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礼类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礼记〉 六卷 〔明〕 翁溥校订 .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本
《礼记》六卷,明代翁溥所校订,日本江户时刻魁本大字五经之一,乃经学之要籍也。 夫《礼记》,昔为孔子后学所记,载礼制、教化、修身、治国之大义,实五经之翼。其文多述周礼,然亦兼及秦汉,非止一端,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冠、婚、丧、祭之礼,更有《大学》《中庸》名篇,为后世儒者所宗。其篇目繁杂,汉戴圣辑为《小戴礼记》,共四十九篇,遂成后世通行之本。 翁溥,字汝德,明嘉靖时人也,博览群书,精于经学,尤擅校雠。其校订《礼记》,取汉唐旧本,参以宋元诸儒之说,删繁就简,正讹补阙,务求文义通明,训诂精当。其本既存古义,亦增新解,于经学传承之功甚巨。 日本江户时,儒学风行,汉籍东传,刻书之风大盛。魁本大字五经,乃日本刻书之精品,字体遒劲,版式工整,纸张精良,足见其尊经重道之意。其中《礼记》六卷,依翁溥本校刻,既显明儒之精义,亦增日人注解,融会贯通,别具一格。盖其时日本儒者,多奉朱子之学,而《礼记》一书,尤为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故其刊刻既多,研习亦勤。 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版本之珍稀,更在于其为中日文化交流之见证。江户时日本,虽独居海外,然于中华文化却心向往之,尊儒重道,刻书传经,于异域发扬光大。今观此本,既可窥明儒经学之精粹,亦可览日人治学之严谨,实为两邦文化交融之瑰宝。 然《礼记》之义,非仅存于文字,更在于其修身养性之理、礼仪教化之道。翁溥校订之功,江户刻书之技,皆为此书增色。后之学者,当珍视此书,不仅览其文,更当思其义,以礼修身,以教化世,斯为读经之正途也。
〈重刻申阁老校正朱文公家礼正衡(家礼正衡)〉 八卷 〔明〕 彭滨 〔明〕 周应期 .明万历二十七年闽书林自新斋余明吾刻本
《重刻申阁老校正朱文公家礼正衡》八卷,明代周应期编纂,彭滨校订,乃万历二十七年闽书林自新斋余明吾刻本。是书以朱熹《家礼》为蓝本,参以历代诸儒之说,详加考订,务求精当。周应期,字伯温,号东轩,福建闽县人,嘉靖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学问渊博,尤精于礼学。彭滨,字子澄,福建闽县人,亦以礼学见长,二人合力,遂成此书。 《家礼正衡》旨在匡正时俗,使家礼合于古制。全书分为八卷,首卷为总论,次卷为冠礼,三卷为婚礼,四卷为丧礼,五卷为祭礼,六卷为杂礼,七卷为家训,八卷为附录。每卷皆列条目,详述其仪节,考其源流,辨其异同,务使读者明其义理,知其取舍。书中于朱子《家礼》之外,复采《礼记》、《仪礼》、《周礼》等经典,兼及宋元诸儒之说,务求完备。其于冠婚丧祭四礼,尤加详备,盖此四者,人生之大节,不可不慎。 卷首有周应期自序,述其编纂之旨,谓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不可一日无之。昔朱子作《家礼》,以正风俗,然时移世易,礼之仪节,或有未备,故此书继之,务使礼制合于今时,而仍不失古意。彭滨亦有序,谓是书乃与周应期共相商订,务求精审,以期传之久远。 此书刻于万历二十七年,时闽中风俗渐侈,礼制日坏,故余明吾刊刻此书,以正人心,挽时弊。其书版式整饬,字迹清晰,足见刻工之精。全书考据详实,义理明晰,虽为家礼之作,实兼有学术价值,诚为礼学之要籍也。今观是书,犹可想见明人崇礼尚古之风,亦可见周、彭二君学术之精深,用心之良苦。此书本之以朱子,参之以群儒,匡之以时弊,实为礼学之正脉,家礼之正衡也。后世学者,欲究明家礼之制,不可不读是书。
〈文公家礼仪节〉 八卷 〔明〕 丘濬 .明刻本
《文公家礼仪节》八卷,明丘濬所撰,刻于明时,乃礼仪之宗,家范之典也。濬博通经史,深谙礼制,此书盖其为文公家所定,以正家风,导人伦,垂范后世也。 书分八卷,首卷总论家礼之大义,次卷详述冠礼之仪,三卷载婚礼之制,四卷述丧礼之哀,五卷纪祭礼之敬,六卷明相见之礼,七卷列饮食之仪,末卷收杂礼之细。每卷之下,又分章节,条分缕析,无不备载。 冠礼者,成人始也,濬定其仪,以严其始;婚礼者,人伦之始也,濬述其制,以正其基;丧礼者,生死之重也,濬记其哀,以明其终;祭礼者,敬祖之诚也,濬纪其敬,以申其孝;相见之礼者,交往之道也,濬明其节,以和其情;饮食之仪者,养生之本也,濬列其序,以养其生;杂礼者,日用之道也,濬收其细,以备其用。 濬之著书,非徒为文公家设也,实欲以一家之礼,化天下之人。其所定礼仪,虽简而赅,虽约而备,皆本于古礼,而适于今时,可为世之楷模,家之圭臬也。 明刻本者,字迹工整,刻印精良,纸墨俱佳,可为珍本。其书传世,虽历数百年,而礼仪之道,犹可考见,诚为研究明代礼仪之重要文献也。 《文公家礼仪节》八卷,礼经之支流,家范之宝典,读之者可明礼仪,行之者可正家风,藏之者可为文献,实不可多得之善本也。后世学者,若能潜心研读,必能得礼仪之精髓,传家范之光辉,泽被后世,永垂不朽。
〈文公家礼仪节〉 八卷 〔明〕 丘濬 .明正德十二年应天府刻本
