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资料目录
共4660种,1,334.52GB
史部
→
地理类
版本 |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
---|---|
《水经注版本述略》
《水经注》者,郦善长之宏著也。郦子道元,生于元魏之世,官至御史中尉,然其名垂千古,实赖此四十卷治水奇书。是书乃注桑钦《水经》而作,然注文二十倍于经,引证群籍四百三十有七,纪水一千二百五十有二,诚所谓"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者也。
明嘉靖甲午岁(十三年),吴郡黄氏省曾得宋本于文徵明处,遂命工重鋟。此版半叶十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栏,版心记"水经几卷",下刊刻工姓名。其字画端严犹存宋椠遗意,桑皮纸质莹洁如玉,墨色如漆,洵嘉靖本之上驷也。黄氏自序云:"郦注久湮,予得宋策而梓之,庶几大禹之迹复显于世。"
此书考订水道源流,兼及郡县沿革、古迹存佚,乃至谣俗物产,莫不赅备。其文辞华茂,叙事跌宕,柳河东以降,罕见其俦。顾炎武称其"寓目之书无算,而采撷英华,成一家言",非虚誉也。
今观黄刻本,虽有字画偶讹,然较后世朱谋玮本之妄改、戴震本之武断,犹存古本真面。昔人谓典籍之传,赖善本而存,斯之谓欤!后世治地理者,舍此奚求哉?
|
|
![]() |
《地图综要》序
《地图综要》者,凡三卷,明季朱绍本、李釜源诸君所纂辑也。是书初锓于新安黄氏,时值崇祯年间,寰宇板荡之际,而斯编独存经世之志,诚舆图之圭臬,筹边之锁钥也。
其书体例精严,首卷总论天下形势,若"九边""漕运"诸篇,皆援史证今,辨星野、察夷险,有贾生过秦之思;次卷分述两京十三省,山川城郭、关隘津渡,靡不备载,犹存《元和郡县》遗法;末卷专论四裔,东起朝鲜,西讫乌斯藏,南海诸蕃亦兼录焉,足补郑和《瀛涯》之阙。
李氏釜源素谙韬钤之学,于边陲屯戍尤详,尝自谓:"图形易貌,必参以步弓实测;道里远近,必核以驿丞口报。"故其载宣府、大同诸镇险要,较他志倍为赅备。朱氏绍本更缀以方舆论赞,若论河套"弃守之害",语多剀切,直陈时弊,可谓深得顾祖禹"形势之说"三昧。
是刻乃新安黄氏承吴琯《古今逸史》余绪所刊,版式疏朗,图绘纤细,江河以双线勾勒,城堞用垛形标示,虽历兵燹而摹本犹存。昔全祖望得见残帙,叹为"明季地志之翘楚",今观其述蓟门兵防、海运故道诸条,确足资后人考证。惟沧桑屡变,旧籍散佚,此书亦鲜见全豹,良可慨也。
|
〈琉球国志略〉
十六卷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武英殿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
《琉球国志略》十六卷,首一卷,清周煌所撰。此书乃乾隆间奉命出使琉球归来所著,详记琉球之地理、风俗、物产、政教、历史,实为研究琉球之重要典籍。周煌,字景堂,号鉴斋,浙江仁和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礼部侍郎。乾隆二十一年(1756),奉命充册封琉球国王副使,与正使全魁同赴琉球。归国后,撰此书以呈御览。
书中首卷为御书、诏敕、谕祭文及图绘,次为卷一至卷十六,分述琉球之山川、疆域、官职、风俗、岁时、物产、艺文、历史等。其内容详实,体例严谨,尤以地理、风俗、历史为详。其图绘尤为精审,山川、城郭、宫室、物产,皆一一具载。其文笔流畅,叙事清晰,考据精详,颇得史家之体。
此书版本有三:一为武英殿聚珍版本,一为福建刻本,一为广雅书局本。武英殿本乃乾隆间内府刻本,刻工精美,纸墨上乘,为难得之善本。福建本乃嘉庆间福建布政使刻印,流传较广。广雅书局本为光绪间广东广雅书局翻刻,校勘精审,亦为佳本。
《琉球国志略》非仅记琉球之史地,亦为清代对外交往之重要文献,对了解清代与琉球之关系,以及琉球之历史文化,皆具重要价值。其书不仅为学者所重,亦为后世研究琉球之必读书目。周煌以此书传世,其功不可没也。
|
|
《水经注》四十卷,北朝北魏郦道元所撰,乃水利地理之巨著,亦为古代地理志之珍品。其书以《水经》为本,详注全国水道之源流、变迁、沿革、支流、湖泊、滩险、渡口、桥梁、城池、古迹等,兼及风俗、物产、人物、传说,实为综合地理学之百宝囊。其文词藻华丽,叙述精详,考证严谨,广征博引,非仅地理之书,亦为文学之精品。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郡人,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卒于孝明帝正光年间。其人博学多才,尤擅地理水利之学,曾任御史中丞、豫州刺史等职,后因触怒权贵,谪居河阳。其撰《水经注》之时,正值北魏国力强盛,版图辽阔,故而其书所载水道,遍及今中国之绝大部分地区,堪称古代水利地理之百科全书。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为清代乾隆年间官刻之珍本,版刻精良,字体规整,校雠严谨,纸张上乘,装帧精美,实为善本中之佼佼者。乾隆帝雅好古籍,特命武英殿刻印此书,以广其传,并供朝廷官员参考,以期为国家水利建设提供依据。聚珍版之刊行,使《水经注》得以更广泛流传,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地理、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此书不仅为地理学之典范,亦为文学之瑰宝。郦道元之文风,既有北朝之豪放,亦有南朝之婉约,其叙事如行云流水,写景则绘声绘色,论理则精辟透彻,实为一篇篇美文之集大成者。其所记水道,非仅静态之地理描摹,更融入了动态之历史变迁,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古今之沧桑。
