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资料目录
共4660种,1,334.52GB
史部
→
政书类
版本 |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
---|---|
《筹海图编》十三卷,明胡宗宪撰,明天启四年胡维极刻本。斯编乃宗宪督师平倭时所作,事涉海防,意在图强。其书广搜博采,详载沿海形胜、兵制、战守之策,兼及倭寇之由来、侵扰之状,以备御之方略为首务,诚海防之要典也。
宗宪,字汝贞,号梅林,徽州绩溪人。嘉靖进士,历官浙江巡抚,总督浙直军务。时倭寇猖獗,宗宪运筹帷幄,屡建奇功。其于海防,既重兵备,亦重民政,双管齐下,成效显著。此书即其多年御倭经验之结晶,非纸上谈兵者可比。
是书凡十三卷,卷一总论海防大势,卷二至卷五详述沿海各省地理形势,卷六至卷九专论海防兵制及战术,卷十至卷十二记载倭寇活动及剿抚之策,卷十三附录有关文献。其体例严谨,内容详实,尤以沿海地图、兵要地志为精审,为后世研究海防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天启四年,宗宪族孙维极重刻此书,以广流传。刻本版式整饬,字体工丽,图绘精致,为明代版刻之上乘。书中地图,尤具特色,既承古法,又开新创,于海岸、岛屿、港口、兵力部署等标注详尽,直观易晓,为研究明代海防地理不可或缺之资。
然此书亦非尽善,或因时代局限,或有讹误疏漏,然其价值不可掩也。后世学者,若欲探究明代海防之制,御倭之史,此编实为必读之书,亦为研究中国海洋史、军事史、地理史之重要文献也。
|
|
《筹海图编》十三卷,明邵芳图、郑若曾共撰,嘉靖四十一年胡宗宪刻梓。是编者,志在筹海防,固疆域,以御倭患。其时,倭寇猖獗,沿海郡县屡遭其害,朝廷亟需良策以安边。邵芳图、郑若曾二公,博采群书,广徵舆图,汇集众议,成此巨帙。
书中首列沿海全图,次分省详绘,凡山川、岛屿、港汊、险隘,无不精审。又载水师战舰、火器弓弩、屯田积谷、兵粮饷需诸事,条分缕析,务求实效。其论海防,主张固本慎守,兼以攻讨,既重兵备,亦重民力,可谓深得兵家之要。
是编之成,不仅为御倭之利器,亦为后世治海防者所宗。其史料之丰富,考据之严谨,论述之精辟,皆足称道。然书中所载,亦有因时制宜之作,后世当审时度势,灵活运用,不可泥古不化。
总之,《筹海图编》一书,实为明代海防文献之瑰宝,亦为研究中国海防史不可或缺之作。其问世,不仅为当时之急需,更为后世之鉴戒。今人研读此书,既可晓知明代海防之策,亦可窥见古人谋国之苦心孤诣,诚可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
|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卷,清人金简所撰。此书乃乾隆朝武英殿聚珍版书之刻印程式,详载其制版、排版、印刷诸事,为研究清代印刷术之重要文献也。
乾隆三十八年(1773),高宗皇帝敕令编纂《四库全书》,并设立四库全书馆,广征天下遗书,次第编订。为便于刊行,复命武英殿采用聚珍版印刷之术,以节省工料,加速成书。金简时任武英殿总裁,主持其事,遂撰此书,以纪其法。
是书首叙聚珍版之由来,谓其法源自宋之活字版,然又有所改进。次则详述制版之法,先以枣木雕刻单字,再按书稿排版,校对无误后,始行印刷。书中于刻字、排版、校对、印刷诸环节,皆条分缕析,备载其要。如刻字则须字形端正,笔画清晰;排版则须字距匀称,行款整齐;校对则须逐字勘对,务求无误;印刷则须墨色均匀,纸面光洁。凡此种种,皆有程式可循,足见当时印刷术之精工。
此书不仅为武英殿聚珍版书之操作规程,亦为研究清代印刷技术之珍贵资料。其所载之法,虽为木活字印刷,然其工艺流程、技术细节,皆可为后世之借鉴。且书中所述之刻字、排版、校对诸事,亦为研究古代书籍制作工艺之重要参考。
金简,字慎斋,江苏吴县人。乾隆间以文学进,历官至武英殿总裁。其主持武英殿聚珍版书之刻印,功绩卓著。此书为其心血之作,虽仅一卷,然其价值不可小觑。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卷,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今存于世,为研究清代印刷术与书籍制作工艺之重要文献。学者观此书,可知乾隆朝武英殿聚珍版书之制版、排版、印刷诸事,亦可窥见当时印刷技术之精妙。此书虽为程式之书,然其内容丰富,记载详实,实为研究古代印刷术之瑰宝也。
|
|
《麟台故事》五卷,宋程倶所撰,乃集史部杂史类之书也。此书详载宋代之掌故,尤以朝章国典为要,凡宫廷礼仪、官制沿革、政事变迁,皆备录无遗。程倶以博学闻,其书既为当时所重,后亦为研究宋史者所必考。
是书之传世,版本甚夥,其中以武英殿聚珍版最为精善。武英殿本乃清乾隆间内府所刻,纸墨精良,字画端严,堪称善本。福建本、浙江本、江西本亦各具特色,然皆逊于武英殿本。诸本虽互有参差,然其所记史实,大抵相符,足见程倶原书之确凿。
《麟台故事》所载,上自太祖开国,下迄高宗中兴,凡六朝六帝之事,莫不网罗。书中于宋初之政事,尤为详尽,如太祖之削平僭伪,太宗之确立官制,真宗之定国是,仁宗之修礼乐,英宗之改政体,神宗之变法图强,皆一一载之,其于研究宋代政治制度,实有裨益。
又,书中于宋代之文化教育,亦多所涉及,如学校之建置,科举之沿革,文风之变迁,皆有所考。程倶既以文名,其所记文教之事,尤见精审,可资后世之参考。
总之,《麟台故事》一书,乃研究宋代史事之重要典籍,虽篇幅不多,然所载皆史实之精华,为学者所宝重。武英殿本之精,福建、浙江、江西各本之备,皆使是书成为不可多得之文献,诚为古籍中之瑰宝也。
|
|
〈汉官旧仪〉
