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资料目录
共4938种,1,484.23GB
史部
版本 |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
---|---|
|
|
|
|
![]() |
|
|
|
![]() |
|
|
|
![]() |
《吴越备史》四卷,乃宋人范垧、林禹所撰,其书记吴越国之史事,详载其兴衰,备述其存亡。吴越国者,起初自五代十国之际,钱镠所建,历三主,终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归顺于宋。此书乃后人所辑,旨在补正史之阙,备吴越之详。
范垧、林禹二氏,皆宋时学者,或以史学见长,或以文笔著称。其所撰《吴越备史》,虽不及正史之宏博,然其记事详实,笔法严谨,足以为后世考史者所重。书中所载,涉及吴越国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尤以钱氏家族事迹为详,其兴亡之迹,历历在目。书中亦载吴越与中原朝廷之交涉,以及其周边政权之纷争,颇具史料价值。
《校勘记》一卷,乃中华民国张元济所撰。张氏乃近代著名学者,精于版本校勘之学。其校勘此书,采吴枚庵手钞本为底本,详加比勘,纠谬补阙,使此书更为精善。吴枚庵者,清乾嘉间学者,其手钞本乃据宋版所传,保存较为完整,然亦难免讹误。张氏校勘,既依宋版,亦参他本,力求恢复原貌,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此书载于《四部丛刊续编》,乃民国间商务印书馆所辑大型丛书,旨在保存、传播中国古籍。《四部丛刊》所收,多为珍本、善本,其版式精美,校勘精审,为后世学者所重。《吴越备史》及其《校勘记》收入其中,亦为丛书之重要部分,既可供学者研读,亦可为收藏家所珍。
综而论之,《吴越备史》一书,虽非正史,然其价值不容小觑。其所记吴越国之史事,足补正史之不足;范垧、林禹之笔法,亦足为后人所法。张元济之校勘,更为此书增色,使其成为研究吴越国史之重要参考资料。书载于《四部丛刊》,亦使其得以广泛传播,为后世学者所重。此书可谓集史料、文学、校勘、版本学于一体,实为古籍中之瑰宝。
|
![]() |
《南唐书》,南宋陆游所著,凡十八卷,述五代南唐之史,文辞雅洁,叙事详明。书成后,元人戚光为之撰《音释》一卷,以解其文辞之疑难,使读者得以畅通无碍。至中华民国,张元济复校勘是书,成《校勘记》一卷,纠正传抄之讹误,补缀残缺之文句,使其愈臻完善。
是书原为明人钱叔宝手钞本,字迹工整,墨色如新,堪称珍本。后收录于《四部丛刊续编》,影印行世,使海内外学者得以一览其真容。陆游之笔,既叙南唐兴衰,亦寄寓个人之感怀,字里行间,尽见其忧国忧民之思。戚光之《音释》,则如指路明灯,为后人解读古籍提供便利。张元济之校勘,更是精益求精,使古籍之真貌得以重现。
《南唐书》不仅为南唐历史研究之重要资料,亦为文学史上之瑰宝。陆游以文学家之视角,审视历史,以史为鉴,以文传情,使是书兼具史学与文学之双重价值。戚光之《音释》,则为古籍整理之典范,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张元济之校勘,更是古籍保护之楷模,使珍贵之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综观全书,陆游之笔力雄健,戚光之注释精详,张元济之校勘严谨,三者相辅相成,使《南唐书》成为古籍中之瑰宝。是书之流传,不仅为学界增添了珍贵之史料,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之文化遗产。今得《四部丛刊续编》之影印,使是书得以广泛流传,实为文化传承之一大幸事。学者研读,庶几可得其精髓,领略古人智慧与情怀。
|
![]() |