《水经注》之于后世,影响深远。为地理学家所重,为水利工程师所参,为历史学家所引,为文学家所赞。其价值,不限于一时一地,而为千秋万代之瑰宝。武英殿聚珍版之刊行,更使其传承之广,影响之深,成为古籍中之经典,善本中之至宝。
|
|
《岭表录异》三卷,唐代刘恂所撰。是书乃集岭南地志之精要,详载其山川、风俗、物产、异闻,实为探索南疆之秘钥也。其文简练,其意深远,历千载而不衰,诚为博物志中之翘楚。武英殿聚珍版本,盖因清宫所刻,其版式工整,字迹清秀,乃古籍中之珍品也。
刘恂,字不详,生卒年亦不可考,然其博学多识,尤精于地理,故能撰此录异之书。其书所述,上承汉晋之遗风,下启宋元之新志,为后世研究岭南文化之宝贵资料也。
是书首卷,详述岭南地理形势,山脉河流,皆为描绘如画。次卷则论风俗民情,婚丧嫁娶,无不毕录。末卷乃述物产异闻,珍禽奇兽,奇异之木,皆为详尽。其记事之广博,考证之精详,真可谓岭南之百科全书也。
武英殿聚珍版,乃清乾隆年间所刻,其纸墨之精良,刻工之精巧,为当时之冠。是书之流传,得此版本,更增光彩。后世学者,得此珍本,其研究岭南之历史、地理、文化,皆可从中获益良多。
然则,《岭表录异》之价值,非仅在于其内容之丰富,更在于其对后世之启发。是书所录之异闻,多为正史所不载,然其真实性,却多为后世考古所证实。其文风之朴实,亦为后世作文之典范。故是书之传世,非仅为一地之志,实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也。
今人读《岭表录异》,可穿越时空之限,得窥唐代岭南之风采,亦可体会到古人探索未知之勇气与智慧。是书之价值,已超越其本身,成为连结古今之桥梁,实为研究中华历史文化不可或缺之典籍也。
|
|
《邺中记》一卷,晋陆翙所撰,乃记载邺城风物之古籍也。邺城者,古之重镇,地处河北,昔为曹魏之都,后为赵、燕、魏、齐诸国之府,繁华昌盛,实为中原之盛地。陆翙,字不详,晋人也,其生平事迹鲜见于史册,然其所著《邺中记》,则足以传世,为后人考究邺城风貌之重要依据。
此书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传世,武英殿者,清宫藏书馆也,聚珍版书本则为其所刊行之珍稀典籍,版本精良,校勘严谨,故此书之版本尤为珍贵。书中详记邺城之山川地貌、城池宫室、风俗民情、物产赋税等,广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实为研究邺城历史地理之重要文献。其文辞简练,记述翔实,不失为晋代地理著作之佳构。
《邺中记》首述邺城之地理方位,详记其城池之规模与构造,所述宫观楼阁,富丽堂皇,足见邺城昔日之辉煌。次记邺地物产,诸如粮食、丝帛、陶器、铁器等,皆详载其产量与用途,足证邺城物产之丰饶。又述邺城之风俗民情,言其民众勤劳质朴,工商繁盛,文化昌明,尤以礼乐教化著称于世。此外,书中还记载了邺城之军事防御,言其城坚墙厚,兵精将勇,曾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此书虽仅一卷,然其内容包罗万象,不仅为研究邺城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亦为后人了解晋代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参考。陆翙以其渊博之学识与严谨之笔法,将邺城之盛景与兴衰一一载录,使之得以流传千古,诚为古籍中之瑰宝也。今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传世,更显其珍贵,实为学者研究晋代地理与历史之必备典籍。
|
|
《舆地广记》三十八卷,宋代欧阳忞所撰,清孙星华校勘。是书乃地理之巨著,集古今舆地之要,详述山川形势、郡县沿革,为后世考究地理之重要典籍。欧阳忞以其博学多才,采撷群书,编纂成帙,其体例严谨,内容宏富,堪称地理学之瑰宝。
清季孙星华复加校勘,撰《校勘记》二卷,增补阙漏,订正讹误,使得此书更为精善。孙氏精研地理,考据详实,其校勘之功,不可泯没。此书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等版本,流传甚广。
《舆地广记》分述天下州县,起于古昔,迄于宋季,凡山川河流、城邑乡村、风俗物产,无不详载。其文辞简练,条理清晰,读之可使人心目了然,如亲历其境。书中又附有图录,形象生动,有助于理解地理形势。
此书自问世以来,即为文人学者所重,屡经传抄刊刻,影响深远。其不仅为地理学者所珍视,亦为史学家、考古学家所倚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总之,《舆地广记》一书,集地理之大成,校勘之精审,版本之多样,内容之丰富,皆足以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之经典,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
|
《元丰九域志》十卷,北宋王存等纂修,乃北宋朝廷敕修之地志典籍也。此书成于元丰年间,故以“元丰”为名,乃继《太平寰宇记》之后,记北宋疆域、地理、物产、风俗之详备者也。其体例严谨,内容翔实,分述京畿诸路、府、州、军、监,详列其山川、城郭、户数、领县、贡赋、关隘、古迹等,堪称北宋地理志之典范。
是书纂修时,朝廷遣使四方,广集资料,王存等博采众书,参酌旧志,复经校勘考订,方成此编。其编纂之法,以路为纲,以府州为目,每府州下分载户口、土贡等内容,简明扼要,便于查考。尤值一提者,书中对宋代地方行政建置、经济物产记载甚详,为后世研究宋代地理、经济、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
