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四书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四书白文〉 十八卷 〔明〕 姜立纲手书 .明写本
《四书白文》,凡十八卷,明姜立纲手书,明写本也。姜氏字廷宪,号东川,明嘉靖间人,工书法,尤擅楷书,笔力遒劲,结体端庄,为世所重。此书乃姜氏以楷书手抄《四书》之全文,不附注释,故名“白文”。其书于宣纸之上,墨色浓淡相宜,字形工整,布局严谨,堪称明代书法之珍品。 《四书》者,《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也,皆儒家经典,为士子必读之书。自宋朱熹集注以来,广为流传,然姜氏独弃注释,仅录原文,意在使读者直探圣贤之本义,不受注解之束缚。此乃治学之正道,亦见姜氏之深思。 是书为明写本,未经刊刻,故为孤本,弥足珍贵。其装帧考究,封面以绫绢为饰,内页皆为宣纸,每页十行,行二十字,字大如钱,笔画清晰,便于诵读。书末有姜氏题跋,述其抄写之意,言辞恳切,可见其治学之严谨与对圣贤之敬仰。 姜立纲之书法,承袭二王,兼收欧、虞、褚、颜诸家之长,自成一体。其楷书尤为人称道,笔法精妙,结构严谨,气韵生动。此书为其手书真迹,不仅为研究明代书法之重要资料,亦为研究《四书》版本之珍贵文献。 《四书白文》一书,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实为文献中之瑰宝。惜其流传不广,今藏于国家图书馆,诚为学界之幸。学者若能得览此书,当深感姜氏之苦心,亦能体会《四书》之深意也。
〈孟子音义〉 二卷 〔宋〕 孙奭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孟子音义》二卷,宋孙奭所撰,乃四库全书本,乾隆年间写定。奭字宗古,博通经史,尤精于《孟子》。是书之作,盖为《孟子》正音释义,以启后学。其体例严谨,注解精详,为宋代研究《孟子》之重要著作。 孙奭生逢宋初,学问渊博,深得朝廷器重,官至国子监直讲。其于《孟子》研究,不仅注重字音字义,更兼及章句训诂,使学者得以窥见孟子思想之精髓。是书分上下二卷,上卷解《梁惠王》、《公孙丑》二篇,下卷释《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诸篇,逐章逐句,皆为之解。 其音义之注,多引先秦两汉之典籍,旁征博引,务求准确。于名物制度、历史典故,亦详加考订,力求还原孟子时代之社会风貌。孙奭之注,不仅为学者提供了研读《孟子》的工具,更为后人理解孟子思想提供了宝贵资料。 乾隆写本,乃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所抄,书法工整,校勘精审,保留了宋代古籍之原貌。此书在清代广为流传,影响了众多学者对《孟子》的研究。孙奭之《孟子音义》与朱熹之《孟子集注》并称,为宋明理学之重要参考。 总之,《孟子音义》二卷,孙奭之精心杰作,乾隆写本之精美传世,不仅展现了宋代学者对《孟子》的深入研究,亦为后世研究孟子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其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不可小觑。
〈四书参注〉 一卷 〔清〕 王植 .清崇德堂刻本
《四书参注》者,清儒王植所撰也。植,字树滋,号东皋,山东诸城人。是书一卷,乃其研读《四书》之心得,博采众说,参以己见,务求阐发圣贤微言大义。其书体例严谨,先列经文,次引朱子《集注》,复博采诸儒之说,间附己意,以折衷之。其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皆有所发明,不泥于一家之言,亦不拘于成见。植之学,究心义理,兼通考据,故其注《四书》,既能发明朱子之意,又能补其未备,正其讹误。是书之成,实为朱子学之羽翼,亦为清儒解经之佳作。其刻本,清崇德堂所刊,字画端楷,纸墨精良,洵为善本。崇德堂者,清季书肆之著者也,所刻书籍,皆经名手校勘,故其书流传至今,犹为学者所重。是书存世不多,然其学术价值不可磨灭。今人研读《四书》,若欲求古注之精义,参以清儒之新解,则王植之《四书参注》,不可不读也。其书虽一卷,然义理深湛,言简意赅,实为《四书》学之要典,亦为清儒经学之瑰宝。学者得之,当宝而藏之,反复研读,必能有所得也。
〈四书绎〉 三十卷 〔清〕 陈景惇 .清道光三十年进陵宝仁堂刻本
《四书绎》三十卷,清陈景惇所撰,道光三十年进陵宝仁堂镌刻本。是书乃诠释《四书》之精义,博采诸家之说,参以己见,务求阐发圣贤之微言大义。陈氏之学,根柢深厚,尤长于经义,其所著此书,旨在为学者导正途,祛迷惑,明圣道。 书中卷一至卷七为《大学绎》,卷八至卷十五为《中庸绎》,卷十六至卷三十为《论语绎》、《孟子绎》。陈氏于《大学》之“格物致知”、《中庸》之“天命之谓性”、《论语》之“仁者爱人”、《孟子》之“性善论”等,皆能洞悉其奥,论析精详。其旨趣大抵以程朱为宗,兼采陆王,务使义理贯通,便于学人循习。 陈氏之言,不尚空谈,每于文义深奥之处,详加疏解,旁征博引,使读者了然于心。其论《大学》之“三纲领八条目”,则条分缕析,阐发详尽;论《中庸》之“诚明相资”,则辨析入微,发前人所未发;论《论语》之“仁者安仁”,则反复推敲,务求知仁之真谛;论《孟子》之“养气知言”,则析理精辟,阐发浩然之气。 《四书绎》一书,虽为陈氏笔耕之作,然其间所载义理,皆本圣贤之言,足为后世学者取资。其书卷帙繁富,然脉络清晰,条理井然,读之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令人豁然开朗。陈氏之学,可谓精且博矣,其书之有益于学者,亦可谓大矣。 道光三十年,进陵宝仁堂刊刻此书,文字清晰,版式规整,为当时不可多得之佳本。是书问世,不仅为陈氏毕生心血之结晶,亦为清代经学之重要著作,实为学者案头必备之书,读之可以明理修身,增益智识。
〈四书纂言〉 四十卷(大学二卷中庸四卷论语 二十卷孟子十四卷) 〔清〕 宋翔凤 .清光绪八年古吴李祖荣笮鳄山房刻本
