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部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佚存丛书〉 十七种 〔日本〕 林衡 .日本宽政十一年至文化七年活字刊本
《佚存丛书》者,日本林衡所辑,凡十七种,荟萃古佚之书,广搜博采,以存华夏之文献。林衡,字德夫,号东园,日本江户时期学者,博通经史,尤精于校雠之学。是书之编,始于宽政十一年(公元1799年),迄于文化七年(公元1810年),历时十有一载,终成善本。 是书所录,多为中国唐宋以来失传之典籍,或存于日本,或散佚已久,皆为珍稀。林衡精心校勘,务求存真,虽其间或有讹误,然大体精善,足资考镜。所收之书,如《古逸丛书》、《群书治要》、《玉篇》等,皆为中国学者所重,价值匪浅。 其刊本,乃以活字印刷,工艺精良,字迹清晰,版面整齐,为日本木活字印刷之佳品。宽政至文化年间,正值日本文化昌盛之际,此丛书之刊行,不仅保存了中华文化之瑰宝,亦促进了中日学术之交流。林衡之功,可谓巨矣。 是书之成,不仅为日本学界所重,亦为中国学者所珍。清人黄遵宪、黎庶昌等,皆曾访求此书,以为研究之用。林衡之志,在于保存古籍,传承文化,其用心良苦,功在千秋。 《佚存丛书》者,乃中日文化交流之见证,亦为古籍保存之功臣。林衡之勤,可敬可佩;是书之价值,可赞可叹。后之学者,当珍视此编,以为研究之资,亦当铭记林衡之贡献,以为学术之典范。
〈八旗丛书〉 三十六种 〔清〕 富察恩丰辑抄 .清光绪时期钞本
《八旗丛书》三十六种,乃清季富察恩丰所辑,光绪年间钞本也。恩丰,满洲镶黄旗人,博学多才,尤精满汉典籍,是编乃其搜罗八旗文献,荟萃而成。夫八旗者,清廷之根本,自太祖肇基,世祖定鼎,迄于中叶,制度寖备,文献蔚兴。然岁月既久,典籍散佚,识者痛之。恩丰有鉴于此,遂旁搜博采,积年累月,终成是编。 是书凡三十六种,详载八旗之沿革、风俗、人物、艺文,可谓备矣。其卷一至卷五,述八旗建置,详其源流,考其制度;卷六至卷十,载旗人姓氏,辨其族属,考其支派;卷十一至卷十五,记旗人勋业,述其功绩,彰其德行;卷十六至卷二十,录旗人艺文,集其诗词,辑其文章;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五,载旗人风俗,述其岁时,记其礼俗;卷二十六至卷三十,录旗人轶事,述其传闻,记其异闻;卷三十一至卷三十六,载旗人地理,述其山川,记其城邑。是编所录,或采自旧籍,或得之传闻,或据之实录,皆详加考订,务求其实。 然是书亦有不足,盖富察氏虽博学,然限于时势,或未能尽览群书,或未能详考其事,故间有疏漏之处。然其荟萃八旗文献,功不可没,为后世研究八旗之重要参考。今观是编,可窥八旗之全貌,知清廷之盛衰,亦可见满汉文化之交融。惜乎光绪以降,国势日蹙,是编未能广布,几近湮没。今幸得钞本存世,学者得窥其全璧,实为幸事。 总之,《八旗丛书》三十六种,乃富察恩丰辑录八旗文献之巨著,虽不免有疏漏之处,然其保存八旗文献之功,不可泯灭。是编为研究八旗制度、满族文化之重要资料,亦为清史研究之珍贵文献,学者宜宝之。
〈武英殿聚珍版书(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一百三十八种 .清乾隆间武英殿木活字印本
《武英殿聚珍版书》者,乃清乾隆年间武英殿所刊之木活字印本也。凡一百三十八种,集经史子集四部之精华,汇古今典籍之大成。是书之刊,为乾隆帝弘历所倡,意在广传圣学,弘扬文化,亦有显朝廷文治之功。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诏命开四库全书馆,征集天下遗书,编纂《四库全书》。然全书浩繁,难以尽刊,遂命武英殿以木活字印刷部分典籍,是为《武英殿聚珍版书》。其书选材精审,校雠严谨,字体端楷,排版工整,犹若金玉之辉,书法之美,实为清代印刷之瑰宝。 是书所收,自先秦至清初,涵盖经传、史乘、诸子、诗文、杂著等,尤以《尚书》、《礼记》、《春秋》诸经为重,兼及《史记》、《汉书》等史部名著,亦有《庄子》、《荀子》等子部经典,更有《文选》、《唐文粹》等集部杰作。每书之前,皆冠以提要,述其源流,析其义理,俾读者得窥全貌,更明其旨。 武英殿者,位于紫禁城内,乃清廷刊印典籍之处。其木活字印刷之法,乃承宋代毕升之遗,然工艺更精,字模更多,排版更速,印刷更美。每字皆以梨木雕成,字形方正,笔画清晰,排列有序,印于纸上,若刻若画,颇显匠心。 《武英殿聚珍版书》之刊行,对于保存古籍、传播文化、促进学术,皆大有裨益。其书流布海内,为学人所重,亦为后世版本学、印刷术之研究提供珍贵资料。然历经战乱,存世者已稀,今仅见诸少数藏书楼,实为典籍中之珍品也。 总之,《武英殿聚珍版书》乃清乾隆年间文化盛世之产物,集印刷工艺之大成,汇典籍精华于一炉,为后世研究清代文化、印刷术及古籍版本学之重要文献,亦为我国古籍印刷史上之瑰宝也。
〈喜咏轩丛书〉 三十四种 〔中华民国〕 陶湘 .民国十五至二十年武进陶氏涉园石印本
《喜咏轩丛书》者,中华民国陶湘所辑,计三十四种,成书于民国十五至二十年间,武进陶氏涉园石印本也。是书之编,意在荟萃古今典籍,广传国粹,以助士林。陶湘,字兰泉,号涉园主人,乃民国间著名藏书家、出版家,其于古籍之搜集、整理、刊行,功莫大焉。 《喜咏轩丛书》所辑,多为罕见之珍本、孤本,或为未刊之稿本,或为久佚之抄本,或为稀见之刻本,皆陶氏多年搜罗所得。是书内容广博,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尤以子部、集部为多。经部如《周易本义》、《尚书注疏》等,皆为经典之作;史部如《史记》、《汉书》等,皆为正史之要;子部如《庄子》、《荀子》等,皆为诸子之粹;集部如《文选》、《全唐诗》等,皆为诗文之精。此外,尚有谱录、类书、杂著等,亦皆颇具价值。 是书之刊行,陶氏用心甚苦。其于版本之选择、校勘之精审、印刷之精美,皆力求至善。陶氏涉园之石印技术,亦为当时之冠,故是书之印,字迹清晰,纸墨精良,堪称民国石印本之翘楚。 《喜咏轩丛书》之成,不仅为古籍之保存与传播贡献良多,亦为民国学术之发展提供重要资料。是书之编,体现了陶氏对传统文化之热爱与尊崇,亦展现了其于古籍整理与出版之卓越才能。至今,是书仍为学界所重,被视为古籍整理与出版之典范。 综上所述,《喜咏轩丛书》乃民国古籍之瑰宝,陶湘之功,亦当永载史册。
