“其书详核精审,实为研究《诗经》音韵之圭臬。”后世学者推为音韵学之经典,至今仍为研究古音之重要参考。 总而言之,《诗本音》一书,既为顾氏毕生心力所萃,亦为音韵学之集大成作。其考据之精,辩正之密,非但有功于《诗经》,亦为后世音韵学研究开辟新径。诚为治学者不可或缺之典籍也。
〈诗音辩略〉 二卷 〔清〕 杨贞 .明万历四十七年凌一心刻本
《诗音辩略》二卷,清儒杨贞所撰,明万历四十七年凌一心刻印之本也。是书专论诗音之辨析,考订精详,为音韵学之重要典籍。杨贞博学多识,尤精于音韵,故其所著,深得音理之奥妙。 书首有序,述其编纂之旨,曰:“诗者,志之所之也。音者,声之所发也。苟音不正,则志无以达,声无以明。是故辩音之要,不可不察也。”杨贞以古音为准,参以今音,辨其异同,正其讹误。其书分上下二卷,上卷论声母之变,下卷论韵母之衍,条分缕析,详而有据。 杨贞采摭群书,博引经史,兼及方言俗语,以证音变之由。其于古音之考订,尤见功力,如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皆发前人所未发,为后世音韵学家所宗。其书虽以诗音为名,然实为音韵学之通论,故虽时移世易,而其价值不减。 凌一心之刻本,字迹清晰,纸墨精良,为明版之佳品。其版式严整,行款疏朗,便于阅读。书中有批注眉评,多为凌氏所加,或补杨氏之不足,或阐音理之微意,皆有助于理解原文。 《诗音辩略》一书,不仅为研究古音者所必读,亦为研习诗词者之津梁。其考据之精,论述之详,实为音韵学之瑰宝。后之学者,若能深研此书,必能于音韵之道,有所悟入。是书之传世,实为学术之幸,亦为后世之福也。 杨贞之学问,凌一心之刻工,皆堪称一时之选。此书之流传,不惟为音韵学之贡献,亦为古籍版本学之珍品。读其书者,当知杨氏之苦心,凌氏之劳绩,庶几不负古人之遗泽矣。 总之,《诗音辩略》二卷,为音韵学之重要典籍,杨贞之学问,凌一心之刻工,皆堪称一时之选。此书之流传,不惟为音韵学之贡献,亦为古籍版本学之珍品。读其书者,当知杨氏之苦心,凌氏之劳绩,庶几不负古人之遗泽矣。
〈毛诗古音考〉 四卷 〔明〕 陈第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毛诗古音考》四卷,明季陈第所撰。其书专为考订《诗经》古音而作,乃继往开来之作也。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生卒之年不可详考。其学问广博,尤精音律,此书为其晚年所著,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其书以《诗经》为宗,辅以经传,稽古考今,证以群籍,参以方言,辨其古今,明其异同,以正古音之讹。其书之体例,先列《诗经》原文,次列注音,再列释义,最后辨音。其书之内容,辨析《诗经》古音,辨正唐宋以降之讹音。其书之价值,不仅在音韵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亦在经学、训诂学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毛诗古音考》此书,收录于《四库全书》经部诗类,以乾隆写本为善。此书之版本,有明刻本,清刻本,又有抄本,然明刻本罕见,清刻本亦较少,抄本多为私藏。《毛诗古音考》此书,陈第据前人成说,考证古今音读,凡四百余字,分为四卷,于《诗经》古音之研究,可谓登堂入室。其书卷一,考证《诗经》之风雅颂之篇,凡一百余字;卷二考证《诗经》之《国风》之篇,凡一百余字;卷三考证《诗经》之《小雅》之篇,凡一百余字;卷四考证《诗经》之《大雅》之篇,凡一百余字。其书考证,言简意赅,文风朴实无华,然其中含蕴,却非常人所能尽知,诚为学者所宝。其书考证,引经据典,明辨是非,然亦乡贯方言,以辨异同。其书考证,所列注音,或本《说文》,或本《玉篇》,或本《广韵》,或本《释文》,或本《史记》,或本《汉书》,或本《集韵》,或本《韵补》,或本《字汇》,或本《字林》,或本《正字通》,或本《康熙字典》,或本《大枫集韵》。