此书版本流传,主要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此乃清乾隆年间武英殿依据宋本重刊,雕版精美,校勘精审,为清代官刻本之翘楚。此外,另有福建本、广雅书局本等,虽版本各异,然皆祖于宋本,承其精要。福建本乃福建书局所刊,广雅书局本则为清代广东广雅书局翻刻,三者皆为《元丰九域志》之重要版本,各具特色,为学人研读提供了丰富选择。
《元丰九域志》不仅为宋代地理研究之津梁,亦为后世修志之楷模。其记载翔实、体例严谨,对后世方志编纂影响深远。今日虽时过境迁,然此书仍为研究宋代地理、历史、文化之重要典籍,其学术价值历久弥新,诚为古籍中之瑰宝也。
|
|
《元和郡县志》四十卷,唐李吉甫纂修。是书乃唐代地理志之巨著,成于元和年间,故名《元和郡县志》。李吉甫,字弘宪,唐代著名政治家、地理学家,历任宰相,深谙天下郡国形势,故能著此详尽之志。
是书分四十卷,详载唐代天下郡县之沿革、山川、户口、贡赋、风俗、古迹等,为研究唐代地理、经济、文化之重要典籍。其体例严谨,内容翔实,实为唐代地理志之集大成者。书中所述,多依据官方档案及实地考察,故可信度极高,后世学者多称其为“地理之祖”。
是书之版本,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其中包括武英殿本、福建本、庚雅会局本。武英殿本乃清代乾隆年间武英殿所刻,字迹清晰,版式规整,最为精善。福建本乃清代福建官府所刻,虽不及武英殿本之精,然亦为善本。庚雅会局本则出于私家刻书,版式较小,然内容完整,亦为研究者所重。
《元和郡县志》之价值,不仅在其地理记载之详实,更在其对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之反映。书中所述郡县沿革,可见唐代疆域之变迁;所述山川形势,可见唐代交通之布局;所述户口贡赋,可见唐代经济之兴衰;所述风俗古迹,可见唐代文化之风貌。故是书不仅为地理学者所重,亦为史学、经济学者所珍。
然是书亦有其局限,盖因成于唐代,故所述郡县多限于当时疆域,未能涵盖后世之变迁。且因时代久远,部分内容或有脱误,需后世学者详加考订。然即便如此,其价值亦不可磨灭,实为研究唐代地理之不可或缺之典籍。
总之,《元和郡县志》四十卷,乃唐代地理志之瑰宝,李吉甫之心血所凝,实为后世学者研究唐代地理、历史之重要参考资料。其版本虽多,然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最为精善,后学者宜择善而从,详加研读。
|
|
《安南志略》十九卷,元人黎崱所撰,清抄本传世。是书乃志安南之地理、风俗、人物、政事,详载其事,备述其情,实为考究安南之要籍。
黎崱,字子明,元朝人也。其生平行状虽不详,然观其书,可知其为博学多识之士。尝游安南,亲历其地,深察其俗,故能详述其山川之形胜,民物之繁庶,政事之得失,人物之贤否。其所述皆据实而书,不事虚饰,亦不因私意而褒贬,诚为信史。
《安南志略》首卷述安南之地理,论其山川之形势,城池之坚固,道路之通塞,一一具载。次卷载其风俗,言其民情之淳朴,礼俗之异同,节庆之盛况,无不详备。三卷以下,述其政事,论其官制之沿革,赋税之轻重,兵防之严密,皆有所本。又载其人物,言其贤才之众多,文士之盛名,武将之勇略,无不褒扬。
是书之作,非徒为记载安南之事而已,实寓教化之意。黎崱欲以其所见所闻,使读者知安南之治乱兴衰,以为鉴戒。故其书虽为志略,实寓深意于其间。
清抄本者,清人所传抄也。其字迹工整,装帧精美,虽历经岁月,犹可见其原貌之八九。今人观之,犹可想见黎崱当年著书之景况,亦可窥见安南昔日之风貌。
《安南志略》一书,不仅为研究安南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亦为探讨元朝与安南关系之宝贵文献。其价值不可估量,诚为学界之瑰宝。读是书者,当细心研读,以得其精华。
综上所述,《安南志略》十九卷,黎崱所撰,清抄本传世,实为志安南之要籍,考究其历史地理之宝典。其书详实可信,寓教化之意,为学界所重,诚为不可多得之珍本。
![]() |
|
![]() |
《小琉球漫志》十卷,清乾隆间朱仕玢所撰也。是书成于乾隆三十一年,刻梓以传后世。朱氏字文藻,号东轩,江苏吴县人也。其学渊博,尤精地理、风物之考,乃一代博雅之士。
《小琉球漫志》者,乃朱仕玢游历台湾之纪实也。其书分十卷,卷一至卷三,记山川地理、城郭建制,详述台湾之形胜,若台湾府、诸罗县、凤山县等处,皆罗列其名,考其沿革。卷四至卷六,载民风民俗、物产方物,若番民之习俗、物产之丰饶,皆详加记述,尤以番民之生活、衣食、婚丧为详。卷七至卷八,则记古迹名胜、寺庙祠宇,若赤嵌楼、安平古堡、妈祖庙等,皆详其历史,考其渊源。卷九至卷十,则集诗赋杂文,或咏台湾之风光,或述游历之感怀,文辞雅致,意趣盎然。
朱氏此書,非徒为游记也,亦为考据之学。其于台湾之地名、风俗、物产,皆详加考证,且引经据典,辨其正误。如“琉球”之名,历来多淆,或以为即今之琉球群岛,或以为指台湾。朱氏则详考史籍,辨明“小琉球”实指台湾,正其讹谬。其考据之精,可见一斑。
此书虽为漫志,然其体例严谨,内容翔实,非徒以游观为事,实为台湾地理、风俗、物产之重要史料。朱氏以文人之笔,记述所见所闻,既具文学之价值,又具历史之意义,可谓兼文、史之长者也。
《小琉球漫志》成书之时,正值台湾渐次开发,朱氏之记述,实为后人了解台湾早期风貌之珍贵资料。其书流传至今,虽历二百余载,犹不失为研究台湾历史、地理、风俗之重要文献。朱仕玢之博学深思,于此书可见一斑。
![]() |
《海国图志》者,清季魏源所著,凡一百卷,首一卷,成于光绪二年,刊于平庆泾固道署。是书也,魏子博采众籍,广稽异闻,述西洋诸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技艺等事,详且备矣。其志在开民智,破旧习,图自强,以御外侮,诚为开眼看世界之巨著也。