〈枕函小史〉 五种 〔明〕 闵于忱 .明闵于忱松筠馆刻朱墨套印本
《枕函小史》者,明闵于忱编,五种之汇也。松筠馆刊行,朱墨套印,纸润墨香,洵为书林之珍。闵氏博雅好古,广搜群籍,于枕函之中,得文五篇,汇为一帙,名曰《小史》。其五种者,盖各有所本,或采诸史,或录自子,或集于集,或取于说,皆文章之英华,史笔之遗珠也。 其书之刻,版式精工,朱墨并施,朱以圈点,墨以正文,相映成趣。松筠馆者,闵氏之书坊也,以刊刻精良著称于世。是书之印,非独朱墨分明,且字画遒劲,行款疏朗,览之令人忘倦。明季板刻之盛,此本足以为征。 《小史》之文,虽名曰“小”,然其义大矣。或以史家之笔,述古今之变;或以子家之言,论治乱之理;或以集家之诗,咏风雅之音;或以说家之语,载异闻之事。虽仅五篇,然博综经史,横窥百家,非浅尝辄止者所能望其项背也。 闵于忱之编此书,非徒事搜辑而已,盖欲藉此以寄其怀抱,抒其心志。明季士风,尚空谈而不务实,闵氏独以沉静之思,博雅之识,编此小史,亦可谓特立独行者矣。其书虽不为当时所重,然流传至今,犹可见其用心之深,用力之勤。 是书之价值,非仅在于其版刻之精,亦在于其内容之富。学者得之,既可赏其版刻之美,又可究其学术之真,实为一举两得之善本。惜乎流传不广,知者寥寥。若能重加校勘,广为流传,则其嘉惠学林,又岂浅鲜哉?
〈群芳清玩〉 十二种 〔明〕 李玙 .明崇祯二年序东吴毛氏汲古阁刊本
《群芳清玩》十二种,明李玙所辑,崇祯二年序,东吴毛氏汲古阁刊本也。是书乃集古今花卉之谱,荟萃群芳,汇为一编,以飨君子之雅好。其内容广博,包罗万象,举凡花卉之品类、栽培之法、观赏之趣、吟咏之词,无不备载。李玙博学多识,采撷典籍,参以己意,编次成书,实为明代花卉谱录之佳作。 是书凡十二种,各具特色,相得益彰。首列《花史》,历叙花卉之源流,考其名实,辨其异同,诚为花谱之纲领。次之《花品》,详列花卉之品目,分其高下,别其优劣,便于品鉴。又有《花谱》,专论花卉之栽培,述其土壤、气候、灌溉之法,务求精当。至于《花谈》,则记花卉之典故轶闻,采撷古籍,荟萃众说,颇增趣味。《花吟》一卷,集古今诗词,咏花卉之美,以抒怀抱,实为文雅之士所钟爱。其余诸种,如《花画》、《花器》、《花香》、《花食》、《花药》、《花梦》,各具专题,详述花卉之绘画、器皿、香气、饮食、药用、梦幻,无不精妙绝伦。 毛氏汲古阁,乃明代著名书坊,以刊刻精良著称于世。是书刊本,版式古朴,字迹清晰,纸墨精良,装帧考究,堪称善本。书前有序,述其编撰之由,书后有跋,明其刊印之旨,皆为文人雅士所重。是书不仅为花卉谱录之集大成者,亦为明代版刻之佳构,流传至今,实为珍稀,可宝也可传。 《群芳清玩》十二种,集花卉之学于一书,熔栽培、观赏、吟咏于一炉,实为明代文人雅士之清玩,亦为后世花卉爱好者之指南。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之丰富,更在于其编撰之精当,刊刻之精美,实为古籍中之佼佼者,不可不读,不可不藏。
〈合刻繁露太玄大戴礼记〉 三种附二种 〔明〕 陆云龙辑校 .明天启间刻本
《合刻繁露太玄大戴礼记》三种附二种,明陆云龙辑校,明天启间刻本也。是书辑录《春秋繁露》、《太玄经》、《大戴礼记》,并附《尚书考异》、《尚书大传》二种,汇为一集,传世甚广。 《春秋繁露》者,西汉董仲舒所著,乃阐发《春秋》微言大义之书。其言天人感应,推阴阳之变,论五德终始,可谓义理深奥,文辞典雅。陆氏校勘,务求存真,去讹补缺,使是书益显其精义。 《太玄经》者,西汉扬雄所撰,拟《周易》而作。其书以玄为宗,论天地万物之理,阐幽明之变,乃玄学之滥觞。陆氏辑校,详加考辨,使是书之旨,益显其微。 《大戴礼记》者,西汉戴德所编,乃礼学之经典也。其书论礼制、礼仪,阐发礼义,乃先秦礼学集大成之作。陆氏校勘,务求原貌,使是书之文,益显其正。 附《尚书考异》、《尚书大传》二种。前者为明梅鷟所著,专考《尚书》异文,辨其真伪;后者为西汉伏生所传,乃《尚书》之重要传本。陆氏辑校,使二书与前三书相得益彰,为经学研究之重要参考。 陆云龙,明末人也,博学多识,尤精于经学。其辑校此书,考据精详,校勘严谨,使是书之价值益显。明天启间刻本,纸墨精良,版式工整,乃古籍中之珍品。 是书汇《春秋繁露》之精义、《太玄经》之玄奥、《大戴礼记》之典正,并附《尚书考异》、《尚书大传》,可谓经学之宝库,古籍之精品。陆氏辑校之功,天启刻本之美,使是书历久弥新,为后世学者所重。观其书,可窥古人智慧之光,亦可见陆氏校勘之谨。诚为经学研究之重要典籍,古籍辑本之典范也。
〈历代小史〉 一百六种 〔明〕 李栻 .明刻本
《历代小史》一百六种,明人李栻所纂。此书乃汇集历代野史、杂记而成,涵盖广博,内容丰赡,足补正史之阙漏,增稽古之资材。李栻,字无考,行事亦无详载,然其编纂之功,不可没焉。是书成于明代,刊刻于嘉靖年间。明代刻书之风盛行,然此书卷帙浩繁,尤见李栻之宏图伟志。 是书所辑,上自上古,下迄元季,凡一百六种,皆以年代为序,依次排列。其中所载,或述帝王之勋业,或记名臣之言行,或录奇闻异事,或载民间风俗,文辞简练,事理明晰。虽多采稗官野乘之说,然亦不乏正史未详之实,足资考镜。其编纂之法,虽非独创新格,然摘录精当,剪裁得体,颇见匠心。 明刻本《历代小史》,版式工整,字迹清晰,纸张坚韧,墨色匀称,可见当时刻印工艺之精湛。然历经数百年,书页或蠹蚀,或残损,幸有后世藏家珍视,得以存留至今。其所载史事,虽未必尽皆信实,然其为研究历代社会、文化、风俗之重要文献,价值不言而喻。 此书于史学之贡献,尤在扩充史料,补阙拾遗。盖正史所载,多限于帝王将相之事,而此书则广采民间传闻,兼收百家之说,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之素材。其编纂之旨,亦在通过采录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以启后人借鉴之思。此乃李栻编纂此书之深意所在。 今观此书,虽所载之事或有虚诞,然其保存历史文献之功,不可忽视。且其所录故事,往往生动有趣,颇能引人入胜,使人读之,既增知见,又得趣味。故此,《历代小史》一书,实为明代史学著作中之瑰宝,足资后世学者研究参考,亦为文学爱好者之珍玩。