二卷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
《汉官旧仪》二卷,《补遗》一卷,汉卫宏撰。此书乃汉代官制之典章,详载汉官之旧仪,以补《汉书》之阙。卫宏,字伯儒,东汉初年人,博学多才,通晓古今,曾为郎官,深谙朝廷礼仪,故撰此书,以传后世。
本书分为二卷,上卷述汉官之职掌、品秩、礼仪等,下卷载汉官之典故、掌故。补遗一卷,乃后来学者所辑,以补本书之未备。书中所记,皆汉官之旧制,如丞相、御史大夫、九卿、郡守等职,皆详其职掌、迁转、封赏之仪。又有朝会、祭祀、冠婚、丧葬等礼制,皆依汉制,详载其仪。此书为研究汉代官制、礼仪之重要文献,后世学者多所取资。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乾隆年间武英殿所刊,以木活字排印,字体工整,版式精美,为清代官刻本之精品。此书版本珍贵,流传甚少,今存者多为残本,然其内容仍为研究汉代官制之重要资料。
《汉官旧仪》一书,不仅详载汉代官制、礼仪,亦可见汉代政治、文化之风貌。书中所述,如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皆为汉代重要官职,其职掌、迁转、封赏之仪,皆可见汉代政治制度之完善。又如朝会、祭祀等礼制,皆依汉制,详载其仪,可见汉代文化之昌盛。此书为研究汉代政治、文化之重要文献,后世学者多所取资。
《汉官旧仪》一书,流传已久,然其版本珍贵,流传甚少。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为清代官刻本之精品,版本珍贵,流传甚少。今存者多为残本,然其内容仍为研究汉代官制之重要资料。此书为研究汉代官制、礼仪之重要文献,后世学者多所取资。
综上所述,《汉官旧仪》二卷,《补遗》一卷,汉卫宏撰,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研究汉代官制、礼仪之重要文献,版本珍贵,流传甚少。此书为研究汉代政治、文化之重要资料,后世学者多所取资。
|
|
![]() |
**《万寿衢歌乐章》六卷,清彭元瑞撰。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木活字印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诸地重刻。此书乃为颂扬圣德,庆贺万寿而作,集歌赋乐章之大成,显盛世之隆昌,彰文治之光辉。**
彭元瑞,字辑五,号芸楫,江西南昌人,乾隆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学博识广,文采斐然,深得乾隆皇帝器重。《万寿衢歌乐章》为其奉敕编纂,以歌颂乾隆皇帝之圣德,庆贺其寿辰。全书凡六卷,内容丰富,体例严谨,既承古制,又开新篇,实为清代乐章之杰作。
卷一至卷三,多为颂歌,辞藻华丽,意境高远,颂扬皇帝之文治武功,德被四海,福泽万民。卷四至卷五,则以乐章为主,音律和谐,节奏鲜明,寓意深远,表达对皇帝之忠诚与祝福。卷六则收录诸臣所献之贺词,言辞恳切,情真意挚,尽显君臣之义,家国之情。
此书初以木活字印行于武英殿,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诸地皆重刻之,流传甚广。其版刻精良,字体工整,纸张上乘,装帧精美,堪称清代版刻之典范。且其内容宏富,文采斐然,不仅为清代乐章之瑰宝,亦为研究清代政治、文化、艺术之重要文献。
《万寿衢歌乐章》问世以来,备受推崇,学者皆以其为清代乐章之翘楚,文坛之瑰宝。其词句优美,音韵和谐,既显盛世之气象,又寓教化于其中,实为集文学、音乐、历史于一体之佳作。今人读之,既可领略清代文学之风采,亦可感受盛世之辉煌,诚为不可多得之珍品。
|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
二十卷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武英殿本)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者,宋人李心传所撰也。是书分甲、乙二集,各二十卷,详载南宋建炎以来朝廷内外之轶事,以补正史之阙。李心传,字仲思,号秀岩,蜀之井研人,博学多闻,精于史学,著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皆为后世所重。
此书成于南宋中后期,所记之事,自高宗建炎元年(1127)至宁宗嘉定末年(1224),凡百年间朝廷政事、典章制度、人物事迹、风俗民情,无不备载。甲、乙二集,各有所重。甲集多记朝廷大事,如政令之颁布、官制之变更、边事之得失;乙集则详录民间轶闻,如文人墨客之韵事、乡里贤达之德行、奇闻异事之传闻。二者相辅相成,实为南宋史研究之重要资料,补正史之不足,亦可窥当时社会之风貌。
是书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武英殿本),乃清乾隆间武英殿所刻,刻工精良,校勘严谨,为版本中之善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廷所刻,精选历代典籍,以活字排印,为清代官刻之代表,此本《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亦为其中之佳品。
李心传之笔,叙事详实,考据精审,尤重时事之记述,以存史实之真。其书虽为杂记,然所载之事,多可为后世史家所参证。读此书者,既可明南宋朝政之得失,亦可观当时社会之百态,实为研史者之宝典也。