《文公家礼仪节》八卷,明丘濬撰,乃儒学经典,承朱子遗范,阐发家礼之要旨。丘濬,字仲深,号琼山,广东琼山人也。其博学多才,精于礼学,此书乃其积年研习之心得,旨在厘清家礼之规范,以导人伦之正轨。 是书成于明正德十二年,应天府刻印,版刻精良,纸墨考究,实为古籍中之珍品。书分八卷,首卷总论家礼之大义,次卷详述冠礼,三卷论婚礼,四卷叙丧礼,五卷言祭礼,六卷述宾礼,七卷论士相见礼,八卷终以杂记,凡家礼之节文,无不赅备。 丘濬之撰此书,深究《仪礼》、《礼记》之精微,参以《朱子家礼》之实践,融会贯通,去繁就简,使家礼易于施行。其论述精当,条理清晰,既备古礼之繁文,亦顾及今时之简略,为后世研究家礼者所必备。 书中所载,非但为一家一族之规范,实乃教化万民之根基。丘濬以为,家正则天下定,家礼之修明,乃国家治平之本。其言礼也,重于实践,强调礼之精神,使礼与日用常行相融合,故能深入人心。 此书之刻,正值明朝中叶,国势鼎盛,文化昌明。应天府乃当时文化中心,其刻本之精美,亦可见明代文化之精粹。且书中所载家礼,于后世影响深远,为明清两代士大夫所重视,乃至今日,仍不失为研究传统家礼之重要参考。 总观《文公家礼仪节》八卷,其文辞雅正,内容丰富,既传承古礼之精华,又赋予新时代之内涵,实为礼学之瑰宝,研究中国传统家礼不可或缺之资料。自其问世以来,广受学人推崇,至今仍为学术界所珍视。
〈家礼〉 五卷 〔宋〕 朱熹 .宋刻本
《家礼》五卷,宋大儒朱熹所撰,附《附录》一卷,乃宋时刊本也。是书之设,专为士庶之家,制礼作乐,规范仪节,以维世道,正人心。朱子承先圣之绪,阐扬礼教,务使家国天下,咸遵其道。其书分卷有五,曰冠、婚、丧、祭、杂仪,每卷之下,又细分条目,详尽周备,俾学者易晓而易行。 冠礼一卷,详男子加冠之仪,明成年之责婚礼一卷,述婚姻之道,昭夫妇之义;丧礼一卷,载居丧之节,示孝子之情;祭礼一卷,叙祭祀之法,敬先祖之灵;杂仪一卷,则总括日常琐节,备不虞之需。每礼之中,无不本乎人情,合乎天理,简而不略,繁而不琐。 至于附录一卷,乃后之学者,辑朱子论礼之言,补家礼之未备,发明礼意,申明礼教,使是书更加完备,流传益广。 宋刻本者,乃珍贵之版,字迹端雅,刻工精细,纸墨精良,诚为古籍中之瑰宝。存世寥寥,实为可贵,学者得一观之,如亲炙朱子之门,聆听其教诲,于礼教之道,豁然贯通。 是书之价值,非独为礼学之典要,更可为修身齐家之指南,治平天下之至道。朱子以其博大精深之学,汇古礼之精华,成一家之言,流传后世,影响深远。《家礼》一书,虽为家设,实乃国之鸿宝,世之龟鉴,后人宜珍之重之,循之以行,则家可齐,国可治,天下可平。 吾观《家礼》之书,乃知礼之为用大矣。朱子著书之旨,在使礼教普及于民间,使人人皆知礼重礼,以成善俗。今日之世,礼教尤不可废,是书之研究,乃当前之急务,愿学者共勉之。
〈司马氏书仪〉 十卷 〔宋〕 司马光 .清同治七年江苏书局刻本
《司马氏书仪》十卷,宋司马光所撰,乃言礼仪之书也。光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为北宋名臣,史学家,亦为礼仪之学之大家。此书卷帙虽不多,而其论礼仪之精微,言制度之详备,实为后世所重。 今有清同治七年江苏书局刻本,乃据宋本重刊,字体清晰,版式古朴,字迹端严,纸墨俱佳,诚为善本。其书内容,自冠、婚、丧、祭四礼始,述礼之仪文、仪节,乃至器物、服饰、音乐、饮食诸细节,无不备载。体例严谨,考据详实,凡古礼之精义,皆一一阐明,诚为研习礼仪者不可不读之书。 且此书之编写,非徒为纸面之事,亦本之于实用。光鉴乎当时礼仪之失囘,风俗之浮薄,乃本古礼之原则,斟酌其时之习俗,成此一书,旨在导民以礼,化俗以风,使民知礼之所在,而行之有据。故而此书不仅为学礼者之津梁,亦为当时之俗事者之指南。 自宋代以降,此书流布甚广,学者奉为圭臬,清人刻本,尤见珍重。盖清朝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主,礼仪之学,尤为士子所重。故江苏书局重刊此书,亦可谓应乎时需,嘉惠士林矣。 今观此书,览其序言,知其匠心,不禁为司马光之勤勉学问、严谨治学精神所叹服,且对清志士仁人之保存国粹、继承文化遗产之举,深表敬意。《司马氏书仪》十卷,诚为古代礼仪之宝贵遗产,其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传承与发展,实有不可磨灭之贡献。
〈时俗丧祭便览〉 一卷 〔清〕 张大翎 .清抄本
夫《时俗丧祭便览》一卷,乃清人张大翎所撰,清抄本也。此书专论时俗丧祭之仪,详述古今丧葬之礼,实为后世学者研究礼制之宝贵资料也。张氏,字未详,籍贯亦失考,然观其书,文辞雅驯,考据精详,非泛泛之辈也。 是书首叙丧祭之源流,追溯《周礼》、《仪礼》、《礼记》等经籍,阐明丧祭之根本。继而分章别类,详述丧礼之程序。自初丧以至殡葬,自服制以至祭祀,无一不备。其于服制之辨,尤为精当。张氏细究衰服之制,考证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之别,并论其轻重缓急,以为后世治丧之准绳。 又论及祭祀之典,自宗庙以至家祠,自天子以至庶人,祭祀之礼,无不详述。其于祭品之陈设,祭器之使用,祭礼之程序,皆有明确规范。张氏以为,祭祀乃追远报本之大事,不可不严谨行之。故其书于祭祀之礼,特为详备,以期后世有所遵循。 是书又附录时俗丧祭之陋习,批判浮靡之风气,提倡节俭之精神。张氏以为,丧葬之礼,虽为送终之大典,然过度奢靡,实为不智。故其书屡申节俭之意,反对铺张浪费,以期匡正时俗,返朴归真。 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资料之详实,更在于其思想之深刻。张氏继承儒家礼学之传统,又结合当时社会之实际,对丧祭之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其书虽为时俗而作,然其意旨深远,对后世研究丧葬文化、礼制沿革,皆有重要参考价值。 惜乎张氏之名不显,其书亦流传不广。今之所存,仅此清抄本一卷,实为难得之珍本。后世学者,若能细读此书,必能于丧祭之礼,有更深之理解。斯书之传,亦不枉张氏之苦心矣。
〈家礼辨定〉 十卷 〔清〕 王复礼 .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
