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春秋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春秋〉 二卷 〔明〕 翁溥校订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春秋》二卷,明翁溥校订,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也。是书乃《春秋》之精校善本,为明儒翁溥手订。翁溥,字伯容,号龙溪,福建莆田人,明嘉靖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其学博洽,精于经史,尤擅长《春秋》。是校订本乃翁溥晚年精力所萃,博采众长,参酌古今,校讹补阙,考订精详,可谓《春秋》学之集大成者。 是书以左传为主,辅以公羊、谷梁二传,旁及诸家之说,兼采汉唐注疏,详加辨析,于经文大义、字句训诂、史事考证皆有所发明。其注疏简洁明畅,释义精当,既不失古义,又易于理解,实为研习《春秋》之津梁。翁溥尤重《春秋》微言大义,于义理阐发颇有独到之处,深得孔子笔削之旨。其校订之功,不仅在于文字之勘正,更在于义理之阐释,故此书于经学、史学俱有重要价值。 及至日本江户时期,是书传入东瀛,广受儒林推崇。其时日本学者崇尚儒学,尤重经学,遂有魁本大字五经之刻。是刻本以翁溥校订本为底本,采大字刻本,字体工整,版式古朴,便于研读。其刻工精湛,字迹清晰,纸墨精良,堪称古籍善本。日本江户时期儒学兴盛,此书之传播与刊刻,对日本儒学研究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是书历经数百年,流传有序,今存世者已不多见,堪称珍本。其内容精审,刻工精美,既为《春秋》学研究之重要文献,又为古籍版本学之珍贵实物。学者研习《春秋》,既可得经义之真谛,又可窥明人治学之匠心,实为不可多得之善本也。今人读之,既可明《春秋》之义理,又可识古籍之精妙,可谓一举两得。
〈春秋繁露〉 十七卷 〔西汉〕 董仲舒 .明刻本
《春秋繁露》十七卷,汉广川董仲舒所撰,明时刻版以传。其书渊源六经,折衷孔子,阐《春秋》微言大义,而发天人相与之际,帝王治平之道。仲舒遭汉武之世,倡"罢黜百家,表章六艺"之议,乃推阴阳灾异之说,以经术润饰吏事,此书实其学术之纲领也。 观其篇目,自《楚庄王》至《天道施》,凡八十二篇(注:今存七十九篇),大抵以《春秋》为宗,旁通五行、阴阳、性情之说。其言"天人感应",谓王者政失则天降灾异以谴告之;又立"三纲五常"之说,为后世礼教所本。若《深察名号》《仁义法》诸篇,辨析名理,实开两汉经学哲学之先河。 明刻本虽非宋椠之旧,然校雠不苟,纸墨精良,犹存古本之仿佛。其卷一至卷三阙佚,后人据他本补缀,然大体完备可诵。藏书家每以嘉靖以后刊本为善,盖其时去古未远,刻工能存董生遗意也。 昔班固称仲舒"为群儒首",而刘向谓其"有王佐之才"。今观是书,虽间杂谶纬,然其正谊明道之旨,贯乎始终。学者欲究西汉经术之要,窥公羊学之奥,舍此奚适哉?后世如苏舆作《义证》,钟肇鹏著《校释》,皆据此本推演,足见其诚经苑之瑰宝矣。
〈春秋繁露〉 十七卷 〔西汉〕 董仲舒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春秋繁露》十七卷简介** 《春秋繁露》者,西汉大儒董仲舒所撰也,凡十七卷,阐《春秋》之微言,发天人之一贯,实为汉代经学之要典。其书以阴阳五行之理,敷陈王道,推明灾异,倡"天人感应"之说,为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渊薮。董子博学通经,为景帝博士,武帝朝举贤良对策,以"天人之策"闻名,后世尊为"儒者宗"。 是书以《公羊春秋》为本,融摄邹衍五德之说,构"三统""三正"之论。其《楚庄王》《玉杯》《竹林》诸篇,明《春秋》褒贬之义;《深察名号》《实性》诸章,究性命天道之奥;《五行》《郊祀》等篇,则备言禨祥礼制。其文奥衍宏肆,虽间杂谶纬,然立"性三品""仁义法"之旨,于儒学体系颇具枢机之用。 今见《四库全书》本,乃乾隆朝手抄之定本,辑于"经部春秋类"。四库馆臣考其"文义艰深,词多诘屈",然亦赞其"醇疵互见,要为儒家正宗"。后世版本多据此校雠,如凌曙《春秋繁露注》、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等,皆以四库本为宗。 董子之学,上承孔孟,下启汉唐,斯编虽非尽出亲笔,然汉儒治经之范式、帝王统术之渊薮,胥在于此。学者欲窥两汉经术之真,辨天人相与之际,岂可不钻仰是书乎?