总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者,乃宋人李心传精心编纂之作,内容广博,记述详实,为研究南宋历史之重要文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刻工精湛,流传至今,仍为学人所珍视。
|
|
《宋朝事实》二十卷,宋人李攸所撰,乃记述宋代典章制度、朝政时事之专著也。此书博采群籍,详录史实,举凡官制、礼乐、兵刑、食货、选举、舆地、艺文等事,莫不赅备,实为考稽宋代典章制度之重要文献。
是书之版本,传世者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福建本、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本诸种。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武英殿据宋刊本重印,校勘精审,刻工精良,为诸本之冠。福建本、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本,虽亦据宋本翻刻,然或校勘欠精,或刊印粗疏,均不及武英殿本之善。
李攸撰此书,意在补正史之阙,广见闻之资,故其书所载,多为他书所未及。如官制一门,详述宋代官制之沿革,举凡官职之设置、品秩之升降、职掌之增损,无不一一备载。礼乐一门,则详录宋代礼仪制度及乐舞之制,举凡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等,无不详述其仪节。兵刑一门,则详述宋代兵制、刑法之沿革,举凡兵制之变更、刑法之制定,无不一一备载。食货一门,则详录宋代赋税制度、货币制度及漕运制度,举凡税赋之种类、货币之种类、漕运之路线,无不一一备载。选举一门,则详述宋代科举制度及官吏铨选之制,举凡科举之科目、铨选之程序,无不一一备载。舆地一门,则详录宋代行政区划及地理沿革,举凡州县之设置、疆域之变迁,无不一一备载。艺文一门,则详录宋代典籍之编纂及文学艺术之成就,举凡典籍之种类、文学艺术之流派,无不一一备载。
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所载史实之丰富,更在于其所载史实之准确。李攸博学多闻,又曾历任史官,故其书所载,多据实录,考据精详,可信度高。后人研治宋代历史,多以此书为据,足见其史料价值之高。
总之,《宋朝事实》一书,乃研究宋代历史不可或缺之重要文献,其版本之善,内容之富,考据之精,皆足称道。后人读此书,当慎择版本,细究其文,方能得其真谛,以资史学之研究。
|
|
《五代会要》三十卷,宋王溥所纂也。溥字齐物,官至宰相,博通经史,尤精典礼。是书备载五代典章制度,为治史者所重。其体例一仿《唐会要》,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凡五十年间典制因革,莫不靡载。举凡职官、选举、礼乐、兵刑、食货、舆服、祥瑞、灾异等,皆详述无遗。其史料之翔实,考证之精审,堪与《唐会要》相颉颃。
武英殿聚珍版本,乃清乾隆年间所刊,以其校勘精审、刻印精良著称于世。是书卷首有溥自序,述其纂修之旨。序云:“五代之制,与唐不同者多矣,皆因时制宜,不可不考。余故纂而集之,以备史氏之阙。”其用心之勤,可见一斑。
《五代会要》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之珍贵,更在于其体例之完备。凡一代典章制度,莫不条理清晰,便于检阅。其于职官制度,详载其设官分职,品秩俸禄,迁转升黜,诸般规定,皆可考见。于选举制度,则详述其科举之制,考试之法,举荐之规,无不备载。于礼乐制度,则载其祭祀之礼,朝会之仪,音乐之制,皆可稽考。于兵刑制度,则详其兵制军备,刑法狱讼,无不条分缕析。于食货制度,则载其赋税徭役,货币粮帛,皆可考见。于舆服制度,则详其车驾仪仗,服饰冠冕,无不备载。于祥瑞灾异,则载其天象变化,祥瑞灾异,皆可稽考。
是书之编撰,不独为五代史研究提供了丰富之史料,更以其体例之完备,为后世史家所效法。其于五代典章制度之详述,亦为后世治史者所取资。故曰:《五代会要》者,五代史之要籍也,治史者不可不读。武英殿聚珍版本,以其校勘精审、刻印精良,更为是书增色不少。
|
|
《唐会要》百卷,宋人王溥所撰,乃纪唐代制度典章之巨著也。其书依《周礼》体例,分门别类,详载唐代职官、礼仪、刑法、赋税、选举、舆服等诸端,实为研究唐代典章制度之重要文献。王溥,字齐物,官至宰相,通晓经史,博学多识,其撰《唐会要》,盖欲存一代之典章,垂后世之鉴戒也。
《唐会要》初成于宋太祖乾德年间,历经多次修订,至宋仁宗时方定稿。其书原本已佚,今存者乃后人辑录之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乾隆时所刊,分为武英殿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三版。此三版皆以宋本为底本,校勘精审,刻工精美,堪称善本。
武英殿本,刻于乾隆四十六年,为清廷官刻,纸墨精良,版式规整,字迹清晰,乃《唐会要》诸版本中之最善者。福建本,刻于乾隆五十一年,为福建巡抚李材所刊,其版式略异于武英殿本,然校勘亦颇精审,纸墨亦佳。广雅书局本,刻于光绪十六年,为广东广雅书局所刊,其版式虽稍逊于前二版,然纸墨尚可,刻工亦不差。
《唐会要》一书,虽为宋代所撰,然其内容多采自唐代实录、诏令、奏议等原始文献,故其史料价值颇高。后世学者研究唐代制度,多赖此书。且其体例严谨,分类明晰,便于查阅,故为学者所重。武英殿聚珍版诸本,虽为清人所刊,然其校勘精审,刻工精美,足为后世研究《唐会要》之重要依据也。