《四书纂言》者,清儒宋翔凤所撰,总四十卷,分《大学》二卷、《中庸》四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是书乃宋氏穷经研理,积年著述而成,旨在阐发四书之微言大义,补正前贤之疏漏,申明圣贤之道统,可谓深得程朱理学之精髓,兼采汉宋诸家之长,详考精辨,自成一家。其书体例严谨,训诂精审,义理透彻,既重文字之笺释,亦重思想之阐发,诚为四书学之重要著述也。 宋翔凤,字子云,号梅庵,江苏吴县人,清嘉庆、道光间著名经学家,以考据精详、义理深邃著称。其治学兼综汉宋,尤精于四书之学。《四书纂言》为其一生心力所萃,所引经据典,博采众长,于前人注解多有补正。其书《大学》卷注重格物致知之论,详考朱子章句,辨正明儒之误;《中庸》卷则申明性理之学,阐发天人之道,尤重心性之辨;《论语》卷广引汉儒注疏,兼采宋儒之说,于字义训诂、章句大义多有发明;《孟子》卷则详考性善之论,辨正理气之辨,于仁义礼智之说尤为精审。 至于刊刻之始末,是书于清光绪八年由古吴李祖荣梓行,刻于笮鳄山房。李祖荣者,苏州名士,精于刻书,笮鳄山房为其取经史子集,雕版印书之所。其刻书工艺精湛,字迹清晰,版式古朴,实为清代刻本之佳品。《四书纂言》得其刊印,流传益广,后学得以研读,实为宋氏学术之幸,亦为四书学之幸也。 是书流传至今,虽历时百载,然其学术价值未减,仍为研治四书者所重。其考据之精、义理之深,足为后世学者取法。宋氏之著述,诚可谓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儒学传统之重要一环也。
〈四书是训〉 十五卷 〔清〕 刘逢禄 .清嘉庆八年江苏提督学政平恕刻本
《四书是训》,凡十五卷,清季刘逢禄所撰也。是书以阐扬四书之旨为务,探赜索隐,发微阐幽,欲使学者明圣贤之道,正心修身,以成其德。逢禄博学鸿儒,深得经义,故其著述辞约旨远,理明意精,为学林所重。书成于嘉庆八年,由江苏提督学政平恕主持开雕,刊行于世。刻本之工,颇称精良,字迹遒劲,版式疏朗,为当时之佳椠也。后人得之,珍若拱璧,视为研习四书之津梁。 刘逢禄,字申受,晚号东篱先生,江南吴县人。其人博闻强记,著述宏富,于经学、史学、小学皆有著述,尤以《四书是训》知名。书中以阐发《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微言大义为主,间有考辨异同、订正讹误之笔,皆以明道为本。其论理之精,析辞之明,为当时学者所叹服。书中尚引前人诸说,参以己见,折衷至当,务求其是,因名为《四书是训》也。 平恕者,江苏提督学政也,字简斋,号澹斋,江南吴县人。其为官清正廉洁,重教兴学,于嘉庆八年主持开雕《四书是训》,实为文教之一大盛事。当时学者多以此书为读经之指南,故广为流传,后世犹存其刻本,以资考镜。 是书之旨,盖欲使学者明圣贤之道,正其心,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平天下也。书中论学之语,尤为精辟,如云:“学以正心为本,心正则道明,道明则德修。”又云:“圣贤之道,不外乎日用伦常之间。”皆以阐明圣学,导人向善为要务。此书虽成于清季,然其道义昭著,堪为后世之楷模。《四书是训》之传习,实为吾国文教之宝典,久为学人所宗尚焉。 是书之行世,盖有以也。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得其旨归,进而明圣贤之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以成其大。是则《四书是训》之功,岂不伟哉!
〈四书答问〉 十二卷 〔清〕 秦士显 .清嘉庆十八年英德堂刻本
《四书答问》者,清秦士显所撰也。凡十二卷,成书于嘉庆十八年,刻于英德堂。是书也,专为《四书》而设,以答问为体,解疑释惑,阐发经义,俾学者得以明其旨趣,通其蕴奥。 秦氏之学,渊源有自,于《四书》尤有心得。其答问也,不事穿凿,务求贯通,或引经据典,或旁征博引,或直抒己见,皆能切中肯綮,发前人所未发。且其辞简而意赅,文雅而理明,使读者于潜移默化中得其要旨。 《四书答问》之编次,首列《大学》,次《中庸》,次《论语》,次《孟子》。每篇之下,各设问答数十条,涵盖经义之精微,名物之训诂,义理之辨析,无不赅备。秦氏于每条答问之下,皆详加疏解,或引古训,或举今例,或正前人之误,或补传注之阙,皆有裨于学理之探讨。 是书之刻,英德堂主人精心校雠,务求无误。其版式亦为精良,行款疏朗,字迹清晰,堪称善本。自问世以来,即为学者所重,流传至今,仍不失为研读《四书》之佳制。 秦士显,字晦堂,江苏无锡人,清嘉庆间举人,博学能文,尤精于经学。其生平著述颇丰,而《四书答问》乃其经学著作之代表,故特为后人所推崇。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四书》之深入解读,更在于其为学者提供了一种研究经学之方法,即通过答问之形式,探索经义之真理。 总之,《四书答问》为一阐述《四书》精义之重要著作,其于经学之贡献,不可磨灭。秦士显之学问,亦因此书而得以传世,诚为清代经学之一大家。是书之存,实为吾国文化遗产之瑰宝,亦为后世学者研究《四书》之宝鉴也。
〈四书集说〉 四十一卷(大学三卷中庸四卷论 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 〔清〕 陶起庠 .清嘉庆十八年谦益堂刻本
《四书集说》者,清儒陶起庠所撰也。是书凡四十一卷,分《大学》三卷、《中庸》四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成书于清嘉庆十八年,刊于谦益堂。陶氏博通经史,尤精于四书之学,故能集诸家之说,参以己见,成此巨帙。 《大学》三卷,首章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纲,次章以降,逐条阐述,务求深透。其说多取朱熹《章句》之义,然亦不泥于朱子,时有新解,足见陶氏独立思考之精神。 《中庸》四卷,陶氏以为“中庸”者,乃天下之大本,故其说重在阐释“中和之道”。书中多引程朱之说,然亦参以汉唐注疏,尤重《礼记》郑玄注,力求融会贯通,以明圣人之微言大义。 《论语》二十卷,陶氏以为孔子之教,无非“仁”之一字,故其说以“仁”为纲,贯穿全书。书中多采朱熹《集注》之说,然亦兼取其他诸家之论,如程颢、程颐、张载、王阳明等,务求博采众长,以成一家之言。 《孟子》十四卷,陶氏以为孟子之学,以“性善”为本,故其说重在阐释“性善”之义。书中多引朱熹《集注》之说,然亦参以其他诸家之论,如程颢、程颐、张载、王阳明等,力求融会贯通,以明孟子之微言大义。 是书刊于谦益堂,版刻精美,字迹清晰,流传至今,犹为学人所重。陶氏之书,虽多采朱熹之说,然亦不泥于一家,时有新解,足见其独立思考之精神。其书虽为集说,然亦不乏独到之见,可谓四书学之巨擘,清儒之翘楚也。