《南唐書》凡三十卷,北宋馬令撰也。此書為紀傳體史籍,專述南唐一代之興衰始末。馬令氏博採群書,參稽舊典,以述南唐之政治、人物、風俗,條理井然,考據精審。其文簡潔,其事翔實,為研究南唐史者所必讀。
此本《南唐書》由中華民國張元濟校勘,附《校勘記》一卷。張元濟氏於古籍整理校勘素有盛名,其校此書,廣蒐異本,比勘文字,糾謬正訛,務求原貌。其所撰《校勘記》,詳錄各本異同,考辨精審,為讀者明辨是非,大有裨益。
是書乃《四部叢刊續編》景印明刻本。明代刻本,字體端莊,版式古雅,雖經歲月,然保存尚善。《四部叢刊》乃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所輯,專影印珍貴古籍,以廣流傳。此本依明刻影印,字跡清晰,紙墨精良,既存古本之風貌,又便今人之研讀。
馬令氏之《南唐書》,與南宋陸游之《南唐書》並為南唐史之雙璧,然馬書成於北宋,時代較早,所載史料尤為珍貴。此書於南唐之政治得失、人物事蹟、文化興衰,皆有詳述,尤以李璟、李煜父子之文采風流,敘述尤為生動可誦。讀此書者,既可窺南唐之興亡,亦可體馬氏之史才,洵為史學之瑰寶也。
張元濟氏之校勘,更使此書完善無憾。其《校勘記》辨別精細,考證嚴謹,於此書之流傳,功莫大焉。今得《四部叢刊》景印明刻,乃古籍之珍本,亦學林之幸事也。此書之傳世,既可補史之闕,亦可資後人之考證,其價值不可限量。學者欲究南唐之史,此書所當必備也。
|
|
|
![]() |
|
|
|
《贞观政要》,十卷,唐吴兢撰,元戈直集论,今缺九、十卷。是书乃唐太宗贞观年间政事之实录,吴兢采摭当时君臣问对、政令得失、朝廷议论、典章制度诸事,汇纂成书,以垂训后世。其书详载贞观之治,实录君臣之言,论治道之得失,议政事之成败,洵为千古政书之圭臬也。
戈直者,元人也,博学多识,精于史学。观《贞观政要》所载,虽为唐事,然治道之要,古今一揆。故戈直集诸家之论,加以己意,为之集论。其论虽非尽合吴兢之旨,然亦多有阐发,颇足资鉴。其书成化中刻本,为四部丛刊续编所景印,流传至今。
《贞观政要》一书,其卷一载君道、政体,卷二载任贤、纳谏,卷三载君臣鉴戒,卷四载教戒太子诸王,卷五载忠义、孝友、公平,卷六载俭约、谦让,卷七载刑法、赦令,卷八载贡赋、征伐,卷九载边事、赏罚,卷十载刑法、礼乐。其书虽缺九、十卷,然前八卷已足窥贞观之治之全貌。
夫贞观之治,千古称颂,其所以致之者,太宗之明,魏徵之直,房杜之贤,王珪之智,皆其要也。吴兢采其言,录其事,以成此书,使后世知治道之不易,君臣之难处。戈直集论,更增其义,使读者晓然于治道之得失,政事之成败。
今观是书,虽为唐事,然其治国安邦之理,任贤纳谏之道,俭约谦让之德,公平刑法之制,皆可为后世法。是书之存,不仅为史家之宝,亦为治世之鉴也。四部丛刊续编景印成化中刻本,虽缺二卷,然其价值不减,学者宜珍视之。
|
|
《隋书》乃唐人所修,魏征奉敕编撰,长孙无忌亦有参焉。其书八十有五卷,详载隋代史事,自文帝开基至炀帝覆亡,纪传并重,文质兼优。盖隋之兴衰,为唐之镜鉴,故唐君臣于修史之际,尤加慎审,务求实录。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长孙无忌以智谋深虑闻名,二人共襄此举,遂使《隋书》成一代之典,垂范后世。百衲本二十四史,乃集历代史书之精华,二十四史本则是宋代所定,至今仍有传世。余观《隋书》,其纪传之体,叙事详明,论赞精当,文采斐然。其志书部分,尤重礼乐、食货、刑法等,可谓详略有度,巨细无遗。如《食货志》载隋代田制、税法,可见当时经济之变;《刑法志》记律令更迭,可察法治之迁。故《隋书》不独为史料之珍贵,亦为研究隋代政治、经济、文化不可或缺之参考。其编撰者魏征、长孙无忌,皆唐初名臣,辅佐太宗、高宗,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均有建树。二人编史,既有史家之笔,又有政治家之识,故《隋书》不仅叙事翔实,更寓教于史,寄望后人能明兴衰之道,达治乱之源,诚可谓史书之善者也。其文字古雅,章句精妙,亦堪为后世学者鉴赏效法。是书之成,既为隋代历史之总结,亦为唐代史学之开端,于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实有承前启后之功。余读至此,不禁肃然起敬,深感史书之价值,非仅为记载往事,更为启迪将来,是为记。
