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史评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唐书直笔〉 四卷 〔宋〕 吕夏卿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
《唐书直笔》四卷,宋吕夏卿所撰。夏卿,字舜民,丹阳人,博学多才,尤精于史,尝预修《新唐书》,世称其笔。《唐书直笔》者,乃夏卿修史之余,掇拾旧闻,以直书其事,不阿不曲,故名直笔。是书为武英殿聚珍版书本,版本精良,字体端楷,校勘亦审,诚为善本。 书凡四卷,卷一曰纪传,卷二至卷四皆曰志表。纪传篇,述唐高祖至哀帝,凡二十帝之纪,列传则载大臣、将帅、儒林、文苑、忠义、孝友、循吏、酷吏、列女、方技、隐逸、宦者、外戚、诸藩等类。志表篇,则有礼乐、仪卫、车服、职官、选举、食货、兵刑、天文、五行、地理、河渠、艺文、经籍等志,以及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公主表、皇子皇女表、外戚表、功臣表等表。其体例井然,纲目分明,可谓详略得宜,义例严谨。 夏卿修此书,用心良苦,考据精详。其叙事简而明,其议论正而直,不偏不倚,务求其实。其于人物,褒贬公正,无隐无讳,善恶并书,是非分明。其于事理,剖析入微,究其本末,得其实情。其于文字,质朴典雅,不尚华辞,务求传信。是书虽非正史,然其史料价值,实不亚于正史。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为清代官刻之珍品。其选材精良,刻工细致,版面整洁,字迹清晰。其校勘尤为严谨,每有疑义,必多方求证,务求其确。故是书不仅内容精审,版本亦为至上,学者得之,如获至宝。 总而论之,《唐书直笔》四卷,宋吕夏卿所撰,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既为史学之瑰宝,亦为版本之精品。其书直笔无隐,体例精严,考据详实,文字质朴,学者读之,既可明唐史之真伪,亦可识修史之正轨。诚为不可多得之佳构也。
〈庚子都门纪事诗六卷首一卷〉 六卷 〔清〕 延清 .清光绪二十八年京江刻本
《庚子都门纪事诗六卷首一卷》,清人延清所撰,刻于光绪二十八年,京江刊本。是书乃延清亲历庚子之变,目睹京师沦陷,感怀时事而作。其文辞恳切,寄托深远,诚为清末诗史之重要篇章。 书分六卷,首卷为序跋,后五卷收录诗作。延清以诗纪事,详述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兴起、慈禧西狩等重大事件。其诗或慷慨激昂,揭露列强暴行;或沉郁悲愤,哀叹国运衰微;或寄托理想,期望中兴。如《哀都城》一诗,描绘京师陷落之惨状,字字血泪,令人扼腕。又如《闻西狩》一诗,表达对慈禧西逃之愤懑,忧国之心溢于言表。 是书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兼具史料价值。延清亲历其事,所记皆真实可信,为后人研究庚子事变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其诗作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纪事之真,又有诗歌之美,堪称诗史双璧。 京江刻本,精工细作,版刻清晰,为清刻本中之佳品。书前有牌记,详载刊刻时间、地点及刊印者,可考其版本源流。书中卷首有序跋多篇,或述作者生平,或品评诗作,或考订史实,为研究是书提供了重要参考。 综观全书,延清以诗纪史,以史证诗,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清末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庚子都门纪事诗》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面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和版本价值。
〈茨村咏史新乐府二卷附录一卷〉 二卷 〔清〕 胡介祉 .清诸暨郭氏刻本
《茨村咏史新乐府二卷附录一卷》,清胡介祉所撰也。其书以古乐府之体,咏史抒怀,寄意深远,于清诸暨郭氏刻本中,尤为珍贵。胡介祉者,博学多才,精于史学,故其所作,既得古乐府之韵,又兼史家之识,可谓诗史相融,文质彬彬。 是书凡二卷,附录一卷。上卷所咏,多涉先秦至汉魏之史事,或赞英雄之壮举,或叹名士之高节,或讥奸佞之恶行,或抒忠臣之悲愤。其辞藻华美,意境深远,读之令人回味无穷。下卷则述晋唐至宋元之事,或歌盛世之昌隆,或哀乱世之离乱,或咏明君之仁政,或讽昏君之荒淫。其笔触细腻,情感真挚,读之令人感慨系之。附录一卷,则辑录胡氏之序跋及他人评语,以见其著述之旨及声名之著。 胡氏此书,非徒为咏史之作,实为抒怀之诗。其以古乐府之体,述史抒怀,寄寓其忧国忧民之情,故其词虽古,而其意则新。且其书刻于清诸暨郭氏,字体工整,版式精美,实为古籍中之佳品。后之读者,既可借此书中之史事以明古今之变,又可借其诗辞以陶冶性情,诚可谓一举两得也。 《茨村咏史新乐府二卷附录一卷》,不独为胡介祉之杰作,亦为清代诗坛之瑰宝。其书虽古,而其意常新,故能传之久远,为世所珍。今人以读此书,不仅可得史学之识,更可得诗艺之趣,诚可谓开卷有益者也。
〈明史杂咏〉 四卷 〔清〕 严遂成 .清乾隆间刻本