〈春秋繁露〉 十七卷 〔西汉〕 董仲舒 .四部丛刊景印武英殿聚珍版刻本
**《春秋繁露》十七卷简介** 《春秋繁露》者,西汉大儒董仲舒所撰也。仲舒,广川人,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举贤良对策,倡"天人三策",为世所重。是书凡十七卷,承《春秋》之微言,阐圣人之奥义,融阴阳五行之说,立天人感应之论,诚西汉经学之圭臬也。 其书以《春秋》为本,而旁及天道、人事、灾异、礼制诸端。首卷《楚庄王》至末卷《天道施》,凡八十有二篇(注:今存七十九篇),皆以春秋笔法为绳墨,推阐公羊之学。其言天人相与之际,谓"道之大原出于天",王者当法天而行;论阴阳灾异,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开汉代谶纬之先声。又倡"三纲五常"之说,为后世伦常之范式。 今传世者,有四部丛刊景印武英殿聚珍版刻本。此本源自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经戴震、周永年等校订,刻入聚珍版丛书。其版式疏朗,字画端庄,虽间有阙佚,然较他本为善。考是书流传,唐宋《艺文志》皆著录,至明仅存残帙,赖《大典》存其梗概,馆臣裒辑之功不可没也。 观其文辞,虽时有驳杂,然精义所在,实儒学之渊薮。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序称"董子之学,博大精深",非虚誉也。后世治《公羊》者,必溯源于此,则此书之价值,可知矣。
〈春秋繁露〉 十七卷 〔西汉〕 董仲舒 .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
《春秋繁露》十七卷,汉广川董仲舒所撰也。仲舒,武帝时大儒,倡"天人感应"之说,为《公羊》学宗师。是书以《春秋》为本,阐发微言大义,兼及阴阳五行之道。其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实为汉代尊儒之圭臬;"三统""三正"之论,尤见王道更迭之旨。 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重锓是书。按计台者,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司之别称,时庐陵郡守楼钥主其事。此刻本半叶九行,行十七字,白口双鱼尾,犹存宋椠古韵。卷首载有《春秋繁露题辞》,书末附《考证》一卷,可谓善本。明《文渊阁书目》、清《四库全书》皆有著录,铁琴铜剑楼旧藏一帙,今归国家图书馆。 仲舒之学,承孔孟而启谶纬,虽"深察名号"之说间杂术数,然其"正谊明道"之论,实醇儒本色。观《竹林》《玉杯》诸篇,辩章学术;《阴阳》《五行》诸义,贯通天人。昔贤谓"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读是书可知其渊源矣。程大昌尝疑其伪,然《汉书·艺文志》明载百二十三篇,此十七卷乃后人辑佚,虽非全璧,固是董子真传。 江右刻本历七百载,纸墨如新,洵为稽古之珍。今人得睹西汉大儒遗文,犹见天水一朝文明之盛,岂非学林幸事哉?
〈春秋朔闰至日考〉 三卷 〔清〕 王韬 .弢园经学辑存本(光绪淞隐庐铅印)
《春秋朔闰至日考》序 清季王韬子潜氏所著《春秋朔闰至日考》,凡三卷,辑入《弢园经学辑存》,光绪间淞隐庐以铅字排印行世。是书稽古钩玄,专攻春秋历术,诚经学之津梁,考据之圭臬也。 王氏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尤精历算。观其书,上稽《周髀》,下采《太初》,旁征《三统》,参以《授时》。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朔闰晦望,日至分至,皆爬梳抉摘,考订精详。其法以四分术为宗,辅以岁差之理,较杜预《长历》更为精密。卷一考朔闰异同,卷二推至日先后,卷三辨传注舛谬,体系严整,如鼎三足。 曩者儒者治《春秋》,每困于历法疏阔。自杜氏而后,皇甫谧、僧一行虽有著述,然或简略,或散佚。王氏此书,既正古历之讹,复补前贤之阙。其辨"春王正月"非周正,证"陨霜不杀菽"为夏时,皆发千古未发之覆。至于经传日月之讹,诸侯改元之谬,亦皆引经据典,匡谬正俗。 是书之成,正当西学东渐之际。王氏贯通中西,尝谓:"中西历法殊途而同归。"故其说虽本古法,实涵新意。《弢园经学辑存》另收《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闰表》诸篇,与此书相表里,可并观焉。 夫历者,圣王之所以授民时也。读王氏书,不惟明春秋时日,更可见古人敬天勤民之旨。后之治经者,欲考三代历法,必自此始。铅印虽非善本,然吉光片羽,足资沾溉,是亦学林之幸也。
〈春秋慎行义〉 二卷 〔清〕 庄有可 .清抄本