《家礼辨定》十卷,清王复礼撰。康熙四十七年刻本,乃王氏精研家礼之要籍也。王氏博通经史,尤邃于礼学,此书为其晚年所成,盖集毕生心力于斯,故体大思精,考辨详洽,诚为家礼之圭臬也。 是书首卷为总论,概言家礼之大旨,以为家礼者,齐家之枢机,教化之本源也。次卷至九卷,则分论冠、婚、丧、祭诸礼,每礼皆详考古制,辨析今俗,务使上下咸宜,文质得中。末卷则附以杂论,以补前论所未备,兼及日常起居之仪,亦可谓无微不至矣。 王氏之意,盖欲矫时俗之弊,复古礼之正。故其书不务新奇,惟求允当,每论一事,必引经据典,间或参以时论,然皆折衷至当,务合于人情物理。其文平实,不事雕琢,然义理昭然,读之令人有涣然冰释之感。盖王氏深得礼之本意,故能发为是书,以垂范后世也。 是书之刻,在康熙四十七年,时值清鼎盛之际,文治武功,并臻极盛。而王氏之书,正与之相应,盖以礼教齐家,以文章经国,亦盛世之盛事也。今观其书,犹可想见当日之盛况,亦足以见王氏之学养之深,见识之卓也。 要之,《家礼辨定》一书,体大思精,考辨详洽,诚为家礼之要籍,学礼者之津梁也。王氏之功,亦可谓不朽矣。后之览者,当深体其意,以齐家治国,庶几不负王氏著书之苦心也。
〈辨定祭礼通俗谱〉 五卷 〔清〕 毛奇龄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辨定祭礼通俗谱》五卷,清儒毛奇龄所著,收入《四库全书》,乾隆御笔亲题,乃礼学之要籍也。是书专论祭祀之礼,考订精详,条分缕析,意在辨正俗讹,匡正礼制,使后学有所依归。其文辞简练,理据确凿,堪为礼学研习之津梁。 毛氏博通经史,尤精于礼学。其于祭礼,既尊古礼,又不泥古,务求通变。是书首卷总论祭礼之大义,次卷详论祭祀之仪节,三卷考订祭器、祭品之制,四卷辨正祭礼之讹误,五卷则附以实用之谱牒,以便施行。全书体例严谨,纲举目张,览之可明祭礼之要旨。 毛氏于古礼考证之力甚深,对《周礼》、《仪礼》、《礼记》诸经,皆有精研。其于祭礼之辨,不仅征引经传,且参以史志、碑铭、家乘等,务求实据,不尚空言。如考《周礼》之“六器”,辨《仪礼》之“五齐”,皆能发前人所未发,匡正旧说之谬。尤以辨正俗礼之讹,尤见其用心。如论“五祀”之误、“社稷”之辨,皆能直指症结,使后人知所去取。 此书本为通俗而作,故其行文简畅,不尚艰深,务使读者易晓。然其考据之精,阐发之明,实为礼学之巨著。后世学者研习祭礼,必以是书为参考。乾隆皇帝特将其收入《四库全书》,亦可见其学术价值之高。今之学者,虽去古已远,然礼制之要、祭祀之义,仍不可废。读毛氏之书,或可窥知古礼之精髓,明祭祀之正道,于今日之礼制建设,亦不无裨益矣。
〈家礼正衡〉 八卷 〔明〕 彭滨 〔明〕 周应期 .明崇祯十年序刻本
《重刻申阁老校正朱文公家礼正衡》八卷,明周应期编纂,崇祯十年(1637年)序刻本。此书乃述朱子家礼之要义,参以申时行阁老之校正,集两家之长,成一家之言,洵为礼学之正鹄也。周应期,字元亮,号石斋,闽县人,崇祯元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学问博洽,尤精于礼学。是书编撰,旨在阐发朱子《家礼》之微旨,匡正时俗之谬误,俾后世知礼之行止,明伦常之序次。 书分八卷,首卷为总论,次卷至八卷皆依《家礼》之序,详述冠、婚、丧、祭诸礼,条分缕析,务求简明切用。每卷之下,皆附申阁老之校注,或辨疑正误,或旁征博引,使读者得以明其源流,正其法度。周氏于编撰之际,既尊朱子之原意,复参以当时之俗,务使礼之施行,不悖古而可通今。其言礼也,既严谨不苟,又不失人情之常,可谓深得礼学之要义。 崇祯十年,周应期序而刻之,欲以是书正风俗,厚人伦,成教化之盛举。其序言曰:“礼者,天地之序,人伦之纲。朱子《家礼》,集先圣之大成,然日久传讹,多有谬误。兹重刻以申阁老之校正,冀使家礼之正,复行于世。”是书成后,流传甚广,为士林所重,实为明代礼学之珍贵遗产。 纵观此书,既承朱子之学,复申阁老之正,周应期可谓集二家之精义,成礼学之大成。今观其书,犹可窥见明季礼学之盛况,其于后世之影响,亦可谓深远矣。
〈新刻朱文公先生考正家礼通行〉 八卷 〔明〕 罗万化 .明万历元年郑氏宗文堂刻本
# 《新刻朱文公先生考正家礼通行》八卷 ## 简介 《新刻朱文公先生考正家礼通行》八卷,乃明人罗万化所撰,明万历元年郑氏宗文堂刊刻。此书以朱文公(朱熹)家礼为本,参以诸家之说,考订精详,阐发微义,实为明代礼学之要典。 罗万化,字汝良,号震川,浙江余姚人,嘉靖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学宗程朱,以礼学见长。此书之作,旨在正本清源,匡正时弊,使家礼之仪得以通行于世。 全书八卷,卷一为总论,阐述家礼之大义,卷二至卷八分述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诸种礼仪。每一礼仪,皆先引朱子之说,次列诸家之论,次加按语,辨正异同,考订讹误。其按语精审,考证详实,足见作者之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此书刊刻于明万历元年,郑氏宗文堂为当时著名书坊,刊刻精良,流传甚广。其版式规整,字体端秀,刻工精细,纸墨莹洁,为明代刻本之上乘。书前有罗万化自序,概述撰述之旨,次列凡例,说明编排之例,次列目录,以便寻检。 《新刻朱文公先生考正家礼通行》之作,不仅为研究朱子家礼之重要文献,亦为研究明代礼学之珍贵资料。其考订之精详,阐发之微义,对后世礼学之发展,影响深远。此书之刊行,使朱子家礼得以广泛传播,对当时社会之教化,影响甚巨。 总而言之,《新刻朱文公先生考正家礼通行》八卷,乃明代礼学之要典,罗万化之精心力作。其内容精审,考证详实,刊刻精良,流传甚广,实为研究朱子家礼及明代礼学之不可或缺之著作。
〈泰泉乡礼〉 七卷 〔明〕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泰泉乡礼》七卷,明人佐氏所撰,藏于四库全书,乃乾隆御笔亲书之作。