〈增订古今逸史〉 五十五种二百二十三卷 〔明〕 吴琯辑校 .明万历刻本
《增订古今逸史》五十五种二百二十三卷,明吴琯辑校,成书于万历年间。是书集录古今逸闻异事,博采群籍,汇为一编,洵为文献之瑰宝。吴琯,字伯玉,江苏吴县人,博学多闻,尤好搜集奇闻轶事,乃有此书之纂。 其书内容丰富,涵盖历史、地理、民俗、神话、志怪诸类,采摭广泛,兼收并蓄。自先秦至明代,历代逸闻,无不搜罗。其编排依时序,首列上古,次及三代、秦、汉,以至宋、元、明,条理分明。每卷皆详注出处,引书广博,如《左传》《史记》《汉书》《搜神记》《太平广记》等,皆为其采撷之资。 《增订古今逸史》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亦为后世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民俗提供了重要参考。其文笔流畅,叙事生动,虽属逸史,然不失信实。吴琯于辑校之际,务求精审,每事必考,力求其真,故其书实为兼收并蓄、去芜存菁之作。 万历刻本,乃其时之善本,刻工精良,纸墨上乘,版式整齐,字体端庄,甚为后世藏书家所珍视。是书流传虽不甚广,然其对古代逸史之整理与保存,功不可没。今观此本,犹能窥见明人辑校之精审,亦能领略万历刻书之风采。 综而论之,《增订古今逸史》乃明代文献整理之重要成果,吴琯之辑校,功在千秋。其书不独为学者所重,更为后世研究古代逸史不可或缺之典籍。是书之存,诚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宜永宝之。
〈夷门广牍〉 一百七种 〔明〕 周履靖 .明万历二十五年金陵荆山书林刻本
《夷门广牍》一百七种,明周履靖编,万历二十五年金陵荆山书林刻本。此书乃明代典籍之荟萃,集诸多学问于一炉,实为学问家之宝典。编者周履靖,字子安,号夷门,博学多才,尤精于文献编纂。其编此书,旨在广纳百家之言,以裨益后世之学。 《夷门广牍》所收一百七种典籍,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内容宏富,堪称明代文献之大观。经部收有诸经传注,史部载历代史籍,子部汇诸子百家,集部辑文人诗集。其选材严谨,去粗取精,皆采自历代名家之手,或为佚书残篇,或为孤本珍籍,尤以明代文献为多,为研究明代学术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是书刻于金陵荆山书林,雕版精良,字体工整,版式疏朗,实为明刻之上品。金陵地处江南,自古为文化昌盛之地,书林林立,刻书业发达。《夷门广牍》之刻成,不仅展现了明代金陵刻书之精湛技艺,更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典籍之重视与传承。 此书之成编,历经周履靖多年搜罗与整理,其艰辛可知。编者于诸典籍之间,或校勘文字,或补阙订讹,或撰序跋以明其旨,可谓用心良苦。其所录诸书,虽多为明代常见之书,亦不乏稀见之本,故此书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便利,更为古籍之保存与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 今观《夷门广牍》,其内容虽多,然条理分明,编排有序,可谓匠心独运。其为明代典籍之重要总集,不仅反映了明代学术之繁荣,更展现了周履靖博学多识、孜孜不倦之学术精神。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更在于其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明代学术文化之重要参考,实乃明代文献学之瑰宝。
〈纪录汇编〉 一百二十二种 〔明〕 沈节甫 .明万历四十五年阳羡陈于廷刻本
《纪录汇编》一百二十二种,明人沈节甫所编纂之巨帙也。成书于万历四十五年,乃阳羡陈于廷所刊刻。此书博采众籍,汇辑古今,囊括万象,实为文献之大观,史乘之瑰宝。 沈节甫,字伯明,号东泉,江南无锡人也。其人博学多才,精于史学,深谙经籍,以编纂《纪录汇编》而名垂后世。此书之编纂,历时数载,广收博采,集前人著述之大成,举凡史传、方志、谱牒、笔记、随笔、杂录、诗文、奏议、书札、金石、卜筮、阴阳、医方、农艺、博物、杂技等数百种文献,皆精心甄选,分类编排,以成此鸿篇巨制。 《纪录汇编》之辑录,不以一家之言为限,广收众家之说,以存史料之真。其所收之书,或为官修,或为私纂,或为佚书,或为残本,皆一一按类编排,务使经纬分明,脉络清晰。其书分门别类,条理井然,便于检索,诚为研究古代文献之必备工具。 陈于廷,字伯玉,阳羡人也。其人精于刻书,以刊刻《纪录汇编》而闻名于世。其刻工精湛,字迹清晰,版面整齐,装帧精美,堪称明代刻书之典范。此书之刊刻,非独保存文献,亦使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功在千秋。 《纪录汇编》一书,不仅为文献之汇集,亦为史学研究之重要参考。其所辑之书,多已散佚,赖此书得以保存。其所载之事,涉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宗教、民俗等各领域,为后人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资料。此书之价值,实非言语所能尽述。 总而言之,《纪录汇编》一百二十二种,乃沈节甫所编纂之巨著,陈于廷所刊刻之精品。其书博采众籍,汇辑古今,为文献之大观,史乘之瑰宝。此书之流传,不仅保存了古代文化,亦为史学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诚为中国古代文献编纂之瑰宝,学者研究之利器。