其书考证,所据群籍,或为经传,或为诸子,或为史书,或为类书,或为笔记,或为诗词,或为韵书,或为字书。总之,其书考证,所据群籍,浩如烟海,不能尽举,然其中所述,皆为《诗经》古音之证。此诚《诗经》古音研究者不可不读之书,考音辨义者不可不备之籍。对后世音韵学研究影响深远,后世学者多有引证,足见其书之重要。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第此书,诚能考古音之变,正今音之讹,于《诗》学有功。”
〈毛诗古音考〉 四卷 〔宋〕 陈第 .明万历间刻本
《毛诗古音考》四卷,宋陈第所撰也。陈氏,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也。博学多才,尤精音韵之学。是书乃其研究《诗经》音韵之集大成者,成书于宋末,然刻本则见于明万历间,故题为“明万历间刻本”。 《毛诗古音考》者,考《诗经》古音之书也。陈第有感于时人读《诗》多讹其音,遂发愤著书,欲正其讹。其书广征博引,考证详实,凡前人未解之音,皆一一辨明。其法多据《说文解字》、《玉篇》等字书,兼采《广韵》、《集韵》等韵书,参以古人注疏,乃至方言俗语,无不搜罗殆尽。其考音之法,或据形求音,或依声推韵,或借古证今,或由今溯古,无不精审。 书中首列《诗经》原文,次列其古音考释,每字必注明其古音读法,并详述其所以然。其辨音之精,考据之详,实为后世研究《诗经》音韵者所不可忽视之经典。是书不独有功于《诗经》之研究,亦为音韵学之重要参考资料。 明万历间,此书面世,刻工精良,字迹清晰,流传至今,仍为学者所重。然陈第之学,虽精于音韵,然其书亦不乏争议。后世学者或以其考音过严,或以其释音过简,然总体而言,其书仍不失为研究《诗经》古音之重要著作。 《毛诗古音考》四卷,实为陈第毕生心血之结晶,亦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其书不仅为研究《诗经》之学者所必备,亦为探究古音、追溯文化源流者所不可不读。今虽时移世易,然其书之价值,岂可磨灭哉?
〈诗经古谱〉 二卷 〔清〕 袁嘉谷 .清光绪三十四年学部图书局石印本
《诗经古谱》二卷,清袁嘉谷编纂,成书于光绪三十四年,学部图书局以石印之法刊行于世。是书之旨,乃为探求《诗经》之乐谱,以复上古乐章之旧观。袁氏博采群籍,考据详实,力求还原《诗经》本有之音律,使其可歌可诵,洵为研《诗》者之珍贵文献。 夫《诗经》者,中国文学之渊薮,亦为礼乐之典范。然时代久远,古乐失传,后人虽能诵其文,然其乐章已不可考。袁嘉谷深感其憾,遂致力于此,广搜古籍,参详前贤所著,钩沉索隐,考订古谱,使之复其旧观。其书体例严整,分上下二卷,上卷载《国风》,下卷录《雅》《颂》,每篇皆附以乐谱,详注音律,以便后学之士习诵。 袁氏之考据,博引众家之说,既参以《乐经》、《乐记》等经典,亦兼采后儒之论,若朱子《诗集传》、陈澧《声律通考》等,皆为其所据。其考证之精,辨析之细,堪称无懈可击。且其书不仅重音律之考证,亦兼及《诗经》之义理,使读者既可赏其音乐之美,亦可领其诗文之深邃。 是书之石印本,刊行于光绪末年,时值西学东渐,传统学问渐趋式微,而袁氏犹能坚守古道,致力于古籍之整理与传承,实为难得。其书之问世,不惟为《诗经》研究之重要参考,更为中华礼乐文化之存续,贡献尤巨。 总之,《诗经古谱》二卷,乃清季学者袁嘉谷之精心力作,其考据之精、体例之善,已为学界所推重,其书之价值,必为后世所共鉴。
〈韩鲁齐三家诗考〉 六卷 〔宋〕 王应麟 .元刻本