此书详载乡里礼仪,旨在正风俗、明教化,为当时乡民立范,亦为后世礼制之参考。其文典雅,义理深邃,实为礼学研究之瑰宝。 佐氏生逢明朝,时值社会动荡,礼仪衰微。其有感于斯,遂著此书,以匡正人心,恢复古礼。全书分七卷,每卷各有侧重,从日常生活至重大典礼,无不涵盖。首卷论及家族之礼,强调孝悌为本,以维系家族和睦;次卷详述邻里之礼,倡导互帮互助,以促进社会和谐;三卷至五卷则详列婚丧嫁娶之仪,规范仪式程序,以示庄重肃穆;六卷言及祭祀之礼,尊崇祖先,传承文化;末卷则总结全书,强调礼仪之于国家社稷之重要性。 佐氏在书中不仅详述礼仪规范,更注重礼仪背后的精神内涵。其强调礼仪非仅形式,更在于内心之诚敬。故其书中多有劝诫之辞,提醒人们以礼自律,以德修身。其言简意赅,意蕴深远,读之令人深思。 《泰泉乡礼》之成书,得益于佐氏深厚之学识与丰富之阅历。其广博经史子集,精研礼制,故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此书不仅为当时乡民所推崇,亦为后世学者所珍视。四库全书收录此书,足见其价值之高。 乾隆帝亲笔抄录《泰泉乡礼》,更显此书之珍贵。乾隆帝崇儒重道,注重礼教,故对此书推崇备至。其亲笔抄录,不仅是对佐氏之肯定,亦是对礼学之重视。此举亦使《泰泉乡礼》得以广传于世,惠及后人。 《泰泉乡礼》七卷,乃明代礼学之重要著作,亦为后世礼制研究之宝贵资料。其文典雅,义理深邃,读之令人受益匪浅。此书不仅有助于了解明代乡里礼仪,更可启迪今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览此书者,当深思其义,以礼自律,以德修身,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家礼集说〉 五卷 〔明〕 ‌冯善 .明万历十七年钱士完刻本
《家礼集说》五卷,明冯善所撰,万历十七年钱士完刻本也。冯善,字时明,号敬亭,江阴人氏,博学多才,尤精礼学。是书汇集古今家礼之要,参酌斟酌,以成一编,为后世治家者所法。 书凡五卷,首卷总论家礼之大义,次卷至五卷分别详述冠、婚、丧、祭四礼之仪节。每卷皆先引经典之文,后附冯氏之解说,兼采历代礼家之言,参以己见,务求详备。其论家礼,既本于古,又不泥于古,因时制宜,可谓善述善作。 是书之刻,钱士完之功也。钱氏,字持正,号南石,常熟人氏,万历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钱氏素仰冯氏之学,闻其有家礼之作,遂捐资付梓,以广其传。其刻工精良,字画端楷,纸墨上乘,诚为难得之佳椠。 《家礼集说》一书,于冯氏生平学术之精华,多所体现。其说礼也,既重其文,又重其义,务使文义贯通,情理兼到。如论冠礼,谓“冠者,所以责成人之道也”,论婚礼,谓“婚礼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论丧礼,谓“丧礼者,所以明生死之义也”,论祭礼,谓“祭礼者,所以报本反始也”。凡此种种,皆可见冯氏礼学之精深。 至于钱氏之刻此书,亦可见其尊师重道之心。钱氏于冯氏之学,敬之若神明,爱之若珍宝,不惜重金,务求传之永久。其于冯氏之书,一字一句,皆精心校勘,务求无误。故是书之刻,不惟为冯氏增光,亦为钱氏添彩。 后世读是书者,当知冯氏之学,以礼为本,以诚为要。其论家礼,既重其文,又重其义,务使文义贯通,情理兼到。至于钱氏之刻是书,亦可见其尊师重道之心。是书之传,不惟为冯氏增光,亦为钱氏添彩。故是书者,乃明季礼学之瑰宝,亦为后世治家者之法典也。
〈文公家礼仪节〉 八卷 〔明〕 丘濬 .明万历三十六年钱时刻本
《文公家礼仪节》八卷,明丘濬撰,万历三十六年钱时刻本。是书乃丘濬秉承朱子《家礼》之旨,参以己见,增辑而成。丘濬,字仲深,号琼山,广东琼山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学识渊博,尤精于礼学。此书为其晚年所著,旨在阐扬朱子家礼之精义,以正风俗、敦教化。 书凡八卷,卷一为通礼,述家礼之总纲,明其大义;卷二至卷四为冠、婚、丧、祭四礼,详述其事仪,条分缕析,务使合于古制;卷五为杂礼,内容包括相见、宴饮、庆吊等日常礼仪;卷六为家训,训诫子孙,敦伦饬纪;卷七为闺范,专述妇女之礼,以正闺门;卷八为附录,收载相关礼文、仪注,以备参考。 是书体例严谨,考证详密,既尊朱子家礼,又参酌时宜,务使古今相协,便于施行。丘濬于礼学深有研究,故书中引经据典,辨析精详,于礼制之细微处亦多发明。如冠礼之三加、婚礼之六礼、丧礼之五服、祭礼之四时,皆详列其仪节,并附以图解,便于学者按图索骥。 此书成于明代中叶,正值礼教衰微、风俗日下之际,丘濬撰此书,实有匡正时弊之意。其书一出,即为士大夫所重,广为传抄,至万历三十六年,钱时始刊刻行世。刻本字迹工整,版式疏朗,颇便阅览。 综观是书,既为研究明代家礼之重要典籍,亦为探讨朱子礼学在明代传承与发展之重要资料。丘濬以其深厚之学养,既尊古礼,又不泥于古,务使礼制合于时宜,实为礼学大家。此书之成,不仅有益于当时,亦为后世礼学研究者所重,可谓传世之作也。
〈文公家礼集注〉 十卷 〔宋〕 杨复 〔宋〕 刘垓孙 .元刻本