〈三代遗书(汇刻三代遗书)〉 六种 〔明〕 赵标 .明万历二十二年河东赵氏刻本
盖闻古籍之流传,乃文化之根柢,后世之研习,不可忽焉。时万历二十二年,河东赵氏刻本《三代遗书》六种,乃明人赵标所编,汇刻三代之遗书,洵为典籍之瑰宝。 赵标,字秉彝,号鹿庵,河东人也。其性嗜古,博学多闻,尤致力于古籍之搜集与整理。时值明季,文教昌明,然三代之典籍,散佚颇多,恐日久失传。赵标乃潜心搜罗,集三代遗书六种,汇为一编,名曰《三代遗书》。其书虽为汇刻,然编次严谨,考据精详,实为后世研习三代文化之津梁。 是书所录六种,皆三代之经典,或为治国之道,或为修身之法,或为天文历算之要,或为礼仪制度之章。其文简古,其义深远,后之学者,得此一书,可窥三代之遗风,知先贤之智慧。赵标于书中,每有考证笺注,阐幽发微,颇见其用心良苦。 且赵氏刻本,雕版精美,字迹清晰,纸张精良,装帧考究。虽历经数百年,然书页完整,字迹如新,足见当时刻工之精良,流传之珍贵。后世藏书家对此书珍若拱璧,每得一书,莫不欣然自喜。 噫!三代之文化,虽远矣,然赵标之《三代遗书》,犹可传其遗风于后世。是书之存,非独为典籍之宝,更为学术之准绳,文化之根源也。后之学者,若能潜心研习,必能得其精髓,以启来哲。姑为之记,以俟后世之知者云。
〈汉魏丛书〉 三十八种 〔明〕 程荣 .明万历二十年新安程氏刻本
汉魏丛书三十八种,明程荣编,万历二十年新安程氏刻本。是书辑录汉魏两朝之典籍,汇诸子百家之言,兼蓄经史子集,堪称古籍之萃,学术之宝。 程荣,新安人民,博览群书,雅好古学,鉴于前代典籍散佚,乃发奋搜集,辑成此编。其书甄选精严,择其善者而录之,凡三十八种,涵盖经史子集,包罗万象。如《春秋左氏传》、刘向《新序》、班固《汉书》等,皆汉魏时之鸿篇巨制,堪称典籍之魁。 汉魏两朝,学术昌明,诸子百家,各擅其长。是书所收,或阐经义,或述史事,或论道德,或叙政论,或载异闻,或辑杂说,皆为各门各派之精髓。或论治国之道,或言修身之法,或述天象之变,或论人事之异,皆为古人智慧之结晶。读此一书,可窥汉魏学术之盛,亦可探古人思想之源。 程氏刊刻,乃据旧本,校雠精细,刻工精良,字迹清晰,纸墨俱佳。每卷之首,皆有序跋,或述编纂之由,或论典籍之要,或解疑释惑,或阐微发幽。读者观此,可明编撰者之心意,亦可知典籍之价值。 此书之成,不仅为古籍之保存,更为学术之传承。后世学者,赖此得见汉魏典籍之原貌,研读古学,探究史事,亦多得益于此。程荣之功,诚不可没。 统而言之,汉魏丛书三十八种,乃古籍之精华,学术之瑰宝。程荣辑之,程氏刻之,皆可谓功在千秋,泽被后世。是书之价值,非特为学术之资,亦为文化之脉,诚宜宝之重之,传之久远。
〈两京遗编〉 十二种 〔明〕 胡维新 〔明〕 原一魁 .民国二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明万历十年原一魁刻本
《两京遗编》十二种,乃明人原一魁所辑,胡维新同编,书成于万历十年。是书之刻,传世稀少,幸民国二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明本,使后人得以窥其全豹。编中所辑,皆明以前两京之遗文逸事,或为诗歌,或为传记,或为杂记,或为志录,无不关乎当时之政治、文化、风俗、地理。其间所载,或正史所未详,或私家所未录,实为研究明代以前两京历史之宝贵资料。 原一魁,字仲宣,号东原,浙江山阴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刑部主事,博学多才,尤精于史。胡维新,字汝明,号南洲,江西南昌人,嘉靖举人,曾任南京工部郎中,与原一魁志趣相投,共成此编。二人采摭群书,考订异同,辑成《两京遗编》,以备史官之采择,亦为后学士之参证。 是编分十二种,卷帙浩繁,内容宏富。其篇目有:《两京志略》、《两京人物志》、《两京景物志》、《两京风俗志》、《两京杂记》、《两京诗钞》、《两京文钞》、《两京赋钞》、《两京碑记》、《两京图考》、《两京遗事》、《两京补遗》。每篇之前,皆有编者自序,述其编撰之意及采录之由,读之可知其用心之良苦。 《两京志略》详载两京之建置沿革,山川形胜,城池街巷,宫殿苑囿,庙坛寺观,无不备录。《两京人物志》则选录两京之名人贤达,或为官宦,或为文士,或为隐逸,皆以其事迹显赫或德行可风者入编。《两京景物志》记述两京之名胜古迹,园林亭榭,桥梁津渡,山水泉石,皆以文辞绘其景致。《两京风俗志》则详载两京之岁时节令,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方言俚语,民俗风情,无不备载。《两京杂记》汇集两京之奇闻异事,传说稗史,轶事琐闻,皆以资谈柄。《两京诗钞》、《两京文钞》、《两京赋钞》则选录两京历代之诗词文赋,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寄意,或记事绘景,皆以文采斐然者入选。《两京碑记》收录两京之碑文铭刻,或记功勋,或述事迹,或铭德教,皆以文辞典雅者入选。《两京图考》则绘制两京之地图,山川城池,街巷坊市,无不详标其位置。《两京遗事》、《两京补遗》则汇集前编未录之史料,或为正史所佚,或为私家所藏,皆备录之。 《两京遗编》虽为明人编辑,然其所采之资料,多涉宋元以前,实为研究明代以前两京历史之重要参考。商务印书馆影印明本,既保存了古籍之原貌,又便利了学者之研究,可谓功德无量。后之览者,当以此编为宝,细细研读,必能有所得焉。