〈四书解疑〉 二十卷 〔清〕 黄梅峰 .清嘉庆间刻本
《四书解疑》二十卷,清黄梅峰所著,嘉庆间刻本,乃研读四书之要籍也。黄梅峰,清季儒者,博通经史,专精于四书之学,其书旨在阐发圣贤之微言大义,解惑释疑,以助后学。是书分卷二十,每卷皆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引经据典,论证精详。 首卷至五卷,注《大学》,黄氏以为《大学》乃“初学入德之门”,故详释“三纲八目”,剖析“格物致知”之深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次第。卷六至十,释《中庸》,黄氏以为《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故着重阐发“中和位育之道”,畅论“性、道、教”之关联,解“诚明”、“率性”之奥义。卷十一至十五,注《论语》,黄氏以为《论语》乃“圣贤之言,万世之范”,故逐章逐句,诠解孔子及其弟子之言,明仁、礼、义、智之教,析政事、道德、教育之理。卷十六至二十,解《孟子》,黄氏以为《孟子》乃“仁义之宗,性善之师”,故详述“心性之学”,阐发“仁政”、“王霸”之别,辩“义利”、“动静”之辨。 黄氏之注,不拘泥于前人旧说,常能独出己见,自圆其说,尤重义理之通达,文辞之雅驯。其解疑之法,或引史实以证经,或据情理以明义,或辩诸家之异同,或探幽微之隐义。凡有疑难,必详加考辨,务使读者豁然开朗。是书既为初学之阶梯,亦为深造之津梁,嘉惠士林,流传后世,诚四书学者之必备也。 嘉庆间刻本,版式工整,字迹清晰,卷首有黄氏自序,述其著书之旨,卷末有后序,赞其学识之博。其书流传虽广,然今存者已稀,每为学者所珍。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解经释义,更在于其学术之独立与思想之深邃,为清季四书学研究之重要成果,亦为后世探究儒家经典之宝贵资料。
〈四书劝学录〉 四十二卷(大学二卷中庸六卷 鬌上论十卷下论十卷上孟六卷下孟八卷) 〔清〕 谢廷龙 .清道光元年至四年刻富文堂印本
《四书劝学录》四十二卷,清谢廷龙撰,刊于道光元年至四年,为富文堂印本。是书辑录《大学》二卷、《中庸》六卷、《论语》上十卷下十卷、《孟子》上六卷下八卷,合为四十二卷。其主旨在于阐发四书之微言大义,以劝学为要,启迪后学。 谢廷龙,字子云,号东皋,清季学者,博通经史,尤精于四书之学。其著述颇丰,尤以此书为最。是书自道光元年始,历时四载,方告成书,富文堂刊刻,纸墨精良,版式讲究,实为清刻之上品。 《大学》二卷,详述“三纲领”、“八条目”,阐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理,为修身治国之纲领。《中庸》六卷,重点论述“中和”之道,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阐述儒家之伦理道德。《论语》二十卷,取其言简意赅,论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儒家经典之精华。《孟子》十四卷,以“仁政”、“性善”为核心,论述仁义之道,强调民心所向,为儒家政治思想之集大成者。 谢氏此书,于四书之中,逐章逐句,精析细解,旁征博引,博采众长,既承前贤之精义,又发己之新见,实为四书研究之重要著作。其注释精当,考证详实,义理深透,为学人研读四书之津梁。 富文堂刻印之本,版框疏朗,字体工整,纸墨俱佳,传世稀少,颇具收藏价值。是书不仅为四书研究之重要参考,亦为清代学术史、刊刻史研究之重要资料。谢廷龙以劝学为志,力倡儒学经典之研习,其学术贡献,可谓大矣。
〈四书味根录〉 三十七卷(大学味根录一卷中 庸味根录二卷论语味根录二十卷孟子味根录十四卷 〔清〕 金澈 .清道光二十六年刻粲花吟馆印本
《四书味根录》三十七卷,乃清人金澈所著,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之精义而录之。其书分卷明晰,《大学》一卷,《中庸》二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总计三十七卷。此书成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刻于粲花吟馆,字体工整,版式雅致。 金澈,字澄之,号味根居士,学识渊博,尤精于四书。其著作《四书味根录》,旨在探求四书之根柢,发其微言大义。书中每章每节,皆详加诠释,引经据典,务求深透。《大学》卷,首明三纲八目,次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序。《中庸》二卷,述天道人道,中庸之道,中和之理,君子之行,圣人之德。《论语》二十卷,详载孔子与弟子问答之言,明仁礼义智信,论君子小人,述为政之道,辩性情之惑。《孟子》十四卷,述仁义之本,辩性善之论,论王霸之别,述养气之道,明圣人之心。 金澈之书,于四书义理,探赜索隐,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其文精炼,其意深远,非浅学所能窥其奥。读者若潜心研读,必能启心中之智慧,明性命之根源。此书不啻为研习四书之津梁,亦为修身养性之良伴。粲花吟馆刻印此书,可谓传播圣学,泽被后世,功莫大焉。学者得此书,如获至宝,当珍藏之,沉浸其中,以求学道之真谛。
〈四书经注集证〉 十九卷(大学一卷中庸一卷 论语十卷孟子七卷) 〔清〕 吴昌宗 .清嘉庆三年江都汪廷机刻本