《文公家礼集注》十卷,宋刘垓孙所撰,元时刊刻成书。此书乃集宋儒朱熹《家礼》之大成,旁征博引,广采众说,以阐发朱子礼学之深义。刘氏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尤擅礼学,故其所注《家礼》,不仅详述朱子之说,更参以己见,补其未备,正其讹误,使之更为完备精当。 是书卷一至卷三,详述冠婚之礼,其中冠礼、婚礼,皆依朱子之文,复加注释,务使读者明其仪节,知其义理。卷四至卷六,专论丧祭之礼,丧礼部分,详述朱子所定之仪节,祭祀部分,则广引古籍,参以时宜,务使礼仪既合古制,又切今用。卷七至卷九,载日用起居之礼,如饮食、居处、交际等,皆依朱子之文,复加注释,务使读者明其仪节,知其义理。卷十则附录朱子论礼之文,并加注释,以便读者参详。 此书之特点,在于其注释详明,引证广博,不仅详述朱子之说,更参以己见,补其未备,正其讹误。刘氏注文,语言简练,义理明畅,使读者易于理解。且其注释多有创见,如对朱子某些观点之修正、补充,皆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元时所刊刻之本,版式工整,字迹清晰,足见当时刻书之精良。此书对于研究宋元时期礼学思想及朱子学派之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后世学者亦多有引用,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总之,《文公家礼集注》乃宋元时期礼学重要著作,刘垓孙精研朱子之礼学,广采众说,详加注释,使之更为完备精当。此书不仅为研究朱子礼学之重要文献,亦为后世学者研究宋元礼学思想之宝贵资料。
〈家礼〉 五卷 〔宋〕 朱熹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家礼五卷附录一卷》,宋儒朱熹所撰,乾隆御批四库全书本也。是书合五卷正文,附一卷,专述家庭礼仪,意在齐家治国,俾世之人知礼而行,修身以达。朱熹以理学大家,承孔孟之道,阐发礼教之蕴,乃辑此家礼,以为日用常行之准则。 卷一论冠礼,言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乃成人之始,当以礼行之,示其志节。卷二述婚礼,夫妇者,人伦之始,家道之本,朱熹详述六礼,俾男女有别,婚姻以正。卷三论丧礼,丧者,人子之大事,孝之终也,朱熹依古制,分轻重之别,示哀戚之节。卷四言祭礼,祭者,敬祖追远,孝思之显,朱熹论四时之祭,详述仪节,俾后人有所遵循。卷五论杂礼,杂者,日常起居,无非礼也,朱熹辑此,以治家规,修身范。 附录一卷,乃朱熹晚年所见所闻,或补前文之未备,或录古礼之遗存,或述时俗之异同,俾礼之变通,古今之宜。 是书既成,遂为后世家庭礼仪之圭臬,宋以后,家礼多以是书为准,影响深远。乾隆皇帝御批,称其“理明义尽,文简意赅,实为治家之要道,修身之宝鉴”。 朱熹之学,虽经元明清之变,家礼之风,未有稍减。其书虽古,其理常新,至今仍有启迪人心,导民向善之功。是为《家礼五卷附录一卷》之大略也。
〈司马氏书仪〉 十卷 〔宋〕 司马光 .四库全书本
《司马氏书仪》十卷,乃宋世司马光所撰,四库全书之属也。光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名臣、史学家、文学家,世称涑水先生。此书为礼仪之专论,其于婚丧嫁娶、吉凶宾嘉之礼,莫不备载,实为家礼之指南,世俗之规范。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司马光承前启后,博采众长,以其学识之渊博,经验之丰富,编撰此书,意在正本清源,匡俗矫枉,使后人知所遵循,不致失其伦次。书中所载,虽多古礼,然亦参以时宜,合于实用,非徒为虚文而已。 此书分为十卷,卷帙井然,条分缕析,详略得当。首卷总论礼仪之大纲,次卷论冠笄之礼,三卷论昏礼,四卷论丧礼,五卷论祭礼,六卷论宾礼,七卷论射礼,八卷论朝礼,九卷论军礼,十卷论乡饮酒礼,皆详尽备至,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实行。 司马光为文,以简练著称,此书亦然。其言简意赅,理明事核,不尚浮华,务求实际,读之令人心折。且其立论公正,不偏不倚,不为时俗所囿,亦不为古礼所拘,主张随俗从宜,因时制宜,虽古礼可遵,然必合于当时之情势,此其所以为当世所重也。 《司马氏书仪》成书之后,影响深远,直至明清,仍为士大夫家所必备,凡有礼仪之事,莫不依此为准绳。其后虽有仿作,然皆未能出其右。此书不仅为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之重要文献,亦为研究宋代社会生活之珍贵资料,其价值不可轻也。
〈司马氏书仪〉 十卷 〔宋〕 司马光 .清雍正二年汪亮采仿宋刊本
《司马氏书仪》十卷,宋司马光所著,清雍正二年汪亮采依宋版影刊。此书为司马光晚年所作,乃礼制专书,集诸家之说,参以己见,详定婚礼、丧礼、祭祀之仪,为后世所重。 卷一至卷三,详述婚礼之仪。司马光以为,婚礼乃人伦之本,家国之基,故特重其仪。其论婚礼,自纳采至亲迎,凡十九节,节节详尽,条理分明。其于婚期之择、礼物之备、仪仗之设,皆一一详述,且引经据典,考据精审。其论婚服,尤为精细,尝曰:“婚服之制,当以古礼为据,不可轻改。”其论婚礼之乐,亦有独见,曰:“婚礼之乐,当以和雅为主,不可过于喧哗。” 卷四至卷七,详述丧礼之仪。司马光以为,丧礼乃人子之孝,家国之重,故特重其仪。其论丧礼,自初丧至终丧,凡三十七节,节节详尽,条理分明。其于丧服之制、丧期之定、丧具之备,皆一一详述,且引经据典,考据精审。其论丧礼之哭,尤为精细,尝曰:“丧礼之哭,当以哀痛为主,不可过于嚣呼。”其论丧礼之祭,亦有独见,曰:“丧礼之祭,当以诚敬为主,不可过于浮华。” 卷八至卷十,详述祭祀之仪。司马光以为,祭祀乃人伦之重,家国之基,故特重其仪。其论祭祀,自祭天至祭地,凡四十二节,节节详尽,条理分明。其于祭器之备、祭品之设、祭文之作,皆一一详述,且引经据典,考据精审。其论祭祀之乐,尤为精细,尝曰:“祭祀之乐,当以庄重为主,不可过于轻佻。”其论祭祀之礼,亦有独见,曰:“祭祀之礼,当以诚敬为主,不可过于繁文。” 此书之成,司马光尝曰:“礼者,天地之经,人伦之本。”故其书虽为礼制专书,实亦人伦之书,家国之书。后世学礼者,多依此书为据,故其书于礼学之传,功不可没。 汪亮采依宋版影刊,字体端雅,版式规整,堪称善本。其书虽为影刊,然亦不失宋版之神韵,故其书亦为后世所重。 此书之传,虽历经千载,然其书之旨,实为万世不易之理。故后世学礼者,不可不读此书也。
