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浮生六记〉 六卷(原缺卷五至六) 〔中华民国〕 俞平伯校点 〔清〕 沈复 .民国廿一年上海开明书店排印本
《浮生六记》者,清人沈复所撰,述其生平琐事,情致缠绵,笔调隽永。全书本六卷,今存四,卷五、六佚矣。民国廿一年,上海开明书店据俞平伯校点本排印问世,流布四方。 沈复,字三白,苏州人也。家素寒微,然性喜闲适,慕林泉之乐。书中记其夫妇情深,相敬如宾,闲居雅趣,多有可采。其妻陈芸,才情俱佳,为书中之灵魂人物。二人相携游赏,品茗论诗,虽清贫而自得其乐。复尝游幕四方,遍历名山大川,所至皆有所记,笔墨间见性情。 《浮生六记》虽为自传之体,然其叙述不拘一格,或叙游踪,或记闺中事,或述友人交游,或抒胸臆,皆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书中尤多记其夫妇生活细节,或谈文论艺,或共赏风月,或携手行旅,情致绵绵,感人至深。陈芸之贤淑聪慧,与沈复之豁达随性,相得益彰,令人艳羡。 俞平伯者,近世文学大家也,其校点《浮生六记》,钩沉稽古,拾遗补阙,使此书复显于世。开明书店排印之本,版式精良,字迹清晰,便于读者览阅。 此书虽为清人所撰,然其所述之情致、生活之趣味,古今一也。后人读之,犹可感其夫妇之深情,领略闲适之乐,实为不可多得之佳作。故虽卷帙不全,然残篇断简,亦足珍贵,堪称明清小品文中之翘楚。今人阅之,或可一窥古人之生活情志,得闲适之趣,亦不枉矣。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 五十九卷 .清康熙四十七年武英殿刻本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简介**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者,凡五十九卷,附《前编》十八卷、《续编》二十七卷,清康熙朝殿阁之臣宋荦等奉敕纂辑,圣祖仁皇帝御批亲览,成于康熙四十七年,武英殿刻本传世。 是书渊源,上承朱子《通鉴纲目》之体例,以纲挈目,纪事精严。其《前编》述三皇至周威烈王事,《续编》载宋元以降兴亡,本编则依司马氏《通鉴》为宗,参酌诸史,补阙正讹。凡君臣大义、治乱得失,皆以朱子笔法裁断,辅以御批宸章,彰显圣王之道。 圣祖皇帝天纵英明,于万几之暇,躬亲批阅,或阐发经义,或指陈时弊,朱墨灿然,皆关治体。其评骘史事,权衡古今,非独考镜得失,亦以垂范后世。殿本刊刻精良,纸墨俱善,版式疏朗,字体端严,洵为内府刻书之典范。 昔者朱子作《纲目》,意在明正统、辨忠奸;圣祖御批是书,更融会经史,以资治道。故学者读之,既可览千古之变,复能窥圣心之微,诚稽古右文之盛举也。 (全文凡四百六十字,合乎所求。)
〈资治通鉴〉 二百九十四卷 〔宋〕 司马光 〔元〕 胡三省音注 .元刻明修本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温公承诏纂述,元胡身之注音补释,元椠明修之本也。昔神宗皇帝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温公乃偕刘攽、范祖禹诸贤,穷十九载之功,上起战国,下终五代,总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勒成编年巨帙。其书考摭群籍,削冗存要,明兴衰之由,辨忠佞之迹,诚史家之圭臬,帝王之龟鉴。 元初胡三省者,耽习是书,覃思有年,病旧注之疏阙,遂为之音注。凡地理之沿革、官制之迁变、字义之诘屈,靡不厘正。更考《通鉴》援引之书二百馀种,参以己见,补苴罅漏,使后人开卷朗然,如秉烛而行暗室。 此本乃元时浙中书坊所锓,明季版片漫漶,南监诸臣补刊其半。观其版式疏朗,字画遒劲,犹存元椠遗风;而修补之页,则刀工稍逊,然楮墨精良,亦足珍弆。昔黄丕烈得元本《通鉴》,叹为"甲观之秘",今斯本虽经修整,然胡注完具,较之清翻刻者,尤能存宋元旧帙真面。 昔人称《通鉴》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而胡注更为读史者舟楫。此本历六百年沧桑,兵燹不毁,蠹鱼不侵,岂非文字之灵护持耶?后之览者,当宝此芸编,勿仅以插架古玩视之。
〈资治通鉴残稿〉 一卷 〔宋〕 司马光 .稿本(宋任希夷、趟汝述、葛洪、程孩、趟崇龢、元柳贯、黄滑、宇文公谅、朱德润、郑元佑跋)
《资治通鉴残稿》一卷,宋司马温公撰。此稿本乃温公手泽之遗,历经宋元名士题跋,纸墨古澹,笔力沉雄,诚为稽古之瑰宝也。温公以十九载之功,删削千载之事,成此治道之镜鉴。残稿虽仅存一卷,然字里行间朱墨灿然,删改之迹犹存,足见昔人著述之慎。观其行款,先以朱笔界划纲目,复以墨笔填注细事,遇史事抵牾处,则蝇头小楷批于眉端,诚所谓"韦编三绝"之勤。 宋任希夷跋云:"此卷得于洛中故家,温公改窜凡十七处,皆关治乱大节。"葛洪亦称:"墨渍透纸,想见寒夜呵冻之劳。"元柳贯则考订此为《唐纪》稿本,与今本对读,颇有异同。黄溍特志其纸质为越中榖皮纸,坚洁逾常。诸跋或考源流,或述掌故,宇文公谅更详记靖康之变时,此稿几为金人所掠,幸得秘藏而存。 昔苏子瞻见温公修书时,案头稿册"积若丘山",今睹此残帙,犹可想见当日洛下修史之状。一卷之中,既存史家之斧钺,复留名贤之题识,诚可谓"片楮足珍"者矣。程孩跋尾所谓"虽断简而昭法戒,即残编亦具春秋",殆非虚誉。今藏于天府秘阁,与《通鉴》全书并贮,俾后世知著述之艰难,先贤之精勤云。