《四书经注集证十九卷》,乃清儒吴昌宗所撰,内括《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十卷、《孟子》七卷,总计十九卷。此书于清嘉庆三年由江都汪廷机刻印,为四书之经典集注,盖盛清四书学之重要著述也。吴氏广采前贤之注,博引群经,融会贯通,以证四书精义。其书集宋元明诸儒之精粹,参酌己见,考据精详,议论公允,诚为晚清经学之圭臬。 《四书》者,孔门之遗教,朱子集注而传于后,为历代士子修身治学之根本。吴氏此书,集诸儒之说,辨疑正误,析理明义,助学者审其正途。其书《大学》、《中庸》二卷,先彰性理,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阐明圣人之旨。《论语》十卷,详述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论仁义礼智信,启人心之光明。《孟子》七卷,继孔门之志,阐论性善,倡王道,辨霸术,以明正义。 吴氏之注,行文简练而意深,引证博洽而理明,于宋元明诸儒之论加以折中,尤重朱子之注,然亦不盲从,常引他说以补其阙,或加己见以正其偏。该书于四书之难解处,务求明晓,于诸家之异说,终审其当。学者由是可探四书之精义,循此以窥圣人之心。其书刻于江都汪氏,字迹清秀,纸张精良,行世以来,广为流传,见重于学林,不可忽视。 此书之价值,非特为四书之注解,更在于其学术态度。吴氏以实事求是为宗,不偏不倚,务求至当,实为后世学者之楷模。学者读此一书,既可明圣人遗训,亦可察众家得失。其书虽有时代之限,然其学术精神,历久弥新,至今仍可为学界所珍视。 要之,《四书经注集证十九卷》一书,荟萃众说,析理精详,实为四书学之重要著作。吴昌宗以严谨之学术态度撰成此书,为后世留下宝贵财富,故其书虽成于清,然其学术价值至今犹存,诚为经学研究之佳构,学者所必读之典籍也。
〈补余堂四书答问〉 〔清〕 戴大昌 .补余堂集本(嘉庆道光刻)
《补余堂四书答问二十四卷附录一卷》者,清儒戴大昌所著也。大昌字元吉,号补余堂主人,博通经史,尤精于四书之学。是书成于嘉庆、道光年间,补余堂集本刊行,流传于世。 其书凡二十四卷,附录一卷,皆以大昌平生所学,发四书之微旨,解疑释难,辨误存真。每卷皆依《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次序,逐章逐句剖析,考据详明,议论精当。大昌之学,深得朱子之旨,然不拘泥于朱说,兼采汉宋诸儒之长,辨正其失,折衷其论。其于《大学》之分章分节,《中庸》之性理气命,《论语》之仁义礼智,《孟子》之心性道义,皆一一详究,阐明其义理,疏通其脉络。 是书尤为精核者,在于答问之体。大昌设问答以释疑难,或引经据典,或考诸史实,或比类而求,或触类而通,务使学者明其所以然。其答问之辞,简明扼要,切中肯綮,解人疑惑,启人深思。附录一卷,则辑录大昌平日与友朋论学之语,或补卷中所未备,或存一时之论议,皆可资学者参考。 大昌著此书,旨在补朱子《四书集注》之未尽,匡正后世学者之误读。其治学严谨,持论公允,虽时有独见,然皆本于经义,无稍偏颇,可谓继朱子之后,四书学之巨擘也。是书之出,嘉惠后学,流传甚广,至今犹为治四书者所重。 补余堂集本,嘉庆、道光年间刊行,字体精整,板式端方,纸墨俱佳,为清刻书中之善本。后世虽屡有重刊,然皆以此本为依归。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成就,更在于其校勘精审,版本珍贵,实为研究四书学之重要典籍也。
〈四书摭余说〉 七卷(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三卷孟子二卷) 〔清〕 曹之升 .清嘉庆三年萧山曹氏家塾刻本
《四书摭余说》凡七卷,清曹之升所撰,乃博采众长、精研四书之论著也。此书分《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三卷、《孟子》二卷,涵盖四书要义,探微抉隐,阐发奥旨。曹氏学问深湛,于程朱理学之外,兼采诸家之说,以求至当。其为文谨严,持论公允,不偏不倚,深得圣贤之道。 此书成于嘉庆三年,萧山曹氏家塾刻本,雕版精良,字迹工整,洵为清刻佳本。曹氏家塾为曹之升所设,以教学子,传承儒学。其刻书精益求精,校勘严谨,故此书不仅为学术之宝,亦为版本学之珍品。 《四书摭余说》以《大学》为始,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首重修身。《中庸》则言天道至诚,君子之道,贵在持中。《论语》三卷,详述孔门言行,明仁政礼教。《孟子》二卷,论性善四端,王道仁政,皆能深入浅出,切中肯綮。曹氏序中有云:“四书者,圣人之大道,儒者之圭臬。”故其于考据之外,尤重义理,其说更能启迪后学,垂范千秋。 书中所引先儒之言,旁征博引,或驳或正,皆有所据。曹氏尤重朱子之学,然亦不囿于一家,凡有可采者,皆录以备参。其论及《中庸》时,特重“慎独”之义,以为修身之要义在于此。《论语》所言仁者,曹氏以为仁者至公无私,推己及人,乃治国平天下之根本。于《孟子》则详论性善之旨,以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此四端为天所赋,不可不察。 此书之著,实为清代四书研究之重要成果,后世学者不可不读。曹氏之学,虽承程朱,然亦有所创见,乃学贯古今之大家。今观其书,虽为摭余,然所论至深至广,足见其学识之宏富,用心之笃厚。上以承先圣之遗绪,下以启后学之深思,诚可谓不朽之作也。 昔人有言:“读书为明理,明理为修身。”曹氏此书,正是明理修身之良导。读之者,当潜心体味其中奥义,以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
〈四书逸笺〉 六卷 〔清〕 程大中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四书逸笺》六卷,清程大中撰,乃四库全书之一,乾隆朝所写。此书专为阐发《四书》之微言大义,补正旧注之阙误,阐发前贤之未发,实为研习儒学之要籍也。 程大中,字子厚,号筠园,清乾隆间著名学者,博通经史,尤精于《四书》。其学以程朱为宗,兼采诸家之长,力求融会贯通。此书之作,旨在正本清源,使学者得以明晓《四书》之真谛。 《四书逸笺》凡六卷,卷一至卷三为《大学》、《中庸》笺注,卷四至卷六为《论语》、《孟子》笺注。每篇先列经文,次列旧注,后附己见。其笺注精审,考证详实,多发前人所未发。如于《大学》“格物致知”之义,程大中广引诸家之说,参互考订,阐明朱熹“即物穷理”之旨,兼采王阳明“致良知”之论,使学者得以明晓“格物致知”之真谛。又如于《中庸》“诚明”之义,程大中详考《中庸》本文,参以《易传》及诸子之言,阐明“诚明”为天地万物之本,学者必由“诚明”而后能“明善诚身”,达于至善之境。 此书不仅为研习《四书》之重要参考,亦为儒学思想史之重要典籍。其所阐发之微言大义,实为学者所当深究。四库馆臣评此书“旁征博引,阐发精微”,诚为不刊之论也。