|
|
《周书》五十卷,唐令狐德棻奉敕撰。斯书乃百衲本二十四史之一,为纪传体史书,详述北周之史事。德棻为唐初名臣,精于史学,奉敕编纂,以补前代史书之阙也。
此书以《魏书》、《北齐书》为基,广采群籍,参酌众说,务求详实。其体例严谨,叙事明晰,尤重人物传记,以彰显北周之兴衰与人物之品性。书中载有周武帝之雄才大略,文帝之宽仁爱民,以及诸将相之勋业,皆能传神写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德棻撰此书,力求信而有征,于史料之取舍,颇费斟酌。凡所引用,必详加考证,务去其伪,存其真也。故《周书》之史料价值,历来为史家所重,堪称北周史研究之瑰宝。
然此书亦非尽善尽美,其中或有疏漏之处,或有叙事之偏颇,然瑕不掩瑜,其史学成就,不容忽视。后世学者,亦多据此书以考订史实,补充史阙,其影响深远,可知也。
夫《周书》者,乃唐初史家之杰作,亦为研究北周史之重要文献。其体例端严,史料翔实,叙事明晰,人物传记尤为精彩。虽历经千载,犹能不失其光彩,诚为二十四史中之佳构也。读者若能细加研读,必能于北周史事,有所会心焉。
|
|
《北齐书》五十卷,唐李百药所撰,乃百衲本二十四史之一。此书专述北齐一代史事,起自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迄于齐亡,凡二十八年。其内容详实,叙事明晰,为后人研究北齐史之重要典籍。
李百药,字重规,唐初史学家,博通经史,尤精于北朝史事。受命修撰《北齐书》,以其学识渊博,笔力雄健,将北齐兴亡之迹,尽收于简册之中。书中载述帝王将相之事,兼及政治、军事、文化诸端,足为后世鉴戒。
《北齐书》五十卷,分纪传两大部。纪部凡十卷,记北齐帝王事迹,自神武帝高欢至后主高纬,皆详载其生平功过。传部凡四十卷,列叙文武臣僚,如段韶、斛律光、兰陵王高长恭等名将贤相,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此书体例严谨,行文流畅,叙事中肯,评价公允。李百药秉承史家直笔,不掩恶,不饰美,如实记载,使读者如临其境,亲睹其事。其文风古朴,语言简练,既不失史家之庄重,又具文学之魅力。百衲本二十四史,以校勘精审,版本珍贵著称,《北齐书》亦不例外。此书流传至今,保存完好,为研究北齐史不可或缺之资料。
综上所述,《北齐书》五十卷,乃唐李百药精心之作,为百衲本二十四史之一。其内容详实,叙事明晰,体例严谨,评价公允,既具史学价值,又富文学魅力。诚为研究北齐史之重要典籍,值得珍视与研读。
|
|
《浮生六记》者,清人沈复所撰,述其生平琐事,情致缠绵,笔调隽永。全书本六卷,今存四,卷五、六佚矣。民国廿一年,上海开明书店据俞平伯校点本排印问世,流布四方。
沈复,字三白,苏州人也。家素寒微,然性喜闲适,慕林泉之乐。书中记其夫妇情深,相敬如宾,闲居雅趣,多有可采。其妻陈芸,才情俱佳,为书中之灵魂人物。二人相携游赏,品茗论诗,虽清贫而自得其乐。复尝游幕四方,遍历名山大川,所至皆有所记,笔墨间见性情。
《浮生六记》虽为自传之体,然其叙述不拘一格,或叙游踪,或记闺中事,或述友人交游,或抒胸臆,皆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书中尤多记其夫妇生活细节,或谈文论艺,或共赏风月,或携手行旅,情致绵绵,感人至深。陈芸之贤淑聪慧,与沈复之豁达随性,相得益彰,令人艳羡。
俞平伯者,近世文学大家也,其校点《浮生六记》,钩沉稽古,拾遗补阙,使此书复显于世。开明书店排印之本,版式精良,字迹清晰,便于读者览阅。