〈百陵学山〉 一百种 〔明〕 王文禄 .明隆庆二年至万历十二年刻本
《百陵学山》者,明王文禄所编,汇百种典籍于一帙,乃隆庆二年迄万历十二年刻本也。是书广搜博采,萃古今之精华,集百家之要义,实为学术之瑰宝,文化之渊薮。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经史子集,儒道释法,无所不备,堪称典籍之林,知识之海。 王文禄,字子安,号东溟,明季学者也。其学问渊博,著述颇丰,《百陵学山》乃其毕生心血所萃。是书编次严谨,体例完备,每书皆有序跋,述其源流,明其旨趣,使读者一览而知其概。其刻本精良,字迹清晰,版式古雅,足见明代刻书工艺之精湛。 百种之中,尤以《易传》、《书经》、《诗经》、《周礼》、《春秋》、《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为重,阐述圣人之道,弘扬仁义礼智。又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为鉴古知今之资,明兴衰治乱之理。至于《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典籍,则言虚无自然,倡恬淡无为。此外,尚有佛教经典如《心经》、《金刚经》等,阐发空有之旨,觉悟众生之机。 是书不仅为学术研究之重要参稽,亦为文化传承之宝贵载体。其编纂之精,选材之善,实为学林之楷模。后之学者,读是书也,可得窥古人学问之奥,领会天地之理,明辨是非之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有所本。 昔人云:“学海无涯,书山有路。”《百陵学山》者,实为学海之舟,书山之径。学者得是书,如登高山而知途之远,如涉大海而识水之深。然书虽百种,学无止境,望后之览者,深究而明辨之,则斯编之价值,将永垂不朽矣。
〈小十三经〉 十三种 〔明〕 顾玄纬 〔明〕 顾起经 .明嘉靖间祗洹馆刻本
**《小十三经》十三种简介** 《小十三经》者,明顾起经编,顾玄纬同校,嘉靖间祗洹馆刻本也。此书集十三部经籍,汇为一编,名曰“小十三经”,盖仿“十三经”之名而略有增损,以广典籍之传,备学人参考焉。 顾起经,字子经,明嘉靖间学者,博通经史,尤精于古籍校雠。其编此书,意在摘取诸经要义,裨益后学。顾玄纬,与之同邑,亦以学行闻,相与校勘,务求精确。嘉靖间,祗洹馆刻版行世,字画工整,纸墨精良,为明代刻本之佳者。 所收十三种经籍,皆儒家经典之要著。如《论语》为孔子言行录,载圣人之道;《孟子》传孟子仁义之说,阐性善之旨;《大学》《中庸》为《礼记》之篇,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孝经》述孝悌之义,彰人伦之本;《尔雅》训诂名物,释经典之难解者;他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皆儒家经典,各有专精,学者所不可不读也。 此书虽名为“小”,然其义理之深、学问之广,实不亚于《十三经》。顾氏编校之谨,版刻之精,尤足称道。嘉靖间祗洹馆刻本,流传虽稀,然其所保存之古籍,为后世学人所珍视,洵为明代文献之一大贡献也。 综观是编,其所收录虽不及《十三经》之全,然其简而精要,便于初学,诚为研习儒学之津梁。顾氏之用心,可谓良苦矣。此书之传,不仅有益于当时,亦为后世学者所重,可谓功在千古,泽被后学者也。
〈金声玉振集〉 五十种 〔明〕 袁褧 .明嘉靖间吴郡袁氏嘉趣堂刻本
《金声玉振集》者,明人袁褧所编,凡五十种,嘉靖间吴郡袁氏嘉趣堂刻印者也。是集汇萃众艺,集锦群英,实为文苑之瑰宝,学林之津梁。袁褧博学多才,文采斐然,编是集以鸣其志,振其声。嘉趣堂之刻本,纸墨精良,版刻工致,堪称艺苑之楷范,藏家之珍本。 是集所收,或诗或文,或史或子,或词或曲,无不精妙绝伦。其文辞之典雅,意趣之深远,皆足以垂范后世。袁褧择选精审,取择严谨,每篇皆载其原委,注其出处,使读者明其本末,通其旨趣。书前有袁氏自序,详述编纂之始末,论列篇目之要旨,使人读之,如亲聆其教诲。 集中之篇章,或论古今之得失,或述人物之贤愚,或寄情山水,或托思物外,言简意赅,笔力万钧。其文笔之精炼,议论之中肯,皆可见袁褧之才识与胸襟。是集虽成于嘉靖间,然其所载之文、所录之士,皆能超脱时俗,卓然自立,故历久弥新,流传后世而不朽。 嘉趣堂之刻本,更显是集之价值。其版式疏朗,字体秀丽,雕刻精细,装帧考究,观之如见古人翰墨,抚之若闻昔日纸香。袁氏家族素重文化,嘉趣堂之刻书,尤以精善著称,是集之刻,亦可见其用心之挚,用力之勤。每部皆经精校无误,装订工整,堪称书林之上乘。 今观《金声玉振集》,不惟古籍之珍藏,更为学人之瑰宝。阅是集者,既可领略古人作文之妙,亦可体味时人刻书之精。是集流传至今,虽历数百年,然其文采风华,依旧熠熠生辉。袁褧之名,嘉趣堂之刻,皆赖是集而传之后世,垂之万古。
〈阳山顾氏文房小说(梓吴、顾氏文房小说、阳山顾氏文学)〉 四十种 〔明〕 顾元庆编撰 .明正德嘉靖间顾元庆刻本