〈四书温故录〉 十一卷(学庸一卷论语五卷孟 子四卷孟子章指一卷) 〔清〕 赵祐 .清乾隆六十年安溪谢氏刻本
《四书温故录》凡十一卷,清赵祐所撰,成书于乾隆六十年,刻于安溪谢氏坊。是书分《学庸》一卷,《论语》五卷,《孟子》四卷,并附《孟子章指》一卷,盖为研习四书之典籍也。 赵祐,字子厚,清乾隆间学人也。其学渊博,尤精于四书,故而著《四书温故录》,以阐发圣贤之微言大义,探赜索隐,提要钩玄。是书分章析句,逐字训释,既引先儒之注疏,又参己见,务求通达明畅,俾读者了然于心。 《学庸》一卷,乃摘录《大学》《中庸》之精华,阐发修齐治平之道,体用兼赅。《论语》五卷,则就原书分章而论,既解孔门师徒之问答,又析其中之微言大义,数典述周,务求不遗。《孟子》四卷,则载孟轲之言,阐发仁义礼智之神髓,意在匡正人心,扶持世道。末附《孟子章指》一卷,乃就《孟子》各章主旨,加以摘要,以助读者明其脉络,得其大旨。 是书体例严谨,考据精详,每引诸子百家之说,参以己意,务求合于圣贤之本旨。其文辞简洁,理义精辟,既有学术之深度,又不乏通俗之易懂。因赵祐之学笃实,识见高远,是书既可供儒者研习之资,又可为童蒙启蒙之用,可谓学林之宝,世之良书也。 清乾隆六十年,安溪谢氏刊刻此书,版式精工,字迹端正,流传至今,犹为学者所珍视。是书亦为后世研习四书之津梁,于儒学传承之功,可谓巨矣。
〈四书讲义集说〉 七卷(大学集说一卷中庸集说一卷论语集说一卷孟子集说一卷) 〔清〕 李道南 .清乾隆三十年还是读书堂刻本
《四书讲义集说》七卷,清李道南所撰也。是书分《大学集说》一卷、《中庸集说》一卷、《论语集说》一卷、《孟子集说》一卷,凡四卷,又附三卷,合为七卷。乾隆三十年,仍以“还是读书堂”之名刊刻行世,为学者所重。 李氏之学,根柢程朱,尤重义理。其书集诸家之说,参以己见,条分缕析,务求明畅。其于《大学》,特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谓“格物者,穷理之始;致知者,明理之极”。于《中庸》,则阐发“中和”之义,谓“中和者,天理之本然,人事之当然”。至于《论语》、《孟子》,李氏亦多采朱子之说,然不泥于旧解,时出新意,如释“仁者爱人”为“仁者,心之全德,爱者,仁之发用”,可谓精当。 是书之成,盖为明学术、正人心而作。李氏尝言:“四书者,圣贤之精义,学者之指南也。”故其于每章每节,皆详加考订,务使读者得其要领。其文辞简练,义理明晰,虽为讲义,实具专著之体。且其书采摭广博,引证详实,于宋元以来诸家之说,多有采录,尤以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为主,兼及吕祖谦、真德秀诸家,可谓集大成者也。 乾隆刻本,字体工整,版式严整,为清代精刻本之一。书前有序,述其撰述之旨,谓“四书之义,广大精微,非博学审问,不足以尽其蕴”。是书流传至今,虽经岁月剥蚀,然其学术价值犹存,为研究宋明理学及《四书》学者之重要参考。 综而论之,李氏《四书讲义集说》七卷,义理精深,考证详密,为清代《四书》学之重要著作。其书虽宗程朱,然不囿于门户之见,博采众说,自成一家之言,实为后学之津梁也。
〈四书顺义解〉 十九卷 〔清〕 刘琴 .清乾隆三十一年刻本
《四书顺义解》十九卷,清刘琴所撰,刻于乾隆三十一年。是书也,乃解四书之精义,顺乎圣贤之本旨,旨在阐扬孔孟之道,启迪后学之智。 刘琴,字心斋,学识渊博,深谙经史。其解四书,不尚空谈,务求实用。每论一经,必详其源流,明其大义,析其微言。于《大学》,则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于《中庸》,则论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于《论语》,则述仁礼之教,君子之风;于《孟子》,则讲义利之辨,王道之治。凡此种种,皆能贯通古今,发前人之未发。 是书之体例,先列经文,次附己解,间引诸家之说,以证己见。其文辞简练,义理明晰,读之令人豁然开朗。刘琴解经,既重文字之训诂,更重义理之阐发。其论仁义、忠恕、孝悌等伦理道德,皆能切中时弊,劝导世人。其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能本乎圣贤,合乎时宜。 乾隆年间,此书一出,即受士林推重。其解四书,不仅为科举之士所必备,更为治学之士所推崇。学者读之,可明圣贤之道,可悟人生之理。故其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四书顺义解》十九卷,实为清代解经之佳作,刘琴之苦心孤诣,于此可见。其书虽为解经,亦为修身立德之指南,读之者当深研细究,以明圣贤之心,以正己身之行。
〈四书左国辑要〉 四卷 〔清〕 周龙官 .清乾隆二十三年山阳周氏刻本
《四书左国辑要》四卷,清周龙官所辑也。周氏,字某某,山阳人也,博学多才,尤精于经史。是书乃其萃取《四书》与《左传》、《国语》之精华,汇为一编,以便学者研习。书成于乾隆二十三年,时山阳周氏自刊行世,流传至今,为世所重。 夫《四书》者,儒家之经典,孔孟之遗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道也。《左传》、《国语》者,史家之鸿篇,记载春秋战国之史事,寓褒贬于叙事之中,明得失于兴亡之际。周氏撮其要义,辑为一书,使学者得以兼览经史,贯通古今,诚为有益之作也。 是书分四卷,首卷为《大学》、《中庸》,次卷为《论语》,三卷为《孟子》,末卷为《左传》、《国语》之选录。每卷皆先列原文,后附周氏之注解。其注简明扼要,不尚繁琐,或释字义,或明句意,或阐发义理,或引证史实,皆能切中肯綮,启人心智。且其文辞雅洁,读之如沐春风,令人不觉其劳。 周氏之辑是书,非独为便于学者,亦欲以经史之学,针砭时弊,匡正人心。观其注解,往往寄寓深意,或讽世态,或劝修身,或论治道,或述民情,皆可见其用心之良苦。是以是书不仅为学术之津梁,亦为世道之针砭也。 乾隆二十三年,周氏自刊是书,版刻精良,字迹清晰,流传甚广。后世学者,咸称其书为善本,珍若拱璧。今虽时移世易,而其书之价值,犹未稍减。学者若能潜心研习,必能得其奥旨,获益良多。 总之,《四书左国辑要》四卷,乃清周龙官所辑之佳作,撮《四书》、《左传》、《国语》之精华,汇为一编,便于学者兼览经史,贯通古今。其注简明扼要,文辞雅洁,寓深意于注解之中,匡正人心,针砭时弊。且版刻精良,流传甚广,为世所重。学者若欲探求儒家经典与春秋战国之史事,此书当为首选之善本也。