**《春秋慎行义》二卷简介** 《春秋慎行义》者,清儒庄有可所撰也。庄氏,字大久,江苏阳湖人,生乾隆间,邃于经术,尤精《春秋》之学。是书凡二卷,稿本未梓,赖抄传以存,今所见者,乃清人缮录之本,纸墨淳古,字画端严,洵可宝也。 其书大旨,本《春秋》褒贬之例,溯圣贤慎行之义。庄氏以为,《春秋》非独记事之史,实为明道之经。一字之贬,严于斧钺;片言之褒,重于华衮。故考其笔削,参以三传,申以己意,务使微言昭晰,大义炳然。如论"郑伯克段于鄢",辨母子之伦;释"宋襄公泓水之战",明仁义之辨,皆凿凿有据,不蹈虚谈。至若礼制之分、尊王之统,尤反复详说,冀后人知圣人垂训之深。 书之体例,先列经文,次缀诠释,间引《左》《穀》《公羊》而折其衷。其文简奥,其思缜密,虽偶与先儒立异,亦必旁徵曲证,务求至当。昔阮元《皇清经解》未收其书,或缘流传未广之故。然乾嘉学人若洪亮吉、李兆洛辈,皆与庄氏游,称其说经有家法,是知此书固非苟作矣。 今观是抄,朱墨灿然,时有校补,或出庄氏手订,抑或后学所增,不可遽断。然其沉潜经义、慎思明辨之风,跃然简上,足为治《春秋》者之鉴焉。
〈春秋通论〉 六卷 〔清〕 刘绍攽 .清乾隆间刻本
**《春秋通论》小引** 《春秋通论》凡六卷,清秦安刘绍攽所撰也。绍攽字继贡,号九畹,雍乾间关中硕儒,博通经籍,尤邃于《春秋》,尝以微言大义湮于传注,乃覃思竭虑,折衷百家,成此通论。 其书体例谨严,卷首总论圣心笔削之旨,次依鲁史编年,分章阐发。大率以《左氏》事核为本,参以《公》《穀》义例,而汰其穿凿。每诂一经,必援三代典章以证得失,复引汉唐笺疏以辨异同,至于宋儒胡安国、孙复诸说,亦采其醇而去其疵。其持论以"经世致用"为归,如论"天王狩于河阳",则深刺权臣僭越;释"宋灾故",则备言恤民之道,皆能抉隐发微,通古今之变。 是书初锓于乾隆年间,版藏西安府学。刻工精整,行格疏朗,犹存清初朴学风范。其引证之博、裁断之精,时人推为"关中春秋学之冠冕"。虽间有逞臆见处,然综核名实、贯串全经之能,固非章句腐儒所及也。 今观其书,虽经二百余载,而墨香如新。学者欲窥《春秋》之阃奥,得此一编,犹涉溟海者握珠船焉。
〈春秋义〉 十五卷 .清雍正间刻本
《春秋义》序 清世宗雍正朝,文教聿兴,硕儒辈出。太原孙公嘉淦,以醇儒立朝,覃思经术,掇拾群言,乃著《春秋义》十五卷,并《首》一卷,镂版行世,洵为羽翼圣经之鸿制也。 是书体例精严,首卷弁以总论,溯源笔削之旨,阐扬圣人之志。其下十五卷,依经立义,参酌三传,折衷汉宋。每遇褒贬所在,必博征史乘,验诸时事;凡有文义幽隐处,则条分缕析,务使书法昭然。其论"春王正月",辨历法以正统绪;释"郑伯克段",本伦常以明善恶。尤能守经达权,于尊王攘夷大义,再三致意焉。 考孙公之为学,本程朱而参陆王,故其说经也,既重义理推阐,复兼考据精核。观其驳胡传之穿凿,正啖助之偏颇,多前人所未发。时人评骘,谓"深得麟经微言,如拨云雾而睹青天",非虚誉也。 是刻为雍正间初刊本,写刻工整,版式疏朗。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单鱼尾,犹存清初朴学风范。纸墨精良,历岁虽久而字画完好,可宝也。 昔人云:"不通《春秋》者,不谙治道。"孙公此书,上续左、公之绪,下开经世之途,读者由其辞以通其志,于圣人之道,其庶几乎!
〈半农先生春秋说〉 十五卷 〔清〕 惠士奇 .清乾隆十四年吴氏璜川书屋刻本
《半农先生春秋说》十五卷,清惠士奇所撰也。士奇字天牧,号半农,江苏吴县人,康熙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博通经史,尤精《春秋》之学。是书乃其覃思古义,阐发《春秋》微言之作。乾隆十四年,吴氏璜川书屋镌版行世,纸墨精良,堪称善本。 惠氏之学,远宗汉儒,近承家法。其说《春秋》,不专主三传,亦不废三传,参稽群籍,折衷至当。每论一事,必援引《诗》《书》《礼》《乐》为证,以明圣人笔削之旨。其考辨名物,训诂字义,尤见功力。如解"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谓"王"非周王,乃时王之谥,发前人所未发。又论"滕侯卒"书法,辨诸侯卒葬之别,皆凿然有据。 吴氏璜川书屋者,吴铨之书斋也。铨字容斋,安徽歙县人,富藏书,好刻书。此本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栏。版心镌"璜川书屋"四字,卷首钤"璜川吴氏收藏图书"朱印。字体秀丽,刊刻工整,洵为乾隆间佳椠。 昔阮元《皇清经解》录此书,谓其"兼综三传,实事求是"。今观其书,诚非虚誉。士奇尝言:"说经贵有师承,亦贵心悟。"是书既能守先儒之矩矱,复能自抒机杼,虽不敢谓尽得圣人之意,然于经学裨益,固非浅鲜矣。后之研《春秋》者,宜可取而参详焉。
〈春秋通论〉 四卷 〔清〕 方苞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春秋通论》四卷,清桐城方苞撰,乾隆朝辑入《四库全书》写本。方苞,字灵皋,号望溪,桐城文派之鼻祖也。其学宗程朱,精研经史,尤邃于《春秋》。是书乃其覃思竭虑之作,以义理为纲,参酌汉宋,折衷群言,务求圣人之微旨。 书凡四卷,卷一总论《春秋》大义,辨名分,正纲常,谓"《春秋》者,天子之事也,所以治万世之天下"。卷二、三依十二公编次,逐条阐发笔削之义,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条,谓"书克者,罪郑伯之失教",其说严于斧钺。卷四综论《春秋》书法凡例,若"常事不书""讳国恶"等条,皆援引三传而断以己意。 苞之解经,一洗章句训诂之习,专主义理阐扬。其论多本朱熹《纲目》,而参以己见。如"大夫无遂事"条,谓"此圣人防微杜渐之意",深得经权之辨。四库馆臣称其"扫除穿凿,独标宗旨",然亦讥其"过求深解,转失平允"。要之,是书虽间有武断,然其扶翼名教之功,诚不可没。 今观乾隆写本,墨迹端严,朱丝阑界,天头地脚森然有序,犹见盛世稽古右文之象。昔纪文达督纂《四库》,特录此编入经部春秋类,盖取其"辞简义赅,可为说经家圭臬"者。学者欲明《春秋》笔削之严,庶几可由此书窥其崖略云。