《明史杂咏》四卷,乃清乾隆间严遂成所撰。严氏名遂成,字廷举,号迂谷,浙江余姚人也。生于康熙末年,卒于乾隆中叶,笃志于学,博通经史,尤精于明朝掌故,故此书乃其积年心血所萃。是编以诗为主,兼附笺注,集咏史、考据、论赞于一体,实为史部别集之珍品。 《明史杂咏》所咏,自洪武至崇祯,凡二百七十六年之事。每事为诗一首,或咏人事,或咏政绩,或咏战争,或咏党争,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备。其诗或沉郁顿挫,或慷慨激扬,或讥讽寓意,或直抒胸臆,皆以史为根柢,以文为枝蔓,纪事存实,议论风生。虽为咏史之作,然其考据精确,议论谨严,实可补正史之阙略,亦可为稀见之史料,故其价值非仅为诗文可观也。 严氏之笺注,尤见精审。凡所征引,多录自《实录》《明史稿》《明史》《明通鉴》等正史,亦有采自笔记、家乘、野史、稗编等稗官之文。其注或注出处,或疏典章,或考地理,或辨异闻,皆旁征博引,广搜博采,汇众说于一编,使读者得以览千载之事,观百家之论,且使读者明其所以,知其详略。其注虽繁,然不失简约,可为后世学者稽考之助。 此书之初,择乾隆间精刻,纸墨上乘,字迹工整,板式疏朗,犹存宋元古本之遗风。而其所录,或为稀见之典故,或为已佚之史料,或为存疑之事,或为解纷之言,皆可为研究明史之参考,故其版本之价值,固非仅于文学与史学矣。 《明史杂咏》虽存世日久,然其流传不广,故研究其版本者鲜,然实为明史研究之重要参考,亦为中国文学史之瑰宝,不可不察。此书今虽存于典籍之林,然其价值仍未尽为人识,犹待后人之阐扬也。
〈十国宫词〉 五卷 〔清〕 吴阆 .清刻本
《十国宫词》五卷,清吴阆撰。是书乃吴氏采撷十国遗事,缀以宫词体例,以咏史抒怀之作也。夫十国者,五代纷乱之际,中原割据,群雄并起,吴越、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南楚、吴、闽、荆南、北汉等十国,各据一方,或雄或弱,或盛或衰,皆有其独特之风貌。吴氏以诗为史,以词为论,既有咏史之雅致,复具论世之深意。 是书卷一至卷五,分述十国史事,每国各为一卷,每卷宫词若干首,皆以七言绝句体例为之。吴氏既述国事,亦及宫闱秘闻,既有帝王将相之恢宏,亦有女子才人之婉约。其词采斐然,意蕴深远,或叹兴亡之速,或咏风雅之情,或褒忠烈之士,或贬奸佞之臣,皆能切中肯綮,发人深省。 吴氏之作,非徒以诗咏史,实乃以史论世。其词虽为宫体,然其意则在天下;虽述十国之事,然其旨则在千秋。观其词,既可览十国风云之变幻,亦可鉴人心世道之沧桑。且吴氏博采群书,广征文献,每词之下,皆附注解,详述其事,考其源流,使读者得明其所以然。 是书为清刻本,版式精美,字迹清晰,历来为藏书家所珍视。其词既可为史家之资,复可为文人之采,可谓集史、文、诗、词于一体,堪为传世之作。后世学者研读是书,既可感其词采之华美,亦可悟其史论之精微,实为研究十国史事不可或缺之典籍也。
〈读史碎金六卷注八十卷〉 六卷 〔清〕 胡文炳 .清光绪元年兰石斋刻本
《读史碎金六卷注八十卷》者,清儒胡文炳所辑也。其书分六卷,注八十卷,刊刻于光绪元年,乃兰石斋之精工也。胡文炳,号兰石,博学多才,尤精史学,此书为其史学心得之集大成者。 《读史碎金》者,取“碎金”之名,意谓史籍浩繁,犹如金砂散于河底,须细心淘洗,方得真金。胡氏以精炼之笔,摘录史籍之精华,汇集成册,以供后世学者参详。其书虽名“碎金”,实乃史学之瑰宝,非寻常史籍可比。 书中所录,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历代史事,无不涵盖。胡氏于每段史事之后,附以己见,或考订其真伪,或阐发其深意,或评论其得失,皆为独到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其注八十卷,更为详尽,于史事之背景、人物之关系、典章之沿革,皆有详尽考释,读者可一目了然,无需旁求。 胡氏之学,崇尚实证,不尚空谈。其书所录,皆为信而有征之史事,其注所释,皆为确凿不移之考据。读者细读此书,不仅可通晓历代史事,更可领悟史学之真谛,实为学林之津梁,史学之指南。 光绪元年,兰石斋刊刻此书,版式精良,字迹清晰,乃清季刻本之佳作。胡氏之书,因是得以广传,学者得之,如获至宝。后之治史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入史学之堂奥,得史家之真传。 嗟乎!胡文炳辑此书,其用心之深,用力之勤,可谓至矣。其书虽名为“碎金”,实乃史学之宝库,学者之阶梯。后之览者,若能得此书而研之,必能受益无穷,于史学之道,更上层楼矣。
〈读史吟评〉 一卷 〔清〕 黄鹏杨 .说铃本
《读史吟评》一卷,清人黄鹏杨所撰,载于《说铃》之列。是书乃黄氏研读史籍,感时抒怀之作,兼采吟咏与评议,融文史于一炉,堪为后世学史者之鉴。 黄鹏杨,字不详,号亦未详考,然其学识渊博,尤精于史。是书所录,皆其对历代史事之独到见解,或评古人得失,或叹世事沧桑,或抒发个人情怀,字里行间,可见其深沉之思与真挚之情。 《读史吟评》之体例,先述史事,后附吟咏,再加以评析。史事或引自正史,或采自野乘,皆经黄氏精心甄选,以资佐证。吟咏则多为五七言诗,亦有词赋之属,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抒发了对史事的感慨,又寄寓了黄氏个人的情怀。评析部分,则或褒或贬,或议或论,皆中肯綮,发人深省。 是书所涉史事,上自先秦,下迄明清,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黄氏于其中,尤重兴衰治乱之由,成败得失之故,往往能切中要害,一语破的。如论秦汉之际,黄氏指出:“秦以暴虐失民心,故二世而亡;汉以宽仁得民意,故四百年基业。”又如评三国鼎立,黄氏认为:“魏蜀吴三国之争,实乃人才之争。曹操善用人,故能雄踞中原;刘备善结人心,故能三分天下;孙权善于外交,故能偏安江东。”凡此种种,皆可见黄氏对史事之深邃洞察。 《读史吟评》虽为一家之言,然其史料丰富,观点独到,既可供后世学史者参考,亦可资文学爱好者鉴赏。是书虽仅一卷,然其价值,实不可小觑。
〈史咏集〉 二卷 〔南宋〕 徐钧 .缋金华丛书本(史咏诗集)