〈五华纂订四书大全〉 十四卷 〔清〕 孙见龙 .清乾隆十三年五华书院刻本
《五华纂订四书大全十四卷附大学古本说一卷》,清人孙见龙所撰,乾隆十三年五华书院刻印。是书乃儒学经典《四书》之精要汇编与诠释,附《大学古本说》一卷,以彰古义,显圣贤之道。 孙见龙,字未详,清季儒者,深谙经义,尤精于《四书》。其书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宗,博采众长,参酌诸家,兼取汉宋之学,力图贯通古今,归于至当。《五华纂订四书大全》凡十四卷,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逐章逐句详加注释,阐发微言大义,既承前贤之智,又具独到之见。其文辞雅驯,义理精当,堪称清儒注《四书》之佳构。 附《大学古本说》一卷,乃孙氏据古本《大学》所作之解。宋以来,《大学》自《礼记》析出,为《四书》之首,朱熹依程颐之说,重分章节,定为首章至第十章,补“格物致知”一章,以为传文。然孙氏独宗古本,不取朱子增补之意,依原篇次序解之,以存古义。其说推崇古本之质朴,辩驳朱子更定之非,颇具考据之功,亦显其独立思考之精神。 此书刻于乾隆十三年,五华书院刊行。五华书院位于云南昆明,乃清代滇中著名书院,学风谨严,人才辈出。此书之刻,足见当时滇地儒学之盛,亦为滇刻古籍之珍品。其版刻精美,纸墨上乘,流传至今,虽世远年湮,然其价值不减,可资后世学者研习《四书》之参考,亦为考据清代学术思想流变之重要文献。 综而论之,《五华纂订四书大全十四卷附大学古本说一卷》乃清儒孙见龙注《四书》之力作,既承朱子之学,又宗古本之义,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其书刻于五华书院,为滇刻古籍之瑰宝,亦为研究清代儒学之重要资料。后世学者宜珍视之,以求圣贤之道,明义理之本。
〈翼艺典略〉 十卷 〔清〕 萧正发 .清乾隆四年庐陵萧氏刻本
《翼艺典略》十卷,清萧正发所撰也。乾隆四年,庐陵萧氏刊刻成书,流传于世。萧正发,字不详,庐陵人也,博学多才,尤精于文辞,善考据,深谙古籍,致力于艺文之辑录与阐发。其书辑录前代艺文精要,加以注释,以翼助后学,故名《翼艺典略》。 是书凡十卷,分门别类,包罗万象。卷一至卷三,专论经史,采撷经典精义,考据详实,辨正讹误,多有独见;卷四至卷六,论及诗词歌赋,选录历代名篇,评析精当,阐发微言大义;卷七至卷八,记碑铭、书牍、奏议等文,裨益世用,尤重实用之文;卷九至卷十,载杂著、笔记,举凡天地山川、人物风俗、草木鸟兽,莫不备录,博采众长,蔚为大观。 萧氏撰此书,意在汇集古今艺文之精华,以启迪后学,匡正世风。其论及经史,则采撷前贤之论,断以己意,字斟句酌,言简意赅;其品评诗词,则辨雅俗,析源流,推究作者深意,令人耳目一新;其所录杂著,则博采众说,兼收并蓄,或录轶闻,或载异事,以供考镜。 《翼艺典略》一书,内容宏富,考证精审,实为艺文之渊薮,学术之津梁。萧氏之作,虽出于清初,然其搜罗之广,辨析之精,论断之确,足以为后世楷模。庐陵萧氏刊刻此书,工整精良,版式清晰,字体端方,实为清代版刻之精品。其书虽历经岁月,然流传至今,仍为学者所重,诚可宝也。
〈四书晰疑〉 四卷 〔清〕 陈炫 .清乾隆六年尚志堂刻本
《四书晰疑》者,清陈炫所撰也。凡四卷,成书于乾隆六年,刻于尚志堂。是书也,专为解《四书》之疑义而作,盖陈氏博学多识,精研经籍,尤长于《四书》之学。其书之宗旨,在于辨析《四书》之文义,考究诸家之异同,溯其源流,究其本末,以期阐明圣贤之意,使学者有所依归。 陈氏之治学,严谨而不拘泥,广博而能择善。是书之中,凡有疑义,必旁征博引,参以众说,务求其当。其论《大学》,则辨其条目之序,究其格物致知之理;论《中庸》,则析其天命之性,明其率性修道之旨;论《论语》,则考其言行之节,阐其仁礼之义;论《孟子》,则究其心性之论,辨其王道之施。凡此种种,皆能条分缕析,洞彻幽微,使读者如拨云雾而见青天,豁然开朗。 其书之体例,亦甚精当。每卷之首,先列经文,次列诸家之说,而后陈氏自为之解。其解也,既不失先儒之正谊,又能独抒己见,自成一格。故其书一出,学者咸称其善,以为有功于圣学,有益于后生。 至于其书之刻,尚志堂者,一以传世,一以惠学。其刻工精良,字迹清秀,纸墨俱佳,实为乾隆初年之善本。后世学者,得是书而读之,必能启其慧心,增其学识,于《四书》之义理,了然于胸矣。 总之,《四书晰疑》者,陈炫之力作也,其书精义纷呈,考据详实,实为研读《四书》者不可或缺之典籍。学者若能潜心于此,必能得其三昧,进而窥圣贤之堂奥矣。
〈虹舟四书讲义〉 二十卷 〔清〕 李袓蕙 .清乾隆四年潢川书院刻本
《虹舟四书讲义》二十卷,清李袓蕙所撰,乾隆四年潢川书院刻本。该书乃集经史子集之大成,尤以四书之精义为要,阐发圣贤之微旨,融汇诸家之卓见,实为研习儒家经典之圭臬。李袓蕙,学识渊博,潜心著述,其书旨在为后学提供一条明路,文辞雅正,论理精微,可谓经学之宝鉴。 是书凡二十卷,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首卷总论四书大义,次卷至卷末,逐章逐节详加阐释,引证广博,不遗余力。李公于《大学》之“中庸”、《论语》之“仁道”、《孟子》之“性善”、《中庸》之“至诚”皆有独到见解,深入浅出,直指人心。其论《大学》之格物致知,谓“格物者,格其心之不正,以致其知”,实为修身治学之本。于《论语》之“学而时习之”,则曰“学问之道,非徒诵读,贵在实践”,强调知行合一。于《孟子》之“仁义礼智”,则申明“四端”之说,以为性善之基。于《中庸》之诚明,则谓“诚者,天之道;明者,人之道”,阐发天人合一之理。凡此种种,无不彰显李公之学问深厚,思虑周密。 此书刊于潢川书院,实为乾隆年间经学教育之重要成果。潢川书院素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此书之刻,不仅为学者提供研习之资,更为后世留下宝贵之文化遗产。李袓蕙之学问,非但为当时之典范,亦足为后世之楷模。其书流传至今,虽历经岁月,然其学术价值不减,仍为学人所珍视。 总之,《虹舟四书讲义》乃清儒李袓蕙之杰作,其书内容博大精深,义理精微,实为经学之瑰宝。其刊行于世,不仅为当时学术界所推崇,更为后世学者所尊崇。览之者,必能得其旨归,明其理趣,获益良多。