魏源序其书曰:「是书也,何为而作乎?一以国体之不可不悉,一以民智之不可不开。」又曰:「天下之势,不出海则不出洋,不出洋则不通变。」是以其书首以《筹海》一卷,明海防之急,辟夷之长技,以为我用。其后百卷,每卷各有专目,如《英吉利志》、《俄罗斯志》、《法兰西志》等,详述各国地理沿革、兵力强弱、贸易盈虚、风俗异同。其笔法严谨,考据精详,时人誉为「地志之集大成者」。
魏子之作斯书,实有深意焉。时值鸦片战后,清廷积弱,列强环伺,魏子感于时事,以为中华之人,不谙外情,不足以御侮;不变法自强,不足以存国。故奋笔著述,欲以是书开国人之眼,警国人之心,使知西洋之强,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技之长,而在于其政治之明、教育之广、技艺之精。吾人若不急起直追,恐将沦为鱼俎,任人宰割。
《海国图志》既出,士林竞相传阅,朝廷亦稍稍留意洋务。然其时风气未开,守旧之徒辄以夷夏之辨相诋,谓魏子惑于异说,有违祖制。然魏子不为所动,坚持己见,屡以时势之变,呼吁变革。其言曰:「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斯言也,可谓先知先觉矣。
光绪二年,平庆泾固道署刊行是书,益加详备,流布愈广。至今视之,《海国图志》不仅为地理之书,实为经世之典,启蒙之作。魏子之志,可谓大矣;魏子之功,可谓伟矣。后之览者,当思其志,勉其功,以续中华之自强不息也。
![]() |
|
《皇清职贡图》九卷,乃清乾隆十六年编成,嘉庆十年增修之内府刊本也。是书由门庆安等绘,傅恒等纂,复附诸臣恭和诗二卷,集绘画、诗文为一编,实为清代官方编修之重要图籍也。是书专录清朝与诸藩属之职贡情况,绘其形貌,录其风俗,详其物产,以彰清朝之德威,明藩属之归顺,堪称清代舆图志乘之瑰宝。
此书之编成,正值乾隆盛世,国力强盛,四夷宾服,四方朝贡者络绎不绝。乾隆皇帝为昭示其威德,命门庆安等绘诸藩属之形貌,傅恒等撰其风俗物产,以成一图一志,图文并茂,详备无遗。全书共九卷,首卷为总叙,详述编书之旨意及其体例;后八卷则分绘诸藩属之形貌,录其风俗物产,如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国,皆一一绘录,详备无遗。其图绘线条流畅,人物刻画精细,风俗物产亦皆栩栩如生,洵为清代绘画之上品也。
嘉庆十年,复行增修,补入嘉庆朝新归附之藩属,并附诸臣恭和诗二卷,以彰显新朝之德威。诸臣之诗,或颂扬皇帝威德,或赞美藩属归顺,或描绘四夷风俗,皆文采斐然,意境深远,与图相得益彰。
《皇清职贡图》不仅为清代官方编修之重要图籍,亦为研究清代舆图志乘、中外关系及四夷风俗之珍贵资料。其图绘精美,文辞典雅,堪称清代文化之瑰宝,足资后人研究借鉴也。
![]() |
|
《大唐西域记》者,唐玄奘法师之所著也。凡十二卷,记其西行求法,遍历天竺诸国之见闻。玄奘,姓陈,名禕,洛州缑氏人。贞观三年,发长安,涉流沙,越葱岭,历百馀国,凡十七载,后携经论六百馀部而归。此书乃其行记,详载西域地理、风俗、物产、宗教、政制等,为研究唐代中外交通、佛教史及西域历史地理之重要文献。
绍兴二年,王永从刻于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大藏本。王永从,字仲宝,其刻此经,意在弘扬佛法,广布玄奘之功德。是书刻工精良,字迹清晰,为宋代印刷术中之上品。思溪法宝资福禅寺者,南宋名刹也,位于安吉州思溪镇,其藏经楼中珍本甚多,此经乃其一也。
《大唐西域记》首卷述玄奘西行之缘起,次卷至十一卷详记诸国之山川地理、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其文字简练,条理清晰,记载翔实,为后世研究西域历史、地理、文化、宗教之重要资料。书中记载之诸国,如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天竺等,皆详述其方位、距离、物产、风俗、宗教等,为研究唐代西域之珍贵史料。
此书不仅为佛教史之重要文献,亦为地理学、历史学之宝典。其记载之地理方位、山川河流、城市规模等,多为后世学者所引用。同时,书中对西域诸国之宗教、风俗、政制等记载,亦为研究唐代中外交流、民族关系之重要参考。
玄奘法师以毕生之力,跋涉万里,历尽艰险,终得佛法真谛,归国后弘扬佛教,翻译经典,为中华佛教史之伟大人物。《大唐西域记》乃其心血之作,亦为中华文化之瑰宝。王永从刻此经于思溪法宝资福禅寺,不仅为佛法之传承,亦为中华文化之弘扬,其功在千秋,名垂青史。
今观此经,犹可见当时之盛况,亦可知玄奘法师之伟大。其行记之精详,刻工之精美,皆可为后世之楷模。愿此书永传,法灯长明,为中华文化之瑰宝,永世流芳。
![]() |
|
![]() |
《东道图说便览》一卷,清光绪十六年刻本,乃裕长所撰。此书专述东道地理、风俗及交通,凡四百余言,详尽而明晰。
裕长,字不详,清季人,仕宦不显,然勤于著述。其时,东道乃指东土诸地,山川瑰丽,风俗各异。裕长遍历其地,博采旁收,遂成此编。书中以图说并重,图则山川形胜,一一在目;说则沿革源流,条分缕析。览图可知其概,读说可识其详,诚便览之作也。
此书编次有序,首述东道总论,次及分述诸地。总论提纲挈领,分述则各具特色。其文简练而意赅,其图精美而清晰。尤可称者,乃书中之风俗篇。俗有良莠,裕长皆备录之,不加褒贬,以示公允。交通篇则详载水陆道路,以备行旅之需。
清光绪十六年,此书梓行于世。其时,正值西学东渐,国人对地理之学日益重视。裕长此书,既承古地理之传统,又融新学之精华,故一问世,即为士林所重。是书既可为地理学者之考据,又可为行旅者之指南,堪称实用之至。
兹书之成,虽限于东道一地,然其义例之精,搜罗之富,实为地理专著之典范。今览其书,犹可想见裕长之匠心独运,亦可见清季学人对此学之重视。此一卷书,虽薄然精深,颇堪珍视焉。
![]() |
《凝香室鸿雪因缘图记》三集,清麟庆撰,刊于道光二十七年扬州。此书为图文并茂之作,集画、记于一体,以其精妙之笔墨,绘世事之变迁,述人生之感遇,实乃清代笔记中之瑰宝也。