《韩鲁齐三家诗考》六卷,宋王应麟撰,元刻本也。是书乃王氏辑录汉代韩婴、鲁申培、齐辕固三家诗说而成,以考辨诗之渊源,探究古义。其书体例严谨,资料翔实,堪称诗经研究之瑰宝。 王氏博学多才,精通经史,于诗学造诣尤深。其辑三家诗说,非但采撷众长,尤能辨伪存真,钩沉索隐。其所考者,或辨字句之讹,或明训诂之义,或阐发微言大义,不一而足。观其书,可见诗经之流传变迁,亦可见王氏之考证功力。 书中所录韩、鲁、齐三家诗说,自汉代以降,流传既久,多有散佚。王氏搜罗残编,补苴罅漏,使三家诗说得以传世。其于韩诗,多采《韩诗外传》之说,于鲁诗,则多据《毛诗》传笺,而于齐诗,则以《齐诗》遗说为主。三家诗说,各有千秋,王氏兼收并蓄,不拘一格,诚为诗学之大成。 书中考证,尤重文字训诂。王氏深谙古音古义,于诗中疑难字句,每能溯本求源,辨其正讹。如《关雎》篇“窈窕淑女”之“窈窕”,王氏考其古义,辨其音训,使读者豁然。又如《蒹葭》篇“溯洄从之”之“溯洄”,王氏亦详加考辨,明其训诂,使诗意贯通。 此书元刻本,刻工精良,字体端正,版式清晰,虽历经岁月,犹存古雅之风。每卷首尾俱有序跋,详述辑录之由及考证之旨,读之可知王氏用心之深。书末附有校勘记,详列异文,校正讹误,使读者得窥全书之全貌。 夫《韩鲁齐三家诗考》者,乃诗经研究之要籍,王氏辑录之功,不可没也。其书不仅为研经者所必备,亦为治学者所必读。观其书,可见古人之学识,亦可启后学之思悟。此书之价值,历久弥新,后世学者,当宝之重之。 总之,《韩鲁齐三家诗考》六卷,乃宋王应麟精心辑录之作,元刻本更为世所罕见。其书考辨精详,资料丰富,实为诗经研究之瑰宝。读其书,既可探诗之渊源,亦可窥王氏之学问,诚为不可多得之佳构。
〈诗序补义〉 二十四卷 〔清〕 姜炳璋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诗序补义二十四卷总论一卷》者,清姜炳璋所撰也。炳璋,字玉如,号石筠,浙江慈谿人也。是书成于乾隆间,为《四库全书》所录,盖其研《诗》之精萃,补前贤所未备也。 夫《诗序》者,说《诗》之大端也,然自汉以来,诸家之说纷纭,或有未安,或有未尽。炳璋乃博采众长,折衷群言,以己意补其阙漏,匡其偏失。其书凡二十四卷,首列《总论》一卷,述其宗旨,明其体例,次则分篇详释,条分缕析,务求贯通。 是书之旨,以《诗序》为宗,而不拘泥于旧说。炳璋以为《诗》之为教,关乎风化,而《序》之所陈,皆圣人之微意也。故其释《诗》,既遵《序》义,复参以史实,考其时代,辨其情事,以求合乎圣人之心。其于《风》《雅》《颂》之异同,正变之升降,皆能详其源流,明其脉络。 炳璋之学,精于考据,而又不废义理。其书于文字训诂,音韵章句,皆能精确考证,而于诗人之性情,诗旨之微言,亦能推阐精微。盖其融贯经史,兼采汉宋,故其说既详且明,既博且精。 是书之成,足以补《诗序》之不足,匡诸家之未备,实为研《诗》者之津梁也。虽其后学或有异议,然其体大思精,足以成一家之言,垂诸后世矣。 夫《诗》之为经,自昔为学人所重,而说《诗》者亦众矣。然能如炳璋之博通古今,折衷群言,补阙正误者,盖鲜矣。是书之传,足以助学者之研《诗》,而炳璋之名,亦由是而不朽矣。
〈毛诗序说〉 八卷 〔明〕 郝洪范 〔明〕 郝敬 .明天啓五年郝洪范刻本
《毛诗序说》八卷,乃明人郝敬所撰,书成于明天啓五年,由郝洪范刊刻付梓。此书专述《毛诗》之序言,实乃研究《诗经》者不可或缺之典籍也。郝敬,字元宾,号东郊,明代著名学者,博通经史,尤精于《诗》学。其著述宏富,而《毛诗序说》尤为精粹,盖其潜心研索,积数十年之心得而成也。 是书分八卷,首卷总论《诗》之大旨,次卷至八卷则逐篇解析《诗》序,探赜索隐,发微抉奥,于《诗》之旨趣、作者之心志、时代之背景,无不剖析入理,阐释详明。其论《诗》也,既尊汉儒之传,又参宋儒之说,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郝敬于《诗》序之见解,多能独抒己见,发前人所未发,尤为后学所推崇。 郝敬之书,虽论《诗》之序文,然其义理深邃,言辞雅正,不独为研《诗》者所重,亦为治经史者所资。其对《诗》之诠释,既有文献之依据,又有个人之创见,故能于《诗》学之林中,卓然自立。明天啓五年,郝洪范以其父之遗稿付梓,流传于世,实为《诗》学之一大幸事。 观郝敬之《毛诗序说》,其治学之严谨,见解之独到,足以为后世之楷模。其所论《诗》序,不仅为明人研《诗》之重要成果,亦为后世研究《诗经》之宝贵资料。今人读此书,犹可窥见郝敬对《诗经》之精深研究,以及对传统文化之深刻理解。故《毛诗序说》一书,不仅为学界所珍,亦为文化传承之重要载体也。