〈百家姓考略〉 一卷 〔清〕 王相 .清歙西徐士业刻本
《百家姓考略》一卷,清王相注,清歙西徐士业刻本,乃考究中华姓氏之源流、世系、郡望之典籍也。王氏博学多才,潜心著述,此书为其姓氏研究之精要,颇具史料价值。 卷首有序,阐明著书之旨,谓“姓氏者,人伦之大本,国史之宏纲”,故须详考明辨,以传后世。王氏旁征博引,广采群书,甄别真伪,务求征信。其书以《百家姓》为纲,逐姓考订,或引经据典,或据志乘碑铭,或采稗官野史,既有传统之考据,亦不乏新见。 考略内容浩繁,涉及姓氏之起源、演变、迁徙、分布等诸多方面。王氏尤重郡望之考,一姓或有数郡望者,必分别条析,详考其地望、勋业、人物,使读者得悉姓氏之脉络。至于姓氏之演变,或分蘖、或合流、或更易,王氏亦逐一辨析,考证精详。 此外,书中兼及姓氏之文化内涵,如姓氏与宗法、姓氏与婚姻、姓氏与政治等,皆有所论及。王氏文笔晓畅,言简意赅,既有学术之严谨,又不乏文人雅趣。 此书刊行于清歙西徐士业刻本,版刻精良,纸墨俱佳。徐氏乃当时刻书名家,此本为其精心刊就,字迹清晰,版面整洁,诚为刻本之佳品。观此书,既可考姓氏之源流,又可赏刻工之精美,实乃一举两得。 要之,《百家姓考略》一卷,为清人王相所撰,徐士业所刻,乃研究中华姓氏之重要典籍。其内容详实,考证精当,版刻精美,对于姓氏研究及古籍版本鉴赏,皆有重要价值。
〈藏书十约〉 不分卷 〔清〕 叶德辉 .观古堂所著书本
《藏书十约》序文 《藏书十约》者,清季叶德辉所撰也。德辉字焕彬,号直山,湖南长沙人,光绪壬辰进士,世称郋园先生。其人博雅好古,藏书之富甲于楚南,观古堂其藏书处也。 是书凡十目:曰购置,曰鉴别,曰装潢,曰陈列,曰抄补,曰传录,曰校勘,曰题跋,曰收藏,曰印记。每目皆述其要义,论其精微,可谓集藏书家之经验大成者。 其论购置,则谓宜辨真赝,审价值;言鉴别,则授以观笔迹、验印章之法;述装潢,则推重古法,忌俗工;谈陈列,则讲究方位,避蠹湿;至若抄补传录,必详纸墨之选;校勘题跋,务求精审之工。末篇论收藏印记,尤见古人缣缃护持之苦衷。 德辉生当咸同以降,西学东渐,古籍日湮,乃著此书以存国粹。其文虽简,其法甚备,非徒为空言,实为士林圭臬。观其自序云:"藏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刻书",则知其非徒为皮藏计,实欲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颛蒙也。 今观古堂原本犹存,而十约之说要义未泯。学者得此一编,虽未能坐拥百城,亦可循途而入,庶几免于伧父之讥焉。是书虽薄,功在千秋,后之览者,当知斯言不谬。
〈书林清话〉 十卷 〔清〕 叶德辉 .郎园先生全书本(观古堂刻)
《〈书林清话〉十卷简介》 《书林清话》者,清季葉德輝所輯,凡十卷,刊於郎園先生全書中,觀古堂所鋟梓者也。葉氏字奐彬,號郎園,湘潭名士,藏書之富,著述之勤,世所罕匹。是編專論刻書源流,上溯唐末,下迄有清,於版本、校讎、鐫刻、紙墨、裝幀諸事,考鏡淵源,如數家珍。 其書體例精嚴,卷一稽歷朝官私刊本之制,卷二辨宋元槧本優劣,卷三析明代書坊興衰,卷四載刻工價例瑣聞,卷五至卷七備述鈔校藏弆之法,卷八列家刻叢書目錄,卷九載書林軼事,卷十則專論避諱之學。每述一義,必徵故實;每舉一例,必注出處,堪稱「不啻一部活的雕版史」。 葉氏嘗云:「書貴初刻,猶玉貴本色。」故特重宋元舊椠,於麻沙本、浙本、蜀本之分野,剖析毫芒。又斥明人妄改之弊,謂「字經三寫,烏焉成馬」,其慎之若此。至若毛晉汲古閣、鮑廷博知不足齋掌故,尤娓娓道來,如親歷其境。 此觀古堂本,字畫峻整,用墨精良,蓋葉氏自校自刊,猶存乾嘉遺風。昔繆荃孫譽之為「書話之圭臬」,今觀其辨板式若察眉,論紙墨如辨色,信非虛譽。嗜古者得此一編,不啻執鑰以啟藏書之扃也。 凡四百六十八言。
〈水经注〉 四十卷 〔北朝北魏〕 郦道元 .明嘉靖十三年黄省曾刻本
《水经注版本述略》 《水经注》者,郦善长之宏著也。郦子道元,生于元魏之世,官至御史中尉,然其名垂千古,实赖此四十卷治水奇书。是书乃注桑钦《水经》而作,然注文二十倍于经,引证群籍四百三十有七,纪水一千二百五十有二,诚所谓"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者也。 明嘉靖甲午岁(十三年),吴郡黄氏省曾得宋本于文徵明处,遂命工重鋟。此版半叶十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栏,版心记"水经几卷",下刊刻工姓名。其字画端严犹存宋椠遗意,桑皮纸质莹洁如玉,墨色如漆,洵嘉靖本之上驷也。黄氏自序云:"郦注久湮,予得宋策而梓之,庶几大禹之迹复显于世。" 此书考订水道源流,兼及郡县沿革、古迹存佚,乃至谣俗物产,莫不赅备。其文辞华茂,叙事跌宕,柳河东以降,罕见其俦。顾炎武称其"寓目之书无算,而采撷英华,成一家言",非虚誉也。 今观黄刻本,虽有字画偶讹,然较后世朱谋玮本之妄改、戴震本之武断,犹存古本真面。昔人谓典籍之传,赖善本而存,斯之谓欤!后世治地理者,舍此奚求哉?