《阳山顾氏文房小说》四十种,明顾元庆编撰也。顾氏名元庆,字大有,苏州阳山人也。其家世书香,博学多才,尤嗜古籍,勤于搜罗,遂编此书,以传于世。是书成于明正德、嘉靖年间,乃顾氏亲手校刻,故又称“顾氏文房小说”或“阳山顾氏文学”。其书辑录古今小说四十种,或记异闻,或述轶事,或载奇谈,或录志怪,皆短小精悍,意趣盎然,为明代小说之重要典籍也。 顾元庆编撰此书,盖欲广采众家,集其精华,以供文人墨客品读,兼以传世。其选材不拘一格,或取于古籍,或录于时人,或采于野史,或辑于杂记,内容博杂,文笔流畅。其间有《搜神记》、《列异传》、《太平广记》等名篇,亦有《剪灯新话》、《花影集》等时人所著,然皆经顾氏精心校订,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故书中所载,尤为精粹。 此书之刊行,正值明中叶,时风崇尚文学,小说之风亦盛。顾氏以文学世家之资,潜心于古籍整理,其书一出,遂为士林所重。且其刻本精美,字迹清晰,版式疏朗,后世藏书家多视为珍本。其影响亦深远,后世文人如冯梦龙、凌濛初等,皆受其启发,遂有《三言二拍》等名著问世。 总而论之,《阳山顾氏文房小说》四十种,乃顾元庆精心编撰之杰作,其内容广博,文采斐然,为明代小说之重要代表。其书不但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亦为中华文化之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
〈小四书〉 四种 〔明〕 朱升 .清康熙三十二年恒德堂刻本
《小四书》者,明儒朱升所编,清康熙三十二年恒德堂梓行者也。其书凡四种,曰:《小学》、《家礼》、《蒙求》、《千字文》。皆启蒙之要籍,训蒙之津梁也。 朱升,字允升,号枫林,休宁人也。明初大儒,博通经史,尤精理学。其编《小四书》,旨在为童蒙立基,使学者自幼即知圣贤之道,明人伦之理。其选择之精,用心之深,可见一斑。 《小学》者,宋朱熹所辑,分内外二篇。内篇言修身养性,外篇言齐家治国。其书详明义理,切于日用,为儒学入门之要典。《家礼》者,亦朱子所撰,详述冠、婚、丧、祭诸礼,使家道有常,人伦有序。《蒙求》者,唐李翰所作,以对偶之文,囊括史事,便于记诵,为蒙学之捷径。《千字文》者,梁周兴嗣所撰,以千字成文,包罗万象,为识字之范本。 此四书者,皆简明扼要,适于童蒙。朱升合而刻之,名曰《小四书》,意在为学之始,即得其要旨,循序渐进,终至大道。清康熙间,恒德堂复加梓行,广布天下,使蒙养之教,得以普及。 观其书,内容精要,体例严谨,语言浅显,易于领悟。其为学之指南,蒙养之阶梯,实非虚言。朱升之编,恒德堂之刻,皆有益于教化,有功于斯文。学者若能潜心研习,必能奠定儒学之基,登堂入室,窥圣贤之奥义。 是书之价值,不惟在于其内容丰富,更在于其为学之次第,明道之阶梯。学者当珍视之,研习之,使古圣贤之教,薪火相传,永世不绝。
〈说郛〉 一百二十㢧一千二百八十种 〔明〕 陶珽等重编 〔元〕 陶宗仪 .明末刻清初李际期宛委山堂续刻汇印本
《说郛》者,元代陶宗仪所编,明代陶珽等重辑,至明末清初,李际期复刻于宛委山堂,汇集成书。是书凡一百二十卷,收录典籍一千二百八十种,卷帙浩繁,包罗万象,堪称典籍之渊薮,文化之大观。 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元末明初人,博学多才,工诗善文,尤喜辑录古籍。《说郛》之编,始于元末,成于明初,广搜博采,兼收并蓄,凡诸子百家、稗官野史、笔记杂录、诗词歌赋、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皆在其中。其体例庞杂,内容宏富,然皆以“说”为名,盖取其“述而不作”之意,旨在保存古籍,传承文化。 至明代中叶,陶珽等复为重辑,增补缺漏,订正讹误,使是书益臻完善。然《说郛》流传既久,版本纷繁,明末清初,李际期得旧本于宛委山堂,遂续刻汇印,重加校勘,使是书得以广布天下,为世人所重。 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丰富,更在于其保存了大量散佚古籍。元代以降,典籍多有散失,而《说郛》所录,多有不见于他书者,故为后世学者所珍视。清人四库馆臣云:“《说郛》所载诸书,多有他书所未见者,固考据家所必资也。”其于文献保存之功,可谓大矣。 然《说郛》亦有不足,盖因其体例不一,篇目杂乱,且多有节录删改,未能尽存原书之貌。然瑕不掩瑜,其于古籍保存、文化传承之功,实不可没。今观是书,犹可窥见古代文化之盛况,学者虽不能尽览其书,亦可择其要者而读之,以增广见闻,涵养学识。 总之,《说郛》一书,虽非经典,然其所录,皆古籍之精华,文化之瑰宝。其编撰之勤,辑录之广,保存之功,皆为后世所仰。学者得此一书,仿佛置身典籍之林,虽不能尽览,亦可略窥其大要,获益良多。
〈说郛〉 一百卷六百十六种 〔元〕 陶宗仪 〔中华民国〕 张宗祥重校 .民国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重校铅印明抄本
《说郛》百卷,乃元代陶宗仪所编,收录典籍六百十六种,广涉经史子集,兼及百家杂说,可谓博采众长,汇于一帙。陶氏宗仪,以博学著称,此编旨在存古传今,撷取古籍之精华,以供后人研习。其书体例严谨,篇目繁多,虽为节录,然皆取其精要,不使遗珠,可谓古籍之荟萃,学者之津梁。 民国十六年,商务印书馆涵芬楼重校铅印,以明抄本为底本,复加校勘,务求精审。张宗祥先生主持其事,悉心校雠,匡谬正误,使此书焕然一新,复现原貌。张氏博通典籍,精于校勘,其重校之功,可谓继往开来,裨益学林。 此书既成,广布于时,学者咸称其善。其内容之宏富,校勘之精审,皆足垂范后世。涵芬楼者,商务印书馆之藏书馆也,素以藏书丰富、版本精良著称,此次重校铅印,亦承其传统,力求完美。 《说郛》之价值,在于其保存了大量珍贵古籍之片段,使后人得以窥见古书之风貌。虽为节录,然其所选皆精,足以补全本之不足。且陶氏编选之时,颇具眼光,所录之书,多为罕见之作,或已亡佚之籍,故其史料价值,尤不可轻忽。 今观此书,不仅为学者研究古籍之重要参考,亦为文史爱好者之良师益友。其流传至今,实为古籍整理之典范,足见陶氏之用心,张氏之勤勉,涵芬楼之严谨。此书之重校铅印,可谓民国古籍整理之盛事,亦为中华文化传承之佳话。
〈广百川学海〉 一百三十种 〔明〕 冯可宾 .明末刻本