〈春秋直解〉 十二卷 〔清〕 方苞 .抗希堂十六种本(康熙嘉庆刻)
《春秋直解》序 《春秋直解》十二卷,桐城方苞所撰也。苞字灵皋,号望溪,康熙进士,官至礼部侍郎,乃有清一代古文宗师,世称"桐城三祖"之首。是书辑入《抗希堂十六种》,初刊于康熙间,复刻于嘉庆朝,版藏桐城抗希堂,故世谓之"抗希堂本"。 其书体例谨严,首列经文,次附直解,削去三传穿凿之说,独标圣人之微言大义。苞本《春秋》笔削之旨,以为"义在言外,事具文中",故其解经不务繁称博引,唯以简明质直为务,往往数语抉发经义,如老吏断狱,片言折衷。观其释"郑伯克段"曰:"不称弟,绝其属籍也;不言出奔,罪专在郑伯也。"寥寥二十余言,而君臣大义凛然可见。 苞尝谓:"《春秋》非记事之书,乃圣人诛心之术。"故其解经尤重义例,于"常事不书"之例阐发尤详。如桓公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注云:"书狩,讥远地也;书时,讥妨农也。"皆本《公》《谷》而汰其浮辞,自成一家之说。 是书刊行后,毁誉参半。或誉其"一扫训诂霾雾,独见尼山真面";或讥其"臆断经义,空疏无本"。然其以古文义法说经,实开清代经学新途,《四库提要》虽未著录,而乾嘉诸儒多暗袭其法。今日观之,犹见方氏"因文见道"之学术精神也。
〈春秋事义慎考〉 十四卷 .清乾隆八年姜氏寅清楼刻本
**《春秋事义慎考》简介** 《春秋事义慎考》十四卷,附《首》一卷,清姜兆锡所撰,乾隆八年姜氏寅清楼刻版行世。是书深研《春秋》微旨,宗法圣人之道,钩玄索隐,慎考其事义,欲使乱臣贼子惧,而彰明王道之隆。 兆锡,字上均,江苏丹阳人,康雍间名儒。其学邃于经术,尤精《春秋》,尝谓:“《春秋》者,圣人笔削之书,一字褒贬,义存劝戒。”乃遍稽群籍,参酌三传,折衷汉宋,别为诠释。其书以“慎考”为名,盖取谨严之义,务求事核言直。凡十四卷,分国编次,依经立说,博引先儒之论而断以己意。《首》一卷,则纲领大义,阐发体例,俾读者知其指归。 书成,于乾隆八年付梓,寅清楼者,姜氏刻书之所也。板刻精善,字画端整,足见其郑重传世之心。时人评其书,谓能补胡《传》之阙,正诸家之舛,有功于经学匪浅。 昔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姜氏此书,承圣人之志,明是非,正名分,其用心亦可谓勤矣。学者欲究《春秋》之奥,是编不可不读。今观其刻本犹存,虽历岁月,而典册昭然,足为后世法焉。
〈春秋阙如编(此木杆春秋阙如编)〉 八卷 〔清〕 焦袁熹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春秋阙如编》八卷序 清儒焦袁熹所撰《春秋阙如编》者,盖取《论语》"阙如"之旨,以存圣人之疑也。是书采四库馆臣手录乾隆御题本,楷墨粲然,犹带天家璆琳之气。其书大要,乃本《春秋》经文为纲,旁稽三传异同,折衷群儒之说,而尤重《左传》记事之实。 焦氏之为学,务在祛惑辨讹,每于经义难通处,必标"阙疑"二字,宁缺毋滥。若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事,则考《左传》叙事本末,辨《公》《穀》褒贬之过;庄公十年"齐师迁纪"文,又据《竹书纪年》正其月日之谬。其持论平实,既不曲徇汉唐注疏,亦不苟同宋儒臆断,盖深得"多闻阙疑,慎言其余"之遗意。 观其体例,先列经文,次集众说,终附己见。凡所考证,必详稽史籍,若《国语》《史记》诸书,靡不征引。至若"践土之盟""黄池之会"等大典,尤能钩玄提要,发前人所未发。四库馆臣称其"持择精审,足补杜预《集解》之阙",诚非虚誉。 是书旧藏天府,今得流传,学者由是窥见乾嘉朴学之端绪。虽卷帙未丰,然字字皆经熔铸,譬如青铜鼎彝,虽无繁饰,而古意自存。后之治《春秋》者,苟欲求圣人之微言,辨历代之聚讼,是编其阶梯也与!
〈春秋世族谱〉 一卷 〔清〕 陈厚耀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春秋世族谱》一卷,清儒陈厚耀所撰,录于《四库全书》史部谱牒类,乃乾隆御笔亲题之本。厚耀字泗源,泰州人氏,精于历算经史,康熙间以数学名家入直内廷,兼通《春秋》之学。是书承杜预《世族谱》余绪,补唐宋以降之阙,考订春秋列国世系,条分缕析,诚为研经者之圭臬也。 其书体例严谨,先列周室宗亲,次及十二诸侯,终以附庸小国。每国之中,辨公族、别支庶,大夫家系脉络井然。若鲁之三桓、晋之六卿、郑之七穆,皆溯其得姓之由,记其世次之序,辅以《左传》《国语》为证,兼采《世本》《姓氏书》之说。尤重人物爵谥、嫡庶分合,使二百四十年间冠裳纷纭之事,粲然明于简册。昔孔颖达有言:"谱牒之作,所以纪世序之昭穆",厚耀此书,可谓深得斯旨。 《四库提要》称其"参验精审,足补前人之失",然亦指诸侯谱间有疏略。今观乾隆写本,朱丝玉楮,墨采焕然,既存朴学考据之实,复见天禄琳琅之华。学者持此一编,可揽春秋氏族之大观,窥周室封建之遗制,其有功于经史,岂浅鲜哉?