〈四书考辑要〉 二十卷 〔清〕 陈宏谋 .清乾隆三十五年培远堂姑苏刻本
《四书考辑要》二十卷,附图一卷,清陈宏谋辑,乾隆三十五年培远堂姑苏刻本也。是书乃陈氏博采群籍,荟萃众说,考订《四书》之微言大义,辑为是编,以裨后学。陈宏谋,字汝咨,号培远,江南吴县人,乾隆间名臣,学贯经史,著述颇丰。其学以程朱为宗,尤精于《四书》,故辑此书,欲阐发圣贤之意,垂范后世。 是书首列《大学》、《中庸》,次及《论语》、《孟子》,每篇皆先列经文,次附诸家注释,兼陈氏按语,详加考辨。其注采自汉、唐、宋、明诸儒之说,旁及子史百家,无所不征。陈氏于诸家之说,或取其精粹,或补其阙漏,或正其讹误,务求其是,不主一家。其按语简明扼要,切中肯綮,往往发前人所未发,可谓荟萃众说而成一家之言。 是书之辑,旨在阐明《四书》之微言大义,俾学者得窥圣贤之旨趣。其体例严谨,考据精详,注解明晰,颇为学者所称道。乾隆三十五年,陈氏以是书付梓,刊于培远堂姑苏刻本。其版式精良,字迹清晰,流传甚广,堪称清刻善本。 附录《地图》一卷,乃陈氏据《四书》所载山川、城邑、宫室等地理方位,绘图以明之,使学者一目了然,便于考证。其图绘工精细,方位准确,亦为是书增色不少。 总之,是书辑录广博,考订精详,注解明晰,绘图精工,实为研究《四书》之重要参考著作,亦为清代经学研究之重要成果。陈宏谋以其渊博之学、严谨之态度,辑成是书,可谓嘉惠士林,垂范后世。
〈四书朱子大全精言〉 四十一卷(大学三卷中庸四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 〔清〕 魏一斋鉴定 〔清〕 周大璋纂辑 .清康熙四十七年宝旭斋刻本
《四书朱子大全精言》者,清季儒士周大璋所纂辑者也。是书凡四十一卷,括《大学》三卷、《中庸》四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皆取朱子之注疏,撷其精要而成。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宝旭斋刻版以传世。周氏素崇朱子之学,以为其言博大精深,足以启迪后学,故辑录其要,以便学者研习,俾得窥圣贤之奥旨,悟道义之真谛。 是书之《大学》部分,详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阐发格物致知之义,辞约而意丰。《中庸》则论天理人性,示人以中和之道,言简而旨远。《论语》一书,录孔子及其门人之言,论仁礼义智,周氏于朱子注中取其精要,以明孔门之微言大义。《孟子》则发扬仁义,辨正邪,明王霸之分,周氏亦依朱子之解,择其要领,以显孟子之正义。 周氏纂辑此书,非徒抄录而已,实寓深意于其间。其于每章每节,皆斟酌去取,务使学者读之,既得朱子之精要,复省原文之详实。是书既出,遂为学界所称,以为奉朱子者之津梁,习四书者之宝筏。宝旭斋之刻本,字迹清晰,雕版精美,流传至今,犹为学者所重。 总之,《四书朱子大全精言》一书,乃清季儒学之精华,朱子学说之荟萃。其辑者周大璋,学识渊博,用心良苦,所成之书,非独为当时之鸿篇,亦为后世之瑰宝。学者欲探朱子之学问,求四书之真谛,是书不可不读也。
〈四书翼注论文〉 三十八卷 〔清〕 张甄陶 .清乾隆四十一年南海浚氏刻本
《四书翼注论文》三十八卷,清张甄陶所撰,乾隆四十一年南海浚氏刻本方成。是书乃张氏萃其毕生心血,诠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之微言大义,翼经立注,广征博引,实为清初儒学重要著述之一。张甄陶,字彦章,广东南海人,师从陈古愚,深得理学家传,其学以朱熹为宗,兼采众长,尤精于义理考据。斯书之成,盖欲抉四书之奥,发圣贤之道,以启后学,故曰“翼注”,意为辅翼经传,助人通晓经义。 书中分卷三十八,每卷皆详考经文字句,阐发义理,旁及史传、诸子之言,以证四书之道。其论说不仅训诂释义,更有独到之解,如论《大学》“格物致知”一章,兼采程朱之说,又别出新意,以为格物非仅穷究外物,更在正心修身,而立论之精,引证之详,可见张氏学术之深厚。又如其释《孟子》“尽心知性”之义,推阐天人合一之理,辨析精微,足见其哲学思辨之深。 《四书翼注论文》不仅为清代经学之代表,亦为后世研习四书之重要参考。其书成于乾隆四十一年,南海浚氏刻之,版刻精良,字迹工整,尤为珍本。四库全书总目评曰:“甄陶此书,博综群言,折衷至当,其说经不独宗朱子,亦多自得之见,可谓有功于圣门矣。”诚哉斯言! 总之,《四书翼注论文》一书,既承宋明理学之正脉,又开清代经学之新局,其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实不可忽视。后世学者,欲究四书之微旨,通圣贤之大道,是书不可不读也。
〈四书图考〉 〔清〕 翁复 .清道光十六年芸生堂刻本
《四书图考》者,清儒翁复所撰,刻于道光十六年,芸生堂所梓行。其书乃**四书**之图解考释,博引旁征,以图佐文,实为研习经学者之要籍也。 翁复,字仲文,号反坡,常州武进人氏。嘉庆十二年省试拔魁,十五年进士及第,历官翰林编修,道光初擢山西道监察御史。旋遭母丧,归里后不复出仕,专心著述,遂成是书。 《四书图考》之体例,专为阐发**四书**之经文而生。其书图文并茂,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经典,皆一一详加考辨,兼引前贤之说,旁及天文、地理、历法、制度诸科,可谓包罗万象,蔚为大观。 其图说之法,简约明晰,文字则简练隽永,论理尤为精当。论者或谓其解《四书》,精于义理,切合圣贤本意,非泛泛图释者可比。其所引征之书,自汉唐至明清,经史子集皆有涉猎。若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程颐《二程全书》、许慎《说文解字》等经学名著,皆在考辨之中,足见其用力之深。 考其版本,芸生堂所刻,字体工整,版式精美,尤以图绘精妙绝伦。其图为雕版手绘,线条细致,符合古籍版画之传统技法。虽不如官刻之宏丽,然亦有民间刻书之上品。此本历经岁月流转,已成难得之物,为后世收藏家之所珍。 是书之价值,尤在于将**四书**之探究,推陈出新,结合图说,使学者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若非翁复之勤奋与渊博,难以臻此境界也。是以其书不仅为清代经学之重要著作,更为后世治学者之宝贵参考。 总之,《四书图考》一书,内容博大精深,图文相得益彰,实为研究**四书**之必备之典。其版本虽非孤本,然亦难得一见,价值自不待言。学者若能得而读之,必有助益经学之研究,亦不负翁复之苦心孤诣也。