《广百川学海》者,明人冯可宾所辑也。其书集百三十种,皆古人散佚之文,搜罗宏富,博采旁征,诚艺林之巨观也。冯氏,字无咎,号南邨,浙江会稽人。博学多才,雅好古籍,尤勤于搜讨,故能成此巨帙。是书编于明末,刻于其时,卷帙浩繁,内容赅备,可谓汇众流以成海,聚百家以成学也。 是书所载,或经史,或子集,或诗词,或小说,或杂著,或笔记,或传记,或谱录,无所不包,无所不备。其间有诸子百家之遗说,有古今名人之逸事,亦有山川风物之记载,有典章制度之考订,乃至医卜星相、农圃工艺,莫不悉载。真可谓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述人文,旁及技艺,囊括四部,荟萃古今。读之者,既可管窥前贤之智慧,亦足备后世之参稽。 夫《广百川学海》者,虽名为“广”,然其编次严整,体例分明,非杂乱无章也。每一书前,皆有小序,略述其作者、内容及版本流变,使读者开卷了然,知其源流。且冯氏于辑录之际,务求精审,凡所采录,皆择善本,校雠精密,讹脱无多。故是书不仅为研究古籍者所重,亦为藏书家所珍。 惜乎明末兵燹频仍,是书流传未广,今日所见,亦多残缺。然其存世者,犹足为后人考镜,以窥古人之述作,补史乘之缺失,实文献之巨擘也。今观其书,虽历时久远,然其学术价值,仍熠熠生辉,堪称古籍辑佚之典范焉。
〈百川学海〉 一百种 〔北宋〕 左圭 .民国十六至十九年武进陶氏影刻宋咸淳本
《百川学海》者,宋左圭所辑也。凡一百种,成书于南宋咸淳年间,乃类书之巨擘,博采群籍,汇为一编,以类相从,便于考索。左圭,字元明,其人不详,然此编广搜博采,足见其学识之渊博,用心之勤笃。是书分为十门,曰天、地、人、物、事、文、学、史、治、术,每门之下又分细目,凡千余条,其内容包罗万象,举凡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礼乐刑政、人物事迹、草木虫鱼、文章诗赋,靡不备载,实为宋人杂学之集大成者。 民国十六年至十九年,武进陶氏影刻宋咸淳本,刊行于世,使是书得以传久远。陶氏素以刊刻古籍为业,精于校雠,其影刻之《百川学海》,依宋本原貌,字体工整,刻印精美,实为古籍刊刻之典范。宋版《百川学海》原为稀世之珍,陶氏此举不惟存古,亦使后世学人得览其全貌,其功莫大焉。 《百川学海》之价值,在于其广博与精审。书中援引典籍甚夥,或为今已不传之珍本,或为当时流传之善本,其文献价值不可估量。且其分类明晰,条理井然,为后世类书之滥觞,影响深远。虽曰“学海”,然其旨非徒为考证,实为治学之指南,凡欲研习杂学者,皆可资为津梁。诚如古人所云:“百川学海,流而不盈。”此书之博大精深,亦可喻为学之道,当广纳众流,方得大成。 然是书亦有瑕疵,所引诸书间有删节,或与原书不符,且分类偶有疏漏,然瑕不掩瑜,其学术价值仍不可轻忽。今陶氏影刻宋本既传,使是书得以重光,后世学者当珍之重之,研习不辍,以继往圣之绝学,启后来之新知。
〈百川学海〉 一百种 〔北宋〕 左圭 .南宋咸淳九年刻本
《百川学海》,北宋左圭所编,南宋咸淳九年刻本,乃典籍之萃集,学问之渊薮也。是书凡一百种,囊括经史子集,博采众长,汇为一帙,实为世所罕见之巨编。夫左圭者,学贯古今,才兼众艺,其编此书,意在广罗百家之精华,以资学者之研索,故名曰“百川学海”,喻其涵容广大,学海浩瀚无垠也。 书中所录,自经典至小说,自儒术至杂技,无所不包,无所不备。经部如《尚书》、《春秋》、《论语》等,皆先秦圣贤之遗训,为学者立身行道之指南;史部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纪传编年,述历代兴废,鉴往知来,以明治乱之由;子部如《老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各展其才,论道论政,以启心智之扉;集部如《文选》、《文心雕龙》、《玉台新咏》等,诗文辞赋,荟萃一时之秀,抒发性情,以显文采之风流。 此外,尚有天文、地理、历算、医卜之书,皆精微奥妙,足以探天人之际,察阴阳之变。至于诗话、词话、书画谱、乐录等,则艺文之极诣,雅俗共赏,供人娱情悦志。全书纲目分明,条理清晰,编次有序,每篇之前,皆有小序,略述其旨趣,使读者一览而知其大要。 咸淳九年,南宋之末季,时局动荡,国势渐衰,而文化之传承,学术之研究,犹未稍替。此本《百川学海》,乃当时士人所重之典籍,刻印精良,纸墨俱佳,保存至今日,尤为珍贵。观是书,非惟可以窥左圭编纂之苦心,亦可想见当日学者之勤勉,及南宋文化之昌盛也。 夫书籍者,人类智慧之结晶,文化传承之基石。《百川学海》一书,集古今之学问,汇百家之精华,实为学者不可不读之宝典。今存此南宋咸淳九年刻本,尤足珍贵,其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自不待言。愿后世学者,珍之重之,以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焉。
〈儒学警悟〉 六种 〔宋〕 俞经 〔宋〕 俞鼎孙 .民国十一年武进陶氏刻本
《儒学警悟》者,宋俞鼎孙、俞经所辑也。此书集六种儒门典籍,汇为一编,以警后学,以悟大道。其书成于南宋,当时虽未广传,然其编选精审,实为儒学典籍之瑰宝。 民国十一年,武进陶氏据旧本重刻,以广其传。陶氏刻本,实乃善本,字迹清晰,版式整齐,装帧精美,足见陶氏之用心。其书既刻,士林称颂,学者争睹,盖其价值非凡也。 是书所收六种,皆儒学之精华,或言修身齐家,或论治国平天下,皆孔子之道,孟子之言,朱子之论,其义理精深,文辞晓畅,读之如饮醇醪,回味无穷。 首曰《论语》,乃孔子弟子所记,孔子之言,皆在此书,为儒学之根柢,实乃万世之经典。次曰《大学》,言修身治国之道,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自修身始。三曰《中庸》,言中和之道,天地万物,皆依此理而行。四曰《孟子》,孟子言仁义,论性善,辟邪说,为正道张目。五曰《近思录》,朱子与其门人论学之语,乃宋儒理学之精华。六曰《性理大全》,集宋儒性理之论,为儒门性理之集大成者。 此六种,皆儒学之精华,学者若欲明儒学之大要,不可不读此书。陶氏刻本,既存旧本之真,又加新刻之美,实为学者之良本。此书一出,必能启迪后学,弘扬儒学,其为功于斯道也大矣! 此书之价值,不仅在儒学之精义,更在其编选之严谨。俞鼎孙、俞经二公,皆宋之名儒,其学识之博,见识之深,皆为当世所重。其所辑之书,实为儒学之精粹,后世学者,若能细心研读,必能得其精髓,成其大业。 陶氏重刻此书,用心良苦,实出于弘扬儒学之热忱。其书既刻,必能广为流传,使儒学之精华,得以永续不灭。此不独陶氏之功,亦后世学者之幸也。 是书也,实乃儒学之珍宝,学者之良友,若能深研细读,得其精髓,则儒学之道,必能光大,而天下之人,亦将受益无穷矣。