麟庆者,字见亭,满洲镶黄旗人,历官至河道总督,政绩斐然,文采风流。其于政务之余,雅好丹青,尤善山水人物,笔墨清雅,意境深远。《鸿雪因缘图记》即其以画记事,以文解画之作,三集合为一帙,内容广博,涵盖山川风物、人物传记、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等诸多方面。
是书所绘,多为其宦游四方之见闻,或名山大川,或古迹遗踪,或市井风俗,皆以笔墨勾勒,栩栩如生。其记则有感而发,或叙游历,或忆往事,或论时事,言辞雅致,情真意切。画与记相得益彰,互为表里,读者既可览其画境之美,又可品其文辞之韵,诚为文苑佳构。
其首集聚焦淮扬之地,描绘江南水乡之秀美,兼叙当地人文之盛;次集则北行至京师,记录皇城气象,又及燕赵风土;三集更远至塞外,写边关雄浑,述异域风情。三集虽分地域,然皆贯穿“鸿雪因缘”之旨,即人事变迁如鸿飞雪泥,唯有因缘际会,方能留下印记。麟庆以此立意,既述其个人之经历,亦寓世事无常之理,乃成此书深刻之思。
此书刊刻于扬州,为道光年间扬州刻书之精品,版刻工细,纸墨精良,尤以图画之线条清晰,人物之神情生动,山水之层次分明,堪称清代版画之典范。今存世者虽稀,然其艺术与学术价值,历久弥新,为后世所重。
综而观之,《凝香室鸿雪因缘图记》三集,既为清代笔记之杰作,亦为绘画与文学结合之典范,其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妙,思想之深邃,足为后世研习与鉴赏之珍品。麟庆以此传世,可谓文画双绝,名垂青史矣。
![]() |
|
《入蜀记》六卷,南宋陆游所撰,乃其自山阴赴夔州通判任途中所记。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年四十六时,以太中大夫充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以启行。此书所记,自乾道六年闰五月十八日始,迄于同年十月二十七日,凡百五十六日。其途起自临安,经运河入长江,历数千里,至夔州而止。
书中所述,非唯山川之胜、古迹之幽,且及风俗之异、物产之盛,兼录诗文,考订旧说,其博雅精审,为后世所重。其文笔清新,描述细腻,如身历其境,颇得柳宗元山水游记之神韵。陆游以诗名家,其文亦精,此书尤见其史笔之妙。
卷首有陆子虡题词,盖游长子,称其父至夔后,即将此稿授之曰:“是宿昔予心,姑陆次而藏之。”故其书虽成于途中,而实为陆游精心结撰,非泛泛纪行之作。其论巴蜀地理,辨古今之讹,尤足补史志之阙。如论李白《蜀道难》之夸诞,考杜甫诗中之夔州,皆精确可信。其叙黄牛峡蛇山巫峡之高险,亦琅琅可诵。此书不唯为游记之佳构,且于考古、博物、诗文诸学,皆有裨益。知不足斋丛书本,传世既久,学者多赖之。后之览者,当珍而重之。
![]() |
|
![]() |
《沪游杂记》四卷,清葛元煦所撰,成书于光绪二年,刻本传世。此书乃葛氏游历沪上,见闻所录,内容博杂,涉猎甚广,堪称清代上海风俗之百科全书。
卷一记沪地山川形胜,历述黄浦江、吴淞口之地理风貌,详载城厢布局,街巷纵横,勾勒沪上之繁盛景象。又述租界之兴,夷人风俗,器物新奇,言语殊异,皆笔之于书,以资后人考镜。
卷二载商贾贸易,详记沪上各业兴衰,如丝绸、茶叶、钱庄、典当等,皆为沪地经济之命脉。又记租界之华洋杂处,商事往来,货物集散,皆为沪上商贾之实录。此外,书中亦载沪地风俗,如婚丧嫁娶、节令习俗、庙会市集,皆详述其盛况,以见沪地民风之变迁。
卷三录文人雅士之风流轶事,记述沪上文坛盛况,如诗社雅集、书画鉴赏、戏曲演出等,皆为沪上文化之缩影。又记沪上之名园胜景,如豫园、徐园、张园等,皆为文人墨客之游憩之所。此外,书中亦载沪上名士之生平事迹,如王韬、李善兰、徐寿等,皆为沪上文化之杰出代表。
卷四杂记奇闻异事,述沪上之怪诞传说,如狐仙、鬼怪、灵异之事,皆为沪地民间之谈资。又记沪上之奇技淫巧,如机器、洋货、魔术等,皆为沪地新奇之物。此外,书中亦载沪上之社会乱象,如盗贼、流氓、赌徒等,皆为沪地社会之阴暗面。
总之,《沪游杂记》一书,内容丰富,记载详实,为研究清代上海之重要史料。葛氏以文人笔触,记录沪上之繁华与变迁,可谓沪地风俗之活化石。读者览此书,既可窥见沪上之昔日风貌,亦可体味沪地之文化底蕴,诚为一部不可多得之佳作。
![]() |
![]() |
**《沪游脞记》一卷简介**
《沪游脞记》一卷,清黄楙材撰。此书乃黄氏游历沪上之余,随笔记录而成。铁香室丛刻本,流传于世,颇受文士推重。
黄楙材,清中叶文士,饱学多才,尤精史地之學。其足迹所至,必详察风土人情,笔之于书。沪上乃清季通商巨埠,华洋杂处,市井繁华,实为世人瞩目之地。黄氏以此地殊异,遂留连数月,细究其貌,遂成此记。
书中所载,多涉沪上之史地、民俗、商贸、建筑诸端。其文笔简练,叙事详实,颇能传神。如述沪上商贾云集,市肆喧嚣,洋货琳琅,皆能绘声绘色,令读者如身临其境。又载洋人风习,迥异中土,黄氏亦不避其异,详述其事,以广闻见。兼及沪上名胜古迹,如豫园、城隍庙等,皆能勾稽其历史沿革,探幽发微,令人叹服。
黄氏于书中亦寓感慨,谓沪上虽繁华,然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其忧世之情,溢于言表。然书中亦不乏明达之见,如论及洋务,黄氏以为洋人技艺虽精,然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可妄自菲薄。此等见解,于当时颇为难得。
此书不仅为游记之佳作,亦为研究清季沪上社会之重要史料。其内容翔实,叙述生动,足资后人参考。铁香室丛刻本,刊印精美,字体端庄,颇显刊者之用心。今虽时过境迁,然此书犹能传世,足见其价值。
综而言之,《沪游脞记》一卷,乃黄楙材精心之作,记述沪上风貌,详实生动,兼寓忧思。其文简练精当,读之令人若置身其中,诚为清季游记之佳构,亦为后世研究沪上历史之重要文献。
![]() |