此书虽为清人所撰,然其所述之情致、生活之趣味,古今一也。后人读之,犹可感其夫妇之深情,领略闲适之乐,实为不可多得之佳作。故虽卷帙不全,然残篇断简,亦足珍贵,堪称明清小品文中之翘楚。今人阅之,或可一窥古人之生活情志,得闲适之趣,亦不枉矣。
![]() |
|
![]() |
《莲峰志》五卷,明清之际衡阳王夫之撰,辑入《船山遗书》之列。夫之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学贯天人,著述宏富,为明末清初大儒。是志为其隐居衡岳时所作,专记莲峰形胜、古迹、人文,兼及释道寺观、草木物产,体例精严,文辞典雅,洵为山志之典范。
考莲峰者,乃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船山先生避兵燹,遁迹林泉,目击峰峦之秀,感怀今昔之变,遂博采旧闻,参以目验,勒成此编。卷一述山川脉络、疆域沿革,详考《水经》《湘中记》诸籍;卷二录寺观祠庙,若方广寺、黑沙潭之属,皆备载兴废始末;卷三搜罗碑铭题咏,自唐宋以迄明季,存文赋五十余篇;卷四志物产风俗,所述灵芝异卉,多涉药理;卷五则附录方外轶事、仙释传说,颇存野史稗闻。
其书之要旨,非惟纪地理,实寓故国之思。观其考辨朱张讲学遗迹,追摹邺侯书院旧制,字里行间,每见遗民心事。至若衡云湘雨之描摹,晨钟暮鼓之记述,皆蕴幽独情怀。船山尝言:"山水无言,以文传神。"此书笔墨简峭处似郦道元,哀婉处近《洛阳伽蓝记》,而格物致知之精神,则独得濂溪、横渠遗意。
今观《船山遗书》刻本,是志与《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诸巨帙并传,虽篇帙稍简,然可窥先生早岁学术之基。后世修《南岳志》者,多资采摘,亦可见其赅博矣。四库馆臣未录此编,盖因船山著述多秘藏民间,至同治间始显于世,然其价值,岂因官方臧否而损益哉?
![]() |
《永历实录》二十六卷,乃清儒王夫之撰述。此书原阙第十六卷,现存二十五卷,乃清同治四年曾国荃于金陵所刻。
夫之,字而农,号薑斋,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其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历经朝代更迭,目睹天下兴亡,故其著述多寓忧国忧民之思,《永历实录》亦不例外。
此书所载,乃南明永历朝之史事。永历帝为明末最后一位皇帝,其政权在西南一隅苟延残喘,历时十余载。夫之亲历永历之世,虽身陷乱世,然心怀故国,故以此书记录永历朝之兴衰得失,以期后人知之。
《永历实录》始于永历元年,迄于永历十六年,其间大事无不详录。书中既载永历帝之起居言行,亦录文武百官之得失功过,更兼记民间疾苦、兵戎战事,实为永历一朝之全史。夫之秉笔直书,不讳当朝之恶,亦不掩前人之善,其史笔之严谨,可见一斑。
夫之著此书,不仅为存史,更寓劝诫之意。其于书中多论永历朝之失政,以为后世之戒。如论永历帝之优柔寡断、朝臣之党争误国、武将之跋扈专权,皆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夫之以为,永历之亡,非仅因清兵之强盛,更因朝廷之腐败,故其书虽记永历之事,实寓天下兴亡之理。
此书自曾国荃金陵刻本问世以来,流传甚广,成为研究南明史之重要典籍。然原阙第十六卷,殊为遗憾。然其存世之二十五卷,已足见夫之史才之卓绝,亦可见永历朝之兴衰得失。
夫之为明遗民,其著《永历实录》,非仅记史,亦寓其忠于故国之心。其书虽记永历朝之事,实乃明末清初士人忧国忧民之写照,亦为后世治史者之镜鉴。
![]() |
|
《宋论》十五卷,清王夫之撰,船山遗书本也。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号船山先生,衡阳人。博学宏才,通经史百家,尤精于史。其论史,每以天下兴衰为己任,欲借古鉴今,启后人之思。《宋论》者,乃其考论宋史之作,非徒纪事而已,实寓褒贬于其间,发微阐幽,洞察精审。