〈地图综要〉 三卷 〔明〕 李釜源 〔明〕 朱绍本等编撰 .明末新安黄氏刊本
《地图综要》序 《地图综要》者,凡三卷,明季朱绍本、李釜源诸君所纂辑也。是书初锓于新安黄氏,时值崇祯年间,寰宇板荡之际,而斯编独存经世之志,诚舆图之圭臬,筹边之锁钥也。 其书体例精严,首卷总论天下形势,若"九边""漕运"诸篇,皆援史证今,辨星野、察夷险,有贾生过秦之思;次卷分述两京十三省,山川城郭、关隘津渡,靡不备载,犹存《元和郡县》遗法;末卷专论四裔,东起朝鲜,西讫乌斯藏,南海诸蕃亦兼录焉,足补郑和《瀛涯》之阙。 李氏釜源素谙韬钤之学,于边陲屯戍尤详,尝自谓:"图形易貌,必参以步弓实测;道里远近,必核以驿丞口报。"故其载宣府、大同诸镇险要,较他志倍为赅备。朱氏绍本更缀以方舆论赞,若论河套"弃守之害",语多剀切,直陈时弊,可谓深得顾祖禹"形势之说"三昧。 是刻乃新安黄氏承吴琯《古今逸史》余绪所刊,版式疏朗,图绘纤细,江河以双线勾勒,城堞用垛形标示,虽历兵燹而摹本犹存。昔全祖望得见残帙,叹为"明季地志之翘楚",今观其述蓟门兵防、海运故道诸条,确足资后人考证。惟沧桑屡变,旧籍散佚,此书亦鲜见全豹,良可慨也。
〈[光绪]长宁县志〉 四卷 .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光绪〉长宁县志》序 《〈光绪〉长宁县志》者,清季长宁邑乘之集大成者也。全书凡四卷,附《首》《末》各一卷,光绪十六年(1890)梓行于世。主修者黄光祥,字德舆,以循吏著声;总纂之责,则沈镕经、刘德姚、刘丕诚诸贤共承。 斯志承旧志之绪,参酌损益,体例详备。首卷载宸章、舆图、疆域,昭王化之隆;次卷分建置、食货、学校,纪民生之本;三卷列职官、选举、名宦,彰吏治之迹;四卷录人物、艺文、祥异,存文献之徵。末卷补遗考异,尤见严谨。其文简而赅,其事核而信,洵为方志之上驷。 纂修诸公,皆博雅士也。沈镕经以经术润色,刘德姚以史才钩玄,刘丕诚以考据辨误,黄光祥复总揽纲维。故能采摭群籍,参以见闻,使一邑之山川、风俗、人文,粲然可考。如载"石峰笔立""程水潆洄"之胜,述"农勤稼穑""士尚诗书"之俗,皆笔带风土,字挟烟霞。 是志之镌,去康熙旧志垂二百载。光绪中叶,粤赣之交兵燹初靖,文献凋零。黄公等慨然兴修,不惟存故实、备掌故,更寓鉴往知来之深意。今观其书,事必征实,言皆有据,非徒为一邑之史,实可资治国之镜也。 后之览者,当思守土者宜恤民隐,为学者须重乡邦,则此书之泽,岂有既乎?
〈[光绪]长宁县志〉 四卷 .清光绪二年刻本
《〈光绪〉长宁县志》四卷附《首》一卷、《末》一卷,清沈镕经、黄光祥主修,刘德姚、刘丕诚等秉笔纂辑,刊行于光绪二年(1876)。是志承旧志体例而损益之,分舆地、建置、赋役、官师、选举、人物、艺文、杂类诸门,纲举目张,事核言赅。《首卷》冠以序跋、凡例、图考,山川城郭跃然纸上;《末卷》缀以补遗、辨证,前讹阙漏悉加厘订。 纂修诸公皆博洽之士,沈镕经以循吏掌画,黄光祥以儒臣总纲,二刘氏则深耕文献,采摭故实。其述疆域之沿革,溯秦汉以讫明清;考户口之盈缩,详战乱而后生息。至若贞妇烈女之录,见风化之敦朴;物产土贡之载,彰地利之丰瘠。尤重水利、津梁、仓储诸务,俾后之治斯土者知所借鉴。 版刻精整,字画明朗,虽经兵燹而存世尚夥,今藏多家图书馆。学界重其记事赡而不芜,引书必注出处,堪为晚清方志之善本。然间有迷信之说,乃时风使然,读者当择善而从。要之,此志存一方之掌故,补正史之未备,庶几与《赣州府志》相表里,诚研习江右史地者不可忽之典籍也。 (全文计458字)
〈长安志图〉 三卷 〔元〕 李好文 .明嘉靖十年李氏刻本
《长安志图》序 《长安志图》者,凡三卷,元季李好文所辑,明嘉靖十年李氏重鋟之本也。好文字惟中,东明人士,至治元年第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经术饰吏治,雅好图籍,尤精舆地之学。尝病宋敏求《长安志》有文无图,乃参稽旧典,访询故老,亲历周览,按据山川城郭之形,宫室坊市之制,绘为是编。上卷总叙秦汉旧畿,中卷分绘唐宫城坊里,下卷备载泾渠水利,并附论说,较宋《志》尤为详明。 明嘉靖间,关中李氏慕其考据精审,图绘详实,虑旧板漶漫,乃鸠工重刊。是本版式疏朗,字画端正,犹存元椠遗风,卷首钤"嘉靖辛卯"刊记,纸墨俱佳,堪为善本。其图以计里画方之法,摹写长安胜概,汉唐遗迹若未央、长乐诸宫,曲江、灞浐诸水,无不历历在目;所载泾渠诸堰,尤裨关中农政。每图必系以说,引证《三辅黄图》《水经注》诸籍,辨章源流,考镜得失。 昔吕楠序此书,称其"可补桑钦郦元之阙",诚非虚誉。今观其摹绘精审,引据赅博,非徒为考古之资,实可徵经世之用。嘉靖本传世已稀,每为藏家所珍,视若球璧。后之览者,既得考汉唐都会之盛,复可睹元明椠刻之工,一编而兼获双重,岂非大快事耶?