《徐霞客游记》,明末大儒徐弘祖撰,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人也。斯人豁达,性耽山水,遍历寰宇,凡三十年,足迹遍及天下名山大川,涉险登高,无所不至。其事迹载于《明史·列传》,而后世传颂,尤以《徐霞客游记》最为称著。是书成于行旅之间,记述毕生游历所见,地理山川、风土人情、气候物产,无不详备,为后世地理学、文学之瑰宝。
清乾隆间,鲍廷博氏,字以文,号知不足斋主人,雅好藏书,尤重古籍,搜罗典籍,勤勉校勘,刊行于世,以广其传。鲍氏得《徐霞客游记》抄本,珍而重之,亲为抄录,名曰"知不足斋抄本",字迹工整,纸墨精良,为后世所珍。抄本既成,鲍氏复为之序,盛赞霞客之游历,谓其"精思妙笔,实乃奇书"。后世学者多以此为据,研究霞客之学,考其行迹,探其心得,皆得益于此本。
《徐霞客游记》文笔精妙,叙事生动,状物写景,宛在目前。霞客行文,不拘一格,既有纪实之笔,亦多抒情之言,尤以山川风物之描述,最为精到。其文虽为游记,实则寓义深远,隐然有"以天地为师"之意,于自然之中悟人生之理,于行旅之中得治学之道。清人黄宗羲尝评其书,谓其"游必有记,记必求详,详必求实,实必求至,至必求通",可谓一语道破其精髓。后世学者研究地理、文学、历史诸科,多赖此本,为之考据,探其深意,遂成一代学术之盛事。
然《徐霞客游记》之价值,不仅在于其文,更在于其行。霞客一生,不慕荣利,不问世事,惟以游历山水为志。其登高涉险,不畏艰辛,足迹遍及江南北国,乃至僻远之地,无所不至。其所行所记,皆出于亲身经历,非凭空臆测,故其书之真实,为后世所重。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霞客可谓兼而有之。其书不仅为后世地理学之宝典,亦为人文精神之象征,于中华文化之传承,功莫大焉。
![]() |
|
《泉河史》十五卷,明人胡泼所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乃其时刻本也。是书专述泉河之史,泉河者,古之水道,贯通南北,为漕运要道,关乎国计民生。胡氏博稽群书,考据详实,汇诸家之说,辑为是编,以存泉河之旧貌,传后世之征信。
其书卷一至卷三,首叙泉河之源流,详载其发端之地,流经之域,以及沿途之支流、湖泊,皆一一考证,精确不诬。卷四至卷六,则记泉河之变迁,自上古至明代,水流之改道,河床之淤积,水患之频仍,皆历历在目,足见作者之用心。卷七至卷九,录泉河之水利,筑堤、疏浚、建闸诸事,条分缕析,以备后世之参考。卷十至卷十二,述泉河之漕运,载漕船之规制,漕夫之劳逸,漕粮之转运,皆详加著录,以明漕运之艰辛。卷十三至卷十五,则录入附之诗文、碑铭、颂赞等,以佐证泉河之佳话,彰显其文化之底蕴。
胡氏之撰此史也,非徒为泉河作传,实欲以此窥明代之治河方略,察水利之兴衰,察国运之盛衰。其文辞简练,考据严谨,条理清晰,实为水利史之瑰宝。后人读之,既可悉泉河之全貌,亦可知明代之治河得失,诚为不可多得之良史也。
万历二十七年,是书刊行于世,流传至今,虽历经沧桑,然其学术价值不减,诚为研究明代水利史、漕运史之重要典籍。后之览者,当以此书为鉴,慎思明辨,以继前人之志,兴水利,利国计民生,亦不负胡氏之苦心矣。
![]() |
|
《湖山便览》十二卷,附图说一卷,乃清人翟灏等所纂,成书于乾隆三十年。此书乃地志之属,专述湖山胜景,详载其地理、名胜、古迹、风俗,实为游历者之指南,考据家之资粮。
其书以湖山为纲,以便览为目,分卷十二,各卷皆有序目,条理井然,便于检索。卷一至卷三,述湖山之总概,载其山川形势、水脉源流,使读者一览而知其大势。卷四至卷八,则分述各地名胜,或述其历史沿革,或记其传说轶闻,或考其碑碣石刻,或录其诗词歌赋,内容丰富,考据详实,足资考证。卷九至卷十二,则载湖山之风俗民情,述其岁时节令、物产方物、方言俗语,使读者不仅知其地理,亦晓其人文。
附图说一卷,绘湖山之图,附以解说,图文并茂,使读者按图索骥,如亲历其境。图说之精详,实为地志之佳构,亦为绘画之佳作。
此书之编纂,非为一时一地之利,实为千秋万代之业。翟灏等虽为清人,然其考据之精,载述之详,实无愧于前人。此书之成,不仅为湖山之传,亦为地志之宝,实为后世学者之资粮,游历者之津梁。
余观此书,叹其考据之精,载述之详,实为地志之佳构。然此书之成,亦非易事,翟灏等虽为清人,然其考据之精,载述之详,实无愧于前人。此书之成,不仅为湖山之传,亦为地志之宝,实为后世学者之资粮,游历者之津梁。
此书之传,实为后世之幸。愿有志之士,得其书而览之,观其图而游之,则不仅知湖山之胜,亦晓地志之精,实为学问之资,游历之助。
![]() |
|
![]() |
《湖山胜概》一卷,明陈昌锡所著,明代雕刻,彩色套印之本也。是书之成,乃陈氏倾其学识,遍览湖山之胜,绘其景,述其事,集为一册,以传后世。书中所述,皆为天下名山大川,湖海溪流之胜景,其文辞雅丽,图画精美,堪称一绝。
陈昌锡,字子美,号湖山居士,明之文人雅士也。其人博闻强记,尤精于地理之学,常游历四方,探寻山水之奥秘。其所著《湖山胜概》,乃其毕生心血所聚,书中不仅详述各地山川形势,更兼及历史典故,人文风情,读之如亲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
此书之雕刻与印刷,亦为一大特色。明代雕刻技艺已臻化境,雕刻工师以其精湛技艺,将书中图景刻画得栩栩如生,加之彩色套印之技艺,使得书本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其印刷之精美,实为当时之翘楚,后世亦难有其匹。
《湖山胜概》之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其一为山川形势之描绘,陈氏以生花妙笔,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其二为历史文化之叙述,陈氏博引古今,将各地之历史典故娓娓道来,增此书之厚重;其三为人文风情之记载,陈氏亲历其地,体验各地风土人情,将所见所闻,悉数录于书中,使得此书不仅为地理之书,亦为一部百科全书。