书中首论太祖之立国,述其削平群雄,一统天下,然亦指陈其重文轻武之弊,遂启靖康之难。次及太宗、真宗,论其守成之功过,尤评其纳谏用人之得失。仁宗以降,朝政渐弛,夫之详考其因,以为大臣弄权、宦竖专横,乃致国势日颓。神宗锐意变法,王安石新法行而异议蜂起,夫之非议安石之峻刻,亦痛诋保守之顽固。哲宗、徽宗之世,党争愈炽,外患迭至,夫之叹其自取灭亡,哀其国祚不长。
至于南宋,夫之论高宗偏安之非,痛斥秦桧之奸佞。孝宗、光宗之世,虽有中兴之志,然积弊难返,夫之以为治乱之道,首在正人心、明法度。宁宗以降,权臣当道,国势益衰,夫之慨叹其亡国之速,然亦深究其致乱之源。末卷总结宋之兴亡,论其得天下者虽易,守天下者甚难,天下之势,不可不察也。
夫之之论,虽论宋事,然其心系天下,意在垂训后世。其文辞简练,论辨精辟,每于细微处见大义,于平淡处发宏论。其评人物,褒贬得当,无偏颇之失;论事理,剖析入微,无肤浅之讥。《宋论》一书,既为史家之镜鉴,亦为治国之良箴,诚为清代史学之瑰宝也。
今观是书,虽时移世易,然其论治乱兴衰之理,仍足为后世之鉴。船山先生虽逝,其志其学,永垂不朽。是书既出,必为后世学者所重,亦将启迪来者,使知古今之变,明得失之由,岂徒史论而已哉!
![]() |
|
《读通鉴论三十卷未一卷》,乃清人王夫之所撰,船山遗书本也。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号船山,湖南衡阳人。其学博洽,尤精于史,此编即其读司马光《资治通鉴》而发为论议者。全书载三十卷,附未一卷,皆以史论为主。其笔力雄健,见解独到,非寻常史论可比。
夫之志存经世,故书中于历代治乱兴衰之故,人物得失之端,无不详加研析。其论汉唐诸君,或褒或贬,皆有神见;其评贤相良将,或誉或毁,皆有条理。夫之尤重人心风俗,以为国家兴亡,皆根于此。故其论史,常从人心立意,非徒事考证而已。
是书文辞简练,义理深邃。夫之既通经史,故能融会贯通,非后世浅学者所能及。其论事每以古鉴今,虽出己意,而不背于经义。其书于清季传播甚广,学者多所取资。
船山遗书,乃夫之著述之辑本,此编仅其一耳。然《读通鉴论》实为其中之佼佼者,后人研究清初学术思想,多赖此书为津梁。其书虽未获刻于当世,然其价值终不可掩,诚为清史论中之佳构也。
《读通鉴论》一书,可为后世学者掌故之资,亦可为治世者鉴戒之用。其论议深远,文辞雅正,实为史论之作中不可多得者。研究者宜加珍视,庶几不负船山先生之苦心孤诣也。
![]() |
|
〈资治通鉴〉
二百九十四卷
.清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影元刻同治八年江苏书局重修本目录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影宋刻本
《资治通鉴》,凡二百九十四卷,附《目录》三十卷,为宋贤司马光所撰,元儒胡三省为之音注。此书乃编年史之巨擘,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千年之事,脉络分明,鉴往知来,足为后世法戒。光以博学多闻,躬撰此书,历时十九载,删削芜杂,斟酌损益,终成一代鸿编。胡三省精研史籍,注疏精详,尤长于音义,使后人读之,豁然开朗。
是书版本众多,清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据元刻本影刻,复于同治八年由江苏书局重修,目录则依影宋刻本,力求存真。此本字体端庄,纸墨精良,为清刻之佳品。胡氏影元刻本,虽非原椠,然校勘精审,颇存古本之貌,尤以胡三省音注为特色,足资考证。江苏书局重修之际,复加校订,补其阙漏,正其讹误,使此本益臻完善。
《资治通鉴》之胜,不仅在于史实详备,更在于其编纂之法与治史之旨。司马光以“通鉴”为名,意在贯通古今,鉴得失,明兴衰,实为治国安邦之宝典。胡三省注疏,尤能阐发其微言大义,使读者知所取舍。此书流传既广,影宋刻本尤为珍贵,虽历经翻刻,然其精义未失,至今犹为学者所重。同治八年江苏书局影宋刻本,复加整理,诚后世研史者之津梁也。