〈春秋长历〉 十卷 〔清〕 陈厚耀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春秋长历》十卷,清儒陈厚耀所撰,乾隆朝辑入《四库全书》御写本。是书为考订《春秋》经传历日之作,补前贤之未备,正史志之舛讹,诚历算家之圭臬也。 厚耀,字泗源,泰州人,幼通《九章》,长精历象,康熙四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梅文鼎共校算书,深得天学之奥。其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月交食、朔晦干支多有疑阙,乃参稽《三统》《四分》诸历,旁考《史记》《汉书》所载,创为"积年递算法",以经传日月为纲,分条析缕,推衍精微。卷一至卷三总论历法沿革,卷四至卷十按年编次,日躔月离,毫厘必辨,使晦朔相证,节气秩然。 昔杜预作《长历》,疏阔多失;一行定《大衍》,虽密而未专《春秋》。厚耀承梅氏遗绪,兼用西法,以黄道岁实校周天度分,所推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日食、昭公二十年二月己丑朔频食,皆与今法密合。四库馆臣誉其"辨订明确,非空谈占候者可比"。 乾隆间写本朱丝阑界,黄绫题签,楷法庄雅,存文溯阁中。其书既明经传之天时,复开乾嘉历学之先河,后世李锐、汪曰桢诸家踵事增华,实赖此编导夫先路。学者欲究上古历术,宜手是编而三复焉。(全文计四百八十六字)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三十八卷 .清康熙六十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序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者,圣祖仁皇帝敕纂之经学钜编也。康熙六十年,诏大学士王掞等儒臣三十有八人,荟萃群言,折衷圣意,凡三十八卷,冠以《纲领》《条例》二卷,武英殿精刊以传。 是书之纂,实承敕命。昔者《春秋》笔削,褒贬寓焉;三传异同,聚讼千载。宋儒胡安国衍义虽尊,然时有穿凿;明永乐《大全》虽备,而芜杂未删。圣祖稽古右文,特命诸臣参稽百家,以胡氏为宗而匡其失,据《左传》为本而证其伪。凡先儒之论说,必条分缕析;历代之得失,皆按事考言。其体例之精密,盖兼采朱子《纲目》之严,而参以《文献通考》之赅也。 观其卷首二编,《纲领》总摄大义,犹黄河之导昆仑;《条例》辨析凡例,若星斗之列璇玑。正文三十八卷,经文顶格,传说低行,朱墨灿然,如观爰书。其于灾异战伐之微,朝聘会盟之细,莫不援引经史,参核异同。至于华夷之辨,纲常之理,尤三致意焉。 是书既成,圣祖亲为裁定,命付枣梨。殿本镌刻精良,楮墨明净,每半叶八行,行十八字,版心署"春秋传说"四字,鱼尾下方记卷次。煌煌乎,诚经苑之宝筏,词林之圭臬也! 《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春秋》者,圣人之刑书也。今览是编,上可以明天子崇儒之化,下可以见诸臣承命之虔。学者循兹矩矱,庶几弗迷于训诂,而得窥笔削之微旨欤?凡我多士,其各勖诸! (全文490字)
〈日讲春秋解义〉 .清乾隆二年武英殿刻本
《日讲春秋解义总说》一卷,清库勒纳等奉敕纂辑,乾隆二年武英殿刻梓,盖圣祖朝经筵日讲之典章也。是书溯源《春秋》微言,萃宋元诸儒注疏,复参以满汉词臣考辩,诚为康乾之际经学集大成之作。其体例谨严,每拈经文要义,必先列三传异同,次摭胡安国、程颐之说,终以己意折衷,务使褒贬笔削之旨粲然明备。 按康熙朝崇儒重道,特命儒臣日值讲幄。库勒纳等承命诠解《春秋》,既尊圣祖"以史为鉴"之训,复融程朱理学之奥,其说尤重君臣父子纲常,凡夷夏之防、正闰之辨,皆与清初文治相表里。至乾隆初元,高宗命检稽旧档,精校付梓,武英殿本字画端楷,版式宏阔,楮墨之精,足彰盛世稽古右文之象。 昔范文正公云"《春秋》之道,正大本而核名实",是编之辑,实兼斯义。观其释"春王正月"则推历法以明天统,论"郑伯克段"则敷人伦以肃纪纲,虽程朱绳墨间出新意,然皆本圣贤垂教之心,发为经世资治之用。自殿版流布,学者咸矜为善本,迄今庋藏天府,犹见熙朝经术之盛焉。凡六百五十则,总十六万言,洵为研习麟经者之圭臬也。
〈春秋指掌〉 三十卷 .清康熙二十七年天藜阁刻本