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之美,更在于其学术之精。因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后世学者多以此书为参考,研究明代之地理、历史、文化等。故《湖山胜概》一书,实为不可多得之瑰宝,值得后人珍视。
综上所述,《湖山胜概》一卷,实为明陈昌锡所著之奇书,其文辞雅丽,图画精美,雕刻印刷皆属上乘,内容丰富,价值非凡,诚为一部集艺术与学术于一体之杰作。
![]() |
《西湖游览志》二十四卷,附《志余》二十六卷,明田汝成撰。田汝成,字子良,号西畴,浙江钱塘人,嘉靖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是书专记西湖古迹名胜,旁及人物掌故,搜罗宏富,考订精详。初刻于嘉靖二十六年,由严宽主其事,后至万历十二年,范鸣谦复加修辑,重梓行世。
卷一至卷三,记西湖山川形势,湖光山色,亭台楼阁,莫不备载。卷四至卷七,述湖上梵刹道观,寺观沿革,僧道事迹,纤悉无遗。卷八至卷十二,载湖滨园林别墅,名园胜景,花木池沼,一一详述。卷十三至卷十八,录西湖诗词歌赋,文人题咏,名篇佳句,靡不荟萃。卷十九至卷二十四,叙西湖人物事迹,名贤逸闻,轶事琐谈,靡不搜罗。
《志余》二十六卷,则补《游览志》之遗缺,增所未备。其间或考订旧说,或增入新见,或附录杂记,或续收诗文,皆以补正前志为主。
是书撰述严谨,考证精审,广征博引,资料翔实。其体例完备,条理井然,门类分明,详略得宜。所录诗文,多系名作,足资考证。所记事迹,多出正史之外,可补史阙。
田氏久居西湖,熟谙湖山胜迹,故能笔之于书,传之久远。是书既为游览指南,又为文献考据,可谓体用兼备。自刊行以来,流布甚广,为世所重。
今之所存,万历十二年范鸣谦重修本,乃为善本。版刻精良,字迹清晰,保存完好,足资研读。是书之于西湖,犹《水经注》之于江河,实为不可或缺之文献,诚为研究西湖历史、文化、地理之重要参考。
![]() |
|
![]() |
《临漳县漳水图经》一卷,清姚柬之撰。此书刊于道光十七年,以朱墨套印之法成书,实为清季水利图经之佳作。卷中所载,专论临漳县漳水之脉络,兼及地方水利之兴废,详载水势之变迁,考辨历代之疏浚。姚柬之博考群书,参以实地考察,成此一卷,足为后世水利之鉴。
姚柬之,字仲翔,号春圃,福建闽县人,道光间举人,官至福建候补道。其为人好学,尤精于水利之书。此书之作,盖因漳水为临漳县之命脉,水利之兴废,关乎民生之荣枯。姚氏感于水患频仍,百姓苦之,遂致力于漳水之考究,欲为治水之策。
卷首载漳水之源流,详述其发源于山西,流经河南,至临漳县境内,分支派流,纵横交错。姚氏考辨历代河道之变迁,探明水患之由,指出治理之道。书中附图多幅,以朱墨套印之法,勾勒漳水之形胜,标示险要之处,使读者一览而知其大势。
书中又载临漳县境内之水利工程,如堤坝、沟渠、闸门等,详述其修筑之始末,评价其功过。姚氏于每处工程之下,皆附以按语,或辨正旧说,或提出己见,多有精辟之论。如论漳水之疏浚,谓“疏浚之道,贵在因势利导,不可强为”,此言深得治水之要。
此外,书中还收录历代关于漳水之文献,如碑记、奏疏、诗文等,以资考证。姚氏于每篇文献之后,皆加以按语,考其真伪,辨其得失,足见其学识之渊博。
总之,《临漳县漳水图经》一卷,虽为水利之书,然其内容广博,考证精详,实为研究漳水及临漳县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姚柬之以其学识与情怀,著成此书,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此书今存朱墨套印本,墨色鲜明,图文并茂,实为清版书之珍品,足供后人宝之。
![]() |
《水道提纲》二十八卷,清齐召南撰。是书成于乾隆年间,乃传经书屋所梓行。齐召南,字次风,号息园,浙江山阴人,乾隆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其学博览群书,尤精舆地之学,尝参预《大清一统志》之纂修,故于天下山川形势,了如指掌。
《水道提纲》者,详述中国江河湖泊之源流、变迁及其分布,堪称水道地理之巨著。是书以水道为纲,分卷详列,凡大江南北,黄河东西,诸水所经,无不备载。其体例严谨,先总论水系,次分述各支流,再详及湖泊、运河等,条分缕析,脉络分明。且于水道之外,兼及沿江城镇、名胜古迹、物产风俗,实为地理与人文之综合考察。
齐召南撰此书,乃基于实地考察与古籍考证相结合。其遍历山川,亲访水源,务求详实。又参酌历代地理志、舆图及水经注等前贤之作,详加校订,增补阙漏,故其书既承前启后,又独具创见。是书不仅为当时治水、通航之重要参考,更为后世研究中国地理史、水利史之珍贵资料。
《水道提纲》传世至今,虽经岁月更迭,然其学术价值未减。清乾隆间传经书屋刻本,版面清晰,字体工整,今存世不多,弥足珍贵。后世学者多以此书为据,继续探究中国水道之演变与发展。
总之,《水道提纲》乃清乾隆间水道地理学之集大成者,齐召南以其博学与勤勉,为后世留下了一部不朽之作。其书不仅为地理学者所重,更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水利史者所必读。今观是书,犹可见其著者之精思与匠心,亦可见其时学术之昌明与知识之渊博。
![]() |
|
《水经注释四十卷首一卷附录二卷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乃清人赵一清所撰,刻于乾隆五十一年,赵氏小山堂所刊也。此书为赵一清毕生心力所萃,专研《水经》之奥义,订讹补阙,立论精详,诚为地理学之瑰宝也。
《水经》原为汉桑钦所作,然经魏晋南北朝之变,原文散佚,医士郦道元为之作注,名曰《水经注》。郦注虽宏,然历代传抄,讹误丛生,后人难窥其全貌。赵一清有感于此,遂据历代典籍,参校众本,细勘详辨,成《水经注释》四十卷,又作《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以正郦注之讹。