〈诗考〉 一卷 〔宋〕 王应麟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诗考》一卷,宋王应麟所撰,四库全书本(乾隆写),乃集诗学之大成者也。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南宋末季儒宗,学贯古今,著述甚丰。《诗考》一书,旨在考订《诗经》之篇章,辨析其字句之义,探究其流传之迹。 是书首载《诗经》三百余篇,次列《逸诗》及《诗序》,复附以《诗谱》、《诗说》等。应麟博采众长,参稽异同,于经文之衍脱、误字、异文,皆一一考辨,力求其真。其所引据,除经史子集外,尤重金石、碑刻、古钞本等实物资料,故其考证,多见精审,为后人研究《诗经》提供了珍贵之依据。 《诗考》之体例,先列经文,后附考证,每条之下,皆注明出处,便于查考。其考证之详,往往引经据典,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可谓旁征博引,无所不包。如《关雎》篇之“窈窕”二字,应麟据《说文解字》、《尔雅》等书,详考其义,指出今本之误,诚为精辟。又如《采薇》篇之“薇”字,应麟援引《本草纲目》、《毛诗正义》等,考其植物之实,辨其名称之异,亦见其学识之渊博。 此书虽为考据之作,然亦不乏义理之阐发。应麟于《诗经》之旨趣,多所发明,如论《鹿鸣》篇之和乐,《伐檀》篇之讽谏,皆见解独到,发人深省。其于《诗》之外,亦涉猎广博,如论《周礼》之制,《春秋》之义,《论语》之道,无不精研,故其书虽为一卷,实乃诗学之宝库也。 《诗考》一书,清乾隆年间收入四库全书,写本精良,流传至今,犹可见其原貌。昔人评其书,谓其“考证详确,义理精深”,诚不虚也。今读是书,犹可想见应麟当年孜孜以求之精神,其于中国诗学之贡献,实不可磨灭。是以《诗考》一卷,不独为宋儒之杰作,亦为后世学者之圭臬也。
〈诗序〉 二卷 〔宋〕 朱熹辨说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诗序》二卷,宋朱熹辨说,四库全书本,乾隆御笔亲书。此书乃朱子于《诗经》之序文详加考辨、阐释之著,旨在阐明《诗经》之旨趣,辨正前人之误说。朱子以其渊博之学识,深究诗义,发前人所未发,成此书以传世。 其书首卷,朱子辨明《诗经》序文之来历,盖《诗经》自古有序,然其所传多有讹误,朱子细加考校,辨别真伪,订正讹谬。次卷,朱子详论《诗经》各篇之旨义,逐篇剖析,阐发诗中所蕴之教化、伦理、政治、风俗等。其言精微,其理深奥,读者可藉此书以明《诗》之真谛。 朱子于《诗序》之辨说,尤为注重诗中之“兴”义。所谓“兴”者,乃诗中之象征、比喻,用以引发读者之情感与思考。朱子曰:“凡诗之兴,皆有所感而发,圣人以此作诗,非漫然为之也。”故其解诗,常以“兴”为主,探求诗人立意之所在,揭示诗中隐含之深意。 又,朱子于《诗经》之分类亦有所创见,其将《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每部分各有其用。风者,民间歌谣也,用以观风俗,知民情;雅者,朝廷乐章也,用以明礼乐,正民心;颂者,祭祀之乐也,用以赞美先祖,祈神降福。朱子言:“诗之为教,言志达情,关乎世道人心,不可不察也。” 此书虽为辨说《诗序》而作,然其内容实涵盖《诗经》之全貌,可谓《诗经》研究之重要文献。朱子以其深思熟虑,精辟见解,成此巨著,为后世学子所宗仰。乾隆皇帝亲书此书,更显其珍贵,盖此书不仅为学术之宝典,亦为文化之瑰宝也。 综上所述,《诗序》二卷,朱熹辨说,乃《诗经》研究之不朽之作,其言精当,其理深远,读者当细心品味,以悟《诗》之真义。