综观《唐会要》百卷,实为唐代典章制度之总汇,其书虽历经千载,然其价值不减,至今仍为学者所重。武英殿聚珍版诸本,尤为研究《唐会要》之佳本,足资后世学者参考焉。
|
|
《东汉会要》四十卷,宋人徐天麟所撰,乃记述东汉一代典章制度之专书也。是书采摭群籍,荟萃精要,举凡职官、选举、食货、兵刑诸门类,皆详加考订,条分缕析,务使事有所归,类有所属,诚为研讨东汉史事之津梁。其体例严谨,编纂精密,虽以类相从,然每类之中,又依时间先后为序,俾读者得以窥见典制之沿革变迁。书中徵引广博,除正史外,兼及杂史、传记、文集、奏议等,故所言颇能补正史之不足,匡正史之讹误。徐氏编撰此书,意在补遗考异,匡谬正俗,故于前人论述,或引或驳,或增或删,皆以考证精审、立论严谨为归。其书既出,学者咸称其详赡精核,足资参考。武英殿聚珍版本,乃清代宫廷刻书之代表,所选皆精善之本,校雠精审,刻工精美。此版《东汉会要》,字体端正,行款整齐,纸墨精良,实为版本中之佼佼者。且其版式为聚珍版特制,每页字形笔画皆由铜活字拼版而成,故每字皆可灵活更换,较之传统雕版印刷,更为便捷高效。此版之传,既保存了原书之风貌,又展现了清代印刷技艺之绝诣,诚可谓古籍珍本之典范也。窃观是书,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东汉史料,更在于其编纂方法与考证精神,对后世史学之影响深远。学者若欲究东汉之治乱兴衰,制度因革,则此书不可不读也。
|
|
《西汉会要》七十卷,宋人徐天麟所撰,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集西汉制度、政事之大成者也。天麟字仲山,婺源人,博学多闻,深究史籍,以西汉一代制度为纲,分门别类,辑为此书。其书体例严谨,条理清晰,凡天文、地理、职官、选举、礼乐、兵刑、食货、刑法、艺文、祥瑞、灾异诸类,无不备载。详考西汉兴衰之迹,辨明治乱之源,实为研史者之宝鉴。
此书以《汉书》为基,旁采《史记》、《汉纪》、《汉官仪》诸书,广搜博采,考订精审,去伪存真,补阙纠谬,使西汉一代制度粲然可观。其所列条目,多依《汉书》旧文,而加以整理、归纳,自成体系,便于查考。如《职官》一类,详载西汉官制之设置、职责及变迁,使读者一目了然;《选举》一类,述西汉举贤任能之制,明其选才之道;《礼乐》一类,载西汉礼仪制度之沿革,辨其文化之盛衰。凡此种种,皆显天麟学识之深,用心之勤。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乃清代乾隆年间所刻,刻工精良,印刷清晰,堪称善本。其版式整齐,字体端正,纸墨俱佳,堪为后世之楷模。此书不仅为研究西汉历史之重要参考,亦为学者考镜制度、明辨史事之必备典籍。其间所载制度,虽为西汉所行,然其治国理政之要,足为后世所借鉴。
综观《西汉会要》一书,其价值不仅在于史料之丰富,更在于其体例之完备,考据之精审。天麟以其渊博之学,广搜汉制,辑为此书,实为史学界之巨著。后世学者,欲究西汉制度之详,非此书莫属,诚可谓西汉史研究之瑰宝也。
|
|
《天工开物》三卷,明宋应星所撰,乃汇集百工技艺之大成也。其书详载农工之事,分门别类,条理井然,可谓上承古法,下启新规,为明代科技之瑰宝。宋氏,字长庚,江西奉新人,博学多才,尤精于实业之术,此书乃其毕生心得之结晶。
喜咏轩丛书本,乃后世之善本,雕版精良,校勘严谨,字迹清晰,纸墨相映,实为藏家珍视。其书首卷论及农业,详述耕作之法,水利之利,乃至稻、麦、黍、稷诸农作之种植、收获,无不备载。次卷则专论工艺,凡陶、冶、织、染、酿、漆诸技,皆详加记述,图文并茂,使人一目了然。末卷则涉及矿冶、兵器、舟车等,尤以火药、指南针等发明,详述其制作之法,足见作者之博识。
宋氏著书,旨在传习实用之学,其言简意赅,不以辞藻为饰,而以实学为旨。书中所述,皆经实地考察,或亲试其法,故能切中时弊,为后世所重。《天工开物》成书之后,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之重要资料。
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丰富,更在于其所体现之科学精神。宋氏倡导实践,重视创新,其书中所载,多为其时之新发明、新技术,足见明代科技之进步。且其书所述,皆以民生为本,旨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生活,可见作者之用心良苦。
今观《天工开物》,犹可见明代百工之巧技,科技之昌明。宋应星之著述,不仅为明代科技之见证,更为中华文明之瑰宝。喜咏轩丛书本,更为此书增色不少,使得后世学人得以一窥宋氏之智慧,故特为简介,以飨读者。
|
|
《天工开物》三卷,明宋应星所撰,武进涉园据日本明和八年刊本重梓。是书乃中华农工技艺之集大成者,亦为古中国科技之瑰宝。宋子以博闻强识,遍历山川,考究百工,细究物产,乃成此书。书中所述,上探天文,下究地理,中论人事,凡百工技艺,无不备载。
卷一论天时地利,详述农事之要,如耕织、蚕桑、圃艺、渔猎之类,皆有条不紊,语焉详矣。卷二载手工艺,如冶铸、陶埏、造船、造纸、制盐、酿酒等,皆以实践为据,言之凿凿。卷三言器物之制,如兵器、乐器、笔墨、所以利民生者,靡不毕具。书中图文并茂,以图明理,以文注解,观之如临其境,学者得以易晓。
宋子之于技艺,非徒传其形,乃究其理。是故所载之技,非必一时一隅之所用,实乃古今中外所共珍。《天工开物》之名,盖取意于天工开物而成,既言天道之工,又言人力之巧,二者相合,物之所以成也。
至于武进涉园所据之日本明和八年刊本,亦足以见是书之流传至广,影响至深。日本学者,素以精研中华文化为务,能得是书,而重梓之,亦可见其于中华技艺之崇尚也。今人读之,既可晓古人之智,亦可得生存之艺,岂不伟哉?