《史咏集》二卷,南宋徐钧所撰,缋金华丛书本,乃史咏诗集也。徐钧,字子平,号东轩,婺州金华人,生于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卒于度宗咸淳年间。其学博通经史,工于诗赋,尤擅咏史,以文采斐然、议论精辟著称于世。是集所录,皆以史事为题,咏叹古人,阐发幽微,寄寓深远,可谓“以诗证史,以史明志”之作也。 是集上起三代,下迄北宋,凡百二十余首,分二卷,卷各有序。其体例严谨,诗风典雅,语言凝练,意蕴深长。每首皆以史事为据,或颂扬圣贤,或讥讽奸佞,或感慨兴亡,或寄托怀抱。读之,既可见史事之得失,又可感诗人之情思,诚为咏史佳作也。 徐钧之咏史,不拘一格,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委婉,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如《咏秦始皇》一诗,既言其统一六国之功,又斥其焚书坑儒之过,可谓褒贬分明。《咏岳飞》一诗,赞其精忠报国,叹其冤死风波,读之令人扼腕。凡此种种,皆可见徐钧对史事之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 是集不仅为诗史之佳作,亦为史学之辅助。其所咏史事,或采自正史,或取自稗官,或据于野史,或源于传说,皆经作者精心剪裁,融会贯通,虽为诗歌,却颇具史料价值。读之,既可增广见闻,又可启发心智,实为不可多得之佳构也。 缋金华丛书本《史咏集》,乃清光绪年间金华学者缋金所辑,收入《金华丛书》中。其版刻精良,校勘严谨,实为徐钧诗作之善本。今此集虽历经沧桑,犹存于世,足见其价值之不朽也。学者读之,可藉此窥见南宋咏史诗之风貌,亦可领略徐钧之才情与胸怀,诚为研习宋史与宋诗之不可多得之珍本也。
〈咏史诗〉 二卷 〔唐〕 胡曾 .四库全书本
《咏史诗》二卷,唐胡曾所撰,为四库全书之一。此书乃胡曾以诗为史,借古讽今,抒怀寄意之作也。其诗以七绝为主,题材广泛,涉及诸多历史人物与事件,寓意深远,文辞简练,堪称咏史之佳作。 胡曾,唐末诗人,字不详,生卒年亦难考。然其诗传世,足见其才情横溢。此书所录诸诗,或咏先贤,或述旧事,或论治乱,或感兴亡,无不体现其深厚之史学素养与独到之见解。 卷首诸诗,多颂扬古代圣贤,如尧、舜、禹、汤、文、武等,彰显其对至德之君的崇敬;亦有咏及奸邪之徒,如桀、纣、幽、厉,以警后世。每诗皆以简洁之笔,勾勒人物风貌,揭示历史教训。 卷中多涉秦汉以降之史事,诸如楚汉之争、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皆为诗人所重。其诗或赞英雄豪杰之壮举,或叹忠臣义士之悲剧,或讽昏君佞臣之败亡,无不寄托其忧国忧民之情怀。 卷末诸篇,尤重唐代史事,如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诗人以史为鉴,痛陈时弊,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其诗虽多悲凉之音,然亦蕴含匡时济世之志。 纵观全书,胡曾之诗,既有咏史之深沉,又有论世之锐利,更有寄怀之真挚。其文笔清新流畅,意蕴深远,读之令人感慨丛生,回味无穷。《咏史诗》二卷,实为唐代咏史之佳作,亦为后世研史之重要资料也。
〈国史考异〉 六卷 〔清〕 潘柽章 .功顺堂丛书本
《国史考异》六卷,清潘柽章所撰,载于功顺堂丛书之中。此书乃考辨国史之要典,穷源溯流,钩深致远,实为史学之瑰宝。柽章博学多才,于史事钻研甚深,故能发前人所未发,匡正史讹,补阙拾遗,其功不可没也。 全书体例严谨,条理分明,每卷各有侧重,凡六卷,分别为:卷一考辨上古至秦汉之史,卷二详究魏晋南北朝之事,卷三专论隋唐五代之迹,卷四剖析宋辽金元之变,卷五察明代之兴衰,卷六则总论历代史事之得失。各卷之中,柽章皆以翔实之史料为依据,辅以精审之辨析,务求真相,不尚空谈。 其书之特色,尤在于考异。柽章不盲从旧说,敢于质疑,凡有疑窦,必细细推敲,直至水落石出。其考异之法,或对勘诸史,或参以他说,或取证于金石碑刻,或揆度于人情物理,凡此种种,皆可见其用心之深。故所考之处,往往能揭开迷雾,还原历史之真貌。 此外,潘柽章于书中亦不乏独到之见解。其对历代制度之沿革,人物之评价,皆有精辟之论,非寻常史家所能及。尤以其对明代史事之评述,更显其卓识。柽章身处清代,却能摆脱时弊,以客观之立场,公正之态度,评骘明代之得失,实属难能可贵。 总之,《国史考异》六卷,非仅为考辨史事之书,实亦为治史者之典范。其严谨之态度,精湛之学识,皆为后世所仰慕。功顺堂丛书收录此书,亦可见其价值之珍贵。读其书者,若能将其中之智慧,化为己用,则于治史之道,必可更上一层楼。
〈旧闻证误〉 四卷 〔清〕 李心传 .四库全书本
《旧闻证误》四卷,清李心传所撰。是书乃考证历代旧闻之误,擘肌分理,详加辨证,以正史实。心传博通典籍,精研史学,此书乃其考订旧史之力作。全书分卷四,条分缕析,举凡历史记载之讹谬、传说之舛误,一一考辨,务求确凿可信。其证误之法,或以本章为据,或引证他书;或辨事理之是非,或考年代之先后,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首卷考证先秦至汉代史事,论《史记》《汉书》之得失,辨司马迁、班固之异同;次卷论魏晋南北朝,析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之误;三卷考察隋唐五代,辨正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所载之舛错;末卷论宋元,详探《宋史》《元史》之疏漏,并附考证杂史、野史所传之讹谬。全书所引史料至广,举凡史传、笔记、文集、方志、谱牒等,无不采撷,立论精审,多有创见。 心传于考证之际,尤重史源,每论一事,必究其本末,考其源流;又注重史书编纂之体例,析其结构,辨其笔法。其书虽以“证误”为名,实则兼具史学批评与史料辨析之功,洵为清儒考史之典范。且其文笔简明,论据翔实,考证谨严,故此书不仅在清代被视为经史考证之圭臬,于今日犹有裨益于史学研究者。 是书收入《四库全书》,得以传世。观其体例,虽为考证之作,实则包罗万象,学贯古今,诚为史家不可不读之要籍。其辨正旧闻,独辟蹊径,尤足启发后学,为治史者之津梁也。
〈永嘉先生三国六朝五代年总辨〉 二十八卷 〔清〕 朱黼 .清影宋抄本