〈诗考〉 一卷 〔宋〕 王应麟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诗考》一卷,宋王应麟所撰也。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南宋著名学者,博通经史,尤精于小学。此书乃其考证《诗经》之作,旨在探赜索隐,钩沉发微,辨伪存真,以求《诗经》之本来面目。《诗考》成书于宋季,然其价值历久弥新,为后世研《诗》者所重。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刊刻此书,以广其传。庆元路儒学,位于今浙江宁波,乃元代文化重镇,学者云集,刻书之风盛行。此本《诗考》,刻工精良,字体端正,纸墨俱佳,堪称元刻本之典范。卷首有序,序中略述应麟生平及著述概况,以明其学行。卷末有跋,跋中详述刊刻始末,以示其传承。 《诗考》内容,首列《诗经》各篇之异文,次考各篇之作者、年代、本事,再辨各篇之音义、训诂,终论各篇之旨意、风教。应麟广采群书,引证浩博,凡经史子集、金石碑版、释道典籍,无不涉猎。其考据之精审,论断之确当,为前人所不及。且其文辞简洁,条理清晰,读之使人豁然开朗。 此书不仅为《诗经》研究之重要参考,亦为考证学之典范。后世学者,如清人孙星衍、阮元等,皆推崇备至。孙星衍《平津馆鉴藏记》云:“《诗考》一书,考据精详,论断确当,为《诗》学之圭臬。”阮元《小沧浪笔谈》亦云:“《诗考》一书,考证精详,论断确当,为《诗》学之圭臬。”由此可见,此书在《诗经》研究史上之地位。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诗考》,不仅为研究《诗经》之重要文献,亦为版本学之珍贵资料。此书流传至今,已历数百年,然其价值犹存,实为古籍中之瑰宝。今人研《诗》,宜以此本为据,以求其真谛。
〈韩诗外传〉 二卷 〔西汉〕 韩婴 .明嘉靖间沈辨之野竹斋刻本
《韩诗外传》二卷,西汉韩婴所撰。韩婴,燕人,汉初博士,专习《诗经》,其学独树一帜,故称“韩诗”。是书乃韩氏解《诗》之余,杂采先秦诸子及历史故事,以阐发《诗》义之著。其体例或援引《诗》句,释义详博,或藉事明理,寓教于言,虽非专为释《诗》而作,然亦为《诗》学之旁证,故得与《毛诗》、《齐诗》、《鲁诗》并称“四家诗”。 明嘉靖年间,沈辨之野竹斋据旧本重刻,此本精校细勘,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迹工整,可谓嘉靖刻本之佳品。沈氏野竹斋者,明季藏书家,嗜古好书,尤重典籍之整理刊行,故择《韩诗外传》重梓,使是书得以传世,功莫大焉。此本卷前有沈氏序言,述其校刻之旨,言其择善而从,务求存古,不妄删改,故能存韩氏之旧貌,为后世学者所重。 《韩诗外传》虽非《诗》之正解,然其博采众说,兼收并蓄,足见汉代《诗》学多元之态。其文辞雅洁,叙事简练,引经据典,理趣盎然,亦为古文学之佳作。沈辨之野竹斋刻本,既为《韩诗外传》之善本,亦为明代刻书之精品,今藏于各图书馆,为学者研读汉代《诗》学及明代刻书史之宝贵资料。 是书不仅为《诗》学之重要参考文献,亦为研究先秦至汉代思想史、文学史、文化史之重要史料。沈刻本之存世,更为古籍整理与流传之典范,足见明人对于古籍传承之重视,亦为后世学者研究古籍版本学提供了宝贵实例。《韩诗外传》二卷,虽为《诗》之“外传”,然其于《诗》学之补益,于文化之传承,实有大功,不可轻忽。
〈诗古微上编〉 三卷 〔清〕 魏源 .清道光间邵阳魏氏刻光绪十三年席威扫叶山房重修本