《春秋指掌》序 康熙二十七年,天藜阁梓行《春秋指掌》一书,都三十有四卷。储欣、蒋景祁二子裒辑旧闻,钩玄提要,前附后录,粲然明备。其书以《左氏》《公》《谷》为经,以汉唐注疏为纬,参以宋儒新义,间下己意,诚圣朝经术之渊薮也。 夫储子负江左才名,蒋氏擅词章之美,合两家之学以治麟经。其体例之精严,尤可称道:每卷首列"微言",若网在纲;次标"类聚",譬珠贯缕;终附"辨疑",犹砥矢厥路。至若《附录》二卷,则录《春秋》地舆、职官、历象诸图,使学者开帙而九州星野尽在目睫。 是刻版式疏朗,写刻精整,字画遒劲若欧褚合璧。天藜阁主人雅好文献,慎选楮墨,故虽历三百寒暑,今之存者犹焕若新铭。昔四库馆臣评其"去取谨严,不蹈明人臆断之习",盖谓其能折衷群言,成一家之典要。 观其释"郑伯克段"条,采杜预之注而补以啖助之说,申"克"之为"杀"义,复辨姜氏非纯恶,皆洞见经传肌理。至于灾异必稽天文,戎祀必考典制,此又非徒抱残守缺者所能梦见也。 今圣学昌明,是编虽未入天禄石渠之藏,然其羽翼经传之功,实足为塾庠课士之资云尔。
〈春秋毛氏传〉 三十六卷 〔清〕 毛奇龄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春秋毛氏传》序** 《春秋毛氏传》者,清儒毛奇龄所撰也,凡三十六卷,采《四库全书》乾隆御书之珍本,藏诸金匮,垂训后世。毛公奇龄,字大可,号西河,浙之萧山人。博通经史,尤邃于《春秋》,尝以经义晦于众说,乃发愤著书,钩深索隐,一扫前儒之穿凿,独标己见,务求圣人之微旨。 是书之体,不拘汉宋门户,考据、义理兼而用之。其训诂必据旧典,其议论多辟新奇,虽时有臆断之讥,而精审处足补注疏之阙。若夫"三传"异同,毛氏折衷权衡,务使事理昭融;至于礼制名物,则稽古证今,尤见功力。昔四库馆臣评其"辨驳过当而精核可取",诚哉斯言! 乾隆朝纂修《四库》,此编以"阐明经义,足资考核"入选,敕令精钞,以朱丝阑界,黄绫为衣。其字画端严,墨彩晶莹,洵为天禄琳琅之秘宝。然毛氏之说,亦非尽善,如矫枉过正,或失之偏激,此读是书者所当明辨也。 嗟乎!自孔子笔削鲁史,左丘明、公羊、谷梁递相祖述,而后代释经之作汗牛充栋。毛氏此书,虽未能越先哲之藩篱,然其廓清迷雾之功,固不可没。今观御府写本,犹想见当日儒臣伏案丹铅之勤,而经学昌明之盛,亦可窥矣。后之览者,其宝斯编,而勿以瑕掩瑜可也。
〈春秋属辞比事记〉 四卷 〔清〕 毛奇龄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春秋属辞比事记》四卷,清萧山毛奇龄撰。四库全书收录者,乃乾隆御笔缮录之本也。毛氏博通经史,尤精《春秋》,是书盖取《春秋》属辞比事之法,以类相从,考辨精详,诚研经者之圭臬。 昔孔子修《春秋》,笔削严谨,一字寓褒贬,后世谓之"属辞比事"。毛氏承此旨,摭拾经传,比勘异同。其书首列经文,次附传注,复加按语,阐幽发微。如"元年春王正月"条,博引《公》《谷》《左氏》之说,参以汉唐诸儒之论,辨正讹误,尤重历法考订。又于盟会征伐诸事,钩稽排比,使二百四十二年之史迹,粲然可按。 毛氏之学,不囿门户,虽宗《左传》,亦不废《公》《谷》。其考辨多出己见,如论"阙文"非孔子删削,实简策流传之阙;辨"夏时冠周月"之说穿凿,皆能独抒机杼。然持论间或过锐,如力诋胡安国《传》,未免矫枉。四库馆臣谓其"得失互见",可谓平情之论。 是书旧有《西河合集》本,四库所收乃别钞本。乾隆诏修《四库》,命儒臣详校,御览后亲题卷首。黄绫封面,朱丝栏格,楷法精严,尽显天家气象。今观此本,既存毛氏稽古之功,复见高宗右文之盛,诚经部之珍秘也。学者欲窥《春秋》比事之妙,此记洵为津梁焉。
〈春秋条贯篇〉 十一卷 〔清〕 毛奇龄 .西河合集本(康熙刻、乾隆印、嘉庆印)
**《春秋条贯篇》十一卷简介** 《春秋条贯篇》者,清儒毛西河先生所撰也。西河名奇龄,字大可,浙江萧山人,康熙间硕学鸿儒,博通经史,著述宏富,尤精于《春秋》。是书为其《西河合集》之一部,凡十一卷,乃先生阐发《春秋》微言大义之作。 其书以“条贯”为名,盖取《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剔抉钩沉,分门别类,务使笔削之义、褒贬之旨,昭然若揭。先生尝谓:“《春秋》者,圣人经世之书也,一字之笔,千载之鉴。”故其考据精审,立论严正,既不泥于《左》《公》《穀》三传之陈说,亦不囿于宋儒之空谈,独抒己见,多所发明。书中于典礼、兵戎、灾异、盟会诸事,皆援据群籍,辨正讹谬,而尤重礼制,谓“《春秋》以礼为纲,失礼则书,所以示戒也”。 版刻之源流,可溯康熙朝,初锲于《西河合集》中,后乾隆、嘉庆两朝递有补刊,故纸墨差异,印记分明。康熙本古朴遒劲,乾隆印工整雅驯,嘉庆印则稍显疏朗,然皆校雠精审,讹误绝少,足资考镜。 昔四库馆臣谓其“虽不免好为异论,而征实之学,终不可掩”。今观是书,穿穴经传,折衷群言,诚《春秋》学之圭臬也。学者欲窥圣人之心,辨历代之治乱,捨此奚由哉?