|
|
《书目答问》五卷并《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一卷、《别录》一卷序
光绪廿三年,南皮张文襄公刊《书目答问》五卷行世,佐以《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别录》各一卷,世称治学津梁。是书之纂,肇于蜀学政任内,本为启牖蜀中生童而作,后乃流布寰宇,垂百年而不衰。
其书体例精严,仿《四库》而损益之。以经史子集丛五部为纲,细别四十二类,著录典籍二千余部,皆取历代要籍及国朝精椠。每书具举著者、版本、卷数,间附按语,或辩伪存真,或品骘优劣,如"宋人书以《通志堂经解》本为最善"之类,皆金针度人语。尤重实用,《说文》则主段注,《通鉴》必推胡刻,使后学不致歧途亡羊。
《姓名略》一卷,囊括有清著述名家六百余人,分经学家、史学家等十二门,虽不及全豹,然乾嘉钜子悉萃其中。《别录》则辑丛书目、初学书目等五种,示人以学问门径,其"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之论,尤见朴学旨趣。
此光绪刻本乃原刊嫡传,版心鐫"湘乡成氏校刊"六字,字体方整,墨色莹然。后世翻刻虽众,或增补,或删削,终不若此本之存真。昔缪荃孙谓"书简而赅,择精而语详",梁任公推为"国学指南",信非虚誉。学者手此一编,如拥书城,可免暗中摸索之劳矣。
![]() |
|
《书目答问》五卷,清南皮张文襄公之洞所纂,附《别录》一卷、《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一卷。宣统三年,扫叶山房以石印之法梓行。是书之作,盖为学子导夫先路,示治学之门径也。
文襄公总督两广时,慨然忧学术之芜杂,恐后生迷于歧途,乃纂此目。其体例仿《四库提要》而损益之,分经史子集四部,胪列典籍凡二千余种。每书皆标举紧要,或注版本优劣,或评内容得失,兼及读书次第。其《别录》者,则专门之书目也,若天文、算术、医律之类,各依类而列。《姓名略》一卷,辑录国朝著述家姓氏,并略述其学术渊源,使知人论世,咸有所本。
此书之要,在于"简便易行"四字。文襄公尝言:"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故所举皆切用之本,不尚空谈。其论版本,则取校雠精审者;其评内容,则重实学经世者。至若考据家末流琐屑之弊,文辞家浮华相竞之风,皆在所不取。
扫叶山房者,沪上名肆也。其石印本字画清晰,纸墨精良,虽历百年而展卷如新。较之初刻,尤便寒士购藏。昔人谓文襄公此书"较《四库提要》为简明,比《贩书偶记》更周备",诚非虚誉。今观其书,犹见老成谋国,殷殷劝学之苦心焉。学者手此一编,庶几不至茫然失津矣。
![]() |
|
**《通典》简介**
《通典》者,唐贤杜佑所纂,凡二百卷,典章制度之宏编也。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以明经致位,历仕玄、肃、代、德四朝,官至司徒,封岐国公。其学该博,尤谙政术,因感刘秩《政典》之未备,乃广采经史,旁及百家,积三十六年之功,成此巨帙。
是书肇于大历之元,讫于贞元之季,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上溯黄虞,下穷唐季,网罗古今,举其纲要。其体例之精,考据之详,为前代所未有。盖以《周礼》六官为本,参以《管子》《史记》之法,条贯秩然,诚经世之渊薮也。
元大德十一年,抚州路重锓诸梓,以广其传。此本版式疏朗,字画端严,犹存宋椠遗风。其卷首序跋完备,纸墨莹洁,洵为元刻之上驷。明清以降,版本滋多,然皆祖此抚州本而出。
昔人称其"纲领宏大,考订该治",司马温公修《通鉴》,多所取资;郑夹漈作《通志》,亦效其体。盖杜公之书,不徒资典故,实为治道之龟鉴,后世政书之鼻祖也。学者欲窥历代损益之迹,舍此奚适哉?