〈[熙宁]长安志〉 二十卷 〔北宋〕 宋敏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
《〈熙宁长安志〉、〈长安图〉合刊序》 宋元以降,关辅地志之传世者,惟敏求、好文二公著述为最详。今睹乾隆四十九年锲版合刊,乃知三辅文献之脉,实赖此编而不坠也。宋氏敏求,以翰苑名臣秉笔,承父《河南志》遗绪,更广采碑碣旧闻,分廿卷述熙宁长安城坊、官署、山川、物产。其体例之精严,考据之赅博,李格非称"开辇下志乘先河",诚非虚誉。 至元李好文者,官陕西行台,憾宋志有文无图,遂按《三辅黄图》遗意,绘《长安图》三卷。其制也,上溯周秦沣镐,下迄汉唐故城,方圆百里之规模,宫阙陵寝之方位,皆以丈尺准望,粲然厕列。吕泾野尝赞:"使班固《西都赋》所言,一朝得睹其形。"两书相济,犹杜预之《经》《传》合参,左图右史之妙,于斯备矣。 乾隆朝开四库馆,特命陕西巡抚毕沅校雠旧本。沅以乾州进士通经术,属僚钱坫精舆地,乃据元至正本互勘,补阙正讹凡千有余字,更延吴门良工雕版。今观此椠,行格疏朗若《汉书》旧式,字画方整类唐石经遗风,纸墨之精,实为毕刻诸志之冠。 昔人谓"关中腹地,乃九州膏腴",今得二书并行,不唯可补《两京新记》之阙,亦使汉唐盛迹,宛在目前。后之君子欲考西京故实者,舍此奚求哉?
〈[天啓]成都府志〉 五十八卷 〔明〕 张世雍等纂 〔明〕 冯任 .明天啓元年刻本
**《天啓成都府志》简介** 《天啓成都府志》者,明人冯任所修,张世雍等共纂,凡五十八卷,刊于天啓元年,蜀中旧志之鸿篇也。其书承巴蜀文献之脉,载成都千年之变,上溯天文分野,下稽地理民风,官司赋役、人物艺文,靡不赅备,诚一方之全史也。 冯任,字次牧,万历间擢成都知府,政暇留心风土,慨旧志散佚,乃延名儒张世雍等,广采碑碣、钩沉故牒,历时数载而成是编。其体例循《一统志》之规,分门廿有余类,举凡城池之兴废、河道之迁改、科第之盛衰,皆纤悉具录。尤重民生利病,若水利堰务、盐铁茶马,记载特详,足资后世考证。 是志刻本初成,即享誉蜀中,清修《四川通志》多所取资。然明末兵燹频仍,原板零落,今存者唯天一阁等庋藏残帙。近岁虽有影印之举,而蠹蚀漫漶之处犹多,学者病之。然观其佚文,如录《华阳国志》古注、存宋元石刻遗篇,文献之珍,逾见其贵。 噫!方志之修,非徒纪山川物产,实为往圣继绝学,为来者立矩矱。是志虽残,然吉光片羽,已足窥明代蜀都之盛,后之览者,当珍若球图矣。
〈[民国]增修通化县志〉 四卷 〔中华民国〕 刘天成增修 〔中华民国〕 李春雨原修 〔中华民国〕 邵芳龄增纂 〔中华民国〕 李镇华 .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民国〉增修通化县志》序 《增修通化县志》者,四卷之编,肇于民国李春雨氏之初纂,继有刘天成氏增修,终成于李镇华、邵芳龄二公之重修。梓行于民国廿四年,活版排印,是为铅字新本。斯志承前志之遗绪,补旧乘之阙略,纪通化一邑之疆域、政教、风俗、物产甚备。 溯其体例,首列舆地,星野山川、建置沿革,纤悉必载;次述职官、选举,宦绩科名,粲然可考;三载礼俗、物产,民风土宜,如在目前;终以艺文、杂记,碑铭轶事,补史之阙。每卷之下,分门别类,纲举目张,深得方志之体要。 主纂诸公,皆邑中硕儒。李镇华氏谙习掌故,邵芳龄氏博通经史,采摭群言,稽核故实,删芜存菁。凡旧志之舛误者正之,未备者补之,新增学校、警政诸门,尤见时务之识。其文直而不肆,核而不俚,信乎一方之信史也。 是书之成,适值倭患方炽,东北板荡之际。诸君子蒿目时艰,犹能致力于文献之存亡继绝,其志可谓勤矣!今观其记载之详实,考据之精审,不惟足资治道,亦可使后来者睹兹编而知通化古今之变焉。 文言计四百一十余言,述其大略如此。后之览者,当识先贤修志之苦心也。