〈礼书附录〉 十二卷 〔清〕 陈凤泉 .清嘉庆间刻本
《礼书附录》十二卷,乃清嘉庆年间陈凤泉所撰。陈氏,字某,号凤泉,博闻强识,尤精于礼学。此书为《礼书》之附录,乃陈氏穷究礼经,旁搜博采,积年成帙,实为礼学之巨著也。 卷一至卷三,详述吉礼,凡祭祀、明堂、宗庙之仪,无不备载。其考据精详,辨正诸家之误,疏通礼制之源流,使读者了如指掌。卷四至卷六,论嘉礼,详悉婚冠、乡饮酒、大射之仪,尤重实践,不尚空谈,务使礼仪行于日常,化于风俗。 卷七至卷九,述宾礼,凡朝觐、聘问、会同之仪,皆详述其制,且引《周礼》、《仪礼》、《礼记》诸经,参以汉唐注疏,考辨颇精。卷十至卷十二,论凶礼,凡丧服、葬祭之仪,皆详悉备载,且多引古今丧礼之变,以明其义。 陈氏此书,考据精详,援引广博,疏通礼制,辨正前贤,实为礼学之瑰宝。其文辞典雅,义理精深,既承先哲之遗绪,复开后世之新篇。读此书者,于礼制之沿革,礼仪之精微,莫不洞然于心。 是书原为清嘉庆间刻本,后经多次重刊,广为流传,为礼学研究之重要参考。陈氏以其博学多识,撰成此书,实有功于礼学之弘扬,使后人得以窥见古礼之盛,礼仪之美。学者若欲深究礼制之源流,参详古今礼仪之变,此书不可不读也。
〈礼乐通考〉 三十卷 〔清〕 胡抡 .清乾隆间藜照轩刻本
《礼乐通考》三十卷,清胡抡所撰,清乾隆间藜照轩刻本。是书乃胡氏穷尽心力,博采群籍,融汇古今礼乐之精要而成。其旨在阐发礼乐之道,以正人心,和天地,序人伦,成教化。全书凡三十卷,分门别类,条理井然,于礼乐之源流、制度、仪节、乐器、乐章皆有详考,实为礼乐研究之巨著。 胡抡,字子升,号东山,清乾隆间人。其学渊博,尤精于礼乐,著有《礼乐通考》等书。是书成于乾隆年间,正值清廷倡导礼乐,以复古为尚之际。胡氏秉承圣意,广搜博采,于礼乐之考订尤为精审。其书不仅详述历代礼乐之演变,更深入剖析礼乐之义理,推究其与政治、伦理、文化之关系,实为礼乐研究不可多得其书之体例,先总论礼乐之源流,次分述吉、凶、军、宾、嘉五礼,再详考乐器、乐章之制,末附以礼乐之应用与教化。每卷皆引经据典,考证详实,辨伪存真,务求其是。胡氏于书中反复强调礼乐之道,贵在得中,过与不及,皆非其宜。其言曰:“礼乐者,所以治人之情性,节其过而补其不及,使之得其中也。”此实为礼乐之宗旨,亦为全书之要义。 藜照轩刻本,乃清乾隆年间精刻之本,版式疏朗,字体工整,刻印精良,实为善本。是书流传至今,虽历经沧桑,然其价值不减,仍为研究礼乐者所重。且胡氏之书,不仅为学术研究之资,更为实践礼乐之导,其所论礼乐之道,至今仍有启迪意义。故是书之刊行,既为学术之幸,亦为文化之盛。 总之,《礼乐通考》三十卷,乃胡抡倾尽心力之作,其书体大思精,考据详实,义理深邃,实为中国古代礼乐研究之集大成者。藜照轩刻本,亦为版本学中之珍品。是书之流传,不仅为学术界所重,更为文化传承之典范,值得后世学者深入研究与传承。
〈五礼通考〉 二百六十二卷 .清光绪六年江苏书局刻本
《五礼通考》一书,凡二百六十二卷,并《首》四卷、《目录》二卷,清秦蕙田所撰。是书成于光绪六年,江苏书局刻印,流传于世。秦蕙田,字树峰,江苏吴县人,乾隆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精于礼学,深研古典,博采众长,遂成此书。 《五礼通考》者,集五礼之大成也。五礼者,吉、凶、军、宾、嘉是也。吉礼以事天神,凶礼以安亡魂,军礼以征伐,宾礼以接宾客,嘉礼以成婚姻。此五者,礼之纲领,国之典章,民之规范也。秦氏广搜博采,上溯三代,下迄明清,凡礼之制度、仪节、器用、服饰,无不备载。又引经据典,考证精详,凡前贤之论,时人之议,莫不甄采,以求其是。 是书之体例,先列五礼大纲,次以各类细目,条分缕析,纲举目张。每卷之首,皆有提要,明其大旨,叙其源流。书中引经据史,旁及诸子百家,莫不有据,莫不有理。秦氏自言,欲“正礼之失,补礼之阙,明礼之疑,究礼之变”,是以其书虽繁,而义理明晰,虽博,而条理不紊。 今观《五礼通考》,实为礼学之巨著,研究古代礼仪制度者,必资此书。秦蕙田博学多才,深得礼学之奥义,其所撰述,承前启后,可谓集大成者矣。光绪六年江苏书局刊刻,版式严整,刻工精良,是书得以流传至今,亦为学界之幸也。 综而言之,《五礼通考》一书,乃秦蕙田毕生之学力所萃,礼学研究之瑰宝,后学者欲探礼学之渊薮,不可不读也。
〈五礼通考〉 二百六十二卷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附《首》四卷、《目录》二卷,清秦蕙田所撰,乃礼学巨著也。此书成于乾隆年间,收入《四库全书》,为乾隆皇帝御定之典籍,盖集礼学之大成,蔚为大观。 秦蕙田,字树峰,号蓉溪,江苏无锡人,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博学多才,尤精于礼学。其撰《五礼通考》,旨在编纂古今礼制,广采众家之说,融会贯通,以成一代之典章。其书分吉、凶、军、宾、嘉五礼,每礼之下,又细分条目,详考历代礼制之演变,举凡典章制度、祭祀仪式、婚丧礼俗,无不备载。其考证精详,引据广博,尤以古代文献为依据,兼采众说,辨正谬误,可谓礼学之渊薮。 首四卷为序论,与目录二卷,皆为此书纲领,提纲挈领,俾人一览而知全书之旨要。其序论中,秦氏自述编撰之意图,谓礼乃治国安邦之本,故欲修此書,以存古典,明礼义,正人心。其篇目之安排,亦匠心独运,先列经传,次及历代文献,再附以己之考辨,条理井然,便于学者稽考。 《五礼通考》不仅为礼学之汇编,亦为清代学术之瑰宝。其书既承继前贤,又启导后学,尤以考证精密、引据详实见长。全书以《四库全书》本传世,乾隆写本尤为珍贵,其字体工整,版式精美,堪称清代图书之典范。后世学者,凡欲研习礼制者,无不以此为案头必备之书,其影响之深远,可谓百世之师表也。 综观全书,秦蕙田以博学深识,考订历代礼制,辨正是非,其书不仅为礼学之巨著,亦为清代学术之代表。其文辞典雅,考证精详,可谓集礼学之大成,为后世学者所宗仰。今观此书,犹见古人以礼治国之精神,诚为一代之典章,千秋之圭臬也。