是以《天工开物》者,不仅为古今技艺之宝库,更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学者当细味其旨,以开来学,昭后世也。夫以宋子之博,涉园之勤,日本之重,皆足以使是书历久弥新,永垂不朽矣。
|
|
《吴中水利通志》者,明嘉靖之世所著,凡十七卷,然著者姓氏不传,是乃锡山安国以铜活字印本,时嘉靖三年也。其书专述吴中水利之事,条分缕析,详载江河湖泽,沟渠堰塘,兴废之由,疏浚之法,灌溉之利,以及防汛之备,莫不备录。是书之成,为后世治水之圭臬,亦为考究古吴中地理之珍籍。
夫吴中者,江南之腹地,水网密布,自古为鱼米之乡。然水利之兴废,关系民生至巨。是书所载,既有上古治水之遗法,亦有当时创新之良策,如筑堤围田,开渠引水,皆详述其工。其间,尤重太湖之治,阐述其环湖诸县之水患,提出减涝之策,分流之谋,实为治水之经典。
是书之印,以铜活字为之,乃当时印刷之新风尚。锡山安国者,印书之名家也,其活字排版,字迹清晰,版面工整,可谓印书之精品。故是书不仅内容珍贵,其形制亦为藏书家所重。
总之,《吴中水利通志》一书,既为水利之专志,又为印刷之精品,实为研究明代吴中水利及印刷工艺之双璧。其价值,不仅在学术,亦在工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
|
《畿辅水利初案一卷二案一卷三案一卷四案一卷补一卷附录一卷》者,清潘锡恩所辑也。成书于道光三年,刻版行世,凡七卷。是书专述畿辅水利,盖畿辅者,京师之近畿,水利者,民生之要务也。潘氏博采群书,详稽旧制,彙为一编,以备稽考。
初案至四案,分述畿辅水利之源流、沿革、利弊、兴废。补一卷,续录新章、新议。附录一卷,收载奏疏、札记、公牍等,以资参证。其体例严谨,脉络分明,条分缕析,独具慧眼。
是书之辑,盖有深意存焉。清朝定鼎以来,畿辅水利,关乎国计民生,尤关京师安危。然水利之兴废,实赖人力之经营。潘氏感于水利之重要,遂潜心研究,辑录成书,以资当世之用。其用心良苦,不可谓不深远。
观是书之内容,其于畿辅水利,既述其形势,又详其设施,既辨其利弊,又论其得失,既溯其源流,又考其沿革。其论水利之兴废,或引经据典,或援引事实,或剖析精微,或权衡利弊,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其言水利之设施,或讲求防患,或注重疏浚,或重视蓄水,或注意灌溉,皆有法可循,令人称道。
是书之辑,不独为水利之专书,亦为经世之要典。其于畿辅水利,既有理论之阐述,又有实践之指导,既有历史之回顾,又有现实之关怀。其言水利之事,既关乎民生,又关乎国计,既可资治理,又可资借鉴。是书之价值,实不可小觑也。
总之,《畿辅水利初案一卷二案一卷三案一卷四案一卷补一卷附录一卷》者,乃潘锡恩所辑之水利专书也。其体例严谨,内容丰富,论证精详,价值深远。是书之辑,不仅为水利之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亦为经世之治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 |
|
《畿辅安澜志》五十六卷,清王履泰所撰也。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重刊此书,以广流布。是书乃地理水利之要典,专述畿辅河道水患之治理,尤详于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诸水系。其编纂之旨,盖欲考河道之源流,察水患之成因,筹治理之良策,以保畿辅之安澜,故名曰“安澜志”。
履泰,字载之,直隶大兴人。其博学多识,尤精地理水利之学。嘉庆初年,奉命编纂此书,历时数载,博采群籍,广参舆图,更亲历河滨,考察地势水文,遂成此鸿篇巨制。其书体例严谨,内容详实,凡河道之经流、支派、堤防、闸坝,皆逐条缕析,并辅以图表,俾读者一目了然。此外,书中更载历代治河之策,辨其得失,论其利弊,尤以清代治河之法为详,足堪为后世治河者借鉴。
《畿辅安澜志》问世后,颇受时人推重。其书不仅为考订之资,亦为实用之典。清代治河官员,多取其书为鉴,以筹划河工,疏浚河道,遂使畿辅水患日渐减少,民生得以安宁。光绪年间,广雅书局重刊此书,复添校勘,校正讹误,刊印精良,于是书之流传益广,惠及后世。
是书之价值,不独在治河之方略,亦在于其保存了清代畿辅河道之详细资料,若水道之变迁、地势之起伏、气候之异变,皆可为后世研究地理、水文者参考。故《畿辅安澜志》不惟为清代水利之佳作,亦为地理文献之瑰宝,实可谓无价之典也。
![]() |
|
《行水金鉴》者,清人傅泽洪所纂,凡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是书成于雍正三年,刻于淮扬官舍,乃水利之巨制,治水之圭臬也。
泽洪字泽洪,江苏淮安人,夙负英才,博学多识,尤精水利之学。是书辑录历代河渠、水利之文献,自禹贡九河,迄于清初,凡关涉江河湖海、堤防堰闸之事,无不搜罗荟萃,条分缕析。其体例严谨,考据精详,实为水利之秘籍,治水者不可不读也。
书首一卷,为总论,述水利之源流、沿革、利弊,提纲挈领,使读者先得其要。其后诸卷,按地域分卷,详述各水系之水道、堤防、闸坝、堰埭等情。书中引经据典,广采众说,尤以明末清初之治河经验为详,足资后世借鉴。
泽洪编纂是书,非徒以文献为事,盖欲藉此以明水利之理,以导治水之方。其书既成,凡治水者莫不得其要领,用之实践,咸有成效。雍正朝,河道总督嵇曾筠尝举是书为治河之指南,谓其“考据详明,议论精当,实为治水之宝鉴”。
是书之刻,亦精美绝伦。淮扬官舍所刻,字体工整,板片清晰,纸墨俱佳,可谓善本。书中附图,别为一卷,绘江河湖海之形势,险要疏浚之处,皆一目了然,诚为水利图籍之珍品。
《行水金鉴》之价值,不仅在于其文献之丰富,更在于其治水之实用。泽洪以学者之才,成经世之书,其功在当代,泽被后世。今读是书,犹可见其务本求实、利济苍生之志,实为水利之瑰宝,治水之津梁也。
![]() |
|
![]() |
《畿辅河道水利丛书》者,清季吴邦庆所辑,道光四年益津吴氏刻本也。是书集畿辅之地河渠水利之要,详考水道源流,备述治水之策,为水利典籍之精粹也。