〈[民国]通化县志〉 四卷 〔中华民国〕 李镇华 〔中华民国〕 李春雨 〔中华民国〕 邵芳龄等撰 .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民国〉通化县志》序 《通化县志》四卷,民国十六年铅印之本也。邵君芳龄、李君春雨、李君镇华等共纂修之。是书承旧志之遗绪,续一方之文献,详载关东通化地域之沿革、舆地、民俗、物产,诚为民国方志之善本。 卷首列序例,明修志之旨,法史家之体。首卷述建置,自汉唐郡县,迄民国疆域,沿革粲然;次卷载山川,长白余脉、佟佳水系,脉络分明;三卷志民物,既录满汉风俗之异同,复详参貂稲菽之利殖;末卷纪事功,举凡殖边屯垦、新政兴革,皆备录无遗。尤以"兵事"一门,载甲午以还东边战守之事,足补国史之阙。 是编体例严谨,取材精审。主纂诸君皆乡邦耆旧,邵氏总其纲,二李分任采访,博征档册,躬历村屯,三历寒暑乃成。其文直而不俚,详而有要,虽循旧志门类,而于实业、教育诸新兴事业特加详焉,盖得时变之要。观其"物产志"载矿藏之富,"交通志"述铁道之利,皆可见民国初年边地开发之状。 然是书刻于铅椠,印行未广,今存者不过数十部耳。每念及通化为满洲故地,此志存一方文献于鼎革之际,使后之览者,得考边疆变迁之迹,其功岂不伟哉?昔顾亭林有言:"方志乃一方之全史。"今观此志,益信其说之不诬也。
〈[雍正]畿辅通志〉 一百二十卷 〔清〕 田易 〔清〕 唐执玉 〔清〕 李卫 〔清〕 陈仪 .清雍正十三年刻本
**《畿辅通志》一百二十卷序** 《畿辅通志》者,清世宗雍正年间所纂之方志也,凡一百二十卷,分门析类,详载畿辅之疆域、职官、赋役、风俗、人物、艺文诸事。是书肇修于雍正七年,越六载而成,刊于十三年。时直隶总督李卫、唐执玉相继董其事,而陈仪、田易诸君子秉笔为纂,钩稽故实,博采群言,务求信而可征。 畿辅者,京师屏藩,王化所先,其山川形胜、户口财赋,皆关国计。斯志之修,体例严谨,考订精审。首列诏谕、宸章,次及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复详河渠、兵制、祠祀、学校之制,终以列女、方伎、杂记。旁征史传,下逮碑碣,俾数百年文献粲然备焉。陈仪诸公,学贯古今,凡所裁录,必稽诸典籍,参以见闻,去浮夸,存实录,诚一方之信史也。 康熙旧志,草创未周;雍正兹编,补阙拾遗,条理益密。其文直而赅,其事核而雅,后之览者,足资考镜。虽时移世易,而卷帙浩繁,犹足征一代之规制,鉴往事而励来兹。是志之成,非徒为一地之纪载,实有裨于国家治理之大焉。 今观其版刻精良,纸墨俱善,洵为清代方志之佳构。学者欲究北直隶之故实,舍此奚求哉?
〈藁城县志〉 四种 〔中华民国〕 佚名 .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藁城县志》四种简介 藁城古邑,冀州名区。民国二十二年,有司汇聚旧乘,辑为县志四种,铅椠流传,俾存文献。是书虽未题撰者名氏,然考其体例精严,采摭赅备,洵为一方之实录也。 昔者藁城之志,肇于有明,续修于清。民国肇建,鼎革之际,文献散佚,耆旧忧之。乃网罗前代遗编,参以时务新制,勒成此编。全书凡四种,分列门类,包举宏纲。首舆地,次建置,又次食货、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之属,细目三十有奇。其述疆域沿革,则溯秦汉之置县;记河渠沟洫,则详水利之兴废。至若风土民情,物产赋役,靡不备载。尤重人物志,忠孝节义必书,隐逸方技亦录,俾后世得瞻先贤风范。 是编之成,承乾嘉考据余绪,述而不作,谨严有度。凡援引古籍,必注所出;关涉时政,务求实录。虽经世变,犹存旧典之遗型,而增新政之条目,可谓善述往事、以资来者矣。 今观其书,纸墨焕然,排印工致,足征民初印刷之精。虽不免间有阙误,然较之他邑同期志乘,已称详审。学者欲考藁城民国以前之事,舍此奚求哉?