《永嘉先生三国六朝五代年总辨》二十八卷,清朱黼所撰,清影宋抄本也。是书之成,盖所以辨三国、六朝、五代之史事,考其年代、正其讹误,以明古今之变,通史家之要。朱黼,字某某,永嘉人,博学多识,尤精于史,尝以史笔自任,著书立说,以传后世。 夫三国之乱,六朝之纷,五代之更迭,皆中国历史之关键时期也。群雄并起,朝纲失序,正统不正,异端纷出,史家莫不以此为鉴。然史书浩繁,真伪难辨,年代错讹,是非混淆,学者苦之。朱黼遂发愤著书,广搜博采,参稽众说,以辨其真伪,归其年代,正其是非,使后之读者知所依循。 是书凡二十八卷,始于三国,终于五代,每卷皆以年代为序,条分缕析,考辨精详。其所引者,乃历代史书、杂记、碑铭、墓志等,皆详加检核,辨其真伪,正其讹误。凡所论断,必以史实为据,不以臆断为准,务求其真,务得其正。故是书一出,学者莫不称善,以为考史之良鉴也。 书成之后,以宋抄本为影,清复制之,欲以广其传也。影宋抄本者,盖宋人刊刻之善本,朱黼得其真,遂以影之,俾后世得见古本之真,而知史书之正。清之学者,以影本为贵,盖因其为宋刻之善本,且经朱黼手校,讹误甚少,可据以为正也。 总之,《永嘉先生三国六朝五代年总辨》者,乃清朱黼所著考史之书也。其书辨年代、正讹误,考三国、六朝、五代之史事,为后世学者所重。清影宋抄本,更显其珍贵,使是书得以流传,学者得以参考,实为史学之一大贡献也。
〈武英殿本二十三史考证〉 不分卷 〔清〕 清□□輯 .清刻本
《武英殿本二十三史考证》不分卷,为清季佚名所辑,刻于清时。此书乃对武英殿本二十三史之校勘考证,旨在于正史籍之讹误,补其阙漏,以成信史。武英殿本者,清廷官刻史书之典范,以其校勘精审、刻印精美而著称于世。然史籍浩繁,难免有误,故有此考证之作。 是书不设卷次,以史为纲,逐条考证。其体例严谨,考证详实,凡史文之异同、字句之讹谬、纪事之疏漏,皆一一辨明。其所引证,或据正史,或采别录,或考诸子,或稽金石,旁征博引,务求确凿。其论断公允,不偏不倚,实为考史之良范。 书中于《史记》至《明史》二十三史,皆有所及。如于《史记》,则考其列传之次第,辨其纪年之先后;于《汉书》,则正其传写之讹,补其脱简之文;于《三国志》,则考其地理之沿革,辨其职官之异同。凡此种种,皆可见辑者之苦心孤诣。 是书之刻,亦颇精工。版式整齐,字体端方,刀法细腻,纸墨精良,实为清刻之上乘。其流传虽不甚广,然于考史者言之,实为不可多得之珍本。是书之存,不仅为武英殿本二十三史之校勘考证提供重要参考,亦为清季考据学之一大成果,于学史者多有裨益。 综而言之,《武英殿本二十三史考证》不分卷,乃清季考史之佳作,其考证之精审,体例之严谨,刻印之精美,皆可称道。是书之出,既补正史之阙,又为后世考史者提供宝贵资料,实为古籍中之瑰宝也。
〈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补遗一卷〉 〔清〕 赵翼 .瓯北全集本
《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清赵翼所撰,载于瓯北全集之中。赵翼,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乾隆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其学识渊博,尤长于史,所著此书,乃其读史心得之结晶,非徒为考据之作,实具史识之深见。 此书所录,自《史记》至《明史》,凡二十二史,各为札记,条分缕析,辨疑解惑。赵翼于每史之中,摘录其要,参以己见,或补遗订讹,或阐发新义。其考据精详,论述周匝,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论世知人,颇多独到之见。如论《史记》之体例,《汉书》之编次,《三国志》之笔法,皆能洞见本源,不落窠臼。 其补遗一卷,更见赵翼之学力。所补者,或为史籍之阙漏,或为史实之不备,皆能旁征博引,详加考订。如论南北朝之官制,五代之地理,皆能补正史之不足,为读史者不可多得的参考。 全书结构谨严,语言简练,以史为鉴,以文为质,既不失史家之严谨,又具文士之雅致。且赵翼之学,不拘一格,融会贯通,既重史料之真伪,亦重史观之新变,故其书既能补史之阙,又能启史之思。 此札记之作,非仅为读史者之助,更为治史者之鉴。赵翼以其深厚之学识,独到之见解,为后世史学研究开辟了新径。瓯北全集之载,广布流传,使赵翼之学得以光大于世,实为学术之盛事也。
〈十七史商榷〉 一百卷 〔清〕 王鸣盛 .清光绪六年太原王氏刻本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清王鸣盛所撰。鸣盛字凤喈,号西庄,江苏嘉定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是书为其晚年所著,乃其毕生研究史籍之结晶。清光绪六年,太原王氏刻印此本,流传后世。 《十七史商榷》者,盖考据十七史之疑误,辨正前贤之讹谬,阐发史事之精微也。所谓十七史,自《史记》、《汉书》始,迄于《隋书》、《新唐书》,凡十七部正史。鸣盛博览群书,精研史籍,于历代史事、人物、制度、地理、文字诸端,皆逐条考订,细加辨析。其书不惟纠谬补阙,更兼阐发新义,可谓博大精深。 是书之体例,以史为纲,逐卷逐字逐句考辨,或辨史事之真伪,或释文辞之疑义,或正地理之讹误,或论人物之得失。其考证之精,辨析之细,论断之确,皆为学者所推重。鸣盛治史,尤重实证,于古今地理、典章制度,莫不考据详明,言之有据。其所论虽多为细节,然于史事之通贯,亦多有发明。 鸣盛之为学,不囿于一家之言,亦不盲从于时人之说。其对前人著述,既有所取,亦有所不取,凡有未安,必加辨正。故其书虽名“商榷”,实兼考据与议论之长,既匡正前人之失,亦启后学之思。 《十七史商榷》一书,于清代史学之发展,影响深远。其博洽精核之学风,为后世学者所法。光绪六年太原王氏刻印此本,版式精良,字迹清晰,流传至今,仍为研习史学者所珍视。鸣盛之学,可谓集史考之大成,其书乃清代史学之瑰宝也。
〈读史札记〉 一卷 〔清〕 卢文弨 .聚学轩丛书本