吴邦庆,字芗亭,安徽歙县人,嘉庆进士,官至河道总督。其生平笃志水利,遍历河渠,考其源流,察其利弊,积数十年之功,乃辑是书。书凡十卷,首论畿辅地理大势,次则分述永定、海河、子牙、大清、北运、南运诸河之源流、走向、堤防、闸坝之制,并及滹沱、桑干、潮白诸水之利病。每河之下,皆附以历代治水之方略,旁征博引,详考精析,足为后世治水者之圭臬。
是书之特色,在于其考据之精详,论述之明晰。吴氏以实地考察为本,辅以历代典籍,务求真实可信。其论永定河之沙患,海河之淤积,子牙河之泛滥,无不切中时弊,所提治水之策,亦皆切实可行。尤以《永定河志》一卷,详述永定河之变迁、堤防、闸坝之制,并及历代治水之得失,为全书之精华。
道光四年,吴氏自刊是书于益津,刻工精良,纸墨俱佳,流传至今,虽历经沧桑,然其内容之精要,依旧为治水者所重。近世以来,水利之事日新月异,然吴氏所辑之书,犹不失为研究畿辅水利之重要参考文献。
综而观之,《畿辅河道水利丛书》者,吴邦庆毕生心血之所萃,实为清代水利典籍之翘楚。其内容之广博,考据之精详,论述之明晰,足为后世治水者之借鉴,亦为研究清代水利史之珍贵资料。是书之价值,可谓历久弥新,虽经百余年,犹不失其光辉。
![]() |
![]() |
〈石灯笼图谱〉
四册
.日本宽延至明和间写本
《石灯笼图谱》四册,日本宽延至明和间写本,乃集石灯笼之精华,绘图谱之细密,堪称东瀛园林艺术之瑰宝也。此书成于江户时期,正值日本文化繁盛,园林营造之风盛行,石灯笼之设,尤为庭园点缀所重。
册中收录石灯笼之形制,琳琅满目,或古朴典雅,或精巧别致,皆为日本园林之精髓。图谱详绘石灯笼之构造,分寸不差,极尽工巧,使观者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幽静之庭园,细品灯火之幽微。其绘图之精细,注解之详实,足见编纂者之匠心独运,非深谙园林之道者不能为也。
宽延至明和年间,正值日本文化吸收中华文明,又融汇本土特色,形成独特之风格。此书亦是如此,虽为日本写本,然其中不乏中国传统园林之影响,尤以唐宋时期之石灯笼为蓝本,结合日本自然景观与建筑风格,遂成独具一格之艺术形式。
《石灯笼图谱》不仅是实用之工具书,更是一部艺术之结晶。其内容涵盖了石灯笼之材质、形制、雕刻技法及摆放位置,实为园林营造者之指南。此外,书中对石灯笼之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亦有详尽阐述,使读者既能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
此书之珍贵,不仅在于其图文并茂,更在于其保存了江户时期园林艺术之风貌。时至今日,石灯笼虽仍见于日本庭园,然如《石灯笼图谱》这般系统全面的记载,已属罕见。故此书不仅是研究日本园林艺术的重要文献,亦是探讨中日文化交流之宝贵资料。
综观《石灯笼图谱》四册,乃集实用、艺术、历史于一体,堪为东瀛园林文化之瑰宝。其编纂之精,绘图之美,注解之详,无不彰显江户时期文化之璀璨,实为后世研究者与园林爱好者不可多得之珍本。
![]() |
《营造法式》三十四卷,北宋李诫所撰,乃中国古代建筑之巨典也。李诫,字明远,官至将作监,精于营造,博通古今,此书乃其集大成之作,成于崇宁二年(1103年)。是书详载宋时建筑工程之制,绘图精审,规制详明,为后世研究古代建筑之圭臬。
书分总释、总例、诸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六部分。总释者,叙述建筑术语及其渊源;总例者,阐明建筑之基本法则;诸作制度者,详述各类建筑之作法,如殿阁、亭台、廊庑、塔寺等;功限、料例则规定工程之工力与材料用量;图样则绘制建筑之平面、立面、剖面图,皆极精细。
清初影宋抄本,乃传世之珍本也。影宋者,依宋本影钞以存其真,虽非原刻,然亦不失为研究宋代建筑之重要资料。此书抄写工整,字迹端严,字体仿宋版,颇具古风。卷帙浩繁,保存完好,实为古籍善本之瑰宝。
《营造法式》不仅为建筑工匠之指南,更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工程史、技术史之宝贵资料。其内容之丰富,体例之严谨,绘图之精美,皆为中国古代建筑文献之典范。清初影宋抄本之流传,更使宋时建筑之精髓得以为后世所探求与传承。
此书问世,影响深远,后世建筑多以此为据,乃至明清宫室,亦有借镜者焉。今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此书乃不可或缺之典籍。清初影宋抄本,虽经历代沧桑,然其价值不减,反增,实为古籍中之瑰宝,学林中之珍品也。
要之,《营造法式》三十四卷,李诫所撰,清初影宋抄本,乃中国古代建筑之宝典,研习古代建筑者,不可不读。此书之存,为后世建筑之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之参考,实为中华文化之精粹,建筑学之瑰宝也。
![]() |
|
《棠阴比事》一卷,南宋桂万荣所撰,元刻本,乃中国法医学与刑侦学之重要典籍也。其书以案为例,详述案情,剖析法理,考证律令,堪称古代司法实践之宝典。桂氏博采众家之长,融汇己见,以精炼之文笔,记录诸多典型案例,既可为法官断案之参考,又可作学法者研读之资料。
书中所载之案,多涉及命案、盗窃、诈骗等刑名,桂氏每案必详其始末,考其证据,辩其是非,明其律法。其文辞虽简,然意蕴深远,读之可见古人之智慧与司法之严谨。书中每案之后,桂氏皆有评点,或论律法之适用,或议案情之疑点,或指官府之过失,皆切中要害,发人深省。
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案情之实录,更在于其法理之阐发。桂氏于书中揭示律法之内涵,阐明司法之原则,提出断案之方法,皆可为后世之鉴。其书虽成于南宋,然其法理之精要,至今犹有价值,乃研究中国古代法文化之重要文献也。
元刻本《棠阴比事》,乃现存之最古版本,其版刻精良,字迹清晰,版式规整,保存完好,实为难得之珍本。其书流传有序,历代学者多有研究,影响深远。今人观之,既可领略古代版刻之艺术,又可研习古代法理之精义,诚可谓一本双美,尽在不言中。