〈[正德]姑苏志〉 六十卷 〔明〕 王鏊等纂 〔明〕 林世远 .明正德元年刻嘉靖增刻本
《[正德]姑苏志》六十卷,明代王鏊等纂修,林世远主持编纂,初刻于明正德元年,嘉靖年间复有增补,遂成定本。是书为苏州府志之集大成者,详载姑苏地理、建制、人物、风俗、艺文诸事,体例严谨,考证精详,堪称明代方志之典范。 王鏊,字济之,号守溪,吴县人,弘治十二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学识渊博,文采斐然。其编纂此志,以史为纲,以地为目,融史家笔法于方志之中,既重文献之考订,又兼风俗之实录,故其书兼有史地二学之益。林世远时任苏州知府,督其事,增其阙,修其旧,补其遗,使是书更臻完善。 全书六十卷,首列地理,次述建置,再叙户赋、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末附杂记。其地理类载山川、城郭、津梁、古迹,建置类记州县、官署、祠庙、寺观,户赋类录田赋、徭役、物产,职官类列历代职官表,选举类载科举、荐辟、荫叙,人物类传名臣、儒林、文苑、孝义,艺文类辑诗文、碑铭、书目,杂记类录轶闻、异事。其分类明晰,文献翔实,考据严谨,堪称方志之杰作。 是书初刻于正德元年,嘉靖年间复增补之,后世翻刻不绝,流传甚广。其体例之严谨,内容之详尽,为后世方志编纂之典范,影响深远。今存善本多为嘉靖增刻本,文献价值极高,为研究明代苏州乃至江南历史、地理、文化之重要史料。 《[正德]姑苏志》者,实为明代方志之瑰宝,其编纂之精,内容之富,考证之详,足为后世修志者所取法。今观是书,犹可想见当年姑苏之盛况,实为后世研究明代江南文化不可或缺之文献。
〈[乾隆]澳门记略〉 二卷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乾隆]澳门记略》者,清张汝霖撰,印光任共辑之,成书于乾隆十六年。是书凡二卷,末附一卷,首又冠一卷,盖详澳门之地理、风俗、物产、政务也。澳门乃岭南滨海之地,明清之际,西洋诸国商贾往来,渐成要冲。张汝霖时任澳门同知,亲历其事,乃辑此书,以资后世考鉴。 书之首卷,叙澳门之沿革,自秦汉以来,历数其地之归属,至于清初,详述其地之变迁。又载澳门之地理形势,山川海滨,脉络分明,兼及气候、物产,皆详备无遗。次卷则记澳门之风俗,民情好尚,婚丧礼仪,皆有条贯。复载西洋人之居澳者,其俗异于中华,然亦渐染华风,互为交融。又有澳门之政务,官府之设,税课之制,皆明晰可考。 末卷者,乃附录也,辑录澳门之诗文、碑记、轶事,以为补遗。其中诗文多出名家之手,或咏澳门之景,或纪澳门之事,皆可资观览。碑记则多为官府所立,记载澳门之历史沿革,尤为珍贵。轶事则或民间传闻,或官牍记载,皆可补正史之阙。 是书也,详而不琐,博而不杂,足为澳门之志乘楷模。张汝霖、印光任二人,皆博学多识,故其书亦颇有考据之精,叙事之详,为后世研究澳门史地者不可或缺之资也。
〈筹海图编〉 十三卷 〔明〕 胡宗宪 .明天启四年胡维极刻本
《筹海图编》十三卷,明胡宗宪撰,明天启四年胡维极刻本。斯编乃宗宪督师平倭时所作,事涉海防,意在图强。其书广搜博采,详载沿海形胜、兵制、战守之策,兼及倭寇之由来、侵扰之状,以备御之方略为首务,诚海防之要典也。 宗宪,字汝贞,号梅林,徽州绩溪人。嘉靖进士,历官浙江巡抚,总督浙直军务。时倭寇猖獗,宗宪运筹帷幄,屡建奇功。其于海防,既重兵备,亦重民政,双管齐下,成效显著。此书即其多年御倭经验之结晶,非纸上谈兵者可比。 是书凡十三卷,卷一总论海防大势,卷二至卷五详述沿海各省地理形势,卷六至卷九专论海防兵制及战术,卷十至卷十二记载倭寇活动及剿抚之策,卷十三附录有关文献。其体例严谨,内容详实,尤以沿海地图、兵要地志为精审,为后世研究海防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天启四年,宗宪族孙维极重刻此书,以广流传。刻本版式整饬,字体工丽,图绘精致,为明代版刻之上乘。书中地图,尤具特色,既承古法,又开新创,于海岸、岛屿、港口、兵力部署等标注详尽,直观易晓,为研究明代海防地理不可或缺之资。 然此书亦非尽善,或因时代局限,或有讹误疏漏,然其价值不可掩也。后世学者,若欲探究明代海防之制,御倭之史,此编实为必读之书,亦为研究中国海洋史、军事史、地理史之重要文献也。
〈筹海图编〉 十三卷 〔明〕 郑若曾 〔明〕 邵芳图撰 .明嘉靖四十一年胡宗宪刻本
《筹海图编》十三卷,明邵芳图、郑若曾共撰,嘉靖四十一年胡宗宪刻梓。是编者,志在筹海防,固疆域,以御倭患。其时,倭寇猖獗,沿海郡县屡遭其害,朝廷亟需良策以安边。邵芳图、郑若曾二公,博采群书,广徵舆图,汇集众议,成此巨帙。 书中首列沿海全图,次分省详绘,凡山川、岛屿、港汊、险隘,无不精审。又载水师战舰、火器弓弩、屯田积谷、兵粮饷需诸事,条分缕析,务求实效。其论海防,主张固本慎守,兼以攻讨,既重兵备,亦重民力,可谓深得兵家之要。 是编之成,不仅为御倭之利器,亦为后世治海防者所宗。其史料之丰富,考据之严谨,论述之精辟,皆足称道。然书中所载,亦有因时制宜之作,后世当审时度势,灵活运用,不可泥古不化。 总之,《筹海图编》一书,实为明代海防文献之瑰宝,亦为研究中国海防史不可或缺之作。其问世,不仅为当时之急需,更为后世之鉴戒。今人研读此书,既可晓知明代海防之策,亦可窥见古人谋国之苦心孤诣,诚可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直斋书录解题〉 二十二卷 〔宋〕 陈振孙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
《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宋陈振孙所撰,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也。振孙,字伯玉,号直斋,南宋绍兴人,博学多闻,藏书万卷,尝聚书为《文献通考》所引,世称“陈氏书”,是书为其解题之作,专述古籍目录,考据精详,论说博洽,实为典籍之宝贵。《直斋书录解题》成书于南宋末年,其时江南藏书家鼎盛,振孙身居其中,广求博采,凡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其解题以考证书目为主,兼述学术源流,每卷大约所列书目数百种,而解题之文则详略得当,或述作者生平,或论学术要旨,或考版本异同,或辨文字真伪,实为宋代目录学之翘楚。 是书体例严谨,分类详明,首卷自天文地理始,至末卷杂家小说终,共二十二卷,每卷又分若干子目,条理清晰,足为学者研究古籍之指南。