《诗古微》者,清儒魏源所撰也。是书凡上编三卷、中编十卷、下编二卷,首一卷,合为十六卷。魏源,字默深,邵阳人也,博学多才,尤精经史,著述宏富,为晚清学术之大家。道光年间,魏氏自刻其书,传世稀罕,至光绪十三年(1887),席威重为刊行于扫叶山房,俾其重现于世。 书之内容,专论《诗经》。魏源以为,前人解《诗》或有偏颇,故撰此书以正其本。上编首卷,综述《诗经》之大义,提纲挈领,阐明《诗》之教化、礼乐、政治诸端。上、中、下三编,则分论《国风》、《大雅》、《小雅》、《颂》诸篇,考其文义,辨其异同,兼及《诗序》、《传》、《笺》之说。魏源不拘泥于古人,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故其说多与宋儒不同,自成一家之言。 魏源解《诗》,尤重以史证诗,从历史背景探求诗之本义,谓《诗经》为周代之实录,非徒为讽咏之言。又以为《诗》之文辞简古,当以朴学之法释之,遂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力求其真。其考据之精,论证之密,虽未及乾嘉诸儒之繁复,然其识见高远,别有新意,足为《诗经》研究之重要参考。 是书初刻于道光年间,其后流传不广,几至湮没。光绪十三年,席威重为刊行,并附以校勘,使此书得以广布,今传于世者,多为此本。《诗古微》独辟蹊径,于《诗经》研究之领域,贡献颇巨,实为清儒解《诗》之杰作也。
〈韩诗外传〉 二卷 〔西汉〕 韩婴 .元至正十五年嘉兴路儒学刻明修本
《韩诗外传》二卷,西汉韩婴所撰,乃儒学经典之一也。婴,字子韦,燕人,以《诗》教而著于世,其书引《诗》为证,阐释礼义,博采众说,以明经义。此书元至正十五年,嘉兴路儒学刻,明时重修,流传至今,为学者所重。 是书以《诗》为本,援引古史,详说礼乐,阐发道德,务在明教化、正风俗。其文辞简练,意蕴深长,或引《诗》以证事,或借事以明《诗》,或言君臣之道,或论夫妇之义,皆以《诗》为主,辅以史事,旨在宣扬儒家伦理,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韩婴之书,非特传经,亦传史也。其所引《诗》,多为今本《诗经》所无,故为研究《诗》学之重要资料。其述史事,多采《左传》、《国语》等,然亦有其独见,如论《诗》之义,多出新意,不拘旧说,于汉儒中独树一帜。 至正十五年,嘉兴路儒学奉命刻印此书,后世屡经修订,至明时重加校刻,遂成定本。此书流传,虽历经沧桑,然其文义不减,至今仍为研究西汉儒学、《诗》学之宝贵文献。学者读之,可窥汉儒之学风,亦可得古人修身治国之道,诚不可多得之古籍也。
〈三家诗拾遗〉 十卷 〔清〕 家相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清乾隆盛世,学苑鸿儒辈出,家相者乃其中之一也。其所撰《三家诗拾遗十卷三家诗源流一卷》十卷,乃考证齐、鲁、韩三家诗之要籍,刊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是书博采群籍,旁征博引,对三家诗之亡佚者搜罗殆尽。卷一至卷九为三家诗拾遗,依《诗经》篇目为序,辑录三家遗说,兼考异同。或引《毛诗》以证三家,或举三家以证《毛诗》,或辨三家之是非,或析三家之得失,无不详审精当。卷十为三家诗源流,分别论述齐、鲁、韩三家之渊源流变。考三家之师承授受,溯其渊源,辨其异同,论其得失,剖析入理,洞见中肯。书末附录一卷,汇辑各家论三家诗之语,以资参考。 家相潜心研经,深谙诗教,于三家诗之学尤有独到之见。其搜辑遗文,考辨源流,既承先儒之绪,又启后学之端,于三家诗学之研究,功莫大焉。是书体例谨严,考证精详,引证广博,立论精辟,堪称三家诗学研究之集大成者。 《四库全书》本乃据乾隆写本录入,写本字迹工整,纸墨精良,足见清廷修书之严谨。是书不仅为研究三家诗之重要文献,亦为探讨《诗经》学发展史之珍贵资料。后之学者,若欲考三家诗之遗文,溯《诗经》之源流,当以是书为津梁焉。 要之,家相《三家诗拾遗十卷三家诗源流一卷》,博采广征,考辨精详,体例完备,立论精当,于三家诗学研究卓有贡献,堪称诗经学之重要典籍。《四库全书》本更是集大乘之作,堪称稽古翼经之瑰宝,诚为后学研经之良鉴也。
〈诗考补〉 二卷 〔清〕 胡文英增订 〔清〕 王应麟 .清乾隆四十九年留芝堂刻本