总之,《棠阴比事》一书,以其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在中国古代法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其书虽仅一卷,然其内容之丰富,法理之深邃,影响之深远,皆足以与古代其他经典典籍相媲美。读此书者,可明律法之源流,知案情之曲折,悟司法之要义,是为难得之学问也。
![]() |
|
![]() |
《宋提刑洗寃集录》五卷,乃南宋宋慈所撰,元时刻本也。宋慈,字惠父,福建建阳人,南宋理宗时提点刑狱,以明察秋毫、断案如神著称。此书专述法医学之要义,详载检验尸伤之法,以助案情之明断,乃中国古代法医学之开山之作。
其书分为五卷,卷一曰“总论”,述检验之要,强调勘验之严谨与情理之推敲。卷二至卷四,分述各类尸伤检验之法,如自缢、溺水、火烧、中毒等,皆有详实之法式。卷五则录疑难杂例,附录验方诸篇,以备参详。
其书采撷前贤之论,结合自身经验,不仅详述检验之法,更注重情理之推敲,强调以证据为断案之本。其法细致入微,条理清晰,足以为后世法医学之楷模。书中所载,多有科学依据,如以石灰水验溺,以银针验毒,俱为后世所沿用。
元时刊刻此书,可见其价值之高。后世法医学多以此书为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至今犹为法医界所重,非徒供学者研习,亦为司法实践之指南也。
此元刻本,字迹工整,版式精良,虽历经沧桑,犹能完好保存,实为珍本。观是书,可以知古人断案之精微,可以明法医学之演进,亦可窥宋慈之明察与智慧。诚为法医之宝典,亦为古籍之瑰宝也。
是书之成,不仅为宋慈个人之成就,亦为古代法医学之集大成者。其于法医界之贡献,不可磨灭。现今法医学虽日新月异,然其基本原则,仍不离宋慈之论。是以此书,不仅为古代法医学之经典,亦为现代法医学之基石也。
![]() |
《故唐律疏议三十卷纂例二十卷》者,乃唐世法制之典章,长孙无忌等所撰也。其书凡三十卷,附《纂例》二十卷,合五十卷之帙,集唐律之大成,为后世刑名之准绳。唐律者,贞观之世所定,后经永徽、开元诸朝修纂,遂成一代之典。长孙无忌等奉敕撰疏,详释律文,疏议并行,分立门类,条贯分明,实为唐律之精义所在。《纂例》则辑录律文之要旨,便于检索,利於实用。
此书乃元至正年间余志安勤有堂所刻,版式为宋元旧刻之遗风,字体遒劲,版式古朴,经久不倦,实为珍本。余志安勤有堂者,元季书坊之佼佼者也,所刻之书多为经史子集之要籍,尤以法制之书为精。此《故唐律疏议》刻本,卷帙完整,纸墨精良,版式规整,字迹清晰,堪称善本。
唐律之制,承前启后,集汉魏以来法制之大成,而又为宋元明清诸朝所效法。其律文十有二篇,曰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凡五百余条。律文简约,而疏议详明,律意精微,而疏义深奥,实为唐世法律之精华。
此书之刻,既存唐律之旧制,又载元刻之新貌,实为法制史之瑰宝。观其书者,可明唐律之体制,可察法制之流变,可知刑罚之轻重,可辨礼法之权衡。历代法家,莫不推重此书,以为研习法律之必备。今得此善本,岂不珍之宝之,以传后世乎?
![]() |
|
《福惠全书》者,清黄六鸿所撰,凡三十二卷,清刻本也。鸿,字六鸿,清季儒士,博通典籍,尤精韬略。是书集其平生所学,荟萃古今,旨在福国惠民,故以“福惠”名篇。
全书纲目分明,首述天道人事,次论地理山川,终及兵农礼乐,无不详备。鸿尝遍游名山大川,访求民间疾苦,故其言多切实际,非空谈玄理者可比。其论天道,则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人事,则曰:“人贵有恒,慎终如始。”论地理,则曰:“地灵人杰,山水有情。”论兵农礼乐,则曰:“兵者,国之大事,不可轻启;农者,国之根本,不可懈怠;礼乐者,教民之化,不可废弛。”
鸿之文辞,古朴典雅,深入浅出,虽儿童亦能通晓。其论理,则条分缕析,丝丝入扣;其陈事,则引经据典,言之有据。鸿之用心,在于济世安民,故其书不仅为士子之圭臬,亦为官民之指南。
清刻本者,刻工精良,字迹清晰,纸张洁白,装帧精美,乃书林之珍品也。昔人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是书之有益于世道人心,不言而喻。今人以古籍为宝,以《福惠全书》为宝中之宝,不亦宜乎?
嗟夫!黄六鸿之学识,可谓博大精深;《福惠全书》之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是书之流传,乃国家之幸,人民之福也。愿后之览者,能效鸿之勤学,行鸿之仁政,则国泰民安,福泽绵长,可期而待矣。
![]() |
|
《大唐六典》三十卷,唐玄宗李隆基御撰,乃集历代典章制度之大成,详载唐时朝政、法制、礼仪、官制诸端,实为治史者之宝典也。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欲为后世立典范,遂命群臣编纂此书,以资借鉴。书成,凡三十卷,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诚为煌煌巨制。
明正德十年,席书、李承勋二人,鉴于原书散佚,恐后人难以窥其全貌,遂据旧本重刻,以广流传。其刻本,字迹工整,版式精良,可谓善本之尤。席书,字子鱼,博学多才,尤精文史;李承勋,字子勋,勤勉好学,著述颇丰。二人协力,终使《大唐六典》重光于世,功不可没。
书中所述,自唐高祖至玄宗朝,凡百余年之事,无不备载。其官制一卷,详列朝廷各职,品级、职掌、俸禄,一一明晰;法制一卷,则载律令条文,案牍文书,皆有条不紊;礼仪一卷,详述朝会、祭祀之仪,冠婚丧祭之礼,无不周详;其余各卷,亦皆精审,实为研究唐代政治、法律、文化之重要资料。
《大唐六典》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丰富,更在于其编纂之精审。其体例之严,条理之清,实为后世典章制度之楷模。明刻本之存世,更使其流传不衰,为学者所珍。今人研读此书,既可窥唐代盛世之风貌,亦可为治国理政之借鉴,实为不刊之典也。
![]() |
|
![]() |