《读史札记》一卷,乃清儒卢文弨所撰,载于聚学轩丛书本。卢公文弨,字召弓,号矶渔,浙江仁和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其学贯经史,尤精于校勘考据,为一代儒宗。是书乃其读史之余,随笔所记,举凡历代史传、政事、人物、典章,皆有所论列,实为史学家之瑰宝也。 书中所述,上自先秦,下迄明季,凡史传之谬误,典籍之残阙,无不详加考订,务求其实。卢公之学,以实事求是为主,不尚空谈,故其考据精审,议论持平,深得古人之心。如论《史记》之误,钩沉索隐,辨正伪讹;议《汉书》之异,博考群书,明其得失。又于历代制度,如官制、礼制、兵制之类,亦多所发明,为后世治史者所取法。 且卢公于人物评价,尤为公允。不论帝王将相,抑或庶民布衣,皆据其行事而论定之,不以成败论英雄。如论汉高祖之仁智,唐太宗之英武,皆能深中肯綮,不为浮词所惑。至于奸佞之徒如何进、魏忠贤之流,亦直斥其非,不稍假借。 《读史札记》虽仅一卷,然其内容宏富,见解精辟,实为读史之钥,治史之径。聚学轩丛书本,刻印精良,版本稀见,更为是书增色不少。今世学者,欲探史海之渊,明古事之真,不可不读是书也。卢公之精心,载于纸墨,千载之下,犹能发人深思,诚为不朽之作矣。
〈诸史然疑〉 一卷 〔清〕 杭世骏 .知不足斋丛书本
《诸史然疑》一卷,乃清儒杭世骏所撰。世骏字大宗,号堇蒲,浙江仁和人,博学多才,尤精史地之学,著述甚丰。是书为札记体,属史评类,世骏读史之际,偶有疑窦,辄笔之于书,积久成帙,遂成此卷。书中条目虽皆短章,然其内容涉猎广泛,举凡典制、地理、人物、事件、年代等,凡有疑点,皆在考辨之列。尤以《晋书》及《宋书》、《北史》诸史为多,而《史记》《汉书》《三国志》及《后唐书》诸史亦间有涉及。 其行文风格,先略述疑点所在,继而引经据典,或据事实,或依推理,一一破解旧史之误。虽考辨未必尽皆确凿,然其独到之见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且其态度审慎,绝不轻易否定旧说,唯证据确凿者始作新解。是故,此书虽为札记体,然实具学术论文之价值,非泛泛之谈可比也。 世骏于书中之所疑,大抵有三类:一为史实有误,二为旧史记载不明或自相矛盾,三为旧史某些表述有悖于情理。其考据方法,亦无非以下数端:或据他史互证,或据地理沿革,或据年代推算,或据事理推断。其引证之广博,推理之精严,均足见其学识之渊深与治学之严谨。 是书版本甚多,然以《知不足斋丛书》本最为常见,亦最称善本。此本据传为世骏手稿校勘而成,少有讹误,故流传最广,影响亦最大。今有横排本、影印本等多种形式,便于读者阅读研究。总之,《诸史然疑》一书,虽属札记小品,然其内容丰富,见解独到,考据严谨,实为清儒史学著作中之佳构,对于研读中国史籍者,极具参考价值。
〈读史恋疑〉 十卷 〔清〕 张彦士 .清康熙三十六年陶丘张氏家刻本
《读史恋疑》十卷,清张彦士所撰,康熙三十六年陶丘张氏家刻成。此书乃张氏探史之精粹,溯古问今,发疑解惑,实为一史学瑰宝。张彦士,博学多才,精通古今,其作此书,旨在辨析史实,明辨是非,以启后学。 卷首,张氏自叙撰书之旨,言其自幼嗜史,每读史册,心有所疑,皆录之册,积年累月,遂成此书。其持论严谨,考据详实,凡有疑义,必多方引证,务求其真。其文笔流畅,议论精辟,读来令人顿开茅塞,获益良多。 书中诸篇,或论史事之真伪,或辨人物之善恶,或考地理之变迁,或析制度之兴废,无不全神贯注,穷究其理。张氏于史料选取,尤为严苛,凡有疑似之处,皆一一剔除,务求信史传世。其学识广博,见解独到,对前人之误,多所匡正,虽有己见,亦不加偏颇。 其考据之严密,堪称典范。如考《史记》中某处记载之谬,必引《左传》《国语》诸书,相互印证,遂得真知。又如某人言行之失,必详察其背景,探其心理,以揭示其真相。张氏之史学,既重实证,又不离人文,实为治史者之楷模。 此书之刻,陶丘张氏家,乃张氏之后人忠其事,亲为校雠,务求精准,以彰先人遗德。刻工精湛,版式清雅,字体端庄,实为佳本。自刻以来,流传甚广,士林称颂,咸以为善本。读此书者,必能增其学识,广其见闻,于史学之道,获益匪浅。 余读《读史恋疑》,深感张氏之学,博而精,深而实,诚为史家之良典范。其治史之态度,考据之严谨,足为后世学者所效法。此书之存于世,非仅为史学之珍宝,亦为后世治史者之明灯,当永传不朽。
〈捷录法原旁注〉 十三卷 〔清〕 钱炅 .清康熙二十五年钱氏刻本
《捷录法原旁注》十三卷,清钱炅辑,成书于康熙二十五年,乃钱氏自刻本也。此书为法家经典之旁注,融会贯通,独辟蹊径,实为研究古代法律之瑰宝。钱炅,字子文,号东轩,江南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初法学家,精研律例,通晓古今,其学深邃,著述甚丰。 此书十三卷,内容博赡,分为律、令、格、式、敕、例、考、解、议、辨、疑、评、补十三门,每门皆详加注释,引经据典,考证精详。其注文或考据源流,或阐发新义,或纠谬正讹,或褒贬得失,皆以简练精当之笔,道出法律之真谛。钱炅在书中不仅注重法律的条文解释,更强调法律的社会功能与伦理价值,体现其“法以弼教”的法学思想。 《捷录法原旁注》之成书,正值清代法律体系逐渐完善之际。钱炅在继承传统法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入儒家伦理观念,提倡“德主刑辅”之治,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相互补充。其书不仅为当时司法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后世研究清代法律提供了珍贵资料。 此书刻工精良,版式整齐,字体秀丽,纸张上乘,乃清初刻本之佳品。书中每卷卷首皆有钱炅自序,详述编纂之旨,言辞恳切,足见其用心之深。钱氏自刻本传世稀少,今存之本尤为珍贵,历来为藏书家所重。 总之,《捷录法原旁注》十三卷,集钱炅法学思想之大成,为法家经典之重要注本。其内容博洽,见解独到,既有助于理解清代法律体系,又可为现代法律研究提供借鉴,实为不可多得之珍籍。
〈史纠〉 六卷 〔明〕 朱明镐 .四库全书本