《诗考补》二卷,清儒王应麟所撰,乾隆四十九年留芝堂刻本。是书乃补缀前人《诗》学论著,以广《诗经》研究之阙遗,备后世学者参稽。其书体例谨严,考据精审,引证博洽,洵为《诗》学之要籍也。 王氏学识渊邃,尤邃于经学,是书之作,盖有感于《诗》学流传日久,讹误滋多,故广搜博采,辑录诸家之说,以补前人之未备。其于《诗》之字句训诂、章句义理,皆详加考辨,务求其是。书中引证之富,考据之精,足以垂范后世,为学者所宗。 是书之刻,为乾隆四十九年留芝堂所刊,其版本精良,刻工精细,纸墨俱佳,洵为清刻本中之翘楚。书成之后,学界争相传诵,推为《诗》学之圭臬。后世学者研治《诗经》,莫不资是书为津梁,以为进阶之阶。 综观是书,其于《诗经》研究之贡献,固不仅在于补阙拾遗,更在于其考据之精审,引证之博洽,为后世学者树立了严谨的学术典范。王氏此书,实为《诗》学研究中不可或缺之要籍,其价值与影响,历久弥新,永为学界所重。 今观是书,犹能想见王氏当日治学之勤,考据之精,其于《诗经》研究之贡献,固非寻常可比。后世学者若能潜心研习,必能于《诗》学有所悟入,得其三昧,则王氏此书之价值,更将彰显于世,永为学者所宝。
〈诗考补遗〉 一卷 〔清〕 丁晏补遗 .稿本
《诗考补遗》一卷,清人丁晏所撰,稿本也。丁晏,字俭卿,号柘塘,江苏山阳人,清季经学家,博通经史,尤精于《诗》学。是书乃补宋王应麟《诗考》之阙遗,故曰“补遗”。 《诗考》者,王应麟所辑,荟萃诸家之说,以求《诗》之本义。然时移世易,典籍散佚,其间遗文轶事,多有未备。丁晏深憾之,乃遍览群籍,钩沉索隐,采摭遗文,补其未备。是书之作,盖以《诗考》为本,增其所未及,补其所未详,使《诗》学之源流,愈显焉。 是书所补,多为汉魏诸儒之说,以及唐宋以降之佚文。丁晏精于考证,凡所引据,皆注明出处,务求详实。其于《诗》之训诂,亦多所发明,如考《邶风·柏舟》之“髧彼两髦”,辨《小雅·鹿鸣》之“我有嘉宾”,皆能发前人所未发,辨前人所未辨。 丁晏之为学,不尚空谈,务求实证。是书之作,非徒为摭拾前人之绪余,亦欲发明《诗》之微旨,使学者知《诗》教之大义。其于《诗》之序传,亦多所考订,如辨《毛诗序》之非出于子夏,论《郑笺》之得失,皆能独抒己见,不为俗说所囿。 是书虽为稿本,然其卷帙虽小,而其义理则大。丁晏之补遗,非徒为增补《诗考》之阙,亦欲使《诗》之古义,复明于世。其用心之勤,考据之精,实为《诗》学之钜编也。 总之,《诗考补遗》一卷,丁晏之著述,虽为稿本,然其于《诗》学之贡献,不可小觑。是书之作,既补王应麟《诗考》之未备,亦发明《诗》之古义,使《诗》教之明,复昭于世。学者苟能潜心是书,则于《诗》之微言大义,庶几可得其仿佛矣。
〈韩诗外传疏证〉 十卷 〔清〕 陈士珂 .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
《韩诗外传疏证》十卷,清人陈士珂所撰,刻于嘉庆二十三年。是书为《韩诗外传》之疏证,博采众说,详考源流,实为研习《韩诗》者之津梁。陈氏学问淹通,精于诗学,故其书于《韩诗》之旨趣,阐发无遗,且多有创见。 《韩诗外传》乃西汉韩婴所作,为诗学经典之一,然传世已久,文义多晦,读者苦其难究。陈氏感其艰深,遂著此书,以疏其义,证其理。其书体例严谨,先列《外传》原文,次以己意疏解,旁征博引,复加考订,务使文义明澈,理据确凿。 陈氏疏证,首重文字训诂,推本溯源,以求其真。如释“关雎”之“雎”,引《尔雅》以证其为鸟名,非后人误作“睢”者可比。又如解“硕人”之“硕”,考《说文》以明其义,盖言人之高大,非徒言其美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次,陈氏注重诗义之阐发,探赜索隐,以求其微。如论“鹿鸣”之诗,谓其写君臣相悦之意,而非徒言礼仪;又如析“柏舟”之旨,谓其表忠贞之节,非仅抒怨愤之怀。陈氏于诗义之探讨,每能发前人所未发,启后学之深思。 再者,陈氏于《韩诗》之传承,亦有所考。其书多引古籍,如《毛诗》、《礼记》、《论语》等,以证《韩诗》之说,且辨其异同,析其流变。陈氏于《韩诗》之地位,认为与《毛诗》并驾齐驱,皆为先秦诗学之瑰宝,不可偏废。 综观全书,陈士珂《韩诗外传疏证》博大精深,既宗古贤,又启来哲,实为《韩诗》研究之集大成者。其书之出,不仅为《外传》之注疏,更为清季诗学之又一里程碑。读者若欲深究《韩诗》之奥义,必当以是书为圭臬,潜心研读,庶几可得其真谛矣。