《圣庙祀典图考》五卷,清顾沅所撰,详述圣庙祀典之礼仪规矩,图文并茂,考证严谨,为研究古代祭祀文化之重要典籍。顾沅,字湘舟,江苏吴县人,博学多才,尤精于礼制之学。此书编纂历时数载,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兼收并蓄,考据精详,被誉为清代祀典研究之巨著。书中载有圣庙图绘,描绘孔子及其门生祭祀之场景,画工精美,细节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孟子圣迹图》一卷,亦为顾沅所辑,绘述孟子生平事迹,延续《圣迹图》一贯之风格,图文并茂,内容详实。此书不仅有孟子行迹之记载,更兼载其言论教诲,辅以图绘,使孟学之精髓得以传世。顾沅以其深厚之学养,考证孟子事迹,力求真实,所绘图像亦栩栩如生,使读者得以窥见先贤风采。
《圣迹图》一卷,与《孟子圣迹图》并行,绘制孔子及其门生之圣迹事迹,内容涵盖孔门诸贤之行迹、言论、礼仪等,图文并茂,考证详实。顾沅以此书弘扬儒家之道,传承圣贤之教,使后人得以了解孔门诸贤之精神风貌。书中所绘图像细腻传神,文字简洁明了,开卷有益,堪称清代圣迹图绘之典范。
此三书皆于清道光六年吴门赐砚堂顾氏刻印,版刻精良,纸张上乘,字迹清晰,图像精美。顾氏刻书以质量著称,此书亦不例外,堪为清代刻本之精品。其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为研究儒家文化、圣贤事迹及古代祭祀礼仪之重要文献,深得学界推崇。此三书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珍贵资料,亦为中华传统文化之重要传承,广受后世赞誉。
![]() |
![]() |
《典制类林》四卷,清唐氏南辑,乾隆三十年敬直堂刻本,乃典章制度之要籍也。唐氏南,字不详,清中叶学者,博通经史,尤精典制。是书辑录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条理井然,实为研究古代政治制度之重要参考。
其书卷一为“官制”,详述历代官职之设置、升降、职责,自秦汉至明清,无不备载。卷二为“礼制”,记载古代礼仪之变迁,包括祭祀、朝贺、婚丧诸礼,皆按时代顺序排列,以便查考。卷三为“刑法”,录历代法律之演变,尤其注重唐宋以降律令之异同,兼及刑法理论与实际案例。卷四为“赋役”,详述历代赋税、徭役之制度,尤以明清两代为主,兼及田制、户籍、盐法等。
《典制类林》之编纂,旨在为当时执政者提供历史借鉴,同时也为学者研究典章制度提供便利。唐氏南在辑录过程中,注重考证,每引一制,必注明出处,间附己见,以辨正误。其书虽以辑录为主,然亦不乏独到见解,足见辑者学识之渊博。
敬直堂刻本,字体工整,版刻精良,流传至今,仍为藏书家所珍视。此书不仅为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之重要资料,亦为清代学术研究之重要成果。唐氏南以其严谨之学风,辑成此书,为后世学者之典范,功不可没。
![]() |
《万寿盛典初集》一百二十卷者,清康熙朝所纂也。康熙五十五年,内府镂梓成书,王原祁等诸臣奉命辑录。是集乃圣祖仁皇帝六旬万寿之纪,盛况煌煌,礼仪粲然,故以“万寿盛典”名之。其书详载庆典始末,举凡朝贺礼仪、歌舞杂戏、诸臣赞颂、四方贡献之属,靡不备录,咸以彰圣德、显皇威、昭国运之昌隆也。
夫康熙之世,天下太平,河清海晏,民生殷富,文教昌明。圣祖仁皇帝御极五十余载,励精图治,恩泽四海,故至六旬万寿,宇内同庆,万方来贺。朝中重臣,皆争献礼进言,以表忠敬;民间百姓,亦张灯结彩,歌舞喧阗。是集所录,非独昭示庆典之盛,亦见人心所向、国运之隆也。
其卷一至卷十,记朝贺礼仪之隆,自王公大臣至外国使节,皆依例觐见,仪仗赫奕,礼节森严。卷十一至卷三十,录歌舞杂戏之盛,宫廷乐舞、民间杂艺,纷呈眼前,声色俱丽,极一时之观。卷三十一至卷六十,载诸臣赞颂之词,或赋诗,或撰文,皆颂圣德之广博、皇恩之浩荡,文采斐然,诚意拳拳。卷六十一至卷九十,记四方贡献之珍,自中国各省至海外诸国,贡品琳琅,奇珍异宝,盛极一时。卷九十一至卷一百二十,附庆典图绘,以丹青之笔,描绘盛典盛景,栩栩如生,尽显雍容华贵之气。
是集之成,非独为庆典之记录,亦为后世之鉴也。观其盛况,可知康熙朝之太平气象;览其篇章,可见圣祖仁皇帝之圣德隆恩。其所载礼仪之详、歌舞之盛、赞颂之诚、贡献之珍,皆足以垂示来兹,传之不朽。
王原祁者,康熙朝之名臣也,工书画,擅文辞,奉命纂修,尽心竭力,故是集成书精良,文笔典雅,图绘精美,堪称一代巨制。其书虽为庆典之记录,实亦清代文化之瑰宝,后人得而观之,当可窥康熙盛世之盛况,感圣祖仁皇帝之德泽也。是为简介。
![]() |
|
《大清通礼》五十四卷,乃清道光四年内府刻本,由穆克登额等续纂而成。此书汇集清代礼制之大成,详载国家典礼、宫廷仪节、民间风俗,为礼学研究之重要典籍。
全书分卷有序,首卷概述礼之起源、演变及其重要性,次卷至五十四卷,依次详述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大类。吉礼篇详载祭祀天地、宗庙、社稷之仪;凶礼篇叙丧葬、吊唁之规;宾礼篇录朝觐、宴享之制;军礼篇载征战、誓师之典;嘉礼篇述婚嫁、庆典之仪。每篇皆以史实为据,条分缕析,严谨详实。
穆克登额等续纂此书,既承前代之遗绪,又融当代之新制,力求完备。其编纂之时,参考历代礼书,如《周礼》、《仪礼》、《礼记》等,并加以考订、增补,使之更合时宜。书中不仅详述各项礼仪之程序,亦注重礼仪之精神内涵,强调礼以敬为本,以和为贵,以恭谦为要旨。
此书之编撰,旨在规范社会秩序,弘扬礼教,以维护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其内容不仅适用于朝廷,亦可为民间所借鉴,故有“礼之大者,天下共之”之说。书中所述礼仪,既具实用价值,又富含文化意蕴,可谓礼制之典范。
《大清通礼》乃清代礼制集大成之作,其编纂严谨,内容详实,为研究清代礼制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此书不仅为当时社会所重,亦为后世学者所珍视,实为礼学研究中不可多得之宝典。
![]() |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