〈闲情小品〉 二十二种 〔明〕 华淑辑并编 .明万历间刻本
《闲情小品》二十二卷,明华淑辑并编,刊于万历年间。此书汇集古今小品文,兼收诗赋词曲,精粹雅致,可泛览以怡情,亦可供案头清玩。其体例井然,卷帙有度,每卷皆以小品类聚,各具特色,或叙山水之趣,或述花木之美,或载岁时之乐,皆文笔隽永,意趣无穷。 华淑,字子素,号东瀛,吴县(今苏州)人,明末文人。其生平鲜见于史册,然辑此书,足见其博学多闻,尤精于小品文体。书中采撷众家,如苏轼、陆游、文徵明等名家之作,皆精选别裁,不啻为明人文集之精选。其编选之意,在于为读者提供闲适之文,以消遣时光,诚如书名“闲情”二字,旨在怡情养性,非为功名利禄也。 此书刻于万历间,字体工整,版式疏朗,纸墨精良,为明代刻本之佳品。万历年间,文人雅士崇尚闲适情趣,小品文风行一时,此书之编,正迎合其时风气。其所载之文,或记事,或抒情,或说理,皆短小精悍,寓意深远,读之令人心旷神怡,思绪悠然。 《闲情小品》二十二卷,虽为小品集,然其文采斐然,意蕴悠长,实为古代文学之瑰宝。其内容涉猎广泛,既可观古今之变,亦可窥人情世态,诚为文人案头不可或缺之书。华淑辑编此书,虽未显赫于当时,然其功在留存古人诗文,后世读者得以一窥明人文风,亦为其一大贡献。 此书版本稀罕,传世不多,今存者皆为珍本,藏于各大图书馆,学者文人莫不珍视。其内容虽以小品为主,然其文学价值不可小觑,实为研究明人文学生活之重要资料。今人读之,亦可从中感受古人闲适之情怀,体味小品文之独特魅力。
〈藕香零拾(蕅香零拾、蕅香零拾丛书)〉 三十九种 〔中华民国〕 缪荃孙 .清光绪宣统间刻本
《藕香零拾》者,清季缪荃孙所辑,凡三十九种,光绪、宣统间刻成。是书荟萃古籍,或录残篇,或刊佚文,或补正史,或收笔记,皆为珍罕之作。荃孙博学多闻,精于校雠,辑此书以存文献,补缺拾遗,功莫大焉。 其书所辑,或为史部,或为子部,或为集部,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如《唐大诏令集》《宋会要辑稿》等,皆关乎国史,可为资鉴;《夷坚志》《太平广记》等,或述异闻,或记轶事,足资谈助;《金石萃编》《汉石经考》等,考证金石,辨析源流,可为学术之助。各书或为孤本,或为残卷,荃孙悉心校勘,补其阙漏,正其讹误,使湮没之文得以复现,散佚之篇得以流传。 此书刊刻于光绪、宣统之际,正值清季国事日非,文献散佚之际。荃孙忧心文献之亡,乃广为搜罗,辑成此书,以存旧典。其书虽名“零拾”,然其所辑,皆为精华,非寻常零篇断简可比。刻工精良,版式谨严,亦可见荃孙用心之深。 《藕香零拾》之成书,不仅有功于文献之保存,亦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所收之书,多为当时稀见之本,今人或可凭此书以窥旧籍之原貌。荃孙之勤,亦足为后世学者师法,其辑书之功,可谓不朽矣。 要之,《藕香零拾》乃清季辑佚之巨制,缪荃孙之功绩,不可磨灭。此书之刻,不仅存文献于既佚,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凭依,洵为古籍整理之典范。
〈船山遗书〉 四十五种 〔清〕 王夫之 .清同治四年湘乡曾氏刻光绪十三年船山书院补刻本
《船山遗书》者,清初大儒王夫之所作也。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别号船山,湖南衡阳人也。其学博通经史,尤精于理学,承宋明诸儒之绪,独辟蹊径,成一家之言。是书凡四十五种,集其一生著述之大成,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尤以《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等为著,阐述义理,剖析精微,实为清初学术之瑰宝。 夫之生逢鼎革之际,目睹明亡,痛心疾首,遂隐居不仕,潜心著述。其学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为宗旨,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性命。其言多切中时弊,发前人所未发,故虽隐居山林,而声名远播,为后世所重。 《船山遗书》初刻于清同治四年,由湘乡曾氏主持。曾氏者,曾国荃也,为夫之后学,深感其学之重要,故竭力搜辑遗稿,刊刻成书。至光绪十三年,船山书院又补刊三种,并增补遗一种,使是书更加完备。是书之刻,历经数十年,足见后世学人对夫之学术之重视。 纵观《船山遗书》,其内容广博,思想深邃,实为清初学术之集大成者。夫之之学,既承宋明理学之精髓,又开清初实学之先河,其影响深远,至今不衰。是书之刻行,不仅使夫之学术得以传世,更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诚可谓"遗书未泯,船山之光"矣。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