〈韩诗外传〉 二卷 〔西汉〕 韩婴 .四部丛刊景印明沈氏野竹斋刻本
《韩诗外传》二卷,西汉韩婴所撰,乃四部丛刊景印明沈氏野竹斋刻本也。此书为儒家经典之一,以诗为纲,旁及礼、乐、史、传,广采博收,旨在阐发诗之微言大义,以兴教化、正风俗。韩婴,燕人也,少好学,通《诗》、《书》,为汉景帝时博士,与董仲舒并称“韩董”,皆以经术显名于世。 《韩诗外传》者,盖以《诗经》为本,兼采诸子百家之言,融汇贯通,自成一家。其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多言政教,下卷多言修身,皆以诗为引,引申发挥,阐释礼义,训诫世人。其文辞简练,意蕴深远,虽为解诗之作,实乃韩婴思想之结晶也。 此书以诗为教,旨在劝善惩恶,导人向善。韩婴以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故诗之旨趣,在于抒发情志,教化人心。其引诗证事,往往切中时弊,直指人心,使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然醒悟。其言礼义,亦多精辟之论,如“礼者,养也;义者,宜也”,一言以蔽之,道尽礼义之要旨。 是书之版本,今存明沈氏野竹斋刻本,乃明嘉靖年间沈氏所刻,字体工整,版式清晰,为后世所重。四部丛刊景印此本,亦足以见其珍稀。此书虽为古籍,然其思想精华,至今犹有启迪,故为学者所重也。 总之,《韩诗外传》乃韩婴以诗为教,阐发礼义之作,其文辞简练,意蕴深远,为儒家经典之一。明沈氏野竹斋刻本,版式清晰,字体工整,为后世所重。此书记录了韩婴的思想精华,至今犹有启迪,是为学者研习之珍本也。
〈鲁诗世学〉 三十二卷 〔宋〕 丰稷正音 .明抄本
《鲁诗世学三十二卷首四卷》,乃宋代硕儒丰稷所著,传世之珍本也。此书专攻《鲁诗》,溯源探流,博采群言,可谓集大成之作。丰稷,字正音,学识渊博,尤精于经学,其于《鲁诗》之研究,独步一时,故有此鸿篇巨制问世。 是书共三十二卷,首四卷为纲领,提纲挈领,总述《鲁诗》之大旨,其余各卷则分论《鲁诗》之篇章,详加考辨。丰氏于《鲁诗》之研究,不囿于陈说,而能自出新意,发前人之所未发。彼时学林,多尊毛诗,而丰稷独尊鲁诗,以为鲁诗较毛诗更为古老,更为接近孔子之原意,故其说多与毛诗相左,然亦有独到之见,为后学所重。 明抄本者,明代士人抄录之版本也。此本字迹工整,纸墨俱佳,虽非原刻,然亦弥足珍贵。明人之抄书,每多敬慎,故能保存古籍之原貌,使后人得以窥见古人学问之深邃。此本《鲁诗世学》,传世既久,历经沧桑,犹能保存至今,实乃学术之幸也。 《鲁诗世学》之内容,不特详于《鲁诗》之篇章,且多涉及礼乐、政教、风俗诸方面,乃研究古代文化之重要资料。丰稷于书中,不仅论诗,亦论及诗与礼乐之关系,诗与政教之关系,以及诗与风俗之关系,皆能言之有据,论之成理。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研究《鲁诗》之精深,更在于其对于古代文化之全面探讨。 《鲁诗世学》者,宋代经学之瑰宝也。丰稷以渊博之学识,精湛之笔法,成此巨著,实乃学术界之不朽贡献。明抄本之存世,更为后人研究《鲁诗》及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之资料。学问之士,若能细心研读,必能得其中之真谛,开启心智,增长见闻,实乃学术研究之重要参考。学者既知其珍贵,更当珍惜之,以传之无穷,俾后人亦能受益焉。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