![]() |
|
![]() |
〈百家姓(敦煌残本)〉
一卷
.北宋写本
《〈百家姓(敦煌残本)〉一卷简介》
《百家姓》者,童蒙之书,肇于北宋,历朝传习不衰。今所见敦煌残本,乃千载遗珍,宣麻竹素,犹存宋时风骨。此卷起首完好,至“金魏陶姜”句戛然,楮墨间朱丝宛然,笔势遒劲,尚存颜柳遗韵。其序齿不以贵贱,第录单姓四百七十二,复姓六十二,较今传本多“若干”“独孤”等十六氏,足证宋初氏族之盛。
昔者藏经洞启,此卷与佛典并出。察其避讳,“弘”字阙笔,“恒”字改形,显遵仁宗庙讳;而“匡”“胤”诸字俱全,尤可断为真宗朝前写本。卷尾钤“三界寺”墨印,盖沙州僧徒课诵之馀,兼授俗童姓氏之学,诚丝路上胡汉交融之明证也。
其字大如钱,行间缀以朱点,殆为生徒句读之便。凡“钱”“赵”诸字皆浓墨重笔,疑学童仿书之迹。纸色沉黄而坚韧,乃敦煌特制蚕茧纸,历劫不糜。虽残篇断简,犹见当日“闾里书师”传薪之状,较之《急就篇》《千字文》,更显民间启蒙之本来面目。
今此卷藏巴黎国民图书馆,编号P.3145,与英伦所藏S.5763残叶互补,合为现存《百家姓》最古善本。其存古音、备姓氏、证庠序,实为敦煌遗书中别开生面者,非特蒙书之祖,亦宋世风俗之镜也。(凡四百八十六言)
![]() |
![]() |
〈绘图释音百家姓〉
一卷
.中华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绘图释音百家姓〉一卷序》
《绘图释音百家姓》者,民国广益书局以石版镌印之蒙学善本也。是书承宋初旧本遗绪,辅以丹青图解、反切音注,其体例之备,实开童蒙识字之捷径。
溯其源流,《百家姓》肇于赵宋,著者佚名,或谓吴越人士所辑。原帙但列姓氏四百余,四言韵语,朗若贯珠。而此石印本者,取古本为基,益以三善焉:一者绘图象形,每姓必缀衣冠器物之图,使稚子睹画知义;二者标注反切,依《广韵》《集韵》正其音读,解齐鲁吴楚方音之惑;三者增补笺释,考郡望、溯宗支,俾童竖诵习间,知氏族源流之大略。
其制版之精,尤见匠心。广益书局择上等连史纸,取西洋石印法,字迹纤毫毕现,墨色历久弥新。版面分上下两截:上截绘图,笔意简古;下截释文,字若蝇头。更间以朱墨套印,姓氏用朱,注文施墨,开卷灿然,颇类明代闵刻遗风。
昔颜之推有言:"夫文字者,坟籍根本。"此书既导童蒙以姓氏,复启六书之钥,兼收识字、明礼、知史三益。虽民国新学勃兴,而坊间仍竞传此本,足见旧学脉绪未绝。今观是册,不惟可观民初书业之盛,更得窥传统蒙养之道,其于文献传承之功,岂可轻乎?
赞曰:一编姓氏溯宗祊,图释双彰训稚郎。莫道石痕随世淡,千年姓字墨犹香。(计487字)
![]() |
![]() |
〈百家姓〉
一卷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辰南堂书局石印本
《<百家姓>石印本小引》
《百家姓》者,蒙学之津梁也。昔者宋初吴越书生辑百姓为韵语,自"赵钱孙李"始,四言成句,句句叶韵,稚子诵之,琅琅上口。今观辰南堂书局民国三十四年之石印本,楮墨精良,字画分明,虽兵燹频仍之际,犹存斯文一脉,可叹也夫!