〈五礼通考〉 二百六十二卷 .清乾隆十八年秦氏味经窝刻本
《五礼通考》者,清秦蕙田所撰也。全书二百六十二卷,目录二卷,首四卷,共二百六十八卷。此书乃集古今礼制之大成,考究周详,条理明晰,实为礼学之巨著。秦氏乃乾隆年间名儒,博览群书,深研礼学,积数十年之功,撰成此书。其书以五礼为纲,曰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各礼之下,复分细目,详考经史,旁及子集,引证博洽,辨析精微。 首四卷,为全书纲领,述礼之起源、演变,及历代礼制之沿革,提纲挈领,使读者先明其大要。目录二卷,详列各卷篇目,便于检索。正文二百六十二卷,依五礼之序,逐一考究。吉礼者,祭祀之礼也,凡天地、宗庙、山川、社稷之祀,无不详录。凶礼者,丧葬之礼也,自天子至庶人,丧制各异,皆考其源流。宾礼者,朝聘、宴享之礼也,列国交聘、君臣相待,礼数繁缛,皆一一辨明。军礼者,征伐、田猎之礼也,兵戎之事,礼不容紊,秦氏详考其制。嘉礼者,冠婚、燕饮之礼也,喜庆之事,礼以节情,亦详加考究。 此书成于乾隆十八年,秦氏自刻于味经窝。味经窝者,秦氏书斋之名也。秦氏刻书,务求精审,校勘严谨,版式工整,字体端庄,实为清代刻本之上品。其书流传至今,虽历二百余载,然保存完好,学者得以窥见古人礼制之全貌。秦氏此书,不独为礼学之津梁,亦为后世考据之典范。后之学者,欲究礼制之源流者,不可不读此书也。 总之,《五礼通考》一书,乃秦蕙田毕生心血所萃,集礼学之大成,考据之精详,实为旷世巨著。其书体例严谨,内容宏富,引证广博,辨析精微,堪称礼学之经典。秦氏刻书,亦独具匠心,版式精良,校勘谨严,为后世所重。此书之价值,非特在礼学,亦在为后世考据之学树立典范。学者研习此书,既可明礼制之变迁,亦可悟考据之方法,实为不可多得之宝笈也。
〈仪礼节略〉 十七卷 .朱文端公藏书本(康熙乾隆刻、光绪重刻)
《仪礼节略》凡十七卷,附《图》三卷,清儒朱轼所撰。朱轼,字文端,乃康熙、乾隆间之名臣,兼通经史,尤精于礼学。此书本为朱氏家藏,康熙、乾隆间初刻,光绪间又经重刻,流传颇广。 朱氏于礼学深有研究,其书以简明为宗,而意在明礼之大义,故名曰《节略》。全书凡十七卷,首载冠、婚、丧、祭诸礼,次及朝聘、燕飨、宾射、军旅等事,无不条分缕析,考证详明。其于古礼之繁文缛节,皆能删繁就简,取其切于实用者,以便后世之遵循。 附《图》三卷,则绘有器物、服饰、仪仗等图,辅以文字说明,使读者得以直观其形,明其制度。此图尤足为礼学之助,盖礼之为物,非徒空言,必赖器数以行之,故图与文相得益彰。 朱氏此书,虽名为“节略”,实则包罗万象,于古礼之精义,无不详加阐发。其于礼制之沿革、制度之变迁,皆能溯其源流,辨其异同,足为后世治礼学者之津梁。且其文辞简练,义理明畅,读之令人豁然开朗,诚礼学之入门佳籍也。 光绪间重刻此书,亦可见其价值之重,影响之远。虽历经沧桑,而此书犹能流传至今,足见朱氏礼学之功,非虚誉也。今人读之,犹可窥见古礼之盛,明其所以为礼者,实有裨于世道人心,不可不谓为经典之作也。
〈四礼宁俭编〉 不分卷 〔清〕 王敬 .关中丛书本(民国铅印)
《四礼宁俭编》者,清季关中王敬所撰也。其书不分卷,关中丛书本,民国间以铅字印行于世。是编专述礼制,尤重俭约,故名“宁俭”。盖王敬以礼为本,循古而不泥古,务求实用,力倡节俭,以矫时俗之奢靡。 其书首论冠、婚、丧、祭四礼,条分缕析,详载仪节,而每以俭约为归。冠礼者,男子成年之礼也,王敬以为当简而不失庄重,不必繁文缛节。婚礼者,人伦之始也,其论婚仪,贵在诚敬,不尚奢靡,务使礼成而家不困。丧礼乃人生之终,王敬主张哀戚为主,节俭为辅,戒虚文而重实情。祭礼为敬祖追远之举,其论祭祀之仪,重在诚敬,不在丰腆,务使人神感通而不费财物。 王敬之论,虽本于古礼,然不拘古法,每因时制宜,倡导礼之精简实用。其言礼之要在乎诚敬,不在乎繁文;在乎节俭,不在乎奢靡。是书所述,既合古礼之义,又切当时之弊,可谓寓教于礼,以礼化俗。 关中丛书者,清末民初关中地区所辑之丛书也,收录古籍多有关中地域特色,是编亦其一也。民国铅印,虽非初刻,然流传较广,使是书得以存世,后人得以窥见清季关中礼制之概貌。 要之,《四礼宁俭编》者,礼制之书也,俭约之旨也,王敬之用心,在于化民成俗,使礼归实用,俭成风尚。是书虽不分卷,然内容精要,论述详明,诚为研究清代礼制之重要文献也。
〈读礼通考〉 一百二十卷 〔清〕 徐乾学 .清光绪七年江苏书局刻本
《读礼通考》者,清季徐乾学所撰,卷数一百二十,乃礼学之巨著也。乾学,字原一,号健庵,江苏昆山人,康熙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学问渊博,尤精于礼。是书编纂,始于康熙二十四年,成于三十一年,历时七载,细考礼制,广征博引,实为礼学之大成。 书中内容,上溯三代,下迄明季,凡吉凶军宾嘉五礼,及冠昏丧祭诸仪,无不详备。其考据精审,辨析明晰,兼收并蓄,既存古制之精华,又补前人之缺漏。每论一事,必引经据典,援据群书,务求其实,非虚言也。其体例严谨,分门别类,条理井然,便于读者查阅。 徐氏著此书,意在阐明礼制之源流,辨正礼俗之是非,以期复礼之古,兴教化民。其用心良苦,目标远大,非徒为学术之探讨,实有裨于治道。书中多载议礼之词,或论或驳,皆有其理,可资后世参详。 清光绪七年,江苏书局重刻此书,广布于世,使后学得以一览礼学之全貌。此书之流传,不仅为学者所重,亦为官方所尊,诚为研究中国古代礼制不可或缺之文献。今人读之,既可窥见古礼之繁盛,亦可考见清代学者对于礼学之精深研究,其价值不逊于《三礼》,实为中华礼学之一大宝鉴也。