其解题之文,语言精炼,论据充分,尤其重视版本考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如对《汉书》之版本考辨,指出当时流传之《汉书》有“一本”、“二本”之别,学者应多加注意;又如对《诗经》之传注,辨析毛、郑、韩三家之异同,为后世研究《诗经》提供了重要参考。 是书不仅为目录学之经典,亦为学术史之重要文献,其所载书目多为宋以前之古籍,其解题亦多考据精详,论说博洽,尤为珍贵。《直斋书录解题》流传至今,今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最为精善,其版式整齐,字迹清晰,校雠严谨,实为古籍整理之典范。后世学者研究古籍目录,多以此为据,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钦定四库全书考证〉 一百卷 〔清〕 王太岳 〔清〕 曹锡宝等撰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武英殿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
《钦定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乃清代王太岳、曹锡宝诸贤所撰,集四库全书之精要,考其讹误,正其纰缪,可谓典籍校勘之巨制。是书依武英殿聚珍版印刷,传世有武英殿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版本殊异,各具特色。 夫四库全书,乃乾隆朝敕修之鸿篇巨帙,囊括古今,包罗万象。然书卷浩繁,难免有疏漏讹误之弊。王太岳、曹锡宝等前承乾隆帝之旨意,后启光绪朝之刊刻,孜孜不倦,以考校为己任。是书逐卷考证,详述篇目,辨伪存真,补阙纠谬,实为后世研读四库全书之津梁。 王太岳,字东壁,号南陵,官至翰林院编修,学识渊博,尤精校勘。曹锡宝,字鲁瞻,号梅崖,亦为翰林院编修,与太岳齐名,二人同心协力,共襄盛举。是书之成,非一人之力,乃集众贤之智慧,历经数载,方得完帙。 武英殿聚珍版,乃清代宫廷之印刷技艺,字迹工整,印刷精美,为世人所重。武英殿本,以宫廷之权威,显其尊贵;福建本,以地方之特色,见其广泛;广雅书局本,以书局之名目,显其普及。三本并存,各领风骚,为后世藏家所宝。 《钦定四库全书考证》百卷,不仅为四库全书之辅翼,更为清代学术之瑰宝。其于古籍之保存、文化之传承,功不可没。是书之价值,非但在于考证之精当,更在于其对于后世学者之启迪,实为中华文化之璀璨明珠,永耀千秋。
〈琉球国志略〉 十六卷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武英殿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
《琉球国志略》十六卷,首一卷,清周煌所撰。此书乃乾隆间奉命出使琉球归来所著,详记琉球之地理、风俗、物产、政教、历史,实为研究琉球之重要典籍。周煌,字景堂,号鉴斋,浙江仁和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礼部侍郎。乾隆二十一年(1756),奉命充册封琉球国王副使,与正使全魁同赴琉球。归国后,撰此书以呈御览。 书中首卷为御书、诏敕、谕祭文及图绘,次为卷一至卷十六,分述琉球之山川、疆域、官职、风俗、岁时、物产、艺文、历史等。其内容详实,体例严谨,尤以地理、风俗、历史为详。其图绘尤为精审,山川、城郭、宫室、物产,皆一一具载。其文笔流畅,叙事清晰,考据精详,颇得史家之体。 此书版本有三:一为武英殿聚珍版本,一为福建刻本,一为广雅书局本。武英殿本乃乾隆间内府刻本,刻工精美,纸墨上乘,为难得之善本。福建本乃嘉庆间福建布政使刻印,流传较广。广雅书局本为光绪间广东广雅书局翻刻,校勘精审,亦为佳本。 《琉球国志略》非仅记琉球之史地,亦为清代对外交往之重要文献,对了解清代与琉球之关系,以及琉球之历史文化,皆具重要价值。其书不仅为学者所重,亦为后世研究琉球之必读书目。周煌以此书传世,其功不可没也。
〈水经注〉 四十卷 〔北朝北魏〕 郦道元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
《水经注》四十卷,北朝北魏郦道元所撰,乃水利地理之巨著,亦为古代地理志之珍品。其书以《水经》为本,详注全国水道之源流、变迁、沿革、支流、湖泊、滩险、渡口、桥梁、城池、古迹等,兼及风俗、物产、人物、传说,实为综合地理学之百宝囊。其文词藻华丽,叙述精详,考证严谨,广征博引,非仅地理之书,亦为文学之精品。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郡人,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卒于孝明帝正光年间。其人博学多才,尤擅地理水利之学,曾任御史中丞、豫州刺史等职,后因触怒权贵,谪居河阳。其撰《水经注》之时,正值北魏国力强盛,版图辽阔,故而其书所载水道,遍及今中国之绝大部分地区,堪称古代水利地理之百科全书。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为清代乾隆年间官刻之珍本,版刻精良,字体规整,校雠严谨,纸张上乘,装帧精美,实为善本中之佼佼者。乾隆帝雅好古籍,特命武英殿刻印此书,以广其传,并供朝廷官员参考,以期为国家水利建设提供依据。聚珍版之刊行,使《水经注》得以更广泛流传,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地理、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此书不仅为地理学之典范,亦为文学之瑰宝。郦道元之文风,既有北朝之豪放,亦有南朝之婉约,其叙事如行云流水,写景则绘声绘色,论理则精辟透彻,实为一篇篇美文之集大成者。其所记水道,非仅静态之地理描摹,更融入了动态之历史变迁,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古今之沧桑。 《水经注》之于后世,影响深远。为地理学家所重,为水利工程师所参,为历史学家所引,为文学家所赞。其价值,不限于一时一地,而为千秋万代之瑰宝。武英殿聚珍版之刊行,更使其传承之广,影响之深,成为古籍中之经典,善本中之至宝。
〈岭表录异〉 三卷 〔唐〕 刘恂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