〈四书讲义尊闻录〉 二十卷 〔清〕 戴铉 .清雍正六至七年怀新堂刻本
**《四书讲义尊闻录》二十卷(清)戴铉撰.清雍正六至七年怀新堂刻本** 《四书讲义尊闻录》者,清儒戴铉所著也。戴铉,字子重,号怀新,江南人也。其学宗程朱,潜心经义,尤精于《四书》。是书乃其讲学之精华,集诸生问答而成,凡二十卷,分章析句,阐幽发微,洵为研经之宝筏也。 雍正六年至七年,戴氏怀新堂刻此书,版式工整,字画清晰,纸墨俱佳,乃清代刻本之上乘也。其书首列序言,次及目录,后分卷详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逐章逐节,旁征博引,融贯古今。戴氏以程朱理学为宗,兼采汉宋诸家之说,既重义理,亦不废训诂,故其书义理精纯,考据详实。 其于《大学》,主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阐发朱子“格物致知”之旨,又申“诚意正心”之道,以为修身之本。于《中庸》,则重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修道之教,强调“中和”之理,以为天下达道。于《论语》,则精研孔门言行,以仁为宗,礼为用,阐发“为政以德”之旨。于《孟子》,则发挥性善之说,强调仁义礼智四端,以为人皆可为尧舜。 戴氏之学,博采众长,不为门户之见所囿,故其书虽宗程朱,而亦不废陆王。其解经也,务求其本义,不务高远,故其言平实而深切,人人可解,故为当时学者所重。是书既出,士林竞相传诵,以为学《四书》者不可不读。 今观其书,虽距今已二百余年,而其所论义理,犹可垂教后世。其刻印之精,亦为后世藏书家所珍视。《四书讲义尊闻录》者,诚为清代经学著作中之佼佼者也。
〈四书广注〉 三十六卷 〔清〕 张谦宜 .清康熙间刻本
《四书广注》三十六卷,清儒张谦宜辑纂之巨帙也。康熙年间,雕版成书,传世至今,为儒林所重。张氏博采群经,遍阅百家,以广注《四书》为任,务穷其旨,以启后学。其书体例周详,释义精审,融会朱子之注,兼采诸家之说,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诚为研习《四书》之要籍也。 《四书》者,《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也,为儒家经典之萃。自宋以降,朱子集注,遂为学者圭臬。然朱注虽精,仍有未尽之义,后世儒者,迭加阐发,以补其阙。张谦宜生于康熙盛世,学识渊博,深感朱注之深邃,然亦知其未尽之处,故广搜博采,融会贯通,撰成《四书广注》,以补前贤之未备。 是书虽名“广注”,实则不仅限于注疏,更有考据、辨异、阐微之功。张氏于每章每节之下,详析其义理,考证其字义,辨正其异同,阐发其幽微。其言也,简而明,详而尽,既遵先贤之旧注,又抒己见之新解,务使读者得其所指,明其所以。又于篇首,详述《四书》之渊源,朱子集注之要旨,使学者知其本末,明其源流。 全书三十六卷,卷帙浩繁,然条理井然,次第分明。每卷皆以《四书》之篇章为序,先引原文,次列朱注,后附己说。张氏注说,往往旁征博引,引据经典,辨正讹误,阐发新义。其于《大学》之“格物”,《中庸》之“性理”,《论语》之“仁爱”,《孟子》之“义利”,皆能详其大义,阐其微旨。尤其于《孟子》一书,张氏辄能揭示其独到之见,发前人所未发,诚为研习《四书》者之津梁。 此书初刻于康熙间,其时雕版之技已臻精妙,字体工整,刻工精细,虽历经数百年,仍能传其原貌。后世屡有重刻,然康熙本最为精善,为藏书家所宝。今观是书,不仅可见张氏之博学,亦可窥康熙朝儒学之盛况,诚为研究清代儒学之重要文献也。 总之,《四书广注》一书,张谦宜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不仅为朱注之补充,更为《四书》之学开辟新境。其书既有助于初学,亦有益于深造,洵为研习《四书》之重要参考,至今仍为学者所重。
〈四书典林〉 三十卷 〔清〕 江永 .清雍正十三年崇德书院刻本
《四书典林》三十卷,清江永所辑,雍正十三年崇德书院刻印。是书集《四书》之精华,汇诸家之注释,乃为学《四书》者之津梁也。江永,字慎修,安徽休宁人,清代经学大家,精研经史,著述宏富。此书乃其晚年力作,旨在为学者提供一部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四书》参考书。 《四书典林》采摭广博,辑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诸篇之要义,并辅以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程子《四书或问》等经典注释,兼收各家之说,取舍精当,繁简适中。其编撰体例,以《四书》原文为纲,逐章逐节加以剖析,先列原文,次集诸家之注,终以江永之按语,申明己见,辨正谬误,启发后学。其按语多有独到之处,或阐发义理,或考证名物,或辨析异同,皆为江永毕生研经之心得,足为学者取法。 《四书典林》之刻,乃由崇德书院主持,刻工精良,纸墨上乘,为清刻本中之佼佼者。崇德书院,位于安徽歙县,为清代著名书院之一,素以刻印经籍著称。此书之刻,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亦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版本资料。 《四书典林》问世以来,备受学界推崇。其内容详实,体例严谨,既可作为初学《四书》者之入门书,亦可为深研经学者之参考书。江永以其渊博之学识、严谨之态度,编撰此书,为后世学人研读《四书》提供了极大便利,堪称《四书》研究之里程碑。今人读之,犹可从中汲取智慧,感悟圣贤之道,诚为不可多得之经典也。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