是书体例简古,录单姓四百有四,复姓三十,凡五百六十八字。其序次殊有深意:首列赵氏,尊国姓也;次及钱氏,存吴越之遗风;孙李继之,盖江南著姓。后世有增补者,或依《郡望》,或参《韵谱》,然皆不脱原书之窠臼。石印本末附《郡望对照表》,使幼学知姓氏源流,诚善举也。
辰南堂书局者,湘中老肆也,素以刊印蒙书著称。当倭寇犯华之时,犹以石印技法摹刻旧籍,使稚童不废诵读。观其版式:半叶八行,行十六字,界栏如刀裁,字体类欧柳,确乎"下真迹一等"。封面题签以靛蓝为底,泥金书"百家姓"三字,犹见战火中之从容。
昔颜之推云:"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百家姓》虽浅近,然姓氏之辨,实人伦之本。今览是编,不惟见民国书业之精工,更睹先贤存亡继绝之苦心。后之得此本者,当珍若珙璧,勿以浅陋而轻之。盖蒙养之学,即圣功之始也。
![]() |
![]() |
《康熙御制百家姓》序
《康熙御制百家姓》者,清圣祖仁皇帝敕辑,钱塘沈启亮承旨编纂之书也。康熙年间,海宇敉宁,文教昌明,圣祖稽古右文,念蒙养之基始于姓氏,乃命儒臣重订百家姓一书。
是书依宋初旧本而损益之,避庙讳「玄」字,更易章句。首列「孔」门彰圣教,「孟」席尊亚圣,次及「岳」、「徐」功臣,「周」、「吴」望族。四言韵语,朗若贯珠;平仄相谐,稚子成诵。较旧本尤严伦序,务协宸衷。
其刊刻精良,用程式本规制。楮墨莹洁,界栏朗然;字画端楷,犹存殿版余韵。每半叶七行,行十四字,白口单边,鱼尾俨然。观其版式,可睹熙朝刻书之谨严;味其编次,足见圣天子教化之深意。
昔者《百家姓》肇自北宋,流传六百载,至熙朝而重焕光华。是编虽为童蒙识字而作,然姓氏源流、宗法大义悉寓其中,非徒记诵之资,实乃人伦之本。今观此帙,岂惟考版本者所珍,亦治清初文教者之圭臬也。
沈君启亮,以布衣膺编摩之任,承命校雠,克彰圣制。程氏书坊奉旨锓版,梨枣之工亦称精善。是书既成,蒙馆弦诵遍于闾巷,熙朝文治,于此可窥一斑焉。
![]() |
《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补遗题解》
《廿二史札记》者,钱塘赵翼耘崧先生所撰史评也。先生字云松,号瓯北,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是书萃其廿载考史之精,旁征廿二史之要,析其异同,辨其得失,诚为读史之圭臬也。
全书凡三十六卷,首叙《史》《汉》,终讫《明史》。体例独辟,不循传统注疏,而以专题论史。每立一题,必举多证,类聚群分,若"汉初布衣将相"、"唐代宦官"诸条,皆能发前人所未发。其考订精审处,如烛照数计;议论明通处,若斧破群疑。间有补阙拾遗,则《陔余丛考》之法也。
嘉庆五年,先生手订全稿,由湛贻堂鋟板,是为初刻本。版心有"湛贻堂"三字,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写刻精雅。卷首有自序及总目,末附《补遗》一卷,盖晚年续得者。此本墨色湛然,楮墨精良,实为瓯北诸刻中之白眉。
昔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与是书并称乾嘉史学三大家。然王氏详于典章,钱氏精于考据,独赵氏善于综论世变,尤便初学。今观是刻,不但可窥先生史学之堂奥,亦足见嘉道间雕版之艺术焉。
文末谨按:是书《补遗》一卷,考证尤为缜密,如论辽金官制、元初法令诸条,皆足补正史之阙。学者欲究乙部之秘,此其梯航也。凡四百七十言。
![]() |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