《史纠》六卷,明朱明镐撰,乃四库全书之一部。此书专论史事之是非,纠谬正讹,旨在补阙拾遗,以求史实之真。朱明镐,字某,号某,明季学者,博通古今,尤精史学。其撰《史纠》,盖以历代史籍多有舛误,或记载失实,或褒贬失当,遂著此书以正之。 是书凡六卷,分门别类,涉及自先秦至明代之史事。首卷考辨上古至秦汉史,次卷论三国至南北朝,三卷述隋唐五代数,四卷及五代宋金元,五卷专论明代史,末卷则为杂论,补前五卷之未尽。每卷之中,朱明镐皆据正史,参以野史、笔记、文集等,详加考证,辨其真伪,明其是非。其所论者,或人物行事,或制度沿革,或地理沿革,或风俗变迁,皆考证详实,立论精审。 朱明镐之《史纠》,不仅纠正史籍之错误,亦对前人史学有所批判。其论史,既不囿于传统之见,亦不盲从时人之说,务求实事求是,持论公允。书中屡见其对司马光《资治通鉴》、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等史书之批评,尤见其独立思考之精神。 此书之价值,在于其考证之严谨,论据之确凿,对后世史学研究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四库全书纂修官评价此书曰:“朱氏《史纠》,考证精详,辨误正谬,实为史家之津梁。”可见其书之重要性与影响力。 总之,《史纠》六卷,乃朱明镐倾注心血之作,其对史事之考证与批判,不仅丰富了史学之内容,亦提升了史学之境界。其书虽为明人所作,然其价值与意义,至今犹未稍减,诚为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之重要文献。
〈新刊晦轩林先生类纂古今名家史纲疑辩〉 四卷 〔明〕 林有望 .明万历元年金陵书林饶仁卿刻本
《新刊晦轩林先生类纂古今名家史纲疑辩》四卷,明林有望纂辑,万历纪元金陵书林饶仁卿梓行。是书乃林氏精研史籍,采摭群书,分类编纂而成,旨在探讨史家之疑,辩论古今之变。 卷首有林氏自序,述其编纂之志,言简意赅,道出史家之难,学者之惑。林氏博通古今,博览群书,于史籍中搜罗疑案,汇集名家之论,编为四卷,以便学人参考。 第一卷以《史记》为主,考证司马迁之叙述,辨析古今之异同,对《史记》中的疑点、难点进行深入剖析。林氏不仅引用历代学者之见解,亦提出己见,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第二卷聚焦于《汉书》,对班固之笔法、体例进行探讨。林氏通过对《汉书》中诸多史实的考证,揭示其与《史记》之联系与差别,并对班固的史观进行评析,展现其独到见解。 第三卷则涉猎《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林氏对陈寿《三国志》中的疑案进行详细解析,尤其对三国时期的人物、事件进行多方面考证,辨析其真伪,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面貌。 第四卷则广收历代史家之论,从《晋书》至《元史》,对宋、元时期的史籍进行整理与辨析。林氏通过对历代史书的梳理,探讨史学的演变与发展,并对史家之笔法、观点进行评价,以启迪后人。 是书编排严谨,内容丰富,既有对史籍的考证,亦有对史家观点的评析。林氏治学严谨,持论公允,既尊重前人,亦敢于质疑,对史学研究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书刊行于明万历元年,金陵书林饶仁卿梓刻,印制精良,流传亦广。后世学者多视其为研究古代史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林有望之名亦因此书而传世。读者若欲探究史学之奥秘,此书实为不可或缺之典籍。
〈明史断略〉 四卷 〔清〕 彭而述 .清康熙元年刻本
《明史断略》四卷,清彭而述所撰,刊于康熙元年,乃明史研究之重要典籍也。彭氏博学多才,精于史学,此书乃其呕心沥血之作,旨在综览明史,断其大略,以供后世参考。 是书首卷论明太祖开国之业,详述其兴兵起义,削平群雄,终定天下之事。彭氏赞太祖之雄才大略,然亦不讳其猜忌多疑之性,故其评断公允,既不溢美,亦不隐恶。次卷论成祖迁都北京,拓展疆土,然亦指其残暴嗜杀,致有“靖难”之祸,使天下生灵涂炭。三卷则论仁、宣二主,以其宽厚仁政,休养生息,使国家得以恢复元气。彭氏尤赞宣宗之治,谓其“明德慎罚”,使国家臻于盛世。末卷则论明末诸帝,自英宗至崇祯,述其荒淫无道,不理朝政,以致国势日衰,终为清所亡。彭氏痛陈明亡之因,乃在于君主昏聩,权臣当道,宦官专权,而不在于外敌之强大。 此书之特点,在于彭氏以史为鉴,明辨是非,既重史实之记述,亦重史论之阐发。其文辞简练,脉络清晰,虽为断略,然于明史之大势,可谓提纲挈领,一目了然。且其评断精当,既不为成见所囿,亦不为情感所蔽,故能成一家之言,为后世治明史者所重。 康熙元年,清廷初定天下,此书之刊行,亦有其深意。彭氏虽为清臣,然其论史不讳明朝之失,亦不掩清朝之得,故其书既可作为明史之参考,亦可作为清史之鉴戒。且其文风严谨,不尚浮华,故其书虽为断略,然于明史之研究,实有不可替代之价值。 总之,《明史断略》四卷,乃彭而述毕生心血之作,其书虽简,然于明史之研究,实有大功。后世治史者,欲明明朝之兴衰,必读此书,方得其要旨焉。
〈皇明历朝功德捷录注释题评镌一卷皇明历朝捷录一卷〉 一卷 〔明〕 王世贞 .明万历间刻本
《皇明历朝功德捷录注释题评镌》一卷,并附《皇明历朝捷录》一卷,明王世贞所撰,刊刻于万历年间。是书乃明代史事之汇编,采撷前朝圣贤之功德,录其事迹,复加注释、题评,可谓集史籍之精华,探治乱之要旨。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其博学多才,尤精史学,著述宏富,此录即其史学著作之一种。是书以皇明历代君臣事迹为纲,分门别类,辑录成编。或记开国之勋,或述中兴之业,或载忠臣之节,或书贤良之德,皆以简练之笔,彰显其功绩。世人读之,可知兴衰之由,明得失之鉴。 书中所载,上自太祖开国,下迄万历朝政,历朝重大事件,无不包罗。每录一事,必详其本末,辨其真伪,旁征博引,务求精当。复加注释,阐发奥义,使人一目了然。更有题评,或以褒扬,或以劝诫,其辞恳切,其旨深远,实为治史者之圭臬。 是书成于万历年间,正值明朝由盛转衰之际,王世贞有感于时事,遂著此书,以期警醒世人,匡扶朝政。其于序中云:“史者,所以昭既往,垂来兹,是非善恶,粲然可见。”可见其著书之旨,不仅在于记录史实,更在于启迪后世,传教后人。 此本为万历间刻本,字迹清晰,版式规整,虽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实为难得之古籍珍品。学者得之,可藉以考据史实,探究明代治乱之道;后世观之,亦可明兴衰之理,知治国之要。诚为不可多得之珍籍也。