〈读礼通考〉 一百二十卷 〔清〕 徐乾学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读礼通考》者,凡一百二十卷,清初大儒徐乾学所撰也。乾学,字原一,号健庵,江苏昆山人。康熙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学问渊博,尤精礼学。是书为乾学晚年所辑,专考丧礼之事,实为礼学巨著。清乾隆间,收入《四库全书》,乃御笔亲题,显其尊崇。 《读礼通考》之作,源于乾学有感于丧礼之制,历代纷纭而学者莫衷一是,遂广搜博采,参稽经史,兼考遗文,详辨古今之异同,折衷诸家之说,而成此书。其书体例严谨,以《仪礼·丧服》为纲,依丧礼之次第,分门别类,条理清晰。每事必考其源流,论其得失,务求详悉,堪称丧礼之百科全书。 是书所辑,上自先秦,下迄明清,凡载籍所录、金石所传、方志所载,无不搜罗备至。如《仪礼》《礼记》《周礼》《春秋传》《史记》《汉书》等经典,皆详加考辨;而历代注疏、诸家议论,亦多所采择。乾学尤重考据,每引一例,必注明出处,并加按语,或辨其是非,或补其阙略,务使读者了然于心。 《读礼通考》之编撰,其意非仅为考据之需,实欲以正礼教、明人伦。乾学以为,丧礼乃人道之大端,关乎世教,不可轻忽。故其书于丧服之制、丧期之限、丧仪之节,无不详加考辨,并附以历代典章制度及士大夫议论,以备参考。其书虽以丧礼为主,然旁及祭礼、吉礼诸端,实为礼学之津梁。 乾隆间,四库馆臣评是书曰:“乾学此书,集丧礼之大成,考据详明,体例完备,实为礼学之巨制。”清廷以其书有益于礼教,遂收入《四库全书》,并御笔亲题,以示褒奖。后之学者,欲考丧礼之制,莫不以此书为圭臬。 《读礼通考》之价值,不仅在于其考据之精详,更在于其思想之深邃。乾学以丧礼为纽带,探讨人伦之本、礼教之源,其书虽为学术著作,然亦寓教化之意,实为礼学之经典,足为后世之模范。
〈礼学汇编〉 六十四卷 〔清〕 应撝谦 .清抄本
《礼学汇编》六十四卷,清应撝谦所撰,清抄本存世。撝谦,字敬斋,浙江仁和人,生于康熙年间,以博学笃行著称于世。是书乃其毕生究心礼学之结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实为礼学研究之巨擘。其书以《周礼》、《仪礼》、《礼记》为本,兼采汉唐以来诸家之说,旁及《三礼》注解与历代礼制,条分缕析,自成一家之言。 全书分门别类,首列《周礼》,次述《仪礼》,再论《礼记》,每篇皆有详注,兼附考辨。其注释精审,考证严密,凡古今礼制之异同、仪节之详略、文辞之得失,无不穷源溯流,详加辨析。撝谦于礼学之理,推本溯源,参酌古今,务求其当,既不拘泥于古,亦不妄从于今,独抒己见,卓然成一家之论。 其书尤重实践,凡礼制之施于人事者,必详其仪节,明其义理,使读者既知其然,亦明其所以然。撝谦以为,礼者,天地之序,人伦之纪,故其论礼,必本于人情,合乎天理,务使礼制归于日用常行,而非徒为虚文。 《礼学汇编》虽为清抄本,然其内容宏富,体例严谨,足为后世礼学研究之重要参考。撝谦以其学识之渊博,考据之精详,为礼学之传承与发展,贡献卓著。其书虽未付梓,然清抄本保存至今,仍不失为研究清代礼学之珍贵文献。后之学者,若欲究礼学之奥义,探礼制之源流,不可不读此书也。 撝谦之《礼学汇编》,实为礼学之集大成者,其书虽未广传,然其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终不可泯。后世若有志于礼学,当以此为圭臬,细读精研,庶几可得礼学之真谛矣。
〈礼乐合编〉 三十卷 〔明〕 黄广 .明崇祯六年玉磬斋刻本
《礼乐合编》三十卷,明黄广著,崇祯六年玉磬斋所刻也。其书综汇礼乐之大成,详考制度之沿革,广博精深,条理井然。黄氏以礼乐为治国之基,教化之本,故编此书,意在正风俗、厚人伦、和天地、育万物。 首卷论礼乐之源,以为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乐并重,可以治天下,可以安社稷。二卷至十卷,则详述历代礼制之变迁,自三代以至唐宋,无不备载。其考据精详,辨正谬误,尤为可取。 十一卷至二十卷,专论乐律。黄氏以为乐本于气,气发于声,声和则乐成。故论乐必先明声律,次及乐器、乐舞,无不穷究其理。其论十二律、五音、八风,皆推本于天象,溯源于古法,可谓探赜索隐,发前人所未发。 二十一卷至三十卷,则杂论礼乐之实用。黄氏以为礼乐非徒饰文,贵在实修。故论及冠婚、丧祭、宴享、朝会等礼,皆详述其实施之法,务使礼乐之道,行乎上下,通乎人伦。 其书体例严谨,言辞雅正,考证详密,议论精深。崇祯六年,玉磬斋主人感其书之有益于世,遂刻版以传。后之学者,览是书者,可知礼乐之奥,明教化之方,诚为治世之良鉴,读史之宝筏也。
〈四礼疑〉 五卷 〔明〕 吕坤 .清康熙十二年刻吕新吾集本
《四礼疑》五卷,明吕坤所撰,康熙十二年刻为吕新吾集本。是书专论礼制,考辨古今,斟酌损益,以正风俗。吕坤,字新吾,学识渊博,深研礼经,著述颇丰。其书以疑为名,意在质疑前人旧说,阐发己见,务求至当。 首卷论冠礼,详述其仪节,辨析古今异同。吕坤以为,冠礼乃成人之始,不可轻忽。然古礼繁缛,今人难于尽行,故当酌古准今,取其简易,去其繁琐。次卷论婚礼,分述六礼之序,考其源流,辨其得失。坤谓婚礼为人伦之始,当重其义,不可徒事虚文。第三卷论丧礼,详考丧服之制,辨其轻重,论其变通。坤以为,丧礼当以哀为本,不可过为苛细,亦不可流于简慢。第四卷论祭礼,分述祭祀之仪,辨其诚敬,论其简繁。坤谓祭祀乃报本反始之典,当以至诚为主,不可徒事仪文。第五卷论其他杂礼,如交际、宴享等,皆有论列。坤以为,杂礼虽小,亦关人情,不可轻忽。 吕坤之书,博采众说,折中古今,务求至当。其论礼,不泥古,不徇俗,唯以人情为本,以义理为准。其文简明扼要,义理明晰,深得礼之精神。康熙间刻为吕新吾集本,流传甚广,为后世所重。此书于礼制之研究,颇有裨益,学者可资参考焉。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