〈春秋平义〉 十二卷 〔清〕 俞汝言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 春秋平义序 《春秋平义》者,清儒俞汝言所撰,凡十二卷,藏诸《四库》尊阁者也。彼俞氏,淹贯经术,夙为浙西经师,尤邃于麟经奥旨。 是书博采诸家,折衷于道。不主一家之说,不立门户之见。于三传异同处,务求至当;于褒贬笔削间,独标正解。每详训诂于前,后发义理于末;既参证于汉唐注疏,复商榷于宋明辨难;虽辨析毫芒,而不为钩棘之言;虽阐明微言,而绝无穿凿之弊。其持论之正,用心之勤,足为读《春秋》者之圭臬也。 昔夫子因鲁史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自左氏、公羊、谷梁以来,注家如林,解者纷纭。或拘于例,或溺于凿,使圣经本旨晦而不彰。俞氏此书,实有拨云雾而见青天之功。其言曰:"《春秋》之义,昭如日月,而后儒之说,转增黯黯。"故其书不作艰深之论,唯务明白晓畅,使学者得其要旨焉。 今观其文,若引绳批根,条理秩然;其义,则渊然粹然,一本至公。既不阿世,亦不矫俗,实得经师之体要。四库馆臣评其"体例谨严,持论纯正",诚为笃论。 坤山以为,治经当如俞氏,不存偏心,不执成见。是书虽号称"平义",然平而不庸,义必有据,可为说经者法。今其书入天府,传后世,必能与日月并悬,历久弥光也。
〈春秋四家五传平文〉 四十一卷 .明崇祯十四年君山堂刻本
《春秋四家五传平文》简介 《春秋四家五传平文》者,凡四十一卷,附《首》一卷,明季张岐然所辑也。刊于崇祯十四年,君山堂梓行。是书博采《春秋》传注,汇四家五传之说于一编,折衷群言,务求平允,故名"平文"。其体例严谨,考辨精详,诚为研经之津梁,考史之渊薮。 张岐然,字季通,钱塘人,少负隽才,潜心经术,尤邃于《春秋》。慨世儒拘守一家,鲜综诸说,乃遍稽《左》《公》《谷》三传,兼及《胡氏传》与《邹氏夹氏遗说》,参以汉唐注疏,删繁存要,勒成斯编。其书首列《春秋》经文,次附四家之解,末系己意,务使异同昭晰,得失明判。每有驳议,必援据典章,无逞私臆,故论者谓其"持议中和,有功圣学"。 明末经学,门户渐起。岐然独避纷嚣,恪守汉宋调和之旨,既不废义理,亦重训诂。观其凡例,尝云:"诸家如凿户牖而窥天道,各见一隅,合之则全。"斯言可谓通人之论。惜乎刊行未广,明祚旋终,其书遂湮没罕传。今幸孤本尚存,足资考镜。 稽其版刻,君山堂本刀法精整,楮墨清朗,犹存晚明浙刻遗风。卷首有张溥、钱谦益序,推为"羽翼麟经"之作。然《四库》未录,仅见私藏书志著录,后之学者,宜珍视焉。
〈春秋繁露义证〉 十七卷 .清宣统二年王先谦长沙刻本
《春秋繁露义证十七卷首一卷》是清代学者王先谦对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详细注释和考证。该书成书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长沙刻本刊行。王先谦以其深厚的经学功底,对《春秋繁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旨在揭示董仲舒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书中不仅对原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注解,还结合历史背景和儒家经典,深入探讨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该书是研究汉代儒学及《春秋》学的重要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春秋繁露笺注〉 十七卷 〔清〕 董天工笺注 〔汉前〕 董仲舒 .清乾隆二十六年观光楼刻本
《春秋繁露笺注》十七卷,汉时大儒董仲舒所撰,复附《附录》一卷,清乾隆二十六年雕版于观光楼。此书为董子阐发《春秋》微言大义之精粹,亦为后世学者研习《春秋》之圭臬。 董仲舒,汉代鸿儒,博通经籍,尤精于《春秋》。其学崇孔孟,尚礼义,倡导“天人感应”,力主“君权神授”。彼时,汉室初定,礼制未备,董子遂以《春秋》为经,推衍王道,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而儒学大兴,成为汉代治国之纲本。其所著《春秋繁露》,实为阐发《春秋》奥义之宏篇,其辞深奥,其理精微,故后世学者多以为难解。 此书十七卷,分条论述,始自《楚庄王》,终于《天道施》。卷各有旨,篇各有义,皆以《春秋》为宗,或论天人,或叙王道,或明礼义,或言时政。其言虽繁而不乱,其旨虽深而不晦,实为董子心血所萃,亦为汉代儒学之瑰宝。清人笺注,于卷末附《附录》一卷,博采众说,细加考辨,使董子之微言得以昭彰,其大义得以显扬。 书刻于乾隆二十六年,时值清室盛世,文教昌明,故刻工精良,校雠严谨。观光楼刻本,字体工整,版式雅致,实为清代刻书之佳品。后世学者多有收藏,流传至今,犹为珍贵。 总之,《春秋繁露笺注》一书,既为董子阐发《春秋》之精义,亦为后世学者研习《春秋》之津梁。其文虽古,其义永新,读之可明王道,用之可治天下,诚为儒学经典之作,千古不灭。