〈读宋鉴论〉 三卷 〔清〕 方宗诚 .柏堂遗书本
《读宋鉴论》三卷,乃清季学者方宗诚所撰,收于《柏堂遗书》之中。是书以宋史为鉴,深入剖析宋代治乱兴衰之理,于史料考据之外,更重义理阐发,实为一代史论之佳作。 宗诚先生,字子固,号柏堂,博通经史,尤精于宋史。其著此书,非徒述宋代之事,盖欲借古鉴今,以史为镜,明得失之机,察治乱之源。故书中每论一事,必究其本末,探其因果,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首卷论宋太祖开国之业,赞其雄才大略,然亦指出其用人之失,以致后患无穷。次卷论仁宗之治,褒其宽厚仁德,然亦责其因循守旧,致国势日颓。末卷论南宋之亡,叹其虽有忠臣义士,然终因主昏臣奸,国祚不保。 宗诚之论,非徒发古人之幽光,抑且寄今人之深忧。其言宋室之衰,实因君主失德,臣下失职,此虽为宋事,然亦可为后世所戒。故其书不独为宋史之论,实乃治世之镜也。 是书文辞典雅,议论精辟,既可见宗诚先生之学识渊博,亦可见其忧国忧民之胸怀。今人读之,既可明瞭宋代史事,更可从中汲取智慧,以鉴今世之得失。诚可谓史林之珍品,学海之明珠也。
〈宋论〉 十五卷 〔清〕 王夫之 .船山遗书本
《宋论》十五卷,清王夫之撰,船山遗书本也。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号船山先生,衡阳人。博学宏才,通经史百家,尤精于史。其论史,每以天下兴衰为己任,欲借古鉴今,启后人之思。《宋论》者,乃其考论宋史之作,非徒纪事而已,实寓褒贬于其间,发微阐幽,洞察精审。 书中首论太祖之立国,述其削平群雄,一统天下,然亦指陈其重文轻武之弊,遂启靖康之难。次及太宗、真宗,论其守成之功过,尤评其纳谏用人之得失。仁宗以降,朝政渐弛,夫之详考其因,以为大臣弄权、宦竖专横,乃致国势日颓。神宗锐意变法,王安石新法行而异议蜂起,夫之非议安石之峻刻,亦痛诋保守之顽固。哲宗、徽宗之世,党争愈炽,外患迭至,夫之叹其自取灭亡,哀其国祚不长。 至于南宋,夫之论高宗偏安之非,痛斥秦桧之奸佞。孝宗、光宗之世,虽有中兴之志,然积弊难返,夫之以为治乱之道,首在正人心、明法度。宁宗以降,权臣当道,国势益衰,夫之慨叹其亡国之速,然亦深究其致乱之源。末卷总结宋之兴亡,论其得天下者虽易,守天下者甚难,天下之势,不可不察也。 夫之之论,虽论宋事,然其心系天下,意在垂训后世。其文辞简练,论辨精辟,每于细微处见大义,于平淡处发宏论。其评人物,褒贬得当,无偏颇之失;论事理,剖析入微,无肤浅之讥。《宋论》一书,既为史家之镜鉴,亦为治国之良箴,诚为清代史学之瑰宝也。 今观是书,虽时移世易,然其论治乱兴衰之理,仍足为后世之鉴。船山先生虽逝,其志其学,永垂不朽。是书既出,必为后世学者所重,亦将启迪来者,使知古今之变,明得失之由,岂徒史论而已哉!
〈宋史笔断〉 十二卷 〔北宋〕 佚名 .明刻本
《宋史笔断》十二卷,北宋佚名所辑,明刻传世。是书乃宋史之精要,断自太祖至钦宗,历述北宋九朝之事。其文简练,其事详实,虽非正史,然足补《宋史》之阙,洵为研宋必读之典。 书分十二卷,卷一载太祖创业,卷二太宗继统,卷三至卷六,真、仁、英、神四宗承平,卷七哲宗绍圣,卷八徽宗崇宁,卷九钦宗靖康,卷十至卷十二,附以诸臣列传,后妃附焉。其体例依编年,或纪传不定,叙事简而能详,迹事真而不诬。观其撰述,大抵本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而损益之,仿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而补阙之,故虽非正史,足可征信。 其书所载,多可补正史之阙,如太祖陈桥兵变,太宗烛影斧声,真宗澶渊之盟,仁宗庆历新政,英宗濮议之争,神宗熙宁变法,哲宗元佑更化,徽宗花石之役,钦宗靖康之耻,莫不详载。至于朝政得失,名臣言行,亦多有述及,其补史之功,不遑多论。 是书明刻传世,版式古朴,字迹苍劲。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单鱼尾,版心镌书名及卷次,乃明代坊刻之典型。其版刻精工,虽历数百年,纸墨如新,字迹清晰,洵为珍本。 盖《宋史笔断》一书,虽非正史,然其叙事简练,史料翔实,足补《宋史》之阙,乃研宋史者不可不读之典。且其明刻传世,版式古朴,字迹苍劲,亦为古籍爱好者所宝重焉。惜乎作者佚名,其生平不可考,然观其撰述,必为深于史学之士也。
〈读宋史偶识〉 三卷 〔明〕 项梦原 .明天启六年自刻本
《读宋史偶识》三卷,明项梦原撰,成书于明天启六年,自有刻本传世。此书乃项氏研读《宋史》之所得,杂记宋事,兼论史法,颇有见地。其文笔遒劲,议论精辟,诚为读史者之津梁也。 项梦原,字子长,号石屏,浙江秀水人。少负才名,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历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其学博洽,尤邃于史,尝与王世贞、李攀龙等交游,切磋文史,声名藉甚。所著《读宋史偶识》,乃其晚年读书心得,盖积数十年之功,始成此编。 是书体例,每卷各分若干则,每则先引《宋史》原文,次加案语。案语或考证事实,或评论人物,或阐发义理,皆能发前人所未发。如论宋太祖之得国,谓其“以黄袍加身,非天命所归,乃人事所致”,此论与历代正统之说迥异,足见其史识之超卓。又如论王安石变法,谓其“用意虽善,而操之过急,遂致天下骚然”,此评与后世儒者之论相合,可见其持论之公允。 是书之特色,在于其不拘泥于《宋史》之记载,而能博采众家之说,参以己见。如论岳飞之死,既引《宋史》之文,又采《续资治通鉴》之说,复加己意,谓“岳飞之死,非特秦桧之罪,亦高宗之过也”,此论与后世历史学家之观点相合,足见其史识之高远。 《读宋史偶识》虽为杂记之书,然其价值不亚于正史。盖其能补《宋史》之不足,正《宋史》之谬误,且能发人之所未发,诚为读史者之宝鉴也。惜其流传不广,今世罕有见者。然其精义,固不可掩,后世读史者,当以是书为鉴,庶几可免于偏颇之讥也。 是书之成,正值明季,天下多故,项氏著书之意,盖欲以史为鉴,以古讽今。然其书之价值,固不限于一时一地,而为后世读史者之指南也。今观是书,犹可想见项氏之学识与抱负,亦可见明季士人之忧时悯世之心也。