此书首卷为赵氏自序,述其著书之旨。次为郦道元原序,以明《水经注》之源流。正文四十卷,依水经之序,逐条注释,凡山川、郡县、古迹、物产,皆详述其变迁,考辨其真伪。附录二卷,载历代关于《水经》之论述,以供参考。《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则专为纠郦注之谬,举证翔实,论据严密。
赵一清之注,于地理沿革、水道变迁,考据尤为精审。其治学严谨,凡所引证,必求其源,不敢妄逞臆说。故此书上承郦注之遗绪,下启后世之研究,为《水经》学之集大成者。清儒王先谦称其“博极群书,淹贯古今”,实非虚誉。
此书刊行,正值乾嘉考据之盛,学者多以之为圭臬,影响深远。后世研究《水经》者,皆取其书为参考,足见其学术价值之高。然此书虽精,惜传世者不多,今仅存数本,散见于各大图书馆,学者欲观全貌,实非易事。然此亦足证其珍罕,尤当宝之。
![]() |
|
![]() |
《水经注笺》四十卷,明朱谋㙔所撰也。谋㙔,字元仪,浙江山阴人,博学多识,尤精地理。是书成于明万历四十三年,乃李长庚所刻。其书以郦道元《水经注》为宗,而参以己意,为之笺释。郦书自古称奥博,然传写既久,讹脱滋多,谋㙔乃博采群籍,详加考订,补其阙遗,正其谬误,使郦书之旨,粲然大明。
是书详载中国山川河流,凡水道所经,城邑所治,古迹所在,无不备录。其于地理沿革,尤为精审,往往引证史传,考据精确,足补前人所未及。谋㙔之笺,不惟疏通郦书,且多所发明,如考辨河道变迁,论说水利兴废,皆能洞见本末,为后世治水者所取法。
李长庚之刻,尤为精善,版式严谨,字体工整,为明刻中之佳本。其书流传至今,虽经数百年,犹字迹清晰,纸墨如新,足见当日刻工之精细。是书之存,不仅为研究《水经注》者所珍,且为研究明代版刻者所重。
综观全书,谋㙔之学问,李长庚之刻工,皆足以垂范后世。其书之价值,不仅在笺释《水经注》之功,且在保存古代地理文献之劳。昔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谋㙔此书,可谓兼而有之。学者若能潜心研究,必能于中国地理之学,得其精要,为后世之资鉴也。
![]() |
《水经注》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所撰,宋刻版本,乃地理名著之瑰宝,亦为水利文献之渊薮。此书原以汉代桑钦《水经》为纲,道元广搜博采,详加注释,遂成巨制。其内容涵盖山川、河流、郡县、古迹、风俗、物产等,包罗万象,堪称古代地理志之集大成者。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其治学严谨,博闻强识,尤擅地理之学。所撰《水经注》以其深厚的学识、精湛的文笔,将枯燥的地理记述化为生动的地理散文,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水经注》四十卷,各卷首尾相连,浑然一体。其文笔优美,描述细致,于山川河流之走向、地形地貌之特征、古今地名的变迁,皆一一详述。尤以对河流的描述,更为精微,于河流之源流、支派、水势、水质、水利等,皆有独到之见解。
宋刻版本,以其刀法峻整、字迹清晰、纸质坚韧,为历代藏书家所珍视。其版式典雅,字体古朴,颇类唐刻之风韵。其内容完整,校勘精审,堪称宋刻之精品,实为研究《水经注》之最佳版本。
夫《水经注》一书,既为地理学之瑰宝,亦为文学艺术之佳构。其文辞华美,意境深远,颇类楚辞之风韵。其内容博大精深,对后世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之研究,皆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以,此书自问世以来,即受到历代学者之赞誉,被誉为“地理学之冠冕,水利史之宝鉴”。今人读之,仍可从中领略古代地理之风采,感受历史长河之厚重。
总而言之,《水经注》四十卷,北朝北魏郦道元所撰,宋刻版本,实为古代地理名著之精华,亦为后世研究之瑰宝。其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堪称中华文化之瑰宝,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与传承。
![]() |
|
《岱史》者,明人查志隆所撰之巨制也,凡十八卷,刻于万历之世。是书专纪泰山之事,详稽博考,囊括古今,为研岱者之圭臬。
查氏志隆,字某,以文名世,雅好登临,尤爱泰山之雄奇。遍历岱宗,感其瑰伟,遂发为篇章,以志不朽。书中所载,自山川形胜,至神祠古迹,靡不毕录。其叙事则条分缕析,其考证则旁征博引,洵为岱岳之志林中不可多得之佳作。
书中卷一至卷三,叙泰山之地理、形貌,备述山势之绵亘,峰峦之雄伟。卷四至卷六,纪泰山之祠庙、宫观,详记建置之始末,形制之沿革。卷七至卷九,载泰山之碑碣、题刻,甄录文字之真伪,考订年代之先后。卷十至卷十二,集泰山之诗文、联语,荟萃古今之名篇,以彰文人之雅趣。卷十三至卷十五,录泰山之古迹、遗事,钩沉史实之幽微,传承民俗之幽情。卷十六至卷十八,叙泰山之神话、异闻,博采众说之奇诡,以广见闻之丰赡。
《岱史》之成,非仅一隅之私录,实为天下之公器。其书一出,四方争相传钞,学者咸视若孚珍。其文笔之雅赡,考证之精密,体例之谨严,皆为后世志书之所楷模。虽经岁月之淘洗,然存世亦稀,赖有万历之刻,庶几可免湮没之虞,而使其瑰宝之光辉,永照汗青。
是书不仅为研究泰山之史料,亦为中国古代地理、历史、文化、宗教之重要典籍。其价值之重,意义之深,不庸赘言。吾人览之,可窥古人治学之精神,亦可领略岱岳之风采,诚为研读明史、探索中华文化之津梁也。
![]() |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