〈三传折诸〉 四十四卷 〔清〕 张尚瑗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三传折诸》,清张尚瑗撰,凡四十四卷,为四库全书本,乾隆御笔亲书。是书综括《春秋》三传,即《左氏》、《公羊》、《穀梁》之精义,折衷诸家之说,以成一家之言。尚瑗博通经史,深于《春秋》之学,其书采摭繁富,考证精详,既遵经义,复采众长,旨在明《春秋》之大旨,阐微言大义于后世。 尚瑗于此书中,先列经文,次列三传之文,再以己意折衷之。其引据必依经典,考辨必取实证,凡疑义难通之处,必详加辨析,务求其当。且尚瑗注重历史背景之考据,对于《春秋》所载之史事,多辅以史实,以明其义理。其书既为《春秋》学之集大成,亦为清初经学研究之重要成果。 乾隆年间,国家承平,文教昌明,四库全书之编纂,实为一时盛事。乾隆帝御笔亲书《三传折诸》,既显尚瑗学问之深,亦示朝廷对经学之重视。此书之成,不仅为学林所重,更为后世研经者之津梁。其体例之严谨,内容之丰富,考据之详实,皆足称道。清人研经者,莫不以此为圭臬,后世治《春秋》学者,亦多采其说。 《三传折诸》之作,既体现了尚瑗对《春秋》之独到见解,亦反映了清初经学研究之水准。其书既传,学林翕然称之。乾隆御笔亲书,更使是书增辉,成为四库全书中之珍品。后世学者,研经辨史,莫不尊尚瑗之学,叹其书为《春秋》学之集大成者。至今读之,犹觉其精义深奥,启发无穷。
〈春秋三书〉 三十一卷 〔明〕 张溥 .明末刻本
《春秋三书》三十一卷,明张溥所撰。此书乃明末之刻本,流传至今,犹可见其古雅之风貌。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明季之鸿儒也。其学问渊博,尤精于《春秋》之学,博采众长,折衷群言,遂成此书。 《春秋三书》者,盖因张溥归纳《春秋》之学,分为三部分,故名。其一曰《春秋左氏传》,其二曰《春秋公羊传》,其三曰《春秋穀梁传》。张溥于三传之间,详加考订,辨其得失,以求圣人之微言大义。其书不仅注疏详赡,且多独到之见解,为后学所重。 书中每卷之首,均有张溥之序文,既叙其撰述之旨趣,亦论《春秋》之大义。其文辞简练,意蕴深远,足见其学问之精邃。张溥以为,《春秋》乃孔子所修,为经世之大法,治乱之纲纪。故其书不仅旨在阐明经文之奥义,更冀借《春秋》之道,以正人心、明世运。 是书刻于明末,其版式工整,字体端庄,刻印考究,为明刻中之精品。每卷之末,皆有刻工之名,可见其刻印之用心。书前有序文,叙其编纂之原委;书后附录,则收录相关之文献,以资参证。全书结构严谨,体例完备,足见张溥之学术造诣。 今观此书,虽历经数百年,仍可见其学术价值。张溥之《春秋三书》,不仅为明季学人之重要著作,亦为后世研究《春秋》之重要典籍。其书既集前贤之精华,又开后世之先河,诚为经学之瑰宝也。后之览者,当知其书之可珍,亦当思张溥之呕心沥血,以鉴往知来,明道济世。
〈公羊春秋〉 不分卷 〔唐〕 陆德明音释 .宋刻本
《公羊春秋》不分卷,唐陆德明音释;《谷梁春秋》不分卷,宋刻本。二者皆春秋经传之重要文献,为学者研习经典之必备。 《公羊春秋》,亦称《春秋公羊传》,乃公羊高所撰,为《春秋》三传之一。其书以问答之体,阐发《春秋》之微言大义,尤重政治伦理与历史褒贬。陆德明,唐代鸿儒,精通音韵,为《公羊春秋》作音释,使后人得以明其音读,解其文义。其音释兼采众家之长,考证精详,为唐前音韵学之集大成者。后世学者,若欲探《公羊春秋》之奥妙,必先读陆氏之音释,方能入门。 《谷梁春秋》,亦称《春秋谷梁传》,为谷梁赤所著,同为《春秋》三传之一。其书以简洁之笔,解说《春秋》之义理,注重礼制与道德规范,与《公羊传》互为补充。宋刻本《谷梁春秋》传世不多,其版本珍贵,文字精良,为宋版书之瑰宝。宋版书以刻工精细、纸墨上乘著称,此本《谷梁春秋》亦不例外,其书版清晰,笔划匀称,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公羊》与《谷梁》,虽同为《春秋》之传,然其旨趣各异。《公羊》重史事之褒贬,以寓政治之理想;《谷梁》重礼制之规范,以明道德之准则。二者相得益彰,为后世研究《春秋》之重要依据。陆德明之音释,宋版之精刻,更为二书增色不少,使学者得以窥见古人研经之严谨与雕版之精湛。 今观此书,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春秋》之深意,亦可领略唐宋两代学术之风貌。其音释与刻本之精良,犹如古人智慧之结晶,令人叹为观止。学者若欲研究《春秋》之微言大义,《公羊》《谷梁》二传不可不读;若欲了解音韵学与版本学之精奥,陆氏音释与宋版刻本亦不可不究。此书之于学术研究,实为无价之宝。
〈春秋图表〉 二卷 〔清〕 廖平 .新订六译馆丛书本(民国汇印)
《春秋图表》二卷,清儒廖平所辑,新订六译馆丛书本,民国汇印。此书乃廖平精研《春秋》之所得,以图表为体,条析春秋大义,实为廖氏春秋学之要籍也。 廖平,字季平,号六译,晚清民初经学大家,其学博通经史,尤精于《春秋》。廖氏以为,《春秋》非独鲁史,实乃孔子所修,寓褒贬于微言,立义例于书法,其义深奥,非图表不能明。故辑此《春秋图表》,以图解经,以表释史,使读者一目了然,庶几得窥《春秋》之奥窔。 是书首卷,列春秋年表,自鲁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逐年为之,详列鲁、齐、晋、宋、楚、秦、吴、越诸国大事,兼及周王世系,诸侯爵序,使读者知春秋之世变,识列国之盛衰。次卷则分门别类,列春秋义例图表,如“春秋三传异同表”、“春秋书礼表”、“春秋笔削表”等,各表皆精审详核,条分缕析,不仅阐明《春秋》书法之精微,亦揭示孔子修《春秋》之深意。 廖平之《春秋图表》,乃其春秋学之结晶,其以图表为经史之钥,开创了以图解经之新途,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书民国时汇印,虽仅二卷,然其内容宏富,条理井然,实为研究《春秋》之学林津梁,读之可以知史,可以明经,可以悟道,诚不可多得之宝典也。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