〈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 二十三卷 〔南宋〕 吕中 .四库全书本(宋大事记讲义,缺卷五)
《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二十三卷,南宋吕中所撰,乃四库全书本之一。此书乃汇集宋代重大历史事件,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旨在为学者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与深刻的史学见解。吕中,字中立,乃南宋著名史学家,其学识渊博,著述颇丰,尤以史学见长。 是书凡二十三卷,卷帙浩繁,内容涵盖北宋至南宋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其体例严谨,叙事翔实,考证精详,足以为后世学者所借鉴。书中每卷皆以大事为纲,以讲义为目,纲举目张,条理分明。吕中于每事之下,必详述其始末,考其源流,辨其是非,论其得失,使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然此书亦有缺憾,即卷五已佚,实为一大憾事。卷五所载,或为北宋某一重要历史事件,其内容不可考,令后世学者无从窥其全貌。然即便如此,其余二十二卷亦足以展现吕中之史学功底与著述之精妙。 吕中之《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不仅为宋代史学之重要著作,更为后世研究宋史之宝贵资料。其书虽历经数百年,然其价值不减,依旧为学者所推崇。今存四库全书本,虽卷五缺失,然其余卷帙皆保存完好,足以为后世所珍视。学者若能细读此书,必能得窥宋代历史之脉络,领悟吕中之史学精义。 总之,《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乃南宋史学家吕中之力作,其书体例严谨,内容翔实,考证精详,虽卷五缺失,然其余卷帙依旧为后世学者所重。此书不仅为宋代史学之瑰宝,更为后世研究宋史之不可或缺之资料。
〈经幄管见〉 四卷 〔南宋〕 曹彦约 .四庠全书本
《经幄管见》四卷,南宋曹彦约所著也。彦约字彝甫,号浩斋,江西进贤人。以孝宗淳熙八年进士,历官至福清尉、汉阳知军、知潭州、权湖南安抚使等职,累迁至宝谟阁待制。生平著述宏富,尤以经学见长,是书即其一也。 是书乃彦约读书札记之汇辑,名曰“经幄”,盖指披阅经籍如坐帏幄之中,深思熟虑,发为议论。全书分四卷,卷一至卷三,杂论《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孟子》诸经,卷四则论诸史、诗文及杂事。其说经不主一家,兼采众说,下以己意。虽间有臆断,然多能推陈出新,言之有据。如论《春秋》褒贬之义,谓“圣人之笔,有真有刺,有褒有贬,有宽有严,有直有曲,有详有略,有隐有显,有微有彰,有婉有直,有缓有急,有文有质,有礼有义,有恩有威,有正有变,有本有末,有内有外,有亲有疏,有远有近,有先有后,有因有革,有损有益,有兴有废,有生有杀,有福有祸,有吉有凶,有存有亡,有治有乱,有盛有衰,有终有始,有始有终”,可谓备矣! 是书论史,多能秉笔直书,不阿不谀。如论韩愈《原道》,“其意以为佛老之害盛于杨墨,而孟子之辟杨墨,其功不在禹下,故自以为功亦不在禹下。然佛之害,甚于杨墨,而愈之力,不足以胜之也。使其力足以胜之,则其功岂在禹下哉!”所论颇具史识。 《经幄管见》一书,有《四库全书》本传世。是书虽属札记,然能窥见古人读书之法、治学之要,实为宋人经学笔记之菁华,于今之学者亦多可资借鉴焉。
〈宋忠肃陈了斋四明尊尧集〉 十一卷 〔北宋〕 陈瓘 .清南海孔氏岳雪楼抄本
《宋忠肃陈了斋四明尊尧集》十一卷,北宋陈瓘撰,清南海孔氏岳雪楼抄本。是书乃陈氏经典之作,载其学行思想,尤以尊尧崇圣为旨,阐发义理,明正心修身之道。陈瓘,字了斋,徽宗时名臣,忠贞刚直,学贯古今,于宋季政治上言行卓著,著述宏富。《四明尊尧集》为其生平核心著作,旨在阐扬圣贤之道,尊崇尧舜之德,训示后学,以正世风。 全书十一卷,首卷论尧舜之道,次卷述君臣大义,再则阐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义,末卷归于圣贤遗训,引经据典,论据精辟,文辞典雅,义理深奥。其内容涵盖广泛,既论及帝道王道之别,亦详述礼乐法度之制,并对士人品德、政治理念、国家治理多有精辟见解,足见陈氏学识之渊博与思想之深邃。 此抄本为清南海孔氏岳雪楼所刊,精工细作,字体工整,纸墨精良,保存完好,足显文献之珍。岳雪楼为清代著名藏书家孔氏的藏书楼,所藏多为善本孤本,此抄本亦为其珍藏之一。陈瓘之道学思想,经此抄本得以传世,对后世学人影响深远,实为研究宋代理学与政治思想之重要文献。 总而言之,《宋忠肃陈了斋四明尊尧集》一卷,乃陈氏学术之精华,尊尧崇圣之义理,对后世修身治国之道具深远之指导意义。此清南海孔氏岳雪楼抄本,更显其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诚为后世研读陈氏学说之珍贵资料。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