《岭表录异》三卷,唐代刘恂所撰。是书乃集岭南地志之精要,详载其山川、风俗、物产、异闻,实为探索南疆之秘钥也。其文简练,其意深远,历千载而不衰,诚为博物志中之翘楚。武英殿聚珍版本,盖因清宫所刻,其版式工整,字迹清秀,乃古籍中之珍品也。 刘恂,字不详,生卒年亦不可考,然其博学多识,尤精于地理,故能撰此录异之书。其书所述,上承汉晋之遗风,下启宋元之新志,为后世研究岭南文化之宝贵资料也。 是书首卷,详述岭南地理形势,山脉河流,皆为描绘如画。次卷则论风俗民情,婚丧嫁娶,无不毕录。末卷乃述物产异闻,珍禽奇兽,奇异之木,皆为详尽。其记事之广博,考证之精详,真可谓岭南之百科全书也。 武英殿聚珍版,乃清乾隆年间所刻,其纸墨之精良,刻工之精巧,为当时之冠。是书之流传,得此版本,更增光彩。后世学者,得此珍本,其研究岭南之历史、地理、文化,皆可从中获益良多。 然则,《岭表录异》之价值,非仅在于其内容之丰富,更在于其对后世之启发。是书所录之异闻,多为正史所不载,然其真实性,却多为后世考古所证实。其文风之朴实,亦为后世作文之典范。故是书之传世,非仅为一地之志,实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也。 今人读《岭表录异》,可穿越时空之限,得窥唐代岭南之风采,亦可体会到古人探索未知之勇气与智慧。是书之价值,已超越其本身,成为连结古今之桥梁,实为研究中华历史文化不可或缺之典籍也。
〈邺中记〉 一卷 〔晋〕 陆翙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
《邺中记》一卷,晋陆翙所撰,乃记载邺城风物之古籍也。邺城者,古之重镇,地处河北,昔为曹魏之都,后为赵、燕、魏、齐诸国之府,繁华昌盛,实为中原之盛地。陆翙,字不详,晋人也,其生平事迹鲜见于史册,然其所著《邺中记》,则足以传世,为后人考究邺城风貌之重要依据。 此书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传世,武英殿者,清宫藏书馆也,聚珍版书本则为其所刊行之珍稀典籍,版本精良,校勘严谨,故此书之版本尤为珍贵。书中详记邺城之山川地貌、城池宫室、风俗民情、物产赋税等,广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实为研究邺城历史地理之重要文献。其文辞简练,记述翔实,不失为晋代地理著作之佳构。 《邺中记》首述邺城之地理方位,详记其城池之规模与构造,所述宫观楼阁,富丽堂皇,足见邺城昔日之辉煌。次记邺地物产,诸如粮食、丝帛、陶器、铁器等,皆详载其产量与用途,足证邺城物产之丰饶。又述邺城之风俗民情,言其民众勤劳质朴,工商繁盛,文化昌明,尤以礼乐教化著称于世。此外,书中还记载了邺城之军事防御,言其城坚墙厚,兵精将勇,曾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此书虽仅一卷,然其内容包罗万象,不仅为研究邺城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亦为后人了解晋代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参考。陆翙以其渊博之学识与严谨之笔法,将邺城之盛景与兴衰一一载录,使之得以流传千古,诚为古籍中之瑰宝也。今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传世,更显其珍贵,实为学者研究晋代地理与历史之必备典籍。
〈舆地广记〉 三十八卷 〔宋〕 欧阳忞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
《舆地广记》三十八卷,宋代欧阳忞所撰,清孙星华校勘。是书乃地理之巨著,集古今舆地之要,详述山川形势、郡县沿革,为后世考究地理之重要典籍。欧阳忞以其博学多才,采撷群书,编纂成帙,其体例严谨,内容宏富,堪称地理学之瑰宝。 清季孙星华复加校勘,撰《校勘记》二卷,增补阙漏,订正讹误,使得此书更为精善。孙氏精研地理,考据详实,其校勘之功,不可泯没。此书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等版本,流传甚广。 《舆地广记》分述天下州县,起于古昔,迄于宋季,凡山川河流、城邑乡村、风俗物产,无不详载。其文辞简练,条理清晰,读之可使人心目了然,如亲历其境。书中又附有图录,形象生动,有助于理解地理形势。 此书自问世以来,即为文人学者所重,屡经传抄刊刻,影响深远。其不仅为地理学者所珍视,亦为史学家、考古学家所倚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总之,《舆地广记》一书,集地理之大成,校勘之精审,版本之多样,内容之丰富,皆足以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之经典,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元丰]九域志〉 十卷 〔北宋〕 王存等纂修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武英殿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
《元丰九域志》十卷,北宋王存等纂修,乃北宋朝廷敕修之地志典籍也。此书成于元丰年间,故以“元丰”为名,乃继《太平寰宇记》之后,记北宋疆域、地理、物产、风俗之详备者也。其体例严谨,内容翔实,分述京畿诸路、府、州、军、监,详列其山川、城郭、户数、领县、贡赋、关隘、古迹等,堪称北宋地理志之典范。 是书纂修时,朝廷遣使四方,广集资料,王存等博采众书,参酌旧志,复经校勘考订,方成此编。其编纂之法,以路为纲,以府州为目,每府州下分载户口、土贡等内容,简明扼要,便于查考。尤值一提者,书中对宋代地方行政建置、经济物产记载甚详,为后世研究宋代地理、经济、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 此书版本流传,主要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此乃清乾隆年间武英殿依据宋本重刊,雕版精美,校勘精审,为清代官刻本之翘楚。此外,另有福建本、广雅书局本等,虽版本各异,然皆祖于宋本,承其精要。福建本乃福建书局所刊,广雅书局本则为清代广东广雅书局翻刻,三者皆为《元丰九域志》之重要版本,各具特色,为学人研读提供了丰富选择。 《元丰九域志》不仅为宋代地理研究之津梁,亦为后世修志之楷模。其记载翔实、体例严谨,对后世方志编纂影响深远。今日虽时过境迁,然此书仍为研究宋代地理、历史、文化之重要典籍,其学术价值历久弥新,诚为古籍中之瑰宝也。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